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丹毒
丹毒的病因与临床表现是什么?
丹毒的病因与临床表现是什么?丹毒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皮肤病,主要由丹毒链球菌引起。
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报道,并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尤为常见。
丹毒的病因与临床表现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个体的免疫状态息息相关。
下面将详细介绍丹毒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病因:丹毒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它常定植于人体的皮肤和黏膜表面,尤其是鼻腔和口腔。
这种细菌通过直接接触或呼吸道飞沫传播。
一旦细菌进入人体,就会感染皮肤或黏膜的某些部位,进而引起丹毒。
临床表现:丹毒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取决于感染的部位和感染的严重程度。
以下是丹毒的一些常见症状和临床表现:1. 皮肤红肿和疼痛:丹毒会导致感染部位皮肤出现红肿和疼痛,通常局限于一个区域。
这种红肿可蔓延至周围组织,并且伴随有热感。
2. 水泡和疱疹:在丹毒感染的初期,感染区域经常伴有水泡和疱疹形成。
这些疱疹可能破裂并释放出液体和溃疡。
溃疡可能会感染其他部位的皮肤。
3. 负疡:随着丹毒的进展,感染区域的皮肤可能会变为暗红色,并变得有点凹陷,形成一个溃疡。
这个溃疡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扩大。
4. 淋巴结肿大:在部分丹毒感染者中,淋巴结可能会肿大和变得敏感。
这是由于免疫系统试图清除感染并抑制它的进一步扩散。
5. 高热:丹毒会导致感染部位的发热,体温可达到39摄氏度以上。
这是身体抵抗感染的一种正常反应。
6. 寒战:在伴随高热时,一些患者可能会发生寒战或身体发抖。
这是由于身体试图产生额外的热量来应对感染。
7. 肌肉和关节疼痛:在丹毒感染过程中,一些患者可能会经历肌肉和关节疼痛。
这可能是由于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所致。
8. 并发症:如果丹毒没有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能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败血症、淋巴管炎和坏疽等。
总结:丹毒是一种由丹毒链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
丹毒的病因与临床表现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个体的免疫状态有关。
丹毒的常见症状包括皮肤红肿和疼痛,水泡和疱疹,负疡,淋巴结肿大,高热,寒战,肌肉和关节疼痛等。
丹毒-360百科
丹毒-360百科1 症状体征发病前常有活动期足癣、鼻、口腔内感染病灶及皮肤外伤史,皮损出现前常有恶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婴儿有时可发生惊厥,潜伏期一般为2~5天。
皮疹初起为红肿发硬的斑片,后迅速向周围蔓延而成为大片猩红色斑状损害,表面紧张灼热有光泽,稍微高起,境界清楚,以后皮损向外扩延,中央红色消退为棕黄色并有轻微脱屑,触痛明显。
皮损部出现含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的水疱或大疱时称水疱或大疱性丹毒(erysipelas vesiculosum or erysipelas bullosum),症状极严重时患部可以迅速发生坏疽成为坏疽性丹毒(erysipelas gangrenosum)。
此情况多见于新生儿,多由脐部或生殖器部开始,后迅速扩延,病情凶险,易引起败血症和腹膜炎甚至死亡。
损害也可向他处蔓延(游走性丹毒)或在原发损害部位屡次发生(复发性丹毒)。
多次复发者称慢性复发性丹毒,局部往往继发淋巴性水肿。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小腿、颜面、前臂、手足及婴儿腹部多见。
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局部淋巴结肿大。
全年均可发病,但常见于春、秋两季。
2 用药治疗1.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
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
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
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4.中医疗法(1)辨证用药及方剂:①风热毒蕴证:治法:宜清热解毒,凉血疏风。
方剂:普济消毒饮加犀角地黄汤:双花15g、地丁15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牛蒡子10g、蚤休15g、丹皮10g、生地15g、赤芍10g、生石膏30g、知母10g、羚羊角粉0.6g。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下肢丹毒的住院患者一、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丹毒(ICD-10编码:L03.1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皮肤,并迅速相四周蔓延扩张,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
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型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肿大。
