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甲苯、二甲苯发展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甲苯、二甲苯发展解析
一、新建、扩建能力强劲增长
近几年世界甲苯产能、消费重心由北美地区逐渐向亚太和中东两个地区转移,预计到2011年,世界甲苯的生产能力将达到2703万吨/年,其中亚洲为1057万吨/年,约占世界甲苯总生产能力39%。

目前我国甲苯的来源为:炼油厂催化重整占80%,乙烯装置热解汽油占16%,煤焦油和其他占4%。

国内甲苯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两大公司。

近年来中国芳烃生产发展很快,随着生产厂家新扩建装置的投产,国内供应能力大幅增长,上海赛科、扬子巴斯夫、镇海炼化以及武汉石化均有新建芳烃装置,而中海油芳烃抽提装置产出粗甲苯、粗二甲苯以及C9重芳烃,也因为具有良好的性价比而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我国甲苯产能268.22万吨/年,国内炼油/乙烯项目仍有新、扩建甲苯装置投产计划,2008年新增产能将达到125.6万吨/年,届时我国甲苯产能将接近390万吨/年。

2007年我国二甲苯产能273.79万吨/年。

预计2008年,国内将新增6套、合计229.7万吨/年产能的二甲苯生产装置(不完全统计),分别于3月、5月、9月及12月投产,预计本年度有效能力约为127.4万吨/年。

2008~2009年新增产能将达到271.2万吨/年,届时我国二甲苯产能将接近531.99万吨/年。

未来几年我国甲苯/二甲苯产能的增长主要来自乙烯新建装置、芳烃抽提装置、新扩建的炼厂重整装置、改扩建的芳烃装置新增能力以及焦化苯回收量的提高等。

整体来看,国内芳烃整体产能在近几年所表现出来的飞速增长遭遇了国家宏观经济对粗犷式产业进行结构调整的利空,这使得市场供求矛盾在2007~2008年体现得非常尖锐。

但是,如果我们根据世界上流行的工艺路线以及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计划新增芳烃产能的情况看,不难发现,实际上国内芳烃的发展正在从量变走向质变。

中石化企业芳烃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是为了充分发挥炼油化工一体化优势,利用炼油厂和烯烃厂富余的副产品做芳烃原料,采用先进的抽提蒸馏工艺,增产芳烃产品,既满足炼油厂汽油质量升级对芳烃含量的要求,又减少了由于加氢汽油外卖造成的效益流失,也满足了日益旺盛的芳烃产品市场需求,更好地综合利用炼油和乙烯的芳烃资源,同时兼顾汽油质量升级的要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品的升值。

二、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屡创新高,甲苯原料石脑油价格大幅提升,石化企业生产成本也将大幅提高,同时国内下游市场需求不振,而2008~2009年国内甲苯产能又将大幅增加127.6万吨/年,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

就目前市场情况来看,未来5年内华东市场依然是市场消费能力的重点地区,所以华东市场的重要程度依然不言而喻。

由于中石化企业存在优良的地理优势,使得这些企业至少拥有着将近500~700元/吨的综合成本竞争优势,加上固定客户对其产品适用性良好,是市场份额居于主导地位的支配者。

中国石化将积极扩张炼油能力,其中包括在河北曹妃甸新建1000万吨级炼油、100万吨级乙烯,以及将石家庄炼化改造为千万吨级炼油厂。

中石油对于芳烃项目的扩展也在积极进行。

西北地区乌鲁木齐石化公司100万吨/年对二甲苯芳烃联合装置项目于2006年5月19日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核准,2007年9月启动,预计于2009年9月30日建成投产。

这个总投资38.67亿元的项目,将成为当前世界同类装置中单系列规模最大的百万吨芳烃联合装置,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

该项目建成后,将与独山子1000万吨炼油基地相配套,实行原料互相供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100万吨/年对二甲苯芳烃联合装置的建设,将进一步为新疆各相关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国内芳烃近一段时间的扩能计划看,很多厂家的扩能也是重中之重,并且也是符合国家未来长远发展战略要求。

如果这些企业的产能基本释放出来,将成为控制市场的最关键因素。

继2006年甲苯、二甲苯行情历史性冲高后,众多贸易商涌入芳烃贸易行列。

2007年受到国家来自环保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的打击,市场需求量较上年有明显萎缩。

