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的模糊美
以《蒹葭》为例,谈谈对诗歌朦胧美的看法。
以《蒹葭》为例,谈谈对诗歌朦胧美的看法。
朦胧美是一种诗歌表现方式,通过模糊、含蓄、暧昧的语言表达,创造出一种模糊而深远的美感。
它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模糊的意象和比喻,让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发情感共鸣和思考。
朦胧美的特点包括:1. 模糊性:朦胧美的表达方式常常使用模糊的意象和比喻,不直接揭示事物的真实面貌,而是通过模糊的形象和词语,给人以一种模糊而深远的感觉。
这种模糊性使诗歌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解读诗歌的意义。
2. 含蓄性:朦胧美的表达方式常常使用含蓄的语言,通过一些含糊不清的词语和词句,让读者去思考和联想。
这种含蓄性使诗歌具有一种隐晦、暧昧的美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一种神秘而深沉的情感体验。
3. 暧昧性:朦胧美的表达方式常常使用暧昧的语言,不直接表达情感或意义,而是通过暧昧的词语和句子,给人以一种模糊而多义的感觉。
这种暧昧性使诗歌具有一种神秘而迷人的魅力,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美感。
朦胧美的表达方式可以通过意象的模糊、语言的含蓄和暧昧,以及节奏和音韵的变化来实现。
它不仅在诗歌中常见,也可以在其他文学作品中找到,如小说、散文等。
朦胧美给人以一种柔美、含蓄和隐晦的艺术享受,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歌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蒹葭》是一首古代诗歌,通过朦胧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歌的美感。
朦胧美是指诗歌中使用模糊、含蓄、暧昧的语言表达,让读者产生诗意的联想和想象。
在《蒹葭》中,诗人运用了朦胧的表达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一种柔美、含蓄和隐晦的艺术效果。
1、诗歌中使用了模糊的意象和比喻。
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的“蒹葭”和“白露”并没有明确的指代,给人以一种模糊的感觉,让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解读诗歌的意义。
这种模糊的意象和比喻使诗歌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增添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2、诗歌中使用了含蓄的语言表达。
通过使用一些含糊不清的词语和词句,诗歌给人以一种隐晦、暧昧的感觉。
雾里看花 帘中窥美——论文学语言的模糊美
论 文学语言 的模糊美
一 江 苏 省 丰县 中学
战国宋玉 在《 徒子好色 赋》 登
中 描 写 邻 家 之 子 时 写 道 :增 之 一 “
又 如 《 楼 梦 》 有 不 少 半 截 红 中 话 . 如第 三 十 四 回 . 宝 玉 被 打 就 在 后 。 钗 来 探 望 他 时 ,点 头 叹 道 : 宝 “
味 . 是 读 者 产 生 审 美 愉 悦 的 重 要 又
原 冈 但 不 等 同 于 思 想 上 的 “ 糊
涂 ” 而 是 给 人 一 种 朦 胧 美 , 语 言 . 是
艺术美的精灵。 剜
( 上接 第 2 4页 )
调 查 性 的 字 句 研 读 , 学 生 借 此 取 之 路 . 尝 试 创 造 课 堂 活 力 的 有 效 途 径 。当 然 。 是
美标 准来 体会琢磨 罗敷的美 那
她 究 竟 有 多 美 .肯 定 是 模 糊 的 难
分 .情 感 的模 糊 性 必 然 带 来 写 作
者 思 维 的模 糊 性 “ 只恐 双 溪 舴 蜢
以 回 答 模 糊 意 识 是 关 于 人 们 认 识 中 对 于 对 象 类 属 和性 质 的 不 确 定 的
不 必 把 完 整 的 j 面 、深 刻 的 意 境 田 j
传 递 的 意 思 ,就 要 进 行 再 创 造 。 选 择 某 一 个 或 几 个 答 案 来 判 定 . 《 福 》 的 鲁 四 老 爷 “ 恶— — 祝 中 可
静 静 地 泻 在 这 一 片 叶 子 和 花 上 薄 薄 的青 雾 浮 起 在 荷 塘 里 。叶 子
千个 哈姆雷特 ”
糊” 的谜 团 又 怎 能 用 某 一 种 或 几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它是作者通过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语言表达出特定的意义或情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这种语言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神秘感,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发读者对于作品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就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运用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普遍存在是因为它可以增加作品的含混不清的氛围,让作品更加深邃和神秘。
在许多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运用模糊语言来描述一些抽象的情感和思想,比如爱情、恐惧、孤独等,这些情感和思想往往是无法用直接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作者通过模糊语言来表达这些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和思想的涌动,让作品更加震撼和感人。
英国诗人约翰·克兰夫特的《夜鹭》中写道:“细雨绵绵,晦暗人心。
狂风肆虐,掩盖星辰。
心中烦乱,难以安稳。
”这里的“晦暗人心”“心中烦乱”等模糊的词语,正是作者对于情感的含糊表达,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切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不安。
