二十项核心制度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18项
医疗安全核心制度18项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医疗安全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为了确保患者的福祉和医疗事故的最小化,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需要建立和执行一系列的医疗安全核心制度。
本文将介绍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的18项要点,以确保医疗机构的安全和高质量服务。
1. 患者识别制度所有医疗机构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患者识别制度,以确保患者的身份和医疗记录准确无误。
2. 患者知情同意制度医疗机构应要求医务人员在进行任何医疗操作前,确保患者完全理解治疗方案,并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3. 医疗纪录完整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医疗纪录制度,确保所有患者的医疗记录得以完整和准确地记录和维护。
4. 医疗事件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事件报告制度,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医疗错误和事故,以便进行事后追踪和改进。
5. 医疗操作规范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和执行一系列标准化的医疗操作规范,确保医务人员在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时遵守相关程序。
6. 医疗设备维护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设备维护制度,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7.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废物得到正确分类、处理和处置,以防止交叉感染的风险。
8. 用药安全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用药安全制度,包括严格的药物配送、储存和使用程序,以减少药物错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9.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对患者的病情和治疗过程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和避免潜在的风险。
10. 医疗质控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质控制度,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质量评估,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水平。
11. 感染控制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等方面的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医疗相关感染的发生。
12. 疼痛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疼痛管理制度,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得到适当的疼痛缓解。
13. 患者投诉与回应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患者投诉与回应制度,及时处理患者的投诉和意见,并采取相应行动改进医疗服务。
二十个管理制度
二十个管理制度2.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员工明确自己应承担的职责,避免责任扯皮和工作交接不畅。
3.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员工积极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4.薪酬福利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
5.招聘与选拔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招聘流程和标准,确保招聘到适合岗位的人才,提高招聘效率和成功率。
6.培训与发展管理制度:建立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规划体系,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员工发展提供机会。
7.绩效管理制度: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及时了解员工工作表现并给予奖励或改进指导,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效率。
8.奖惩管理制度:建立奖惩机制,奖励员工出色表现,惩戒不良行为,激发员工积极性,维护企业稳定发展。
9.规章制度管理制度:建立企业规章制度,明确员工行为准则和规范,维护企业正常秩序,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10.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预防措施,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秩序。
11.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建立环保标准和资源节约规定,减少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节约资源,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
12.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企业财务运作,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保障企业经济效益。
13.资产管理制度:建立资产管理制度,规范资产的购置、使用和处置流程,保护企业资产安全,确保企业正常运作。
14.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化管理规定,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管理效率和质量,提升企业竞争力。
15.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保护企业知识产权,防止知识产权侵权,维护企业创新能力。
16.市场营销管理制度:建立市场营销策略和规划,推动企业产品销售和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份额。
17.客户服务管理制度:建立客户服务流程和规范,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增强客户黏性,提高企业声誉。
二十项《银行核心制度》
二十项《银行核心制度》1. 引言本文档旨在概述银行核心制度的二十项要点。
这些制度旨在确保银行的安全、合规和高效运营。
2. 风险管理制度银行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分类和风险监控等方面的规定。
3. 资本充足度制度银行应制定资本充足度制度,以确保其资本水平满足监管要求,并能够应对潜在的风险和损失。
