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研究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试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摘要】分析现代文学模糊语言的内涵及特征,提出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模糊处理应坚持符合原文精神,做到模糊描述,重现作品的意象美,注意模糊语义的翻译。
【关键词】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模糊性表述方式文学色彩模糊性是人类的自然语言的一种最为基本的属性,语言的这种属性也直接导致了文学翻译活动的模糊性。
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如果译者能在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中正确地处理和运用语言的模糊性,可以使译作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的文学色彩,也使文学翻译的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
近年来,翻译理论中的“文化转向”思想对于国内的翻译界学者影响颇深,因此,对于外国的文学作品的翻译领域中的模糊现象的关注程度也逐渐加深,拓宽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这些模糊现象的范围都包括模糊对于跨文化交际以及交流的影响、模糊的处理、模糊与读者的期待、美学视野、社会评价以及模糊与译者主体性等一些关系。
模糊语言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帮助人们实现交流的愿望和目的,同样地,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也有其独特的美学功能。
一、现代文学模糊语言的内涵及特征(一)现代文学模糊语言的内涵。
文学,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以感性为出发点的艺术形式,它的本质就是通过形象化的以及具象化的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情感。
作者是从主观出发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是在所难免的。
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物之间都存在难以划清的界限,这种模糊的界限导致人们在平日的生活中就大量地在使用着模糊语言,比如在形容好坏、大小和美丑的时候,因为缺少确定的而又统一的参照物,人与人的理解很难统一,因此也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并且明确的定义。
现在人类的语言虽然已经高度发达,但是仍然没有达到可以确切地描述客观存在着的世界的程度,这种思维上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就直接导致了语言使用上的模糊性,作家们受到主观上的限制以及创作需要,常常要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模糊语言。
现代文学中的模糊语言并不是指日常交际中人们所理解的“表述不清楚”或“表达含糊”的意思,而是指作者在构思和写作时所赋予语言的一种朦胧并且广阔的语义外延以及独特的具有美学价值的文化内涵,它是语言具有弹性的表现,更是整个人类语言系统中的财富以及不可或缺的极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
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误译现象分析摘要:传统翻译理论对翻译标准的厘定总是建立在"忠实"、"对等"之上。
模糊语言学理论和阐释学理论表明,"忠实"和"对等"只不过是一种理想。
在文学作品中,自然语言本身所存在的模糊性和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观介入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译者对原文形象和情感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尽量消除不正确、不合理的误译。
关键词:文本误读;模糊语言;变异;前言长期以来,人们都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翻译就是对原文的复制,不论形式还是内容,译文都应该与原文等同,国内外学者也提出了各种翻译标准,如"信、达、雅"、"忠实"等,这些标准都是把原文作为绝对标准,却忽略了语言本身具有模糊性和译者具有主体性的事实,这就容易导致文本的误译。
汉语与西方印欧语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具有模糊性。
这就要求译者在英汉互译时,了解不同语言的差异性,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翻译。
一、语言模糊性的成因1.语言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言传性是语言模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在语言中十分常见。
从艺术方面说,语言很难准确地表达出人类内心的情感活动。
人类的情感、潜意识等都是独立于发声的语言之外的,一些与直觉有关的体验和情绪,是很难用语言来体现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能表达出来的远不及能感受到的多,因此,人类的语言是不能将那些不可言传的东西准确地传达出来的。
2.客观世界的无限性与个体思维的有限性模糊性反映在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个体思维的有限性,换言之,现实中的事物具有无数种样式,且每种样式都是由无数更细小的部分组成,但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不是无限的。
因此,人类只有通过最简单的语言传递出最多的信息。
3.历史与文化对个体思维的影响国家的历史由无数的历史事件组成,后代人用语言将这些事件记录下来,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英语教育论文:研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
研究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语言是对世界的客观反映,因此语言必然会具有模糊特性。
尤其在文学作品中, 模糊语言是作者表达美的意境、传达诗的意象的最佳方法。
模糊语言的概念外延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艺术空白,更多不完全的"形",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在模糊语言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翻译过程中,容易造成模糊美感的磨蚀。
