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冲刺名解02 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体验式报道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7b1662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65.png)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2.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
是记者对社会生活中新的事实,新的信息的发现和辨别能力。
3.报道策划:指新闻媒体遵循新闻规律,利用现有的新闻线索和背景资料,设计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材料挖掘方法,达到对新闻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从而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4.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为了全面地了解情况,亲自去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或深入到报道对象的生活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的采访方式,是记者了解社会,反映社会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5.隐性采访: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也就是说,隐性采访是记者以特定的身份去观察和了解事物,以获取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甚至不可能得到的新闻材料。
6.媒介权力:就是新闻媒介运用法律赋予职责,本能地行使报道新闻事实、评价新闻事实的权力.7.抗辩事由: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公正评论;权威的消息来源;公众人物和公共兴趣;合理使用;受害人同意.8.新闻控制:是指国家、政党和社会集团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的强制性管理和约束。
9.新闻价值:新闻事件本身包含的能够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
真实性是新闻的核心价值.10.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就是一种冷静、客观、富有思辨地阐释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报道形式。
11.背景材料:用来解释新闻事实的历史的、环境的材料称为背景材料。
12.解释性报道:主要用来解释新闻事实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
它通过背景材料的大量运用,解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揭示其实质、意义。
13.连续性报道:连续报道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连续不断地报道某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受众关注的问题的深度报道形式。
14.新闻特写:特写也可称为新闻性特写,就是把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部分用文学艺术等手法生动地再现出来的一种新闻体裁。
深度报道的分类
![深度报道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7c45980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d.png)
深度报道的分类
深度报道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解释性报道:主要侧重于对新闻事实的解释、阐述和深入剖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影响和意义。
2. 调查性报道: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深入调查,挖掘出事件背后的真相和事实,通常涉及到对复杂问题的分析、研究和对多个证据的对比、鉴别。
3. 预测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趋势或结果,通常基于对当前信息的分析和专家的观点。
4. 分析性报道:主要侧重于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的分析、研究和评价,旨在提供全方位的、深入的观点和分析,帮助读者了解事件的多个方面。
5. 述评性报道:是一种兼有新闻报道和评论特点的新闻体裁,通过对新闻事实的述评,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事件的本质和意义,同时表达记者的观点和见解。
不同类型深度报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有所不同,记者可以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报道类型,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
新闻作品选读之调查性与解释性报道
![新闻作品选读之调查性与解释性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d56796355727a5e9856a6133.png)
二 、调查性报道
对某些个人或集团企图掩盖的重大事件,通过深入 调查采访,弄清其整体情况之后所进行的公开报道。 特点: 1.“某些个人或集团企图掩盖的重大事件”一般指非 法的、不道德的、有损社会公众利益的“丑闻”。 因此,它以揭露黑幕丑闻为主要内容。 2.“丑闻”是现实中存在的有时效性和重大新闻价值。 3.依靠调查研究收集材料。 4.体现着新闻传播者的自主意识和道义力量。
