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素细胞肿瘤
全面解析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
专家解析: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
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一般是以黑痣的形态发生
变化,在皮肤上呈凸现豆大般的丘疹或结节, 以灰黑色或褐色最为常见,癌肿瘤大小不一, 色泽不均匀,边缘不规则,质地坚硬无毛,容 易溃破、出血、痒痛,除以上临床表现以外, 还会在黑痣的周围出现许多大大小小的黑痣。 及早发现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及时进行治疗, 其治愈率是完全可以明显提高。
目前治疗早期黑色素瘤除了手术治疗,并辅助
术治疗的治疗效果,清除手术切除后的残 余病灶,防止黑色素瘤的复发。
谢谢观赏
全面解析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
全面解析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
黑色素瘤是由异常黑素细胞过度增生引发的恶
性肿瘤,因其多发生于皮肤与皮肤邻近的粘膜 组织(内脏器官也会发生)又称为皮肤恶性黑 色素瘤。 黑色素瘤的新发病例虽不比其它恶性肿瘤多, 但其死亡人数远远高于其它恶性肿瘤,因黑色 素瘤不仅恶性程度高,而且在早期就极易发生 癌细胞转移增加治疗难度。因此,只有先了解 了黑色素瘤的早期症状,及早发现黑色素瘤的 症状,及时治疗,才能远离黑色素瘤带来的身 心损害。
只要大家在平时多多注意自身的一些黑痣变化,
治疗
一般恶性肿瘤在早期基本是首选手术切除。由
于黑色素瘤的恶性程度高,在早期就容易发生 癌细胞转移,因此,临床治疗相比其它恶性肿 瘤会有一定的区别。
一般恶性肿瘤在早期基本是首选手术切除。由于黑色素瘤的恶性程度高,在早期就 容易发生癌细胞转移,因此,临床治疗相比其它恶性肿瘤会有一定的区别。 目前治疗早期黑色素瘤除了手术治疗,并辅助了生物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以 便可以巩固手术治疗的治疗效果,清除手术切除后的残余病灶,防止黑色素瘤的复发。
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研究
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研究黑色素瘤是一种严重的皮肤癌症,其主要特征是皮肤上出现黑色或棕色的斑点、痣或者痤疮。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强,该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然而,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仍然是一个谜。
本文将对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
一、遗传因素对黑色素瘤的影响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其中,遗传因素被认为是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家族性黑色素瘤患者携带的遗传突变有助于该疾病的发展。
目前已发现很多与黑素瘤发生相关的遗传突变,其中包括CDKN2A、CDK4、MITF等基因。
这些基因的突变会直接影响到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和发展过程。
二、紫外线对黑色素瘤的影响此外,紫外线辐射,特别是强烈的UVB辐射,也是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之一。
当人体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下,会导致DNA损伤和各种细胞受到损伤。
这些细胞可能包括黑色素细胞,因为它们含有大量的黑色素颗粒,而这些颗粒易受紫外线辐射的影响。
此外,当细胞受到紫外线辐射时,会逐渐产生DNA突变,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发展。
迄今为止,已经证实黑色素瘤中CDKN2A 基因的突变使其特别容易受到UV紫外线的伤害,使其容易发生恶性变化。
三、免疫因素对黑色素瘤的影响除此以外,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也可能是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之一。
研究表明,黑素瘤患者的免疫系统在对抗肿瘤细胞时存在问题。
黑色素瘤中检测到高水平的炎症细胞浸润,可能是由免疫细胞引起的。
这些细胞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会导致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四、代谢因素对黑色素瘤的影响最近的研究还发现代谢途径在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在黑色素细胞中对代谢途径的调节可以诱导黑色素瘤细胞的凋亡,从而抑制黑色素瘤的生长。
另一方面,代谢异常也是黑色素瘤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癌细胞比正常细胞需要更多的能源来维持细胞的快速增长和分裂。
总之,黑色素瘤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基因、紫外线辐射、免疫和代谢因素,而这些因素都在更大程度上加速肿瘤的发展过程。
9.黑素瘤
黑素瘤:一、流行病学: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
该病起病隐袭、高度恶性、预后很差。
该病多发生于白色人种,,尤其是有日晒史的。
近年来国内外黑素瘤的发病率均在不断上升。
二、临床表现:(一)发生部位:最常见于女性的四肢和男性的的躯干,多发生于皮肤和邻近皮肤的黏膜,故也常称皮肤黑素瘤。
皮肤黑素瘤起源于与黑色素细胞有关的皮损,起初通常为棕色或蓝黑色小点,呈浸润性生长,生长迅速,质韧无毛,大小不等,迅速破溃,沿淋巴管可见细线状色素沉着,围绕原发灶可出现多发的隆起型卫星结节。
(二)皮肤黑素瘤分型:1.表浅播散型黑素瘤(SSM):占所有皮肤黑素瘤的70%,早期为扁平状,至垂直生长期时皮损进一步增大,周边呈锯齿状。
2.结节型黑素瘤(NM):占15%~30%,侵袭性较强,颜色较深,多为蓝黑色,类似血泡或血管瘤,也有红色、灰色、紫色,甚至无色。