本文试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做一个尝试性的研究,分析模糊语言的模糊美感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缺失的原因,探讨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一、翻译过程中模糊美感的磨蚀成因1、英汉民族心理原型的差异在探讨因为语言差异导致的译文与原文信息和美学价值不等的问题时,人们对其内在的、无形的表现,即民族心理原型差异,注意的较少。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个民族都在不断构建异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心理模式和心理特征。
这种迥异的、甚至是相斥的差异在语际交流中很容易导致交流障碍和理解上的困难。
自然地理条件在民族文化涵养、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中国封闭式大陆型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较少受到来自大自然的压力,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滋养的农耕民族,不求空间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因此形成了一种固守本土、质朴厚重、崇尚和平的内倾性性格。
而英语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个气候相对恶劣的海洋环境中,这孕育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间拓展与武力征服的民族精神。
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不同的是,西方人选择了一种"天人对立"的认知态度,在他们的观念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是分离对立的,他们是真正地把客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性质与观点。
正是因为西方人认识到客体的独立性和主客体之间的差异,因此他们将主体悬置,以一种纯然外向的态度研究客体不变的属性,同时热衷于建立发展关于对象的知识体系。
俄语外交话语的模糊修辞探微
俄语外交话语的模糊修辞探微王瑾侯典文摘要:俄语外交话语因交际主体、交际意图的特殊性而经常采用模糊性修辞的手段。
本文旨在通过对模糊修辞学理论进行梳理,从语义模糊、语用模糊和辞格模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厘清其进行模糊修辞手段的建构方法,明晰模糊修辞可实现委婉含蓄、简明准确的交际意图。
关键词:外交话语;模糊语言;修辞分析一、模糊修辞研究模糊修辞的研究是以对模糊语言的研究为基础,话语的建构涉及“构思—布局—表达”三个方面,关涉到从人类思维的产生到最终发表的整个流程,而由于思维认知的差异和交际需要的影响,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模糊修辞的策略对话语进行建构。
模糊修辞领域的研究可简要归纳为三部分:第一,对于模糊修辞基本理论的阐述。
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模糊修辞的研究对象、模糊修辞概念的界定、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其中包括王希杰的《模糊理论和修辞学》,吕季明的《模糊修辞基本理论概述》,伍铁平的《语言的模糊性与修辞学》等。
[1]第二,模糊修辞的应用研究。
不少学者将模糊修辞的研究同一系列相关学科,如语用学、语义学、翻译学、语体学等相结合,并将其细化为不同语体方向的模糊修辞分析,如郭立秋与王红利的《外交语言的精确性与模糊性》,杨恺琴的《模糊修辞和外交惯用语》等,彰显了模糊修辞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系统性模糊修辞与模糊语言的学科专著。
其中包括蒋有经的《模糊修辞浅说》(1991),韩庆玲的《模糊修辞论》(2006),黎千驹的《模糊修辞学导论》(2006)和《修辞与模糊语言研究》(2015)。
二、外交话语概述俄罗斯语言学界认为,对于“外交话语”这一术语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界定。
从狭义上看,指外事活动参与者在社会机构中为树立自身形象、赢得公众支持而建构的话语,其中包括书面形式,即政府工作报告、总统国情咨文等,也包括口头发布的形式,即就职演讲、总统公开演讲、答记者问等。
从广义上看,判断此类话语的标准取决于话语的交际主体、交际受话者、交际内容这三个交际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是否属于该领域。
语用功能视角下的俄汉模糊语研究
语用功能视角下的俄汉模糊语研究秦宁(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0)摘要:模糊语在社会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们用来协调人际关系的有效工具,也是维系交际中各方面子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不宜直接地、确切地描述和表达,就需要借助模糊语来换一种说法。
通过使用模糊语,可以避免交际步入尴尬的局面。
了解俄汉模糊语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社会中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从而进一步促进交流。
关键词:模糊语俄汉对比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101-02一、模糊语与研究现状1.模糊语的界定对于模糊语的界定,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我国在模糊语领域最有发言权的当属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他是国内模糊语研究的开拓者。
他在其著作《模糊语言学》中指出:“人类语言,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即都是所谓的模糊概念。
”[1]之后陆续有学者开始注意到语言的模糊现象。
孙连仲认为模糊语言具有四个特点:不确定性、不精确性、亦此亦彼性、相对性。
[2]俄罗斯学者对模糊语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彼奥特罗夫斯基认为,人类进行思维的运算单位是某种模糊集的元素。
[3]他从模糊集的视角对语言做出了判断,并用具有逻辑性的数学思维定义了模糊语的特征。
由此可见,各个学者对模糊语的界定未能达成一致,对于模糊语的定义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模糊是语言的一种性质,它存在于词汇、句子甚至范围更广的语言单位中。
是一种相对于精确语而言具有不确定性的语言表达形式。
2.俄汉模糊语研究现状俄罗斯语言学家布达哥夫认为,模糊是一种科学。
此后陆续有学者开始关注模糊现象。
谢尔巴在语音的领域也发现了模糊现象,他认为:“在语言中,应该记住,明确的只是极端的情况。
过渡的现象在其本源中,即说话人的意识中原本是游移不定的。
但正是这些模糊的、游移不定的现象应更多地引起语言学家的注意。
”[4]根据俄罗斯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发现,语言模糊现象存在于语言学的各个领域,不仅存在于语音学中、在语义学领域也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
文学模糊语言翻译方式
