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翻译理论
图里和描述翻译学
埃文 - 佐统 翻译行为的规范 改写理论
• 描述翻译学的特点:
• 首先, 描述翻译学的目的是建立实证的科学翻译 学。图里指出“ 寻求普遍规律是任何学科的不变 目标和首要追求, 没有它们, 则任何的所谓理论和 科学活动都不可信” 他认为一门实证学科如果没
有一个描述性分支就不能称其为完整和相对独立 的学科。
• 另外, 其研究的出发点为多元系统文化理论。描 述翻译研究以译文为导向, 最重要的是将翻译置于 译入语文化的社会和文学系统之中,正是这一系统 中的位置最终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
1980 年,图里出版了《翻译理论探 索》(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 一书,以求探讨发展 更全面的翻译理论,使翻译研究 的重点转为描述性研究。1995 年,他的专著《描述翻译研究及 展望》(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问世,集图里 14 年研究成果于一体,体现了他 的主要翻译思想。
描述翻译学构建的方法论可归纳为三个 步骤
• 一是把文本置于译入语文化系统 内, 检验其重要性和可接受性
• 二是比较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 , 辨识译入语文本偏离源语文本 的动因, 从而抽象概括出翻译行 为规范
• 三是把所概括的规范确立为规约 未来翻译行为的规律。
翻译目的理论
翻译目的理论翻译目的理论是指研究人们进行翻译的动机和目的的理论。
在不同的翻译任务中,翻译目的会有所不同,翻译者会根据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翻译目的理论主要分为两大派别:源语导向翻译和目标语导向翻译。
源语导向翻译强调忠实于原文的原则,追求准确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和风格。
这种翻译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还原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以便读者能够体会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目标语导向翻译则强调翻译结果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这种翻译目的理论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喜好,以便他们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译文。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翻译目的理论的选择对翻译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采用源语导向翻译的目的,翻译者会努力保留原文的结构、词汇和句法,以便传达原文作者的独特风格和语调。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原文的表达方式可能在目标语文化中并不合适或难以理解,翻译就需要根据目标语的习惯和喜好进行调整。
这就需要翻译者采用目标语导向翻译的目的,将译文进行适度改写或对原文进行删减和增补,使其更符合目标语的语言规范和读者的需要。
翻译目的理论不仅涉及到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和选择,还涉及到翻译任务的设定和评价。
设定翻译目的时,需要考虑读者的需求和期望,以及翻译文本的功能和用途。
评价翻译结果时,也需要考虑译文在目标语言社会中的可理解性和接受性,以及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图和信息。
在实际翻译中,翻译目的理论的选择应该基于具体的翻译任务和语境。
有些翻译任务要求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如科技文献的翻译;而有些翻译任务则要求强调目标语言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如广告和文学作品的翻译。
翻译目的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目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使翻译结果更符合读者的期望和需求。
(完整版)翻译理论概括
翻译理论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1914—2011),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1943年获密歇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持翻译部的工作,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1980年退休后任顾问。
奈达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他到过96个国家,在一百多所大学做过讲座,来中国有13次之多,直至2003年,奈达89岁高龄时,仍到非洲讲学。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尤金最有影响的著作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其次要数《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系与查尔斯·泰伯合著(1969)。
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
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
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
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翻译的六大理论
翻译的六大理论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会参考和考虑的六种不同的理论,它们分别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
一、文本结构理论文本结构理论认为,文本中包含的信息是通过特定的结构来表达的,而翻译的目标就是要把原文的结构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同的意义。
英国文学家普鲁士(R.C.Powell)曾提出“文本的结构是它的意义”,他认为文本的内容是结构决定的,翻译者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结构。
二、意义理论意义理论认为,翻译的重点是意义,即原文和译文应该拥有相同的意义。
文学翻译者应该在意义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而技术翻译者则要注重意义上的准确性。
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原文的意义,要把原文的意义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三、功能理论功能理论认为,文本的功能是其最重要的特征,翻译的目标就是要在文本的功能上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完整性。
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考虑文本的功能,并尽量保持译文的功能和原文的功能相同,即保证译文能够发挥出原文所想要传达的意义。