第七讲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一种新闻样式(或新闻体裁), 在全面报道某一重要的新闻事实的同时,加进 新闻背景,并进行简要分析,以此解揭示其产 生的原因或发展趋势。 突出报道“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 是其基本特征。
一、解释性报道
就是通过加背景等方式揭示出新闻事实的 深层含义的报道。 关于其由来的两种说法:一战报道;对客 观性原则的修改。 关于解释与报道的矛盾性,典型例子:刘 九洲P261 例:P209 <鸡蛋价格 跌至谷底>
1974普利策地方特别报道奖
新闻经典:1972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服务性报道
新闻经典: 奥斯威辛 没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么 新闻
新闻学热门名词解释全集
![新闻学热门名词解释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19bbefef856a561252d36fa7.png)
1、公共新闻学(Public Journalism)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公共新闻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公共利益和民主。
即媒体必须承认并把维护公众利益臵于自己工作的首位,而不是把谋求媒体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媒体要唤起公众对自身利益的关注,积极投身到社区的民主协商中去。
优点:鼓励公众的参与,让公众自己达成共识,寻求问题的解决缺点:①动摇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②低估了社区共识的复杂性,社区成员复杂,很多问题根本不可能达成共识。
③往往成为报纸提高发行量的幌子。
2、公民新闻学(Civic Journalism)在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批判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
民生新闻过于琐碎,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这不利于公众利益的真正实现。
公民新闻学指出要把市民当成公民,关注公共利益。
3、民生新闻最早从《南京零距离》推出的一种新闻形式。
民生新闻以给百姓排忧解难为目的,把平民在生活、生存中遇到的疾苦报道出来,为平民摆脱困境的一种新闻。
意义:①关注平民的日常生活,强调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媒介的人文关怀。
②提高了媒介的社会责任感。
③帮助平民摆脱困境,让平民获得生存权,维护他们的公民权。
4、新闻策划新闻媒介的一种运作方法,媒介从新闻事实出发,进行创造性地筹划和安排,合理地调动和利用新闻资源,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5、新闻炒作媒介对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大肆报道,或着力渲染、放大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为自己谋取利益。
6、新闻评议制度最早由英国发起,后来得到很多西方国家的仿效。
通过由新闻界、法律界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评议会,依据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对有争议的新闻传播行为进行民间评议,令新闻界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7、媒介公信力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公众中所形成的信誉度、忠诚度和影响力。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媒介市场竞争制胜的关键性因素。
新闻学名词解释一
![新闻学名词解释一](https://img.taocdn.com/s3/m/1ec59ff8c8d376eeaeaa31f0.png)
1、公共新闻学(Public Journalism)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
公共新闻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公共利益和民主。
即媒体必须承认并把维护公众利益置于自己工作的首位,而不是把谋求媒体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媒体要唤起公众对自身利益的关注,积极投身到社区的民主协商中去。
优点:鼓励公众的参与,让公众自己达成共识,寻求问题的解决缺点:①动摇了新闻客观性的原则。
②低估了社区共识的复杂性,社区成员复杂,很多问题根本不可能达成共识。
③往往成为报纸提高发行量的幌子。
2、公民新闻学(Civic Journalism)在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批判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的一个概念。
民生新闻过于琐碎,把公众的注意力引向了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事,这不利于公众利益的真正实现。
公民新闻学指出要把市民当成公民,关注公共利益。
3、民生新闻最早从《南京零距离》推出的一种新闻形式。
民生新闻以给百姓排忧解难为目的,把平民在生活、生存中遇到的疾苦报道出来,为平民摆脱困境的一种新闻。
意义:①关注平民的日常生活,强调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体现了媒介的人文关怀。
②提高了媒介的社会责任感。
③帮助平民摆脱困境,让平民获得生存权,维护他们的公民权。
4、新闻策划新闻媒介的一种运作方法,媒介从新闻事实出发,进行创造性地筹划和安排,合理地调动和利用新闻资源,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5、新闻炒作媒介对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大肆报道,或着力渲染、放大新闻事实的某一部分,从而吸引受众的眼球,为自己谋取利益。
6、新闻评议制度最早由英国发起,后来得到很多西方国家的仿效。