4. 资金管理制度银行应建立资金管理制度,包括资金来源、运用、结算和监控等方面的规定。
5. 客户信息管理制度银行应建立客户信息管理制度,确保客户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保密性,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6. 反洗钱制度银行应建立反洗钱制度,包括客户尽职调查、可疑交易报告和内部监控等方面的规定。
7. 网络安全管理制度银行应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保护银行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防范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等风险。
8. 内部控制制度银行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内部审计和风险防控等方面的规定。
9. 差错纠正制度银行应建立差错纠正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业务差错,避免对客户和银行造成不良影响。
10. 交易确认与结算制度银行应建立交易确认与结算制度,确保交易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避免交易纠纷和风险。
11. 投资风险管理制度银行应建立投资风险管理制度,合理评估和控制投资风险,确保投资收益和资金安全。
12. 信息披露制度银行应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向相关方披露与业务运作、风险状况和财务状况相关的重要信息。
13. 客户投诉处理制度银行应建立客户投诉处理制度,及时受理和处理客户投诉,维护客户权益和银行声誉。
14. 人员培训与管理制度银行应建立人员培训与管理制度,确保员工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进行绩效考核和激励。
15. 业务创新管理制度银行应建立业务创新管理制度,规范和控制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和推出,确保风险可控。
16. 合规管理制度银行应建立合规管理制度,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防范违规行为和制度风险。
17. 高管任职资格管理制度银行应建立高管任职资格管理制度,明确高管的资格要求和管理程序,确保高管的适任性和专业水平。
二十个医疗核心制度
目录一、首诊负责制度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三、会诊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值班与交接班制度六、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七、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八、术前讨论制度九、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十、查对制度十一、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十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十三、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十四、危急值报告制度十五、病历管理制度十六、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十七、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十八、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十九、患者病情告知制度二十、医护同查房制度二十项医疗核心制度为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卫计委组织制定了新《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并于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
《办法》共分8章48条,在高度凝练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国际先进做法,重点进行了国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制度的设计,建立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体系。
总结提炼了二十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求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严格执行。
一、首诊负责制度(一)患者首次就诊的科室为首诊科室,接诊医师为首诊医师。
首诊医师要及时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作出初步诊断与处理,并认真书写病历。
(二)诊断为非本科疾病,及时转至其他科室诊疗。
若属危重抢救患者,首诊医师必须及时抢救,同时向上级医师汇报,杜绝科室间、医师间推诿患者。
(三)首诊医师请其它科室会诊,必须先经本科上级医师查看患者并同意,被邀科室须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参加会诊。
(四)被邀会诊的科室医师要按时会诊,认真执行医院会诊制度,形成书面会诊意见交申请科室医师。
(五)两个科室的医师会诊意见不一致时,须分别请示本科上级医师,直至本科主任。
若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由首诊医师负责处理并上报主管院长或医务科、总值班协调解决。
(六)复合伤或涉及多科室的急、危、重患者抢救,在未明确由哪一科室主管之前,除首诊科室负责诊治外,各有关科室须执行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协同抢救,不得推诿,各科室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及时做病历记录。
[管理制度]十八项核心制度
5.3员工应树立绿色环保意识,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活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
六、合同管理制度
6.1公司应建立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等程序。
6.2合同签订前应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可行性。
[管理制度]十八项核心制度
一、员工行为规范
1.1全体员工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维护公司形象和利益。
1.2员工应按时到岗,自觉遵守公司考勤制度,不得迟到、早退、旷工。
1.3员工应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1.4员工应保守公司商业秘密,不得泄露给他人,不得利用公司资源从事与工作无关的活动。
1.5员工之间应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共同维护公司和谐稳定的工作氛围。
二、财务管理
2.1公司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财经政策,保证财务报表真实、完整。
2.2财务支出应遵循预算管理原则,合理控制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3财务报销应遵循实事求是、合规合法的原则,严禁虚报、多报、错报。