文学模糊语言翻译方式文学作品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的热门之一,而其中一个特别复杂的翻译问题是模糊语言,它在原文中所展示的内涵和意图只能通过理解原著中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语境才能真正理解。
模糊语言是指那些没有明确语言表达或者表述含糊的用语。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适度的使用模糊语言可以使英文表达更生动,更具有文学性,但也会带来很多挑战,特别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视角。
本文将探讨文学模糊语言在翻译中的运用和应对。
一、文学模糊语言翻译的挑战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可以让作品更具有韵味和美感,但是这也让翻译人员在翻译时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1.语言失真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充满了文学活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然而,这些语言的拉丁语和字词玩笑等构成,使它很难用英语直接翻译。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很难处理文学作品更深层意义的转化。
同时,一些漫画的笑话和词语游戏经常被视为无法直接翻译的难题,而将原本幽默的作品翻译为索然无味的作品,失去了原著的魅力。
2. 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是翻译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之一,而这个问题在翻译模糊语言时尤为严重。
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涵义,而这些文化差异会导致翻译的误解或错误。
举例而言,一些基于特殊文化历史情景的语言,仅可以通过生动的描绘来传达出来,而不力依靠直译或者寻找近义词来表达。
3. 文体问题不同的文学文体对模糊语言的运用有不同的要求,诗歌和小说之间的要求是大相径庭的,因此对不同的翻译类型需要有相应的关注。
例如,将一个模糊语言的歌曲实际地翻译为歌词可能需要更多的创意和缜密的措辞来表达歌曲所包含的意义。
二、文学模糊语言翻译的应对策略如何在面临如此多的文学翻译问题时克服挑战呢?以下是一些应对模糊语言翻译挑战的策略:1. 理解和寻找语境理解语境是理解模糊语言的关键。
翻译人员应该去理解原著的语言特色,在具体的语境下反复推敲判断,最终确定正确的翻译方法。
翻译者还应该注重原创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特色,从而确保翻译的工作准确严谨,预防误解和文化失误。
西方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的翻译研究
试论西方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的翻译研究摘要语言模糊性从古至今一直存在,追溯其渊源可以到古希腊时期,并且模糊语在现代翻译界也是语言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语言模糊性属性不管是在人们日常语言交流中,亦或是在文学创作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在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英汉翻译过程中,因为多种文化因素,导致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精准地翻译出原作品的内涵主旨。
本文将探讨文学语言模糊的内涵,并对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翻译策略深入研究,进而达到语言模糊性与文学作品表达精准性的平衡效果。
关键词:语言模糊性西方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策略平衡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引言从古至今,语言模糊性特征一直存在着,并且也是现代语言研究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不管在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沟通中,亦或是文学作品创作中,模糊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英文文学作品过程中,难免会碰上由于语言模糊性而产生的反翻译障碍。
为了能够精确地翻译出原著作的主题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对原文合理调整,进而符合接受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方便读者理解。
一模糊性语言概述1 模糊语定义如前文所述,语言中的模糊性特征从古至今就一直存在着,历史上第一个对模糊语进行定义的是皮尔斯。
他提出,“当对于一件事物的理解会产生不同可能性时,即使交流者进行了缜密的思考,依然难以确定这件事物的归属性,那么这件事物就是具有模糊性的。
”这种模糊性,在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中指的是不确定性,容易让人产生歧义与多种想法的可能性。
虽然语言中的模糊性存在着不确定性,但是由于我们长期使用,因此会潜意识接受这种想法,并且不会影响人们交流沟通的目的实现。
所以,我们可以将模糊语定义为,语言自身具有的属性,是人类长期使用语言交流形成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具有不确定性的表达方式。
2 模糊语的属性与特征语言具有的模糊性是其自然属性,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或者含糊性。
例如在英语中一些词语,big与small,high与short就算是几种模糊形容词。
模糊语言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的开题报告
模糊语言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模糊语言是指意义模糊、表达含糊的语言表达方式。
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手法。
文学翻译中涉及到的语种较多,文化背景、词汇表达等差异较大,翻译人员往往需要考虑如何在翻译中保留原文的模糊效果。
研究模糊语言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掌握文学翻译的技巧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目的是探究模糊语言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特点和策略。
二、文献综述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一般包括暗示、比喻、夸张、反语等手法。
这些手法在原文中的运用往往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翻译人员需要根据语言规范、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适当的处理。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文学翻译中模糊语言的研究逐渐增多。