通过由新闻界、法律界和社会知名人士组成评议会,依据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对有争议的新闻传播行为进行民间评议,令新闻界履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
7、媒介公信力媒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社会和公众中所形成的信誉度、忠诚度和影响力。
媒介公信力是媒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媒介市场竞争制胜的关键性因素。
第二章 深度报道的类别
![第二章 深度报道的类别](https://img.taocdn.com/s3/m/e8de5855312b3169a451a417.png)
第二章深度报道的类别作为受到广泛尊崇的新闻旨趣,深度报道的体裁应用不一而足。
从形式上看,深度报道明显可以被分为两类,其一是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其二是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
这两类报道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但直到很久以后,它们才殊途同归,被统一在新闻深度报道这一理念之下。
第一节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种类繁多,不同的研究者有其不同的分类。
比如陈作平将深度报道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分析性报道和述评性报道。
①刘明华则把深度报道分为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独家新闻、服务性报道和“新式新闻”②等等。
这些划分有相似之处,也有较大分歧。
这些分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对于深度报道的理解互有偏差。
我们认为,分析性报道和述评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能并列。
独家新闻和服务性报道作为交叉文体的指称有可能根本不是深度报道。
至于“新式新闻”,其实就是“新新闻主义”,与深度报道的旨趣大不相同。
我们在这里谨辨析指出,解择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这三种报道样式才是典型的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
一、解释性报道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解释性报道(interpretative Reporting),代表着现代深度报道的最高成就,是深度报道中最重要的一种文体。
很早以前,日本学者新井直之曾经预言:“今后的报纸,解说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加。
如果说,报业史的第一阶段是‘政论报纸’的时代,第二阶段是‘报道报纸’的时代,那么,今后的第三个阶段就可能是‘解说报纸’的时代。
”①新井当年的推测,现在正在成为事实。
甚至可以说,解释性报道全盛的时代正在来临。
然而,尽管学界对解释性报道的作用给了相当高的评价,但却始终缺乏公认合理的定义。
解释性报道出现的早期,有一种观点认为,解释性报道根本不是新闻报道,而是一种评论性文体。
这一观点自然有其立论根据。
因为“解释”(interpret)一词,按字典的字义系“依照自己的信仰与利益的判断进行解释”。
深度报道(独立文体报道)
![深度报道(独立文体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0db481ca76a20029bd642d48.png)
案例:《华盛顿邮报》和水门事件
(二)调查性报道的特点
1. 展现调查过程
(1)第一人称叙事情境。
(2)中立叙述情境。
2. 观点的交锋
二、解释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 interpretative reporting )
——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代表着现代深度报道的最高成就,是深度 报道中最重要的文体之一。
深度报道
独立文体深度报道
一、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 investigati入地揭露问
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
(一)调查性报道的发展
1. 起源:最初目的是揭露丑闻。 2. 分化: 一类是针对某人某事进行的“单项揭 丑式”,也称“传统揭丑式”。 一类是针对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进 行的“综合分析式”,也称“新型调研 式”。
1.超前性。 2.科学性。
3.深刻性。
(三)解释性报道的写作方法 —— “以事实解释事实”
1. 数据化解释。 2. 对比解释。 3. 引语解释。 (1)当事人的话语。 (2)目击者的话语。 (3)权威的话语。
三、预测性报道
预测性报道( foreseeing reporting )
——是指通过对现有材料的分析,对未
来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推论的新闻报 道。
名词解释:调查性报道
![名词解释:调查性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3f32da81b7360b4c2f3f6460.png)
名词解释:调查性报道名词解释:调查性报道才使他的情绪逐步平和下来.在临淄区某村,受个别村干部的操纵,十几位村民将我围在村委会,指责我先前报道 "失实",要与我好好辩论一番.我当然不会与他们辩论. 我的办法就是不慌乱,不失控,不张扬观点,而是诚恳耐心地反复询问对方的意见和看法,一一认真记录在采访本上,凭对方怎样激将,就是不辩论,不争吵,不交火.遇到这种情况,有时对方也会逼问你的看法,记者完全闭而不答对缓和气氛也不利.这时,可以简洁地讲上三两句, 但最好不要讲自己如何看如何看,可以说关于这个问题, 中央政策是如何规定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这也是一种宣传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的好场合.这是一种具有强烈震慑力的态度和气质,群众是懂道理的,是会看事的,对言谈举止真像那么回事的记者是信服的.那一次结果就是这样:围攻我的人态度逐渐变得平和了,先后散去,有的还向我咨询其他一些政策问题.