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理论(课件)

合集下载

第七章 赋权法

第七章 赋权法
R越大,重复信息越多,权重应越小。取复 相关系数的倒数作为得分,再经归一化处 理得权重系数。
五、主成分分析法
六、优序图法
七、熵权法
目录
熵权法概述 熵权法基本原理 熵权法计算权重过程 熵权法适用范围 熵权法的优缺点
1.熵权法概述
• 熵原本是一热力学概念,它最先由申农 C. E.Shannon 引入信息论 ,称之为信息熵。现已在 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领域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
一、统计平均法(专家打分法)
统计平均数法(Statistical average method)是根据所选择的 各位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所赋予的相对重要性系数分别求其 算术平均值,计算出的平均数作为各项指标的权重。其基本 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专家。一般选择本行业或本领域中既有实际工 作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公平公正道德高尚的专家; 第二步,专家初评。将待定权数的指标提交给各位专家,并 请专家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前提下独立的给出各项指标的权数 值; 第三步,回收专家意见。将各位专家的数据收回,并计算各 项指标的权数均值和标准差; 第四步,分别计算各项指标权重的平均数。
(2)按照权重的形成方式划分,可分为人工权重和自然权 重。自然权重是由于变换统计资料的表现形式和统计指标的 合成方式而得到的权重,也称为客观权重。人工权重是根据 研究目的和评价指标的内涵状况,主观地分析、判断来确定 的反映各个指标重要程度的权数,也称为主观权重。
(3)按照权重形成的数量特点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定性 赋权和定量赋权。如果在统计综合评价时,采取定性赋 权和定量赋权的方法相结合,获得的效果更好。
三、因子分析权数法
1=1.047*0.3870648 0.3338*0.1956239 ... 0.087*0.0752031 0.579

赋权理论案例讲解ppt

赋权理论案例讲解ppt
社会层次的赋权。社会参与层次的赋权目标指向对社会决 策的影响,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参与社。
基本概念
内容
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协助服务对象了解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 用的
协助服务对象认识专业人员知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伙伴, 他们则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起源:睦邻运动、汤因比馆等早期社会工作中包含的“自助”理念,60年代以 来受压迫群体的社会和政治运动。1893年至1917年,提供具体及社会性的支持 (个案工作、社区工作),重视案主的参与(减少怜悯同情的语言),公开分 享机构的信息(移民信息、就业信息)。1917年至1945年,建立社会安全制度 (福利国家),注意母亲及儿童的健康照顾议题(农村社会工作),建构美裔 黑人的社会工作学校(协助黑人进入大学),社会服务的正常化运动(社会服 务的可及性)。
这里的权力是指个人或群体拥有的能力,是对外界的控 制力和影响力,强调的是个人对他人、组织和社会的拥 有、控制和影响。
基本概念
发展历史
赋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虽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花结果,但却不能否定历代社 会工作先驱在社会改革的理念、知识与行动上开辟了一个滋养的土壤。正是他 们促成了后来发展的水到渠成,以至于赋权取向的观点目前已广为实务工作人 员与研究者所接受。
赋权理论
内容提要
基本概念(定义、发展历史、基本假设、价值基 础、模式、层次、内容、特点)
与优势视角区别 理论贡献与局限 介入 相关案例及其分析
基本概念
定义
“赋权”一词由Empowerment翻译而来,也可译为“充 权”“增权”或“增能”,是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集体 的权力,挖掘并激发案主潜能的一个过程、介入方式和 实践活动。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应用比较广泛,包括社区 社会工作(社区行动模式、女权主义社会工作)