汪琛(2017)以《百年孤独》为例,研究了文学作品中的比喻手法在翻译中的应用,指出比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根据文化背景、语境等因素进行适度清晰化或淡化处理。
胡娜(2015)以墨西哥小说为例,研究了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在翻译中的运用,提出在进行翻译时,要针对不同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三、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的运用特点和翻译策略。
同时,结合实际翻译案例,分析文学作品中不同类型的模糊语言在翻译中的应用,通过比对原文与翻译文本的表达效果,评估并总结翻译策略的优缺点。
四、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结果为:探究模糊语言在文学翻译中的特点和翻译策略,能够帮助翻译人员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提高翻译水平,为跨文化交流和各国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同时,也能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文学作品模糊语及其关联翻译策略
文学作品模糊语及其关联翻译策略作者:杨志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6期摘要:模糊语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以实现特定修辞效果和美学效果,它可以从词汇、句法、篇章等3个层面来实现。
如何实现中外文学作品中模糊语的有效传递,可以借助关联理论中最佳关联原则,来灵活处理模糊语的翻译。
关键词:模糊语;文学作品;关联理论;最佳关联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207-03长期以来,模糊语广泛使用在各领域,其中文学是使用模糊语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有些作者甚至把模糊等同于文学语言,这可能有些言过其实,但这揭示了模糊语在文学中的重要作用。
文学作品含蓄韵味隽永,而模糊语的使用正有助于这一文学特点的实现。
一、文学作品中模糊语(一)语义模糊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模糊现象就是词意模糊。
这可从其内涵和外延来分析。
内涵层面模糊指一个词的内涵意思是不明确的;而外延层面的模糊指的是一个词的所指意义不明确。
在外延模糊上,许多颜色词和时间表达语是典型的例子。
比如在小说《飘》中有这么一段话:“The moist hungry earth, waiting upturned for the cotton seeds, showed pinkish on the sandy tops of furrows, vermilion and scarlet and maroon where shadows lay along the sides of the trenches.”在这段话中,用了“红”的4个下义词,它们分别是:“pinkish”(粉红),“vermilion”(朱红),“scarlet”(猩红),“maroon”(栗红)。
这些词尽管共享“红”的核心意义,他们具有程度上而不是性质上的差别,使得它们外延意义是模糊的。
当然,语义模糊不仅仅局限在外延或所指层面,还体现在内涵层面。
俄语政论语篇中的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俄语政论语篇中的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俄语政论语篇中的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研究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各国政治经济关系的日益紧密,俄语国家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影响力不断扩大。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俄语翻译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愈加凸显。
而对于政论语篇的翻译,其涉及到的是各国政治、文化等核心问题,对于翻译实践的要求和压力都比较高。
在俄语政论语篇的翻译过程中,存在诸多模糊语言的表达。
模糊语言指的是在表达言论时意义含混不清或表述含糊、不确定的语言形式。
这种语言形式在俄语政论语篇中尤为常见,其利用出现频率较高,涵义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表达效果和受众的理解。
因此,研究俄语政论语篇中的模糊语言翻译策略,可以提高俄语政论语篇的翻译质量和译文的可读性,也有助于提升我们对俄语国家政治文化的认知。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俄语政论语篇中常见的模糊语言翻译策略,以及这些翻译策略的影响。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俄语政论语篇中常见的模糊语言类型和表达手段。
2. 探讨各种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 设置翻译案例和分析,验证不同翻译策略的效果。
4. 提出可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为俄语政论语篇的翻译提供参考和指导。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模糊语言的定义和分类,分析在俄语政论语篇中常见的模糊语言类型和表达手段,包括布鲁克斯等人的“语言含糊度”理论。
2. 翻译策略的概念和分类,探讨适用于不同模糊语言类型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并分析不同策略之间的优劣势。
3. 设计并分析具有代表性的俄语政论语篇翻译案例,验证不同翻译策略的效果和可行性。
4. 提出可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为俄语政论语篇的翻译提供参考和指导。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实证分析法。
对于文献资料调研,将深入看文献中对模糊语言和翻译策略的研究成果,并参考国内外研究者在此方面的思考和经验。
对于实证分析法,我们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案例的俄语政论语篇进行实证研究,包括透过语言学习波兰的门径(《论语言政策所展现的文化价值观》)等俄语政论文章进行翻译和评析,以验证翻译策略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浅析模糊语言的特性及翻译策略