病情多在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有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3.症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赤红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红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2.适用于下肢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3.下肢丹毒慢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孕妇、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患者不进入本路径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丹毒中医护理常规
丹毒中医护理常规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炎症。
一、护理评估(1)皮损表现:皮损分布的部位、颜色、形态,有无灼热肿胀疼痛。
(2)了解患者体温、精神及饮食情况,以及生活方式Q(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状况,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风热毒蕴证。
证候:多发于头面部,恶寒发热,皮肤炊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睑肿胀难睁。
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②湿热毒蕴证。
证候:多发于下肢;除发热等症状外,局部以红赤肿胀、灼热疼痛为主,亦可发生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风。
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③毒邪内攻证。
证候:红斑迅速发展蔓延,如燎原之势扩散;壮热神昏,烦躁遭语,呼吸急促,头痛剧烈,恶心呕吐,便结漫赤。
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皮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患者衣裤宜宽松,以免增加局部皮肤疼痛感。
(3)医护人员勤洗手,正确处理器械和敷料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4)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颜面部丹毒者应取半坐卧位。
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5)全身症状明显者,在发热期间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6)局部皮肤灼热红肿疼痛者,遵医嘱给予庆大霉素加生理盐水冷湿敷;无破溃者,可用消炎膏(由如意金黄散加蜂蜜调配而成)外敷;溃疡者,可外敷黄连膏或抗生素软膏。
(7)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患者皮损的颜色,红肿、疼痛的程度,有无水疱发生,做好记录,同时做好疼痛评分。
②观察患者全身不适症状,监测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
③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澹语、恶心呕吐,为毒邪内攻之险症。
应立即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
④颜面部丹毒者,注意观察眼睛及耳部、口腔的症状。
(8)积极治疗足癣及其他慢性病灶,以去除诱因。
13、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下肢丹毒的住院患者一、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丹毒(ICD-10编码:)(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 )》进行诊断(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皮肤,并迅速相四周蔓延扩张,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
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型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肿大。
病情多在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有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3.症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赤红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红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四)标准住院日为W 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2.适用于下肢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3.下肢丹毒慢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孕妇、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患者不进入本路径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中医外科学名词解释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蚀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
走黄----疔之毒邪迅速走散,入子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
乳痈:是热毒侵入乳房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
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因其皮损厚而且坚,状如牛领之皮。
