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德育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ppt课件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之间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 德育过程的组织运行一般包括德育活动的准备、德育
活动的开展和德育活动的评价三个基本环节。 1.德育活动的准备
第四节 德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程及其组织
3.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正所谓“德育有法而无定法”,而成功地选择和运用德 育方法,取决于教育者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与学生观,而 且有赖于教育者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 学、心理学素养,也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机智、教育技巧 和开拓创新精神。
第四节 德育过程及其组织
(三)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教育性功能,就是德育的价值教育属性,实质是整 个德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德育教育性功能的具体表现为:把教人做人作为总目 标;通过德育促进受教育者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完成, 具体表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三、现代德育观 (一)德育实体观 德育实体观是对德育是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的看 法。 (二)德育双重价值观 认为德育既具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三)德育主体观 德育主体观关于学校以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过 程中的地位问题。 (四)全方位德育观 全社会德育的观念;全员德育的观念;多育并举的观念。
(二)德育的基本方法 1.思维训练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2.情感陶冶法 (教师的师爱与人格陶冶、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3.理想激励法(价值理想激励、人格理想激励) 4.行为训练法(道德实践、奖励与惩罚) 5.修养指导法,也称自我教育法。 6.心理咨询法。
2024教育学八德育
教育学八德育•德育概述与目标•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塑造•诚信守法与正直品质培养•团结协作与集体主义精神弘扬•勤奋好学与创新能力提升•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能力培养•总结:构建全面育人体系目录01德育概述与目标德育定义及重要性德育定义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重要性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政治觉悟和思想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德育目标与任务德育目标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德育任务德育的任务包括传授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和实践道德行为等方面。
教育者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实践活动,引导受教育者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德育原则与方法德育原则德育原则包括导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这些原则为教育者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包括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情感陶冶法、道德修养法和品德评价法等。
教育者需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思想品德状况等因素,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02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爱国主义内涵及价值爱国主义是一种深厚的情感,体现了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人心、推动国家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升旗仪式、主题演讲、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爱国主义情感。
第八章德育方法与模式
(二)情感陶冶法 二 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 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 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如果说讲授、谈话、 讨论等是一种明示的德育方法的话,陶冶则 是一种暗示的德育方法。 陶冶法的基本理论基础是环境与人的发 展的相互作用。一般说来陶冶法有“陶情” 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
我们以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德 育原理》为依据介绍几种德育方法。 (一)思维训练法 一 思维训练法 思维训练法指的是以道德知识的学教学中常 见的讲授法、谈话法以及讨论法(含两难推理、 价值澄清法)等。
1.讲授法 . 讲授是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系统, 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 念的教育方法。道德教育中的讲授法主要应 用于道德科目的教学形式中。讲授法是一种 较为古老的教育方法。其起源可能是原始社 会老年人给儿童和青少年讲述英雄事迹和神 话故事、生活经验等。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 曾以讲演法为中心建立其教育学体系。中国 古代的太学和书院也都出现过数百名学子聆 听一位学者的“讲学”的盛况。
第一,教师和学生因素。教师方面,首 先必须考虑的是教师作为具体德育活动主体 的特点,即优势和不足。从事德育活动的教 师宜选择那些能够发挥自身特长的德育方法, 尽力避免选择那些自身条件不足因而可能为 某种方法所粟的德育方法。在学生方面,最 主要的考虑是特定学生及其群体的道德发展 水平、实际的道德经验、身心发展实际、文 化背景、兴趣和个性、特长等等,以做到因 材施教。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八章 德育题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八章德育题库一、选择题1.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C.道德观念D.道德行为2.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这一原则是( )。
A.导向原则B.疏导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教育的一贯性原则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 )。
A。
说服教育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榜样法4.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 )。
A.基础B.途径C.出发点D.重要环节5、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A。
德育内容上B.德育规律上C.德育原则上D.德育方法上6、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称为德育过程的()A。
内容B.层次C.结构D.方法7、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A。
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 )。
A.关键B.基础C.内容D.途径9.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德育的( )。
A.疏导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导向性原则D.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0.在德育中,要注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贯彻了( )。
A.正面教育原则B.集体教育原则C.知行统一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1.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特殊途径是( )。
A.各科教学B.团队活动C.课外活动D.班主任工作12.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
A.思想德育B.政治思想C.思想品德D.政治品德13.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导向和动力B.关键C.基础D.物质基础14.在知、情、意、行四个德育环节中,( )是动力。
A.知B.情C.意D.行15.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就是德育的( )。
A.方法B.手段C.内容D.途径16.实施德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
