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病理诊断标准
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2020
1B
高
严谨的 Meta 分析、大型随机对照临床 基本一致共识,但争议小
研究
(支持意见 60%~80%)
2A
稍低 一般质量的 Meta 分析、小型随机对照 一致共识
研究、设计良好的大型回顾性研究、病 (支持意见≥ 80%)
例 - 对照研究
2B
稍低 一般质量的 Meta 分析、小型随机对照 基本一致共识,但争议小
c. MDT 原则应该贯穿每一位患者的治疗全程。 d. MDT 团队应根据治疗过程中患者机体状况的变化、肿瘤的反应而适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期最
大限度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
黑 色 素 瘤 诊 疗 总 则
9
2 黑色素瘤的诊断 原则
2.1 病理诊断原则
目的 获取组织技术 病理学诊断
-
因突变检测
黑 色
除非特殊标注,上述证据级别均为 2A 类证据
素
瘤
的
诊 断
【注释】
原
则
a. 送检标本处理:对于临床初步判断无远处转移的黑色素瘤患者,活检一般建议完整切除,不建
12
议穿刺活检或局部切除,部分切取活检不利于组织学诊断和厚度测量,增加了误诊和错误分期
风险。如病灶面积过大或已有远处转移需要确诊的,可行局部切取活检。标本需完整送检,手
素 瘤
间(建议每 1~2 周一次);
诊 疗
固定场所;
总
则
固定设备(投影仪、信息系统)
8
【注释】
a. 黑色素瘤的诊治应重视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 的作用,推荐有条件的单 位将尽可能多的黑色素瘤患者的诊疗纳入 MDT 的管理。
黑色素瘤临床诊疗指南
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进行综合判断,制定诊断标准。一般来说,黑色素瘤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标准:具有 黑色素细胞分化的特征;存在恶性行为,如浸润性生长、转移等;排除其他类似病变的
可能性。
03 治疗原则与方案 选择
手术治疗原则及术式选择
家庭护理指导
家庭环境调整
指导家属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 安静的家庭环境,保持室内清洁 、通风良好,避免刺激性气味和 过度噪音。
饮食调整与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饮食需求 ,提供合理的饮食建议,如增加 蛋白质摄入、补充维生素等,同 时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
皮肤护理与防晒措施
教导家属正确的皮肤护理方法, 如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 患处等,同时强调防晒的重要性 ,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防晒用品 并正确使用。
复发监测及干预策略
复发监测
通过定期随访和检查,及时发现 黑色素瘤的复发迹象,如局部复 发、区域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 等。
干预策略
针对不同类型的复发,制定相应 的干预策略。对于局部复发,可 考虑再次手术或放疗;对于区域 淋巴结转移,可进行淋巴结清扫 术;对于远处转移,可采用化疗 、免疫治疗等全身治疗手段。
预后评估指标及方法
生存率评估
通过统计患者的生存率来评估预后,常用指标包括5年生 存率、10年生存率等。
01
肿瘤标志物检测
定期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水平 ,如乳酸脱氢酶(LDH)、S-100蛋白 等,有助于发现复发或转移。
02
03
影像学检查
利用CT、MRI、PET-CT等影像学技术 ,定期评估患者的肿瘤大小和位置变 化,以及有无新发病灶。
中医护理:恶性黑色素瘤中医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1)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特别是足底、手掌、肛门周围、外阴、腰及头颈部。
通常起初为棕色或黑色或蓝黑色小点,呈浸润性生长,且快,坚韧,无毛,大小不等,迅速破溃,沿淋巴管可见细线状色素沉着,围绕原发灶出现多发性、隆起的卫星结节。
2)晚期肿瘤向深部浸润,并可出现淋巴结转移等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
1)病理活体组织检查,切忌针吸、咬取、切取活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防扩散。
确诊后应于48小时内作根治手术。
2)恶性黑色素瘤的吸32P率较色痣高,故静脉注射99P100~150μCi,即可鉴别。
3)无色素性黑色素瘤常不易诊断,可做3,4羟苯胺酸DPa试验,如呈阳性反应,表示瘤细胞确实由黑色素母细胞而来。
黑色素瘤病理诊断分型标准
黑色素瘤病理诊断分型标准黑色素瘤(Melanoma)是一种皮肤癌,其病理诊断通常涉及组织活检和病理学分析。
黑色素瘤的分型标准包括多个方面,主要是根据肿瘤的特征、深度、细胞类型等来进行分类。