气瘿-----气瘿指瘿病肿块对称而漫肿柔软,随喜怒而消长者。
相当于西医的单纯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疖----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局部色红灼热疼痛肿胀局势范围小出脓便愈。
脱疽:是以肢端缺血性坏死,趾(指)节脱落为特征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流注----流注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蛇串疮----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
内痔----内痔:本病是指发生在齿状线以上痔上静脉丛曲张、扩大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以其隐突于直肠腔内,故名内痔。
外痈:是指生长于体表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一般范围3-9cm。
内痈:是指生长于脏腑内的脓肿,如肝痈、肺痈、肠痈。
有头疽----有头疽是一种发于肌肉之内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初起即有粟粒状脓头,溃破状若蜂窝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发:是一种生于皮肉之间疏松部位的急性化脓性疾患,病变范围较痈为大。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
内陷----因疽毒或除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的一种证候。
瘰疬:瘰疬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流痰----流痰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溃后流脓淸稀或夹有败絮样物质。
不易愈合,每多损伤筋骨而造成残疾。
臁疮:发生于小腿下部内外侧的慢性溃疡。
疳:凡粘膜发生浅表溃疡,呈凹形有腐肉而脓液不多。
疮:皮肤浅表起丘疹、疱疹,破后糜烂的疾病。
统称为疮。
(医学课件)丹毒
2023-11-05•丹毒概述•丹毒的病因与易感因素•丹毒的治疗与护理目录•丹毒的预防与控制•丹毒病例分享•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01丹毒概述定义与临床表现定义丹毒是一种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皮肤和皮下组织引起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常在诱发因素刺激下导致细菌侵入并大量繁殖,继而引发本病。
临床表现患处皮肤突然出现一片红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并伴有疼痛、触痛、灼热感,边界较清楚,皮肤紧张,硬如板状,并伴有全身不适、恶寒、发热、白细胞增多等症状。
皮损表面紧张有光泽,局部皮温增高、红肿明显,病变区域皮温明显升高。
主要是由于皮肤或黏膜屏障破损,导致细菌侵入皮肤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常见诱因包括擦伤、刺伤、割伤、咬伤等皮肤外伤,鼻腔黏膜破损、龋齿、脚气等颜面部皮肤破损,以及慢性湿疹、皮炎等皮肤疾病。
发病原因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皮肤和皮下组织后,释放多种酶和毒素,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发热等症状。
发病机制丹毒的发病机制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丹毒。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鉴别诊断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蜂窝织炎、接触性皮炎、足癣感染、淋巴管炎等。
丹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02丹毒的病因与易感因素主要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通过皮肤或黏膜细微损伤侵入。
感染糖尿病患者、老年人、营养不良、慢性肾炎等患者易患此病。
免疫力低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容易发生下肢丹毒。
静脉曲张皮肤外伤、抓痕、刺伤等都可能成为感染途径。
皮肤外伤病因学03糖尿病、慢性肾炎等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慢性肾炎等慢性疾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从而引发丹毒。
易感因素01肥胖及皮肤炎症肥胖患者以及皮肤炎症患者,如痤疮、湿疹等,容易诱发丹毒。
02长期站立或坐位如服务员、厨师等职业,长时间保持站立或坐位,容易增加患丹毒的风险。
丹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发病率较高。
中医外科学试题
中医外科学试题—B卷课程代码:2021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丹毒 2.肉瘿 3.脱疽二、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每题1分,共15分) 1.外科成为独立的专科是在( ) A.周代B.春秋战国时期C.汉代D.晋代 2.以下哪项不是外科疾病的发病机理?( ) A.气血凝滞B.经络阻塞C.五气过极D.脏腑失与 3.痈初期内治代表方剂为( ) A.龙胆泻肝汤B.清营汤C.黄连解毒汤D.仙方活命饮4.丹毒的治疗原那么为( ) A.清热解毒活血通络B.凉血清热解毒化瘀C.与营托毒清热利湿D.清热解毒与营化湿 5.检查乳房时间选择最好在( ) A.月经前7~10天 B.月经期 C.月经后7~10天 D.以上均可 6.关于气瘿的论述,错误的选项是( ) A.外因为饮食中含碘缺乏B.内因为气血亏虚C.颈部弥漫性肿大D.好发于青年,女多于男 7.不能归于五脏所属的肿瘤是( ) A.骨瘤 B.气瘤 C.脂瘤D.血瘤 8.溶液类外用药适用于( ) A.渗出较多或脓性分泌物较多的急性皮肤病 B.无渗液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的皮炎 C.一切慢性皮肤病D.手癣、足癣、体癣、神经性皮炎 9.下面哪种皮肤病没有传染性?( ) A.疥疮 B.脓疱疮C.肥疮D.牛皮癣 10.不是肛管直肠环的组成局部的是( ) A.内括约肌 B.外括约肌的皮下部 C.直肠纵肌 D.耻骨直肠肌 11.不是肛门直肠疾病的常见原因的是( ) A.风B.湿 C.虫 D.气虚 12.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是( ) A.肛门旁皮下脓肿B.坐骨直肠窝脓肿C.骨盆直肠间隙脓肿D.直肠后间隙脓肿 13.将肛门两侧的坐骨结节划一条横线,当瘘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离肛缘( )厘米以内,内口在齿线处及外口位置相对,其管道多为直行。