模糊语言还可以为作品增添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运用模糊语言来描述一些虚幻的情境和意境,让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和新奇感。
美国作家爱德加·爱伦·坡的《黑猫》中就充满了模糊的语言和情感,作者通过黑猫的形象和行为来引发读者对于幻觉和恐惧的联想和想象,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模糊语言还可以让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情感,让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模糊语言来描述一些晦涩的哲理和思想,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中间马洛基》中描述了一个复杂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现实,作者通过模糊的语言和情感来表达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切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让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它呈现的是一种褪色而肃穆的美。
藉此,读者便能够更好地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绪和主题。
下文将从几个角度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一、情感的暧昧性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经常表现为情感的暧昧性。
这种模糊不明的情感通常表达着一种未能具体表达的复杂情绪,读者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隐晦暗示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以经典小说《呼啸山庄》为例,作品中的主要情感线索延续了整个小说,但是经常是通过一些含糊不清的语言和隐喻来表现。
这种情感上的模糊语言不仅仅是在情感描述上的,也涉及到人物的发展和心理状态。
例如,即使是相当开放的作家,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的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也经常使用这种模糊的语言来描述人物,尤其是主角盖茨比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二、现实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平衡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还用于现实主义和神秘主义手法的平衡。
许多经典作品包含神秘或不可解释的元素,作家通过运用模糊的语言,来巧妙地平衡现实主义和神秘主义。
毫无疑问,这种方式需要极高的技巧和韵味,因为作家必须找到一种让读者在不降低作品真实性的前提下接受书中存在的事物。
经典小说《十二个陪审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细致入微的语言和情境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无法言说的鬼魅和神秘。
在这种情况下,模糊语言不是让读者误解或者迷惑,而是让读者感受到无法理解的神秘和深刻的内在理念。
三、自省的隐喻隐喻是另一种运用模糊语言的方法,它用于描述一些抽象的情感和概念。
这种手法被广泛应用于自省小说,因为自省作品大多数是关于内心自我和真实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作家通过隐喻、比喻和调和等手法来暗示读者内心的个人感受和态度。
例如,《永别了,武器》中的现实问题以及《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爱和追求,都被隐喻为更深层次的精神问题。
这些问题和主题对于读者来说,更能够用隐喻方式描述,因为它们在许多不同的情况下保持了某种模糊和暧昧的状态。
现代诗歌创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现代诗歌创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现代诗歌创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成为了一种颇具吸引力的创作手法。
模糊语言能够在诗歌中创造出一种神秘、含糊的氛围,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诗歌赋予了更多的多样性和深度。
本文将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诗歌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分析其意义和效果。
要明确什么是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是指在表达中含糊不清,不明确的语言,它打破了传统语言的表达模式,使得诗歌作品更加富有变化和可能性。
在现代诗歌创作中,诗人们大胆尝试运用模糊语言来创作,以求达到更加丰富的表达效果。
模糊语言常常以比喻、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呈现,通过结构、音韵、韵律等方面的变化来表达出诗歌的深意。
模糊语言的运用给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在传统诗歌中,诗人往往会力求表达清晰、明了的意思,但现代诗歌则更加注重表现出诗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模糊语言的运用,诗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不再受限于明确的意境和故事情节,而是通过模糊的描述来打开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模糊语言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具有审美价值。
模糊语言给诗歌带来了更多的隐晦性和朦胧美,使得诗歌作品更加富有诗意和意境。
模糊语言的运用使诗歌更加充满神秘感和含蓄之美,让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和共鸣,增加了诗歌的魅力和吸引力。