四、交际理论交际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译文应当有效地满足读者的需求,这意味着,翻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要尽量使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五、多元翻译理论多元翻译理论认为,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种因素。
翻译者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并尽量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
六、双系翻译理论双系翻译理论认为,译文既要把原文的含义准确地传达给读者,又要确保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尽可能成为一种可接受的作品。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内容,还要考虑译文的艺术性和可读性,从而使译文更加准确、生动、接近原文。
总而言之,翻译的六大理论是文本结构理论、意义理论、功能理论、交际理论、多元翻译理论和双系翻译理论,它们都是翻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理论,翻译者应当熟知这些理论,从而更好地完成翻译工作。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有哪些
翻译理论是研究翻译的原则、方法和规律的学术领域。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翻译理论。
1. 文化转移理论:文化转移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文字层面的转换,还涉及两个不同文化之间的知识和观念的转移。
翻译不仅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适应目标文化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2. 契诃夫式的翻译理论: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提出的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意义,而不仅仅是机械地翻译文字。
译者应当有创造性地进行翻译,使得译文在目标文化中能够产生类似的效果。
3. 统一性翻译理论:统一性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应当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色,忠实于原文的意义。
译者不应进行大幅度的改动或添加,而应尽量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4. 语际翻译理论:语际翻译理论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主张翻译应在不同语言系统之间进行。
翻译者需要准确地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和语用,以便进行有效的转换。
5. 文学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文学作品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文学翻译要求译者不仅仅传达原文的信息,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艺术风格和情感。
文学翻译理论也探讨了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
6. 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当追求在目标文化中达到与原文相当的效果,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机械的翻译。
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背景和习惯,以及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词汇,使得译文能够传达原文的意义和情感。
这些翻译理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翻译工作。
同时,翻译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随着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会出现新的理论和方法。
翻译理论基本原理
翻译理论基本原理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它涉及将一种语言的信息传达到另一种语言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翻译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促进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理论作为翻译研究的基础,探讨了翻译的本质、目标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以及文化转换理论。
二、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
它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在不同语言之间实现相似的功能,而不是字面意义的对应。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一个好的翻译应该能够传达原文的意思和目的,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通过重视翻译的实际效果,提出了“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的翻译原则。
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还要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使译文更加流利自然。
三、动态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是对功能对等理论的一种延伸。
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活动,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读者的需求来调整翻译策略。
根据动态对等理论,翻译应该注重解释和表达原文的意思,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字面对应。
翻译者需要考虑到读者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做出恰当的调整,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
动态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创造性,为翻译实践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法。
四、文化转换理论文化转换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它认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之间的转换,还包括文化之间的转换。