以下是黑色素瘤病理诊断的一般性分型标准:1.Breslow深度:•Breslow深度是一种测量黑色素瘤在垂直方向上穿透皮肤深度的指标,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深度越大,病变越可能侵犯深层组织。
•Breslow深度的分层标准通常如下:•薄黑色素瘤:小于1.0毫米•中等厚度黑色素瘤:1.01 - 2.0毫米•厚黑色素瘤:大于2.0毫米2.Clark分级:•Clark分级是根据黑色素瘤在皮肤的深度,将其分为五个层次,从表皮到真皮。
这个分级与Breslow深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用于评估病变的深度。
3.细胞类型:•根据黑色素瘤细胞的类型和形态学特征,可将其分为不同类型,包括:•表面扩展型(Superficial Spreading):在表皮中横向扩散。
•结节型(Nodular):形成突出的肿块。
•腺样型(Acral Lentiginous):在手足或指甲下形成,通常在非曝晒部位。
4.病理分期:•利用病理分期系统,如美国癌症学会(AJCC)的分期系统,将黑色素瘤分为不同阶段,以帮助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5.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对黑色素瘤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例如S100、HMB45、Melan-A等,以帮助确定瘤细胞的来源和鉴别其他皮肤病变。
请注意,黑色素瘤的分型标准可能会根据不同的医学学会或病理学家的观点而略有不同。
以上提到的标准是一般性的参考,具体的病理诊断应由专业病理医生进行,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评估。
早期发现和诊断黑色素瘤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免 疫组化染 色: iet 、 10 Me n—A在 1 例标本 中均为阳性表达 , 4 Vm n n S0 、 l i a l HMB 5在 1 中阳性 , 中 1 为 阴性。在这 1 例 肛 管 0例 其 例 1
直肠 恶性黑 色素瘤的病例 中l 床误诊率为 8. % (/ 1 , } 盏 1 8 9 1 ) 术前 活检标 本误诊率 为 2 .7 (/ 1 , 治术后标 本误诊 率为 9 1 72% 31 )根 . % (/ 1 。结论 11) 肛 管直肠 恶性 黑 色素 瘤是 一种 恶性程度极 高、 预后 极 差 的恶性肿 瘤。临床 及病 理极 易误 诊。免 疫 组化 SO 、 I0 H 4 、 ea MB 5 M l n—A MA T—l三者联合应用能提 高恶性 黑色素瘤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发现肿瘤厚度与患者的预后 密切相 关。 / R
[ 关键词 ] 肛管直肠 ; 色素瘤 ;临床病理 黑 [ 中图分类号] R7 53 3 .
[ 文章编号】 17 7 9 (0 0 0 0 1 - 3 62— 13 2 1 )4— 6 8 0 [ 文献标识码 ] A
D i1.9 9 ji n 17 7 9 .0 0 0 .0 o:03 6/.s .62— 132 1 .4 03 s
poas ;h a o g a v wwt enk d y dct atet r e o u , r oyodl o al o e — ie o l rte r pe t pt l cl i ht ae ei i e t th mo r nd l o l ia, r uf w r l , r c av , l e h o e i h i e n a dh u w e r a p p c i l k ue i o a, oa dm sya n edna n ;h ioa o g a v widct ae a ywt p hl i e s 4ess an i r t l t ot ogt e tel e teh t t l cl i ia d6css i hei e o cⅡ , ae il wt l f ce ll h ti s p h o e n i e m n i l t id m y h
恶性黑色素瘤21例临床病理分析
( 苏省 昆 山市第一人 民 医院 , 苏 昆山 2 5 0 ) 江 江 13 0
[ 要 ] 目的 观 察 恶 性 黑 色素 瘤 的 病 理 形 态 学 特 点 和免 疫 组 织化 学表 型 。 方 法 采 用 光 镜 观 察 ( E) 性 黑 摘 H 恶
色 素瘤 的病 理 形 态 学物 点 , 用免 疫组 织化 学链 霉 素抗 生物 素 蛋 白 一 氧 化 物 酶 法 ( P法 ) 定 恶性 黑 色 素 瘤 的 免 疫 采 过 s 测
组 织化 学表 型 , 合 临床 资料 对 2 结 1例 恶 性 黑 色素 瘤 进 行 临床 病 理 学 分 析 。 结 果
2 1例 患 者 均 为 中老 年 人 , 瘤 发 生 肿
于 全 身 多 个部 位 , 以皮 肤 、 腔 多见 。免 疫 组 织 化 学染 色显 示 2 鼻 1例 患 者 H 4 MB 5和 S一10均 为 阳性 。 结论 恶 性 黑 0
・
2 2・ 7
现 代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M d r o r a o I t r e rdt n l hn s n s r e ii 0 2 Jn 2 ( ) o e J un l f ne a dT a io a C i ea d Wet n M dc e2 1 a , 1 3 n gt i e e n
