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合集下载

甘肃镇原县

甘肃镇原县

镇原县简介镇原县隶属甘肃省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西南部。

镇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陕甘宁革命老区重要组成部分、六盘山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东临庆城县、西峰区,西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南界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靠庆阳市环县。

镇原县的地质属于关山至六盘山褶皱带以东鄂尔多斯台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镇原县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0年11月2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镇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镇原县下辖13镇、6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镇原县常住人口361206人。

2020年,镇原县生产总值累计完成79.01亿元,同比增长2.2%。

镇原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其中,历史文化遗迹包括镇原县博物馆、南关清真寺、太平堡遗址等。

这些地方承载着镇原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了该地区的历史变迁。

在自然景观方面,镇原县拥有许多美丽的景点,如五峰山、天恩寺、黑河水库等。

这些地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镇原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镇原县还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美食。

这里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如剪纸、刺绣、社火等,展现了镇原人民的独特才艺和创造力。

同时,镇原美食也备受赞誉,如手抓羊肉、糖油饼、镇原浆水面等,让游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镇原县的独特魅力。

总之,镇原县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地区,这里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镇原县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1)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1)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是一处古老的佛教文化遗产,被誉为“甘肃石窟艺术的缩影”,位于镇原县北部的狮子山东麓,距离县城约15公里。

石窟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了近1500年的历史风雨。

北石窟寺的最大亮点就是窟内的佛像和壁画。

现存有石窟38个,分北石窟、南石窟、顶部石窟、麓部石窟和外部石窟五个部分,其中北石窟和南石窟是石窟寺的主体部分。

北石窟是北魏时期的作品,现存36个窟和5000余尊佛像。

南石窟是隋唐时期的作品,现存2个窟和1000多个佛像。

在这些石窟中,保存着丰富多彩的佛像和壁画,其中尤以壁画精美,题材繁多,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在北石窟寺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主馆内的弥勒佛像。

这尊佛像高约12米,创造了石窟寺中最高佛像的纪录。

弥勒佛像坐在宝座上,手持如来印,表情严肃庄重,神态威严。

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壁画则是北石窟13号窟“佛陀二十五菩萨会”。

这幅壁画描绘了佛陀入世讲法的场景,是中国北方佛教壁画中的杰作。

此外,北石窟寺的壁画中还有《金刚经画像》、《壹蔡菩萨故事图》、《普贤菩萨画像》等众多经典之作。

除了佛像和壁画外,北石窟寺还有许多其它的值得游客探访的景点,如毗卢半山宫、梁皇墓、披露山古墓等。

毗卢半山宫是一处古代道观遗址,坐落于狮子山半山腰处,离北石窟寺不远。

梁皇墓是唐代晋州(今河北井陉)十一世梁氏当地名流所建的墓穴,现已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披露山古墓则是一处唐代贵族墓群,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大量有关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材料。

作为一个拥有如此丰富文化资源的旅游景区,北石窟寺的旅游资源开发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

目前,北石窟寺的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旅游接待和景区维护管理两个方面。

景区内设有导游、讲解员等服务人员,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让游客更深入地了解石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加游客对石窟寺的认知和兴趣。

除了传统的旅游服务,北石窟寺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来丰富景区内的旅游资源。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庆阳北石窟寺是位于中国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的一座古代佛教石窟寺庙。

该寺庙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北魏、隋、唐等多个朝代的扩建和修复,于今仍然保存完好。

庆阳北石窟寺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特色而著名,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一、壁画艺术庆阳北石窟寺以其精美的壁画艺术而闻名于世。

寺内的石壁上绘有大量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独特美观。

这些壁画以佛教故事、佛陀造像和菩萨形象为主题,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精髓和主题。

其中最著名的壁画是《八角普贤菩萨》和《莲花生大士》。

这些壁画以其细腻的线条、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表情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壁画艺术的瑰宝之一。

二、石雕艺术庆阳北石窟寺还以其精美的石雕艺术而著称。

寺内的石窟壁上雕刻有大量的佛陀造像和菩萨形象,造型逼真,工艺精湛。

这些石雕作品以其细致的雕刻和精巧的雕纹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之一。

这些石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上的价值,还具有佛教宗教意义,是研究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宝藏。

三、建筑艺术庆阳北石窟寺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而闻名。

寺内的建筑宏大而庄重,结构精美,建造工艺高超。

寺内主要建筑包括山门、大殿、塔和僧房等,每一座建筑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风采。

尤其是塔的造型独特,高大而雄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典范之一。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是其承载了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艺术的重要遗产。

