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向型工业经济到开放型创新经济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这是一次国之重大变革。

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篇文章将着重探讨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处于低水平。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中国开始了经济领域的大规模改革,整个国家迎来了一股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主要采取的是“计划经济市场化”的改革模式,即在保持计划经济基础上,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以促进经济发展。

这种方式带来了经济的增长和改革的深化。

在这期间,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农村经济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们得到了更好的土地利用权,同时也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同时,中国也采用外向型经济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入,促进了国内产业的发展。

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开始大胆地进行市场化改革。

这种改革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

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特征是放开市场准入和价格调节,引导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民营企业。

这些改革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也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国有企业改革。

为了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国实行了“分步骤、分类别改革”的方针,即先改革小企业、后改革大企业,先改革市场企业、后改革行政企业。

这些步骤有效地降低了改革和重组的风险和成本,实现了国有企业规模的逐步稳健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经济的生产率和效率。

除此之外,中国还积极吸引外资,引进各种智力和技术。

1980年,在上海浦东建设国际贸易中心,自贸区等多项重点开发项目。

于是,这些改革举措大大促进了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流动、发展和转化,同时也推动了各个业务领域的持续增长。

三、开放型经济的构建改革开放40年后,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员。

这是因为,中国开始了全面快速的开放战略,通过积极发挥中国市场作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推进区域合作等方式,让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实现了和谐的互补和发展。

改革开放年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年来产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年来产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一重工业经济向现在的多元化经济转型,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产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的主要产业是重工业。

国家着力发展大型工业,特别是钢铁、化工、机械、电力等重工业。

国民经济中农村、轻工业、地方工业等领域被忽略,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这种单一产业结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中国缺乏具有竞争力的轻工业和服务业,贸易顺差金属以大量出口原材料,这导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一直不大。

改革开放后,中国终于迈向多元化经济。

轻工业、服务业逐步崛起,变得越来越重要。

进口替代和外向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出口贸易增长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这一转变使中国经济更加具有活力和竞争力。

同时,中国逐渐开放市场对外资企业,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鼓励国内外企业在不同的产业领域投资。

通过国际大型企业在中国的投资和本土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发展,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成熟、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年来,中国的服务业呈暴增趋势。

服务业在国家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业分为商业服务、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科研开发等众多领域。

其中商业服务业种类繁多,餐饮、住宿、旅游、医疗和教育是支柱产业。

服务业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

随着国家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中国的低碳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中国积极开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逐渐建立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指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经济形式,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印发〈推动共同富裕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全面对外开放是我国基本国策,是推进自主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推动外贸出口、合作拓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和支持政策,强化了企业创新意识,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国内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经验借鉴-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国内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经验借鉴-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