在供应面猛增,而需求面萎缩的背景下,目
前国内甲苯、二甲苯库存居高不下。

此外,国内石油级国标甲苯、二甲苯替代品的大量投放市场,不断为下游厂商接受和偏好,抢占了部分市场。

从中海油惠州的非标甲苯、二甲苯,到赛科的非标二甲苯,以及进口非标甲苯,再到焦化甲苯、二甲苯,国标市场受到严重侵蚀。

三、自给率逐年提高,需求呈现疲弱
(一)国内甲苯市场消费需求
2006~2007年随着我国甲苯大型新建装置的投产,甲苯产量也在迅速增加,自给率逐年提高,2007年我国甲苯产量为152万吨,自给率已达到77.4%。

因宏观经济的周期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求并没有明显增长,进口量锐减,市场供应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2000~2007年我国甲苯生产、消费统计见表1。

表12000~2007年我国甲苯生产、消费统计
单位:万吨/年、万吨
年份产

进口

出口

表观消费

自给率/%
200 0 48.
4
57.3 0.5 105.2 46
200 1 63.
9
72.9 0.2 136.6 46.8
200 2 69.
7
86.3 0.2 155.8 44.7
200 3 83.
8
98 0.2 181.7 46.1
200 4 82.
4
81.7 0.2 163.9 50.3
200 5 90.
3
80.6 0.2 170.7 52.9
200
6
136 56.7 0.3 192.4 70.7
200
7
152 44.5 0.2 196.3 77.4
2007年我国甲苯表观消费量为196.3万吨,主要集中在制苯、二甲苯和溶剂等领域,用于苯和二甲苯生产的甲苯约占其总量的65%,甲苯还可用来生产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苯甲酸等化工产品,其他用途包括用于油墨、粘合剂、杀虫剂、表面活性剂、燃料和制药的溶剂。

2010年预计消费量为400万吨。

由于国内对二甲苯生产将快速增长,甲苯作为歧化原料的消费会增加。

其他领域甲苯的需求也将有少量的增长,但增长幅度不会很大。

甲苯在溶剂领域的消费量逐渐下降,主要替代物是丙酮、环己酮、甲乙酮、醋酸酯类等非芳烃溶剂。

甲苯歧化制成纯苯、对二甲苯以及深加工制得TDI的精细化产业链是当前国内甲苯消费的新增热点,这也是符合我国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思路的。

纯苯:扬子石化40万吨TDP生产装置,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甲苯歧化纯苯的装置,装置产能为14万吨/年。

同国外生产工艺不同的是,国内歧化装置相对较少,该生产工艺并非主流,所以仅对局部地区的行情会起到短期的效果。

对二甲苯:甲苯可以歧化生产对二甲苯,我国甲苯歧化企业均以对二甲苯作为目标产品。

近些年我国
对二甲苯部分已建和新建、扩建的项目将要开展,大部分PX生产企业以自产的甲苯或异构二甲苯为原料,也有部分企业甲苯自供不足,需外购甲苯进行歧化。

甲苯二异氰酸酯(TDI):我国万吨级以上TDI生产装置技术基本是从国外引进。

随着国内甘肃银光、烟台巨力新线的开启及其他设备开工率的提高,对国内TDI市场供需、价格影响程度将大大增加。

尤其上海BASF工厂的开工率、市场策略对国内TDI市场将起到主导性作用。

以目前国内TDI企业新、扩建计划看,预计2008年TDI产能将达到40万~43万吨/年,2010年将达60万~70万吨/年,产量50万~60万吨,市场需求量约51万吨。

甲苯需求也会随之增高。

甲苯的消费地区分布不均衡,基本集中在经济发达华东地区的江浙一带以及华南地区的珠江三角洲一带,这两个地区消费分别占国内消费量的40%和30%。

(二)国内二甲苯市场消费需求
1.异构级混合二甲苯
混合二甲苯是重要的基础石化原料,其中异构级混合二甲苯国内产能为162.2万吨/年,消费的扩展空间主要用于生产对二甲苯(PX)和邻二甲苯(OX),占比分别达77%和18%,异构级混合二甲苯供需情况见表2。

溶剂级二甲苯主要用来生产溶剂、航空汽油添加剂、杀虫剂、涂料和油墨等。

表2? 国内异构级混合二甲苯供需情况
单位:万吨
年份产

进口

出口

表观消费量
20
01
87 23 0.25 110
20 02 82
27.1
3
0.22 109
20 03 81
49.7
7
0.22 130
20 04 89
66.4
3
0.36 155
20 05 11
38.1
5
5.06 143
20 06 14
7.
6
35 6.1 176.5
20 07 16
2.
2
42 4.8 199.4
对二甲苯是我国二甲苯中需求量最大的品种,目前国内总产能为360万吨/年,主要生产厂家为辽阳石
化、镇海石化、天津石化等。