对方不接受采访怎么办在舆论监督类报道或者社会问题题材调查的采访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如果对方获悉记者欲写的报道不是完全"正面"的,记者就不受欢迎,对方会以各种方式拒绝采访.对方之所以不接受采访,原因大致有三:一是认为记者就是对立面请来的,是来找茬的,对记者有成见.二是"心虚",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怕接受了采访,经过报道,事件被渲染扩大.三是担心媒体曝光后给本单位造成负面影响,在单位内部,谁接受的采访,谁就有一种"说不清"的责任.遭拒以后,如何使对方接受采访,有两个办法可以一试.一是明确告诉对方,不接受采访,他们的工作和看法就不能为读者了解,或者读者了解问题不全面,报道过后只会给他们造成更多负面影响.而记者了解全面情况,是使报道客观公正的前提,实际上是对他们负责任的做法. 如果记者的这些意见无法传给对方,可借助宣传部门替你传达,宣传部门尽管不希望所管辖的地方被曝光,但这种内容的意见,他们会认真传达的.二是靠诚恳的态度打动对方.前不久,我为写作"城市孩子下县就读现象调查" 进行采访时,一城市名校有关科室的负责同志,借口校长不在家婉拒了我采访.我侧面了解,校长就在学校里.但我不认识校长,很难寻找到他.学校的员工似乎有什么纪律约束似的,谁也不告诉我校长在哪里,哪个人是校长. 于是,我就等.好在我是记者,谁也不敢撵我走.我从上午9点钟开始一直站在校长办公室门外的走廊上等,直等到ll 点半,终于有人被感动了,悄悄告诉我校长正在教务处.我遂去教务处打听找到了他,他接受了采访. 对方就是不接受采访,也不是说稿子就不能写,这就更要看你采访的功夫了.采访并非与被采访者面对面,一个说一个记这么一种单调的形式,采访是一门艺术,采访专题的过程,采访遭拒的过程,过程中所看所闻,所听到的只言片语,如果记者是有思想的,都可能成为记者报道的材料,甚至是生动的材料,就看你如何运用它了. 附带说一句,采访被批评方,有时记者人身安全会遭遇暴力威胁.在我多年的采访过程中,真正遭遇到能算作 "险情"的不过一回两回,概率几可忽略不计.虽然如此, 如采访某些特殊事件,记者也应加强防范意识,在此不赘. (作者为<大众日报)高级记者) 名词解释:调查性报道<美国新闻史》对"调查性报道"的解释是:"挖掘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卡车司机工会.犯罪集团和璃败客活动的,是l960年代和l970年代所谓的调查性新闻记者.调查性报道(InvesLigaLiveReporting)是指利用长时间内积累起来的足够的消息来源和文件,向公众提供对某一事件的强有力解释."(495页) 国际调查记者联盟创办人查尔斯刘易斯认为.调查性报道就是揭发公众不为所知的内容","全世界的公众,包括中国,都期待我们展示什么是真实的什不是."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制片人张洁认为:"严格的调查性报道应同时具有三个特征,它必须是独立的调查报道,而不是官方授权的信息披舔它必须是对权势集团掩盖真相的调查报道它须是对公众利益受到损害事件的调查报道." 在美国.调查性报道是黑幕揭发报道的延续.I902年至19l2年(或l9l4年)的黑幕揭发报道,集中揭发美国社会腐败现象,被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称为"扒粪者".(语出自约翰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意指揭黑记者像扒粪人一样.手拿类耙目不转睛,对美好事物视而不见.专门盯住腐败堕落的东西不放.)后来随着美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期的结柬,黑幕揭发报道逐渐式徽.上世纪6O年代至7O年代,黑幕揭发报道的变种——调查性报道在美国崛起,其最大成就是70年代《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揭露.其后,普利策新闻奖自1985年设立调查性报道奖.青年记者.2小l6年第l2剐厂丁—一相关文档:••••••••••更多相关文档请访问:。
强化 新传考研名词解释
![强化 新传考研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4206cbf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f6.png)
强化新传考研名词解释(原创实用版)目录1.调查性报道2.新闻生产3.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4.VSO5.被遗忘权正文一、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又称揭丑报道,是一种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黑幕等负面题材的报道形式。
它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原创性工作,亲自调查,逼近真相,揭示事件的整体状况和背后的新闻,不依赖现有材料写报道。
调查性报道的三个标准包括:一般以负面题材为主,有被遮蔽的真相;涉及公共利益;记者独立调查。
在新媒体时代下,调查性报道面临的困难包括维护公民知晓权、以新的护卫制度和宪法的威力与政府权力抗争等。
二、新闻生产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
新闻生产是事实经过采访、写作、编辑最后成为新闻作品的过程。
新闻生产者通过有意识地加工新闻作品来建构新闻事件,进而建构现实。
新闻生产的影响因素包括:专业标准、法律法规、决策者、传媒市场和媒体定位等。
在新传播形态下,新闻生产流程愈发智能化,主要表现在新闻前馈与反馈方面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三、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指新闻事业具有上层建筑属性和信息产业属性。
新闻媒介在我国新闻事业中体现出事业性质和企业管理两种外在表现形式。
新闻媒介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则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确立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新变化,包括:新闻媒介形成积极竞争态势、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注重受众反馈以及注重自身管理和投入产出的效果等。
四、VSOVSO 是语音搜索优化的英文简称,与 SEO(搜索引擎优化)利用搜索引擎的规则提高搜索排名相似。