A.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B.课外校外活动C.劳动D.共青团活动17.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是( )。
教育学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
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八章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名词解释: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口德的教育活动。
2、德育过程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并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3、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过程的规律和任务,在总结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准则和要求。
4、德育方法是为了实现德育目的,在德育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它是教师传递方式和学生修养方式的统一。
5、说服法又称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弄清楚是非界线,掌握行为规范标准,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一种方法,主要有讲解、报告、讨论、谈话等形式。
6、实际锻炼法是指教育者组织学生经常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并磨练意志,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7、陶冶法指教育者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以及自身教育因素,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方法。
8、慎独指个人独处时,即使无人监督,仍能严格遵守道德原则,不做任何坏事。
9、道德认知即道德认识(知识、观念),是人们对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认识和评价。
10、德育的多端性是指德育过程有多种开端,不一定都从“知”开始,也可以情、意、行开始。
二、填空题1、思想品德,就其内容来看,它是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的统一;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它是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统一。
2、德育过程的两个转化是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意识、个体意识转化为个体行为习惯。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或主要矛盾是社会要求同学生思想品德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4、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5、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教学、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校会和班会、校园文化活动。
6、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各科教学。
第八章 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
第八章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一、填空:1、社会规范包括道德规范、___________或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___________的社会规范。
2、社会规范是成人要求_________的依据,也是幼儿规范_________的准绳。
3、是非观是幼儿形成_________、_________的主要前提和主要内容。
4、规范行为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_________性质的行为。
5、社会规范应该是_________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6、规范行为的_________与_________的接受程度是一致的。
7、品德是一个人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简称。
8、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应从_________做起,在_________中进行;以_________为主,以_________为辅。
9、幼儿模仿行为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服从行为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社会规范的接受过程是一个逐步的由__________向内部的__________转化的过程,是由__________转向__________的内化过程。
11、_________是幼儿形成道德认识、道德判断的重要前提和主要内容。
12、幼儿社会规范学习的关理论有______________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______________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3、__________是构建品德结构的不可忽视的关键期。
14、__________是个体认识社会、接纳社会的起点。
15、儿童自我意识是从__________逐渐发展到__________的。
在行为上相应地表现为逐渐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第八章 德育PPT课件
教育概论教育概论教 育概论教育概论教育概论教育概论
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 广义的德育包括了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教育概论教育概论教 育概论教育概论教育概论教育概论
思想教育:主要指对事物对世界的思想观点的教育,属 于认知范畴。其最终目标是使教育者形成一定的人生观和 世界观。在我国就是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教育概论教育概论教
育概论教育培概论养教育概全论教面育概发论 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 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 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 所有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 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 的、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 ——苏霍姆林斯基
(一)什么是道德中的知情意行? 知:即道德认识。指对是非、好坏、善恶的准则和意 义的认识。
是教育的先导,提供必不可少的认识上的依据。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教育概论教育概论教 育概论教育概论教育概论教育概论
关注生命成长 培育灵魂之师
教育概论教育概论教 育概论教育概论教育概论教育概论
科学性和实效性三教师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和交往二德育过程是有目的地组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wwwcqwunet教育概论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面神经麻痹的病理变化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和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一学生心理内部矛盾是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二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wwwcqwunet教育概论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面神经麻痹的病理变化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和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教师提出道德要求促使学生思考启发诱导调整教育策略强化学生激发动机产生心理内部矛盾判断选择接纳影响愿意践行二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wwwcqwunet教育概论关注生命成长培育灵魂之师面神经麻痹的病理变化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和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1
第八章 德育
第八章中学德育【评价目标】1、了解品德的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2、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掌握德育内容。