2008年国内将新增2套、合计145万吨/年的对二甲苯生产装置,集中在四季度投产,预计新增装置今年的有效能力约为31万吨。

由于聚酯纤维的快速发展,我国将成为对二甲苯及PTA 的最大进口国。

邻二甲苯是生产苯酐(PA)、染料、杀虫剂等的重要化工原料,其中90%左右用于生产PA。

苯酐主要用于生产邻苯二甲酸酯系增塑剂,不饱和聚酯,醇酸树脂,以及染料、医药、农业等行业。

在国内,邻二甲苯是以煤或石油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和化工分离而制得的。

我国邻二甲苯生产商一般采用上下游加工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即生产的邻二甲苯大都供自己下游生产线作原料,将其作为商品的流通量不大。

2.溶剂级混合二甲苯
我国溶剂级混合二甲苯的年产能为112.6万吨/年,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溶剂级二甲苯最大的进口国家,主要用作油漆、涂料、溶剂等,其需求约占溶剂级二甲苯产量的一半,其次用于有机合成、农药等方面。

我国溶剂级二甲苯使用量较大,正常情况下,每年进口3万~4万吨。

其消费结构为:50%用于油漆、涂料、染料;18%用于有机化工原料;20%用于杀虫剂;12%用于其它用途。

3.混合二甲苯消费趋势
混合二甲苯的消费地区也基本集中在华东地区的江浙一带以及华南地区的珠江三角洲一带。

受到环保要求的影响,江苏地区芳烃需求分布呈现出从苏南向苏北转移的情况,正常情况,华东地区大约每月对甲苯二甲苯的需求均约为8万~10万吨左右,但是受到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影响,市场需求特别是涂料市场需求出现锐减,整体需求削减了大约30%~40%左右,实际需求已经萎缩到3万~4万吨/月。

此外受到焦化产品的替代性影响(当地贸易商认为替代率高达70%~80%、太湖地区几乎100%、华北地区约在40%~50%左右),目前市场需求的主体转移至几个较为固定的终端下游上面来,大致需求情况为:苏北涑阳地区的硝基甲苯用量为8000吨/月左右、氯苯为5000吨/月、苯甲酸为4000吨/月。

无锡地区因为太湖污染的问题而导致近千家大小工厂停业整顿。

此外,华东地区对甲苯、二甲苯商业需求量比较集中的地区在张家港、江阴地区和宁波地区,由于这些地区本身具有下游产业密集的商贸环境和良好的运力优势,这使得华东市场的风向标一直以此三地价格为标准。

四、关联因素明显抑制需求
影响中国甲苯、二甲苯行业的关联因素有很多,但从发展来看,终端企业承受的压力必然会沿着产业链向其上游传递。

2007年国内甲苯表观消费量为196.3万吨,与2006年相比增长仅为2%。

2008年国内环保政策趋紧,再加上出口退税、反倾销复审政策调整、货币政策坚持从紧等因素的影响,令很多中小型化工厂企业贷款困难,资金压力沉重。

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蔓延和国家宏观调控、人民币不断升值及各项成本提升,国内中小型化工厂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逐步陷入微利甚至无利的困境。

(一)太湖“蓝藻事件”引发全国性环保风暴,下游需求锐减
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事件后。

国家在太湖、巢湖、滇池流域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对违法排污者采取“高限处罚”措施,并进一步扩大“区域限批”范围。

国家有关部门频频动用财税杠杆,调控“两高一资”行业,遏制资源过度开发畸形出口,抑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投资反弹。

环保政策趋紧使得中小型化工厂遭遇严冬,2007年无锡市关闭503家小化工生产企业,并将在两年内关闭规模化工企业772家。

甲苯下游需求锐减。

(二)调整政策出台,打击出口型中小生产企业
随着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甲苯、二甲苯需求明显受挫。

出口退税政策对甲苯的下游,尤其是涂料、制漆、家具以及鞋胶等行业,可谓是重大打击。

国内甲苯的下游厂商中,有相当一部分厂家靠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来保证利润,但随着出口退税的取消,诸多工厂利润几无,甚至面临倒闭或外迁危机。

