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赋权理论的学习与思考
赋权-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
赋权-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赋权理论(THEORIES OF EMPOWERMENT)是根植于社会工作传统,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维护观点、市民权利和妇女运动,加上草根组织运动的孕育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实务取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一理论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渐活跃起来。
该理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工作一贯追求的目标基本吻合,而且以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模式亦表现出明显的可行性和建设性。
本科时期的社会工作课程中讲到“赋权”,多是指社会工作者在提供专业介入服务时把一系列权力下放给案主,让其自己做决定。
但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对“赋权”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都不系统。
我认真阅读了《Contemporary Human Behavior theory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中的赋权理论(THEORIES OF EMPOWERMENT),并参考了其它相关书籍,对赋权理论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和体会思考。
一、赋权理论相关内容赋权理论帮助我们在如何解决面对压迫时有关社会正义、人类优势和适应等议题上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促进人们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也推动人们进行行为的改变。
赋权理论不会指责受助者没有能力去获取资源和权力;相反,它关注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歧视和压迫使自己的需要无法满足,遭遇失败。
所以赋权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别性障碍,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人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从而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幸福。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赋权(empowerment)、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和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有学者翻译为赋权或增权,是指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
赋权理论不仅注重赋权的过程,而且也不断为被剥夺权利的个人或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资源。
发展传播学研究的“赋权”理论探析
( ) 高公 民环保 生 态意识 , 进人 与 自然和 六 提 促 谐发展
和谐社会 不仅 要达 到人 与人 、人 与社会 的和谐 ,还 要求 实现 人与 自然 的和谐。人与 自然 的和 谐,就是指生产发展, 生活 富裕 , 生态 良好。 2 0 的虐猫女事件开始, 从 0 6年 与动物 、 环保有关 的话题就成为 了网络“ 热帖” 的高发区,41 ・5高速拦 车救 狗事件 、网络 逼停浙江 金华 狗肉节事件等 都体现 了网络
在 促 进 人 与 自然 和 谐 方 面 的 作 用 。
二者之间可 以实现 良性互动 ,促进彼此 的发展。
参考 文献 : [] 曹 文 博 . 络 问 政 : 主 与 和 谐 媒 介 生 态 的 构 建 [] 传 1 网 民 J. 今 媒.001) 2 1(0.
【】 第 2 2 9次中 国互联 网络 发展状 况统 计报 告【] 0 2 R . 1. 2
赋 权理论及其在发展传播研究 中的应用,认为赋权理论为 我国发展传播学研究和实践提供 了 的视 角。 新 关键词 :“ 赋权” 理论 ;参 与式发展;边缘群体
中图分 类号 :G2 63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 7 .12( 0 2 40 1. 628 2 2 1 )0 .0 40 4
摘 要 :针 对第三世界国家发展传播研 究及实践 的困境 ,学者们提 出了 赋权” “ 理论及 其传播 策略 。该理论 以关注边缘人群的 权力为起点,以参与式发展为核心 ,为传播促进社会进步提供 了 的视 角。赋权过程或机制包 括边缘人群对其所属社会或社 区的 新 全面认识,对发展 过程 中面I 临的问题与需要的援助的诊断, 以 与社 区成 员和外部专业人员的互动沟通以寻求解决方案 ,最终促 及 进社 区 展。在这 个过程 中,边缘人群在所处的社会环境 和文化 背景中学 习经验 、分享知识技能。外部 专业人 员为社 区和个人提 发 供 支持、协调与援 助,真正起主 导作用 的是边缘群体 ,他们 在参 与式的发展 中分享知识,并最终收获发展 的益处。本文试 图论述
2赋权与倡导理论
二,赋权理论(一)赋权理论相关内容赋权理论帮助我们在如何解决面对压迫时有关社会正义、人类优势和适应等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促进人们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也推动人们进行行为的改变。
赋权理论不会指责受害者没有能力去获取资源和权力,相反,它关注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歧视和压迫使自己的需要无法满足,遭遇失败。
所以赋权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别性障碍,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人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从而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幸福。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赋权(empowerment)、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和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有学者翻译为赋权或增权,是指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
赋权理论不仅注重赋权的过程,而且也不断为被剥夺权利的个人或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资源。
权力是指一种控制资源和他人的能力。
无权是指人们管理情绪、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能力的丧失。
社会分层是指由于社会中的群体所掌握的权力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群体位于不同等级位置。
赋权理论认为正是因为社会分层和等级制度的存在导致社会中一些个体或团体没有机会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的命运。
社会分层、压迫和不平等是赋权理论的社会政治背景。
正是社会存在不同的阶层,人们获得权力和资源的水平也就不同。
而阶级分层正是基于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性取向等方面的不同,社会中到处可见的妇女、少数民族、男女同性恋者和其他弱势群体被压迫,面临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等困境。
故此,文章提出运用赋权理论帮助这些无权弱势群体消除压迫非常必要。
1、社会工作赋权理论与实践因为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指向的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一部分的弱势群体正是因为在社会环境中无权才产生问题,所以在实践中运用赋权策略就更为重要。
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六、小结......................................................................................................................37
七、参考书目..............................................................................................................38