文化转换理论指出,翻译者必须了解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并将其转化为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的形式。
文化转换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包括对语言表达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文化因素的转换。
翻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的能力,理解文化差异并将其合理地融入到翻译过程中,使译文更加接近目标语言和文化的习惯和要求。
五、结论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涵盖了功能对等理论、动态对等理论和文化转换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了翻译中传达意义和实现功能的重要性;动态对等理论提倡根据语境和读者需求灵活调整翻译策略;文化转换理论强调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涉及文化的转换。
翻译理论与技巧方法
04
CATALOGUE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处理
文化差异与翻译
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是语言的 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在翻译过程中 ,需要充分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 化背景,以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VS
文化冲突与融合
由于文化差异,翻译中可能会遇到文化冲 突的情况。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灵 活处理文化差异,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 又能被目标语言读者所接受。
词序调整
调整词序
根据目标语言习惯调整原文词序。
注意事项
保持句子结构完整,符合逻辑关系,避免语序混乱。
长句翻译
处理长句
将长句分解为若干短句,按照目标语言习惯重新组织。
注意事项
保持句子逻辑关系,注意语序调整和语义连贯性。
03
CATALOGUE
翻译实践方法
文学翻译的方法
忠实于原文
文学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 文的思想、情感和风格,避免随意改动或删减。
文化背景的补充
注释与补充说明
为了帮助目标语言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 化背景,译者可以在译文中添加注释或补充 说明。这些注释和说明可以解释相关的文化 背景、历史事件或人物关系等。
跨文化交际意识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 主动了解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 惯,以便在必要时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或
后现代翻译理论强调译者的主体 性和创造性,关注原文与译文之 间的互动关系。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形式主义翻译理论
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形式上的对等,追求语言 结构的转换和词汇的对应。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关注译文的交际功能和目的,强调译文的语 用效果和读者反应。
描述翻译理论
描述翻译研究的发展:描述翻译研究的思想发轫于上个世纪50年代。
1953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MacFarlane)1972年,霍尔姆斯( James Holmes)在其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提出了令翻译研究界振聋发聩的翻译研究图谱,并在其中确立了“描述”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而在图里(Gideon Toury)发表了系统勾画描述翻译研究方法论和研究重点及框架的《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一书之后,描述性翻译研究逐渐开始了对长期以来占据翻译研究中心地位的规范性研究的“抢班夺权”,“描述”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的新趋向。
詹姆斯·霍尔姆斯詹姆斯·霍尔姆斯 (1924-1986)是美籍荷兰学者,英-荷诗歌的杰出翻译家,长期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工作。
他的主要论文都收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整理的集子《文学翻译和翻译学论文集》(1988)里。
其论著《翻译研究的名与实》(1972)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派的成立宣言,是翻译研究派的奠基之作。
主要对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名称、性质、研究领域、问题置以及学科范围提出了创建性意见。
他还提出了翻译研究这一新领域涉及的范围及结构模式,认为该研究方法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实践,研究的对象是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出现的译文。
他最终认为“Translation stududies”(翻译学)是术语中最适合的名称。
性质:实证学科研究范围:面向产品的研究面向功能的研究描述翻学(d escruotuve traslation studies, DTS)纯翻译研究面向过程的研究理论翻译研究终极目标普遍翻译理论(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ThTs)翻译教学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政策翻译批评特定媒介理论特定区域理论特定层次理论部分翻译理论构成普遍翻译理论特定文类(或语类的)理论特定时代的理论特定问题的理论描述翻译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翻译这一特殊现象;理论翻译研究,运用描述翻译研究的结果,结合有关领域和学科的信息,推演出原则、理论、模式,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吉迪恩·图里翻译规范理论
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发展了描述性的方法,也就是描述翻译理论。
他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他发展了霍姆斯的描述翻译理论和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描述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他强调了描述翻译学的重要性及描述翻译学的对象和范围,以及制约翻译抉择的翻译规范。
他介绍了三种翻译规范。
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
预备规范出版社的态度、目标读者的期待以及译者的个人喜好。