这些艺术特色不仅具有文化和艺术价值,还具有宗教和历史意义,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庆阳北石窟寺文化艺术特色的探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佛教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提高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甘肃镇原县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综述

甘肃镇原县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综述

甘肃镇原县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综述王博文(镇原县博物馆,甘肃镇原744500)[摘要]甘肃省镇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泾河流域,是甘肃最早发现人类活动遗迹的地方之一。

镇原县旧石器时代遗存分为中期和晚期两个阶段,其中姜家湾遗址点和寺沟口遗址点是目前甘肃境内发现唯一的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

镇原县境内旧石器时代遗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掘及深入研究。

[关键词]甘肃镇原县;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图分类号]K878s[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5)06-0019-03甘肃镇原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西部,六盘山东麓,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

境内主要有蒲河、交口河、茹河和洪河,均属泾河流域。

这里是更新世黄土堆积最厚的地区,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形。

由于长期的地形剥蚀,形成纵横交错的河谷,河谷两旁黄土堆积成台地。

从地质学看,这里的新生代地层发育良好,是古动物活动和人类居住生存的理想场所,因此各种动物化石和原始文化遗存埋藏丰富。

镇原县是我国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最早的地区之一,受到考古界的高度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物考古、地质勘探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先后发现四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点,填补了甘肃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空白。

近年文物普查时又在蒲河流域的马头坡等地点采集到了许多动物化石及石制品,为研究陇东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及甘肃旧石器时代考古事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存(一)太平镇姜家湾遗址点该遗址点位于镇原县东北40公里的太平镇大塬行政村姜家湾自然村向东2000米处巴家嘴水库(蒲河)西岸(东经107°29′45.6",北纬35°42′47.3",海拔1104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65年,庆阳北石窟寺文物保管所在此采集到一批打制石器和其他遗物。

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甘肃省博物馆组成考古调查组,对姜家湾遗址点进行重点调查,获得较大的收获。

其中,石制品39件,包括石核10件、石片4件、刮削器17件、砍斫器3件、石球1件、有敲砸痕迹的石块4件。

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报告

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报告

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报告简介:石窟寺作为我国古代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重要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石窟寺的保护状况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估石窟寺的保护状况,本调查报告对多个地区的石窟寺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分析了现有问题和存在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调查范围和方法本次调查选择了河南、甘肃和山西等地的著名石窟寺进行考察。

采用了实地调查、文献研究以及专家访谈等综合方法,全面了解了石窟寺的现状和保护措施。

二、石窟寺现状1.艺术价值:石窟寺内的壁画、佛像等艺术品散发着浓厚的古代艺术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文化内涵:石窟寺是佛教传播和宣扬的重要场所,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对研究古代宗教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3.维护管理:由于石窟寺分布广泛且规模庞大,维护管理工作面临较大困难。

一些石窟寺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管理,但也有一些石窟寺面临着破坏和损毁的风险。

三、问题与挑战1.人为破坏:由于一些石窟寺地理位置偏远,保护条件差,容易遭受人为破坏,如盗窃和涂鸦等。

2.自然风化: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石窟寺的壁画和佛像会受到自然风化和腐蚀,损失很大。

3.资金困难:石窟寺的保护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但由于多个因素,资金困难成为制约石窟寺保护的重要问题之一。

4.旅游开发:一些地方政府将石窟寺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过度开发会引起对石窟寺的进一步破坏。

四、建议与措施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对石窟寺保护的意识,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保护工作。

2.加大保护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石窟寺保护的投入力度,争取更多的经费用于保护工作。

3.改善管理机制:建立石窟寺保护的管理机制和法规,加强对石窟寺的监督和保护工作。

4.合理开发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石窟寺的旅游资源,实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五、结论石窟寺作为我国古代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重要遗产,目前的保护状况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庆阳北石窟寺位于甘肃庆阳市西峰区薛峰镇北石窟村,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窟寺庙,素有“洛阳之洞窟,甘肃之摩崖”之称。

庆阳北石窟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色,下面将对其进行探析。

一、艺术特色之彩绘壁画庆阳北石窟寺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其丰富、精美的彩绘壁画。

在寺庙的石窟壁上,有大量的佛像、菩萨像、天王像等,被精细地绘制在石壁上。

这些彩绘壁画的画面布局合理,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

在这些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精湛的绘画技法,展示了丰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

二、艺术特色之造像艺术庆阳北石窟寺的石窟中有大量的佛像和菩萨像,这些雕塑作品工艺精湛,栩栩如生。

佛像和菩萨像的造型根据佛教的教义和宗旨进行创作,表达了虔诚的信仰和崇拜之情。

这些造像艺术作品在表现佛像的形态和姿势时,注重表现佛教教义和内涵,力求将佛陀的智慧、慈悲和解脱的境界通过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三、艺术特色之书法石刻庆阳北石窟寺还保存有大量的书法石刻作品,这些石刻作品以佛经、经文等书法艺术为主题,具有高度的艺术观赏性和研究价值。