3.雀斑型黑素瘤(LMM):几乎均属于头颈部,多为棕黄色皮损,周边纤细迂曲,呈锯齿状,较少出现转移。
4.肢端雀斑型黑素瘤(ALM):病变特征性出现于手掌、足底或甲床下,呈棕黄色或褐色,可突然出现颜色改变。
多发生于老年人,发病较快,侵袭性强,容易出现转移。
除了皮肤外,约有10%的黑素瘤发生于皮肤以外的部位,其中常见的部位包括眼球的色素膜、脑膜的脉络丛以及消化道黏膜等。
其中色素膜黑素瘤是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发生的部位可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黑,一般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预后优于皮肤黑素瘤。
消化道黏膜黑素瘤发生率不高,主要发生于肛门区,临床无特异性症状,淋巴结常受累,预后较差,还可发生于口腔黏膜或食管黏膜。
淋巴结是黑素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主要表现为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常见的部位包括皮肤及软组织、肺、肝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皮肤黑素瘤多见于白晳或光亮的皮肤,尤其有日光暴露史的。
与含色素的皮损密切相关,当皮损出现以下变化时,常提示早期皮肤黑素瘤的可能:①颜色改变,尤其以蓝黑色、灰色、棕色和杂色最为重要②表面不规则隆起、粗糙、脱屑和渗液等③周边参差不齐,呈锯齿状④皮损迅速增大、持续瘙痒、结痂或出现卫星结节等。
【疾病名】黑色素瘤【英文名】MELANOMA【缩写】【别名】
【疾病名】黑色素瘤【英文名】melanoma【缩写】【别名】黑色素细胞瘤;黑素瘤【ICD号】D03.4【概述】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占皮肤肿瘤死亡病例的极大部分。
多发生于皮肤或接近皮肤的黏膜,也见于软脑膜和脉络膜。
黑色素瘤于19世纪初由Garswell命名,1894年Paget提出来源于黑痣。
【流行病学】黑色素细胞瘤占皮肤肿瘤比例不到10%,白种人比有色人种多见。
好发于成年人,并随年龄增长发病数增加。
【病因】黑色素细胞瘤可由表皮黑色素细胞,痣细胞或真皮成黑色素细胞组成。
肿瘤起源于外胚叶的神经嵴,黑色素细胞位于表皮层与基底细胞间排列,细胞产生色素后,通过树状突将黑色素颗粒输送到基底细胞和毛发内。
正常黑色素细胞瘤变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与下列因素可能有关:1.良性黑色素斑块 即黑痣,其中交界痣最易恶变,混合痣较少,而内皮痣则极少恶变。
但头皮黑色素瘤多数并非黑痣转变而来,故有人认为本病不完全与黑痣有关。
2.阳光和紫外线照射 头皮黑色素瘤多见于曝光部位,根据以色列统计,农业工人的年发病率15.4/10万,较城市者高,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则比居住在山区者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色素瘤发病率增长1倍以上,估计与大气臭氧层破坏以及皮肤受到紫外线过度照射有关。
3.种族 白人比有色人种发病率高,如美国白种人的年发病率高达42/10万,而黑人仅为0.8/10万。
4.其他 遗传、外伤、慢性机械刺激等因素,也可为致病因素。
【发病机制】病变多发生于真皮和表皮交界处,瘤细胞类似痣细胞,但明显异型,细胞间质和细胞内充满黑色素,根据细胞形态和黑色素量的不一,可分5型:1.大上皮样细胞 多见,细胞呈多边形。
2.小上皮样细胞 核大而不典型。
3.梭形细胞 胞质呈原纤维样,核大染色深。
4.畸形细胞 为单核或多核。
5.树枝突细胞 比正常黑色素细胞大,胞核异型,瘤细胞对酪酶呈强阳性反应,含黑色素少时,在HE切片内难以证实,故有“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瘤”之称,但若用银染色,在少数细胞内仍可检出黑色素。
恶性黑色素瘤
基本介绍
恶性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细胞来源的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近 年来持续增长,成为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之一。基因易感性、环境以及两者的相 互作用是恶性黑色素瘤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和恰当的手术切除降低恶性黑色素 瘤(尤其是低危型)死亡率的有效手段。恶性黑色素瘤多见于成人,偶可见于儿童。 儿童发病多与某些高危因素相关:如着色性干皮病、先天性巨大黑痣、家族性发 育不良痣综合征、有恶性黑色素瘤家族史以及长期免疫抑制治疗者。
分级
根据Clark方法,将恶性黑色素瘤进行病理分级,以判断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法。 1级:原位黑色素瘤,即瘤细胞限于表皮内。 II级:侵入真皮乳头层,单个分布或少数聚集成巢。 III级:侵入乳头下血管丛,瘤细胞呈结节状,紧邻真皮网状层界面上方。 IV级:侵入真皮网状层。 V级:侵入皮下脂肪层。
原位恶性黑色素瘤
指恶性黑色素瘤的病变仅局限于表皮内,处于原位阶段
一.恶性雀斑样痣:发病率较低,多发生于老年人,暴露部位多见,尤其以鼻、面颊、手背最 为常见。起初为一边界不规则的色素斑,直径多为几毫米,色素不均。后逐渐扩大,有些 则表现为一边扩大,另一边消退。
二.浅表扩散性原位恶性黑色素瘤:又称帕哲样原位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的恶性黑色素瘤, 占全部恶性黑色素瘤的70%。多发生于中年人的非暴露部位,女性以腿部多见,男性以背部 多见;皮损为边缘不规则的斑,可稍隆起。
2. 浅表扩散性恶性黑色素瘤:由帕哲样原位恶性黑色素瘤发展而来,表现为局部浸润、结 节、渗出和出血等。
3. 肢端黑色素瘤:肢端原位黑色素瘤出现垂直生长时,原有色素斑中央即可出现丘疹、结节, 甚至为破溃,常易转移。
4. 结节性恶性黑色素瘤:白种人第二常见的恶性黑色素瘤,占恶性黑色素瘤的3%~4%。多见 于50-60岁老年人,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开始为隆起的斑块、结节或深在结节,黑色或青 黑色,之后生长迅速,很快增大,易发生溃疡。较早发生转移,存活率低。
生活养生-怎么检查黑色素瘤