A.4 B.6 C.8 D.10 14.子之系(精索)属( ) A.肝 B.肾 C.小肠 D.脾 15.子痈,湿热下注证治疗用( ) A.橘核丸 B.透脓散 C.八正散 D.枸橘汤三、多项选择题(在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丹毒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一种急性疾病,又称丹燥。
根据其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之不同,中医文献中有不同的名称:发生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生于胁下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生于下肢者,称流火或腿游风;新生儿丹毒,发无定处,称赤游丹。
本病西医也称为丹毒。
丹毒的诊断要点皮疹好发于小腿和面部,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
发病急骤。
常见有恶寒,发热,疲倦乏力,头痛骨楚,纳呆,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
皮疹为略高于皮肤表面的红斑,掀热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色,放手后即恢复原状,表面紧张发亮,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常迅速向四周扩展。
严重者红斑表面可发生水疱或大疱,更严重者可发展成坏疽。
自觉局部灼热疼痛。
皮疹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较严重者可见高热持续不退。
若热毒内陷,则见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洪数等证。
病程为急性经过。
可复发。
反复发作者称为慢性复发性丹毒;日久可继发形成象皮肿(以小腿多见)。
本病应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接触性皮炎有接触某种外界物质的病史,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皮疹多为在红斑上有密集的水疱(或有大疱),境界清楚,自觉灼热瘙痒而一般无疼痛感。
检查血象,白细胞常明显增高,分类常见嗜中性粒细胞增加。
本病主要治疗方法是清热凉血解毒,并宜结合外治法。
丹毒的辨证论治风热火毒型【证见】皮疹发生于头面部,伴有恶寒或寒战,高热,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纳呆,口渴,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佐以祛风。
【方药】1.主方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方,录自《医方集解》)加减处方:黄芩、牛蒡子、柴胡、玄参、牡丹皮各12克,黄连、桔梗、升麻各9克,连翘、板蓝根各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甘草5克,薄荷5克(后下)。
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1)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丹毒
丹毒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丹毒英文名称:erysipelas 定义: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外科疾病(二级学科);疮疡疾病(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丹毒(Erysipelas)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
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
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简介丹毒虽然只是皮肤病,却严重影响个人形象,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丹毒的发生常伴随有皮肤粘膜的擦伤及其他细微不易发现的皮肤破损,如足癣、虫咬等皮肤疾病诱因,尤其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故平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对皮肤粘膜的小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尤其是婴幼儿皮肤柔嫩,很容易造成损伤,故要精心照护。
糖尿病患者皮肤最易发生细菌感染,一旦出现小的感染源应积极处理,防止病灶的扩散引发丹毒。
中医古方蒲银散快速驱除丹毒感染,全面调养,保障身体健康。
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虽在五十、六十年即有,但例数少且多为内部资料[1]。
1959年3月10日,上海“新闻日报”曾刊载耳针治疗本病的通讯。
最近十余年来,有关文献开始迅速增多。
一系列工作证实,针灸对本病是确有效果的。
有人曾对各种软组织炎症进行疗效分析,发现针灸对蜂窝织炎和丹毒收效最快[3];另有人治疗急性发作的丹毒,平均治愈天数仅为9.6天[4]。