2.4财务部门应定期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
二十、持续改进与创新发展
20.1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鼓励员工持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0.2定期评估公司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发现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20.3推动创新发展,支持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
20.4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创新成果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十一、社会责任与公益事业
21.1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升公司社会形象。
12.4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公司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高危孕产妇管理24项核心制度
高危孕产妇管理24项核心制度第一项:高危孕产妇首诊负责制度1.1 首诊医师对首次建册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筛查,对于筛查未见异常的孕妇,标注为绿色;对于筛查结果为阳性的孕妇,标注筛查阳性。
1.2 首诊医师对筛查结果为阳性的孕妇进行妊娠风险评估,按照风险严重程度分别以绿(低风险)、黄(一般风险)、橙(较高风险)、红(高风险)、紫(传染病)5种颜色进行分级标识。
1.3 首诊医师对筛查结果为阳性的孕妇,填写《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分级报告单》,在24小时内将报告单报送辖区妇幼保健机构。
第二项:高危孕产妇转会诊制度2.1 高危孕产妇转诊必须有医护人员陪护。
2.2 转诊前,首诊医师应与接收医疗机构取得联系,说明孕妇病情及转诊原因。
2.3 转诊过程中,确保孕妇安全,严密观察孕妇病情变化,必要时立即进行紧急处理。
第三项:高危孕产妇分娩管理制度3.1 高危孕产妇分娩应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确保母婴安全。
3.2 高危孕产妇分娩时,应有专业的产科医师、助产士及新生儿科医师在场,确保母婴安全。
3.3 高危孕产妇分娩后,应做好产后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第四项:高危孕产妇产后访视制度4.1 产后访视应在产后3天内进行,了解孕妇身体状况、新生儿健康状况及家庭护理情况。
4.2 产后访视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处理,并及时报告辖区妇幼保健机构。
第五项:高危孕产妇信息管理制度5.1 高危孕产妇的信息应真实、完整、准确,包括基本信息、妊娠风险评估结果、转会诊记录、分娩情况等。
5.2 高危孕产妇信息应录入《母子健康手册》及相应信息系统,便于查阅和管理。
第六项:高危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制度6.1 各级保健人员应定期对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筛查,及时发现高危孕产妇。
6.2 筛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年龄、体重、身高、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等。
第七项:高危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制度7.1 对筛查结果为阳性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孕妇身体状况、胎儿状况、分娩风险等。
巧记18项医疗核心制度
巧记18项医疗核心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是指建立在国家医疗保障制度之上的一系列与医疗相关的基本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确保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并提供高质量、可持续的医疗服务。
下面将巧记18项医疗核心制度,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1.医疗保险制度:为全民提供医疗保障,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农民合作医疗等。
2.药品管理制度:建立药品注册、审批、监管等制度,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
3.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包括医院管理、医生执业、卫生技术人员管理等,确保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服务质量。
4.医疗卫生服务价格管理制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确保医疗费用合理,保障人民的基本医疗权益。
5.医疗器械管理制度: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包括器械注册、审批、监管等。
6.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评价、监测和改进制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7.医疗纠纷处理制度:建立医疗纠纷调解、仲裁等机制,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8.医疗救助制度:为经济困难的人提供医疗救助,包括医疗救助金、医疗援助等。
9.医疗纠风处理制度:查处医疗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保障医疗行业的正常秩序。
10.医学教育管理制度:确保医学教育的质量,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
11.医疗机构评审制度:对医疗机构进行评审,确保其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12.医疗信息管理制度:建立医疗信息系统,确保医疗信息的安全和有效性。
13.医患沟通制度:加强医患沟通,增进医患关系和信任。
14.医疗研究伦理管理制度:建立医疗研究伦理委员会,监督医疗研究的伦理问题。
15.医疗事故处理制度:建立医疗事故处理机制,确保医疗事故的及时、公正处理。
16.医疗资源管理制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
17.医疗标准制定和改进制度:制定医疗服务标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8.医疗科技创新和转化制度:促进医疗科技的创新和转化,提高医疗技术的水平。
通过巧记这18项医疗核心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制度的内容和意义,进而更好地应用和推进医疗的进程。
高危孕产妇管理24项核心制度
高危孕产妇管理24项核心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孕产妇安全,提高孕产妇医疗保健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高危孕产妇管理对象为经医疗机构妊娠风险评估为高危的孕产妇。