赋权理论

赋权理论
赋权理论 yu 医务社会工作
成员: 成员:李黎 杜海芳
服务对象
城乡社区组织动员、 城乡社区组织动员、社区健康服务 和基本医疗服务儿童妇女、残疾人、 和基本医疗服务儿童妇女、残疾人、 老年人、贫困者、艾滋病患者、 老年人、贫困者、艾滋病患者、慢 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 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农民与农 民工和其他高危人群是医务社会工 作的重点服务对象
工作过程与步骤
A.增强自我效能,培养进取精神。 A.增强自我效能,培养进取精神。 增强自我效能 B.培养团体意识 将个人、 培养团体意识, B.培养团体意识,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 题重新定义为力量和权利的缺乏, 题重新定义为力量和权利的缺乏,从而产生 对社会批判的观念。 对社会批判的观念。 C.减少自责 将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 减少自责, C.减少自责,将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 D.担负起改变中的个人责任 担负起改变中的个人责任, D.担负起改变中的个人责任,学习知识和技 解决个人问题。 巧,解决个人问题。
案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的
通过社会中足以影响个人及社会团体的 有力团体,用特殊的策略以减少, 有力团体,用特殊的策略以减少,消除 和抵抗, 和抵抗,扭转有强势团体所赋予的负向 价值。 价值。 将个人所遇的困境与社会经济的公平之 间建立的关系, 间建立的关系,并提供一个整合性的架 构来满足受压迫团体成员的需求。 构来满足受压迫团体成员的需求。
工作重点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任务: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任务: 对病人及其家庭的服务,对医 对病人及其家庭的服务, 院等医疗机构中的服务, 院等医疗机构中的服务,对社 区公共卫生的服务。 区公共卫生的服务。
注意事项
不能把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责只是等同于现在 医院里医政科的工作,主要是化解医患矛盾。 医院里医政科的工作,主要是化解医患矛盾。 医务社会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社会工作的专 业知识和技能, 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知晓或掌握相关的 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 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同时还需要较强的与 特殊服务对象——病人的沟通能力、与医护 病人的沟通能力、 特殊服务对象 病人的沟通能力 人员的协调能力、为病人找资源的能力。 人员的协调能力、为病人找资源的能力。

增权(赋权)理论

增权(赋权)理论

增权理论--巴巴拉·所罗门增权理论(Empowerment Theory)最初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1976年,美国学者巴巴拉·所罗门(Barbara Solomon)出版了《黑人增权:被压迫社区的社会工作(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的先驱著作,率先提出“增强权能”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增权,也称增权、充权、增能,它从Empowerment 翻译而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地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该理论提到,能力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人们的能力可以不断增强。

这里的能力发生在三个层面: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环境层面。

个人层面指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人际层面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环境层面指能够改变的不利于实现自助的制度和规则。

权力: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能力不但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

正是这种权力感可以促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

无权:表示能力和资源缺乏的一种状态。

无权是和权力相对的。

无权也不单是指人们缺乏能力或资源,同时亦是指人们通过一种内化的过程,形成一种无权感,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无权感,使得人们指责和贬低自己,进而陷入无权的恶性循环。

二、基本假设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帮助应该着重于增进他们的能力,以对抗环境的压力。

1.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无力感的三个来源:负向评价、负面经验、无效行动;分别是受压迫的人的自我负向评价;受压迫的人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环境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2.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能力,但阻碍人的能力发挥的环境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地增加;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赋权理论

赋权理论

进入反复而厚实的建构。
n
?发展特色:
a.社会工作的介入必须以回应案主认定的需求为归依;
nb.鼓励案主参与建立同辈网络;
nc.强调机构的工作中心在于增进与维系改变。 不同面向 赋权的目标 对权力的看法 相关的社会运动/意识形态
பைடு நூலகம்
摘 要:本文在分析赋权概念的内涵及其发展历史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赋权理论的运用方法和操作模式,进而围绕赋权理论的论争简要讨论了它与社会工作其他理论的矛盾与配搭。最后,文章还对赋权理论与个人道德抉择的矛盾与关系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赋权;权力;弱势群体;激进社会工作
第三面向:整体社会 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和 改造权力成为正面的力量 女性主义
以及弱势社群的世界观 价值观,从而建立一套 强调平等和合作 绿色运动
价值观和新的权力关系 以关怀替代压迫和竞争关系
2、“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演进
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源流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2]但其兴盛和发展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它的一部重要的先驱性著作是1976年Solomon出版的《黑人赋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这标志着赋权取向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诞生。所罗门在书中明确使用“赋权”一词来描述美国社会中黑人少数民族因长期遭受同辈团体、优势团体与宏观环境的负面评价而倍感深切、全面的无权,因而建议社会工作的介入应致力于增强黑人民族的权力,以解除社会中的“制度性种族主义”所加诸的压迫与疏离,以增进案主个人的自我效能与社会改革的力量。由于赋权理论避免了社会行动与个体化视角之间的那种简单两极化的缺陷,并且将对个人或家庭的工作放置于对社会目标的追求过程之中,[3]不论是传统还是创新的社会工作取向很快地就接纳与融入了这种观点,使之成为社会工作实践中重要的参考知识体系,且延续至今。

