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翻译学派

合集下载

翻译功能学派

翻译功能学派

翻译功能学派
翻译功能学派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种学术派别,主要关注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过程中的问题。

翻译功能学派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

翻译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加莱、拉德利和阿普尔等。

翻译功能学派的主要观点是,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活动,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本。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理解源语言文本的意义,并通过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语法结构来传达这一意义。

因此,翻译功能学派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翻译功能学派还关注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他们认为翻译中存在着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系统和表达方式。

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文本的语境和目标文化的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和调整。

翻译功能学派主张译者要具备广泛的跨文化和专业知识,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翻译功能学派还关注翻译对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他们认为翻译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功能学派主张翻译应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避免文化的单一化和同质化。

总之,翻译功能学派通过对翻译的本质和翻译过程的深入研究,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他们强调翻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主张译者要具备广泛的跨文化和专业知识。

翻译功能学派的研究为翻译界的发展和翻译教育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描述翻译理论

描述翻译理论

描述翻译研究的发展:描述翻译研究的思想发轫于上个世纪50年代。

1953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MacFarlane)1972年,霍尔姆斯( James Holmes)在其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提出了令翻译研究界振聋发聩的翻译研究图谱,并在其中确立了“描述”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而在图里(Gideon Toury)发表了系统勾画描述翻译研究方法论和研究重点及框架的《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一书之后,描述性翻译研究逐渐开始了对长期以来占据翻译研究中心地位的规范性研究的“抢班夺权”,“描述”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的新趋向。

詹姆斯·霍尔姆斯詹姆斯·霍尔姆斯 (1924-1986)是美籍荷兰学者,英-荷诗歌的杰出翻译家,长期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工作。

他的主要论文都收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整理的集子《文学翻译和翻译学论文集》(1988)里。

其论著《翻译研究的名与实》(1972)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派的成立宣言,是翻译研究派的奠基之作。

主要对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名称、性质、研究领域、问题置以及学科范围提出了创建性意见。

他还提出了翻译研究这一新领域涉及的范围及结构模式,认为该研究方法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实践,研究的对象是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出现的译文。

他最终认为“Translation stududies”(翻译学)是术语中最适合的名称。

性质:实证学科研究范围:面向产品的研究面向功能的研究描述翻学(d escruotuve traslation studies, DTS)纯翻译研究面向过程的研究理论翻译研究终极目标普遍翻译理论(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ThTs)翻译教学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政策翻译批评特定媒介理论特定区域理论特定层次理论部分翻译理论构成普遍翻译理论特定文类(或语类的)理论特定时代的理论特定问题的理论描述翻译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翻译这一特殊现象;理论翻译研究,运用描述翻译研究的结果,结合有关领域和学科的信息,推演出原则、理论、模式,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

图里和描述翻译学

图里和描述翻译学
有一个描述性分支就不能称其为完整和相对独立 的学科。
• 另外, 其研究的出发点为多元系统文化理论。描 述翻译研究以译文为导向, 最重要的是将翻译置于 译入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系统之中,正是这一系统 中的位置最终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
1980 年,图里出版了《翻译理论探 索》(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 一书,以求探讨发展 更全面的翻译理论,使翻译研究 的重点转为描述性研究。1995 年,他的专著《描述翻译研究及 展望》(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问世,集图里 14 年研究成果于一体,体现了他 的主要翻译思想。
描述翻译学派理论体系
埃文 - 佐哈尔
图里
勒弗菲尔
多元系统 翻译行为的规范 改写理论
• 描述翻译学的特点:
• 首先, 描述翻译学的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翻译 学。图里指出“ 寻求普遍规律是任何学科的不变 目标和首要追求, 没有它们, 则任何的所谓理论和 科学活动都不可信” 他认为一门实证学科如果没
描述翻译学构建的方法论可归纳为三个 步骤
• 一是把文本置于译入语文化系统 内, 检验其重要性和可接受性
• 二是比较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 , 辨识译入语文本偏离源语文本 的动因, 从而抽象概括出翻译行 为规范
• 三是把所概括的规范确立为规约 未来翻译行为的规律。
图里试图描写、发现语言、文学、社 会各个方面控制翻译的规则,他的理论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决定译作的相 关因素,即制约因素的完整体系。他要 求译论必须包括文化历史事实,这些事 实即规则,他称之为“翻译准则” (Translation Norms)
吉迪恩·图里( Gideon Toury) 是以色列特 拉维夫大学( Tel Aviv University) 教授, 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发展 了特拉维夫学派著名学者埃文·佐哈 尔( Itamar Even Zohar) 提出的多元系 统理论,探索如何接受译语的文化背 景条件与特征,研究文化交际的规则 及翻译现象的规律。在研究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有创建性的观点,在翻译领 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翻译理论的 发展做出了贡献。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4、文本类型: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呼唤功能。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6、翻译批评:就翻译批评的目的、标准、步骤与方法提出见解,见《翻译入门》、《翻译教程》。
(三)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奈达(Nida) ◆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 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该派观点反 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 卡特福德 (Catford):著有《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 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 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 ◆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二、 翻译的语言学派
4、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5、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 语言进行处理。
6、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纽马克(Peter Newmark) 1、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