第三条高危孕产妇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分类管理、全程监控、及时救治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高危孕产妇管理制度,明确职责,确保高危孕产妇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妊娠风险评估与筛查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对首次就诊建档的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筛查和评估。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根据孕产妇的年龄、体重、身高、病史、家族史等情况进行动态评估。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对孕产妇进行妊娠相关风险的筛查,包括病毒感染、药物影响、环境因素等。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根据妊娠风险评估结果,将孕产妇分为低风险、一般风险、较高风险、高风险、传染病五类。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对高风险、较高风险和传染病孕产妇进行重点管理。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将妊娠风险评估结果记录在《母子健康手册》及相应信息系统中。
三、高危孕产妇管理第十一条区妇幼保健院应建立全区高危孕产妇管理台账,全面掌握高危孕产妇底数。
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做好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和集中救治工作。
第十三条医疗机构应对高危孕产妇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第十四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的救治,确保母婴安全。
第十五条医疗机构应提高高危孕产妇救治水平,开展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
四、转诊与救治第十六条高危孕产妇如有转诊需求,应由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负责转诊。
第十七条转诊过程中,医疗机构应确保高危孕产妇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第十八条转诊医疗机构应相互沟通,共享高危孕产妇相关信息,协同开展救治工作。
第十九条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高危孕产妇救治应急预案,提高救治能力。
五、培训与宣传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加强对高危孕产妇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第二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开展高危孕产妇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自我管理能力。
护理核心制度二十项
护理核心制度二十项在医疗机构中,护理核心制度是保证患者安全、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关键。
本文将重点介绍护理核心制度的二十项要求,并探讨其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患者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如建立患者个人信息保密制度、保密文件存放措施等。
二、入院评估制度对患者的病情、生理、心理和社会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为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三、护理记录制度建立规范的护理记录要求,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护理效果和相关问题。
四、感染控制制度制订标准化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措施等,确保患者安全。
五、药物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药物管理流程,包括严格的药品购进、配药、发药、核对等环节,防止药物错误。
六、疼痛评估与管理制度重视患者的疼痛评估,及时采取有效的疼痛管理措施,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七、跌倒防护制度制定具体的跌倒防护策略,包括评估患者跌倒风险、提供安全周围环境、监测措施等。
八、皮肤护理制度制定规范的皮肤护理计划,包括定期评估皮肤情况、预防压力性损伤、提供有效的伤口护理等。
九、安全用药制度强调安全用药,包括核对药品、正确给药途径和剂量、监测用药效果等。
十、急诊护理制度建立与急诊相关的护理流程和应急措施,保证患者在急诊情况下得到及时且优质的护理服务。
十一、营养支持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根据患者的状况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和营养监测。
十二、排空护理制度建立规范的排尿排便护理措施,包括观察尿量、监测排便频率、协助排尿排便等。
十三、心理护理制度重视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精神支持、情绪疏导等心理护理服务。
十四、术前术后护理制度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评估和护理,包括术前检查、手术宣教、术后监测等。
十五、病情评估制度建立全面的病情评估体系,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
十六、危重病护理制度建立规范的危重病护理流程,包括监测、病情评估、治疗、转运等环节,确保患者的安全。
护理二十项核心制度
护理二十项核心制度护理二十项核心制度一、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二、病房管理制度三、抢救工作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护理交接班制度六、查对制度七、给药制度八、护理查房制度九、患者健康教育制度十、护理会诊制度十一、病房一般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十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十三、护理缺陷报告、讨论分析和管理制度十四、术前患者访视制度十五、护理文件管理制度十六、护理病历讨论制度十七、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十八、腕带管理制度十九、不良事件上报制度二十、安全输血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一、医院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科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制定并对护理质量实施控制与管理。
二、护理质量实行护理部、科室,二级控制和管理。
1、病区护理质量控制组(1级):由2—3人组成,病区护士长参加并负责。