4、了解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理解学习品德的一般过程;5、掌握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6、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升学就业指导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考试内容】品德的概念、结构;德育内容,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升学就业指导;德育原则,德育途径,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品德的学习过程,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德育过程一般规律。
【学习要求】识记:品德的概念、结构;德育内容,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和升学就业指导;理解: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品德的学习过程,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中学生品德发展特征、德育过程一般规律。
运用: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
【复习内容】第一节品德一、品德的结构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一)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指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知:是不是,懂不懂,对不对。
(二)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情:喜,厌,悲,愤。
(三)道德意志,是人自觉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抵制外在影响,坚持,自觉。
(四)道德行为,是人在活动中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实际表现,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表现为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
行: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伦理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信念和理想。
最新第八章德育
第八章德育
第三节 德育过程与德育原则
一、德育过程的涵义
中小学德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或阶级、民 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 德,即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德育手段,组织 教育性活动和交往,并通过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内部矛盾运 动,将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 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品德,形成其完整的品德结构,以 便把受教育者个体纳入到一定社会或阶级、民族的思想道德 等实际关系中去,既与他人、社会和自然达成一致,又促进 社会向前发展。
❖ ①它具有历史性 ❖ ②具有民族性、国家性。 ❖ ③具有阶级性 ❖ ④具有人类共同要求和反映一定时代的特性。
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第八章德育
❖ (一)主观依据
❖ 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到不同世界观或形而上的理念的影响。 ❖ 2.教育目的的确定还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
影响。 ❖ 3.教育目的的设定还受到教育主体有关理想人格之观念的影响。 ❖ 4.一定教育思想,特别是教育的哲学观点的影响。
四、德育内容
第八章德育
❖ (一)德育内容的涵义
❖ 德育内容是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 范及其体系,是经过选择和处理的符合社会需要的、用以形 成人的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宗教戒律以及个体道德品 质的总合及其体系,是进行德育的依据。
❖ (二)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 1.一定社会的生活条件。 ❖ 2.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及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 ❖ 3.德育内容还应考虑当前形式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 ❖ 4.学校德育中还可能有一些偶发因素制约着道德教育内容
4.掌握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的内涵及贯彻要求,了解德育 的主要途径;
第八章 德育方法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讨论或辩论 方式就某一道德问题各抒己见、澄清思想、 寻求结论的方法。 运用讨论法需要注意: (1)讨论的主体要切合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 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 (2)除了指导学生作好思维和材料上的准备 外,还要启发和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畅所欲 言,教师要循循善诱,“导而弗牵”。 (3)讨论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思维训练和问题 澄清,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过程而不是结论 上。
替代的
德育方法与德育手段 德育方法与德育手段也是相互区别和联系的。 德育手段主要是指道德教育活动的工具、载 体及其运用。德育方法之所以能够丰富多彩, 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教育手段的形式多样,机 动运用的余地较大。德育方法不仅是德育方 式的组合,也是教育手段的有联系的组合。 同一教育手段可以从属于不同的教育方法、 德育方法,为不同的德育方法所用。
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反复法实际上就是 理念性的德育方法,它仅仅提供一种方 法上应当追求的原则,并不意味着一套 十分具体的做法。
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有
(一)启发法
(二)塑造法
(三)雕琢法
(四)树人法
(五)系统或综合法
二、具体的德育方法
(一)思维训练法
(二)情感陶冶法
(三)理想激励法
(四)行为训练法
3、德育过程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德育方法的分类与特点
德育方法从抽象程度上,可以划分为作 为方法论意义上 的德育方法和 具体做法 上的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的共性特点 1、德育方法所要完成的任务比较特殊。 2、对应用德育方法的主体要求较高 3、复杂程度高
第二节 德育方法述要
一、方法论意义上的德育方法
2、谈话法
谈话法是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 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谈话的基本类型有两 种:一是提问,二是对话。 提问法的基本要求是: (1)所提问题应当准确、难易适当、有针对性 和启发性。 (2)所提问题针对的对象应当具有普遍性和针 对性。 (3)谈话要有一定的计划和步骤,掌握好时间。 (4)提问结束时应引导学生作出适当的总结。
第八章德育方法
德育手段之榜样 榜样的意义:基于儿童的好奇、模仿 等性向,通过人格的具体化,形象的 感染性来影响他们。、 榜样可以起到参照、鞭策、激励、鼓 舞、感召、引导等作用。
Company Logo
德育手段之情境
2、道德谈话法
1、定义:以交谈的方式去进行知识教学、 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 2、提问: 问题指称明确 有计划有步骤 3、对话: 师生关系的平等 问题难度得当 具有侯答时间
Company Logo
3、道德讨论法
1、定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辩论或者讨论的 方式对某一个道德问题各抒己见,澄清思维,得出 结论的教育方法。 2、注意事项 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Company Logo
二、以情感渗透为媒介的方法 通过德育主体的情感变化来形 成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和良好品德 的德育方法。
www.thΒιβλιοθήκη
Company Logo
人在少年,精神未定, 所与款押,熏情陶染, 言笑举动,无心于学, 潜易暗化,自然似之。 ——颜之推
Company Logo
一位教师教授判别多重否定句意思的妙法。 她说:如果句子中的否定词为奇数个, 则句子意思为否定;如果否定词为偶数个, 则句子意思为肯定,这与数学上的 “正负得负,负负得正”的道理相仿。
Company Logo
重要性
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 易于使学生心服口服
Company Logo
以理服人,切忌讽刺、挖苦 简练、深刻,切忌唠叨 有情感性,切忌空话、大话
“事先备课”,切忌盲目性
注 意 事 项
Company Logo
以语言为媒介的德育方法在运用上有 特殊的要求。 第一,注意内容的组织。内容具有科 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和针对性。 第二,注意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动。注 意受教育者的思想和情感的投入。 第三,注意语言运用艺术。语言力求 清晰、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条理清楚, 有感染力。
教育学 第八章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后果较难预测、过程不易控制的校外间接途 径。主要有邻里、校外非正式社会群体、社 区文化氛围等。 1、邻里 2、非正式社会群体 3、社区文化氛围