翻译的语言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
语义理论的双重功能: (1)规定或描述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 (2)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
12
纽马克 (1916 ---):英国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他提出 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和关联翻译。他的观点大多反映 在近二十年来发表的论文中。
4
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Prague学会 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Dwight Bollinger
Prague 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 发了音位学(phonology)。
他们对语言的基本观点是:
1. 语言是一个价值系统,不是千千万万毫不相干 的孤立现象的汇合。因此,要分析语言成分 与其他成分的关系,考虑语言成分在交际中的 功能,这样才能更好理解和评价成分。
该学派把对语言所持的观点御用到翻译研究上。 他们对翻译的主要观点是:
6
1. 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如认识功能、 表达功能、工具功能等;
2.翻译必须重视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和文 学体裁方面的比较;
该翻译观在Prague学派的主要成员Jacobson和 后来的穆南、维内、马尔勃兰克、列维等重要 的翻译理论家的著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3. 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
8
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 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应),而且也关注符号与 符号组合的对等。
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符号的对等信息,因此 他把翻译定义为:
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解释语言符号
他认为双语符号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对 等关系存在于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际翻译 不是符号转换。而是信息转换。
3
有学者对翻译的语言学派做了起止时间的划分, 认为是从1959年Jacobson发表他的著名论文 《翻译的语言观》开始到1972年结束的。

图里和描述翻译学

图里和描述翻译学

图里试图描写、发现语言、文学、社 会各个方面控制翻译的规则,他的理论 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决定译作的相 关因素,即制约因素的完整体系。他要 求译论必须包括文化历史事实,这些事 实即规则,他称之为“翻译准则” (Translation Norms)
图里14 年研究成果于一体,体现 了他的主要翻译思想。
描述翻译学构建的方法论可归纳为三个 步骤 • 一是把文本置于译入语文化系统 内, 检验其重要性和可接受性 • 二是比较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 , 辨识译入语文本偏离源语文本 的动因, 从而抽象概括出翻译行 为规范 • 三是把所概括的规范确立为规约 未来翻译行为的规律。
吉迪恩·图里( Gideon Toury) 是以色 列特拉维夫大学( Tel Aviv University) 教授,当今世界著名的 翻译理论家,他发展了特拉维夫学派 著名学者埃文·佐哈尔( Itamar Even Zohar) 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 探索如何接受译语的文化背景条件与 特征,研究文化交际的规则及翻译现 象的规律。在研究的基础上,他提出 了有创建性的观点,在翻译领域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做 出了贡献。
描述翻译学派理论体系
埃文 - 佐哈尔 多元系统
图里 翻译行为翻译学的特点: • 首先, 描述翻译学的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 翻译学。图里指出“ 寻求普遍规律是任何学科的 不变目标和首要追求, 没有它们, 则任何的所谓 理论和科学活动都不可信” 他认为一门实证学科 如果没有一个描述性分支就不能称其为完整和相 对独立的学科。 • 另外, 其研究的出发点为多元系统文化理论 。描述翻译研究以译文为导向, 最重要的是将翻 译置于译入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系统之中,正是这 一系统中的位置最终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
1980 年,图里出版了《翻译理论 探索》(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 一书, 以求探讨发展更全面的翻译理论 ,使翻译研究的重点转为描述性 研究。1995 年,他的专著《描述 翻译研究及展望》(

描写翻译学派

描写翻译学派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派——描写学派的起源、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以及这个学派的特点。