社会工作理论之赋权视角PPT课件

社会工作理论之赋权视角PPT课件
• 间接性权力障碍的影响:负面的早期生活经验会减少人们 参与社会互动的信心,从而影响人们的人际关系协调和社 会制度的运用,并进而直接制约人们对重要社会角色的承 担。
• 直接性权力障碍的负面影响:劣质的服务可能导致糟糕的 健康状况,并阻碍个人的发展;教育过程中的歧视可能限 制人们的学习机会,也可能妨碍人们对重要社会角色的扮 演。
• 脉络化(contextualization) • 意味着重点关注案主自己对自身作为一个“社会
人”的理解,而不是一心沉迷于社工的假设或建 构。社工要鼓励案主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社会结 构或社会进程进行关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辨识自己处境之后的社会政治因素。 • 这样,建立在案主现实状况基础上的对话就可能 得以进行,在这个对话中,案主的表达、说明、 对自己感受的反思以及对生活的理解需要得到充 分的鼓励,这称为案主走向赋权的重要起点。
二、概念框架
• 赋权 • “社工针对案主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的过
程……旨在减少基于污名群体的成员的负面 评价而形成的无力感。它涉及辨识导致这 一问题的权力障碍和旨在减少间接权力障 碍的影响和减少直接权力障碍的运作的特 定策略的发展实施。” (Solomon,1976 )
赋权具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
• 权力(power) • 权力不仅具有压迫性,也具有解放性。个人可以
使用通过政治权力争斗获得的影响力去争取资源 、解决冲突。 • 无力感就是基于这样的因素:经济无保障、政治 上的失语、无法企及信心、缺乏批评和抽象思维 、生理和心理压力感。 • 从赋权视角而言,认识到案主及其案主系统的权 力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 对美国社会工作者赋权观的研究显示,在社工 眼中,赋权涉及以下几个概念:
1. 对自身生活的控制; 2. 对自己解决重要问题的能力的信心; 3. 认识并发展自身行动能力的能力; 4. 在作出决定与具体行动过程中对可能的选择与

赋权理论

赋权理论
❖ 其二,传授技巧。社会工作者教授案主所需要的特定技巧,个案工作者着重 教导案主有关母职、家管等技巧,社区组织人员则教授案主所需要的参与能 力,是为最早的赋权取向实践。
❖ 其三,重视案主的参与。此时期的社会工作文献或训练手册指出案主参与助 人过程的重要性,并提醒社会工作者应尽量少用怜悯同情(patronizing)的语 言,甚至邀请案主运用机构作为服务自我的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Solomon提出对被 歧视的美国非洲裔黑人增能的工作,从而把赋 权注入了社会工作。
• 2.1976年Solomon出版了《黑人增权:受压迫 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标志着赋权取向的 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诞生。
概念综述
► 赋权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其定义涵盖了三 个层面
(1)个人层面的赋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 意识。
(2) 社区层面的赋权,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以便对个人周围 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
(3) 社会层面的赋权,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 集体的目标。
基本假设
赋权概念的假设前提 : 1、个人或群体拥有的权力是变化和发展的,无权或弱权的
地位状况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弱势群体可以在适当的 协助之下,提升自己的权力和能力。 2、赋权的价值基础是充分实现人类需要、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关注社会环境保护、消除各种歧视、强调案主自决 和自我实现。 3、正是赋权概念这种特有的价值功能,使得它在社会发展 的进程中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整个社会福利、社会政策和 社会服务的重要目标和介入过程。
学者的解释
(4)Torre(1985):赋权是一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人 们变得够强壮而足以去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事件与机构, 以及在这些事件与机构的控制下进行分享,并努力改变他 们。 (5)Swift & Levin(1987):赋权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 对权力的再分配、一个过程以及一个目标。 (6)斯坦堡(1991):赋权指获得权力、发展权力、夺取 权力,或者说是帮助使用权利或能够行使权力的过程。 (7)uiterrez(1998):赋权是一个增加个人权利、人际 权利或政治权利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个人能够采取行 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赋权理论(课件)