按照质量标准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控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检查有登记、记录并及时反馈,每月填写检查登记表及护理质量月报表报上质控组。
2、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组(Ⅱ级):由8—10人组成,护理部主任参加并负责。
每月按护理质量控制项目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各病区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填写检查登记表及综合报表。
及时研究、分析、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每月在护士长会议上反馈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三、建立护理文书质量控制督察小组,由主管护师以上人员承担负责全院护理文书质量检查。
每月对出院患者的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等进行检查评价,不定期到临床科室抽查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填写检查登记表上报护理部。
四、对护理质量缺陷进行跟踪监控,实观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五、质控组每月按时到各病区检查,每月检查结果上报护理部,每月检查结果存在的问题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督促科室改进,每季度进行全面总结,护理部负责对全院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检查评价结果。
护理二十项核心制度
护理二十项核心制度一、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二、病房管理制度三、抢救工作制度四、分级护理制度五、护理交接班制度六、查对制度七、给药制度八、护理查房制度九、患者健康教育制度十、护理会诊制度十一、病房一般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十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十三、护理缺陷报告、讨论分析和管理制度十四、术前患者访视制度十五、护理文件管理制度十六、护理病历讨论制度十七、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十八、腕带管理制度十九、不良事件上报制度二十、安全输血制度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一、医院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科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制定并对护理质量实施控制与管理。
二、护理质量实行护理部、科室,二级控制和管理。
1、病区护理质量控制组(1级):由2—3人组成,病区护士长参加并负责。
按照质量标准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控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检查有登记、记录并及时反馈,每月填写检查登记表及护理质量月报表报上质控组。
2、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组(Ⅱ级):由8—10人组成,护理部主任参加并负责。
每月按护理质量控制项目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各病区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填写检查登记表及综合报表。
及时研究、分析、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每月在护士长会议上反馈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三、建立护理文书质量控制督察小组,由主管护师以上人员承担负责全院护理文书质量检查。
每月对出院患者的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等进行检查评价,不定期到临床科室抽查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填写检查登记表上报护理部。
四、对护理质量缺陷进行跟踪监控,实观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五、质控组每月按时到各病区检查,每月检查结果上报护理部,每月检查结果存在的问题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督促科室改进,每季度进行全面总结,护理部负责对全院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检查评价结果。
二十一项医疗核心制度(2024年最新版)
二十一项医疗核心制度(2024年最新版)引言本文档介绍了2024年最新版的二十一项医疗核心制度。
这些制度旨在提供全面、高质量、可持续的医疗服务,以满足人民的健康需求。
以下是这些核心制度的详细介绍。
1. 医疗保险制度- 建立全民医保体系,覆盖所有居民。
- 提供全面的医疗保险福利,包括基本医疗、重大疾病保险等。
2. 基本医疗服务制度- 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
- 开展健康教育和预防工作,促进公众健康。
3. 重大疾病救治制度- 建立重大疾病救治网络,提供优质的救治服务。
- 加强对重大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技术的培训。
4. 医疗卫生监督制度- 建立医疗卫生监督体系,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监管。
- 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
5. 药品监管制度- 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的监管。
- 提高药品质量和安全性。
6. 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 划分医疗机构等级,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日常管理和监督。
7. 医疗技术评估制度- 建立医疗技术评估机构,评估医疗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推广先进的医疗技术,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
8. 医疗人才培养制度- 加强医疗人才培养,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
- 支持医疗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9. 医疗信息化建设制度- 推进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 加强医疗信息的安全保护。
10. 医疗费用管理制度- 建立合理的医疗费用管理机制,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
- 提供公平、透明的医疗费用政策。
11. 医疗纠纷处理制度- 健全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 加强医患沟通和协商,促进医患和谐关系。
12. 医疗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医疗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医学研究和创新。