第六节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概述 (一)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意义 思想品德教育方法是指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 所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 (二)制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因素 制约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目标、内容、 思想品德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以及教育对 象的特点等。
二、中小学常用的思想品德教育方法
(1)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分析政
治观点、原理、道德观念、规则等时常用的 方式。 (2)报告是教育者比较系统地向学生论述、 论证、分析某一个思想品德教育专题,涉及 范围广,所需时间较长。 (3)伦理谈话是指教师为了说服学生,而就 某个问题与学生之间亲切交谈。
4、从实际出发,要求研究学生. 二、整体性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的内涵 整体性原则的内涵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中思想品德的心理结构知、情、意、行全面 培养;教育影响保持时、空的连续性和一致 性,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挥 多因素组织的整体功能。 (二)贯彻整体性原则的要求 首先要求全面完成思想品德教育任务。
其二,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努力挖掘学生
身上的闪光点,发扬优点,因势利导,克服缺点, 根据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培养优秀品德。 其三,在尊重信任学生时,坚持严格要求,防止 无原则的迁就和放任,在严格要求学生时,相信 他们的力量和能力。 其四,既有统一的要求,同时又尊重学生的个性 特征,区别对待,不强求一致。 其五,要创设道德情境,提出实践任务和要求, 让学生在自理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 其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八章 德育
(六)依靠积极因素,克服 消极因素的原则
1、概念:指在德育工作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发扬和依靠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同时 克服消极因 素,因势利导,长善救失。 2 第一,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 极因素。 第二,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 因素。
2.行为派
观点
人的品德说到底是我 们所有的道德行为方 式的总和和各种行为 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3.情感派
观点和理解
情感是德育的构成性要素,而且 在德育中起着本源的作用。 情感就像酵母发酵一样,渗透于 我们的整个生存之中。舍弃情感, 仅靠理性推理而来的道德,在情 感派看来简直就是毫无意义的。
几点重要启示
想一想
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 方面,其中什么是德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都是学校德育甚至是全部教 育的根本
我国中小学德育践行的是广义的德育
我国课程改革后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 政治思想品德课程为:小学低年级品 德与生活,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 初中思想品德(原来叫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大学政治理论。
(四)正面教育与纪律 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概念: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用事实和 道 理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 2、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正面教育方法,提高学生 思想认识。 第二,将正面教育与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结合起来。 第三,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适当结合。
一方面,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 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 的自我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主体 作用。
第八章 德育(教育学·小学)
第八章德育一、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概念(说明)德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
具体来讲,德育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促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思想品德的基本构成要素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在古代,所有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必须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以培养人的社会性(德性)为旨趣。
2.德育与智育的区别德育姓德不姓智,与智育有如下区别。
(1)知不知与信不信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的是知不知的问题(告诉学生道理,使学生由不知到知),而德育要解决的是信不信的问题(把道德内化为学生的信念)。
(2)会不会与行不行的区别。
智育要解决学生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而德育要解决行不行的问题。
因此,德育一定要指导行动,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二)德育的功能(说明)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是德育的基本功能。
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制约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
(1)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的公民。
(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
3.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德育主要解决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的问题,直接反映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
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实施起导向作用。
教育总是具有德育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古代,德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
(三)德育内容(概括)1.德育内容的含义。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中所要传授的具体的道德价值、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及其体系。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条件。
教育学原理 第八章 德育
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 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 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 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 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 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 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节 德育过程 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 二、 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其联系 三、 德育过程的实质 四、 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 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教育和影响,并通过受教 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一定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也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 教育者个体的品德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的实质