模糊语言的运用也给诗歌带来了一些挑战。
模糊语言往往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解读,因此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诗人在运用模糊语言时需要注意把握好度,不可使得诗歌变得过于晦涩难懂,否则会影响诗歌的传达效果。
模糊语言的运用也需要有一定的功力和技巧,否则容易使诗歌变得无趣乏味。
现代诗歌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它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为诗歌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表达可能性,使得诗歌更加具有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人在运用模糊语言时需要注意把握好度,不可使得诗歌变得过于晦涩难懂。
我相信,在未来的诗歌创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将会得到更多的探索和发展,为诗歌创作带来更多的新意和新鲜感。
文学语言模糊美的言语生成研究
文 学语 言具有 形象性 、情 感性 、模糊 性与 含蓄性 的特
征 , 以上 的种种 特征 都表 现 出文学语 言在 反应 自然 与社会
2 . 1 作家应用 违反逻辑 的言语 测量令语义表现 出模糊性
文学语言的悖论现象一直存在,也一直散发着的魅
生活方面的强大张力,也揭示出了文学语言所特有的一种 力 ,在 文学作 品 的创作 过程 中,将 事物对 立起 来 ,将情 理
活 性 ,这主要 包括 以下三 种情 况 。
花 近高楼 伤客 心 ; 寂寂春 将晚 ,欣欣 物 自私; 多情却 似总 无情 ,唯觉 樽前笑 不成 ;
1 . 1 用词 的模糊 性 模 糊词 在文 学作 品中有 目秀 、短发 ”这一 句 的表达
却有 晴 ”、 “ 白发三 千丈 ,缘愁 似个 长 ”等等 ,这 些修辞 奇妙 的艺 术境界 。
在文 学作 品之 中 ,常用 的辞格 有夸 张、 比喻、婉 曲、
闪避 、双 关 、借 代 、 比拟 、仿似 、跳脱等 等 ,这些 都能够
方式 在文 学作 品 中是很 多的 ,这就 能够为 读者 营造 出一种 营造 出良好 的模 糊效 果 。
2 . 2 从辞格手法上来营造出一种审美意境的模糊性 在语 言模糊 美 的营造 中 ,辞 格有 着独有 的 功能 ,吴士
中 ,就使 用 了模 糊词 ,如 果使 用 ”她 2 O岁 , 2寸短 发 …. . ” 文 曾经提 到 : “ 辞格 是在词 方面 ,不 是在形 体 、声音 等方
的语 言进 行描述 ,就 会极 大的 削弱表 达魅 力 。此 外 ,在文 面 营造 出形式上 的新 奇感 与美感 ,这 是一种 可 以左右 人们 学语 言 中,作者 常常 使用 双关 、 比喻 、夸 张等修 辞方 式来 心灵 的力量 ,也 能够 营造 出一种 弦外之 音 的婉 曲感 。” 表达语 言 的一种 模糊 性 。如 “ 东边 日出西 边雨 ,道是 无晴
试论唐诗中模糊语言的艺术美
试论唐诗中模糊语言的艺术美李江陵,男,1970 年7 月生,湖北省嘉鱼县人,1995 年毕业于湖北大学中文系,现为湖北省嘉鱼县高建成中学副校长。
曾获县、市、省级各种奖励20 多项。
为咸宁市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近10 篇。
生活是一个七彩的世界,有清晰、明亮的阳光;也有朦胧、模糊的云月。
而模糊语言正是这种朦胧、模糊的外在表现形式。
它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其独有的艺术美。
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运用模糊语言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所谓模糊,《辞海》上解释为“不清楚,不分明” 。
分别引用崔珏《道林寺》诗“谭州城郭在何处?东边一片青模糊”和汪元量《扬州》诗“重到扬州十馀载,画桥雨过月模糊”为证①。
由此可见古代就有对模糊的认识,正由于这些认识,诗作者也特别注重在自已作品中溶人大量的模糊语言,因而模糊语言在诗歌中益发有了用武之地。
而“诗歌的这种模糊性恰好根源于主客观世界的边界的模糊性,即主观的意象和客观的物象的似与不似,表现在诗歌的语言中使人觉得意象和意象所载的意志感觉、情绪都虚虚实实、朦朦胧胧,使判断始终在是与非之间徘徊②”,从而使得诗歌更具有独特的艺术美。
这种模糊语言在唐诗中表现尤为突出。
所谓模糊语言,就是模糊性的语言,它由“模糊词语、模糊句子、模糊语段组成③”。
模糊语言则又根据存在状态可分为外在的模糊语言和内在的模糊语言,“外在的模糊语言是诗歌语言形式上所表现的直接诉诸视听器官的语言,如朦胧的月色,氤氲的云海,虚幻和隐约可闻的远处飘缈的歌声等;内在的模糊语言是诗作者意义和意象的模糊,它是心灵感应的产物。
”④下面就唐诗中的模糊语言略作分析:一、模糊词语的形象美王维是盛唐山水诗和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模糊语言在他的许多山水诗和田园诗中占有重要席位。
他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句表面看均为几个精确的词:“大漠”、“烟”、“直”、“长河”、“落日”、“圆”,然而诗中一个“孤”一个“直”、一个“圆”搭起整首诗模糊的框架。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美学功能(安徽宿州)什么是模糊语言?陈先生年在其《社会语言学》中是这样释的:“如果按照形式逻辑来看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是同精确语言相对立的。
”“没有数值,纯粹是模糊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给不出数据的语言”“都带有模糊性,属于模糊概念或模糊语言。
”而沈卢旭先生则认为:“模糊语言是指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这一类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见《语文学习》.5,《模糊语言新界说》)。
《辞海》中则说,“指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
”模糊不清语言具备朦胧美的美学特征。
王希杰先生《模糊不清理论和修辞学》一文中说:“模糊不清并不是绝对的糟的,不仅就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而且有时还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就是艺术语言的特征之一。