国内外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经验借鉴-区域经济学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借鉴区外开放型经济建设的经验,将有助于广西开放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外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经验借鉴(一)新加坡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新加坡虽为岛国,但是其创新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理念引领世界潮流,很值得学习借鉴.1. 坚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战略.新加坡的创新精神首先体现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从开始的进口替代、出口替代,到后来的引进外资和跨国公司总部,以及现在的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和争取成为服务世界经济的枢纽等,新加坡坚持把开放型经济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坚持把每一重大战略部署置身国际大背景考虑,以全球视野在全球范围运作.2. 致力转型创新.开放型经济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开放性和创新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创新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到七八十年代,新加坡开始大量吸收外资和引进技术,促进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到了八九十年代,新加坡开始注重科研与制造相结合,大力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电脑及其附件制造业等电子行业成为了先导产业;到了九十年代末,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新加坡则大力引进跨国公司,把新加坡作为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来打造.此后,新加坡更是放眼世界,鼓励和引导本国企业跳出本土小圈子,投资海外,建立更广阔的国外经济空间.新加坡不断创新开放型经济,使其更加具有竞争优势.3. 精心谋划优势产业.新加坡开放型经济建设在每一发展阶段选择若干优势产业,国家在财力扶持上给予适当的配套来重点发展.在六七十年代,新加坡重点发展的是海事工业;到七八十年代,大力发展石油炼化产业;在八九十年代,重点发展的是生物医药产业;在世纪交替前后,新加坡开始大力发展计算机互联网产业;如今,新加坡未来在产业打造方面把环境与水务科技、生命科学和互动数码媒体作为主攻的方向.4. 树立合作共赢新理念.开放型经济的真谛在于合作共赢.新加坡利用自身的资金技术优势在马来西亚海域与马来西亚共同开发油气田项目;与印度尼西亚合作开发巴丹岛,拓展地理空间;到中国开发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科技园,到越南、非洲开发工业园科技园等等.更重要的是用高待遇吸引外来人才,现在外来人才总量约达70 万,据统计,其国民生产总值增加部分的40% 左右来自于外来人才.目前,新加坡已与世界上23 个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与32 个国家签订了投资保证协议,与60 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议.其本质就是把自身的利益紧紧地与周边国家或世界上关联国家利益紧密联系,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二)巴西激活第二增长核1.迁都巴西利亚.20世纪60年代,巴西正式迁都中西部高原上的巴西利亚,带动了中西部地区乃至整个巴西的发展.同时,通过扶持亚马逊地区的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增长极、朗多尼亚州的西部农业增长极、帕拉州的卡拉雅斯矿产和金属产业增长极的发展,增强了地区自我发展能力.2. 选好产业.北里奥格兰德州是巴西食盐的主产区并出产石油,但并没有发展石化工业,而是根据当地气候和环境特征选择热带水果种植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利用距欧洲与美国市场近的优势,所产水果70%销往欧洲和美国.该州还利用拥有海岸海滩和充足的阳光发展旅游业.3. 工业企业推动.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巴西明显呈现生产布局内地化和分散化趋势,传统工业发达地区一些工业企业纷纷迁往东北部.企业内迁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行业和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当地城市化进程.4. 外力推动发展.充分利用历史和地理上的联系,积极发展与欧洲及加勒比地区的经济联系,吸引了大量外部投资.5. 加大政策扶持.一是制定了大幅减税优惠等一系列引导私营企业增加在西北部和东北部不发达地区投资的鼓励政策;二是对马瑙斯自由贸易区和1994 年以前在北部建厂的企业实行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三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抑制地区不平衡问题;四是创立宪法融资基金,给予地方微型和小型的农业生产者和企业利用当地原材料的生产活动,以及劳动密集型的基本食品生产经营项目以特许贷款的优惠待遇.(三)广东省紧跟全球市场促进开放型经济建设1. 加快从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一方面巩固传统的欧美日和香港等市场,开拓东盟、拉美、非洲和中东等新兴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降低加工贸易的比重,提高一般贸易的比重,降低货物贸易的比重,提高服务贸易的比重.同时,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从产业链的最低端制造环节扩展到研发、设计、销售、物流环节,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大引资的力度,特别是吸引跨国公司到广东投资.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本土的跨国公司,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2.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随着2001 年中国加入WTO,2003 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和2010 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CAFTA),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以及《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区域合作实施,广东利用靠近港澳台和东盟的地理优势,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目前,广东已有不少企业到越南、老挝等地进行投资,一些低端产业已开始向南亚国家转移.3. 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引进来的力度.由于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运输成本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广东原有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为此广东加大创新力度,优化投资环境.首先是加大技术创新,特别是在技术应用、服务业发展、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其次是加大结构创新,包括产业结构的创新,工业结构的创新,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是加大制度创新.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新产业的发展储备高素质的劳动力.4. 练好内功积极稳妥地走出去.广东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练好内功,抓住机遇稳妥地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到国外开拓经营业务,收购并购,寻求更多的发展商机,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四)江苏省以三个国际化推动开放型经济建设1. 大力培育国际化企业.重点是三个支持:支持企业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扩大江苏制造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支持企业全球配置资源,鼓励企业到技术人才密集的地方设立研发机构,到成本较低的地方建立生产基地,到资源丰富的地方推动合作开发;支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大力开发具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构筑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主的竞争优势.2. 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江苏省把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任务,不断提高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着力完善特色鲜明的城市功能,着力打造富有魅力的城市品质,着力提升高度开放的城市形象,着力强化开发区的开放优势,以此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集聚和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为推进对外开放搭建更高平台.3. 培养集聚国际化人才.推进经济国际化,国际化人才是关键和根本.江苏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大力引进国际化高端人才,大力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以国际化人才高地的建设,引领江苏经济国际化,推动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五)成渝经济区建设促四川省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1. 启动天府新区建设强化成都引擎作用.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水平建设,把天府新区建设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形成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构建开放型经济的新平台.2. 大规模开展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充分用好成渝经济区品牌,深入推进各类区域合作,制订专门的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方案,认真谋划和系列开展成渝经济区主题招商推介,加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3. 完善有利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用好用足国家支持政策,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有利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几点启示(一)必须抢抓开放改革机遇广东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机遇,江苏把握了长三角上海浦东开发的机遇并积极抢抓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新机遇,成渝经济区把握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广西要切实把握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的历史机遇.(二)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实践表明区域合作有利于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实现双赢.珠三角的广东和长三角的江苏建设开放型经济也是在践行区域合作的路径.广西要充分发挥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深化与东盟合作加快形成广西开放型经济建设的软实力和竞争优势.(三)必须有龙头区域带动广东经济的崛起主要得益于珠三角经济区的带动,江苏经济腾飞主要得益于长三角经济区的拉动.广西开放型经济建设要加强内外两个龙头区域的带动,以珠三角为龙头区域,进一步密切与粤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与发展,接受先进地区、先进生产力的辐射带动;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广西龙头,构建开放型经济的重点平台.(四)必须积极练好内功广西开放型经济建设要立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突出双核驱动,完善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实施创新驱动,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切实积极完善自身发展各种软硬条件,不断增强开放型经济建设的实力.(五)创新开放型经济模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广西最大优势,通过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工业,构建特色优势产业循环利用体系,广西开放型经济建设可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开放型经济建设发展新优势,也可以开创绿色、循环、低碳开放型经济.。