而穴位刺激法上则以剌血法用得最为广泛。
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
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
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
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中医外科学---丹毒 流痰 有头疽 无头疽 流注 走黄与内陷
• 首见于《灵枢寒热篇》
“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 伯曰: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 不去者也。”
特点
• 多发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及 耳后,病程长
• 起病缓慢,初起结块肿大如豆,不痛不 红,缓慢增大,三五成串分布
• 成脓时皮色转为暗红 • 溃后脓水清稀,其中夹有败絮样物 • 此愈彼溃,经久不敛,形成窦道,愈后
外治
• 视皮损以施治
红斑(水肿)
• 金黄散外调擦 • 或用30~50%硫酸镁 • 或用草药外敷
水疱(大疱)时
• 空针抽水疱 • 再敷
砭镰法
• 复发性丹毒 • 可浅刺也或围刺
预防与调护
• 休息,饮食 • 抬高患肢,大足风穿弹力袜 • 治疗原发病
流痰
定义
是发生在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局部表现
• 红斑
主皮损
• 略高皮面 • 初色鲜红 • 迅速扩大 • 边界清楚
特点
颜色变化
• 鲜红 • 暗红 • 棕黄色 • 脱屑而愈
局部表现
• 水肿性边界清的片状红斑(鲜红色)。 • 迅速扩大 • 表面紧张光亮,灼热有触痛 • 严重时红斑可见水疱、大疱等。 • 鲜红斑-----暗红斑-----脱屑而愈
鉴别诊断
历节风:日痛,皮色渐变紫黑, 坚硬如石,推之不移,紧贴于骨,掣痛 难忍。
辨证论治
内治: 阳虚痰凝 治宜补肾温经,散寒化痰,方用 阳和汤加减; 阴虚内热 治宜养阴清热托毒,方用六味地 黄丸合清骨散加减; 肝肾亏虚 治宜补益肝肾,方用左归丸合香 贝养营汤加减; 气血两虚 治宜补气养血,方用人参养荣汤 或十全大补汤加减。
所化火毒之病邪性质不同
上部
• 天行热疫毒邪或风热之邪
丹毒(秘方数:15)
丹毒(秘方数:15)丹毒(秘方数:15)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粘膜淋巴管所引起的淋巴管和淋巴管周围急性炎症,亦可由血行感染所致。
本病好发于小腿及面部,足癣和鼻炎常是主要诱因。
临床特征为发病急剧,常先有畏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继而患部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表面灼热紧张,迅速向四周扩展,严重时损害上可发生大疱,自觉灼热疼痛。
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增高,血沉加速,抗链球菌溶血素O增高等。
本病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发作,称慢性复发性丹毒;下肢复发性丹毒,日久可继发象皮肿。
若发生于颜面部,可形成慢性淋巴水肿样改变。
本病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组织炎相区别。
本病的病原因为B型溶血性链球菌。
全身治疗以青霉素疗效较好,磺胺类药及其他抗菌素亦可选用。
祖国医学对丹毒早有认识,《素问·至真大论》称之为“丹熛”。
《诸病源候论·丹候》曰:“丹者,人身体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
并将丹分为十二种,其中“赤丹”与丹毒相似。
《千金要方.赤毒》载:“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
”本病好发于颜面、腿足,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发生。
因部位不同而名称亦异:发于头面的重者称大头瘟,轻者称抱头火丹;发于腰胯者称内发丹毒;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生于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毒。
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内因血分有热,外因火毒侵袭,郁于肌肤而成。
或由于皮肤粘膜有破损,毒邪乘隙而入。
凡发于头面者,多兼风热;发于腰胯者为肝经火旺,脾经湿热相感而成;发于下肢者为湿热下注,化为火毒;发于小儿者多由内热所致。
发于头面宜散风清热解毒;发于腰胯宜清肝泄热利湿为主;发于下肢宜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为治。
(向熙瑞)方名:牛公凉血方【功能主治】功能散风凉血,清热解毒。
主治颜面丹毒,风热上扰症。
【处方组成】牛蒡子10克、蒲公英12克、板蓝根15克、玄参12克、野菊花10克、黄芩6克、银花12克、连翘10克、丹皮6克、赤芍10克、僵蚕1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2剂,连服2天。
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丹毒中医诊疗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于皮肤,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扩展,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
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临床表现: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结肿大。
病情多在 4~5 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三)证候诊断1.急性期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或伴恶寒发热;甚或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胃纳不香;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慢性期血瘀湿阻证:发于下肢,常反复发作,病情进展缓慢,患肢肿痛不甚,色暗红,可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出现象皮腿。