注 :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① P<00 ; mm = .3 P 。 . 1 1 Hg 0 13k a
[ ] 柯 美 云 , 吕.胃 电 图检 查 及 其 评 判 标 准 [ ] 1 周 J .中 华 内科 杂 志 ,
20 3 ( )2 1 0 0,9 3 : 1
3 讨
பைடு நூலகம்
论
恶性黑色素瘤: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方法概述(上)
恶性黑色素瘤:流行病学诊断和治疗方法概述(上)在浅色皮肤的人群中黑色素瘤的发生率正在迅速增长。
除环境因素(暴露于UV )外,观察到的“黑色素瘤流行” 其他原因也有待探讨。
对于典型的组织病理诊断过程,需要联合免疫组化以及最新的分子技术。
在数年寻求新药失败后,目前有效的新型治疗方案能够延长疾病/发展进程和增加总体生存率。
No.1 流行病学黑色素瘤是皮肤肿瘤中最重要的肿瘤。
虽然其发生率比上皮皮肤癌低10 倍,但由于其具有早期转移能力且在年轻人群中高发,其对年轻患者产生重大的疾病负担。
据报道,过去几十年,浅色皮肤人群中的黑色素瘤的发生率迅速增长。
发病率的数据显示,在1935 年,患有黑色素瘤的终生风险为1:1,500,在1987 年为1:120,而现今该风险约为1:55。
这表明,黑色素瘤的增长速度比其它类型的肿瘤更快,并且引发了对黑色素瘤的流行病的讨论。
经多个研究评估,每年黑色素瘤的增长率为2~7 %,这意味着大约每隔10 年,患病率就会增加 1 倍。
由于黑色素瘤的致病因素具有遗传易感性,内源性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已得到充分证实,过去几十年间,浅色皮肤个体黑色素瘤发病率全球性增长,这可归因于对日光浴看法的改变。
已经明确发现,儿童时期间歇性的日光照射(即晒伤),已被公认是发展为黑色素瘤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但是,关于UV 辐射对黑色素瘤发生的作用,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然而,由于黑色素瘤患者的死亡率很稳定,如果黑色素瘤的流行性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那么在一些亚组中,其死亡率下降就具争议性。
本文提供了一些参数,来解释黑色素瘤发病率急剧增加的原因:尽管黑色素瘤不是一种好发于老年的恶性肿瘤,但是平均寿命升高导致终生风险的增加。
在老年人群中,晒伤皮肤处发病率最高,且生长较慢,通常在检测时都很浅表。
因此,对黑色素瘤早期诊断提高了其发病率,而不是死亡率。
这种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在所有人类疾病中均可观察到,而与“流行病”无关。
7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7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分析【摘要】恶性黑色素瘤(下简称恶黑),系来自黑色素细胞的APUD性肿瘤,主要发生于皮肤,粘膜和淋巴结。
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发生常隐袭,组织学结构复杂多样,当肿瘤缺乏色素时易误诊。
现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7例恶黑,就其临床和病理特点作一讨论。
【关键词】恶性黑色素瘤病理检查分型特征1 材料与方法资料来自我科(1996-2007年)11年间所诊断的7例恶黑,组织均用10%甲醛固定,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常规病理诊断。
1.1 一般资料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自30-91岁。
发病部位:左前臂2例,右拇指1例,左小指1例,会阴2例,右腹股沟1例。
主要症状:多表现为皮下包块,蕈状,息肉状等,为突出皮肤、黏膜的结节样肿块或黑痣,临床表现,突然增大、隆起、色素加深,糜烂出血及奇痒疼痛等。
1.2 病理学检查巨检:皮肤与粘膜之恶黑呈结节、息肉状。
表面有糜烂、溃疡、出血。
呈褐色、灰褐色或蓝黑色。
镜检:肿瘤细胞形态多样,可分为(1)上皮样细胞,细胞圆或多边形,核圆、染色质粗,核仁大而嗜酸性,胞浆丰富,核分裂像易见,此型细胞似棘细胞,但无角化及细胞间桥。
肿瘤细胞常弥散分布,也可成巢甚至出现腺样结构。
当肿瘤缺乏色素时易被误诊为鳞状细胞癌或腺癌。
(2)小痣样细胞,较痣细胞略大,呈巢样结构,具有明显异型性,此类细胞亦与未分化癌、淋巴瘤混淆。
(3)梭形细胞,通常有长短两种,排列成束状、带状、漩涡状,酷似肉瘤,易与纤维、平滑肌、神经等来源的肿瘤混淆。
(4)奇异型细胞,特征为瘤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差别悬殊。
核可为单核或多核,易被误诊为横纹肌肉瘤。
(5)空泡样细胞,此类细胞之胞浆透亮,似气球样,酷似透明细胞癌或脂肪肉瘤。
恶黑组织学,通常以上皮样细胞为主,与奇异型细胞、梭形细胞混杂构成。
瘤细胞单一者甚为少见。
间质均有不等量纤维反应,分割瘤细胞成团状,梁索状。