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张燕生I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际大三角分工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

未来三十年,我国将确立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加快推动外向型经济模式走向开放型大国模式。

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在“十四五”战略布局的表述中,明确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 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

这 昭示着我国即将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这对于中华民族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公报提及“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为实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我国需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不动摇,而实体经济的核心必然以“制造强国”作为支撑。

中国是世界上的制造大中国是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成为“制造 强国”会涉及到超大规模市场量和质的要 求,其核心就是“质量强国”。

国,成为“制造强国”会涉及到 超大规模市场量和质的要求,其核心就是“质量强国”。

一方 面,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 讲究创新、协调、绿色、开 放、共享发展的高质量。

另一 个方面,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讲求供给需求、投入产 出、分配、流通、消费、国民 经济循环等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双循环”相互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

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新发展理念的角度来看,“制造强国”的根本目的 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上世纪90年代,被称为超 级全球化驱动世界经济进入黄金增长的快车道,世界人均G D P增速亦进入历史上最快的 时期。

在国际工序分工的时代,一个产品在全球不同的地方完成,还可以做到及时供货、零库存。

在那个阶段,我 国以参与国际大循环为主体,依靠扩大出口、招商引资,发 展了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和 工业经济。

苏南模式的三个发展阶段

苏南模式的三个发展阶段



包 改革 三
” ,


包 ” 指经营承包责
任制 ;
革 “ 三 改

包括 : 通过干 部制度
改革打破
铁 交椅 “


通 过 劳动 制度 改
革打破
铁 饭 碗 “


通过分配制度Hale Waihona Puke 革打破大 锅 饭 “


第二 阶段 的重点则是
扩 大对 外开 放 , 建立 开 发 区 引进外资
企业 , 承 接国际产业转移。 第三 阶段
从 总体上 看 , 苏南模式经 历 了三 个发展 阶段 :
第一 阶段 : 2 0 世纪 7 0 年代末至 8 0 年代初 , 在这 一 阶段 , 苏南地 区 的 发展重点在农村 。 当时 , 农村集体所 有 的 乡镇 企 业 充分 抓 住 了短缺 经 济下 的市场机 遇 , 利 用毗邻上 海的区位优 势 , 积极 引进 上 海的技术 , 获得 了快 速发展 。 苏南地 区 的农村快速 实现 了 工 业 化 , 集体 经 济 由此 成 为苏 南 经 济 的支柱 , 带 动 苏 南G D P 由百 亿 规模 增 长到千亿规模 。
的 改 革 重 点 是 产权 制 度 改 革 以 及 自主
创新 , 以 此 理 顺 产权 关 系 、 实现 技 术
升级 。
下 一 阶段 , 苏南经 济的发展重
点在于 通过结构调整 实现 产业 升级 ,
积极支持 以 电子信息 、 生物制药 、 新
能源 、 新材料为代表的具有高技术含
量 、 代表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先进制
阿 I旨 、 盂 ! 斗 恃 古 白 们 ^ ^ A l l ' I I - H 兽

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经济处于一片破败之中。

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和内乱,国民经济基础被严重破坏,生产力水平极低,人民生活水平极度落后。