这些书法石刻作品字体工整,笔画有力,结构匀称,展示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些石刻作品反映了佛教信仰与文化传承的独特印记,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厚重历史和深刻内涵。

庆阳北石窟寺的雕塑艺术作品以石雕为主,表现了佛教教义和宇宙观念。

这些雕塑作品造型优美、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雕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文化对雕塑艺术的推动和影响,也能感受到艺术家对佛教信仰的深入研究和内心追求。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及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见证。

庆阳北石窟寺融合了佛教艺术、彩绘壁画、造像艺术、书法石刻和雕塑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风貌和创造力。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项目简介_20160106_161056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项目简介_20160106_161056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项目简介 字体【大 中 小 】 【发布日期:2015-04-08】 【来源:镇原县旅游局】 【作者:镇原县旅游局】 【 关 闭 】 一、项目概况 甘肃·庆阳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位于镇原县太平镇柳咀村,蒲河、茹河交汇的三角区域,邻近青兰高速和庆镇二级公路,距庆阳市区仅15公里。旅游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其中镇原境内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 该旅游区与省级文保单位北石窟寺仅一河之隔,东南毗邻“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南毗邻“兰州-西宁经济区”,西邻“大银川经济圈”,东北毗邻“晋陕蒙宁国家能源保障特别经济区”,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这一地域文明久远,遗存壮观,佛教艺术灿烂,民俗文化独特,地理位置优越,是陇东早期人类生息繁衍、交流交融的中枢和丝绸之路在陇东的一个重要节点,区内有一寺、一城、两河、三塬、四山、五道、六大文化、九大遗址、九处古建、十里砂岩洞穴等优势旅游资源,是庆阳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份量最重的地方。随着“一带一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该区域资源优势和巨大潜力日益凸显。 北石窟寺文化生态旅游区项目是由庆阳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镇原县委、县政府为实施主体打造开发的重点项目。项目包括北石窟滑雪场、陇东生态庭院、北石窟驿风情水街等14项重点建设内容。项目计划总投资54165万元,近期计划投资32445万元。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投入,重点项目建设主要采取争取国家资金、招商引资、民间融资及TOT和BOT模式等投资方式完成。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收入将超过千万元,2026年前后可收回全部投资。 目前,镇原县委、县政府已投资3000多万元,实施了土地整理、道路硬化、电力通讯和绿化、供排水等基础配套工程,建成了中盛孵化基地1处,休闲垂钓鱼塘8座,基础条件得到了改善和提升。在与国内多家旅游规划设计单位以及有关专家、学者座谈论证的基础上,委托陕西师大旅游规划

北石窟寺窟前木构建筑探索

北石窟寺窟前木构建筑探索

北石窟寺窟前木构建筑探索[摘要]北石窟寺的崖面上遗留有许多凹槽、柱眼和凿孔,这些凿痕大小不一,零乱地散布于窟龛之间,是历史上修建窟前木构建筑所留痕迹。

本文根据这些遗迹对窟前建筑作简略探讨。

[关键词]北石窟寺;木构建筑;窟前建筑[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8-0039-05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25公里覆钟山下,蒲、茹二河交汇之东岸二级阶地上。

始创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清数朝增修和扩建,现存大小窟龛308个,石雕造像2429尊,壁画70平方米,石碑8通,阴刻和墨书题记150余方。

1988年,北石窟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石窟寺的崖面上至今保留着许多凿孔,这些凿孔大小不一,零乱地散布于窟龛之间。

长久以来,由于地质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覆钟山岩体发生变化,形成纵横裂隙,将山体分割成若干块,2004~2005年实施了岩体锚索加固工程,山体表面上新增了钢筋水泥混合结构,也增添了新的痕迹。

北石窟寺自北魏创建,经过历朝历代僧人们的营造扩建,不断扩大,形成了一处规模较大的石窟群,并以165窟为中心,向南北两边展开,在岩体崖面上依地势随处开龛造像。

按照保存下来遗迹推断,唐代以后寺院扩建成南、北两院,南区狭窄处用墙隔开。

窟院北区崖面窟龛分为二层,南区则分为三层,二层窟外建造前殿和廊檐等木构建筑。

“清同治七年(1868),据1999年出版的《北石窟寺》记载:西北回汉民族矛盾激化,宁夏回民起义,战火延及董志塬,北石窟寺院建筑惨遭焚毁,佛事活动随之中断。

”可见,原有的窟前木构建筑在这次战乱中被焚之一炬,崖面上仅留痕迹。

民国九年(1920)12月16日,宁夏海原发生8.6级强烈地震,波及陇东地区,董志塬震感强烈,按当时的描述:“树木两向交倾拍打地面,池溪之水簸扬而出,行人仰俯于道不由自主。