舌脉:舌红或紫暗,苔黄,脉弦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急性期湿热毒蕴证治法:凉血清热,利湿解毒(1)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赤小豆、赤芍、金银花、泽泻、虎杖、黄柏、蒲公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法①贴敷疗法:外敷膏药:适用创面无水疱,局部红肿者,可选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或青黛膏或芩柏膏,每日1次,6天1个疗程;中药湿敷:适用于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
丹毒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丹毒的病因治疗与预防丹毒我们去了解,但对于丹毒这种不常见的疾病很多人也知道,很多人等到疾病会理解,为了让你提前预防丹毒,我们将首先介绍丹毒,让你更了解丹毒,做好预防工作。
病因丹毒是由感染引起的A群β-中医称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肤病为游丹或游火。
好发部位丹毒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但以下肢、面部等暴露部位最多见。
下肢丹毒多见于足癣患者;面部丹毒常见于那些有挖鼻习惯的中年人。
婴幼儿则好发于腹部。
症状丹毒常出现寒战、发烧、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然后局部出现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晰的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明亮,迅速扩展到周围,接触热、明显压痛,有时皮肤损伤表面会出现不同大小的水泡。
面部丹毒通常是整个头红肿,甚至变形,甚至眼睑也不能张开。
预防和治疗*根治足癣可预防下肢丹毒,预防面部丹毒应避免和纠正挖鼻习惯。
*丹毒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疲劳。
下肢丹毒可用枕头将小腿垫高35度-45度角;头部和面部丹毒患者可以半卧位。
*饮食要清淡,不要刺激性食物,鼓励患者多喝水。
*发烧者可给酒精洗澡或退烧药;皮肤发痒时,应避免抓伤,引起再次感染。
*药物主要是抗菌素,青霉素是首选,其次是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或磺胺类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全身和局部症状应该消失3~5抗菌素可在天才停用,以免丹毒复发。
*局部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或尝试用铅洗剂和酒精制成的溶液湿敷。
通过我们上面介绍的丹毒,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种疾病。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能确定我们不会感染某种疾病,所以我们一直在努力让自己远离疾病。
我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丹毒的病原菌是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尔C型或c链球菌引起。
它主要是由皮肤或粘膜的损伤或血液感染引起的。
因此,鼻炎、挖鼻、挖耳、足癣等因素往往成为丹毒的诱因,病原体可潜伏在淋巴管内,导致复发。
其他因素,如营养不良、酗酒、丙球蛋白缺陷和肾水肿,都可能是丹毒的诱因。
中医认为丹毒多要是由血热引起的,更多的是由于火毒侵袭,或皮肤粘膜损伤,邪恶毒素乘隙进入,热邪恶毒素抑制皮肤,经络阻塞,气血阻塞。
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于皮肤,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扩展,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
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临床表现: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结肿大。
病情多在 4~5 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三)证候诊断1.急性期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或伴恶寒发热;甚或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胃纳不香;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慢性期血瘀湿阻证:发于下肢,常反复发作,病情进展缓慢,患肢肿痛不甚,色暗红,可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出现象皮腿。
舌脉:舌红或紫暗,苔黄,脉弦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急性期湿热毒蕴证治法:凉血清热,利湿解毒(1)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赤小豆、赤芍、金银花、泽泻、虎杖、黄柏、蒲公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法①贴敷疗法:外敷膏药:适用创面无水疱,局部红肿者,可选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或青黛膏或芩柏膏,每日1次,6天1个疗程;中药湿敷:适用于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
丹毒属于什么科
丹毒属于什么科
一、丹毒属于什么科1. 丹毒属于什么科2. 丹毒的症状3. 丹毒的原因二、丹毒的治疗三、丹毒的预防