”那么模糊不清语言的美学特征就是什么?王先生说道:“在精确和模糊不清这一对矛盾中,我们还应看见下面几点:第一,绝对的精确就是没的,……第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本身就是相对的,……”这就是说,精确和模糊不清的关系就是实事求是的。
我们说道其模糊不清从语言的定义角度说道的,即为定义的事物没明晰界线,就是模糊不清的;我们说道其准确,从语言角度说道的,就是表情言之有物的一种最佳挑选。
而这“模糊不清”“准确”又都调集于模糊不清语言之中。
因此,我们可以说道,模糊不清语言,则就是“模糊不清”“准确”的对立统一体。
从美学观点来说,这模糊不清语言就如同就是月色中群山峻岭。
我们说道这景色就是模糊不清的,但那高峰高岭却又能够看得出;说道就是准确的,则山上的一草一木却又难以历历可数。
通常辞职书表述“深邃”一词说道:“深邃,月色未明,比喻模糊不清。
”我们何不将其买来指代模糊不清语言的这种“模糊不清”“准确”的对立统一呢?我们与否也可以说道,这种“模糊不清”“准确”的对立统一就是一种朦胧美。
语言要美,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模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必然以其特有的美学价值呈现于人们面前,具有不同的'美感作用。
文学语言的模糊美
文学语言的模糊美作者:龚兴艳唐红芳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16期【摘要】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中所用的语言,它具有模糊性,而它的模糊性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这就是模糊美。
它是一种艺术性的美。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解读文学语言的模糊美,即用词、形式、意境、形象。
【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美;用词;形式;意境;形象文学创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如作者对描写对象在认识理解上的模糊,作者对自身心理活动诸如情绪、欲念等意识上的模糊,以及作者在具体创造实践中的模糊控制等,必然使得模糊语言渗透在作品中。
黑格尔曾说过“艺术作品应该具有意蕴”[1]。
文学作品属于艺术作品,因而它表现出模糊性是理所当然的。
而文学作品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因而它的模糊性又是通过模糊语言体现出来。
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不同于其他模糊语,它是一种“艺术性模糊语言”,它是指语词既具有朦胧而又广远的语义外延,又具有“由朦胧产生一时费解,由一时费解走向豁然”的阅读效应[2]。
它表现的是情感信息,而不是或很少是理性信息,因而它所发挥的是审美功能。
而文学语言从狭义上讲,它是指“文学作品里所用的语言”[3]。
从而研究文学语言的模糊美主要是研究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模糊美。
模糊美是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模糊美学是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的美学新学科,它的产生,避免了以往只追求确定不变的美的定义的偏颇,旨在探究隐藏在确定性、清晰性身后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的模糊美。
美,固然有它的形象性、鲜明性,但也有它的模糊性、不确定性[4]。
文学语言所表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就体现了它的一种模糊美。
文学语言的模糊美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表现出来,即用词、形式、意境和形象。
1、模糊美之一——用词文学语言的经典之笔“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从逻辑的角度看,作为思维的物质载体的词要精确,它的内涵必须丰富,外延要小;从现代普通语言学的角度看,词的能指与所指要固定。
从《爱》浅谈文学语言模糊性的美学意蕴论文格式范文
论文导读::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是指语词或者是意象所表达的对象可能有多个意义。
语言的模糊性使语言摆脱了手段、工具的附属地位。
从而探讨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美学意蕴。
论文关键词:文学语言,模糊性,美学意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是指语词或者是意象所表达的对象可能有多个意义,语言的模糊性使语言摆脱了手段、工具的附属地位,确立了语言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
模糊语言是由于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张爱玲对汉语言文字的韵味有着无比的热爱,在她的众多作品中,都是自然自觉地在语言的运用及句式的选择搭配上,讲究语言与文学意境的吻合性,注重声律节奏的音乐性、审美性,体现了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
尤其是她的散文,集中表现了世俗生活、1. 意象的含蓄美审美主体在创作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运用自己独特的悟性和知性将由外界得来的感知表象转化成语言文字,并且诉诸于纸上。
独特的审美习惯和人生阅历,使主体在创作的时候往往会可以选择那些富有多种意味的语言,这种语言便是主体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意象的最好的工具。
意象也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因此,作为审美主体的语言表达者,在将意象对象化的过程中难免要遇到“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客观对象的无限性,语言的有限性已显得无力承担起“显象”的任务。