瘤中血窦丰富,出血坏死及腺管内癌栓易见,有明显的炎细胞反应,以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单核为主,多数可具有协助诊断的色素,部分也可不含或仅有少量色素。
黑色素瘤分级标准
黑色素瘤分级标准
黑色素瘤的分级标准是一个重要的医学概念,它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黑色素瘤的形态和浸润深度等因素,可以分为不同的分型和分期。
其中,分型可以分为浅表播散型、恶性雀斑样痣型、肢端雀斑样痣型、结节型、无色素性等。
这些分型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根据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数量(N分期)和转移情况(M分期),黑色素瘤也可以分为Ⅰ-Ⅳ期。
Ⅰ期为最早期,肿瘤局限于皮肤表层,没有淋巴结转移;Ⅱ期肿瘤浸润深度较浅,没有淋巴结转移;Ⅲ期有淋巴结转移,但局限于病变同侧的淋巴结;Ⅳ期为最晚的阶段,黑色素瘤已转移到其他脏器。
这些分期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Ⅰ、Ⅱ期黑色素瘤,通常采用手术切除和局部放疗等治疗方法,治愈率较高;而对于Ⅲ、Ⅳ期黑色素瘤,则需要进行全身治疗,如化疗、免疫治疗等。
总之,黑色素瘤的分级标准是一个重要的医学概念,它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这些标准也有助于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1。
黑色素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黑色素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黑色素瘤在我国虽然是少见恶性肿瘤,但病死率高,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
我国黑色素瘤与欧美白种人差异较大,两者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形态、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方面差异较大。
在亚洲人和其他有色人种中,原发于肢端的黑色素瘤约占50%,常见的原发部位多见于足底、足趾、手指末端及甲下等肢端部位,原发于黏膜,如直肠、肛门、外阴、眼、口鼻咽部位的黑色素瘤约占20%~30%;而对于白种人来说,原发于皮肤的黑色素瘤约占90%,原发部位常见于背部、胸腹部和下肢皮肤;原发于黏膜的黑色素瘤只占1%~5%。
二、筛查和诊断(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对黑色素瘤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同时也是提高黑色素瘤疗效的关键。
在我国,皮肤黑色素瘤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严重的日光晒伤史,皮肤癌病史,肢端皮肤有色素痣、慢性炎症,及其不恰当的处理,如盐腌、切割、针挑、绳勒等。
黏膜黑色素瘤的高危因素尚不明确。
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自查,必要时到专科医院就诊,不要自行随意处理。
(二)黑色素瘤的诊断黑色素瘤好发于皮肤,因此视诊是早期诊断的最简便手段。
原发病变、受累部位和区域淋巴结的视诊和触诊是黑色素瘤初步诊断的常用手段。
1.临床症状皮肤黑色素瘤多由痣发展而来,痣的早期恶变症状可总结为以下ABCDE法则:A 非对称(asymmetry):色素斑的一半与另一半看起来不对称。
B 边缘不规则(border irregularity):边缘不整或有切迹、锯齿等,不像正常色素痣那样具有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轮廓。
C 颜色改变(color variation):正常色素痣通常为单色,而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污浊的黑色,也可有褐、棕、棕黑、蓝、粉、黑甚至白色等多种不同颜色。
D 直径(diameter):色素痣直径>5~6mm或色素痣明显长大时要注意,黑色素瘤通常比普通痣大,对直径>1cm的色素痣最好做活检评估。
E 隆起(elevation):一些早期的黑色素瘤,整个瘤体会有轻微的隆起。
宫颈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46 8 ・
检 验 医 学 与 临床 2 0 1 4年 2月 第 1 1卷 第 4期
L a b Me d C l i n , F e b r u a r y 2 0 1 4 , Vo 1 . 1 1 , No . 4
・
论 著 ・
宫颈 原 发 性 恶 性 黑 色 素 瘤 临床 及 病 理 学 特 征 分 析
性 明显, 可见核分裂 象, 黑 色素 颗 粒 可 有 可 无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染 色显 示 S - 1 0 0蛋 白 、 人 黑 色素 瘤 标 记 物 4 5 ( HMB 4 5 )
及 波 形蛋 白( Vi me n t i n ) 均 呈 阳性 表 达 , 平滑肌肌动蛋 白( S MA) 、 白 细 胞 共 同抗 原 ( I C A) 、 细 胞 角蛋 白( C K) 、 上 皮 膜