丹毒属于什么科
1、丹毒属于什么科丹毒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管炎,造成出现局部的红肿、疼痛等,甚至可以引起发热、败血症等,可以看普通外科或血管外科。
2、丹毒的症状2.1、限局型为本病在临床上最多见的一型,在病菌侵入部位发生疼痛。
继之患部皮肤肿胀,出现境界清楚的紫红斑,红斑逐渐向周围扩展,中央部分消退,边缘微隆起而成环状,有时可有水疱形成。
病损范围直径一般不超过10cm,多发生于手及腕部,局部有灼热感或瘙痒。
若手指被侵犯,则指关节疼痛,活动困难。
少数患者伴发淋巴结炎或淋巴管炎。
病损不化脓,消退后也不脱屑,可遗留色素沉着斑。
病人一般不发热,多无全身症状。
如不治疗,一般在2~4周内可自然痊愈。
除少数患者遗留指关节畸形外,一般无后遗症发生。
2.2、弥漫型少见。
皮损形态与限局型相同,但呈弥漫性或全身性分布。
也有呈环状、地图状或奇异形状。
常伴有发热及关节症状。
血培养阴性。
2.3、败血症型罕见。
病人一般没有典型皮损,但可发生广泛性红斑和紫癜。
全身症状重笃,往往伴有关节痛及心、肾等多种内脏损害。
血培养阳性。
死亡率高。
3、丹毒的原因
3.1、引起丹毒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A族B型的溶血性链球菌被受侵入从而导致的,主要诱发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皮肤上出现擦伤或者是其他的轻微小伤,由血行感染引起的,患者出现皮肤溃疡或者是擦伤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护理好,不然的话是会引起丹毒的发生的。
丹毒
发病急骤, 以局部红、 肿、热、 痛患处皮 肤呈片状、 色红如丹、 中间较淡, 手指按压 可使红色 消退,边缘 清楚而稍 突起。
可伴 有高 热及 恶寒、 头痛、 口渴
重者 出现 烦躁 难寐、 昏迷 等症 状
• 急性期红疹中间可发生水疱,局 部水肿很快向四周蔓延 ,患处 剧痛难忍,按之疼痛更甚,可伴有 局部引流部位淋巴结肿大、疼痛 • 恢复期红疹中央由鲜红转为暗 红甚至变为暗黄,经数天后脱屑 而愈 • 若失治误治,或患血丝虫病等致 久而不愈 • 慢性发展可呈象皮腿改变
下肢丹毒最为 常见
发病特点:
好发于炎夏盛暑 季节,病起突然, 恶寒壮热 游走性,发无 定处,每多复 发
局部皮肤忽然红赤如涂 丹之伏,焮热肿胀, 迅速蔓延,边界清楚, 迅速扩大
抱头火丹
内发丹毒
流火
下肢丹毒病因病机
湿热毒邪相合,湿性重浊下行蕴结肌肤 局部壅肿疼痛 血被热劫,气血滞不通
若反复发作不愈,致余邪留恋血分不去,久则热盛肉腐,故渐变紫黑,甚则破溃 病至晚期,血不去,血化为水,不归水道,泛溢肌肤,可见局部水肿
下肢丹毒治法:
1
内 治 法
清利湿热,凉血解 毒,活血通络
2
外 治 法
中药外用、针灸、 拔罐、刺血
内治法:
• 下肢丹毒的特点为湿热下注所致,久则湿热生痰湿,难以痊愈, 临床应抓住早期治疗机会,大多可痊愈。
方以利水渗湿汤加减:药用土茯苓,薏苡仁,丹皮,蒲公英, 黄芩,丹参,忍冬藤,徐长卿,防己,车前草,泽兰,知母
刺血:主穴:阿是穴、委中。先于患部周围皮下寻得呈现紫暗色怒张之小血管 (如小血管怒张不显,可选周围显现静脉),消毒后,用圆利针(如无此针具,可 用28号半寸针代替),迅速刺入血管,摇大针孔,缓慢出针,待黑血自行溢出后, 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学——丹毒
1、丹毒的主要病因病机是
A、风温夹痰凝结经络
B、风温湿热蕴结肌肤
C、外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
D、经络阻塞,气血凝滞
E、暑湿热毒流注肌间
2、下列哪项不是丹毒的临床特点
A、病起缓慢,恶寒发热
B、局部皮肤焮热肿胀,迅速扩大
C、局部皮肤忽然变赤
D、好发于小腿部
E、容易复发
3、发于小腿足部的丹毒是
A、抱头火丹
B、内发丹毒
C、流火
D、流注
E、赤游丹毒
4、内发丹毒的治法是
A、疏风清热解毒
B、清肝泻火利湿
C、利湿清热解毒
D、凉血清热解毒
E、清热解毒透脓
5、丹毒风热毒蕴型的主方是
A、普济消毒饮
B、阳和汤
C、托里消毒散
D、五神汤
E、犀角地黄汤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风温夹痰凝结经络的病位在经络,丹毒病位在肌肤(A错)。
风温湿热蕴结肌肤,若加之脏腑蕴毒,可形成有头疽(B错)。
丹毒为外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发(C对)。
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多形成各种外科疾病的肿块(D错)。
暑湿热毒流注肌间可形成流注(E错)。
2、【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其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A对)。
丹毒可见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C错)。
表现出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B错)。
丹毒挟湿热者好发于下肢小腿部(D错)。
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E 错)。
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A错)。
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B错)。
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C 对)。
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E错)。
4、【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内发丹毒发于躯干,多为肝脾湿火证,症候:发于胸腹腰胯部,皮肤红肿蔓延,摸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当清肝泻火利湿(B对)。
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普济消毒饮适用于丹毒风热独盛证(A对)。
阳和汤适用于阴证疮疡(B错)。
托里消毒散适用于正气不足无法托毒外出(C错)。
五神汤适用于丹毒湿热毒蕴证(D 错)。
犀角地黄汤适用于胎火蕴毒证(E错)。
细目七丹毒