赋权理论(课件)

二、基本假设 二、基本假设
3、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是可 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地增加。 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 、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会工 作者的作用在于通过共同的活动帮助服务 对象去除环境的压制和他们的无力感,使 他们获得能力,并能正常发挥他们的社会 功能。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 作性的伙伴关系。
一、发展历史 一、发展历史
第三个阶段是从1945年至1994年。 第三个阶段是从1945年至1994年。 这个时期的赋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有如下特色: 其一,社会工作的介入必须以回应案主认定的需求为依归。 鉴于以往的社会福利制度大规模介入贫穷者、游民、精神 病患、受刑妇女与美裔黑人等弱势人群的生活,弱势案主 经常感受到专业人员的标签与控制对待而产生出不信任与 抗拒感,所以此时的赋权取向实践特别强调尊重案主,鼓 励案主对其问题与需求的自主性。 其二,鼓励案主参与同辈网络的建立。为了降低弱势人群 其二,鼓励案主参与同辈网络的建立。为了降低弱势人群 的疏离、孤立与无权感,赋权取向实践也鼓励案主与相同 境遇的同辈建立互助团体,通过集体意识的觉醒与共同努 力脱离无权的悲情情怀,一起争取公平对待、社会正义、 社区发展、社会服务与自尊心的建立。 其三,强调机构的工作重心在增进与维系改变。赋权取向 其三,强调机构的工作重心在增进与维系改变。赋权取向 的实践不仅增进案主的自我效能、建构同辈网络来提升其 权力,长期上还应训练案主的领导能力、熟悉政治经济方 面的信息,继续增进与维系案主的改变,最终成为掌握自 己命运、机会的有权力者。
一、发展历史 一、发展历史
社会工作中的赋权取向实践始于20世纪70年代(Simon, 社会工作中的赋权取向实践始于20世纪70年代(Simon, 1990, 1994;宋丽玉等.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 1994;宋丽玉等.社会工作理论——处遇模式与案 例分析[M].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例分析[M].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 1976年, 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巴巴拉.索罗门 (Solomon) 巴巴拉. 出版了《黑人赋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 出版了《黑人赋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标 志着赋权取向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正式诞生。 Solomon在书中明确地使用“赋权”一词,来描述美国 Solomon在书中明确地使用“赋权”一词,来描述美国 社会中的黑人少数民族因长期遭受同辈团体、优势团体与 宏观环境的负面评价,以至于感受到深切、全面的无权, 因而建议社会工作的介入应致力于增强黑人民族的权力, 以解除社会中的“制度性种族主义”所加诸的压迫与疏离, 以增进案主个人的自我效能与社会改革的力量。(佩恩著, 佩恩著, 此后,不论是传统或创新的社会工作取向很快的就接纳与 融入了赋权的观点,成为社会工作实践中重要的参考知识 体系,且延续至今(宋丽玉等, 2002)。 体系,且延续至今(宋丽玉等, 2002)。

赋权理论

赋权理论

一、赋权理论相关内容赋权理论帮助我们在如何解决面对压迫时有关社会正义、人类优势和适应等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促进人们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也推动人们进行行为的改变。

赋权理论不会指责受害者没有能力去获取资源和权力,相反,它关注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歧视和压迫使自己的需要无法满足,遭遇失败。

所以赋权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别性障碍,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人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从而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幸福。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赋权(empowerment)、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和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有学者翻译为赋权或增权,是指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

赋权理论不仅注重赋权的过程,而且也不断为被剥夺权利的个人或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资源。

权力是指一种控制资源和他人的能力。

无权是指人们管理情绪、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能力的丧失。

社会分层是指由于社会中的群体所掌握的权力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群体位于不同等级位置。

赋权理论认为正是因为社会分层和等级制度的存在导致社会中一些个体或团体没有机会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的命运。

社会分层、压迫和不平等是赋权理论的社会政治背景。

正是社会存在不同的阶层,人们获得权力和资源的水平也就不同。

而阶级分层正是基于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性取向等方面的不同,社会中到处可见的妇女、少数民族、男女同性恋者和其他弱势群体被压迫,面临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等困境。