VSO 是在目前的以语音搜索为主流搜索趋势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搜索引擎优化的垂直分类,可以说是 SEO 的一种衍生产物。
当语音界面平台 Alexa、Siri、谷歌 Home、Cortana、Bixby 和Watson 兴起之后,语音技术的革命即将到来。
五、被遗忘权被遗忘权是指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理遗忘是一种常态,而记忆是一种例外。
第七章 解释性报道与调查性报道
![第七章 解释性报道与调查性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32d35442804d2b160a4ec01c.png)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解释性报道在报纸上取代纯客
观报道而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解释性报道。
西方国家解释性报道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解释性报道所占报纸版面 美国 西方国家:英国、日本 、法国
四、解释性报道的适用题材
这是解释性报道最突出的作用。
(二)提供背景,完整深刻
解释性报道具有集中、整合信息的功能,还将新闻 事实与相关背景聚集到一处解释新闻,分析事实, 比纯新闻要完整、提供预期
解释性报道不仅可以结合过去与周边情况来分析 新闻事实的成因,还可以预测新闻事实未来的可 能走向。
例:
《手机巨人为何倒下?——100分的输家诺基亚》
《手机巨人为何倒下——100分的输家诺基亚》
预测:微软携手诺基亚,两只火鸡合在一起成不了雄鹰。
三、解释性报道的发展
起源:解释性报道起源于美国,美国的新闻学者把解 释性报道称作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 兴起:19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时代》杂志的创办 为解释性新闻报道产生直接的影响。
《瞭望》
以“新闻性、权威性、 思想性、可读性高度 统一”为特色,“集 一周于一日”,将主 要精力放在深入、详 尽地将有关事件和新 闻背景与来龙去脉告 诉读者,进行分析、 解释和评论,进而对 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并对这种趋势所体现 的更深更广的意义和 影响进行估计、判断。
(二)特点
1.
解释性报道把why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即着
重于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是分析性的深度 报道;
2. 3.
在提供背景材料的时候,必须夹叙夹议; 在揭示事件的过程中,记者对该事件的价值
2021学年新闻学必会名词解释
![2021学年新闻学必会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4fec568f61fb7360b4c65d2.png)
新闻学60个名词1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是引导记者进入采访的尚待证实和挖掘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表面性和有待证实的特点。
)2. 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3. 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客观报道,即坚持客观、公正、全面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
要求在采写时精心选择事实,善于用事实说话。
客观主义是貌似客观报道来宣传主观意见和主张,虚伪地掩盖其阶级立场或政治倾向。
我们记者的采访活动,要划清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的界限,主张客观公正、全面真实的报道,反对所谓“纯客观”的、歪曲事实的虚假报道。
4. “身入”与“心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
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5. 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
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6.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
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7. 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
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
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8. 报道的适宜性——是指新闻要适合时势的需要。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何选择适当的报道时机,争取获得更大的宣传效益;再一种是出于宣传策略上的考虑,即如何使新闻报道对自己有利的问题。
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略论
![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略论](https://img.taocdn.com/s3/m/8b85e24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0.png)