初始规范是指翻译策略和翻译的直接性;操作规范是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的微观因素,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为理论依托,通过对美国翻译家葛浩文《酒国》的英译本分析,包括他对文本的选择,相应采取的翻译策略,译文的遣词造句,探讨图里提出的三种翻译规范如何体现在葛浩文的翻译过程中、见之于其译文文本。
参照图里的规范理论,通过对莫言《酒国》译本所做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预先规范:译者对文本的选择取决于政治环境、读者喜好需求,也取决于译者的个人喜好,以其译者对原文本体裁的选择。
初始规范:葛浩文在《酒国》的可译性和可接受性之间尽量取得平衡,主要以可接受性为主。
操作规范:在具体操作层面,即母体规范和篇章语言规范,《酒国》都有一定程度的删节、增补、分割变位、注脚增加,微观层面的词语、句子结构、遣词造句和语篇特点都一定程度上的体现。
翻译理论(英文)课件
感谢观看
Translation Theory (English) Courseware
Overview of Translation Theory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Corpus Translation TheoryMachine Translation TheorySummary and Outlook
详细描述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形式对应、动态对应、功能对应等。
总结词
形式对应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在形式上的对应,要求译文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应理论则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注重语篇层面的意义传递。功能对应理论则认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原文的功能,如信息传递、情感表达等,强调译文的交际功能。这些流派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翻译理论的丰富多样性。
详细描述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02
总结词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强调翻译功能和目的的理论,它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交流和信息传递的过程。
详细描述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功能性和目的性,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源语文本在目标文化中的特定功能。它强调翻译过程中对目标读者需求的关注,以及对目标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考虑。
Machine Translation Theory
05
机器翻译理论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自然语言之间的自动翻译的理论。
定义
特点
适用范围
高效、快速、自动化、多语言支持。
广泛应用于国际交流、跨语言信息检索、全球化企业等领域。
中国的翻译理论简介
著名文学翻译家鲁迅
傅雷主要译作: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 的重要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 、传记 《贝多芬传》 、 《托尔斯泰传》 、 《米开朗琪 罗传》;巴尔扎克名著《高老头》 、 《欧也 妮·葛朗台》 、 《贝姨》 、 《邦斯舅舅》 、 《夏倍上校》 、 《幻灭》 ;伏尔泰的《老实 人》 、 《天真汉》 ;梅里美的《嘉尔曼》 、 《高龙巴》等等共三十余部作品。
南怀仁
南怀仁为清朝廷制造的6件天文仪器,至今还保存 在北京古观象台上。在南怀仁逝世300周年的时候, 中国政府向比利时鲁汶大学南怀仁基金会赠送了 “天球仪”(即南怀仁设计制造的大型天文仪器之 一)的模型,至今保存在南怀仁厅前。
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立的怀仁厅
中国近代翻译家之一: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 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 (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他系统地将西方的社 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是清 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 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学派的六大翻译理论
第一个翻译理论家是严复,他在《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中提 出了“译事有三难: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即“信、 达、雅”三原则。这三个字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之罪”。因为二十世纪的中国译 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已衍生出“信达切”(刘重德)、“信达贴”(蔡思果)、 “信达优”(许渊冲)、“信达似”(裘克安)、信达+X等) 。“信”是强调译文必须忠 实于原文,“达”是强调译文应该通顺易懂,“雅”在严复时代指的是桐城派风格,现在 一般赋予“雅”新的涵义,即要求译文有文才。
图里-描述翻译学
忠实性是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前提,也是实现跨文 化交流的重要保障。
忠实性的实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深入理解原文,把握原文的语义、语境和语 用意义,力求在译文中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翻译的准确性
准确性
指译文的表达应准确无误,无错译、漏译现象,语言表达规范、清 晰,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表达习惯。
准确性的重要性
准确性是翻译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保证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 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保障。
准确性的实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表达的准确性,遵循目标 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避免出现错译、漏译等现象。
翻译的流畅性
流畅性
指译文应流畅自然,易于理解, 无生硬、拗口的现象,符合目标 语言的表达习惯和修辞特点。
案例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特别注意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色彩 ,以及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更准确地传达原文
的意境和美感。
05
图里翻译学的未来发展