故此,文章提出运用赋权理论帮助这些无权弱势群体消除压迫非常必要。

文章在讲述了赋权理论的社会政治背景的基础上讨论了三个具体的赋权传统理论:女权理论、男女同性恋者赋权理论和社会工作赋权理论。

在讨论女权理论中,通过比较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这三种理论模式对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不平等的解释,指出它们的缺点,进而提出在运用女性的赋权时要注重提升对父权制的意识和为谋求性别平等的社会行动。

一、什么是赋权

一、什么是赋权

一、什么是赋权赋权泛指给予人梦想,希望,勇气,唤醒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力量的行为。

所有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优秀能力。

并且能够在一生中发挥,运用这种优秀的能力。

引导人的这种能力的行为即赋权。

个体的潜在活力与可能性好似泉涌,所以称之为“湧活”(赋权的日文)。

在医疗和福祉的实践中,通过引导个体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使其表面化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此外,在企业或集团中,可以巧妙的引导个体员工的活力与能力,使其成为员工自我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这就是组织,集团以及人类所追求的赋权。

赋权的八大原则:(1)由当事者选择目标;(2)当事者拥有主导权和决定权;(3)由当事者来思考问题点和解决方法;(4)以学习新知识和赋予更大的力量为契机,当事者来分析失败和成功;(5)为了行动转型,由当事者和专业人员两者共同发现自身内部的强化因子,使之增强;(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当事者的积极参与,增强个人责任感;(7)充实支撑问题解决过程的网络和资源;(8)提高针对当事者福祉的欲望。

二、赋权相乘模型对于赋权而言,有自己赋权(Self-empowerment),同伴赋权(Peer-empowerment)和地域/组织赋权(Community-empowerment)三个种类。

使其三者之间组合利用,能够实现更加有效的赋权这被称为赋权相乘模型。

三、实现赋权的八项指标为了实现赋权,我们需要满足八个条件。

以下是判断是否满足条件的评价指标。

(1)共感性(Empathy)在成员之间,或者说是成员之间对于项目的共感性到什么程度呢?有或者没有,或者说是局限性的还是可发展性的呢?(2)自我实现性(Self-actualization)各位成员感觉到了多大的自我实现呢?(3)当事者性(Inter sectral)各位成员是将项目当成自己切身的事情还是别人的事情呢?(4)参与性(Participation)各位成员感受到了多大的参与性呢?(5)平等性(Equity)参加者对于项目内容以及回馈的把握性是否平等呢?(6)战略多样性(Multi-strategy)不仅仅是一个方案,是否组合了多种战略来推行项目呢?(7)活用性(Contextualism)即使参加者或者环境变化了,项目是否能够继续顺利推行呢?(8)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项目是否能够稳定地推行下去呢?四、赋权指导模型的要点(方案模型)有根基的赋权发展,必须要在目标的各个发展阶段,在必要的领域确实地执行赋权方案。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社会工作相关理论目录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 (2)二、社会学习理论 ........................................................ ........................................................... .. (2)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 . (2)四、镜中我理论 ........................................................ ........................................................... . (2)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 (2)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 (2)七: 九型人格理论......................................................... ........................................................... .. (3)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 (3)九、社会支持网络 ........................................................ ........................................................... .. (4)(一)发展 ........................................................ ........................................................... .. (4)(二)基本假设 ........................................................ ........................................................... (4)(三)定义 ........................................................ ........................................................... .. (4)(四)分类 ........................................................ ........................................................... .. (4)(五)功能 ................................................................................................................... .. (4)(六)社会支持程度之影响因素 ........................................................ . (4)(七)应用 ........................................................ ........................................................... .. (4)十、优势视角理论 ........................................................ ........................................................... (4)(一)、优势视角的原则(saleebey) ................................................ .. (5)(二)、优势词典 ........................................................ ........................................................... .. (6)(三)、病态视角的假设 ........................................................ (6)(四) 、优势视角的核心信念 ........................................................ .. (7)十一、生态系统理论 ........................................................ ........................................................... .. 7十二、社会化理论 ........................................................ ........................................................... .. (8)十三、活动理论 ........................................................ ........................................................... (8)十四、弗诺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 (8)(一)、意识与潜意识 ........................................................ (8)(二)、人格结构理论 ........................................................ (8)(三)、性本能理论 ........................................................ . (9)(四)、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 (9)(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 .. (9)十五、社会系统理论 ........................................................ ........................................................... .. 10十六、场论......................................................... ........................................................... .. (11)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