和治疗极为重要。
【 关键词】 宫 颈 原 发 性 恶性 黑 色素 瘤 ; 病 理学 ; 免 疫 组 织化 学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9 4 5 5 . 2 0 1 4 . 0 4 . 0 1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 6 7 2 — 9 4 5 5 ( 2 O 1 4 ) 0 4 — 0 4 6 8 — 0 3
1 . 2 方 法 以 1 0 中性 福 尔 屿林 对 根 治 术 组 织 标 本 进 行 固
定, 常规脱水 , 蜡包 埋 , 切 片( 厚 度为 4 m) , 行 苏 木 精一 伊 红
( HE)染 色 及 E n Vi s i o n二 步 法 人 黑 色 素 瘤 标 记 物 4 5 ( HMB 4 5 ) 、 S 1 0 0蛋 白 ( 简称 S - 1 0 0 ) 、 波形 蛋 白( Vi me n t i n ) 、 平
儿童黑色素瘤的病理分析:附4例报告
儿童黑色素瘤的病理分析:附4例报告马阳阳;许建芳;陈莲;薛萍【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儿童黑色素瘤的病理切片行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于镜下观察,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4例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有明显多形性及多样性,镜下可见瘤细胞呈上皮样或梭形,部分瘤细胞胞浆内可见黑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S-100蛋白、HMB45和A103均为阳性,核增殖指数Ki-67为15%~40%.结论:儿童黑色素瘤极为罕见,容易误诊和漏诊,应与Spitz痣、蓝痣和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中的增生性结节等鉴别.【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4(021)002【总页数】4页(P192-195)【关键词】黑色素瘤;儿童;临床病理【作者】马阳阳;许建芳;陈莲;薛萍【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病理科,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病理科,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病理科,上海201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5儿童黑色素瘤罕见,其临床特点和病理学形态与成人黑色素瘤不同。
近年来,随着环境中紫外线暴露的增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儿童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分析,以加深临床对儿童黑色素瘤的认识,提高其诊治水平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1997—2013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共诊治4例儿童黑色素瘤患者。
黑色素瘤标本经10%甲醛固定后常规取材,石蜡包埋切片,然后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法,所用抗体均为丹麦Dako公司产品;根据说明书进行抗原修复,用二氨基联苯胺(3,3′-diamino benzidine,DAB)显色。
2 结果2.1 临床资料例1,女性,5 d,因出生后发现全身皮肤大面积多发黑色素斑就诊。
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1版(修改版)
519一、 前言黑色素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年增长率为3~5%,全球每年黑色素瘤新发病例199 627例,死亡例数为46 372例。
黑色素瘤在我国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成倍增长,2000年发病率统计仅为 0.2/10万,2005-2007年我国发病率约1/10万,每年新发病例约2万人。
因此,黑色素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及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之一,然而在我国黑色素瘤这种疾病长期不被人们认识,甚至对一般的医疗工作者来说也很陌生,为了推动我国临床肿瘤学事业的发展,提高黑色素瘤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和研究水平,积极学习和应用国内、外的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高级别证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黑色素瘤临床实践指南,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 )于2007年5月成立了CSCO 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并组织多学科专家参与,于2008年制定了“中国黑色素瘤专家共识第一版”,后于2009年经过多次专家研讨会,修订为“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09版”,此次再次经专家研讨会并反复广泛征求意见,制定了本“中国黑色素瘤诊治指南2011版”。