人工智能在图里翻译学中的应用
机器翻译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快速、准确的机器翻译, 提高翻译效率。
自然语言处理
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翻译更加自然、流畅, 提高翻译质量。
图里翻译学的国际化发展
国际化标准
01
推动图里翻译学的国际化标准制定,促进各国之间的语言交流
与合作。
跨文化交流
02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跨文化交流,促进世界各地对图里翻
译学的了解和应用。
人才培养
03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翻译人才,为图里翻译
学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THANKS
感谢观看
描述翻译理论
描述翻译理论定义翻译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指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达成跨语言、跨文化之间的交流,以便把原文中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语言读者。
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面对词汇、语法、语境等语言层面的问题,还需要考虑到文化、阅读习惯、价值观、人类心理等多个因素。
因此,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常见翻译理论等效理论等效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指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力求在目标语言中用最准确、最恰当的语言表达来传递原文的信息,以实现语言等效性。
这一理论认为,目标语言中的文化、习惯、价值等因素应当尽可能地贴近原文,以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以功能为导向的翻译理论,指能够通过翻译将原文所实现的交际目的在目标语言中得以实现。
在该理论下,翻译者应在保留原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特点,使译文在表达交际目的的同时,能够恰当地吸引目标语言读者。
文化转移理论文化转移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
该理论认为,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应力求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让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原文背后的文化内涵。
翻译者应有广泛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够理解并传递原文文化信息。
功能等效理论功能等效理论是将等效理论和功能对等理论相结合的一种翻译理论。
在该理论下,翻译者应当在保证原文信息传递的同时,能够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特点,让译文在功能上能够尽可能地与原文相等。
翻译实践中的理论应用在实际的翻译生产中,翻译者常常需要结合多种理论,灵活运用,以达到准确、流畅、自然的翻译效果。
在翻译技巧上,翻译者还需要掌握一系列技巧,如译者词、省略、增补等,以优化翻译质量。
而对于技术翻译、医学翻译等领域,翻译者还需要具备专业知识。
总之,翻译作为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需要翻译者具有广博的文化的文化素养、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科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不同理论和技巧,实现原文信息在目标语言中的准确传递。
翻译理论名词解释
翻译理论名词解释翻译理论是指对翻译过程和翻译实践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学科领域。
翻译理论的研究涉及翻译的原则、方法、技能以及对翻译现象和过程的准确描述和解释。
以下是对几个常见翻译理论名词的解释:1.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翻译的目的可以是与原文意义等效,也可以是达到接受目标语读者的特定需求和期望。
翻译目的论关注译文的功能和使用情境,并根据具体目的确定翻译策略,强调翻译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2. 等同译法(Equivalent Effect)等同译法认为翻译要在保持与源语言文本等效的前提下传达译文的意义。
翻译的目标是尽可能准确地表达源语言的观点、感情和风格,使译文读者能够与源语言的读者有类似的阅读体验。
3. 文化转移(Cultural Transfer)文化转移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的转移。
翻译过程中,源语言中的文化元素需要转移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以保持文化信息的准确传达。
翻译者需要有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采取相应的转化策略。
4. 直译与意译(Literal Translation vs. Free Translation)直译强调以原文字面意义为依据进行翻译,注重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义的传达。
意译则更加注重把握原文的意思和情感,弹性地运用目标语的表达方式。
在实际翻译中,直译和意译往往是结合使用的,翻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文本和翻译目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5.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动态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应该追求与源语文本相同的效果和反应,而不仅仅是对原文进行语义层面的等效翻译。
翻译的目标是在目标语的文化和语境中呈现出与源语文本相似的意义和效果。
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操作方法。
翻译理论的研究对于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以及研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理论的作用认识
02 03
语料库与计算机辅助翻译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发展为翻 译理论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大规模语料的分析和处理, 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规律和现象。
翻译伦理与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翻译理论越来越关注翻译在文化交流 和传播中的作用,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成为 研究的重点。同时,翻译伦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 译者的责任、知识产权等问题。
服务经济发展
03