同时面临着外部封锁和压力,新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

在毛泽东思想的引领下,中国经济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渐发展壮大,开启了中国经济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化经济转型的新时代。

从1949年到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通过计划经济的方式进行发展。

政府开展大规模的国家建设,重点发展工业生产,发挥国营企业的作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1956年,国家颁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推动经济发展,带动国家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

重点投资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加快国家工业化进程,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基础。

同时在30年代的张八十方案基础上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引导农业生产技术革命,农业生产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

1958年到1961年期间,中国开始了大跃进运动,组织大规模的人民公社,试图通过超越国外发达国家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增长。

然而,由于管理及时性等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的负面严重影响,如粮食生产下降,大虾荒等,给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960年代初期,经济形势出现严重危机,国家财政陷入困境,甚至出现过倒闭风险。

不过,在政府的有力干预下,国家逐渐从危机中恢复,并逐步找到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向。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开始开展市场经济改革,放弃了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推行了市场化改革、开展外向型经济活动。

这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途径,经济发展迎来了新气象。

在这个时期,中国实行了外向型经济战略,吸引外资、引进新技术,开展国外市场的合作与贸易,拓展国内市场。

如此一来,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加速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进程,带动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21世纪初期,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下保持高速增长,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分析

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分析

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分析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各国对于贸易的重视,外向型经济发展已逐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但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又是什么呢?一、开放型经济格局日益加强随着当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越来越依赖贸易和全球供应链,以实现财富的再分配和经济的增长。

经过多年努力,国际贸易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贸易规则也越来越完备,为国际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对外贸易也成为各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的增长和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数字化经济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数字化经济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经济形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生产、数字化消费、数字化交付为特征的全新经济模式。

数字化经济具有时间性、规模性、效率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将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数字化经济的发展下,全球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和物流变得更加畅通,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融合和协调。

三、绿色经济发展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绿色经济是指在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推动更加环保、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各国开始共同追求绿色经济的发展,致力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同时,绿色经济也为各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为各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

四、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经济的背景下,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创新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

各国应不断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人才交流和合作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打造更加良性、高效的创新生态环境。

五、跨境投资和产业布局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跨境投资和产业布局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

这种合作将促进国际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为各国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加优质的机会和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

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

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

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

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

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

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

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

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

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

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打造数智新高地 谱写发展新篇章

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 打造数智新高地 谱写发展新篇章

科技城创业谷,“魔方”状外立面象征着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无限空间国家省市区重大战略特别是“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开发区更高层次开放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必须主动承担起先行先试重任,率先开创自贸区建设新成果。

萧山区高水平建设“亚运国际城·数智新萧山”为开发区产业更高层次跃升提供了新机遇,必须切实发挥好领军领跑作用,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上构建新优势。

浙大杭州科创中心、西电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发展开启了开发区更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在人才、技术、项目等各方面有更大作为,率先在创新引领上实现新突破。

一二三四五打造数智新高地谱写发展新篇章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是亚运兴城攻坚之年,也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

当前的开发区,正处在开放创新的攻坚期、数字赋能的增长期、城市能级的蝶变期“三期叠加”的重要时期,正加快构建五大发展新格局。

开发建设范围不断拓展为开发区更大空间发展赋予了新使命,必须站在全局角度,加强与相关镇街和单位联动,率先在各区块协调发展上实现新作为。

亚运筹备和新型城市化为开发区更高水平产城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红利,必须持续拉高标杆,全面推动城市功能、城市品质的新优化。

·加快先行先试,跑出自贸建设“加速度”。

自贸试验区是开发区开放再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要准确把握从“开发时代”到“自贸时代”、从外向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重大转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当好改革发展排头兵。

·强化数智赋能,跑出产业提升“加速度”。

立足开发区产业基础,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把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到发展全过程各方面,深入推动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倍增发展,全面提升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加快产业结构的深层次迭代。

·集聚高端要素,跑出项目攻坚“加速度”。

强力推进“双招双引”,努力在带动力强、贡献度大的龙头项目,科技含量高、质量效益优的高端项目,推进过程快、落地见效好的优质项目实现新突破。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自1978年以来,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本文将从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历史进程1.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各个经济领域进行计划调控。

然而,这种体制存在效率低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因此,中国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2. 第二阶段:市场化改革与外向型经济发展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中国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放开价格、财政、金融等领域的管制和限制。