文章论述了描写翻译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文章认为描写学派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丰富翻译实践的手段。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es 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today. Following a brief des cription of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wells on the school’s relevanc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The point is made that the des criptive theory can explain the orientation of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field of study and enrich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n China.Key words: pres criptive; des 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翻译的语言学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
18
3. 语义翻译semantic 和交际communicative翻译 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 语义翻译:集逐词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 优势,指在目的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 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 文的上下文意义。 交际翻译:集归化、意译、地道的翻译的优势, 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应尽量 等同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二者的区别:
3. 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等。
8
首次提出了翻译中的对等概念。 在语际翻译中,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符号与符号 之间的对应(即逐词对应),而且也关注符号与 符号组合的对等。 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符号的对等信息,因此 他把翻译定义为: 用另一种语言的语符解释语言符号 他认为双语符号之间不存在完全对等的关系,对 等关系存在于符号所承载的信息,因此语际翻译 不是符号转换。而是信息转换。
1. 语言意义: 他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或 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 行为”
13
纽马克把意义归纳为以下三种:
a. 认知意义(cognitive meaning) b. 交际意义(communicative meaning) c. 关联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 每一种意义又包含更加细微的意义变体,他进而把 这些意义类型及变体层次概括为四种: a. 语言学意义 (linguistic meaning),包括同义 词和阐释意义,翻译最能体现这种意义。 b. 所指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
a. 文本所体现出的作者个人的风格和个人习语;
b. 题材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原语文本和目的语文 本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用法;
c. 表达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特有的内容的词汇

描述翻译理论

描述翻译理论

描述翻译研究的发展:描述翻译研究的思想发轫于上个世纪50年代。

1953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MacFarlane)1972年,霍尔姆斯( James Holmes)在其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提出了令翻译研究界振聋发聩的翻译研究图谱,并在其中确立了“描述”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而在图里(Gideon Toury)发表了系统勾画描述翻译研究方法论和研究重点及框架的《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一书之后,描述性翻译研究逐渐开始了对长期以来占据翻译研究中心地位的规范性研究的“抢班夺权”,“描述”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的新趋向。

詹姆斯·霍尔姆斯詹姆斯·霍尔姆斯 (1924-1986)是美籍荷兰学者,英-荷诗歌的杰出翻译家,长期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工作。

他的主要论文都收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整理的集子《文学翻译和翻译学论文集》(1988)里。

其论著《翻译研究的名与实》(1972)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派的成立宣言,是翻译研究派的奠基之作。

主要对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名称、性质、研究领域、问题置以及学科范围提出了创建性意见。

他还提出了翻译研究这一新领域涉及的范围及结构模式,认为该研究方法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实践,研究的对象是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出现的译文。

他最终认为“Translation stududies”(翻译学)是术语中最适合的名称。

性质:实证学科研究范围:面向产品的研究面向功能的研究描述翻学(d escruotuve traslation studies, DTS)纯翻译研究面向过程的研究理论翻译研究终极目标普遍翻译理论(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ThTs)翻译教学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政策翻译批评特定媒介理论特定区域理论特定层次理论部分翻译理论构成普遍翻译理论特定文类(或语类的)理论特定时代的理论特定问题的理论描述翻译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翻译这一特殊现象;理论翻译研究,运用描述翻译研究的结果,结合有关领域和学科的信息,推演出原则、理论、模式,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

翻译的语言学派之交际理论派交际理论派(Communicative Theory)是翻译的语言学派中的重要派别之一,它是由丹麦语言学家路迪·杨森(Louis Hjelmslev)提出的一种语言学理论。

交际理论派的基本观点是,语言是一种交际系统,交际是语言的基本动力和功能,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其目的是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交际理论的核心概念交际理论派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核心概念:交际交际是指在社会环境中,通过语言进行的信息传递和理解的活动。

交际的目的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同时还包括交际双方的互动和合作。

文化文化是指社会群体共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翻译过程中,交际双方的文化会对翻译产生重要影响,翻译者需要了解并考虑文化差异。

上下位关系交际理论派认为,语言中的词汇和结构之间存在上下位关系。

在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中的上下位关系,以保持信息的连贯与准确。

动态对等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是交际理论派提出的一种翻译方法。

它强调翻译应该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表面上的语言转换。

翻译的交际理论派的方法和策略在翻译的交际理论派中,有一些重要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目的导向翻译交际理论派认为,翻译的目的是实现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重目的导向,根据目标读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上下位关系的处理在交际理论派中,翻译者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中的上下位关系,并在目标语言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这需要翻译者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和对原文的深入理解。