二、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演进........................................................................................9
三、赋权理论取向的社会工作..................................................................................13
王和 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工作 2008 级
10081160122 文军
2010 年 6 月 28 日
1
目录
一、赋权理论的概念框架............................................................................................3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常用理论1. 赋权理论。
该理论也被称为“增权理论”“充权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1)个人的无力感 (没有权能)是由压迫造成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赋权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消除环境的障碍,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增强他们的权能。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增加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3.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该理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是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在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认为,人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会转而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赋权评估理论在民政工作领域的探析及反思
赋权评估理论在民政工作领域的探析及反思赋权评估是指在领导者的授权下,将权力下放到下属部门或个体的过程,以及对于下属部门或个体执行任务的效果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在民政工作领域应用广泛,也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赋权评估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有助于改进管理方法,以及丰富和完善民政工作模式。
赋权评估理论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为下属部门或个体提供更大的自主权,并使其有了更多的责任感。
同时,赋权评估还能促进快速决策和行动,增强组织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赋权评估理论的基本原则包括:授权明确、授权下放、资料共享、自主决策、以结果为导向、信息公开。
但是,赋权评估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
比如,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授权过度或授权不当的情况,导致下属部门或个体难以承担责任、无所作为,或者冒失行事、误入歧途。
除此之外,有时赋权评估还可能会造成组织内部的权利争斗,影响组织和谐稳定。
因此,在实施赋权评估时,需要注意权力下放的控制、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估等问题。
针对赋权评估理论在民政工作领域的应用,需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明确评估目标和评估标准。
赋权评估的目标应该是提升服务质量,而评估标准则需紧密联系实际工作情况,以反映具体的绩效、效益和价值。
二、保障授权科学有效。
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尊重下属部门或个体的工作主张和实际需求,为其提供充分的授权,同时设置严格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授权的科学有效。
三、推进管理科学化和热情化。
在实施赋权评估时需要把握好度,让管理科学化和热情化得以平衡,并且注重员工激励机制,以提高员工服务意识和绩效水平。
四、改进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
赋权评估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并且随时做好总结和反思,加强行业交流和学术研究,不断推进民政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赋权评估理论在民政工作领域的应用存在优势和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完善。
只有在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下,才能更好地发挥赋权评估理论的作用,提高民政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增权(赋权)理论
增权理论--巴巴拉·所罗门增权理论(Empowerment Theory)最初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1976年,美国学者巴巴拉·所罗门(Barbara Solomon)出版了《黑人增权:被压迫社区的社会工作(Black Empowerment:Social Work in Oppressed Communities)》的先驱著作,率先提出“增强权能”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增权,也称增权、充权、增能,它从Empowerment 翻译而来,是指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地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该理论提到,能力不是稀缺资源,经过人们的有效互动,人们的能力可以不断增强。
这里的能力发生在三个层面:个人层面、人际关系层面、环境层面。
个人层面指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人际层面指个人与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环境层面指能够改变的不利于实现自助的制度和规则。
权力: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能力不但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亦即权力感。
正是这种权力感可以促进人们的自我概念、自尊、尊严感、福祉感及重要感。
无权:表示能力和资源缺乏的一种状态。
无权是和权力相对的。
无权也不单是指人们缺乏能力或资源,同时亦是指人们通过一种内化的过程,形成一种无权感,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无权感,使得人们指责和贬低自己,进而陷入无权的恶性循环。
二、基本假设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人的排挤和压迫造成的,为服务对象所提供的帮助应该着重于增进他们的能力,以对抗环境的压力。
1.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无力感的三个来源:负向评价、负面经验、无效行动;分别是受压迫的人的自我负向评价;受压迫的人与外在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环境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2.社会环境中存在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能力,但阻碍人的能力发挥的环境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地增加;4.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增能赋权理论
增能赋权理论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把增能赋权理论视为一种重要的经营策略,以便实现组织的目标。
增能赋权理论凭借其强有力的理念来解决现今复杂的管理挑战。
在本文中,将讨论增能赋权理论的基本概念、特点、原理以及企业如何有效地运用该理论。
增能赋权理论指的是在有效地激发员工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措施,以实现自我增长和卓越为目标,有效开发团队的潜力。
主要包括将责权从高级管理层转移到具体的工作场所中,使每一位员工都有机会受益于决策的过程;允许员工发挥想象力,采取有效的措施,表达自我,获得充分支持,并确保有助于实现公司目标的行为和行动;向员工提供进一步发展和增能机会,以及倡导开放、创新和对变化的接受。