赋权学习:学生参与的新范式培训课件

赋权学习:学生参与的新范式培训课件
在赋权学习中,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定期评价。通过反思和总 结,他们可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 ,自我评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案例三:学生参与课程设计
总结词
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能够增强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认同感。
详细描述
在赋权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对课程内容提出建议和意见。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共同参与课 程设计,让他们成为课程的共建者和决策者。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参与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01
02
03
提高学习效果
赋权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动力,使他们 更加投入学习,从而提高 学习效果。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赋权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 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 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 习和工作。
促进全面发展
赋权学习不仅关注知识的 学习,还注重学生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赋权学习的兴起
赋权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 学习,被视为一种新的培训范式。
培训目标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01
通过赋权学习,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
果。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02赋权学习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源自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03
赋权学习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促进彼此之间的
赋权学习:学生参与的 新范式培训课件
汇报人:某某 2023-12-26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赋权学习的概念与重要性 • 学生参与的新范式 • 实施赋权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 赋权学习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赋权理论(课件)

赋权理论(课件)

何雪松等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何雪松等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79.) 279.)
一、发展历史 一、发展历史
然而,社会工作中的这种赋权取向实践并不是在 20世纪70年代突然产生的,而是经过了历代社会 20世纪70年代突然产生的,而是经过了历代社会 工作的倡导者与思想家们之智慧的积累,其源流 工作的倡导者与思想家们之智慧的积累,其源流 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Gutié 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Gutiérrez & Lewis, 1999; Simon, 1994)。 1994)。 Simon(1994)在 Simon(1994)在《美国社会工作中的赋权传统: 历史》 历史》一书中,拿出绝大部分篇幅来追溯赋权取 向实践在美国的历史发展。 按照宋丽玉等人(2002)的概括,Simon(1994) 按照宋丽玉等人(2002)的概括,Simon(1994) 认为赋权取向实践在美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认为赋权取向实践在美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国内学者范斌(范斌.农民的赋权及其模式选择[J]. 国内学者范斌(范斌.农民的赋权及其模式选择[J]. 学术研究,2004(12) 学术研究,2004(12)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提出了 赋权的两种模式和三个层次。 赋权的两种模式和三个层次。
三、主要理论观点 三、主要理论观点
2.赋权的实践模式:个体主动模式与外力推动模式。 2.赋权的实践模式 个体主动模式与外力推动模式。 模式: 个体主动模式旨在提高个体赋权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个体 个体主动模式旨在提高个体赋权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个体 主动模式强调个人在赋权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其假设前提 是权力存在于案主之中,而不是案主之外(张时飞. 是权力存在于案主之中,而不是案主之外(张时飞.上海癌 症自助组织研究: 症自助组织研究:组员参与、社会支持和社会学习的赋权 效果[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2001. 效果[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2001. );赋权的 关键在于个体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个体若无赋权意识,所 有努力都是白费。 外力推动模式旨在通过外力推动和保障以实现、激活弱势 外力推动模式旨在通过外力推动和保障以实现、激活弱势 群体,通过客体与主体互动的不断循环和构建以达到持续 赋权的目的。外力推动模式强调赋权过程中外部力量的推 赋权的目的。外力推动模式强调赋权过程中外部力量的推 动和促进作用,主张通过外力去激活弱势群体主体性,并 通过客体与主体互动的不断循环和建构以达到持续赋权的 目的(范斌,2004)。 目的(范斌,2004)。