要点一丹毒的临床特点及不同部位丹毒的病名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其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丹毒有不同的病名,如生于躯干部的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的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的流火,多生于新生儿臀部的赤游丹毒等。
要点二丹毒的病因病机
素体血分有热,或在肌肤破损处(如鼻腔黏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等皮肤破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有湿热火毒之邪乘阶侵入,郁阻肌肤而发。
本病总由血热火毒为患。
发于头面部者,多夹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多夹肝脾郁火;发于下肢者,多夹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有胎热火毒。
要点三丹毒的内、外治法
1.丹毒的内治法
(1)风热毒蕴证
证候:发于头面部,皮肤焮红灼热,肿胀疼痛,甚则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
伴恶寒,发热,头痛。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2)肝脾湿火证
证候:发于胸腹腰胯部,皮肤红肿蔓延,摸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且苦。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泻火利湿。
方药: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3)湿热毒蕴证
证候: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
或反复发作,可形成大脚风。
伴发热,胃纳不香。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加减:肿胀甚者,或形成大脚风者,加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等。
(4)胎火蕴毒证
证候:发生于新生儿,多见臀部,局部红肿灼热,常呈游走性;或伴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恶心呕吐。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加减:壮热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舌绛苔光者,加玄参、麦冬、石斛等。
2.丹毒的外治法
(1)外敷法。
用玉露散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鲜丝瓜叶捣汁或金银花露调敷。
或鲜荷叶、鲜蒲公英、鲜地丁全草、鲜马齿苋、鲜冬青树叶等捣烂湿敷。
(2)砭镰法。
患处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
适用于下肢复发性丹毒,禁用于赤游丹毒、抱头火丹患者。
(3)若流火结毒成脓者,可在坏死部分作小切口引流,掺九一丹,外敷红油膏。
细目八走黄与内陷
要点一走黄与内陷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1.走黄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1)走黄的概念
走黄是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又名癀走。
其特点是疮顶忽然凹陷,色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心烦作躁,神识昏愦等七恶证。
(2)走黄的病因病机
走黄的发生主要在于火毒炽盛,毒入营血,内攻脏腑。
生疔之后,早期失治,毒势不得控制,或挤压碰伤,过早切开,毒邪扩散,或误食辛热之品及酒肉鱼腥等发物,或艾灸疮
头,更增火毒,均可促使疔毒发散,入营入血,内攻脏腑而成。
2.内陷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1)内陷的概念
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因多由有头疽患者并发,故名疽毒内陷。
又称“三陷变局”。
其特点是肿疡隆起的疮顶忽然凹陷,或溃疡脓腐未净而忽然干枯无脓,或脓净红活的疮面忽变光白板亮,同时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
(2)内陷的病因病机
内陷证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加之失治或不当,以致正不胜邪,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犯脏腑。
1)火陷: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
2)干陷:气血两亏,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载毒外泄,以致正愈虚,毒愈盛,形成内闭外脱。
3)虚陷: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哀,导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余邪走窜入营。
要点二内陷的分类
根据病变不同阶段分为三种:发于有头疽1-2候毒盛期的火陷,发于2-3候溃脓期的干陷,发于4候收口期的虚陷。
要点三走黄与内陷的治疗原则
1.走黄的治疗原则
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内治可参照温病辨证论治,急投重剂清热、凉血、解毒之品,随证施治。
外治主要是处理原发病灶。
2.内陷的治疗原则
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内治当扶正达邪,并审邪正之消长,随证治之。
火陷证,当凉血清热解毒为主,并顾护津液;干陷证,当补养气血,托毒透邪;虚陷证,当温补脾肾或生津养胃。
外治参照“有头疽”,注意局部引流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