文章导读黑色素瘤的症状主要表现为瘙痒、出血、溃疡、压痛,而且这种病的发作与年龄相关,尤其恶性黑素瘤的死亡率会很高的,所以早期发现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才能及时的进行治疗,但是很多朋友不知道到底应该如何检查比较好,其实检查方法很多的,那么应该如何检查呢?1、良性交界痣。
镜下所见为良性大痣细胞,并无异性细胞,仅在真皮内生长,其炎性反应不明显。
2、幼年性黑色素瘤。
于小孩面部呈生长缓慢的圆形结节,镜下见细胞呈多形性,有核分裂,瘤细胞不向表皮浸润,且瘤体表面亦不形成溃疡。
文章导读3、细胞性蓝痣。
好发于臀,尾骶,腰部,呈淡蓝色结节,表面光滑而不规则,镜下可见树枝状突的深黑色细胞,大棱形细胞,并集合成细胞岛,有核分裂相或坏死区时,应考虑到有恶变的可能。
4、基底细胞癌。
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由表皮的基底层向深部浸润,癌巢周围为一层柱状或立方形细胞,癌细胞染色深,无一定排列,癌细胞内可含黑色素。
5、硬化性血管瘤。
表皮过度角化,真皮乳状增殖,扩张的毛细血管常被向下延伸的表皮突围绕,貌似表皮内血肿一样。
6、老年痣。
见于老年人体表呈疣状的痣,表皮过度角化,粒层部分增厚或萎缩,棘层肥厚,基层完整,亦可有色素增加,真皮乳头增殖,外观呈乳头瘤样增生。
7、脂溢性角化病。
病灶亦呈乳头瘤样增生,表皮下界限清楚,角化不完全,粒层先增厚,后变薄甚或消失,增生的表皮细胞内可有少量或较多的黑色素。
8、甲床下血肿。
多有相应外伤史,镜下为干枯的血细胞,可有上皮成纤维细胞增生。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遇到热毒内蕴证、肝肾阴虚证的黑色毒瘤人如何检查的方法,医生提醒大家的是,这种病的诱因比较复杂,所以建议大家在治疗之前,最好去医院检查,切勿盲目采用药物治疗,不然的话危害是很大的哦!。
黑色素瘤三大症状
黑色素瘤三大症状
您知道吗?黑色素瘤属于恶性肿瘤疾病,该病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该病发病率虽然低于细胞癌、鳞状细胞癌,但是黑色素瘤恶性程度大,转移发生早,死亡率也高,因此,黑色素瘤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重要。
但是我们发现,很多患者在病情早期,常常把黑色素瘤误认为普通的黑痣,从而延误了疾病的治疗,是病情进一步恶化。
为此,专家给大家介绍一下黑色素瘤容易出现的三大症状,从而帮助患者分辨出黑色素瘤。
1、表面:不光滑,常粗糙而伴有鳞形或片状脱屑;有时有渗液或渗血,病灶可高出皮面;常参差不齐呈锯齿状改变,为肿瘤向四周蔓延扩展或自行性退变所致。
2、颜色:大多数恶性黑色素瘤有棕、黑、红、白或蓝混杂不匀,遇皮痣出现颜色改变,应特别提高警惕,病灶周围皮肤可出现水肿或丧失原有皮肤光泽或变白色、灰色。
3、感觉异常:局部常有发痒、灼痛或压痛。
当发生上述变化时,强烈提示有恶性黑色素瘤之嫌,可以说皮肤痣一旦出现任何变化均应行切除活检术,以除去恶性黑色素瘤,毫不为过。
温馨提示:了解黑色素瘤的这三种症状,可以很大程度上分辨出黑色素瘤疾病。
还有需要患者注意:黑色素瘤一种会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的疾病,因此,患者在确诊疾病后,无论病情发展到哪种程度,都不要放弃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更大程度上缓解疾病带来的痛苦。
黑色素瘤分级标准
黑色素瘤分级标准
黑色素瘤的分级标准是一个重要的医学概念,它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黑色素瘤的形态和浸润深度等因素,可以分为不同的分型和分期。
其中,分型可以分为浅表播散型、恶性雀斑样痣型、肢端雀斑样痣型、结节型、无色素性等。
这些分型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根据肿瘤浸润深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数量(N分期)和转移情况(M分期),黑色素瘤也可以分为Ⅰ-Ⅳ期。
Ⅰ期为最早期,肿瘤局限于皮肤表层,没有淋巴结转移;Ⅱ期肿瘤浸润深度较浅,没有淋巴结转移;Ⅲ期有淋巴结转移,但局限于病变同侧的淋巴结;Ⅳ期为最晚的阶段,黑色素瘤已转移到其他脏器。
这些分期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Ⅰ、Ⅱ期黑色素瘤,通常采用手术切除和局部放疗等治疗方法,治愈率较高;而对于Ⅲ、Ⅳ期黑色素瘤,则需要进行全身治疗,如化疗、免疫治疗等。
总之,黑色素瘤的分级标准是一个重要的医学概念,它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这些标准也有助于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1。
眼睑恶性黑色素细胞肿瘤有哪些症状?
眼睑恶性黑色素细胞肿瘤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眼睑恶性黑色素细胞肿瘤症状,尤其是眼睑恶性黑色素细胞肿瘤的早期症状,眼睑恶性黑色素细胞肿瘤有什么表现?得了眼睑恶性黑色素细胞肿瘤会怎样?以及眼睑恶性黑色素细胞肿瘤有哪些并发病症,眼睑恶性黑色素细胞肿瘤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眼睑恶性黑色素细胞肿瘤常见症状:结节、结痂、溃疡、压痛*一、症状一、症状目前认为皮肤黑色素瘤分为4型:1、小痣恶性黑色素瘤(lentigo malignant melanoma) 小痣恶性黑色素瘤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皮肤暴露部位,位于眼睑者下睑和眦角部位比较多见。
其前期病变为恶性小痣,呈扁平斑块,边界不清,有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
病变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原位发展阶段,此时色素可向周围蔓延,直径可达6~7cm (水平生长期),并可持续多年。
疾病可以持续生长,也可自发消退,同时伴有色素的改变。
病理组织学上,在整个表皮基底细胞层内有不典型多形性黑色素细胞弥散性增生,延伸至毛发皮脂结构外鞘。
向真皮侵犯时(垂直生长期),病变隆起,形成深棕色至黑色结节,由束状梭形细胞构成。
2、表浅扩散性黑色素瘤(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 与小痣恶性黑色素瘤不同,这一型主要发生在中年人(平均年龄50~60岁),病变较小(平均直径2、5cm)。
其典型改变为播散性色素斑块,颜色不一,边界不清,但可触及。
自发消退的部位可见灰白色或蓝灰色色素脱失区。
显微镜下,表皮成分由不典型黑色素细胞构成,单个或呈巢状分布。
侵犯期的瘤细胞大小和形状有变异,可为上皮样、梭形、痣样或混合型。