增能赋权理论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激发员工创新思维。
通过增强员工自信、促进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整,消除抑郁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员工的创新能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二、给予责权。
向员工赋权,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三、健全考核机制。
激励员工按照公司规定的准则完成工作,并让员工认识到,他们的行为与公司的效率和绩效息息相关;四、倡导开放、创新和接受变化。
鼓励员工尝试新颖的想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正确处理变化,并得到全面支持;五、为创新提供资源支持。
为员工提供创新活动必要的资源,以及不同渠道的增加资产,以促进创新行为。
不少企业家都采用了增能赋权理论。
首先,企业可以采取措施,扩大权利的范围,使每个员工都有机会参与决策,主动投入工作,拥有责任心。
其次,企业应该重视对员工的职业规划和增能支持,提供相应的资源,如培训机会、职业指导和技能等,以实现员工自我发展和职业成长。
此外,企业也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增能小组,以督促劳动者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也可以采取许多其他措施,如定期的团队建设活动,让员工得以发挥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凝聚力。
在今天这个紧张竞争的时代,增能赋权理论变得越来越重要,即使是那些曾经领先的企业也不例外。
前期的成果可能会把企业带上初步的胜利,但是没有一定企业精神、团队凝聚力以及发展动力,每个企业也有可能陷入困境。
开展赋权工作的难点及先进做法
开展赋权工作的难点及先进做法赋权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其核心是将权力下放给辖区内各级管理人员并落实相应的责任。
在实践中,开展赋权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难点,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先进的做法。
一、难点1.管理人员理解不到位。
赋权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自主意识,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管理人员对权力下放的范围和具体操作程序存在一定的疑虑和不确定性,这与其经验和职业素养有关。
2.制度不健全。
赋权作为一项具有普遍性的工作,必须依靠一套科学而完整的制度来保证其透明度和稳定性。
若是没有完善的政策系统,则不利于赋权的实施和运营。
3.效果评估不足。
赋权的目标不仅是落实责任,更在于推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定期的评估,以便及时转移以及对赋权方式的优化。
二、先进做法1.完善赋权政策。
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和不同管理层次制定赋权政策,明确下放职责和资金,精确解决因不明确而引发的难点。
同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落实赋权效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2.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宣传和引导是很重要的一步,通过组织培训、经验分享等活动,尽可能让人员理解到赋权的正确方式和操作流程,增强其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在管理理念、行为规范等方面加强培养。
3.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将赋权的效果综合考虑到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等层面,从而逐渐树立起优秀的管理人员示范,同时可以根据绩效考核制度来给出优秀管理人员的奖励和提升空间。
4.引入创新技术。
借助互联网技术,提高赋权的可操作性以及管理的透明度,为数字化赋权拓展空间,使得赋权工作更加智能化,提供准确的数据监控和成果评估。
在执行赋权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问题和探索先进的实践方法,明确目标,有计划的开展各项工作,针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提出更有针对性、更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秉持着“超越目标”的原则,并为此付出实际行动,我们相信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力的相互协调下,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果。
赋权理论——精选推荐
赋权理论⼀:赋权的定义:1.字典中的定义(1)《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赋予权利或权威;赋予能⼒;使能;允许。
(2)《韦⽒⼤学字典》:授予权威或法律权利;使有能⼒;帮助⾃我实现或增强影响。
(3)《英汉妇⼥与法律词汇释义》:使有权利。
即指⼈们对⾃⼰的⽣活和社团重新获得权利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个⼈也是集体所经历的过程。
(4)《社会⼯作词典》:帮助个⼈、家庭、团体和社区提⾼他们个⼈的、⼈际的、社会经济的和政治的能⼒,从⽽达到改善⾃⼰的状况的⽬的的过程。
2.学者的解释:(1)Solomon(1976):强调这是⼀个“减少⽆权感”(reduce the powerlessness)的过程,⽅法是通过发掘“⽆权的⼀群”的权⼒障碍 (power blocks),协助他们消除⾮直接权⼒障碍(indirect power block)的效果与直接权⼒障碍(direct power block) 的运作。
(2)Rappaport(1981、1984、1987):赋权是⼀个过程,是⼀个⼈们、组织和社区对其事物获得控制的机制。
(3)科福(1984):赋权是指发展积极的⾃我能⼒意识,对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个批判性的、分析性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增强个⼈和集体的资源。
(4)Torre(1985):赋权是⼀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们变得够强壮⽽⾜以去参与影响他们⽣活的事件与机构,以及在这些事件与机构的控制下进⾏分享,并努⼒改变他们。
(5)Swift & Levin(1987):赋权是⼀种精神状态、⼀种对权⼒的再分配、⼀个过程以及⼀个⽬标。
(6)斯坦堡(1991):赋权指获得权⼒、发展权⼒、夺取权⼒,或者说是帮助使⽤权利或能够⾏使权⼒的过程。
(7)uiterrez(1998):赋权是⼀个增加个⼈权利、⼈际权利或政治权利的过程,其最终⽬的是使个⼈能够采取⾏动来改善⾃⼰的⽣活状况。
综上所述,赋权既是⼀个过程也是⼀个结果,其定义涵盖了三个层⾯:(1)个⼈层⾯的赋权,发展⼀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的⾃我意识。
我国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1, 10(4), 1036-1041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21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21.104139我国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研究综述王悦,崔娟广西科技大学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广西柳州收稿日期:2021年3月29日;录用日期:2021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21年4月28日摘要社会工作作为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起源于西方,使很多受边缘化群体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为解决我国弱势群体的困境,我国也逐渐开展专业社会工作,帮助服务对象摆脱困境。
随着社会工作不断发展进步,在专业工作应用中使用较为广泛的赋权理论也更加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
赋权理论强调对个体或群体赋权可以使得服务对象获取生活必需的资源,提高控制生活的能力,消除无权感。
我国赋权理论的研究大多是以赋权理论核心概念研究、介入群体研究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赋权理论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赋权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系统地介绍我国学者对社会工作赋权理论的研究现状,为促进社会工作赋权理论在我国的良性发展提供思路,促进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完善。
