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积极沉默引导的原则与途径精品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积极沉默引导的原则与途径精品版

于无声处听惊雷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积极沉默引导的原则与途径

【内容摘要】

曾经,课堂上的沉默被视作师生间交流的失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课堂中积极的沉默。积极的沉默所强调的是学生对于课堂积极主动地参与。理解、运用好积极的沉默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地开展,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语】积极沉默引导途径原则

在新课程深入实施的今天,我们还是经常能够看见一些片面追求热闹和气氛活跃的课堂。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游戏竞赛,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而我们的学生总能做到对答如流,给人们以“出口成章”的喜悦。我们教师担心沉默,以为学生一旦沉默就表明思想走神、反应迟钝。沉默成了课堂教学中必须被打破的状态。其实很多时候,那些貌似活跃课堂却缺乏深度,有许多虚假、浮躁的成分在里面。所以,全面否定课堂中的沉默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弄清沉默的本质类型才是明晰问题的关键。

一、雾里看花——“热闹”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

1.老师讲解一言堂,课堂中,我们经常看见学生一味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现象。一堂课中,教师不是声嘶力竭地讲解,就是马不停蹄地板书。生怕遗漏一个知识点,觉得只有自己讲解了,学生才能理解接受,或者说只要自己讲解了,学生就能理解接受。在这专制的课堂中,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与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懒得思考、陷入了消极等待的沉默中。

2.学生自学被打扰,一些惜时如金、争分夺秒的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还在旁边不停说。老师似乎是在提醒或者启发学生,但这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不能静下心来思考。

3.学生思考被剥夺,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耐心地等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不懂得欣赏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愁眉不展的表情。造成的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发言踊跃却是“有口无心”,思考没有深度,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另一部分学生因为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做好交流的准备,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长期这样下去,这部分学生会在课堂上“销声匿迹”。

4.问题设计无质量,这类简单、直白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快地答出,看似课堂上热热闹闹,举手发言的人数也会很多,但是这些问题最终是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的。学生不多久就会陷入消极中。

5.课堂氛围太热闹,在课堂中一味追求互动、热闹而忽略学生真正的需要,忽略学生应给予的充分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很难走进文本、品析词句、体会感情、想象意境。可以说,课堂上热热闹闹,下课后学生心里空空荡荡。

二、异曲同工——倡导积极沉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的沉默

积极的沉默是学生静下心来对问题的感悟、探究和反思,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积极的沉默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信任和鼓励,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的管理。不是否定的、对抗的、甚至是敌意的沉默。

(二)决定积极沉默的三种特性

1.学生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是由学生的心理特性决定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注意力不可能长时间集中于一点,大约每隔5到7分钟,人的注意力就会分散。回答被提问的问题,需要2到3分钟才可能有一个必要的思维空间活动。所以我们老师应该给予学生沉默的机会,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思维的质量。其次是由学生的主体性决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能动参与者。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学生的思维不能只跟着教师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适度、适时的沉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第三,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对人的个性培养,体现在对思维独创性、灵活性和深广性的培养上。“我思故我在”,学生是一个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教师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把学生的思维发展作为核心培养目标,沉默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2.语文学科特性决定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堂中,学生在静默中感悟文章,在聆听中理解内容。

3.沉默本身的特性决定的

积极的沉默也是一种修养。“沉默是金”、“君子三缄其口”都表明了这一点。它体现了人与人在交往时的互相尊重,也是三思而后说的良好习惯。

三、追本逐末——创建积极沉默的三个方略

1.沉默要做到适时性。积极的沉默并不是有计划、有系统、预先准备的。把握好沉默出现的时间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学

生的学习状态,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积极的沉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可以避免出现课堂混乱。

教学人教版第八册中《永生的眼睛》时,为了让学生对父亲的形象有一个整体的上升,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当警官询问父亲是否同意取用母亲的角膜时,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不顾一切地反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时,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把渐渐老去,身体每况愈下的父亲接来照顾时,父亲_________________

你觉得父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示题目后,老师马上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不多时,学生就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课堂上气氛热烈。可是再仔细听听学生的回答,答案单一,学生仅仅抓住课文对话中的几句提示语来回答,那是浮于文本最表层的理解。深层、多元化的感悟怎么就没有了呢?探究原因。原来提出问题后,马上就组织孩子进行小组讨论,没有给与他们深入思考的时间。而各小组汇报的答案都来自于各小组中思维最敏捷的同学。他们思维速度快,一想到答案就迫不及待地说出来。而思维深沉的同学的思维也因此被打断,放弃了深入的思考,浅尝辄止了。而那些理解能力稍微差一点的孩子可能连题意都没有读懂。此时,假如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相应的段落,想象一下父亲会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给孩子们一段思考、沉默的时间。孩子们再次回答问题的时候,感悟会更深入,答案会更丰富的。

在发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仅仅浮于表层的时候,应及时地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这样才不会让小组合作讨论流于形式。

2.沉默要做到适度性。积极的沉默是有一定的度和火候的,不能运用地太多,占用的时间也不能太长。这需要教师根据课堂特定的情境的需求,科学地把握沉默的长度和次数。如果沉默的时间太短、次数太少,那有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教学人教版第六册的《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老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阮恒会有“一句话不说”、“啜泣”、“呜咽”、“持续不断低声哭泣”、“抽泣”这一变化过程。由于没有把握好提问的节奏,把以上的变化过程的原因集中在一起讨论。给与的问题太多,让学生思考的时间太长,最后造成学生的无所适从,不知从哪个部分开始思考、开始回答。让课堂成为“无声电影”的放映,积极的沉默反而变成了消极的沉默。其实,完全可以把这个大问题分成一些个小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阮恒为什么会从“呜咽”到“持续不断低声哭泣”,这个时候他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