3、结节性黑色素瘤(nodular melanoma) 常见于40~50岁中年人,男女之比为2∶1。
病变呈蓝黑色或无色素性的小的带蒂的结节,可迅速发展至1~3cm,常伴有溃疡和出血。
病理组织学上,细胞失去正常极性,侵犯其上面的上皮。
如仅上皮被侵犯,即为表浅扩散性黑色素瘤。
黑色素瘤怎么形成的
黑色素瘤怎么形成的黑色素瘤怎么形成的发病原因黑色素细胞瘤可由表皮黑色素细胞,痣细胞或真皮成黑色素细胞组成。
肿瘤起源于外胚叶的神经嵴,黑色素细胞位于表皮层与基底细胞间排列,细胞产生色素后,通过树状突将黑色素颗粒输送到基底细胞和毛发内。
大多数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是由于黑色素痣受到反复的摩擦、抓起和损伤而引起恶变,不适当的挖除和药物腐蚀等,可使良性黑色素痣转化成恶性黑色素瘤。
孕期或生育年龄的妇女会使恶性黑色素瘤发展迅速,提示本病与内分泌有关。
从年龄上看,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很少数发生在青春期前。
以下因素可能导致黑色素瘤:1、大气污染氟里昂等有害物质的大量排放破坏了臭氧层,造成紫外线滤过不充分,有害的紫外线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携手共同作用于人体皮肤,造成黑素细胞异常表达,引发黑素瘤。
2、爱美之心作怪许多人为了追求皮肤的洁嫩而大量使用化学类化妆品,造成化学性皮肤污染,甚至有人用化学腐蚀剂去除掉皮肤上的黑痣,结果适得其反,刺激了黑素细胞的过度增殖。
3、卫生知识缺乏对长在足部、会阴部等易受摩擦部位的黑痣未引起足够重视,凭其长期受到挤压与摩擦,终致其发生恶性转变。
4、滥用雌激素类药物研究发现恶性黑色素瘤的细胞内有雌激素受体,因此,人们怀疑雌激素过量会刺激黑色素瘤的发生。
5、免陷缺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寿命明显延长。
伴随年龄的增长,人体免疫功能逐渐衰退。
研究发现,免疫功能低下是黑色素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临床上老年人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很高。
6、良性黑色素斑块即黑痣,其中交界痣最易恶变,混合痣较少,而内皮痣则极少恶变。
但头皮黑色素瘤多数并非黑痣转变而来,故有人认为本病不完全与黑痣有关。
7、种族白人比有色人种发病率高,如美国白种人的年发病率高达42/10万,而黑人仅为0.8/10万。
8、外伤对一些先前存在的黑痣,某些外伤或不良刺激可促进使其恶变。
黑色素瘤的临床类型临床类型1、恶性雀斑样痣黑素瘤(lentigomalignamelanoma)系从恶性雀斑样痣发展而来,通常在恶性雀斑样痣多年以后,皮疹扩大,出现蓝黑色结节和溃疡,多见于老年人面部。
黑色素瘤到了中晚期会出现转移吗
黑色素瘤源于皮肤,粘膜,眼和中枢神经系统色素沉着区域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
当黑色素瘤到了晚期时,有不少患者都担心病情恶化,出现扩散转移的情况,因为一旦转移不仅会给患者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治疗也会更加棘手,致死率也较高,那黑色素瘤到了中晚期会出现转移吗?转移是指恶性肿瘤细胞脱离其原发部位,通过各种渠道的转运,到达其他组织继续增殖生长,形成新的肿瘤病灶的过程。
当黑色素瘤到了中晚期时,癌细胞生长增殖速度相对较快,很容易出现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患者只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治疗,才能控制病情发展,抑制癌细胞的扩散转移,延长患者生命。
黑色素瘤中晚期手术切除的几率较小,即使满足手术的条件,也是姑息性的切除,为其他治疗创造机会。
放化疗也是治疗黑色素瘤常用的方法,通过抑杀机体内的癌细胞,控制病情发展,抑制扩散转移,缓解病症,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生存时间,短期内效果明显,但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因此选择放化疗的患者需要有较强的免疫力和耐受力。
近年来,随着中药抗癌效果的日益被认可,寻求中医治疗的患者也日益增多。
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短期内缩小瘤体的效果没有那么明显,但副作用小,适应症广,不管患者病情早晚、年龄大小、身体强弱都能使用。
中医治疗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从患者整体出发,通过调理患者全身气血、阴阳、脏腑,维持机体免疫功能与肿瘤的对抗平衡,达到控制肿瘤不再继续生长的目的,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繁殖,稳定病情,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另外中医也能联合西医进行综合治疗,有助于弥补西医的不足,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放化疗的疗效,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能够将治疗与调理同时进行,注重补充患者的元气,应及时配合治疗,作为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希福抗癌团队首席专家、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袁希福在12岁时,就在祖父指导下开始熟读《药性总论》、《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中医名著。
皮肤黑色素细胞肿瘤
雀斑样恶黑
组织学表现类似表浅扩散型,只是 多灶状,横向连成条索。发生于除 手、脚以外部位,主见于曝晒部位。 异型性、嗜浅层、连片性
肢端雀斑样恶黑
• 常发生于 手指、掌、 跖、甲及 甲周。 • 无种族差 异,有色 人种发病 率稍高。 • 异型性、 多灶性、 靠基底、 嗜浅层、 连片性。
垂直生长恶黑-肿瘤性恶黑
大多数细胞核 小而规则仁 核仁小而少 极少核分裂
大多核大而不规则, 染色质丰富(淡染) 核仁明显、大 核分裂常见
一、良性肿瘤与瘤样病变
痣 雀斑
单纯性雀斑Lentigo Simplex
• 痣细胞散在分布于表皮基底层内,小簇状分布
单纯性雀斑
纵向黑甲症 Longitudinal Melanonychia
• 其它:溃疡、出血、引流淋巴结肿大。
分类