关键词赋权,本土化,社会工作A Summary of Research on EmpowermentTheory of Social Work in ChinaYue Wang, Juan CuiSchool of Art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Received: Mar. 29th, 2021; accepted: Apr. 21st, 2021; published: Apr. 28th, 2021AbstractAs a professional helping activity, social work originated in the West and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many marginalized group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light of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in China,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has been gradually carried out to help the clients get rid of the王悦,崔娟pligh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al work, the more widely used em-powerment theories in professional work applications have also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from experts and scholars. Empowerment theory emphasizes that empowering individuals or groups can enable service targets to obtain resources necessary for life, improve the ability to control life, and eliminate the sense of powerlessness. Most of the research on empowerment theory in China is based on the core concept of empowerment theory, intervention group research and other as-pec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mpowerment theory. Through combing the re-search on empowerment theory, it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Chinese scholars’ social work. The research status of empowerment theory provides ideas for promoting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mpowerment theory,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on of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in China.KeywordsEmpowerment, Localization, Social Work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赋权理论也译作增能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
社会工作理论之赋权视角
人际模式
与重要他人和支持网络的关系与沟通模式,特别是 弄清案主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和支持网络是谁;
评估关系的性质,如果可能,与重要他人见面; 注意问题和优势; 社工与案主关系的反思也要包含其中。
环境
环境包括物理的和社会经济的。 描述物理环境,包括社区、邻里、住户单位和家庭气
氛; 案主的工作环境包含在内也是有益的; 环境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资源和支持; 描述环境的回应性和特质; 问题是否与这样的环境有关联?
赋权的目标
将自己看作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的因果行动者(causal agent );
将社工看作拥有案主可以利用的知识和技巧的人; 将社工看作解决问题的朋友和伙伴; 将权力结构看作复杂而部分开放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
外部作用的影响。
这样,社工可以消除案主身上的起源于负面评价的各种消 极反应,让他们能够在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的过程中发挥 一定的作用,同时发现并消除影响案主的障碍,发现并实 施有利于有效解决问题的支持性措施(Solomon,1976)。
1. 赋权取向的社会服务组织要创造一种正式的机制让案主参与组织的决 策;
2. 要与项目受益人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以设计和评估项目; 3. 要清晰地提供跨越种族、性别、阶层、文化和性取向障碍的政策和程
序,以实现有效的服务输送; 4. 要形成一种员工之间、案主与员工之间没有权力差异的决策实践模式
; 5. 要促进员工之间形成团队和合作; 6. 要采取策略以促进工作人员的心理赋权; 7. 其高层要有认同员工和服务受益人的赋权的意识; 8. 要采取策略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9. 鼓励员工倡导以改善政策和服务; 10. 要致力于提升自己的政治权力以及项目受益人的政治影响。
赋权视角
社会工作理论
赋权理论
进入反复而厚实的建构。
n
?发展特色:
a.社会工作的介入必须以回应案主认定的需求为归依;
nb.鼓励案主参与建立同辈网络;
nc.强调机构的工作中心在于增进与维系改变。 不同面向 赋权的目标 对权力的看法 相关的社会运动/意识形态
பைடு நூலகம்
摘 要:本文在分析赋权概念的内涵及其发展历史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赋权理论的运用方法和操作模式,进而围绕赋权理论的论争简要讨论了它与社会工作其他理论的矛盾与配搭。最后,文章还对赋权理论与个人道德抉择的矛盾与关系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赋权;权力;弱势群体;激进社会工作
第三面向:整体社会 建立一种新的世界观和 改造权力成为正面的力量 女性主义
以及弱势社群的世界观 价值观,从而建立一套 强调平等和合作 绿色运动
价值观和新的权力关系 以关怀替代压迫和竞争关系
2、“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演进
赋权理论及实践的源流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2]但其兴盛和发展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它的一部重要的先驱性著作是1976年Solomon出版的《黑人赋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这标志着赋权取向在社会工作专业中的诞生。所罗门在书中明确使用“赋权”一词来描述美国社会中黑人少数民族因长期遭受同辈团体、优势团体与宏观环境的负面评价而倍感深切、全面的无权,因而建议社会工作的介入应致力于增强黑人民族的权力,以解除社会中的“制度性种族主义”所加诸的压迫与疏离,以增进案主个人的自我效能与社会改革的力量。由于赋权理论避免了社会行动与个体化视角之间的那种简单两极化的缺陷,并且将对个人或家庭的工作放置于对社会目标的追求过程之中,[3]不论是传统还是创新的社会工作取向很快地就接纳与融入了这种观点,使之成为社会工作实践中重要的参考知识体系,且延续至今。
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赋权理论研究综述
关于权力的分配,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
其中一种常见的理
论模型是分权模型,即权力在不同的组织层级和不同的部门之间进行分散
和分配,以达到权力平衡和制衡的目的。
另一种常见的理论模型是集权模型,即权力集中在一个中央机构或组织中,以提高效率和决策的一致性。
此外,还有一种混合模型,即权力既分散又集中,以兼顾效率和公正的要求。
关于权力的控制,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机制和方法。
其中一种常见的
控制机制是选举制度,即通过选举来选出具有权力和责任的人,并通过选
民和民主程序来实施控制。
另一种常见的控制方法是监督机制,即通过监督、审计和调查等手段来监控权力的行使,并追究权力滥用的责任。
此外,还有一种控制方式是制度设计,即通过建立透明的制度和规则,限制权力
的行使,并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赋权理论的研究不仅局限于权力在政府和政治组织中的分配和控制,
还应用于其他各种类型的组织和机构。
例如,在组织管理中,赋权理论可
以用于探讨权责清晰、权力下放和参与决策等问题。
在国际关系中,赋权
理论可以用于研究国际体系中的权力结构和国际组织的角色。
社区工作中的赋权理论的解释是什么?