同时,中国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并加强与国际贸易的合作。

3. 第三阶段:改革创新与现代化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二、发展趋势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传统产业结构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为此,中国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创新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3. 推进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合作。

中国将继续加大开放力度,扩大进口,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因此,中国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结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

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程

自1980年经济特区正式成立以来,深圳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罕见奇迹,成为我国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特区。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30周年之际,认真回顾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纪念意义。

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一、初创奠基和改革开放局部推进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12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79年7月,中央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这标志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正式建立。

这一时期主要工作是:一是开始城市基础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二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和价格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基建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

三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开放沙头角,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先后开放文锦渡、蛇口码头、梅沙、沙头角、赤湾、大亚湾等口岸;开放金融业,引进一批境外银行。

四是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理念,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特点是局部改革、单项突破,以开放促改革。

这些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为特区对外开放和建设的发展扫除了一定障碍,并对全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示范效应。

1984年邓小平说,“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 二、经济转型发展和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阶段(1986~1992年) 1986年开始,深圳特区进入一个探索在计划经济体制之外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全面进行市场取向经济改革的新阶段。

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和技术兴建了赤湾港、蛇口港、东角头码头、蛇口油库、市话工程、华侨城、广深高速等一批基础设施。

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

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

这一成就离不开多种驱动因素的作用。

本文将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一、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中国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因素之一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外贸订单。

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和庞大的市场规模使其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出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

中国政府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进程以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扩张,积极推动投资。

这些投资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刺激了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

三、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随着中国逐渐转向创新驱动型经济模式,创新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政府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加强创新能力。

同时,中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促进了科技创新。

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推动下,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内需扩大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还包括内需扩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居民的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需求不断释放。

政府采取措施促进居民消费,加大社会保障和民生投入,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

五、开放合作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不断拓展对外开放。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中国经济得以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并推动了经济增长。

六、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还包括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近年来,中国经济从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业转变。

这种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包括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内需扩大、开放合作以及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

珠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3)

珠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3)

珠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3)珠海学习考察心得体会珠三角地区十分注意产业链的衔接形成,用科技创新打造循环经济。

在上下游产品的衔接配套、生产废弃物的再利用、能耗的控制、环境的保护等方面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的达到了国际水平。

由此可见,珠三角的发展速度和效率创造了国内领先水平,充分展示了科技创新、循环经济及科学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生命力。

三、对珠三角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反思通过专家教授的报告,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发达地区不仅有成功的经验、领先国内的经济优势,也存在一些固有的、深层次的老问题和发展过程中随国内国际形势变化而产生的新矛盾, 4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以解决,让我们借鉴经验的同时,更要注重吸取教训。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珠三角地区矛盾与困难交织、叠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首先,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尚未根本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外需急剧减少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交织在一起;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与较高的国际市场依存度交织在一起。

从而经济运行困难加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

其次,依赖资源外延开发的增长模式,已经面临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可能导向不可持续发展危机;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导致产业被挤压于国际产业链低端,面临不可持续危机;原来前店后厂的粤港澳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模式已经走到尽头,面临相对衰落危机。

要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沿海经济的再一起次起飞,就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向”。

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向依靠技术和资本驱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从过分依赖外需的外向型经济体系转向内外需并重、全面融合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从经济发展单兵突进、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跛脚式发展转向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政治建设齐头并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珠江三角洲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让我们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科学发展、富民强区,构建和谐集宁”是集宁区学习实 5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也是此次赴珠海学习考察的每个干部的迫切“心愿”。

全球价值链视野下的中国产业发展_刘志彪教授访谈

全球价值链视野下的中国产业发展_刘志彪教授访谈

全球价值链视野下的中国产业发展———刘志彪教授访谈访谈嘉宾: 刘志彪,经济学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委 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财经大学校长。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001 - 8263( 2014) 08 - 0009 - 07F 121. 3A发展的关联效应被割裂了。

在此境况下,更应关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的中国产业升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以消 费品为主要内容的“出口奇迹”,在其背后是否有 什么问题需要我们思考的,您能谈谈这方面的内 容吗?○在改革开放政策引导下,出口已经成为带 动中国经济增长 的“发 动 机”。

2009 年 中 国 即 已 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但是中国的出口产品主 要是以初级的服装鞋帽、玩具、电子产品等劳动密 集型消费品为主。

在中国消费品出口高速增长的 背后,中国进口的机器设备比重也非常高,并且主 要集中在出口比重比较高的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沿 海地区。