翻译理论有助于提高科技翻译的质量和水平,为经济
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服务。
05 翻译理论的挑战与发展趋 势
翻译理论的现有问题与挑战
01
翻译标准的界定
02
翻译过程的复杂性
翻译理论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是翻译 标准的确定。翻译标准是衡量翻译质 量的重要尺度,但不同的文化背景、 语言类型和翻译目的使得翻译标准难 以统一。
翻译理论分类
翻译理论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根据研究重点、学科领域、适用范 围等。常见的分类包括:语言学翻译理论、文学翻译理论、跨文化翻译理论等 。
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古代翻译理论
古代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经验和传统,如古希腊的翻译理论 、中国的佛经翻译理论等。这些理论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和 精神,而非语言层面的对应。
传承历史文化
翻译理论有助于传承和弘 扬历史文化,让更多人了 解和认识历史文化遗产的 价值。
翻译理论在科技翻译中的应用
传递科技信息
01
翻译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准确传递科技信息,促进科技
交流和发展。
促进科技创新
02 通过翻译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国际先进
的科技成果和经验,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翻译规范理论
翻译规范理论翻译规范理论指的是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应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
这些原则和准则旨在确保翻译结果准确、流畅、符合语言规范,并能够传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首先,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忠实再现原意。
翻译应该尽量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避免任意改动或加入个人观点。
翻译不只是简单地将词语替换为另一种语言中的词语,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原文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其次,流畅性是翻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翻译应该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使译文读起来流畅自然。
在选择词语、短语和句子结构时,译者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惯用表达方式,并尽可能地使译文与原文风格相一致。
此外,准确性也是翻译的关键要素。
译者需要尽力提高翻译的准确性,避免翻译错误、歧义和不当的译文。
为了确保准确性,译者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词典、参考资料和专业术语数据库等工具,进行必要的研究和核对。
另外,对于特定领域的翻译工作,专业知识和领域背景也是必要的。
在翻译科技、医学、法律等专业领域的文本时,译者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专业术语和相关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并进行准确的翻译。
此外,翻译的质量还有赖于审校和反馈。
审校是对翻译结果进行仔细检查和校对的过程,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同时,译者应该乐于接受反馈和意见,并不断改进自己的翻译技巧和水平。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的原则和准则,翻译规范理论还包括一些常见的注意事项。
例如,要避免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尽量使用正式的语言;避免语言片段的使用,并使用完整的句子和段落结构;保持句子的平衡和结构的一致性等等。
总之,翻译规范理论是指在进行翻译时应该遵循的一系列原则和准则。
这些原则和准则旨在提高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专业性,并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译者应该不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翻译技能,以提供高质量的翻译服务。
描述翻译理论
描述翻译研究的发展:描述翻译研究的思想发轫于上个世纪50年代。
1953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MacFarlane)1972年,霍尔姆斯( James Holmes)在其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提出了令翻译研究界振聋发聩的翻译研究图谱,并在其中确立了“描述”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而在图里(Gideon Toury)发表了系统勾画描述翻译研究方法论和研究重点及框架的《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一书之后,描述性翻译研究逐渐开始了对长期以来占据翻译研究中心地位的规范性研究的“抢班夺权”,“描述”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的新趋向。
詹姆斯·霍尔姆斯詹姆斯·霍尔姆斯 (1924-1986)是美籍荷兰学者,英-荷诗歌的杰出翻译家,长期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工作。
他的主要论文都收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整理的集子《文学翻译和翻译学论文集》(1988)里。
其论著《翻译研究的名与实》(1972)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派的成立宣言,是翻译研究派的奠基之作。
主要对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名称、性质、研究领域、问题置以及学科范围提出了创建性意见。
他还提出了翻译研究这一新领域涉及的范围及结构模式,认为该研究方法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实践,研究的对象是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出现的译文。
他最终认为“Translation stududies”(翻译学)是术语中最适合的名称。
性质:实证学科研究范围:面向产品的研究面向功能的研究描述翻学(d escruotuve traslation studies, DTS)纯翻译研究面向过程的研究理论翻译研究终极目标普遍翻译理论(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ThTs)翻译教学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政策翻译批评特定媒介理论特定区域理论特定层次理论部分翻译理论构成普遍翻译理论特定文类(或语类的)理论特定时代的理论特定问题的理论描述翻译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翻译这一特殊现象;理论翻译研究,运用描述翻译研究的结果,结合有关领域和学科的信息,推演出原则、理论、模式,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