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略论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而调查性报道作为其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能够帮助观众了解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揭露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特点、影响和挑战等多个方面进行略论,以期让读者对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一、调查性报道的定义调查性报道是指新闻媒体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通过采访、分析、比较等手段,揭露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原因,以期让公众对问题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电视新闻中,调查性报道可以通过纪录片、特别节目、深度报道等形式进行呈现,以丰富的内容和真实的证据向观众呈现当下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1. 深度性:调查性报道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不仅能够揭露问题的表面现象,更能够挖掘问题的根源和原因,让观众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2. 客观性:调查性报道注重客观、客观地呈现事实,通过采访、调查和分析等手段,为观众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让观众能够做出独立的判断。
3. 引导性:调查性报道不仅仅是呈现问题,更需要指出问题的解决方向和途径,引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进步。
调查性报道在电视新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它不仅仅能够揭露社会问题,更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思考,促使社会改革和进步。
通过电视新闻的调查性报道,很多社会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很多不公平现象得到了揭露和纠正,很多疑难问题得到了解答。
而且,调查性报道还可以促使政府和社会机构重新审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尽管调查性报道在电视新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调查性报道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调查成为了一个难题。
调查性报道还面临着社会资源和利益的限制,有些问题很难被深入调查和揭露,因为涉及到了社会的利益和权力,这就需要调查性报道在坚持原则的尊重社会的法律和规则。
电视新闻作为视听媒体,还需要面对观众的关注度和认知能力的挑战,如何把深入的调查呈现出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思考,也是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需要面临的问题。
第七章 解释性报道与调查性报道
![第七章 解释性报道与调查性报道](https://img.taocdn.com/s3/m/32d35442804d2b160a4ec01c.png)
政党和国家颁布的重要方针、政策及举措
政治、军事、经济等突发重大事件及趋势变化 重要的科技成果 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五、解释性报道与客观报道的区别
报道手法:客观报道采用平铺直叙的叙述手法。 大部分纯客观报道不提原因,有时往往一笔带过。 解释性报道在提供背景材料的时候,必须夹叙夹
议。
报道内容:客观报道着重于发生了什么(what)即 报道显而易见的事实。解释性报道则把为什么发 生(why)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即着重于揭示 “新闻背后的的新闻”。
调查性报道:是报道者通过自己比较长期而完
整的亲自积累、观察与最近的调查研究,对某
一或某类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所进行的深入的、
系统的、详细的报道。
《焦点访谈》
《新闻调查》
(二)特点
1.
自主调查。新闻界自主选择报道或揭露目标,自主
进行调查活动。记者亲自调查,通过彻底的调查采访, 逼近真相,揭示事件的整体情况。
本节小结
解释性报道也是新闻,同样提供新鲜而重要的事 实,并不仅仅对已经报道过的新闻进行加工。
解释性报道注重挖掘和运用背景材料,以解释新
闻事实的原因、影响、发展趋向及深层意义,实
现真正意义上的“用事实说话”。
解释性报道能够帮助读者思考,加深读者对新闻 事实的理解。
第二节 调查性报道概述
一、调查性报道的界定与特点 (一)界定
重于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是分析性的深度 报道;
2. 3.
在提供背景材料的时候,必须夹叙夹议; 在揭示事件的过程中,记者对该事件的价值
判断或主观倾向会或明或暗地显示出来。
(三)分类
1. 一段时间的解释性报道
新闻学100个名词解释
![新闻学100个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c40077ff8c75fbfc77db2eb.png)
新闻学100个名词解释汇总1、新闻: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基本特性有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公开性。
新闻还具有广泛性、易碎性等非基本特性。
一是根据特定的报道内容来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工业新闻、农业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教育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
二是根据新闻发生地来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国际新闻、全国新闻和地方新闻。
三是以新闻的时间性来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突出性新闻、延缓性新闻。
四是根据特定的报道要求和报道形式,同时也考虑到新闻与读者的关系进行划分,新闻可以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2、新闻本源: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
新闻的本源,即新闻的根本依据和源泉,也即新闻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