需求的尴尬局面导致长期甲苯、二甲苯走势难有起色。

由于反倾销复审的出台,韩国、日本出口到我国的TDI产品量有所减少。

华南地区走私货源开始增多,随着海关缉私查处力度加大,国内市场供应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紧缺,TDI市场价格就会受到影响。

(三)人民币升值、从紧的货币政策带来压力
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4月10日人民币汇率就已“破7”。

以人民币开始升值的2005年为起点,国民经济转型期应持续5~10年,分为被动准备期、生存严冬期、调整成长期。

其中,今明两年是严冬期。

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信贷和投资进行调控,就意味着融资紧缩。

资金供应紧张使不少下游工厂纷纷降低开工率,原料采购以即买即用为主,尽量保持低库存以尽快回笼资金,此举使原本不振的需求更显低迷。

贸易商同样也存在融资难、资金紧张的问题,基本保持低库存和低流动性,市场活跃度降低。

(四)易制毒化学品监管加强,贸易活跃度降低
2006年年初出台的易制毒化学品经营管理制度在加强易制毒化学品监管的过程中,打击了部分无证经营的企业。

另一方面该制度的施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物流通速度和下游采购数量及采购周期,同时加大了贸易流通成本。

这使得部分中小贸易商缩减甚至退出甲苯业务,贸易活跃度明显降低。

如对TDI产品实施限制,影响到市场供货从而对价格波动起到一定作用。

五、市场发展以平稳上升为主调
随着上游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大宗基础化工原料(如芳烃、乙烯等)的价格也在不断飙升,这对下游的化工生产施加了极大的压力。

虽然成本在大幅增加,但产品的需求并不旺盛,难以转嫁涨价,企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从2007年国内甲苯—二甲苯—TDI的产业链走势来看,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该产业链的利润将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我国TDI市场需求正处于上升期,国内供应商山西蓝星、甘肃银光、沧州大化、烟台巨力等在2008年均有扩能计划,BASF、锦化氯碱、拜耳上海工厂也计划扩充TDI装置。

届时,国内产能几近翻番,国产货源市场份额将占到极大比例,TDI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也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

随着全球尤其是我国TDI生产能力的迅速扩大,以及下游应用增长放缓和替代品日渐成熟,未来几年内TDI行业的利润将始终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一方面,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生产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下游低端应用格局的现实使得价格弹性指数较高,即一旦价格处于高位,需求将受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反过来打压价格。

生产企业受到来自上下游两方面的挤压,必将损失部分生产利润。

行业平均利润率的降低使得提高业内生产企业的竞争力的问题显得异常突出。

目前国内的一些生产企业由于前期投资较大、生产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已经处于亏本的境地。

今后,业内企业的增多以及生产能力的增加,将使企业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6月份,国际WTI现货价格突破140美元/桶之后,仍在高位徘徊,没有明显回落的迹象。

根据国际市场石脑油价格变化情况和定价公式,中石化6月石脑油出厂价格由现行7590元/吨调整为8350元/吨,上调760元/吨。

甲苯、二甲苯生产商面临着成本大幅增加而下游需求却持续低迷的双重困境,非一体化的生产商的现金利润进入了负值区间,而新产能的即将投运将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总体来看,国内甲苯、二甲苯市场下半年走势将呈现以下特点:
(一)市场的稳定性将明显好于去年
从2007年市场资源供应的情况来看,芳烃特别是甲苯进口的锐减使得2008年市场整体的抗外盘波动风险的能力大大强化,造就了国产资源市场重掌主动权的结果。

另一方面,2008年市场心态在前两个季度里面则更多的折射出贸易商徘徊于理性和投机这一矛盾心态左右下的主动性选择。

所以,综合非需求因素的考量来看,市场的稳定性将明显好于去年。

(二)需求继续萎缩难以避免
由于国内宏观经济紧缩措施实施了前后总计2年多时间,政策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终端的影响已经基本显露无遗,加上考虑到北京奥运会可能将使国内的一些高危和高污染的企业提前进入停车的问题,所以需求的继续萎缩似乎难以避免。

(三)价格仍有上升可能
中国经济可能已经进入调整周期,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呈现出逐步回落的过程。

美国次贷危机属于国际环境,而经济周期属于客观规律很难改变,如果这两个因素比预想的要严重,那么只有调整政策性紧缩才可能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回落。

根据一些芳烃相关产业链终端反馈的情况看,政策性的大调整仅仅是对产业结构优化所作出的调整,2008年国家经济依然将按照8%的增幅为标准,因此市场整体经济依然保持着稳健运行。

价格仍有上升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