翻译有哪些理论
翻译有哪些理论翻译学中的理论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主要理论:1.等效理论(Equivalence Theory):由Eugene Nida和Charles Taber于1960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在不同语言之间传达与源文本相等或相似的意义。
它强调翻译的等级和程度,分为准确传递(充分等效)、部分传递(偏远等效)和恢复信息(零等效)。
2.功能对等理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由Christiane Nord于1991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读者需求,在功能上等效于源文本。
它强调翻译的目的是满足读者对论述、表述和信息的期望,并做出相应调整。
3.文化翻译理论(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由AndréLefevere于1992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间的传递和变革过程,强调翻译的文化因素对于意义的建构和解读至关重要。
它探讨了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提出了译者作为文化中介者的角色。
4.再现理论(Relevance Theory):由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于1986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标是传递有效沟通所需的信息,并尽可能减少读者的认知努力。
它强调翻译要遵循言语交际原则,提供最相关和最明确的信息,以确保双方的理解和交流。
5.干扰理论(Interference Theory):源于歧义和误会的语言干扰现象。
干扰理论认为翻译是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进行的,源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会对译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干扰理论研究译者如何解决干扰问题,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6.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由Lev Vygotsky于20世纪初提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实践,翻译活动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它研究翻译与社会和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译者的角色和社会文化认知对翻译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述翻译研究的发展:描述翻译研究的思想发轫于上个世纪50年代。
1953年,约翰·麦克法兰(JohnMacFarlane)1972年,霍尔姆斯( James Holmes)在其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中提出了令翻译研究界振聋发聩的翻译研究图谱,并在其中确立了“描述”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中心地位。
而在图里(Gideon Toury)发表了系统勾画描述翻译研究方法论和研究重点及框架的《描述翻译学及其他》一书之后,描述性翻译研究逐渐开始了对长期以来占据翻译研究中心地位的规范性研究的“抢班夺权”,“描述”成为了翻译研究中的新趋向。
詹姆斯·霍尔姆斯詹姆斯·霍尔姆斯 (1924-1986)是美籍荷兰学者,英-荷诗歌的杰出翻译家,长期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工作。
他的主要论文都收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整理的集子《文学翻译和翻译学论文集》(1988)里。
其论著《翻译研究的名与实》(1972)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派的成立宣言,是翻译研究派的奠基之作。
主要对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名称、性质、研究领域、问题置以及学科范围提出了创建性意见。
他还提出了翻译研究这一新领域涉及的范围及结构模式,认为该研究方法是以经验为依据的实践,研究的对象是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出现的译文。
他最终认为“Translation stududies”(翻译学)是术语中最适合的名称。
性质:实证学科研究范围:面向产品的研究面向功能的研究描述翻学(d escruotuve traslation studies, DTS)纯翻译研究面向过程的研究理论翻译研究终极目标普遍翻译理论(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ThTs)翻译教学应用翻译研究翻译政策翻译批评特定媒介理论特定区域理论特定层次理论部分翻译理论构成普遍翻译理论特定文类(或语类的)理论特定时代的理论特定问题的理论描述翻译学:描述现实生活中翻译这一特殊现象;理论翻译研究,运用描述翻译研究的结果,结合有关领域和学科的信息,推演出原则、理论、模式,以解释和预测翻译现象。
霍尔姆斯认为,从宽泛意义上说,翻译理论家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种充分而全面的理论,以解释和预测与翻译作品相关的所有现象。
面向产品的研究:以译作为出发点以作品为中心进行实际翻译描述面向功能的研究:以功能为出发点就要表明文化因素对译文读者接受力的影响面向过程的研究:以过程为出发点则注重研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思维的发展情况描述翻译研究、理论翻译研究和应用翻译研究这三者关系是辩证的,翻译描述提供基本数据,翻译理论在这些数据上建立,其中一个分支为另外两个分支提供材料,又利用男外两者接下来所提供的发现。
一、例如,没有描述研究和应用研究所提供的翔实具体的数据,翻译理论就不可能成立;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最初你至省要有一个直观的理论假设,才能开始另外两个领域的研究。
霍姆斯比较强调对翻译过程的描述。
?他的描述性翻译理论的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作品中所指性质的改变。
霍姆斯认为翻译对象并不是原文所指的客观世界中某一件具体事物,而是原文的语言构成。
翻译语言有别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
他借用巴特(Roland Barthes)的文学分类法:1)诗歌、小说、戏剧类,反映的是具体事物及现象;2)文学类,描述的不是客观世界,而是其他人提出的语言构成,是对评价的再评价(Barthes,1964:126)他还借用了“元语言(meta-language)"这一术语,并将其意义从专指文学评论扩展到多种元文学形式(meta-literary forms),而诗歌翻译仅是其中一种。
霍姆斯指出诗歌翻译有加紧于其他形式的评论和元语言。
它一方面是一种元文学对另一作品的评价和阐释,另一方面自身又形成一个新的有自己文学性的元文学集合。
因此这种特殊文学形式既反映原文又是自成我创作,具有元文学和文学的双重性。