Radial growth phase (RGP)放射生长期:即表皮内生长期 Nontumorigenic melanoma 非肿瘤性黑色素瘤:即表皮内生长期
In situ or microinvasive
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 (SSM) — 67% of all melanomas表浅扩散恶黑 Lentigo maligna melanoma (LMM) — 9%雀斑样恶黑 Acral-lentiginous melanoma (ALM) — 4%肢端雀斑样恶黑 Unclassified radial growth phase (URGP) — 5%未定类 Vertical growth phase (VGP) Tumorigenic melanoma No RGP compartment 垂直生长期:即真皮内浸润 肿瘤性恶黑:真皮内浸润 无表皮内成分者 结节性恶黑
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Melan-A 蛋白被称为Tcell-1 识别的MM抗原,本文阳性率为 70.83%。此外角蛋白 、波形蛋白(Vimentin)等也可用于鉴别诊 断。
按照AJCC分期标准,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 助于判断MM有无远处转移。
MM的发病时间长,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常 易与“色素痣”、“寻常疣”及创伤后色素沉着等相混淆 。临床可使用“ABCDE法则”诊断早期的MM,即:
皮损数量:病灶单发69例,多发9例(8例患者 初诊时同时可见2处皮损,1例患者初诊时有3个皮 损),7例病灶周围可见卫星现象。
症状:破溃的皮损均有轻度到中度的疼痛或瘙痒症状; 未破溃皮损除少数患者偶觉轻微瘙痒外,其余无自觉症 状。
系统检查:7例初诊患者区域浅表淋巴结肿大(其 中腋窝3例,腹股沟2例,肘部1例,腘窝2例),均行 淋巴结活检术,除1例为炎症性改变,其它6例均经病 理证实为肿瘤淋巴结转移。
早期MM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卫星灶、破溃及区域 淋巴结转移,移行转移和远隔转移。常见的远隔转移 部位包括皮肤、淋巴结、肺、脑、肝脏、骨等部位。 发生于非内脏部位远隔转移的患者生存时间要高于内 脏转移者,脑和骨部位的转移者生存期亦短,预后差。
淋巴结转移及转移数目是判断临床分期的重要标准和独 立预后因素。 Andtbacka等认为,肿瘤厚度0.75~ 1mm的ⅠA 或ⅠB患者以及>1mm的患者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但国内 一般推荐前哨淋巴结活检,阳性者及时行淋巴结清扫。对于 无条件开展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单位,可结合影像学检查, 包括区域淋巴结超声和CT检查,来决定是否行淋巴结清扫。MM病 Nhomakorabea分级(期)
治疗:除3例患者因年老体弱、皮损面积过大且出现转移而 仅做活检,未予手术切除,余75例均行原发灶手术切除。32例 甲下及肢端MM行病变指(趾)超关节截肢术,5例行截肢术 (截除平面在跗跖关节或腕掌关节),6例足底负重区皮损行皮 瓣转位修复,7例非负重区皮损行游离皮瓣移植术。术后29例接 受了生物治疗(干扰素α-2b、IL-2等)。9例患者转入肿瘤科进 行联合化疗,2例患者行生物靶向治疗(贝伐珠单抗)。
黑色素瘤复发后还能手术么
黑色素瘤复发后还能手术么?恶性黑色素瘤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
皮肤黑色素瘤表现为色素性皮损在数月或数年中发生明显改变。
虽其发病率低,但其恶性度高,转移发生早,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重要。
那么黑色素瘤复发后还能手术么?手术是治疗黑色素瘤这类癌肿的传统治疗方法之一,目的就是为了切除患者的原发病灶,保留正常组织的原理,但是癌细胞与正常细胞并不是医生肉眼所能区分的。
很多时候因为只采取手术切除治疗,残留了癌细胞,为术后并发症、复发以及转移扩散埋下了隐患。
黑色素瘤复发后的治疗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复发后的治疗是要从根本上进行的,郑州希福肿瘤医院的袁希福教授经长期临床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癌症患者都同时存在三种基本病理情况:即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他用三个字来概括,即:“虚”“瘀”“毒”。
“虚”,即元气亏虚,或称正虚,气血阴阳亏虚,免疫力低下;“瘀”,即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经络不畅,包括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脏腑生理机能失衡;“毒”,即癌毒,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指癌细胞对人体组织器官的侵袭及破坏,二是指癌细胞代谢产物对机体带来的危害。
所以,在治疗上,扶元气,消痰瘀,攻癌毒,三者缺一不可。
三联平衡疗法是袁希福在传统中医理论及袁氏“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结合30多年临床抗癌实践经验,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周期理论及基因理论等最新医学理论有机嫁接,融会贯通而创立的专业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中医药疗法。
三联平衡疗法的实质内涵就是:抓住关键病机——“虚”“瘀”“毒”,统筹兼顾,采取“扶正”“疏通”“祛毒”三大对策,有的放矢,重点用药,将扶正补虚,疏导化瘀,攻毒排毒三方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辨证施治用药,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机能平衡的根本目的。
黑色素瘤患者康复病例:【患者】赵路青,恶性黑色素瘤,女,47岁,河南省修武县城关镇。
2002年赵路青偶然的一次检查发现得了恶性黑色素瘤,随后就做了伽玛刀切除。
基底细胞癌和黑色素瘤的介绍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 是皮肤癌最常见类型之一,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basal cell epithelioma) 、基底样细胞瘤侵蚀性溃疡等,是源于表皮基底细胞或毛囊外根鞘的上皮性低度恶性肿瘤本病由Jacob于1827年首先描述,但到1902年才由Krompecher将其与其他上皮性肿瘤明确区分。