社区工作中的赋权理论的解释是什么?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人们克服阻碍其成长和发展的个人或环境的障碍,促进个体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所以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赋权是重要的目标之一。
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社工要以赋权为导向,相信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技巧、理解与能力,必须充分认识他们的存在,而非只是看到加注在案主身上的负面标签;社会必须相信案主有自己改变自己的能力,他们有能力去增加他们的优势并由此而为社会的整体利益作贡献。
因此社工在对个案问题进行介入时,要帮助案主明确其所处的环境,发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使案主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从而自己学会运用资源,真正掌握权力,掌握自己的生活。
总体上讲,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赋权可以看作是实现一个目标或一种心理状态的发展过程和介入方式。
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要以赋权理论为导向,促进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发展和在帮助弱势群体获得资源和权力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弱势群体的赋权。
三、赋权理论结合社会工作的思考赋权理论有其丰富的内涵,赋权不仅是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关键所在。
那么,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案主的赋权呢?赋权是否就是“赋予”案主权力呢?读完《赋权理论》,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两个问题作了以下的思考。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要真正实现案主的赋权,笔者认为社工必须了解案主的赋权体现在个人赋权和社会赋权两个层面的内容以及两者的关系,从而,在介入案例时,社工才能帮助案主、使其个人赋权和社会赋权得到真正实现,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案主赋权。
个人赋权,就是社工要下放权力(一般指选择权和决定权)给案主,让案主自己掌握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使案主对个人决定具有更多的控制权,然后让案主学习新的方法,采用那些可以给他们带来更满意、更有收获的结果的行为。
笔者认为这与社会工作七大原则中的案主自决原则相似。
它们都强调案主有对自己行为做出选择和决定的权力,社会工作者必须尊重,在案主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的基础上,社工协助案主去解决问题。
赋权理论增权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之中的反思
对于赋权理论的反思1、赋权理论与社会工作其他理论的矛盾与配搭赋权理论的基本价值及目的,不是力求把案主提升到专业水平,也不是引导案主达致专业人员早先独立描述的目标,而是企图发动与维持和案主及案主群的一种互动,这种互动将会鼓励案主及案主群一步步地为自己界定一个目标,相信他们这样做是有价值的并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与此同时,在相互之间以及和提供技术与情感支持的专业指导者之间保持互惠性的联系。
这种价值取向与社会工作一贯追求的目标基本吻合,而且以该理论为指导的实践模式亦表现出明显的可行性和建设性。
时至今日,在后现代的语境和权力观下,赋权这一概念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当然,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的,赋权理论同样如此。
赋权集中关注的是发展案主的能力,而不是寻求压制性社会的直接改变。
因此,它可能将促进社会变迁的责任归置于案主身上。
而对于案主来说,他们的力量可能得到增强,但依然需要面对巨大的社会障碍。
对赋权的实践规定,也没有明确指出该如何处理那些根本缺乏足够能力去主导自己生活的无权势的案主。
因此,社工可能会错误地认为所有的个案都能达到高度的赋权。
必须说明的是,赋权理论也有实用范围的限制。
赋权理论面临的另一个困难在于赋权对象与更大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网络的关系问题。
一个已经“赋权”的个体,可能仅仅从他们所在的被压制的生活环境中的其他同样被压制个体那里获得权力与资源,去改变自己的弱势状态,而没有从更大、更广阔的社会结构中去寻找权力与资源。
如果这样,在一个社会或政治资源有限的地方,赋权过程不仅不能将受压迫的无权势者团结起来,还可能导致他们的相互倾轧。
正是由于以上的缺憾,赋权理论受到诸如系统生态理论、标签理论、行为主义甚至是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的批评非议。
系统生态理论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均衡是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必需条件。
个体的问题的形成就是由于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系统均衡受到破坏。
赋权理论的权能融合转向:现象、空间与意蕴诠释
赋权理论的权能融合转向:现象、空间与意蕴诠释作者:彭宗峰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04期摘要:赋权理论源于西方社会工作学。
随着理论本土化运动的深入推进,一种基于权能融合的赋权理论演变动向逐渐生成并扩展开来。
从现象层面看,不论是外在的翻译词语组合,还是内在的涵义通合,乃至学科交合,都显示出赋权理论中的“权”“能”正从分立走向融合。
从空间层面看,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相互交织,塑造了赋权理论中权能融合的复杂空间,形成了一个从个体到关系再到制度的权能融合网络。
从逻辑定位看,赋权理论中的权能融合,乃是一个从分立到合并、从分化到统合、从分治到共治的权能总体性建构过程。
综合起来看,基于权能融合的赋权理论,乃是在社会总体转型的基本情境中,立足于权能增长及其辩证运动,并通过构建权能共治共同体,来解决社会转型中相对弱势方权能不足的问题,以实现更加均衡、更加公平的权能发展,进而推动实现社会有效转型的过程。
关键词:赋权理论;权能融合;共治;公平中图分类号:C91-03文献标识码:ADOI:10.13411/ki.sxsx.2021.04.008Convergence of the Power and Competence Integration of Empowerment Theory:Phenomenon, Space and Implication InterpretationPENG Zong-feng(Shan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Jinan 250002, China)Abstract:Empowerment theory is derived from Western Social Work.