赋权模式-大学 PPT课件

赋权模式-大学 PPT课件

实现的条件
个人愿意改变和参与社会变革的动机 有能力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性分析; 有能力制定行动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有能力与别人合作,共同实现集体的目
标。
实现的途径
增强自我效能,培养进取精神 培养团体意识,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
重新定义为力量和权利的缺乏,从而产生对 社会批判的观念 。 减少自责,将自己从负面情绪中解放出来。 担负起改变中的个人责任,学习知识和技巧, 解决个人
介入技术(4)
案主引向其问题的政治方面 :这包括社 会行动或其他的集体努力,去影响造成 个人问题的环境力量。这个层面上的知 识基础是由参与者的集体智慧和学术机 构等的正式知识来源构成的。
角色
社工与案主的角色:参与者、经纪人、 调节者、倡导者、咨询者、个案管理者、 组织者、小组领导、顾问、政策制定者 等。
辅导、倾听和倡导等人际技巧的发展和运用 通常从这种参与开始。在这个层面,关于问 题的公共性质和原因的政治性质的意识可以 被发展出来。
介入技术(3)
即时环境中的改变或调节 :这个层面通常从 意识过程开始,透过这个意识过程,案主和 工作者继续探索环境对个人问题的影响。
了解社会服务和健康照顾以及如何去获得它 们,是一项关键的活动。
评估包括案主对问题的看法和他们自己与家 庭对这种问题的意识。评估也包括他们处理 或不能处理这些问题的感觉到的权力。
介入技术(2)
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巧,以便控制被辨认出 来的问题,如,生活转变、发展问题、或更 具体的状况。
可以使用的方法,包括会议、工作坊、课程、 小团体、报纸、电话和录像,建立网络和自 助非常有效。
赋权的目标
帮助案主寻找自己问题的解决之道的因 果媒介(cause agents)。

第七章 赋权法ppt课件

第七章 赋权法ppt课件
.
一、统计平均法(专家打分法)
统计平均数法(Statistical average method)是根据所选择的 各位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所赋予的相对重要性系数分别求其 算术平均值,计算出的平均数作为各项指标的权重。其基本 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专家。一般选择本行业或本领域中既有实际工 作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公平公正道德高尚的专家; 第二步,专家初评。将待定权数的指标提交给各位专家,并 请专家在不受外界干扰的前提下独立的给出各项指标的权数 值; 第三步,回收专家意见。将各位专家的数据收回,并计算各 项指标的权数均值和标准差; 第四步,分别计算各项指标权重的平均数。
.
现有m个待评项目,n个评价指标,形成标准化后的 数据矩阵为R,rij表示第i个项目第j个指标的数值。
r11 r12
R
r21 rm1
r22 rm2
r1n
r2n
rm3
rm4
mn
设Vj,(j=1,2,…,n)表示某个指标各个项目的最大离差,
V j rm axrm in
m
m
rm axm i a 1 x { rij} ,rm inm i i1 n { rij} ,第 j列 的 最 大 , 最 小 值
.
.
.
三、因子分析权数法
.
.
.
.
.
.
.
.
1 = 1 . 0 4 7 * 0 . 3 8 7 0 6 4 8 0 . 3 3 3 8 * 0 . 1 9 5 . 6 2 3 9 . . . 0 . 0 8 7 * 0 . 0 7 5 2 0 3 1 0 . 5 7 9
.
.
1.1专家估测法
.
1.2 加权统计法

第单元:概念赋权

第单元:概念赋权

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挖掘与激发案主潜能的一种过程、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 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挖掘与激发案主潜能的一种过程、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
。。会公正和社会平等待遇
旨在提高个体赋权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赋权的两种实践模式
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假 设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
e
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实践模式
赋权的概念
个体主动模式
旨在提高个体赋权的主 体性和主动性;个体主 动模式强调个人在赋权 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外力推动模式
旨在通过外力推动和保障以实 现、激活弱势群体,通过客体 与主体互动的不断循环和构建 以达到持续赋权的目的
(disempowered)的群体及其成员
第6页/共6页
社会工作中的赋权取向实践始于20世 纪70年代。1976年, 哥伦比亚大学学者 巴巴拉.索罗门 (Solomon)出版了《黑人赋 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标 志着赋权取向实践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正 式诞生。
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 ,挖掘与激发案主潜能的一种
过程、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 。
赋权的概念
第1页/共6页
赋权的概念
赋 权 的
a
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 排挤和压迫


假 设
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
b
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 挥自己的能力,但是这种 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c
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 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
互动不断地增加
第2页/共6页
赋权的概念
赋 权 的
d
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 值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