这是新闻理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客观事实是新闻的唯一本源。
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这就要求人们在新闻实践中充分尊重客观事实,坚决反对新闻造假或新闻失实。
3、新闻来源:新闻来源是指“新闻材料的出处和供应新闻材料的媒介。
现代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新闻来源有:1、记者采访;2、通讯社电稿;3、公众来信来稿;4、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部门的文稿及宣传品等等。
新闻来源有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两种,从其他报刊转载,也是新闻材料的重要来源。
”4、新闻本源与新闻来源: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两者的联系:新闻来源必须符合新闻本源的要求,新闻本源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新闻来源。
两者的区别:新闻本源问题是从哲学意义上对新闻本体的一种思考,而新闻来源则是从专业意义上对新闻材料出处的一种描述。
西方新闻媒体一般规定:所有新闻都要交代新闻来源。
5、新闻的真实性:新闻只能按事物的本来面貌作客观的陈述,其中所涉及的人物的形象、言论和行动,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包括一切具体细节,都必须用准确的文字作真实的交待,不得虚构、夸张和粉饰,更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真实性的两层含义:一是具体真实;二是总体真实。
浅析解释性报道与消息报道的异同
![浅析解释性报道与消息报道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700ee12fccbff121dd3683b6.png)
浅析解释性报道与消息报道的异同一、定义(一)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材料来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实质意义或预测新闻事实发展的的分析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
是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意义、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
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解释性报道是分析性的深度报道。
它在报道速度上稍慢,属于慢新闻,在篇幅上较长,一般不属于短新闻。
它报道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这个新闻事实是为什么发生与如何发生,故属于非事件性新闻,而非纯新闻或事件性新闻。
解释性报道的作用:1、分析原因,说明意义:解释性报道不仅仅将新闻事实报道出来了,而是要在对基本事实报道的基础上分析报道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的深层原因、社会影响、社会意义等。
2、提供背景,完整深刻:解释性报道具有集中、整合信息的功能,将新闻事实与相关的新闻背景聚集到一处解释新闻,分析事实,因而其提供的新闻信息比纯新闻要完整、开阔、系统、深刻,可以满足受众接受纯新闻后的信息饥渴。
3、推度前景,提供预期:解释性报道不仅可以结合过去与周边情况来分析新闻事实的成因,还可以解释新闻事实未来的可能走向。
(二)消息报道狭义的新闻称作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体裁。
应该在事件发生后最短的时问里见诸报刊等传播媒体。
行文简洁明了是消息写作的风格。
二、特点(一)解释性报道1、兼通评论、通讯与消息三方解释性报道既报道新闻事实,又报道对新闻事实的进一步分析,还比较讲求报道的生动性与趣味性。
这就使得解释性报道具有通讯报道,消息报道与新闻评论有关个性。
2、夹叙夹议,重在原因在一般情况下,纯新闻的新闻六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WHAT、WHEN、WHO、WHERE,然后再根据需要来决定是否报道WHY、HOW,即原因与如何。
而解释性报道则相反,既然一般的新闻事实已经由纯新闻承担,解释性报道着重于报道“原因”。
预测性新闻的名词解释
![预测性新闻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a29f63c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7.png)
预测性新闻的名词解释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不断深入,预测性新闻逐渐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预测性新闻,即通过科学的数据收集、分析和预测模型,提前预测可能发生的事件和趋势,并将其转化为新闻报道的一种特殊形式。
预测性新闻的出现,既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媒体行业与公众需求逐渐结合的结果。
预测性新闻的背后是大数据的驱动。
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以往的新闻报道大多通过对已发生事件进行搜集、整理和呈现,而预测性新闻则致力于在事件发生前,凭借收集到的数据和模型,提前揭示事件发展的可能性。
这种基于数据的预测,有效地改变了传统新闻报道的方式和角度,更具前瞻性和针对性。
然而,预测性新闻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涉及到复杂的技术和方法。
首先,数据收集是预测性新闻产生的基础。
从政治、经济、环境到社会等多个领域,各种类型的数据都是预测性新闻的重要来源。
这些数据需要经过标准化和整合,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预测模型的选择和构建也是预测性新闻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不同事件和趋势需要采用不同的模型和算法进行预测,如回归分析、时间序列模型、机器学习等。
此外,预测性新闻需要对模型进行不断更新和修正,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条件。