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localization movement, an evolution trend of empowerment theory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power and competence is gradually generated and expanded. From a phenomenal perspective, whether an external combination of words, or the inner combination of the meaning,even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teractions, all show that,the “power” and “competence” in the empowerment theory are moving from separation to integration. From a spatial perspective, the interviewing of the macro, meso and micro levels, is shaping a complex space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power and competence in the empowerment theory, and formed a network of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power and competence from individuals to relationships to institu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gical implicatio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power and competence is an overallconstruction process of power and competence from division to merger, from differentiation to integration, from partition to co-governance Taken together, empowerment theory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power and competence, is in the basic context of the overall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 based on the growth and dialectical movement of power and competence, an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governance community of power and competence,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the lack of power and competence of the relatively weak side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towards more balanced and equitable empowerment, to facilitate the process of effective social transformation.Key words:empowerment theory; integration between power and competence; co-governance; equity賦权理论(Empowerment Theory)源于西方社会工作学,自被引入国内以来,在许多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如何为自己赋权
如何为自己赋权赋权是指获取权力和自主决策能力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拥有自主决策能力和自治权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能够帮助个人实现自身的价值和追求,还能够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然而,赋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很多时候,人们会被社会、家庭和个人因素所限制,难以实现自我价值和自主权力。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些如何为自己赋权的方法。
1. 培养自信心自信心是赋权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你充满自信时,你会更容易做出自主决策和获取自主权力。
你会更加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战和机会,并认为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
因此,培养自信心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个体的首要前提。
要增强自信心,需要平衡自己的人际社交和个人性格。
要与不同类型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注重自己的形象和气质,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享受和体验自己的独特特点和想法。
2. 设定目标和规划计划设定目标和规划计划是自主决策的重要前提。
当你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和规划,你就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未来。
首先,要设定一个具体而有挑战性的目标,例如推进自己的职业发展、学习一门新技能、改变自己不良习惯等。
其次,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步骤,包括自学或参与学习班、参加培训课程或会议等。
最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时间安排,制定一个适当的时间表,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日程和行动计划。
3. 参与社会和公益活动参与社会和公益活动是赋权和获取自治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参与社会和公益活动,你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现状和区别自己的生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思考水平,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针对你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可以选择参与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活动,例如社区服务、帮助弱势群体、环保工作等。
在参与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和组织能力,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和社会影响力。
4. 发挥个人特色和潜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潜力。
发挥个人特色和潜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自主权力。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个人优势和不足,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价值定位,发挥个性特点,提升自己的职业和社会竞争力。
培训学习资料-赋权理论-2022年学习资料
主要理论一权力概括-口三种方法定义的权力:-①个人权力一一得到某人需要的东西的能力:-2社会权力一一影响其 人如何思考、感受、行动或信任-的能力Dodd&Gutierrez,l990;-3政治权力一一在社会系统如家 、组织、社区和社会中,-影响资源分配的能力Pinderhughes,1983。除此之外,-这种能力还表现为 们的一种主观感觉,即权力感。