基底细胞癌多发于50岁以上。
好发部位以表皮皮脂腺及经常受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为最多见,如鼻翼、眼睑、上下唇、额部、颏部等处,耳前、颈部和手背等处少见,发生于躯干者占10%左右。
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初起为淡黄色或粉红色略高于皮面的小结,常呈现珠状结节,伴有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质地硬,常无疼痛或压痛,缓慢向周围浸润,在较大病灶中间可有浅表溃疡,溃疡边参差不齐,呈虫蚀样,经久不愈,但在肿瘤边缘仍保持珠状特征。
有的病变有鳞状脱屑。
部分基底细胞癌伴有黑色素沉着,黑色素播散于病灶,融合成黑色或棕色,称为色素性基底细胞癌,易被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
基底细胞癌主要呈局部浸润生长,鼻翼、耳廓的基底细胞癌可破坏软骨,发生于头皮可浸润颅骨及硬脑膜,一般没有区域淋巴结转移。
黑色素瘤源于皮肤,粘膜,眼和中枢神经系统色素沉着区域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
每年美国有25000个恶性黑素瘤新增病例,死亡约6000人。
发病率在急速上升。
日光照射是危险因素,同样危险因素还包括家族史,发生恶性斑痣,较大的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和发育不良性痣综合征。
黑人少见。
恶性黑色素瘤是由皮肤和其他器官黑素细胞产生的肿瘤。
原发性黑素瘤均由表皮内的黑素细胞增生所致,其表现为色素浓重的逐渐增大的结节,周围可绕以红晕。
其发病率相对低,但恶性度大,转移发生早,死亡率高,恶性黑素瘤大多发生在成年后。
初起为一色素斑,棕色至黑色不等,且色泽常不均匀,深浅不一,边缘不甚规则,以后可逐渐扩大,隆起成斑块、结节或肿块,甚至溃破、出血,最后发生转移。
who(2018)皮肤肿瘤分类——黑色素细胞肿瘤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JClinExpPathol 2019Oct;35(10)
多形性真皮肉瘤 8802/3 黏液性纤维肉瘤 8811/3 上皮样肉瘤 8804/3 真皮透明细胞肉瘤 9044/3 尤因肉瘤(Ewing肉瘤) 9364/3 原始非神经性颗粒细胞瘤 8990/1 富于细胞性神经束衣瘤# 9562/0
WHO(2018)皮肤肿瘤分类 ——— 黑色素细胞肿瘤
间歇性日光暴露性皮肤黑色素细胞肿瘤
低CSD(慢性日光损伤)型黑色素瘤 /浅表播散性黑色素 瘤 8743/3 单纯雀斑及雀斑样黑色素细胞痣 8742/0 交界痣 8740/0 复合痣 8760/0 真皮痣 8750/0 发育不良性痣 8727/0 斑痣 8720/0 特殊部位(乳房、腋下、头皮和耳朵)的痣 晕痣 8723/0 Meyerson痣(梅尔森痣) 8720/0 复发性痣 深部穿透性痣 8720/0 色素性上皮样黑色素细胞瘤 8780/1 复合性痣,包括复合性 BAP1失活性痣 /黑色素细胞瘤 8720/0 长期日光暴露性皮肤黑色素细胞肿瘤 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 8742/3 促纤维增生性黑色素瘤 8745/3 Spitz肿瘤 恶性 Spitz肿瘤(Spitz黑色素瘤) 8770/3 Spitz痣(斯皮茨痣) 8770/0 色素性梭形细胞痣(Reed痣 /里德痣) 8770/0 肢端皮肤黑色素细胞肿瘤 肢端黑色素瘤 8744/3 肢端痣 8744/0 泌尿生殖道及黏膜黑色素细胞肿瘤 黏膜黑色素瘤(泌尿生殖道、口腔、鼻腔鼻窦)… 8720/3 黏膜雀斑样黑色素瘤 8746/3 黏膜结节性黑色素瘤 8721/3 泌尿生殖道痣 8720/0/3 蓝痣,非特殊类型 (NOS) 8780/0 富于细胞性蓝痣 8790/0 蒙古斑 伊藤痣(Ito痣) 太田痣(Ota痣) 起源于先天性痣的黑色素细胞肿瘤 起源于巨大先天性痣的黑色素瘤 8761/3 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 8761/10 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内的增生结节 8762/1 眼部黑色素细胞肿瘤 葡萄膜黑色素瘤 上皮样细胞黑色素瘤 8771/3 梭形细胞黑色素瘤,A型 8773/3 梭形细胞黑色素瘤,B型 8774/3 结膜黑色素瘤 结膜黑色素瘤,非特殊类型 (NOS) 8720/3 结膜原发性获得性黑变病伴非典型 /结膜原位 黑色素瘤 8720/2 结膜痣 8720/0 结节性、痣样及转移性黑色素瘤 结节性黑色素瘤 8721/3 痣样黑色素瘤 8720/3 转移性黑色素瘤 8720/6 ICDO编码:0代 表 良 性,1代 表 不 确 定、交 界 性 或 生 物 学行为未定,2代表原位癌 /上皮内瘤变Ⅲ级,3代表恶性,6 代表转移部位的恶性肿瘤;鉴于对一些疾病认识的变化,对 WHO肿瘤组织学分类进行修订: 代表临时 ICDO编码,由 IARC/WHO委员会编码批准;NOS:非特殊类型 (方三高1摘译,魏建国2审校 /1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 色医学中心病理科,重庆 400042;2 浙江省绍兴市人民医院 病理科,绍兴 312000)
黑色素瘤的常见症状表现
黑色素瘤常见症状表现黑色素瘤也是常见的一种皮肤恶性肿瘤,其死亡率高,恶性黑素瘤是源于皮肤,粘膜,眼和中枢神经系统色素沉着区域的黑素细胞的恶性肿瘤。
恶性黑色素瘤的它一部分是从黑痣(特别是交界痣和复合痣)演变而来;另一部分则发源于皮肤或雀斑的基础上。
临床上常将其分为四种常见的基本类型。
当然不同类型的恶性的黑色素瘤有其不同的临床表现,那么这四种常见的黑色素瘤都有怎样的临床表现呢?1表浅蔓延型最多见,约占70%。
好发于50岁左右,女性多发于肢体,男性好发于躯干。
其恶性程度介于雀斑型和结节型之间。
早期表现为棕黄色、棕色、蓝色或黑色,大多数可呈玫瑰红或桃红色,其边缘呈锯齿状,并使皮肤纹理消失。
辐射生长期持续1~12年,此期内发生淋巴结转移者不到5%。
2雀斑型占10%~15%,为四型中恶性程度最低的一种。
好发于头、颈、手背等暴露部位,多见于60~70岁,女性多见。
临床上表现为较大的、平的或略高出皮面的棕黄色或棕色病灶。
当辐射生长伴有垂直生长时,局部呈灶性隆起,颜色仍为棕黄色,淋巴结转移率为25%左右。
3结节型为四型中恶性度最高的一型,占12%左右,好发于50岁左右,男女之比为2∶1,好发于背部。
临床为灰色带有桃红色彩的结节,当病灶继续生长时其颜色变成蓝黑色,呈紫黑果酱样圆顶形或息肉样块物,垂直生长为其唯一生长方式,病程进展迅速,一般持续数月至1 年,并较早发生溃疡和淋巴结转移。