”北石窟寺覆钟山崖体滑坡,岩石塌落堆积寺院,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块,砸坏了崖体上的窟龛,窟院北区唐代的262窟、263窟、264窟、265窟及南区1窟至23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砂石掩埋了下层窟龛,可见当时地震对北石窟寺破坏之大。

石窟寺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研究——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石窟寺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估研究——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行调研。
调查问卷的设计 参 考 NOAA 提 出 的 非 使 用 价
值估值 15 条指导方针
载着佛教 文 化 [12]。 因 此 在 问 卷 中 加 入 了 宗 教 影 响
,在小规模 调 查 后,对 问 卷
[
11]
进行修改,修改后的 问 卷 共 包 括 四 部 分:① 引 言,介
莫高窟景区。
280 位愿意支付的受 访 者 中,
P 为敦煌莫高窟的
非使用价值。
2.
2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敦煌莫高窟是 世 界 文 化 遗 产,无 疑 它 属 于 中 国
也属于世界,保护其非使用价值,受益对象不限于某
个特定的地区,因此本研究选取全国作为调研区域。
同时,考虑到敦煌莫高窟地处甘肃,为考察本省居民
的支付意愿,将甘肃 省 从 全 国 各 省 份 中 单 列 出 来 进
支付意愿
人 [14]。
Log
i
t
3.
3 支付意愿率
性别
492 个数据中,有 56
.91% 的被访者愿意为了保
护敦煌莫高窟景区的旅游资源而支付一定的保护费
年龄
用,支付意愿率为 56
.91% 。
3.
4 非使用价值
由式(
1)计算出敦煌莫高窟 2022 年非使用价值
文化水平
为 2367177
.91 万元。样 本 中,被 访 者 愿 意 用 于 支
文化水平较高,本科及 以 上 学 历 占 比 74
.39% ,研 究
生及以上学历略 少 于 本 科 学 历 者。 ④ 职 业,企 事 业
单位以及学生占比 较 高,这 与 受 访 者 文 化 程 度 较 高
相 符 合。 ⑤ 月 收 入 水 平,整 体 分 布 较 为 平 衡,

庆阳北石窟寺的研究现状与

庆阳北石窟寺的研究现状与

66庆阳北石窟寺的研究现状与尚未解决的问题崔惠萍1 张多勇2 张亚萍2(11北石窟寺,甘肃 庆阳 745000;21陇东学院 历史系)摘要: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区北魏创建的规模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寺院。

七佛和弥勒菩萨像的主像组合、头大身短的造像布局、古朴雄健的造像风格是北石窟的特色。

自1959年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归纳北石窟寺目前的研究成果及保护现状,同时提出尚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并在北石窟的源流等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期待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今后进一步地深入考察、研究和保护。

关键词:北石窟 研究现状 综述 尚待解决的问题中图分类号:K879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52(2009)03-0066-11一 北石窟寺概况北石窟寺位于甘肃庆阳市西峰区西南25公里的覆钟山下,泾河的支流蒲河和茹河交汇的东岸。

石窟开凿于中生代白垩纪的黄砂岩上,因河流冲刷砂岩出露形成的岩崖,高20米,正西向,地理坐标:N36°36′4015″,E107°31′5512″,崖底阶地海拔高度1030米。

北石窟寺始建于北魏,兴盛于隋唐,因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回民起义和1920年的海原地震,寺院遭受了惨重的破坏,曾被掩埋,佛事活动终止。

1959-1960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陈贤儒、赵之祥等同志,在对陇东地区文物工作调查收稿日期:2009-03-03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泾河中上游汉代城址及其变迁研究”(0810-05);陇东学院预研项目“丝绸之路陇山以东段考察研究”(XYSHK0903);甘肃省教育厅社科项目(049-02)、陇学院社科项目“庆阳石刻研究”(xysk0411)。

作者简介:崔惠萍(1973—),女,汉族,甘肃天水人。

甘肃北石窟寺文物保护研究所文博馆员,主要从事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张多勇(1966—),男,汉族,甘肃华池人。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