但模糊言语能有效地弥补这一不足。
陈原在其《社会语言学》中是这样释的:“如果按照形式逻辑来看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是同精确语言相对立的。
”[1] 沈卢旭先生则认为:“模糊语言是指在意义上不明确,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这一类社会交际使用的语言”[2]。
《辞海》中则说,“指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
从这些解释中,我们可以知道,模糊语言是指所表达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难以明确规定且隐含多种判断的语言。
模糊言语不仅能最大可能曲传出言语表达者内在的深邃和难以言传的意象,而且能以最简洁的言语负载起最丰富的信息,从而使言语接受者能最大程度地与言语表达者内心的意象相符合,从而传达出张爱玲常常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意象常常是含蓄而令人浮想联翩的,借着这意象,不同的读者能接收到不同的信息,但这些不同的信息都在最大程度上与表达者内心的意象向符合,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明白散文《爱》的意象并不丰富,甚至是重复着同一个意象。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摘要】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模糊语言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多样性,引发读者思考和探索。
本文从定义、应用、功能和效果、批评与争议以及对读者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模糊语言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阐释作者的意图。
在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的总结了模糊语言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独特影响和价值,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定义、应用、功能、效果、批评、争议、影响、重要性、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为文学作品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深度的韵味。
模糊语言的运用可以带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的余地,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和令人深思。
在英美文学中,模糊语言常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共鸣和震撼。
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模糊语言是一种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是一种让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独特性的手法。
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学创作的艺术之美,探讨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模糊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和交流,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对于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深入探讨模糊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对于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内在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多重解读方式使得这种语言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通过深入研究模糊语言在文学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对模糊语言的功能和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并拓展对作品的多重解读可能性。
对模糊语言的批评与争议进行探讨,可以揭示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局限性和可能带来的误解,从而引起更多关于文学表达方式的讨论和思考。
最重要的是,研究模糊语言对读者的影响,可以揭示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解读模糊语言,以及模糊语言对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影响,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浅谈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摘要: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中国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 其原因很复杂, 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因和写作的主体客体及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有关。
从语言层面来看,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可以分为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种,且其具有相对可译性。