二、 本指南更新内容(与2009年版比较)(一) 流行病学:①新增:皮肤和黏膜黑色素瘤为中国黑色素瘤的主要病理亚型;②新增: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原发灶厚度较厚,多数合并溃疡;③新增:分期、厚度为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皮肤黑色素瘤预后好于黏膜黑色素瘤。
④新增:KIT 基因和BRAF 基因突变为皮肤黑色素瘤独立预后不良因素,KIT 基因突变为黏膜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二) 病理:①新增:根据基因特点进行的新分型,即肢端型、黏膜型、慢性阳光损伤型和非慢性阳光损伤型(含原发灶不明型);②新增:中国黑色素瘤基因突变情况:BRAF V600突变率为25.9%,87.3%为V600突变,CKIT 突变率为10.8%,扩增率为7.4%。
(三) 放疗:新分为辅助放疗原则和姑息放疗原则。
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Melan-A 蛋白被称为Tcell-1 识别的MM抗原,本文阳性率为 70.83%。此外角蛋白 、波形蛋白(Vimentin)等也可用于鉴别诊 断。
按照AJCC分期标准,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 助于判断MM有无远处转移。
MM的发病时间长,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常 易与“色素痣”、“寻常疣”及创伤后色素沉着等相混淆 。临床可使用“ABCDE法则”诊断早期的MM,即:
皮损数量:病灶单发69例,多发9例(8例患者 初诊时同时可见2处皮损,1例患者初诊时有3个皮 损),7例病灶周围可见卫星现象。
症状:破溃的皮损均有轻度到中度的疼痛或瘙痒症状; 未破溃皮损除少数患者偶觉轻微瘙痒外,其余无自觉症 状。
系统检查:7例初诊患者区域浅表淋巴结肿大(其 中腋窝3例,腹股沟2例,肘部1例,腘窝2例),均行 淋巴结活检术,除1例为炎症性改变,其它6例均经病 理证实为肿瘤淋巴结转移。
早期MM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卫星灶、破溃及区域 淋巴结转移,移行转移和远隔转移。常见的远隔转移 部位包括皮肤、淋巴结、肺、脑、肝脏、骨等部位。 发生于非内脏部位远隔转移的患者生存时间要高于内 脏转移者,脑和骨部位的转移者生存期亦短,预后差。
淋巴结转移及转移数目是判断临床分期的重要标准和独 立预后因素。 Andtbacka等认为,肿瘤厚度0.75~ 1mm的ⅠA 或ⅠB患者以及>1mm的患者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但国内 一般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者及时行淋巴结清扫。对于 无条件开展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单位,可结合影像学检查, 包括区域淋巴结超声和CT检查,来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MM病 Nhomakorabea分级(期)
治疗:除3例患者因年老体弱、皮损面积过大且出现转移而 仅做活检,未予手术切除,余75例均行原发灶手术切除。32例 甲下及肢端MM行病变指(趾)超关节截肢术,5例行截肢术 (截除平面在跗跖关节或腕掌关节),6例足底负重区皮损行皮 瓣转位修复,7例非负重区皮损行游离皮瓣移植术。术后29例接 受了生物治疗(干扰素α-2b、IL-2等)。9例患者转入肿瘤科进 行联合化疗,2例患者行生物靶向治疗(贝伐珠单抗)。
黑色素瘤的诊断
黑色素瘤的诊断黑色素瘤是较常见且重要的癌症之一,其发生率持续增长。
进展期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在不同国家表现不一,但早期诊断可显著降低死亡率。
日光暴露是黑色素瘤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已确证不同基因改变与黑色素瘤发生相关。
例如CDKN2A 基因种系突变、有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级联反应通路的突变、BRAF 和NRAS 突变、KIT 突变、GNAQ 和GNA11 突变。
近期Schadendorf 教授在Nature 发表相关综述,详细阐述了目前黑色素瘤诊断与治疗进展。
诊断黑色素瘤是一种独特的癌症,大多数表现为色素性并发生于皮肤表面,疾病早期即可被发现,而且,大多数黑色素瘤是患者本人首先发现。
然而现今仍存在重要的诊断障碍。
常见的痣和其他良性色素性病变降低了黑色素瘤患者行皮肤活检病损的阳性预测值。