赋权理论赋权理论
内容脉络-e定义-。历史演进-●基本假设-●主要理论观点
赋权的定义-字典中的定义:帮助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提高他们个人的、人际-的、社会经济的和政治的能力,从而 到改善自己的状况的目的的过-程。-学者的解释:-y-Solomon1976:强调这是一个“减少无权感”re uce the-powerlessness的过程,方法是通过发掘“无权的一群”的权力障碍-power bl cks,协助他们消除非直接权力障碍indirect!-block的效果与直接权力障碍direct powe block的运作。-2Rappaport1981、1984、1987:赋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人们、组-织 社区对其事物获得控制的机制。-3科福1984:赋权是指发展积极的自我能力意识,对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 判性的、分析性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增强个人和-集体的资源。
学者的解释-4Torre1985:赋权是一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人-们变得够强壮而足以去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 件与机构-以及在这些事件与机构的控制下进行分享,并努力改变他-们。-⑤Swift&Levin1987:赋权 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对权力的再分配、一个过程以及一个目标。-6斯坦堡1991:赋权指获得权力、发展权力、夺 -权力,或者说是帮助使用权利或能够行使权力的过程。-7uiterrez1998:赋权是一个增加个人权利、人 -权利或政治权利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使个人能够采取行-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赋权理论的学习与思考第一次听到“赋权”是在大一的“实践中的社会工作”这门课程,香港的社工老师给我们上老人社会工作时讲到“赋权”,才简单了解到“赋权”就是下放权力给案主,让其自己做决定。
随着专业知识的积累,对“赋权”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都不系统。
赋权理论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展?其具体内涵是什么?它与社会工作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Contemporary Human Behavior theory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中的赋权理论(THEORIES OF EMPOWERMENT),并参考了其它相关书籍,对赋权理论有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和体会思考。
一、赋权理论相关内容赋权理论帮助我们在如何解决面对压迫时有关社会正义、人类优势和适应等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它不仅促进人们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也推动人们进行行为的改变。
赋权理论不会指责受害者没有能力去获取资源和权力,相反,它关注到人们因为社会不公、歧视和压迫使自己的需要无法满足,遭遇失败。
所以赋权的目标,在于通过削弱影响个体决定权、行动权的社会性或个别性障碍,增强个体运用权力的能力与自信,或者从环境中向个体注入一定的权力等方式,去帮助人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决定权和行动权,从而实现个人的抱负和幸福。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赋权(empowerment)、权力(power)、无权(powerlessness)和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
Empowerment,有学者翻译为赋权或增权,是指个人或团体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
赋权理论不仅注重赋权的过程,而且也不断为被剥夺权利的个人或团体创造更多的机会去获得权力和资源。
权力是指一种控制资源和他人的能力。
无权是指人们管理情绪、掌握知识、技能和资源能力的丧失。
社会分层是指由于社会中的群体所掌握的权力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群体位于不同等级位置。
赋权理论认为正是因为社会分层和等级制度的存在导致社会中一些个体或团体没有机会获得权力、资源和掌握自己的命运。
社会分层、压迫和不平等是赋权理论的社会政治背景。
正是社会存在不同的阶层,人们获得权力和资源的水平也就不同。
而阶级分层正是基于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性取向等方面的不同,社会中到处可见的妇女、少数民族、男女同性恋者和其他弱势群体被压迫,面临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等困境。
故此,文章提出运用赋权理论帮助这些无权弱势群体消除压迫非常必要。
文章在讲述了赋权理论的社会政治背景的基础上讨论了三个具体的赋权传统理论:女权理论、男女同性恋者赋权理论和社会工作赋权理论。
在讨论女权理论中,通过比较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这三种理论模式对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不平等的解释,指出它们的缺点,进而提出在运用女性的赋权时要注重提升对父权制的意识和为谋求性别平等的社会行动。
在男女同性恋者赋权理论中,同性恋者希望通过赋权,以各种形式推动同性恋解放运动,使男女同性恋者敢于公开自己的性取向,消除社会歧视,让社会能够为他们提供服务等等。
虽然取得的成效不大,但是在教育和训练方面他们得到了允许。
文章通过以一种批判的视角详细讲述有关赋权理论的各方面内容。
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的讨论,都体现作者对前人论述的深入剖析和自己的深刻见解。
以下我将着重讲述对社会工作的赋权理论的学习和思考。
二、社会工作赋权理论与实践因为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指向的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而一部分的弱势群体正是因为在社会环境中无权才产生问题,所以在实践中运用赋权策略就更为重要。
Barbara Solomon认为,为了接受并扮演重要的身份与角色,我们都需要必要的个体性资源与经济资源,在此意义上,他将无权定义为“缺乏技巧、知识或物质资源以及情绪管理能力,以致无法令自己满意地有效扮演重要的社会角色。
”因为无权,人们没有能力去使用资源达成个体的目标,所以他提出赋权就是社会工作者为了减少受压迫群体的无权而与案主系统一起参与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其中包括对导致无权的权力障碍的辨认和减少来自间接权力障碍的效果或者减少直接权力障碍运作的具体策略的发展。
Lee在Solomon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赋权包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知识与批判性意识的提升以及帮助实现个人目标的资源和策略的发展三个元素,要促进这三个元素的发展,Lee 和Gutierrez建议赋权必须处理好个人、人际和政治等三个层面。