关键词:文学作品; 模糊语言; 审美功能模糊与精确同为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所谓模糊语言, 指的是在意义上不明确, 在表述形态上不清晰,内涵伸缩性大,解释或理解可变性大的语言.模糊语言在任何语言中都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汉语囊括了汉民族文明发展的历程, 积淀了儒家的“中庸"和道家“无为”的思想精华, 形成了委婉、含蓄、藏而不露的民族性格, 致使汉语的模糊性特征更为明显。
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之美在于“情在词外”、“意在言外”.妙笔全在无字处方为佳作,此处无声胜有声乃为妙曲,不在有形处、全在无形中才算名画。
这正是模糊话语在文学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所指出的“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的艺术效果。
汉语讲究“语贵含蓄",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称含蓄为“隐”,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 “隐之为体, 义生文外, 秘响旁通,优采潜发”“深文隐郁, 余味曲包”。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论含蓄为: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宋朝姜夔认为: “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
”清朝陈廷焯亦提倡:“神余言外终不许一语道破。
"由此看来, 运用含蓄的手法,让读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和联想, 体察作品深隐的寓意和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是中国文学名家常用的创作策略, 而其中含蓄所达之韵味, 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模糊语言的使用。
一、中国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现象存在的原因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说过: “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
”模糊语言的运用,在文学创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多种效应。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指作者在表达意思时意图模糊化或不完全明确的语言使用。
这种语言使用技巧在英美文学中非常常见,被广泛运用于小说、诗歌和戏剧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中。
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复杂性,为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赋予作品更多的可能性。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句子结构、修辞手法、隐喻和象征等来实现。
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或使用隐晦的词语来使意思变得模糊。
这样一来,读者需要仔细推敲其中的意思,不断推断和解释。
修辞手法在模糊语言的运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可以使用比喻、暗示和借代等修辞手法来传达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不直接在文本中明确写出。
这种方式可以使作品更加细腻和富有张力,使读者感到更大的共鸣。
在诗歌中,作者可以使用隐喻的方式来描述情绪和感受,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能够更好地领悟到其中的含义。
隐喻和象征在英美文学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模糊语言的形式。
通过使用隐喻和象征,作者可以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实体化,使其更具象征意义,以便更好地传达给读者。
在小说中,作者可以使用象征物来代表某种思想或主题,通过分析象征物的意义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模糊语言的使用不仅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和解读空间,还可以让读者有更多的参与感和共鸣。
通过使用模糊语言,作者可以创造出一个复杂而多样的世界,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使读者参与到作品中来,与作品互动。
模糊语言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果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和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图。
作者在使用模糊语言时需要把握好尺度,避免过度模糊导致读者无法理解或走火入魔。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叙述模糊、暧昧的语言,这种模糊语言让读者觉得有些含糊不清,但同时也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
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可以为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和意义。
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可以帮助作者表达情感和情绪。
有时候,人们会觉得一些情感和情绪难以用具体的词语和语言来表达,这时候就需要运用一些模糊的语言来传达这种意境。