坦率地说,预测性新闻并不是完美的。
预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是其面临的重要挑战。
由于事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预测仍然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偏差。
因此,预测性新闻应被视为参考和辅助,而非单独依赖的信息来源。
此外,预测性新闻的发布也需要一定的遵循原则和伦理规范。
过度依赖和滥用预测性新闻可能引发恐慌、误导和舆论扭曲,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构成威胁。
尽管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预测性新闻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它被应用于金融市场的预测、自然灾害的预警、疾病爆发的预测等领域,为公众提供了更及时和精准的信息。
例如,在金融市场中,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模型构建,预测性新闻可以提供有关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趋势和走势预测,帮助投资者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备冲刺名解02 | 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预测
性报道、体验式报道
1.调查性报道
定义+特征+兴起+优势+发展
调查性报道,是职业新闻记者通过独立、深入、细致、全面的侦查式、访问式调查,以社会的腐败现象、犯罪、政府官员的错误行为、内幕新闻以及被某些人企图掩盖的事实为主要目标的深度报道,又称之为揭黑报道,属于深度报道的一种。
(定义)
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特征有三:一是捍卫公众利益或公民权利,二是揭露黑幕,三是记者独立调查。
(特征)
调查性报道兴起背景是《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成功报道。
(历史)
调查性报道是实现舆论监督的有力形式,是公众知情权的保证。
(优势)
但是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碎片化时代、受众的流失以及一直存在的相关利益集团的打击,调查性报道面临更大的困境。
(发
展)
2.解释性报道
定义+特点+写作技法+问题
解释性报道是指对新闻事件的生成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向和深层意义进行解释的报道。
(定义)
解释性新闻的特点是:①着重揭示新闻事件的含义对方方面面的影响。
②揭示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深挖新闻背后的新闻,搞清来龙去脉。
③从“明天”的角度来分析新闻事件,展望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④把单一的、孤立的新闻事件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揭示其发展的方向、趋势、意义。
⑤揭示一系列现象背景的本质,帮助受众认清问题的本质。
⑥解释性报道在时效上要比纯新闻慢。
⑦解释性报道一般都篇幅较长,而且需要读者边阅读边思考。
(特点)
解释性新闻的写作技法是:①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②大量地引述权威人士的观点以增强说服力③大量采用文学笔法来报道现场。
(写作技法)
解释性报道现存问题:①缺乏从事社会舆论监督的宏观眼界,②缺
乏深度解析意识,特别表现在往往不能深入分析问题的成因、解释其影响的范围、探索其解决的途径。
③在实际操作中,解释性报道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记者的言论过多。
(问题)
3.预测性报道
定义+特点+优势+问题+发展
预测性新闻是对将会发生而未发生的某些能够引起公众关心的新闻事件的发展结果和新闻现象的发展趋势所作的前瞻性报道。
它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具体指的是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以理性、前瞻的眼光,在相关事实或数据的基础上,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定义)
其价4值取向表现为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它具有超前性、重要性、服务性和不测性等特点,这些都增加了报道的难度。
(特点)
预测性新闻能够①满足读者的求知欲望②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决策依据③对重大危机事件作出提前预警,维护社会稳定④扩大了新闻时效性概念,使新闻媒体能够更好地发挥社会守望功能。
(优势)
但由于数据本身的混杂性以及处理人员的技术问题也可能导致预测性新闻出现错误,从而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困扰。
(问题)
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闻记者数据素养的进一步提高,预测性新闻将会更加精确可靠,比如今年对美股熔断的预测性报道准确率十分高。
(发展)
4.体验式报道
定义+举例+优势+局限
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以获得新闻报道所需要的素材,以及对新闻事件认识的一种新闻报道。
这种报道真实自然,亲切现场感强,有可读性。
(定义)
我国新闻界前辈范长江在上世纪30年代采写的《中国西北角》《塞上行》五十年代抗美援朝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可称作是此类报道的不朽名篇。
(举例)
体验式报道的优点在于能更真切的了解事物真相,更方便的获得需要的材料,能写出更生动的报道,能了解到其他采访方法了解不到的情况。
(优势)
局限在于体验式报道要求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直接参与某种活动,记者具有采访者和当事人的双重身份,记者的能力有限,许多事难
以体验。
(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