- 提供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13. 医疗废物处理制度- 建立医疗废物处理机制,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理。
- 推广医疗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14. 中医药保护和发展制度- 加强中医药的保护和发展,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质量。
二十项核心制度培训课件
组织架构的类型:组织架构可以分为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矩 阵制等多种类型。
组织架构的设计原则:组织架构的设计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 灵活性、创新性等原则。
组织架构的优化:组织架构需要根据组织的发展变化进行优化,以适应 组织的发展需要。
行政管理等方面
制度执行:各部门 负责人负责制度的 执行和监督,确保
制度的有效实施
核心制度的实施
制定实施计划:明确 实施时间、责任人、
实施步骤等
监督检查:定期对核 心制度的执行情况进 行检查,发现问题及
时纠正
培训宣导:对员工进 行培训,提高员工对 核心制度的认识和理
解
持续改进:根据实际情 况,对核心制度进行修 订和完善,确保制度适
02
合同管理范围: 包括但不限于 采购合同、销 售合同、租赁 合同等
03
合同管理流程: 包括合同起草、 审核、签订、 履行、变更、 解除、归档等 环节
04
合同管理责任: 明确合同管理 责任人,确保 合同履行的顺 利进行。
知识产权管理
知识产权的定义: 包括专利、商标、 著作权等
01
知识产权的保护 范围:包括发明、 实用新型、外观
规范员工行为: 核心制度规范员 工的行为,提高 员工的工作效率
防范风险:核心 制度可以防范企 业运营中的风险,
降低企业损失
提高企业竞争力: 核心制度可以提 高企业的竞争力, 为企业创造更多
的价值
核心制度的内容
制度名称:二十 项核心制度
制度目的:规范 公司管理,提高
工作效率
制度内容:包括人 事管理、财务管理、
新院感十项核心制度
费等方面的保障
精选2021版课件
9
二、十大核心制度的要求重点
• (3)加强对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 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及效果评价
• (4)完善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多主体协调联动机制和 信息共享反馈机制
精选2021版课件
确、运转高效的感控分级管理组织体系,并有效开展感控工作的规 范性要求。 • 感控分级管理组织体系的各层级主体包括:医院感控委员会、感 控管理部门、临床与医技科室感控管理小组,以及感控专(兼)职 人员等。
精选2021版课件
6
二、十大核心制度的要求重点
• 2、感控分级管理制度基本要求 • (1)按规定建立感控组织体系 • (2)明确感控组织体系的管理层级与责任主体 • (3)明确管理体系中各层级、各部门及其内设岗位的感控职责 • (4)教育引导全体工作人员践行“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的理念 • (5)规范预检分诊工作,落实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防控措施
10
二、十大核心制度的要求重点
• (三)感控标准预防措施执行管理制度 • 1、涵义。是医疗机构中各相关主体自觉、有效、规范地
执行感控标准预防措施的规范性要求。
精选2021版课件
11
二、十大核心制度的要求重点
• 2、基本内容。标准预防主要包括手卫生、隔离、环境清 洁消毒、诊疗器械/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安全注射等措 施。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资源配置与经费投入,以保障感 控标准预防措施的落实;不得以控制成本和支出为由, 挤占、削减费用,影响标准预防措施的落实
落实院感十大核心制度的要求
2019年6月
精选2021版课件
1
• 一、强化核心制度的意义 • 二、十大核心制度的要求重点
医院核心制度20项
首诊医师负责制度1.目的规范医院门诊、急诊、病房医疗安全管理,使就诊者得到有效的就医指导和诊治,保障医疗安全。
2.标准医师首诊负责制是指第一位接诊医师(首诊医师)对其所接诊患者,特别是对危、急、重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会诊、转诊、转科、转院、病情告知等医疗工作负责到底的制度。
2.1 工作规范2.1.1 凡来我院就诊的病人,各科医护人员不得推诿,做到“谁首诊,谁负责”。
2.1.2 首诊医师应仔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认真进行诊治,做好病历记录。
2.1.3 首诊医师若发现患者所患疾病不属本专业范畴、病人所患疾病具有多科情况或病情较为复杂需要多科会诊时,首诊医师要对病人进行必要的检查,提出初步诊断、处理意见,建议病人转相关科室诊治并做好病历记录。
2.1.4 病人病情复杂,三次门诊诊治仍未能明确诊断,由诊治医师建议病人就诊上一级医师或住院治疗,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2.1.5 急、危、重症首诊患者,应立即组织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护送入病房。
2.1.6 危重患者如非本科范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患者进行抢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并马上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前来协助。
2.1.7 对需立即手术治疗的病人应及时手术,首诊医师应向病房主管医师或手术医师交班并书写好有关记录。
2.1.8 遇重大灾难事件或涉及法律纠纷的病人,首诊医师在积极抢救病人的同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正常上班时间报告医教科,非正常上班时间报告行政总值班。
2.1.9 对需要转院的首诊病人,应向患者及监护人(家属)解释清楚,按照医院转诊相关制度,待病情稳定后与接收医院联系好才可办理转院手续。
2.1.10 各科首诊医师均应将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因不执行首诊负责制而造成医疗差错、医疗争议、医疗事故,按医院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责任。
3.相关文件3.1《会诊转诊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1.目的规范医师查房工作,明确各级医师的查房时间、查房职责。
2.标准2.1 三级医师查房定义三级医师查房是特指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按本级职责,分层次对住院患者进行查房。
二十项医疗关键制度(2024年最新版)
二十项医疗关键制度(2024年最新版)一、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制度1. 严格实行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确保患者安全。
2. 制定并落实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二、患者管理制度1. 尊重患者权利,保障患者知情同意。
2. 完善患者信息管理制度,确保患者信息安全。
三、医嘱管理制度1. 医生应准确、清晰地书写医嘱。
2. 执行医嘱时,应严格核对,确保医嘱正确执行。
四、药物管理制度1. 严格遵循药物使用指南和药物管理制度。
2.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确保药物安全。
