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社会互动理论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境定义理论对于解释个人行动的主观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与群 体的行动都离不开对于情境的主观定义,但个人与群体行动归根结底是 受情境本身的作用,情境本身与主观定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3、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不仅强调外 在的客观世界、客观行为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性,也强调内在的个人 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主观的行为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性。
运用人类独特的思想能力; 4.意义与象征符号的运用使人们得以发生人类行动与互动; 5.在行动与互动中,人们能够依据其对情境的诠释为基础,
而修正或改变意义与象征符号; 6.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上述的修正与更改,部分是因为具
有与自我互动的能力,能够检验他们可能的行动过程、评 估其相对利弊得失,然后加以选择; 7.交织的自动与互动模式,构成了团体与社会。
米德的互动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心灵、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和 发展。人的意识与思维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行动过程中产生的,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适应是通过人际沟通过程来实现的。
米德认为,心灵不是一种事物或实体,而是一种社会过程。心灵具有 两种能力:一是理解象征符号的能力;二是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
第八讲社会互动理论演示文稿
(优选)第八讲社会互动理论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
威廉·艾克斯·托马斯(W·I·Thomas,1863-1947)认为,社会学的任务 就在于分析人们的社会行为,分析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 程中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所造成的,是个 体或群体对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映。
(二)理论假设
布卢默的符号互动论,有三个理论前提或理论假设: 1.个人对于事物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他对事物所
赋予的意义。 对事物赋予的意义是对事物采取行动的基础,赋予的意义
不同,采取的行动也不相同。 2.这个定义(意义)是通过人们之间相互交往得到的。 意义并非事物本身固有,而是生产于人与人之间之间的互
(三)社会互动论的流派 1.符号互动论
研究焦点:社会互动的中介——符号工具
2.表演互动论
研究焦点:社会互动的特性——角色扮演
3.现象学社会学
研究焦点:社会互动的地位——主体间性
4.常人方法论
研究焦点:社会互动的方法—— 基本规则
二、符号互动论(互动的中介)
(一)代表人物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实际上在库利、托马斯和米德的时 代就已经提出来了,但在当时,它的影响力有限。不但了解它的人不 多,而且这个理论的名称也没有确立。符号互动论真正成为一个强大 的理论流派,成为可以与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相抗衡的重要社会学 派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
三、表演互动论(互动来自百度文库特性)
(一)代表人物
表演互动论也称为拟剧互动论,是符号互动论的延伸和进一步发展。该 理论因把社会视为舞台,把人际互动看作戏剧表演而得名。
(四)基本观点
1.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
布卢默与其他一些符号互动论者同样认为,人不仅生存在自然环境中, 而且还生活在“符号环境”中。人具有创造与运用符号的能力,人类依 赖运用符号的能力来适应环境以求得生存。
2.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
布卢默指出:“人类的交往是理解与定义的过程”。定义就是对待客 体的方式,理解就是确定客体的意义。
动过程之中;没有人际互动就无所谓意义的产生。 3.这个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解释过程不断加以修
正的。 个体对产生于社会互动的意义有自己的理解或解释,不同
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三)基本原则
布卢默列举符号互动论的7项基本原则: 1.人类具有思想的能力; 2.思想的能力是由社会互动所塑造形成; 3.在社会互动中,人们习得了意义与象征符号,从而得以
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布卢默全面总结与发展了前人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不仅提出了“符号互动论”的名称,而且建立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框 架,是符号互动论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工业 关系中的社会理论》(1947)、《工业化与传统秩序》(1964年)和 《符号互动论:观点与看法》(1969)。
3.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
客体是可以加以处理的事物,客体并没有固定的意义,意义在符号互 动过程中形成与变化。在符号互动中,客体“被创造、被肯定、被改 变、被抛弃”。
4.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理解与定义的共同性,是社会组织存在的先决条件。社会是由处于符 号互动过程中的人类构成的。群体成员的共同行动是可重复的、稳定 的,它构成“文化”或“社会秩序”。
托马斯说:“如果人们认定某种情境是真实的,那么这一情 境就具有真实的效果。”这就是著名的“托马斯定理”。
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相信某种现象的存在,根据这一判断,他就 会真的采取某种行动,就会造成某种客观效果,虽然在事实上这一现象 不一定真实存在。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强调人们对于他人行动等情境因素的理解或解 释,以及理解或解释的个人依据(个人欲望、经验等)与社会依据(共 同的价值标准)。
米德认为,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和主观解释,自我的观念是 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米德进一步区分了“主体我”与“客体我”。 “主体我”(I)也称为“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冲动,未经 过社会化的、自然形成的我。“客体我”(me)亦称“社会我”, “客体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米德认为,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符号。在米德看来:(1)符号是 一种社会结合力。(2)符号保持了社会延续。符号把某些发生在过 去或“非现实”的事物变成为一种“现实”的东西。