本型预后较差。
4肢端色斑样黑素瘤主要发于手掌、脚底及甲下。
病灶镶嵌着棕黄、棕褐或和黑色,并不高出皮面。
晚期病灶呈结节状隆起,淋巴转移率随之增加,预后亦差。
专家提醒该种类型的黑色素瘤一定要引起重视。
上述介绍的就是黑色素瘤的一些早期的症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这个病的早期症状不是很明显,所以常常被患者忽略了,耽误了病情,因此我们一定要细心观察我们身体上发生的一些变化,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在治疗上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其中包括手术、放化疗、肿瘤免疫疗法,有效改善患者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肢端黑素细胞肿瘤
肢端皮肤结构
肢端黑色素细胞痣
➢ 常呈斑片状或轻度高起 ➢ 颜色呈均匀棕色或棕黑色 ➢ 常伴有线状纹路
肢端雀斑样痣黑色素瘤
➢ 60岁以上人群多见 ➢ 通常发生于手掌、足底或者甲周 ➢ 亚洲人多见 ➢ 通常为不对称、褐色至黑色的不均
匀斑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具有不规则的锯齿状边界
肢端黑素细胞肿瘤
甲恶性黑色素瘤
多组分模式
皮沟平行模式
皮沟平行模式的变异型
双线皮沟平行模式
单点线皮沟平行模式
双点线皮沟平行模式
经典网格样模式
经典纤维样模式
M,62y
肢端恶性黑色素瘤
➢ 多种颜色,不规则 ➢ 皮嵴平行模式 ➢ 黄色箭头:白色退
行性结构 ➢ 红色箭头:多形性
血管
肢端获得性色素痣的处理思路
甲黑色素细胞肿瘤
良性甲母质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素细胞肿瘤黑素细胞肿瘤可由表皮黑素细胞、痣细胞或真皮成黑素细胞组成。
黑素细胞起源于神经嵴,在特定的发育阶段,黑素细胞干细胞从神经嵴出发,沿着不同的路线,至皮肤、毛囊、眼、耳蜗、软脑膜定居,形成黑素细胞、毛囊黑素细胞及脉络膜细胞等。
一般来说,黑素细胞在胚胎的4~6周开始向表皮移动并于第7周开始进入表皮。
在由神经嵴向表皮移行的过程中,由于偶然的因素,可造成黑素细胞的局部集中,即成为包括色素痣等各种黑素细胞肿瘤。
按黑素细胞的起源,黑素细胞肿瘤可分为起源于痣母细胞和成黑素细胞两大类[1],神经痣、良性幼年性黑素瘤和皮内痣起源于真皮中的神经鞘膜性痣细胞,界痣、单纯性雀斑样痣和良性幼年性黑素瘤则由位于表皮黑素细胞性痣细胞形成,交界痣出现恶变则可发展为恶性黑素瘤;成黑素细胞在表皮中成熟形成老年性雀斑样痣,如果成熟分化过程异常则可能形成恶性雀斑样痣,进一步可发展为恶性黑素瘤;在真皮中成熟则有可能形成太田痣、蒙古斑、蓝痣及细胞性蓝痣,后两者也可能出现恶变;按黑素细胞的分布,黑素细胞肿瘤则可分为真皮性、表皮性和混合性,而按肿瘤的性质可分为良性、恶性和交界性。
本文将试图以肿瘤在皮肤中的分布层次为主线,结合肿瘤的组织学特点进行分类及阐述[2]。
1黑子黑子也称雀斑样痣,很常见。
临床上可分为单纯性黑子和日光性黑子。
单纯性黑子大多数幼年发病,偶为中年发病,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不限于曝光部位,常疏散分布。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斑点,境界清楚,散在分布,直径1~3mm,表面淡棕色、棕色或黑色,日晒后不加深,常终生不变。
日光性黑子也称老年性黑子,多见于大于50岁的白种人,与日晒有关,好发于曝光部位,如手背、前臂、面部、前胸、后背,损害常多发。
长期照射PUV A可致此病,皮损呈一致性暗褐色斑疹或斑片,直径1~3cm,形状不规则,可融合成片,边缘整齐,无不适,预后良好。
黑子有时是某些遗传综合征的特点之一,主要有Leopard综合征和Peutz-Jeghers综合征。
Leopard综合征即豹综合征,是多发性黑子的一种变型,与一系列遗传缺陷有关。
“Leopard”一词则是该综合征突出表现的缩写,L(黑子)、E(心电图异常)、O(两眼距离过远)、P(肺动脉狭窄)、A(生殖器异常)、R (生长迟缓)、D(耳聋)。
黑子是主要症状,通常为2~8mm或更大一些的褐色斑点,多集中于躯干上部和颈部;也可发生于面部、头皮、四肢、掌跖和生殖器官。
出生时即有,或儿童期间出现,随着年龄增长,数目增多,颜色渐深。
常见心脏异常,可伴有肺动脉瓣或主动脉瓣狭窄,但更常见的是传导方面的障碍。
眶间距离加宽,下颌突出为常见的头面部骨发育异常。
生长发育迟缓,耳聋,性腺发育不全,尿道下裂及性成熟迟缓等遗传缺陷也见于本病。
Peutz-Jeghers综合征或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的特点是皮肤粘膜黑子伴有胃肠息肉。
多数患者有家族史,家庭成员中有1个或1个以上的患者,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临床表现主要为口周、唇红(特别是下唇)、口腔粘膜有褐、黑色斑点,境界清楚,无自觉症状。
色素沉着斑点也发生于手指、手掌和足趾。
偶见于鼻孔、眼周、硬软腭及舌部。
色素斑点约2~7mm,无融合趋势。
息肉可发生于胃肠道任何部位,但多在小肠。
息肉可引起痉挛、过敏、蠕动过度及腹泻,伴发溃疡时可有出血、黑便及呕血,少数患者的息肉可癌变。
2黑素细胞痣黑素细胞痣或色素痣或黑痣系良性黑素细胞肿瘤的俗称,指各种由增生的黑素细胞构成的非恶性肿瘤,而不是一个疾病的诊断名称。
根据其特点,可分为普通色素痣、巨痣、晕痣、蓝痣、太田痣等。
2.1普通色素痣:普通色素痣为人类最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出生时即存在,但常在两岁后发生,进展缓慢,无自觉症状。
痣细胞通常要经过发展、成熟和衰老等不同阶段,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由表皮移入真皮。
根据痣细胞在皮肤内分布的位置不同,通常将色素痣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三型。
交界痣多见于儿童,出生时即有或生后发生,损害为淡褐或褐黑色斑疹,大小一般在lcm2内,表面平滑。
好发于掌跖及生殖器部位。
痣细胞巢位于真、表皮交界处。
皮内痣见于成人,损害呈半球形、淡褐至深褐色丘疹,偶见表面呈乳头瘤样或有蒂损害,表面可有毛发,多见于头皮、面颈部。
痣细胞巢位于真皮内,与表皮间有明显的正常区域。
混合痣多见于儿童和少年,损害介于以上两型之间。
痣细胞巢成束状,从表、真皮交界处伸向真皮。
由于痣细胞在皮肤内的位置不同,临床表现一般有相应的特征,大多数扁平损害提示为交界痣,略高起损害多为混合痣,而乳头瘤样损害和几乎所有的半球状和带蒂损害均为皮内痣。