五、医疗设备管理制度1. 定期检查、维护医疗设备,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 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应接受培训,掌握设备操作技能。
六、医疗废物处理制度1.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规定,防止环境污染。
2. 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存放、运输和处理。
七、传染病防治制度1. 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加强传染病防控。
2. 发现传染病患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报告相关部门。
八、急救管理制度1. 建立完善的急救管理制度,提高急救能力。
2. 急救设备、药品应随时准备到位,确保急救需求及时满足。
九、病历管理制度1. 严格实行病历书写规范,保障病历质量。
2. 加强病历管理,确保病历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十、医疗技术管理制度1. 医疗技术应用应遵循安全、有效原则。
2. 加强医疗技术培训和质控,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十一、临床试验和研究制度1. 遵守临床试验和研究伦理,保障患者权益。
2. 加强临床试验和研究质量控制,提高研究水平。
十二、医师管理制度1. 医师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
2. 加强医师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师服务水平。
十三、护理管理制度1. 护理工作应遵循规范,确保患者安全。
2.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质量。
十四、医院感染控制制度1. 严格执行医院感染控制规定,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2. 加强感染监测和防控,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
十五、医疗事故处理制度1. 发生医疗事故,应立即报告并调查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项医疗核心制度(1)首诊医师负责制度(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4)会诊制度(5)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7)术前讨论制度(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9)查对制度(10)病历书写与管理制度(11)值班与交接班制度(12)分级护理制度(13)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14)危急值报告制度(15)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16)手术安全核查制度(17)临床用血审核制度(18)信息安全管理制度(19)医患沟通制度(20)转院、转科制度一、首诊负责制度一、第一次接诊的医师或科室为首诊医师和首诊科室,首诊医师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抢救、转院和转科等工作负责到底。
二、首诊医师除按要求进行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的详细记录外;对诊断明确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或提出处理意见;对诊断尚未明确的患者应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医师会诊。
三、首诊医师下班前,应将患者移交接班医师,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项交待清楚,并认真做好交接班记录。
四、对急、危、重患者需抢救者,首诊医师应首先抢救并及时通知上级医师及科主任,由上级医师或科主任主持抢救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和拒绝抢救。
危重症患者如需检查、住院或转院者,首诊医师应陪同或安排医务人员陪同护送。
五、对已接诊的病人,如为非所属专业疾病或多科疾病,首诊医师应写好病历、检查后,组织相关科室会诊或报告医院主管部门组织会诊,会诊科室签署接收意见后方可转科治疗;如接诊医院条件有限需要转院者,首诊医师应与所转医院联系安排后,给予转院。
六、医务科对全院的首诊负责制度实施情况实行全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和处理。
七、凡不认真执行本制度而造成医疗差错、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给医院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者,由当事人承担责任。
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实行主任(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级查房。
危重者入院后当天要有上级医师查房;夜间病重者入院后,次日要有上级医师查房记录。
主治医师书写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记录,住院医师书写主治医师查房记录,查房前各级医师对需要进行讨论诊断和治疗的病例,事前应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作好充分准备,以提高查房质量。
一、科主任、主任(副主任)医师查房规定(1)每周查房1-2次,应由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进修医师、护士长和有关人员参加。
节假日必须有二线医师坚持查房。
(2)解决疑难病例,审查新入院及危重病人的诊疗计划,决定大手术及特殊检查,新的治疗方案及参加全科会诊。
(3)抽查医嘱、病历及医疗护理质量,发现缺陷,纠正错误、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医疗水平。
(4)利用典型、特殊病例,进行教学查房,以提高教学水平。
(5)听取医师、护士、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工作及管理方面的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建议,以提高管理水平。
二、主治医师查房规定(1)每日查房一次,一般患者入院后,主治医师首次查房不得超过48小时。
应有本病房住院医师、进修医师、实习医师、责任护士参加。
(2)对所管病人分组进行系统查房,确定诊断及治疗方案、手术方式、检查措施,了解病情变化以及疗效判定。
(3)对危重病人应每日随时进行巡视检查和重点查房,提出有效和切实可行处理措施,必要时进行晚查房。
(4)对新入院病人必须进行新病人讨论,24小时内完成,对诊断不明或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应进行重点检查与讨论,查明原因。
(5)疑难危急病例或特殊病例,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并安排上级医师查房。
(6)对常见病、多发病和其他典型病例进行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结合实际,系统讲解,不断提高下级医师的业务水平。
(7)负责修改和指导住院医师书写的各种医疗记录,以提高书写水平。