1、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发 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德育过程的实质 将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 这其中要实现两个转化: 外在的社会要求——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意识 需要——受教育者个体外显的行为习惯。
四、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由道德 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 (2)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 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是形 成和发展品德的认识基础。德育过程要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 识开始。 情: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一种 巨大的力量。德育过程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 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 能动性。是严格约束自己、压抑不随意冲动和能够克服种种 困难的行为。德育过程要锻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 毅力。 行: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 取的行动。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是衡量人们 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德育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言行 一致,严格规范,形成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接的道德教学;间接的道德教育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劳动 共青团活动 班主任工作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政学习 社会实践活动
(三)德育方法
1.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 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法。 (2006年考点) 例如:(1)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属于锻炼法; (2)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 (3)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4)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 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 2. 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 ? 为什么 ?
通过被试的反应,测试结果多数孩子认为打碎 15 个杯子的孩子更 不好。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 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 并据次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 1 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 4~5 岁以前。处于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 所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 2 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 4 、 5 岁 ~8 、 9 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 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 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指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 的组合方式。通常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 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八章 德 育
考点提示: 1.德育的概念 2.灵活运用德育的原则 3.一岗双责
一、德育的概念、意义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计
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 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 德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2009年考点)
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
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
二、德育过程
(一)德育的过程 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
规律,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 过程。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 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 体思想品德。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德育包 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2007年考点)
(二)德育的意义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该规律的应用频率非常高)
三、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的原则 1.德育的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 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 疏导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二)德育的途径
2.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教育;创办业余党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建立德育基地。(传统代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Hale Waihona Puke 四、 德育模式1.认知模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由瑞士学者皮 亚杰提出,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 15 个杯 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 了托盘,结果 15 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 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放 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 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德育目标: 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 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 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 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 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结合当今中国实际答题) 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
●了解学生当前道德判断发展水平 ●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 ●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
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实施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 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 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 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 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 对偶故事法。
(四)德育的功能
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五)德育的任务
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