文化因素的考虑文化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交际理论派强调翻译者需要了解并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和歧义。

动态对等的运用在交际理论派中,动态对等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

它强调翻译应该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字面上的转换。

描写学派翻译理论共26页文档

描写学派翻译理论共26页文档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描写学派翻译理论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托·富 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今西方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学派——描写学派的起源、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以及这个学派的特点。

文章论述了描写翻译学派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文章认为描写学派可以为各种各样的翻译定位、拓宽翻译研究的领域并丰富翻译实践的手段。

关键词:规范;描写;翻译研究Abstract: This paper traces the origi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des 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schools of though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 West today. Following a brief des cription of its major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wells on the school’s relevance to the Chinese translators. The point is made that the des criptive theory can explain the orientation of all kinds of translations, broaden the scope of the field of study and enrich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in China.Key words: pres criptive; des 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研究,从一开始的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如严复的信、达、雅,即用自己从翻译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浓缩成警句式的“标准”,传授给后人,让别人照着去做;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如奈达的动态对等,即利用语言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rigorous)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严格的鉴定,用四个语义单位、七个核心句、五个逆转换步骤,细细地规定出翻译的全过程,用以指导翻译实践。

这种种研究翻译的方法,都是“规范性”(pres criptive)的。

规范性翻译研究的显著特点是,定出一个规范(norm),让所有译者,不分时代(timeless),不分工作对象,不分译者、读者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在他们的翻译实践中一律遵照执行。

若有违反便叱之为“不忠实”或“结构笨重”(heavy structure)、“误导读者”(misleading)等等。

美国知名的描写翻译学者Maria Tymoczko认为,规范性翻译理论根源在于把翻译看作一种纯粹的语言艺术,用一些超越时间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

(As a language art, translation has often been consider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timeless linguistic rules (which has led to a normative tendency in the theory)…)①[作为一种语言艺术,翻译常常被人用一些超越时间(或译成“永远有效”)的语言规则来加以考察(这种做法造成了理论研究中的规范倾向)]。

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一直是翻译界不可动摇的指导方针,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长期以来也一直没有人提出过质疑。

人们似乎认为理论的作用就是规范行为,统一思想,是天经地义的事。

如果没有了那些规范性标准,翻译界岂不要天下大乱。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翻译界早就已经是“乱”得可以。

且不说直译意译之争,时断时续,绵延不断,且不说林纾的翻译到底是译文还是“译写”、庞德翻译的汉诗到底是不是翻译,就拿翻译的核心问题“忠实”来说,也是众说纷纭。

夏济安翻译霍桑的“古屋杂忆”,故意把“母牛”翻成“乌鸦”,以衬托凄凉氛围,有人说译者与原作用“达到了一种心灵上的契合”,②有人则嗤之以鼻,认为译文连最起码的“忠实”都没做到,③再举古爱尔兰英雄史诗厄尔斯特故事Ulster cycle的翻译为例,更是朴朔迷离。

古爱尔兰语早已失传,“原文”已几乎无人可以读懂,“忠实”根本无从谈起,加上后世的译者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需要,添枝加叶或削足适履。

或增或删可以说把“原文”弄得面貌全非。

但是,这些译作在爱尔兰民族解放斗争中的确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④说它是翻译吧。

连个原文都找不到;要说不是翻译吧,它同纯粹的创作还是有点不一样。

面对这些并不罕见的翻译实例,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显得苍白无力。

翻译的实践在呼唤新的理论,描写翻译理论便应运而生了。

所谓描写翻译理论,用Maria Tymoczko的话来说,就是:“描写性翻译研究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把翻译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

广而言之,是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Des 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when they attend to process, product, and function—set translation practices in time and, thus by extension, in politics, ideology, economics, culture.)⑤相对于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描写性翻译理论的一个最大的重点是它的宽容。

正如描写学派代表人物图瑞(Gideon Toury)指出的:什么是翻译?“翻译就是在目的系统当中,表现为翻译或者被认为是翻译的任何一段目的的语文本,不管所根据的理由是什么。

”(a translation will be any target language text which is presented or regarded as such in a target system, on whatever grounds.)⑥描写翻译理论根本不关心直译意译,他们关心的是把翻译语境化(to contexualize translation),也就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