以些为基础的翻译研究注重的不再是对等和所指等问题,而是分析译文作为第二作品在原文的文学标准符号系统中与原文作品的关系,惟及译文作为新作品与译文化标准符号系统的关系。
与传统翻译理论相比,霍姆斯描述翻译过程的方法又表现另一变化。
那就是他力求通过描述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来寻求对某一符号类型翻译的更好理解。
他把翻译分为四类:1)形式相似,尽管完全一样的形式不可能,相似的形式却是可能的;2)功能相似,在译文语言标准中找到类似功能,创造出能产生相似效果的开式;3)内容衍生,在译文语言中保持原文意义及特定表达形式;4)形式异常,出于某些特殊原因有意只保留与原文尽可能省的相同之处。
霍姆斯认为四种类型同等重要。
翻译是译者进行抉择的过程,译者可根据四种翻译法的不同性质在翻译中做出选择。
一旦做出最初的抉择,翻译就形成了自己的规则,能为译者提供一些可能的翻译法,同时也排除了另一些翻译法,因此最初的抉择将决定下步的抉择。
他还认为翻译无对错优劣之分,仅有差异而已。
这些差异一方面源于译者的诗学水平,另一方面也源于译者最初的选择和两种语言的关系。
同一原文,有多少个译者就有多少种译文。
其它:所谓描写翻译理论,用Maria Tymoczko的话来说,就是:“描写性翻译研究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把翻译放在时代之中去研究。
广而言之,是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when they attend to process,product,and function-set translation practices in time and,thus by extension,in politics,ideology,economics,culture.相对于规范性的翻译理论,描写性翻译理论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宽容。
描写学派还可以为繁荣翻译实践、丰富翻译手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比如,汉诗英译中韵律与内容的矛盾如何处理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翻译界。
以前,大概(只)有两种办法,一是如Arthur Waley那样,保留内容舍弃韵脚;一是如许渊冲那样,保留韵脚而部分舍弃内容(当然,许教授对这个说法不会接受,他会认为自己译出了原诗的“意美”)。
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两者是不可兼顾的,但是,从来没有人加以承认,从而大胆地只保留语音(包括韵脚)而完全放弃内容。
随着描写学派的问世,竟然真的出现了所谓的语音翻译(phonetic translation).如下例;原诗选自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Humpty Dumpty sat on a wall,Humpty Dumpty had a great fall,All the King's horses and all the king's men,Couldn't put Humpty(Dumpty) together again.法语译文:Un petit d'un petitS'etonne aux HallsUn petit d'un petitAh! Degre te fallentIndolent qui ne sort cessIndolent qui ne se meneQu'importe un petit d' unpetitTout Gai de Reguenne.这种翻译,只顾及原文的音位,而把其它的因素,包括与忠实密不可分的内容统统抛到了一边。
人们之所以会想到这种被称为“语音翻译”的翻译手段,首先是因为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根据描写学派的翻译不完整性的理论,要同时保留原文的韵脚又要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内容在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
很显然,没有理论的指导,就不可能出现这种翻译手段。
赵元任在翻译同篇小说的另一首诗歌时,用了字位翻译法,生造出了许多汉字,去翻译原文中的许多生造出的英文单词。
Y可以说他的译法与上面的译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译在描写学派盛行之前,反映出赵先生的天才。
初读赵译,常有“这也是翻译吗”的困惑。
如今学了描写翻译学派理论再读赵译,觉得完全符合描写学派的要求,实在是生花妙译。
同时也深深感到翻译的手段、研究翻译的天地其实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多得多也要开阔得多。
描写译学主要针对传统译学强调原文跟译文的对等关系,而忽略译文跟译语读者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关系而提出来的(何元建,卫志强,1998:17-28)描写译学的理论研究是为了建立一个解释和预测翻译过程及译文篇章结构与功能的原则参照体系(引自张小波2001)。
霍姆斯所提出的描写翻译学框架为翻译学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使翻译研究更加注重描写性,为后来出现的描写翻译学派奠定了思想基础翻译理论的前景《翻译理论的未来:若干论点》(The Future of Transla-tion Theory: A Handful of Theses)不是一篇普通的论文,霍尔姆斯罗列了未来翻译研究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创建综合性翻译理论的一个主要障碍是不同领域的学者特别是语言学派和文学学派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一些研究者惯于把个人或本国的或者某一阶段的规范当作翻译的普遍规则;五十年代以来语言学翻译理论似乎进入了死胡同,研究者拘泥于词、词组或句子层次上,根本不考虑语境,而要建立综合性翻译理论必须突破以语句为上限的语言学研究方法。
霍尔姆斯认为要创建真正具有科学性的综合性翻译理论需要文本研究、语言学(尤其是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文学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各领域专家协调工作,还需要消除国家和语言之间的障碍,促进国际性学术交流,作为翻译家的霍尔姆斯还特别强调有实践经验的翻译家参与创建翻译理论的重要性。
伊塔玛·埃文—佐哈尔伊塔玛·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是以色列台拉维夫大学文化研究学院教授。
他的多元系统理论对翻译研究文化学派起到了理论奠基的作用。
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也大量借鉴了晚期俄国形式主义思想,传统上的翻译文学始终处于边缘地位,极少受到文学研究者和文学史家的重视。
佐哈尔打破这一观念,阐释了翻译文学在文学系统中的地位什么时候处于边缘、什么时候处于中心的论题,以及翻译的对策要根据翻译文学的地位而定的问题。
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polysystem)这一术语,意指某一特定文化里的各种文学系统的聚合,从诗这样“高级的”、或者说“经典的”形式(如具有革新意义的诗),到“低级的”、或者说“非经典的”形式(如儿童文学、通俗小说等)。
埃氏多元系统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把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具体地说是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视作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