庆阳北石窟寺的文化艺术特色探析北石窟寺是在北魏509年,由荆州刺史溪康生所开凿创建,具体位置坐落于甘肃省著名的董志原西侧蒲茹两河相交之处的覆钟山下。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北石窟寺,事实上包含了自北魏开凿以来,历朝历代的开窟凿创作品,包括后期的西魏、北周、隋朝、唐朝以及宋朝等,形成庞大的石窟寺群,寺群内窟龛密集,是陇东地区最大的石窟群。

北石窟寺一直到明清时期,都是佛事兴盛之地,然而到清末民初,因为社会环境的动荡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北石窟寺一度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直至20世纪50-60年代,北石窟寺被重新发现,诸多学者专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特别是在其造型艺术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分析,试图揭示出北石窟寺内在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底蕴。

一、北石窟寺的文化价值分析北石窟寺自北魏时期开凿以来,直至近代,一直是甘肃陇东地区最大的石窟寺群。

根据相关历史资料以及文献的掌握,北石窟寺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如下几点。

首先,北石窟寺可以说是陇东地区佛教文化的发展中心,从魏晋直至隋唐,是佛教文化在我国生根并逐渐发展兴盛的时期,在庆阳当地也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佛教石窟以及禅寺,北石窟寺因其开凿规模大,窟内石刻佛像生动形象,技艺精湛,而跻身于甘肃四大石窟之一。

虽然说,北石窟在开凿的年代上,不及其它三大石窟久远,但是北石窟寺的窟龛数量却远远高出其余石窟。

并且,北石窟寺内佛教造像取材独特,在风格选择上深受云冈石窟以及龙门石窟的影响,全部采用的是石雕进行塑造,技艺高超,造型精美,其中的艺术价值是不可置否的。

在陇东地区的石窟文化艺术中,北石窟寺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具体也表现在开凿地址的选择上。

北石窟寺的开凿地位于泾州,也就是今天的镇原县,当时在西北地区属于当地的军事重地,军事地位非常重要,临泾也是孝明帝母亲胡太后的家乡,而且当地的世家大族与皇室的关系十分密切,开凿北石窟寺的溪康生将地址选在此处,很大程度上的因素是为了博取皇室与贵族的欢心,而北石窟寺的开凿,也一度带动了当地的开窟之风。

甘:庆阳北石窟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

甘:庆阳北石窟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

甘:庆阳北石窟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从石空寺石窟奔北石窟,路况不错。

雨从开始的丝丝拉拉,渐渐变成中雨。

这座位列甘肃四大石窟的北石窟,远远不及其他三座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炳灵寺有人气。

这里游人少得可怜,偌大停车场从始至终只有鱼的铁狗四毛。

不过这样有个便利,拍照从容。

北石窟寺位于庆阳市西峰区寺沟。

背倚覆钟山,面对茹河和蒲河,乃北魏泾州刺史奚康生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开凿。

寺沟崖窟长度为一百多米,窟龛密布。

有肇始于北魏,历西魏、北周、隋、唐、宋,止于清的各代窟龛308个,大小雕像2429尊,是陇东地区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

现有三个有代表性的窟室开放,北周240窟、盛唐222窟和北魏165窟。

(数字来源于下图景区宣介)↓下图来自庆阳博物馆文案↓下二图来自庆阳博物馆将北石窟寺造像和云冈石窟的进行对比。

北石窟寺包括寺沟、楼底村一窟、石道坡、花鸨崖和石崖东台等5个部分,南北延续3公里。

因与平凉市泾川县南石窟寺同时代开凿,南北互映,直线相距为4.5公里,所以被称为北石窟寺。

在中国,“七世佛”之说得以发扬光大,则始自北魏宣武帝时期-《魏书·释老志》有记,“释迦前有六佛,释迦继六佛而成道处今贤劫,文言将来有弥勒佛,方继释迦而降世。

”……陇东的庆阳北石窟和泾川南石窟寺应运而生-它们不仅成了北魏“七佛窟”的代表作,而且“开创了我国石窟艺术中七佛造像的先例”。

(摘自搜狐网甘肃微发布的《陇原古迹·北石窟》一文)↓下图左侧窟门内就是240窟,开凿于北周时期。

窟内正壁、南、北三壁起佛坛,坛上各雕一佛二菩萨。

正壁为释迦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南壁为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北壁为药师佛、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窟门内南北两侧,有唐代凿的四个长方形浅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大部分佛像脸部还有清代的彩绘重装。