根据色素痣发生的时间,色素痣又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数目可单一、数个或数十个。
先天性色素痣出生时即有,但不遗传,可发于身体任何部位,可为圆形、卵圆形隆起性对称的丘疹,表面不平,棕色、褐色、深棕色或红褐色,常有毛发,亦可为斑点、斑片、斑快,有的损害可不对称,边界可不清楚、不整齐,色泽亦可不均匀,一般将直径小于1.5cm者称为先天性小痣,大于20cm(或体表1%)称先天性巨痣,直径小于20cm者称非巨型先天性痣,由先天性小痣恶变者约占恶性黑素瘤总数的13%[3],恶变一般发生于30岁以后,征兆为明显增大、疼痛或瘙痒。
巨型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可覆盖头皮、肩部、肢体或躯干的大部分,节段型常累及背部,棕色、棕黑色,大于20cm,对称或不对称,境界清楚,常多毛,质地柔软,痣周围散在卫星状痣,有时累及脑脊膜。
病理上黑素细胞在真皮网状层或全层弥漫增殖,经常扩散至皮下脂肪,其发生恶性黑素瘤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黑素细胞痣,可达10%以上,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前年龄段,在有疑问时,手术切除并作病理检查十分必要。
后天性色素痣主要发生于儿童期及青春期,30岁以后极少发生,临床一般表现为斑丘疹,直径3~6mm,圆顶形、球形,息肉状或乳头状,对称,界限清楚,色泽均匀,棕褐色、棕色或黑褐色,中年后多数痣色素渐变淡,整个痣变软并逐渐消失,但面部黑素细胞痣常终生存在,目前缺乏有说服力的恶变资料。
色素痣一般不需要治疗。
如因美容需要治疗者最好行手术切除,尤其是先天性巨痣及先天性小痣,尽量用手术治疗。
临床上出现以下情况时,必须进行手术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有无恶变,及时处理。
①色素痣一般出现在出生到20~30岁以前,年纪较大时发生的新色素损害,应引起注意;②性成熟或妊娠时,所有的色素痣均可变黑,但并无增大趋势。
当单个痣比其它痣变黑、变大时,应该警惕;③30岁以后,多数痣可逐渐消失(面部色素痣例外);如相反,则应注意观察;④色素痣反复发生感染或易受外伤时,应及时去除。
⑤自然出血、破溃、周围发出卫星状损害,甚至所属淋巴结肿大,则是色素痣恶变的临床征象。
2.2特殊类型的色素痣:除色素痣以外,黑素细胞痣还包括蓝痣、蒙古斑、太田痣和伊藤痣等,其临床特征与普通色素痣比较见表1[4]。
3Spitz痣Spitz痣又称良性幼年性黑色素瘤,由Spitz于1948年首先描述,它是一种较少见的黑素细胞肿瘤,主要发生于小儿,也可发生于成人[5]。
小儿病变主要位于面部,成人病变主要位于四肢。
病变主要表现为皮肤上一个隆起的暗红色或灰色结节,表面粗糙,生长缓慢,一般为单发,少数也可多发,直径多在1cm内,少数可达2~3cm。
镜下Spitz痣主要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两者混合构成,约50%病例可出现核分裂象但不典型核分裂象罕见,一般细胞内色素较少,但新发病例可有明显色素沉着。
尽管Spitz痣为良性实质性病变,但在形态学、组织病理上与恶性黑色素瘤十分相似,与恶性黑色素瘤的鉴别需从临床表现、肉眼和光镜下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
对于细胞增殖活跃,不典型核分裂象较多,细胞向表皮明显扩散的病例要按恶性处理。
4发育不良性痣发育不良性痣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性损害,对于其命名目前仍有较多的争议。
临床上多于7、8岁后出现,中年后继续增多,好发于躯干,头皮、女性胸部、臀部、足背也可见,皮损数量一个至数百个不等,大小、形状、颜色各异,皮损直径4~12mm,不对称,色素不均,呈斑状,边界模糊不规则。
临床组织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无论是否存在黑素瘤家族史,发育不良性痣患者均有发生黑素瘤的高度危险性[6]。
目前一般参照Newton[7]设计的临床评分系进行评价,该评分系统包含痣的3项参数即:①直径≥2mm、数量≥100个;②非典型性损害≥2个;③皮损分布部位(臀部1个、足背部≥2个)。
每个特征计1分,≥2分者为发育不良性痣综合征表现型即患恶性黑素瘤危险个体。
实际上,部分临床表现无显著非典型性者也具有明显的组织学非典型性,有些色素痣,如Spitz痣、梭型细胞色素痣、先天性色素痣、晕痣、复合性蓝痣、神经痣中也有发育不良性痣的组织学特点,因此,临床标准与组织学指标相结合有助于诊断发育不良性痣。
5黑素瘤黑素瘤为来自黑素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与恶性黑素瘤同义,黑素瘤的分型很多,与临床预后、分期密切相关的主要因素是肿瘤浸润深度,按其浸润深度进行分型更有利于临床的治疗选择和预后判断,一般可分为原位黑素瘤和侵袭性黑素瘤。
原位黑素瘤通常发于30岁以上的成年或老年人,有色人种多见于肢端、甲下,特别是足,病史多为数月至2年,少数可长达10余年,皮损多为褐色、黑色斑疹,斑驳不均,不对称,边缘不规则,有时略突于皮面,直径多大于0.6cm,最小0.4cm。
病理上表现为表皮内黑素细胞增生,有结构及细胞异型性,瘤细胞限于表皮内。
大多经手术切缘离肿瘤1cm切除可彻底治愈。
侵袭性黑素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30~69岁为高峰,可能与日光、外伤、先天性黑素细胞痣等有关,有色人种约半数位于下肢,尤其足底及拇趾,全身皮肤、口、鼻、咽、阴道、肛管、直肠等部的粘膜以及眼色素膜、脑脊膜均可发生,一般大于1cm,大多数呈黑色,亦可为褐色、黄白色、淡红色等,色素常不均匀,由于毛细血管扩张,瘤周可见绕以红晕,初期可为斑疹、丘疹,随着肿瘤增大,可呈高低不平、边缘不齐的斑块,亦可呈息肉状、菜花状,可以有结痂、溃疡等,发生至能诊断黑素瘤的时间为1~2年,短者数月,长者可达10余年,一般无自觉症状,约10%的患者有局部疼痛,另约有10%的患者感瘙痒,经淋巴管及血管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依次为引流淋巴结、邻近皮肤、远处脏器,预后与肿瘤浸润深度密切相关,据Ho等介绍,黑素瘤原发浸润深度与存活关系见表2。
6小结总之,黑素细胞肿瘤是一个包括从普通后天性色素痣到黑素瘤有着许多病种的谱系,组织学上可涉及表皮和/或真皮,肿瘤性质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也可以是癌前病变。
无论是对于临床或病理医生,黑素细胞肿瘤的合理分类、诊断及鉴别诊断均是非常棘手的问题,一些概念也较混乱,但如何预防良性或交界性黑素细胞肿瘤出现恶变、减少恶性黑素瘤的发生率一直是人们所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