在个人层面上的赋权,社工要帮助案主聚焦于个人发展、个人权力感和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重新定位自我;在人际层面上的赋权强调社工运用有关家庭、群体和社区的专业知识提升案主的优势,使案主可以有更多的影响他人能力的具体技术的发展;在政治层面上的赋权强调社工要帮助个人和团体学习知识技能去认识和影响政治进程,实现社会行动和社会改变的目标。
社会工作是以帮助人们克服阻碍其成长和发展的个人或环境的障碍,促进个体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所以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赋权是重要的目标之一。
在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社工要以赋权为导向,相信任何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技巧、理解与能力,必须充分认识他们的存在,而非只是看到加注在案主身上的负面标签;社会必须相信案主有自己改变自己的能力,他们有能力去增加他们的优势并由此而为社会的整体利益作贡献。
因此社工在对个案问题进行介入时,要帮助案主明确其所处的环境,发现他们所想要的东西,使案主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从而自己学会运用资源,真正掌握权力,掌握自己的生活。
总体上讲,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赋权可以看作是实现一个目标或一种心理状态的发展过程和介入方式。
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
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要以赋权理论为导向,促进赋权理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发展和在帮助弱势群体获得资源和权力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实现弱势群体的赋权。
三、赋权理论结合社会工作的思考赋权理论有其丰富的内涵,赋权不仅是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关键所在。
那么,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如何才能真正实现案主的赋权呢?赋权是否就是“赋予”案主权力呢?读完《赋权理论》,笔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两个问题作了以下的思考。
在社会工作实践中,要真正实现案主的赋权,笔者认为社工必须了解案主的赋权体现在个人赋权和社会赋权两个层面的内容以及两者的关系,从而,在介入案例时,社工才能帮助案主、使其个人赋权和社会赋权得到真正实现,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案主赋权。
个人赋权,就是社工要下放权力(一般指选择权和决定权)给案主,让案主自己掌握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使案主对个人决定具有更多的控制权,然后让案主学习新的方法,采用那些可以给他们带来更满意、更有收获的结果的行为。
笔者认为这与社会工作七大原则中的案主自决原则相似。
它们都强调案主有对自己行为做出选择和决定的权力,社会工作者必须尊重,在案主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的基础上,社工协助案主去解决问题。
但是,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社工往往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协助案主解决问题,以至于当案主学习新的方法去接受被压迫时,从个人层面来说,他们实际并没有得到赋权。
所以笔者觉得社工在帮助案主解决个人问题时,要在个人问题和社会制度规范做出协调,区分是因为案主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导致问题出现还是因为社会制度中并没有赋予案主适当的权力导致案主无权而产生问题。
如果是因为案主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导致问题出现,那么社工可以通过引导案主了解社会规范,从而发挥其自身的潜能,学会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如果是因为社会制度中没有给予案主适应的权力而产生问题,笔者认为问题涉及社会赋权层面的内容。
社会赋权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得到实现,是一个在社会关系中经过社会关系而获得权利的过程。
所以要实现社会赋权,必须了解案主所处环境中的社会权力以及案主拥有社会权力的机会大小。
正如上面所说的,如果在社会环境中案主没有拥有一定的权力导致问题出现,那么社工需要协助案主去争取社会权力,社工在这个层面承担起倡导者的角色,通过对案主权力的评估,向案主所处的社会环境中的有关部门倡导相关政策,使案主能够拥有一定的社会权力,可以有所选择,实现案主的社会赋权,而且得到赋权的个人、集体或社区拥有资源和机会扮演重要角色去塑造其环境,从而影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个人和社会赋权是相互交叉的,每一个情况或问题都是在一个更大的社会情景之下形成的和被解决的。
通过增强自我和他人取得成功的机会的群体可以帮助创造一个更加充满社会正义的社会环境。
所以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工要关注个人权力的动态发展、案主所处环境之中特殊的社会权力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案主个人和社会赋权都得到实现,才是实现真正的赋权。
很多人对赋权的认识就是社工“赋予”案主权力,笔者通过阅读“赋权理论”和查看相关书籍,证实“赋权”就是“赋予”案主权利的认识是错误的。
( z6 [# o% i; i/ ]3 r0 B0 u 社工的角色不是去改变人们,而是通过社工的帮助,使案主自己改变自己,社工是辅导者的角色,社工不是去赋权,Simon认为社工不可以为他人赋权,社工所做是的帮助人们实现自己赋权。
而且权力不是社工占有并可以随意分配的东西,权力存在于案主之中,所以赋权不是社工“赋予”案主权力,而是挖掘或激发案主的潜能,使他们自己赋权,从而解决问题。
促进赋权就意味着社工相信人们有能力自己做出决策,社工相信案主的这种能力,所以社工愿意为案主的赋权而努力,通过社工的协助,使案主实现自己的优势,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掌握自己的命运。
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案主的生命旅程像是由他自己在开一列火车,社会工作者上车做工,然后下车,案主的旅程继续,社工则等下一列有需要的火车准备上车。
而在其中社工的协助只是为案主开了一扇门去思考更根源的问题,而非逼迫案主去面对该问题。
赋权的历程其实是一个终身的历程,并无一个真正的结束时期,只是这段陪伴的经验可使案主成为一个比开始时更具有权能意识的人。
赋权,已经形成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一种新视角,对于我们反思以前的社会工作和发展以后的社会工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参考书目:[1] Susan P. Robbins, Pranab Chatterjee, Edward R.Canda.《Contemporary Human Behavior theory-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Allyn &Bacon A Viacom Commpany, 1998.[2] Dennis Saleebey 编著,李亚文、杜立婕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 Malcolm Paymel编著,何雪松、张宇莲、程福财、丁慧敏译.现代社会工作理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尊重他人成果,转载请注明本文来自:清流社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