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历代本草著作简介

(一)《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东汉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是西汉,或在战国时代就已有雏形。该书是汉代以前许多医药学家的集体创作,而托名于神农。

《本经》全书四卷,其中序录简要地概括了四气、五昧、毒性、配伍应用等中药基本理论。上中下三卷,载药365种,分别记述各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病症。

《本经》是汉代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将药物按毒性的大小和有无及药物的补泻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按药性分类之开始。所述药物的功能主治,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它所记载的大多数药物,不但确有实效。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如用水银治皮肤病,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其中大多数药物仍为现代临床所常用,是许多治法、方剂中的主药。

《本经》对我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证类本草》以及《本草纲目》,都是在《本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本经》中出未免掺杂了一些糟粕,如称某些药物可以“久服神仙”、“不死”等等,应本着去芜存精的精神,批判地继承。

(二)《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492~500年之间。为南北朗梁代陶弘景所编著。

自《本经》成书以来,经过魏晋的历史变迁,当时的名医如吴普、李铛之辈对其进行了增减尔后流传下来的《本经》药物品种不一,药性寒热的记载,以及主治的多少也各不相同,加以草石不分,虫兽混

记,不便医家传阅。于是陶氏搜集各种《本经》的传妙本。并编入《名医别录》,逐条注释,定名为《本草经集注》。

全书分三卷,后作七卷抄写,收药730种,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谷、有名未用七类。这是药物第一次按自然分类法进行分类。它创立的“诸病通用药”,对临床选择用药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对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炮制要求、用量服法、药品真伪与药物疗效的关系等,均有论述。本书对后世修订本草有很大的影响,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基础上补充修订而成。

本书早在庸代已经佚散,现仅存敦煌石宝所藏唐代的抄写残本。原书中的内容经《新修本草》流传至《证类本草》等书中,可从《证类本草》中寻见。

(三)《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成书于公元657~659年,即唐显庆2~4年。苏敬等23人编著,后世简称为《唐本草》。

唐代初年,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居于世界前列,医药相应迅速发展。当时医家历依据

的《本草经集注》,已不能适应需要。因此,苏敬于唐显庆二年上表要求重新修订本草,当即得到唐高宗批准,并命李勣等组织人员,实际由苏敬负责,进行修订。于显庆四年完成《新修本草》。这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带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

本书有本草经文20卷,目录1卷;又有药图25卷,药图目录1卷,图经7卷,共计54卷,载药814种(实为850种),新增药物114种。所增药物中,有一部分为外来药品。分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末用共9类。

本书保存了《本经》原貌,同时收集资料比较广泛,能采纳群众意见。对药物的功用,详细探讨,多方考证,从而改变了辗转抄录的习惯,有较强的学术价值。本书图文对照,便于学习鉴别,这种编写方法,开创了本草著作的先例。唐朝政府规定本书为学医者必读书。它对我国药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流传300年之久,直到宋代《重定开宝本草》问世,才为其代替。公元713年,日本已有此书

的传抄本。

(四)《本草拾遗》

《本草拾遗》,成书于约公元741年,即唐开元29年。陈藏器编著。

陈氏认为《本经》问世以后,虽有陶弘景、苏敬等人的增修和注释,但还有许多药品遗漏而未收入本草。特将《新修本草》所遗漏的药物搜集起来,撰写成序录1卷,拾遗6卷,解纷3卷,共计10卷,总名叫《本草拾遗》。

本书原著早已佚散。但从《证类本草》中还可见其大部分内容,《本草纲目》引用的诸家本草中,也以引用本书所载药物为多。

本书按照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进行分类,对后世医药学的发

展,有较大贡献。

(五)《重广英公本草》

《重广英公本草》,成书于约公元935~960年,即五代后蜀明德2年~广政23年间,后谊称为《蜀本草》。由翰林学士韩保昇等所编著。

本书是韩保昇等人奉后蜀之主孟昶之命所修订的,以《新修本卓》作蓝本,复加增补,尤其对药物图形的解说,更详于以前的本草。因《新修本草》为唐英国公李勣等所编撰,故把本书谓之《重广英公本草》。全书共20卷。

本书早在宋代就已佚散,但其部分内容尚可从《证类本草》中看到,《本草纲目》亦引用了本书的部分内容。

(六)《日华子诸家本草》(《大明本草》)

《日华子诸家本草》简称为《日华子本草》或《大明本草》。著作年代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五代时作品,或称北宋初年作品。其作者有称为“大明”的,如宋代掌禹锡说:“国初开宝中四明人撰,不著姓氏,但云日华子大明序,集诸家本草近世所用药物”。李时珍曰:“日华子益姓大,名明也”。

本书凡二十卷,详述各药性昧、形状、功用,尤其注重总结当时

的用药经验,故对药性

功能尤多阐发。

本书原著早在宋代已经佚散,但其主要内容,可在《证类本草》与《本草纲目》等书中见到。

(七)《开宝本草》

自《开宝本草》约成书于973~974年,即宋开宝6~7年。是由刘翰与马志等人奉宋太祖之诏编著的。

《新修本草》问世后,经历了300余年。传到宋代,由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医学的进步,药品数量有所增加,该书已不能适应需要。因此北宋朝庭诏令刘翰、马志等重新编纂。

《开宝本草》经两次修订而定稿,共计20卷,载药983种,书名为《开宝重定本草》。本书修成不久,即为《嘉祐补注本草》所取代,故原著亦己佚散,其内容仍然通过《嘉祐本草》》而转载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之中。

(八)《嘉祐补注本草》《本草图经》

《嘉祐补注本草》成书于公元1057~1060年,即宋嘉祐2~5年。原书名为《嘉祐补注神农本草经》后世简称为《嘉祐本草》。为掌禹锡。林亿、苏颂等人集体编著。本书也是奉朝庭之命所编,以《开宝本草》作蓝本,复又参考唐、宋诸家本草及经史百家所载的药学知识,并搜罗当时医家所常用而未载于本草的药物,增加注释。全书共分为21卷,收载药物1082种,比《开宝本草》新增药物99种。

《本草图经》成书于公无1058~1061年,即宋嘉祐3—6年,由苏颂等人所编著。

本书是《嘉祐本草》的姊妹篇,鉴于唐代《新修本草》的“图经”、“药图”已经佚散,加之新药品种不断增多,真假难分。因此,政府下令将各地所产药物,一律绘图,并注明开花、结实、收采季节以及药物功用,送到京城。如系进口者,询问关税机关和客商,辨清来源,取一二枚或一二两作样品,派人送到京城,供绘画。所收到的资料,由苏颂加以编辑。全书共2l卷,名为《本草图经》,也叫《图经本草》。本书的特点是考证详明;长于鉴别药物形状;对药物性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