黑色素瘤的病理学诊断有时很有挑战性,并且缺乏明确的分子诊断和预后分层因素,这会导致显著的过度诊断风险。
1. 临床诊断临床诊断黑色素瘤的核心仍为询问病史及全身皮肤检查。
尽管黑色素瘤诊断复杂,但最近数个床旁技术的发展起到辅助诊断作用。
皮肤镜是一种非侵袭性图像显示技术,包含一种皮损颜色可视化的手持设备,而肉眼难以察觉其中的结构和模式(图1)。
目前已证明该技术相比肉眼检查可改善原发性皮肤黑色素瘤的诊断准确率,并减少良性皮肤肿瘤不必要的活检。
此外,连续数字皮肤镜图像可实时捕获不确定的皮损信息,实现「痣的监测」,这项技术相比皮肤镜可减少良性病变不必要的切除,且对缺乏临床或皮肤镜诊断特点的黑色素瘤实现基线监测。
图1 皮肤镜实现皮肤病变表面下特点可视化。
a. 13 mm×7 mm 皮损的临床图片,伴不规则边界及多样色彩。
b. 皮肤镜显示带状网格样外观,为黑色素细胞痣诊断特点。
c. 5 mm×3 mm 对称的皮损临床图片,中心暗色。
d. 皮肤镜显示周边局部伪足,是黑色素瘤特异性皮肤镜标识。
插图突出表现了伪足,伪足是瘤体的球状突出物。
黑色素瘤的特殊皮肤镜表现
手把手教程:黑色素瘤的特殊皮肤镜表现
在近期J Am Acad Dermatol 杂志上,来自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系Zalaudek 教授等对3 类特殊的增生性着色皮损的皮肤镜表现进行病例总结,现介绍如下。
基本病史及临床表现
患者1, 男性53 岁,左腿新发的增生性着色皮损(图1A )。
患者2,男性85 岁,腹部4 mm 直径着色皮损(图1B )。
患者3,女性41 岁,上背部着色皮损(图1C )。
图1. 3 例患者皮损临床表现
皮肤镜检查
患者1 皮肤镜检查结果为:增生性Spitz 痣,痣周呈条纹状(图2A )。
患者2 皮肤镜检查结果为:痣周棕色结节,常见于增生性痣(图2B )。
患者3 皮肤镜检查结果为:弥漫性棕色和黑色结节,常见于Spitzoid 肿瘤(图2C )。
图2. 3 例患者皮肤镜检查结果
组织学诊断
3 例患者均接受皮损处组织活检,患者1 诊断为黑色素瘤(图3A-C ),患者2 诊断为原位黑色素瘤(图3D-F ),患者3 诊断为黑色素瘤(图3 G-I )。
图3. 3 例患者组织活检检查结果
病例学习
掌握黑色素瘤特殊的皮肤镜表现对于帮助诊断黑色素瘤,避免漏诊误诊非常重要。
本例中,研究人员对于确诊黑色素瘤提出了3 个重要步骤。
1)检查患者身上所有皮损,包括体格检查中看似良性的。
2)对于成人患者皮肤镜下观察到Spitzoid 表现的所有皮损,均应予切除。
3)对于50 岁以上患者,皮肤镜下观察到皮损呈增生性表现,如痣周条纹状和结节状、弥漫性棕色和黑色结节,均应予切除。
中国黑色素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
黑色素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
九、Ⅳ期黑色素瘤患者接受基因检测的比例
1. 指标代码:MEL-09。 2. 指标名称:Ⅳ期黑色素瘤患者接受基因检测的比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 定义:确诊Ⅳ期黑色素瘤后接受基因检测的患者病例数占Ⅳ期黑色素
瘤患者的病例数的比例。 4. 计算公式:Ⅳ期黑色素瘤患者接受基因检测的比例=∑Ⅳ期黑色素瘤患
4. 计算公式:黑色素瘤患者手术治疗后pTNM分期率=∑黑色素瘤手术治 疗后完成pTNM分期的病例数/∑黑色素瘤患者手术治疗的病例数×100%。
5. 患者就医类型:住院患者。
6. 设置理由:术后病理评估是肿瘤类型、分期、预后因素的重要依据, 指导黑色素瘤术后综合治疗。
黑色素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
二、黑色素瘤患者非手术治疗前病理学诊断率
1. 指标代码:MEL-02。 2. 指标名称:黑色素瘤患者非手术治疗前病理学诊断率。 3. 定义:黑色素瘤患者非手术治疗前实际完成肿瘤病理学诊断的病例数
占黑色素瘤患者非手术治疗的病例数的比例。 4. 计算公式:黑色素瘤患者非手术治疗前病理学诊断率=∑黑色素瘤患者
黑色素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
六、黑色素瘤根治术后患者辅助抗肿瘤药物治疗记录规范率
1. 指标代码:MEL-06。
2. 指标名称:黑色素瘤根治术后患者辅助抗肿瘤药物治疗记录规范率。
3. 定义:记录了辅助抗肿瘤药物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方 案(含或不含剂量)的黑色素瘤术后患者人次数占黑色素瘤术后患者人 次数的比例。
5. 患者就医类型:住院和门诊患者。
6. 设置理由:反映黑色素瘤术后治疗规范。
黑色素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
五、黑色素瘤根治术后患者接受辅助治疗比例
黑色素瘤病理诊断标准(一)
黑色素瘤病理诊断标准(一)
黑色素瘤病理诊断标准
背景介绍
•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皮肤或其他含有黑色素细胞的部位。
•黑色素瘤的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正确定义和诊断黑色素瘤的病理标准是确保早期发现和治疗的关键。
病理特点
•黑色素瘤通常表现为皮肤或其他部位的黑色或棕色病变。
•组织学上,黑色素瘤呈现为肿瘤细胞呈现异质性、大小不一的黑色素颗粒。
•黑色素瘤的细胞形态学特点包括核分裂、异型核、星形细胞形态等。