由于中国出口企业与国外发包企业存在密切 的产品链供应关系,我国沿海地区出现了消费品 出口比 重 高,进口的机器设备比 重 也 异 常 高 的 “双高”现象,但这种“双高”现象的背后,却存在 着密切的关联。

由于出口的商品主要是最终消费 品,而其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中间投入就是机器 设备。

中国出口企业为了顺利实现出口,其生产 的产品必须满足国外消费者的“苛刻”要求,加上 国外政府又设置了层层贸易壁垒,这些都要求出●本刊记者 苏明 ○刘志彪教授●刘老师,您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产业经济研 究,学术界对您在中国产业理论与政策方面的贡 献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和认同。

您在不同场合经常 提到,您是以产业经济学作 为“据 点”,不 断“侵 略”其他 学 科 的。

而 如 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浪 潮持续推进,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程度日益深 化,您是从什么角度将经济的全球化与中国产业 发展联系起来的呢○改革开放后特别是 1992 年以来,中国制造 业凭借低廉的生产要素和优良的基础设施,通过 切入全球价值链,迅速融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放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对班级:0801我姓名:王云升国学号:[1**********]7响 2021、12、31外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30年的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实现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完成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开创了全球范围内走开放式发展道路的成功范例。

过去30年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快了现代化进程,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显著提高,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

30年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南方讲话和中国加入WTO ,先后在全国形成新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进程。

以此为主线,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这是30年来最早作出的对外开放重大决策。

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对外经济活动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

接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

这一时期,我国抓住“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

我国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

我国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

我国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关于我国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过渡的论文报告一、引言二、我国经济已经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过渡1. 珠三角地区的转型优化2. 国内消费升级3. 服务业结构优化4. 互联网+战略推动内需经济5. 稳增长政策的实施三、我国经济宜从外向型向内需主导转型的原因1. 对外贸易面临的压力2. 外资兴趣下降3. 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4. 内需市场发展迅速5. 内需消费升级的需求四、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1. 物质资源短缺的问题2. 升级难、转型难的问题3. 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的问题4. 能源和环境问题5. 内需消费暂时无法支撑大规模发展的问题五、结论六、参考文献引言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我国的加入到WTO中,我国的经济已经走向了一个外需主导的路径。

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但有利于流通行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使得不少国外的资金纷纷涌入到我国市场中来,有效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升级和改善。

而在当今世界的形势下,这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外需经济发展面临的压力,同时内需市场的潜力已越来越大,因此,我国经济应该向内需主导型转型。

本次论文主要从珠三角地区、国内消费升级、服务业结构优化、互联网+经济和稳增长政策实施等角度,阐述我国经济已经向内需主导型过渡,同时也对我国经济转型面临的原因、挑战以及解决方案进行探讨,并给出结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出建设性的建议。

我国经济已经由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过渡1. 珠三角地区的转型优化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先锋区,这里的开放环境和产业优势优秀,这使得珠三角成为中国和全球的经济中心之一。

因此,当前对于珠三角来说,如何加强经济的外向型转型,为珠三角未来健康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一课题。

而珠三角的企业已经开始向外销售产品,海外市场正在集中拓展,这对于珠三角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此外,珠三角地区还以是我国国家能源政策试点地区之一,通过能源效率提升和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能够推动内需主导经济的更好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启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启示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启示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济快速跃进,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这40年的历程,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启示。

一、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探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的困境十分艰巨。

如何打破封闭,引进外资,实现经济发展,成为了当时的首要任务。

面对未知的探索,中国领导人决定摸着石头过河。

1978年,深圳、珠海、汕头等特区相继成立,试行外商投资和市场化经济。

这种试点经验得到了成功验证,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让资源可以通过自由流动找到最优配置,节约出大量的生产成本,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同时,改革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产权不明、监管不力等。

这些问题也成为了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难关。

二、发展中期:经济腾飞与结构调整相伴改革开放20年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在全球经济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GDP年均增长9%,外向型经济成为了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

然而,经济腾飞也给中国带来了一些问题。

城乡差距、贫富分化、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凸显。

中国政府开始加强环保、扶贫等工作,建立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另外,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了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

中国开始面临着对传统行业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近期阶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征程随着4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的走过,中国经济发展已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国内,一系列新的制度和政策的出台,正在助力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上迈进。

质量型、创新型、绿色型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流方向。

同时,在全球化时代的浪潮下,中国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深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员。