↓北石窟寺曾一度在专家指导下去除了一部分佛像面部的清代泥塑重装。

上图和下图对比强烈,没去掉的和去掉的。

中小石窟旅游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石窟旅游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石窟旅游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成军鹏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24期摘要:北石窟寺是陇东地区佛教石窟艺术发展的见证,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石窟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文章通过分析制约北石窟寺旅游的因素,立足于景区现实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北石窟寺;丝绸之路;旅游;庆阳1 北石窟寺概述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南东侧蒲河和茹河交汇处东岸,在董志塬西侧的覆钟山下,距市区25千米。

窟群由楼底村、石道坡、石崖东台、寺沟和花鸨崖5个单元构成。

北石窟寺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时任泾州刺守的奚康生所建,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宋各代增修扩建,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窟龛296个,为陇东地区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规模最大的石窟寺,也是中国北方的重要石窟之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①北石窟寺开凿在长120米、高20米的崖壁上,窟龛上下重叠多达3层,石窟群朝向西方,因山崖石质为早期白垩纪黄砂岩,砂质黏性较好,石窟造像多为雕塑。

北石窟寺现存石窟造像2126尊、石刻碑记150余处,石窟形制多以长方形为主,窟顶多为覆斗式,石窟布局规整,主窟石窟造像相对协调。

造型内容多以释迦牟尼佛、七佛、菩萨、羅汉、佛传、本生故事为主,石窟造像以圆雕、半圆雕和浮雕为主,造像佛面慈祥、高大雄伟,菩萨庄严肃穆、灵活生动。

②石窟寺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通过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先辈结合本土文化的特点以及古代建筑风格,将印度石窟加以改进,形成中国特有的石窟类型,既保留印度佛教的原始石窟风格,又与本土文化融合并予以创新。

③2 北石窟寺旅游发展成果北石窟寺是国家2A级旅游景区,石窟资源丰富。

随着北石窟驿项目建设的实施,不久,北石窟寺将会成为一个集丝绸古驿、古镇民俗观光、地方餐饮、现代游乐场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2017年,镇原县人民政府搜集整理遗迹、遗存和历史人物事件图文资料,编辑出版《关陇丝路第一驿—北石窟驿》,进一步宣传北石窟驿旅游文化。

甘肃镇原玉山寺石窟调查研究

甘肃镇原玉山寺石窟调查研究

甘肃镇原玉山寺石窟调查研究作者:王博文来源:《丝绸之路》 2014年第10期王博文(镇原县博物馆,甘肃镇原744500)[摘要]甘肃镇原玉山寺石窟开创于宋金时期,此后历代多有重妆彩绘,现存洞窟5个,共有石雕和石胎彩塑82尊,壁画15平方米。

作为陇东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玉山寺石窟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关键词]甘肃镇原;玉山寺石窟;北石窟寺;佛教石窟[中图分类号]K8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0-0028-03玉山寺石窟位于甘肃省镇原县城东40公里处的茹河北岸砂岩上,隶属太平镇彭阳行政村,东距北石窟寺5公里。

石窟坐北面南,在距河床高12米的崖体上开凿洞窟,由于石质属早白垩纪泥质胶结黄砂岩,易于雕凿。

因此,石窟大多数为石雕,造像多为高浮雕、圆雕及石胎彩塑。

由于岩质疏松,风化较严重,彩塑泥层酥碱、空鼓,颜料层起甲、脱落等病害较为突出。

一、玉山寺石窟概况玉山寺石窟现存洞窟5个,共有石雕和石胎彩塑82尊,保存完好的藻井20平方米,壁画15平方米,是陇东石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个洞窟自东向西依次编号,因石窟所在崖体被凿为“”形,所以除位于东面崖壁上的1号窟开口向西外,其余处于北面崖壁上自东而西一字排开的4个洞窟均是窟门朝南。

第1窟:呈窑洞形,窟高1.95米、宽1.72米、进深1.14米。

无造像痕迹,似为禅窟或生活窟。

第2窟:平面长方形,平棋式顶。

窟高2.95米、宽4.25米、进深5.9米。

窟门呈纵长方形,门高2.72米、宽1.85米、进深0.65米。

窟内东、北、西三壁有低坛基相连成倒凹形,坛基均高0.93米,北壁(正壁)坛基宽1.65米,东、西两壁坛基宽0.4米。

北壁坛基上有三个石雕束腰叠涩式须弥座,束腰上下均浮雕莲瓣,佛像已失。

其中,正中一须弥座在束腰处浮雕有两力士像,左、右两边须弥座束腰处正中雕有狮首。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摘要]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旅游业的发展异军突起,成为引人注目的世界性“朝阳产业”,而作为丝绸之路东段路线上的明珠,北石窟寺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对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做了简要分析,旨在为陇东庆阳地区旅游业的成熟与发展贡献微薄力量,以达到区域旅游向可持续开发的大众旅游生态化的现代旅游开发模式迈进的目的。

