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丹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学——丹毒
1、丹毒的主要病因病机是
A、风温夹痰凝结经络
B、风温湿热蕴结肌肤
C、外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
D、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E、暑湿热毒流注肌间
2、下列哪项不是丹毒的临床特点
A、病起缓慢,恶寒发热
B、局部皮肤焮热肿胀,迅速扩大
C、局部皮肤忽然变赤
D、好发于小腿部
E、容易复发
3、发于小腿足部的丹毒是
A、抱头火丹
B、内发丹毒
C、流火
D、流注
E、赤游丹毒
4、内发丹毒的治法是
A、疏风清热解毒
B、清肝泻火利湿
C、利湿清热解毒
D、凉血清热解毒
E、清热解毒透脓
5、丹毒风热毒蕴型的主方是
A、普济消毒饮
B、阳和汤
C、托里消毒散
D、五神汤
E、犀角地黄汤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风温夹痰凝结经络的病位在经络,丹毒病位在肌肤(A错)。

风温湿热蕴结肌肤,若加之脏腑蕴毒,可形成有头疽(B错)。

丹毒为外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发(C对)。

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多形成各种外科疾病的肿块(D错)。

暑湿热毒流注肌间可形成流注(E错)。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其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A对)。

丹毒可见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C错)。

表现出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B错)。

丹毒挟湿热者好发于下肢小腿部(D错)。

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E 错)。

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A错)。

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B错)。

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C 对)。

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E错)。

4、【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内发丹毒发于躯干,多为肝脾湿火证,症候:发于胸腹腰胯部,皮肤红肿蔓延,摸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当清肝泻火利湿(B对)。

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普济消毒饮适用于丹毒风热独盛证(A对)。

阳和汤适用于阴证疮疡(B错)。

托里消毒散适用于正气不足无法托毒外出(C错)。

五神汤适用于丹毒湿热毒蕴证(D 错)。

犀角地黄汤适用于胎火蕴毒证(E错)。

细目七丹毒
要点一丹毒的临床特点及不同部位丹毒的病名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其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丹毒有不同的病名,如生于躯干部的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的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的流火,多生于新生儿臀部的赤游丹毒等。

要点二丹毒的病因病机
素体血分有热,或在肌肤破损处(如鼻腔黏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等皮肤破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有湿热火毒之邪乘阶侵入,郁阻肌肤而发。

本病总由血热火毒为患。

发于头面部者,多夹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夹肝脾郁火;发于下肢者,多夹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有胎热火毒。

要点三丹毒的内、外治法
1.丹毒的内治法
(1)风热毒蕴证
证候:发于头面部,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

伴恶寒,发热,头痛。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2)肝脾湿火证
证候:发于胸腹腰胯部,皮肤红肿蔓延,摸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且苦。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利湿。

方药: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3)湿热毒蕴证
证候: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

或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风。

伴发热,胃纳不香。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加减:肿胀甚者,或形成大脚风者,加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等。

(4)胎火蕴毒证
证候:发生于新生儿,多见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加减: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舌绛苔光者,加玄参、麦冬、石斛等。

2.丹毒的外治法
(1)外敷法。

用玉露散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鲜丝瓜叶捣汁或金银花露调敷。

或鲜荷叶、鲜蒲公英、鲜地丁全草、鲜马齿苋、鲜冬青树叶等捣烂湿敷。

(2)砭镰法。

患处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

适用于下肢复发性丹毒,禁用于赤游丹毒、抱头火丹患者。

(3)若流火结毒成脓者,可在坏死部分作小切口引流,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细目八走黄与内陷
要点一走黄与内陷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1.走黄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1)走黄的概念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又名癀走。

其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心烦作躁,神识昏愦等七恶证。

(2)走黄的病因病机
走黄的发生主要在于火毒炽盛,毒入营血,内攻脏腑。

生疔之后,早期失治,毒势不得控制,或挤压碰伤,过早切开,毒邪扩散,或误食辛热之品及酒肉鱼腥等发物,或艾灸疮
头,更增火毒,均可促使疔毒发散,入营入血,内攻脏腑而成。

2.内陷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1)内陷的概念
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因多由有头疽患者并发,故名疽毒内陷。

又称“三陷变局”。

其特点是肿疡隆起的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脓净红活的疮面忽变光白板亮,同时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

(2)内陷的病因病机
内陷证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加之失治或不当,以致正不胜邪,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犯脏腑。

1)火陷: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

2)干陷: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载毒外泄,以致正愈虚,毒愈盛,形成内闭外脱。

3)虚陷: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哀,导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余邪走窜入营。

要点二内陷的分类
根据病变不同阶段分为三种:发于有头疽1-2候毒盛期的火陷,发于2-3候溃脓期的干陷,发于4候收口期的虚陷。

要点三走黄与内陷的治疗原则
1.走黄的治疗原则
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内治可参照温病辨证论治,急投重剂清热、凉血、解毒之品,随证施治。

外治主要是处理原发病灶。

2.内陷的治疗原则
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内治当扶正达邪,并审邪正之消长,随证治之。

火陷证,当凉血清热解毒为主,并顾护津液;干陷证,当补养气血,托毒透邪;虚陷证,当温补脾肾或生津养胃。

外治参照“有头疽”,注意局部引流通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