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凯茈的诗《暗夜骑士》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来表达主人公对生活的困惑和迷茫,这种模糊语言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增加了诗意的美感和深度。
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多重解读性。
当读者面对一些模糊的语言时,他们不会立刻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需要自己动脑筋去解析和理解。
这种多重解读性使得作品的意义不断延展和丰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和经验去理解作品,从而产生不同的感悟和情感。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运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来描绘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意志的坚定,这种模糊语言让读者可以对作品进行多重解读,产生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可以为作品增添一种神秘和超脱的意境。
有时候,作者会故意运用一些模糊的语言来渲染作品的氛围和意境,使得作品显得更加神秘和超脱。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通过大量运用模糊的语言来描绘架空社会的荒诞和恐怖,这种模糊语言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和超脱感,更让读者对作品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是一种艺术手法,可以为作品增加深度和趣味性,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心灵感悟。
模糊语言所传递的,并不是模糊和含混的信息,而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应该欣赏和理解模糊语言的魅力,去感受作品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
试论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
2012年第27卷第4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2-03-16作者简介:谭定钟(1974-),男,四川阆中人,讲师,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向的研究。
一、引言中国学者对于语言模糊性的研究起步20世纪70年代末,伍铁平教授(伍铁平,1999:39-44)是中国最早引进西方模糊语言学理论的学者,并结合汉语语法特点,奠定了他在模糊语言学上的地位,因此被国人尊称为中国的“模糊语言学之父”。
近20年,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的结合,成为翻译过程中揭示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之间转换规律的工具,取得了不少的成就。
穆雷(1999:66-69)从语言的模糊性出发,将模糊数学的方法应用于翻译理论的理论,从此模糊理论开始与翻译结合,给翻译界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模糊“不清楚,不明白”,而是指“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所遇到的客体经常没有精确规定的界限”这一属性。
(伍铁平,1999:34)因此本文以模糊理论为依据,从词汇、文化、作品风格三个层面出发,探讨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在文学翻译时首先应该正确理解原语,准确把握其模糊性的特点,恰当地再现原作的模糊美,正是对原文本的忠实。
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其表现层面文学语言本身的含蓄、生动以及某种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是模糊性。
首先体现在语义的多层附加义。
讲究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其次是语义的矛盾性。
如朱自清的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热闹”与“冷静”矛盾的词语形成意义的不确定性,恰有助于读者理解他“颇不宁静”的心境。
第三是语义的修辞化。
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丰富的附加义是建筑在修辞的运用上的,给读者提供想象的余地。
最后,语义的语境依赖性,体悟言语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必须结合整个语境,这样才能使解读不致旁逸斜出。
正是由于文学语言中存在着模糊性这个特点,运用翻译的各个原则,巧妙地处理好文学语言中的模糊性,笔者从以下三个层面讨论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问题。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指在作品中出现的意图不明确、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通常是通过隐喻、暗示、双关语等方式构建的。
这种模糊语言经常被文学家用来表达深层次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联想和感受。
本文将从语言形式及修辞手法两个方面探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语言形式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通常体现在作品的语言形式上,如句式、词汇及表达方式等。
其中,句式的运用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例如,通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主语或者宾语可能会被省略或隐藏,以引起读者的好奇、想象和联想。
比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说:“To be or not to be”,这里的主语和谓语被省略了,但是依然让读者觉得句子生动有力,并表现了哈姆雷特心中的矛盾和苦闷。