是什么因素促使译者选中了这篇著作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这是描写派学者经常自问自答的两个最常见的问题。

举一个最新的例子。

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作品《尤利西斯》出了两个中译本。

我们的评论家,从规范的角度出发,分析哪个是直译,哪个是意译,哪个好哪个不好。

而描写翻译学派却说,出了两个译本是件大好事,充分反映出中国真的开放了。

⑦我们不是说规范性的翻译研究不好,而是说,规范性的翻译研究不够全面。

翻译研究应该还有另外一个角度,也就是宏观的角度。

两者并不矛盾,两者应该结合起来,这样的翻译研究才能揭示翻译的全部。

Maria Tymoczko 教授把宏观的研究与微观的研究分别比作望远镜与显微镜式的研究是很有道理的。

描写翻译学派的思想发端于50年代。

1953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 MacFarlane)在杜伦大学学报(Durhram University Journal)上发表论文“翻译的模式”。

麦克法兰在论文中指出,“否认翻译的作用,剥夺某些译法所自己叫做翻译的权利,仅仅因为译文没有作到在所有方面同时实现对等,这是一种胡批滥评,简单易行,然而又是随处可见。

”⑧麦克法兰引用理查兹(I. A. Richards)在英美新批评重要著作《文学批评原理》中的话指出,对于同一部作品常常同时有不同的读法。

由此可以推断,“我们决不可以认为有唯一的翻译;由于(原文)有不同的意义,不可避免地会从中产生出不同的翻译,这些翻译也许都是翻译,但没有一个翻译是‘理想的’或‘真实的’翻译”。

麦克法兰进一步指出,意义既然如此复杂、如此不可琢磨,我们便不可能从中得出准确翻译的绝对标准。

他争辩道“我们倒是需要一种与此不同的研究翻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接受现有的翻译,而不去理会我们理想中的那种翻译,这种方法从研究翻译的性质中获得灵感,而不是让翻译从事它办不到的事情。

”⑨遗憾的是,麦克法兰的话当时没有引起译界的注意。

直到60年代,麦克法兰的观点才终于有了响应者。

他们是当时在阿姆斯特丹工作的美国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理论家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Homes)以及一批捷克斯洛伐克学者,其中包括列维(Jiri Levy)、波波维奇(Anton Popovic)与米科(Frantisek Miko)。

他们感兴趣的课题有: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翻译在学史中的地位、从风格与题材角度对翻译与原文的区别进行描写的方法,翻译同其它平行文本(metatext)相比它的区别性特征。

然而由于列维(1967)、波波维奇(1984)的英年早逝,捷克学派不久便销声匿迹了。

不过,这些学者在生前与后来成为描写学派主力的以色列学者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以及佛莱芒语学者、卢纹(Leuven)大学的何塞·兰博特(Jose Lambert),当时正在安特卫普一所翻译学院任职的凡登布洛克(Raymond van den Broeck)、以及列夫维尔(Andre Lefevere)有过接触。

他们的观点,多多少少影响了这批后起的学者。

描写翻译学派理论的形成要归功于三次小型的系列会议。

它们分别于1976年在卢纹(Leuven),1978年在特拉维夫与1980年在安特卫普举行。

这三次会议的论文集奠定了描写翻译学派的理论基础并产生了一批骨干分子。

这些学者都是大学教师,有文学研究的背景,对比较文学与文学史有浓厚的兴趣。

描写学派在80年代有了长足的发展,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翻译研究》,(1980年版,1990再版),《对文学的摆布》(1985,论文集),以及斯奈尔弘比(Mary Snell-Hornby)的《翻译研究》(1988)都是这个时期有影响的理论著作。

90年代,兰博特与图瑞创办了Target杂志,借助于这个阵地,描写翻译学派的文章大量发表,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这个学派的队伍中来。

同时,这些学者利用自己的影响,在比较文学界扩大翻译研究的作用、提升翻译研究的地位。

进入90年代以后,以巴斯奈特与列夫维尔主编的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为明显标志,翻译描写学派出现了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学者们开始把翻译放在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研究,权力、摆布是他们的主要议题,他们的研究另外还涉及女性主义与后殖民。

千禧之年的2000年,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召开了有200人参加的翻译研究模式研讨会,当今描写学派的活跃人们几乎全部到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