诊断标准
临床特征
•诊断黑色素瘤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检查和病史调查。
•典型的黑色素瘤的特征包括:形状不规则、颜色多变、直径大于6毫米、边界不清晰等。
组织学检查
•组织学特点是确定黑色素瘤诊断的关键。
•根据黑色素瘤的细胞形态学特点进行组织切片观察。
•包括导致异质性的各种肿瘤细胞类型、胞浆内黑色素颗粒的数量和大小等。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以辅助黑色素瘤的诊断。
•通常通过检测黑色素瘤标记物如S-100、HMB45等。
分期和分级
•黑色素瘤通常按照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期和分级。
•分期依据包括肿瘤的大小、深浅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
•分级包括分析黑色素瘤的细胞学特征以及组织学上的异质性。
结论
•黑色素瘤的病理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特征、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学等多种手段。
•准确的诊断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发现和治疗黑色素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医学界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黑色素瘤病理诊断标准,以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皮肤黑色素瘤TNM分期(AJCC第8版)
N2c
1枚临床隐匿或者显性淋巴结受累
有
N3
4枚或以上淋巴结受累,或2~3枚淋巴结受累同时伴有中途转移、卫星灶和/或微卫星灶,或任何融合淋巴结伴或不伴中途转移、卫星灶和/或微卫星灶
N3a
4枚或以上临床隐匿的淋巴结受累(镜下转移,如前哨淋巴结活检发现)
无
N3b
4枚或以上淋巴结受累,其中至少1枚为临床显性淋巴结,或任何数量的融合淋巴结
注:a血清LDH水平是4期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也是黑色素瘤相关药物治疗反应、药物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重要预测指标之一 。
临床分期(cTNM)
分期
T
N
M
0期
Tis
N0
M0
ⅠA期
T1a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N0
M0
ⅠB期
T1b
N0
M0
ⅠB期
T2a
N0
M0
ⅡA期
T2b
N0
M0
ⅡA期
T3a
N0
M0
ⅡB期
无
N3c
2枚或以上临床隐匿或者显性淋巴结受累,和/或任何数量的融合淋巴结
有
远处转移(M)
M分期
解剖部位
血清LDH水平a
M0
没有远处转移证据
不适用
M1
有远处转移
M1a
远处转移至皮肤、软组织(包括肌肉)和/或非区域淋巴结
没有记录或不明确
M1a(0)
不升高
M1a(1)
升高
M1b
远处转移至肺,包含或不包含M1a中的部位
>4.0mm
无溃疡
T4b
>4.0mm
有溃疡
区域淋巴结(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色素瘤病理诊断标准
黑色素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它来源于黑色素细胞,可以出现在皮肤、黏膜和视网膜等部位。
准确的病理诊断对于黑色素瘤的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以下是黑色素瘤病理诊断的一些重要标准:
1. 组织细胞类型:黑色素瘤通常由黑色素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在镜下呈现出不
同特征。
特别是细胞核的大小、形态以及胞质的颜色和丰富程度等变化是判断黑色素瘤的重要依据。
2. 细胞核倍增:黑色素瘤细胞的核分裂活跃,呈现出核的异型性和高度倍增。
检查病理切片时,可以通过观察核的大小异质性、形态异常和核仁的数量来确定黑色素瘤的存在。
3. 浸润性生长:黑色素瘤通常具有浸润性生长模式,即肿瘤细胞会突破正常组
织间隔并侵入深层结构。
这种浸润性生长模式在镜下可见,并可通过评估病变在皮下和深部组织中的扩展程度来确定黑色素瘤的严重程度。
4. 肿瘤边界:良性黑色素瘤通常具有明确清晰的边界,而恶性黑色素瘤的边界
则模糊不清。
评估黑色素瘤边界的规则性和完整性对于判断肿瘤是否具有侵袭性至关重要。
5. 组织炎症反应:黑色素瘤周围可能会出现炎症反应,这可能是由于免疫系统
对恶性细胞的反应所致。
包围肿瘤的淋巴细胞和浸润的巨噬细胞是判断黑色素瘤恶性程度的重要指标。
这些标准是判断黑色素瘤病理诊断的关键要素,但并非绝对单一的指标。
病理
学家通常会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结果和其他实验室检测结果来做出最终的诊断。
对于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准确的病理诊断是确保正确治疗和及时干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