有不少的外国企业在中国创业发展,从而开拓出了与中国市场进行深入合作的道路。

同时,中国本土的企业也在经济上呈现出了越来越强劲的实力。

我国外向型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兼论创新视角下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熊彼特”框架

我国外向型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兼论创新视角下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的“熊彼特”框架


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 的 “ 熊彼特 ”周期
熊彼特概括出了工业经济 (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 中同时存在 的长 、中、短三种周期 。第

种是非常短期的,出现频率为平均 4 0 个月 ( 3 年半左右)一次,即所谓短周期或短波。 ④ 第二
种 出现 的频率为 7 —1 1 年, ④ 第三种则 5 O 年左右出现一次 ,它与具有划 时代意义的? 而熊彼 特基于 “ 创 造性毁 灭” 下的创新理论 的 回归,为我们 照
亮 了结构调整和 转型升级之路 ,熊彼 特认 为创新和企 业家精神才是 经济发展 的主动力 ,并借助 经济 周期理论 为未来 的世界经济发展描绘 出 了理论 蓝 图。本 文试 图通过对 熊彼特 创新理论和 经济周期理 论的借 鉴,找 到 “ 熊彼特” 回归之路 ,为我 国外 向型经济 结构调整和 转型升级寻找 新的理论框 架和
调 整 与 转 型升 级 成 为 理 论和 实 践 中争 相 讨 论 的 焦 点 。 在 以 出 口为 导 向 的 外 向 型 经 济 的理 论 隐 喻 新 古
典 经济学的世界里 ,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是经 济增长 的主动力,但面对 2 0 0 8年金 融危机 ,“ 逆风行
驶” 的凯恩斯主义调控下的全球 性 “ 救市”却收效甚微 ,世界经济甚或再次 陷入滞 涨和 衰退 的困境。
路径选择。
关键词 :外向型经济 ;经济结构调整 ;转型升级 ;熊彼特创新理论 ;路径选择
我国外向型经济本质是 出 口导 向型 ,理论隐喻是新古典经济学 , ① 即 自由贸易能够产生 财富的集 聚 。但对经历改革开放 3 0 余年 的我 国经济而言 ,国家 、社会 、经济变迁 已有 了 自
的出现有关 , ⑤ 是经济长周期或长波 。从 1 7 8 0 年到 1 8 4 2 年是 以 “ 产业 技术革命”为 主的第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王晓红来源:《全球化》2020年第04期摘要:本文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开放型经济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并着重从推动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综合效益,以“一带一路”为引领拓展对外投资新空间,构建安全高效的金融开放体系,促进区域对外开放平衡协调发展,推动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平台成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先行示范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推动高水平开放的主要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十四五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国际经贸规则作者简介:王晓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十四五”是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经济全球化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从发展阶段看,我国已经进入由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向市场双向开放、要素双向流动,全面、平衡、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开放时期,开放型经济正在赋予新内涵。

从国际局势看,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多变和艰难。

世界经济、贸易、投资增长继续乏力,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金融危机风险上升,新的国际经贸规则正在形成,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逆全球化思潮导致保护主义不断增强。

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将给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更大变数,中美博弈其实质是发展权之争,也是全球經济治理的话语权之争。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正处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爬坡过坎”时期。

以创新为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任务更加紧迫。

这些都要求我们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形成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相匹配的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为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发挥重要支撑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外向型工业经济到开放型创新经济
在制造业全球化过时的思维下,拘泥于港口经济带动临港产业发展,形成以外向型工业经济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是宁波“十三五”及中长期最大的发展风险。

“开放型创新经济”立足区域个性挖掘、着眼区域位势提升,逐步在不同方面和层级形成共识,需要进一步成为宁波“十三五”及中长期的战略取向及目标模式。

应该说,宁波之所以是国际上重要的港口城市却不是国际化的都市,是因为宁波是外向型经济而不是开放型经济。

而宁波近年来的尴尬与失落,根本上是制造业全球化条件下外部需求拉力减弱,对以传统工业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造成冲击,导致动能不足的结果。

在我国现代治理及全球战略内外交困的格局下,宁波的价值、位势与未来,应该是需要抓住创新全球化战略机遇,以开放式协同创新全面转向开放型创新经济,通过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进而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打破“老二不好当”的魔咒。

开放型创新经济的背景意义
一是伴随全球化从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到创新全球化,开放型经济的内涵及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充分把握新一轮全球化规律及机遇,将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地图上的新兴尖峰。