此外,词汇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词汇的多义性和双关语的运用经常出现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以表现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品味。
比如英国诗人米尔顿在《失乐园》中,用“色情的果实”表示对知识的渴求,而“性爱的亵渎”则表示直接的暴力冲突,并动摇了主角亚当与夏娃的关系。
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模糊语言的体现。
许多英美文学作品在叙述方式上往往用隐晦和含蓄的方式,这种以锦上添花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人性和道德的表现手法,能够给读者带来难以言表的震撼和共鸣。
比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两个主人公的感情由于误会和尊崇占了更多篇幅的描写,而直接表达的爱情则被淹没在波澜壮阔的情感宏观之中。
修辞手法模糊语言在修辞手法上的应用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著名的隐喻、比喻、暗示等手法,经常被用来表达笼罩在人性和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内心感受。
比如在代表英美文学中的经典作品《老人与海》当中,海洋代表着生命,而老人则象征着旧世界不断失去的崇高信仰和精神信念。
这种隐喻的使用方式,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哲学和人类历史的深层次感受,十分耐人寻味。
暗示也是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手法,它通过暗示的方式让读者自行组合信息与情感,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感受。
感悟领会体验——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模糊语言的品读技巧
感悟领会体验——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模糊语言的品读技巧施利兴一、什么是模糊语言模糊语言是指外延具有不确定性,表示不精确的相对概念的词语。
文学语言的意义是复合的、多义的,常常蕴涵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它总是和字面意义不完全符合。
文学语言具有唤起感情的象征功能,是一种虚假的陈述,未必与客观事物相符,花非花,雾非雾,是一种可接受的“真”。
文学语言的模糊性主要体现为词语的歧义和朦胧。
我们在文本解读时也要注意文本的“言外之意”。
二、模糊语言的类型1、缄口不言《荷花淀》写水生晚上回来,妻子问到:“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水生没有回答,只是笑了一下;当水生去参军,全村男女老少送他出来时,“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在前程未卜的送别场面,水生要说的实在太多,作者巧妙地用“笑一笑”了事。
这“笑一笑”包含了多少千言万语,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2、欲言又止在描写刻画人物时,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点往往不是三言两语能说透的,有时甚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这时高明的作者就干脆不让人把话说完,让读者进行审美填充。
课文《祝福》中写鲁四老爷,“可恶——然而……”几乎是他出场的全部台词,但这四个字却包含了无限丰富的内容。
3、闪烁其辞故意不接触交谈的核心或描写的对象,而说出其它的话语。
如写祥林嫂与“我”的对话,面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一连串回答都是支支吾吾,模棱两可的,最后用更模糊的一句话“说不清”,把一切化解。
回答祥林嫂的问题本来很简单,可以回答有,也可以回答没有,也可以回答不知道,然而直截了当的回答,就无法表现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黑暗腐朽的统治无力抗争和犹豫、彷徨,以及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的复杂心理。
4、巧用虚数文学语言主要描写直觉、烘托意境,它对数量词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虚代实,即对其精确词语进行模糊化运用。
杜牧《忆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这些数量词的出现在营构意象、烘托意境中表现的功能和他所传递给读者的整体性把握的可靠程度,远远超出了理性意义所传递的信息量,是超越了精确的更高层次上的精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音跳脱 你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2、语意模糊
形容词 多深(无标记)多浅(有标记) 多大 多小 远 近 高大 完美
数量词
落着点小雨 些许盐、简单些、快一些 一段电线、一捆草 一股泉水、一团棉花 万道霞光、万里长城 战死,壮士十年归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未悔。 我来说两句
文学语言的模糊美
原因
1、语言模糊性源于客观事物的模糊性。 笔-铅笔、眉笔 水果-含水分较多 圆 优、良、及格 高、矮;老、少
2、文学语言模糊性源于审美心理的模糊 性。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1、语音修辞的模糊(谐音,近 因,同音)
谐音模糊 持久战(吃酒战) 久经考验(酒精考验) 引以为荣(饮以为荣) 精益求精(精益求金) 喜出望外(洗出望外)
朵朵白云飘动着,一条龙拉着一张犁, 张牙舞爪地在云彩中翻腾。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哪里,螺声阵阵,渔歌声声,近近 远远,红旗飘飘,白帆点点,好一派动 人的渔乐图啊!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