检查病历、各项医疗记录,了解诊疗进度及医嘱执行情况,严密观察治疗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
(8)检查指导住院医师工作,避免和杜绝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签发会诊单、特殊检查申请单、特殊药品处方,检查病历首页并签字。
(9)决定病人的出院、转科、转院等问题。
(10)注意倾听医护人员和病人对医疗、护理、生活饮食、医院管理各方面意见,协助护士长搞好病房管理。
三、住院医师查房规定(1)对所管的病人每日至少查房2次,上午、下午下班前各巡视一次和晚查房一次,危重病人和新入院病人及手术病人重点查房并增加巡视次数,发现新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2)对危急、疑难的新入院病例和特殊病例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3)及时修改实习医师书写的病程记录和各种医疗记录,审查和签发实习医师处方和化验检查单,及时落实会诊意见并分析各项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4)向实习医师讲授诊断要点、体检方法、治疗原则、疗效判定、诊疗操作要点、手术步骤。
(5)检查当日医嘱执行情况,病人饮食及生活情况,并主动征求病员对医疗、护理和管理方面的意见。
(6)作好上级医师查房的各项准备工作,介绍病情或报告病例。
三、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一、疑难病例指诊断不清或治疗效果不确切,治疗矛盾多的特殊病例,造成或可能造成器官功能异常,危及患者生命的病例。
二、疑难危重病人和入院三天未确诊的病人,治疗组讨论;入院1周未确诊的病例,全科进行讨论;入院2周未确诊的病例,报医务科组织全院相关科室讨论。
三、讨论由科主任或主任(副主任)主持,召集相关人员进行科内讨论,尽早明确诊断,提出治疗方案。
必要时医务科负责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院内疑难病例讨论,或邀请院外专家参加讨论。
四、讨论程序:讨论前主管医师整理、完善相关资料,报告病例,陈述诊疗过程。
参加人员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病史、查体、阅读病历,对当前病情进行全面分析,应用国内外学术理论、专业新进展及针对病情的可行性诊治方案做进一步讨论。
五、主管医师对讨论内容做好详细的记录,整理后交由上级医师审查,审查后分别记入病程记录和疑难危重讨论记录本。
六、疑难病例记录内容:讨论日期、主持人及参加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病情报告及讨论目的、讨论意见、主持人小结或结论性意见等。
四、会诊制度会诊制度,是为了加强各科室间的医疗协作,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在临床工作中,凡遇疑难、危重病例或诊断不明确、疑与其它学科有关的病例,须及时申请会诊。
一、会诊医师须做到:(1)详细阅读病历,了解患者的病情,亲自诊察患者,补充、完善必要的检查。
(2)会诊医师须详细记录会诊意见,提出具体诊疗意见并开出本科医嘱,会诊记录包括会诊意见和建议、会诊医师的科室、会诊时间及会诊医师签名等。
(3)必须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对患者需要自费或部分自费的药物或医用材料以及特殊用法须在会诊意见记录中注明,并告知患者和患者授权代理人履行签字手续。
(4)对疑难病例、诊断不明确或处理有困难时,须及时请本科上级医师协助会诊。
(5)会诊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诊疗规范。
(6)严禁会诊医师不亲自查看病人电话会诊。
二、院内会诊:分为科内会诊、科间会诊(包括门诊会诊与病房会诊(普通))、急诊会诊、全院会诊、院外会诊、远程会诊。
1、科内会诊:对本科内较疑难或对科研、教学有意义的所有病例,都可由主治医师主动提出,主任医师或科主任召集本科有关医务及技术人员参加,进行会诊讨论,以进一步明确和统一诊疗意见。
会诊时,由经治医师报告病例并分析诊疗情况,同时准确、完整地做好会诊记录。
2、科间会诊:(1)门诊会诊:根据病情,若需要他科会诊或转专科门诊者,经本科门诊年资较高医师审签,病人持门诊病历,直接前往被邀科室会诊。
会诊医师应将会诊意见详细记录在门诊病历上,并同时签署全名;属本科疾病由会诊医师处理,不属本科诊疗范围的病人应转被邀请科室或再请其他有关科室会诊。
(2)病房会诊(普通):一般由经治医师提出,主治以上医师或科主任决定,填写会诊申请单,提出会诊目的和要求,送往会诊科室,应邀科室会诊医师应是主治以上医师。
会诊医师接到会诊单后应签收并注明时间,并于24小时内前往会诊。
如有困难不能解决,应邀本科上级医师协同处理。
邀请会诊科室必须严格掌握会诊指征,申请科室必须提供简要病史、体查、必要的辅助检查结果,以明确会诊目的及要求,在会诊时必须由经治医师陪同进行,以便随时介绍病情,听取会诊意见,共同研究治疗方案,同时表示对被邀请医师的尊敬。
会诊医师应本着对病人完全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会诊,并将检查结果、诊断及处理意见详细记录于病历会诊单上。
对待病人不得敷衍了事,更不允许推诿扯皮延误治疗。
申请会诊尽可能不迟于下班前一小时(急症例外)。
3、急诊会诊:对本科难以处理急需其他科室协助诊治的急、危、重症的病人,由经治医师或主治医师提出急会诊申请,并同时上报本科室上级医师,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急”字。
在特殊情况下,可电话邀请。
申请会诊和到达会诊时间均应记录到分钟。
会诊医师应迅速(10分钟内)到达申请科室进行会诊。
邀请科室会诊医师可以是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如被邀请科室医师为住院医师,应先参与抢救,同时立即向二线医师汇报,二线医师应立即赶往会诊科室会诊。
实习、进修医师一律不得单独应邀会诊。
如遇疑难问题或病情复杂病例,应立即请上级医师协助会诊,以及时做出诊治意见。
会诊时经治医师必须在场,配合会诊及抢救工作。
如病人需要专科特殊检查,经治医师应亲自参加协同检查。
4、院内大会诊:对危、重症及疑难病例、特殊病例需多个科室会诊时,科主任提出,医务科同意,邀请有关医师参加。
一般应提前1-2天将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及邀请会诊人员报医务科。
医务科确定会诊时间,并通知有关科室及人员。
会诊由申请科室的科主任主持,医务科参加,必要时业务副院长参加,由主治医师报告病历,经治医师作详细的会诊记录,并认真执行会诊确定的诊疗方案。
5、外院来院会诊:本院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可邀请外院专家来院会诊。
由科主任提出申请,由主管病人的主治医师填写书面申请,包括简要病史、查体、必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初步诊断和会诊目的及要求等情况,科主任签字送医务科,经医务科同意后执行,必要时报业务副院长批准。
经医务科与有关医院联系,确定会诊时间,并负责安排接待事宜。
会诊由科主任、医务科主任或副院长主持。
主治医师报告病情,经治医师作详细会诊记录。
需转外院会诊者,经本科室主任审签,医务科批准,持介绍信前往会诊。
外出会诊要带全有关医疗资料,并写明会诊目的及要求。
必要时,会诊科室要安排医生陪同。
6、外出会诊:外院指定邀请我院医师外出会诊,必须提供其单位(医务科)介绍信或邀请函,经我院医务科同意,办理外出会诊手续后方可外出会诊。
紧急情况下,可电话邀请,事后即刻补齐手续,否则由此发生的医疗纠纷或交通事故及其他意外,由外出应诊医师本人承担一切责任。
医务科根据申请会诊医院的要求,将选派学有专长、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前往会诊,专家会诊时要耐心听取病情汇报,认真细致地检查病人,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提出诊疗意见,圆满完成会诊任务并报医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