自制造业全球化、
服务业全球化,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步入了创新全球化新阶段。

过去以跨国公司为主体、追逐价格红利,遵循梯度转移的制造业全球化逐渐式微,以物质资本、低成本制造、大宗商品贸易、国民待遇为主的全球化,逐步转向以人的流动、创新思想和商业模式的传播方式为核心,体现高端辐射的创新全球化转变。

这其中,伴随人脉网络、创业资本、专利技术、创意想法、经验知识等创新资源的全球流动及优化配置,使得开放型经济从拘泥于制造业全球化条件下的港口经济发展及其与临港工业的互动外向型经济,到了加快全球链接、高技术服务、跨区域创业、国际科技合作、国际资本流动等经济活动形式为主的开放式创新经济发展阶段。

二是伴随全球经济增长中心及经济重心向中国双重位移,美国等发达国家加紧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进行战略围堵;以开放型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及国际产业价值链,有利于区域突围支撑大国崛起。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中心及经济重心加速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双重位移,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加速重构及结构变迁。

在此背景下,美国实施战略东移,加快重返亚太的脚步,并谋求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等,加紧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进行战略围堵。

着眼建立完善的开放型经济,加快从商品输出主导到资本输出主导、从外资及产业要素输入到人才及创新资源输入、从承接产业转移到强化高端链接、从被动适应参与全球游戏规则到积极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仅有利于局部地区通过加快建设扩大开放、参与
竞争的前台实现区域崛起,还有利于沿海开放城市通过率先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及国际产业价值链找到新兴经济体打破战略围堵的出口。

三是伴随“一带一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对我国沿海开放城市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加快建设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利于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先机。

着眼增强内部的统筹协调发展张力、缓解外部的战略围堵压力,我国加强全球战略、地缘政治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部署,先后实施“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力求通过打破空间距离、地域分割以及体制束缚,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抢占新一轮经济全球化。

在新形势条件下加快建立完善开放型经济,不仅有利于突破县域经济发展局限,加快发展城市经济;还有利于突破跨区域合作体制的机制障碍,形成区域的错位分工和联动发展;更有利于以区域集群参与国际竞争,以狼群效应实现群体突围。

四是伴随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以及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宁波的经济形态加快多重系统转换;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有利于率先形成开放式协同创新格局,建立开放型的创新经济。

在过去发展过程中,宁波形成以创业经济、民营经济为根本动力,以外向经济、港口经济为基本特征,以工业经济、传统产业为基本形态,以县域经济、块状经济为基本格局的发展模式。

未来,将由外向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由传统工业经济向创新经济方向转变、由封闭跟随创新向开放协
同创新转变、由传统临港经济向现代海洋经济转变等。

五是伴随社交化趋势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打破了外向型经济基于物理空间创新的格局;基于虚拟空间创新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将为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更广阔的天地。

伴随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出现了社交化、社交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与之相适应的便是互联网经济的崛起。

这种社交化变革,打破了原来生产方式变革导致生活方式变革的态势,使得生活方式转变导致生产方式转变。

基于虚拟空间的开放式创新,不仅使得线上与线下闭环,还使得境内境外交互,不仅打通了人才、资本、项目等高端创新资源流动的通道,还进一步扩大了人类活动及生产的疆域,成为开放性的重要内涵。

开放型创新经济的方向趋势
应该说,未来的开放,不仅仅是投资的开放、市场的开放、贸易的开放,还要有产权的开放、治理的开放,更要有心态的开放、视野的开放;未来的创新,不仅仅是适应性创新、集成性创新、跟随式创新,还要有颠覆性创新、原始性创新、引领性创新。

而“开放型创新
经济”,需要以结构改革促进扩大开放、以开放扩大强化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增进产业原创,全面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与国际竞争力,营造开放式协同创新格局,尤其是实现从商品输出主导到资本输出主导、从要素资源输入到高端人才输入、从承接产业转移到强化高端链接、从跟随适应创新到原创引领创新、从资源条块分割到全球资源配置、从被动适应参与到积极主导组织、从封闭狭隘拘谨到开放包容融合。

这其中,于宁波而言的五个关键问题或者发展趋势是:
一是超越制造业全球化的局限;
二是着眼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相结合;
三是依托产业组织创新;
四是着眼拓展区域创新网络;
五是打破“小富即安、单打独斗、闷声发财、窝里横”的文化魔咒,营造社交化的文化氛围。

作者:徐苏涛来源:甬商2016年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