[关键词]北石窟寺;价值评价;开发条件一、北石窟寺旅游资源概述(一)地理位置在甘肃省镇原县蒲、茹两河交汇的覆钟山间,遗留一处创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园509年),距今有1500多年历史的“国宝”北石窟寺。

地理坐标为N360 36′40.5″,E107°31′55.2″,海拔1030米,所在地镇原县东北距甘肃庆阳市西峰区25公里,东临庆城县,西临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南临平凉市泾川县、崆峒区,北临环县。

北石窟寺是陇东高原早期最大的一座佛教石窟寺院,是陇东庆阳地区的佛教文化中心,与泾川县南石窟寺南北对峙,交相辉映。

直线相距45公里。

(二)石窟景观作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的北石窟寺是由一生崇尚佛、道的平西将军泾川刺史奚康生主持开凿的。

石窟延续数朝,饱经风雨,阅经沧桑。

现存石窟三处:寺沟窟群,楼底村中心柱平顶洞窟,花鸨崖、石道坡、石崖东台等窟群。

其中以寺沟窟群为主窟群,是北石窟寺的中心和精华部分,窟龛集中开凿在覆钟山下高20米、长120米的黄砂岩崖壁上,以165号窟为中心,向南北两面展开,基本分为上下两台。

吲E石窟现有编号的窟龛296个,石雕造像2126尊,壁画69.7平方米,石碑8通,阴刻和墨书题记150余方,清代献殿遗迹一处,清代木构建筑戏楼一座。

据对北石窟断代和造像题材的调查和研究,北石窟现存北魏窟龛7个,北周13个,隋63个,唐代209个,宋代1个,主要造像题材有七佛、三佛、千佛、阿弥陀佛、弥勒佛、菩萨、弟子、天王、力王、飞天、十六罗汉、阿修罗天、伎乐人、供养人。

甘肃镇原北魏田园子石窟发掘纪实

甘肃镇原北魏田园子石窟发掘纪实

甘肃镇原北魏田园子石窟发掘纪实文 图/郑国穆2017年3月18日,甘肃镇原县方山乡蒲河村田园子自然村在拓宽村道施工时,意外暴露出一处石窟寺遗存。

镇原县文广局接到乡政府报告,立即安排县博物馆及时配合,协调派出所警力24小时值守,对施工现场进行封锁保护。

同时向甘肃省文物局报告,请求指派专业人员现场指导发掘工作。

21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省文物局配合工作的通知,所领导决定由我立刻到现场负责考古发掘事宜。

22日上午,从兰州到庆阳的高速一路向东南而行,下午6点到镇原县城,县文广局李兆咸局长、主管文物的刘淑兰副局长及县博物馆馆长王博文等已经等候在宾馆。

我们听了县上同志的有关现场工作的简短介绍,一起商议接下来田园子石窟位置示意田园子石窟远景(发掘后)的石窟考古工作。

由于方山乡与县城之间有60多公里为山路,故决定次日一早出发赶赴现场。

23日早上8点,我们出发赶往现场勘察,在乡政府由县文广局局长主持召开现场座谈会,成立了由省、市、县、乡、村机构等人员组成的考古工作小组。

决定由乡派出所配合做好外围安全工作,省考古所、县博物馆做好现场文物发掘清理工作。

即日开始,由我在现场主持全面发掘清理。

由于洞窟遗迹是在村民修路推土施工中暴露的,现场原生地层已遭扰乱破坏,加之窟前为长期冲蚀坍塌形成的官路沟,村民正在修建的村道就在石窟前的斜坡面上,窟前活动场所狭小。

根据全面勘查现场遗迹及施工扰动现状的情况来分析,觉得不便按照常规田野考古的方法进行全面布方发掘,只能在对接近石窟寺文物本体范围内按照考古操作规程仔细清理洞窟崖面及石质造像的原始界面,避免破坏文物本体,在文物本体外围已遭扰动的路面上,动用人工推运堆土,尽快腾出发掘清理工作的作业面,提高考古清理工作效率。

同时,遵照省文物局领导的要求,抓紧时间按照1号窟外景田园子石窟发掘区位置示意抢救性考古发掘的一般程序,登录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系统平台及时上报(此项报告最后于5月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审议批准,获批抢救性考古发掘执照)。

近五十年来北石窟寺考古研究综述

近五十年来北石窟寺考古研究综述

2015年3月陇东学院学报Mar.2015第26卷第2期Journal of Longdong University Vol.26No.2近五十年来北石窟寺考古研究综述董文强(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庆阳745000)摘要:近五十年来,北石窟寺在考古调查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纵观研究历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发端期,这一阶段主要为北石窟考古调查工作全面展开的时期;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为发展期,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成就是《庆阳北石窟寺》的出版;九十年代至今为繁荣期,这一阶段取得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六个方面。