布卢默是米德的学生,他综合米德等人的思想,建立了符号互动论的 基本框架。他说:“在我看来,没有一位学者曾以符号互动的观点对 人类团体生活的性质做过系统的研究。在以往的学者中,米德对这研 究提供了最初步的基础,但他没有发展出一套可供社会学使用的方法 论来……我的目标是提供一套研究人类团体生活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研 究方法” 。
3、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不仅强调外 在的客观世界、客观行为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性,也强调内在的个人 对于客观世界的解释、主观的行为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性。
运用人类独特的思想能力; 4.意义与象征符号的运用使人们得以发生人类行动与互动; 5.在行动与互动中,人们能够依据其对情境的诠释为基础,
而修正或改变意义与象征符号; 6.人们之所以能够进行上述的修正与更改,部分是因为具
有与自我互动的能力,能够检验他们可能的行动过程、评 估其相对利弊得失,然后加以选择; 7.交织的自动与互动模式,构成了团体与社会。
米德的互动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心灵、自我与社会通过互动而产生和 发展。人的意识与思维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行动过程中产生的,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适应是通过人际沟通过程来实现的。
米德认为,心灵不是一种事物或实体,而是一种社会过程。心灵具有 两种能力:一是理解象征符号的能力;二是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
第八讲社会互动理论演示文稿
(优选)第八讲社会互动理论
2、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
威廉·艾克斯·托马斯(W·I·Thomas,1863-1947)认为,社会学的任务 就在于分析人们的社会行为,分析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相互调适的过 程中出现的那些行为。而人们相互调适的过程是由情境所造成的,是个 体或群体对于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反映。
(二)理论假设
布卢默的符号互动论,有三个理论前提或理论假设: 1.个人对于事物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取决于他对事物所
赋予的意义。 对事物赋予的意义是对事物采取行动的基础,赋予的意义
不同,采取的行动也不相同。 2.这个定义(意义)是通过人们之间相互交往得到的。 意义并非事物本身固有,而是生产于人与人之间之间的互
(三)社会互动论的流派 1.符号互动论
研究焦点:社会互动的中介——符号工具
2.表演互动论
研究焦点:社会互动的特性——角色扮演
3.现象学社会学
研究焦点:社会互动的地位——主体间性
4.常人方法论
研究焦点:社会互动的方法—— 基本规则
二、符号互动论(互动的中介)
(一)代表人物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实际上在库利、托马斯和米德的时 代就已经提出来了,但在当时,它的影响力有限。不但了解它的人不 多,而且这个理论的名称也没有确立。符号互动论真正成为一个强大 的理论流派,成为可以与功能主义、社会冲突论相抗衡的重要社会学 派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
三、表演互动论(互动来自百度文库特性)
(一)代表人物
表演互动论也称为拟剧互动论,是符号互动论的延伸和进一步发展。该 理论因把社会视为舞台,把人际互动看作戏剧表演而得名。
(四)基本观点
1.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
布卢默与其他一些符号互动论者同样认为,人不仅生存在自然环境中, 而且还生活在“符号环境”中。人具有创造与运用符号的能力,人类依 赖运用符号的能力来适应环境以求得生存。
2.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
布卢默指出:“人类的交往是理解与定义的过程”。定义就是对待客 体的方式,理解就是确定客体的意义。
动过程之中;没有人际互动就无所谓意义的产生。 3.这个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通过解释过程不断加以修
正的。 个体对产生于社会互动的意义有自己的理解或解释,不同
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三)基本原则
布卢默列举符号互动论的7项基本原则: 1.人类具有思想的能力; 2.思想的能力是由社会互动所塑造形成; 3.在社会互动中,人们习得了意义与象征符号,从而得以
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布卢默全面总结与发展了前人的符号互动论思想, 不仅提出了“符号互动论”的名称,而且建立了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框 架,是符号互动论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工业 关系中的社会理论》(1947)、《工业化与传统秩序》(1964年)和 《符号互动论:观点与看法》(1969)。
3.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
客体是可以加以处理的事物,客体并没有固定的意义,意义在符号互 动过程中形成与变化。在符号互动中,客体“被创造、被肯定、被改 变、被抛弃”。
4.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理解与定义的共同性,是社会组织存在的先决条件。社会是由处于符 号互动过程中的人类构成的。群体成员的共同行动是可重复的、稳定 的,它构成“文化”或“社会秩序”。
托马斯说:“如果人们认定某种情境是真实的,那么这一情 境就具有真实的效果。”这就是著名的“托马斯定理”。
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相信某种现象的存在,根据这一判断,他就 会真的采取某种行动,就会造成某种客观效果,虽然在事实上这一现象 不一定真实存在。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强调人们对于他人行动等情境因素的理解或解 释,以及理解或解释的个人依据(个人欲望、经验等)与社会依据(共 同的价值标准)。
米德认为,自我是对社会客观现实的内化和主观解释,自我的观念是 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米德进一步区分了“主体我”与“客体我”。 “主体我”(I)也称为“自然我”,是人的一种本能的冲动,未经 过社会化的、自然形成的我。“客体我”(me)亦称“社会我”, “客体我”是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
米德认为,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符号。在米德看来:(1)符号是 一种社会结合力。(2)符号保持了社会延续。符号把某些发生在过 去或“非现实”的事物变成为一种“现实”的东西。
布卢默是米德的学生,他综合米德等人的思想,建立了符号互动论的 基本框架。他说:“在我看来,没有一位学者曾以符号互动的观点对 人类团体生活的性质做过系统的研究。在以往的学者中,米德对这研 究提供了最初步的基础,但他没有发展出一套可供社会学使用的方法 论来……我的目标是提供一套研究人类团体生活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研 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