关键词:五十年;北石窟寺;考古研究中图分类号:K87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730(2015)02-0001-05收稿日期:2014-07-30作者简介:董文强(1981—),男,甘肃陇西人,助教,考古学硕士,主要从事美术考古研究。

建国后,随着考古学研究的进展,对石窟的考古调查和研究也越来越重视;有计划、较全面的石窟调查首先在西北地区开展,尤其是甘肃的石窟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近五十年来,陇东地区的北石窟寺在考古调查和研究方面有了显著的进展。

北石窟寺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南二十五公里蒲、茹两河交汇处的覆钟山下,是陇东地区最大的一处古代佛教石窟群,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由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创建,开凿年代从北魏一直延续到宋代。

该寺现存有编号的大小窟龛共计308个,石雕及彩塑造像2126身,壁画彩绘90平方米,石碑8通,阴刻和墨书题记152方,清代建筑遗迹三处。

北石窟是陇东地区石雕艺术的精华,洞窟形制多样,造像题材精美丰富,特色鲜明,保存完整,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五十多年来,北石窟寺的考古调查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纵观北石窟寺考古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端期,时间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阶段是发展期,时间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第三阶段是繁荣期,时间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文旅融合背景下北石窟寺文化遗产活化探析

文旅融合背景下北石窟寺文化遗产活化探析

文旅融合背景下北石窟寺文化遗产活化探析作者:张黎琼庞欢妮来源:《旅游纵览》2024年第03期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石窟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通过文旅融合,有效地活化利用石窟文化遗产,既满足了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又保护传承了石窟文化。

北石窟寺是全国中小石窟寺的典型代表,是陇东地区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群,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价值,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下,加强对北石窟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研究,发掘北石窟寺的文化遗产价值,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有助于弘扬北石窟文化,促进当地旅游发展。

由于长期以来以保护北石窟寺为主,对其活化利用不足。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通过探索科学合理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路径,使之成为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实现北石窟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与传承。

关键词:文旅融合;石窟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甘肃省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陇东石窟考古研究史”(项目编号:GSWW202202)的研究成果。

国务院2021年12月发布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以优秀人文资源为主干,深入挖掘和阐释其中的文化内涵,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旅游业发展;加强石窟寺保护展示,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合理配套旅游服务功能[1]。

中共庆阳市委、庆阳市人民政府2023年4月发布的《关于深化文旅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优化全市文旅融合的发展布局,坚持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加强文旅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当地政府全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是实现文旅融合的重要途径。

喻学才(2010)指出,遗产活化在于如何把遗产资源转化成产品但又不影响其保护与传承,也指明遗产活化有遗产本体和观赏者活动两方面[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甘肃省镇原县北石窟寺位于镇原县北部,距离兰州市约200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刹,也是一处具有较高旅
游价值的景点。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该寺庙的旅游资
源正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本文将从该寺庙的历史沿革、自然条件、
文化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对该寺庙的旅游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一、历史沿革
北石窟寺创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据考证,该寺曾是佛教宗派之一的天台宗的重要道场。

该寺的建造与北魏孝
文帝等皇帝的支持和皇太后的资助有关。

在唐、宋、元、明、清等
时期,该寺还多次进行修建和重建。

至今,该寺已成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和宗教活动场所。

二、自然条件
该寺庙地处武陵山区,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水质纯净。

周边
山峰环绕,形成了壮丽的山水风光。

此外,周边还有许多自然景观,如克斯焉河、千佛峪、黑龙潭等,都是游客们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三、文化特色
北石窟寺建筑群保存完好,包括大殿、观音堂、罗汉堂等,殿
宇内有众多的佛像和文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尊高达17.14米
的丈八金刚像,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金刚像之一,也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此外,该寺内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如唐代的流金宝匣、明代的玉生花盘、清代的云龙宝函等,都是珍
贵的文化遗产。

四、旅游资源开发
北石窟寺已经被列为国家AAAA级景区,此外还被评为“河南省
旅游名胜区”、“宗教文化遗产保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近年
来,该寺庙的旅游资源开发也开始逐渐展开,除了团队游和自由游,还开发了特色旅游产品,如佛教文化体验、野趣横生-徒步登山、文
化古道骑行等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游玩。

综上所述,北石窟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刹,
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其自然条件、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开发都十
分优越。

未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北石窟寺的旅游业也将会
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