这 种不 确定性 在英 汉语 言翻译 实践 中俯 拾 皆是 。“ ehs H a s erul ” 他有 麻烦 。 可 以理 解 为他 生 病 了 , o ob . “ m t e ” 也可 指 他违章 、 犯罪 了等等。这里 “r b ” t ul 是一个模糊 的委婉 o e 语, 更多 的情况 是 隐蔽 的 。在很 多情 况 下 , 话 人 由于 各 讲 种 各样 的原 因不方便 或不愿 意将话 说 明 , 只好 采用 一些 模 糊 性 的语言 。例如 : 某 些 人 指责 我 不 负 责 任 ” “ 就 不 “ 、你 能 那什 么点 吗” 。这 两 句 话里 的“ 某些 人 ” “ 什 么 ” 和 那 都 是 没有 确切指 明的 词语 。在 前一 句里 , 讲话 人 没有将 指 责 自己的人点名道姓地指 出来 ; 在后一句里 , 没有说 明具体 应该怎么做。这种表达方式 可以含蓄地表达讲话人的意 思, 又可 以避 免 冲突 。 ( ) 糊语 言的 准确性 二 模 人们 往往觉 得语 言 的模 糊性 与准确 性是 相互 矛盾 的。 其 实不然 。例 如 表 示 性 质 、 度 的词 语 包 括 : 、 、 、 程 深 浅 高 低 、 、 、 、 等等 。当人 们不能 够说 出事 物 的程度 时 , 快 慢 好 坏 只能借 助这些词 来更 准确地 表达 自己的意思 。 比如 : 和 沟 深 沟。虽然 没有 说清楚 这个 沟到底 有多 深 , 是 显然 后者 但 更 准确地 描述 了沟 的性 质 。
国内外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学研究
国内外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学研究一、概述模糊限制语,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模糊限制语,顾名思义,指的是那些能够对语言表述的精确性进行调整和限制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这些词语在日常交流、文学创作、科技文献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信息的准确传递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国内外语言学界,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涉及多个层面和角度。
学者们从语义、语用、认知、心理等多个维度出发,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分类、功能以及使用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同时,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也逐渐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如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从而进一步拓宽了研究视野和深度。
在国外,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众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对模糊限制语在不同语境和文化背景下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
而在国内,虽然模糊限制语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国内学者结合汉语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对模糊限制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理论。
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学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我们理解和运用语言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一领域仍然存在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挑战。
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相信我们会对模糊限制语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1. 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及重要性在《国内外模糊限制语的语言学研究》一文的“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及重要性”段落中,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模糊限制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在言语交际中,用以修饰或限定某些概念、命题或行为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使其表达的意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
这些限制语有助于说话者在表达时更加灵活、含蓄,以适应不同的语境和交际需求。
模糊限制语在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揭示了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模糊性。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其表达的意义往往不是绝对精确和固定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变化性。
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
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类号:单位代码:10183 密级:内部研究生学号:9713024题目:文学翻译中的模糊性作者姓名:严功军专业:俄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导师姓名及职称:曹文学教授吉林大学二零零零年一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0 ???? 目 录 一、 引言 二、 文学翻译模糊性的认识论 (一)从认识的规律来看 (二)从文艺作品的特点来看 (三)从自然语言的模糊性来看 (四)从译作的风格和翻译的相对性来看 三、 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与模糊性 (一)文学翻译近似论与模糊性 1)模糊性与译作风格的近似 2)模糊性与文学翻译形象的近似 3)模糊性与文学翻译效果 (二)文学翻译方法论与模糊性 1)直译、意译基本定义的模糊性 2)在直译和意译之间取值 (三)文学翻译标准是一种模糊测度 四、 文学翻译与模糊美 五、 文学翻译实践中模糊性的处理 (一)有关模糊概念意义的处理 (二)联想意义模糊性的处理 (三)语用意义模糊性的处理 六、 结束语 七、 参考书目 引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分析为主的确定性的现象研究进行到以综合为主对不确定性现象的研究。
各门学科在充分研究了本领域那些非此即彼的典型现象后,正在扩大视野,转而研究那些亦此亦彼的非典型现象。
模糊学创始人查德教授(L.Zadeh)1965年发表了著名论文《模糊集合》。
俄语词хорошо的模糊性研究
外 语 教 育 研 究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ResearchVol. 7 No.1Jan. 2019第7卷第1期2019年1月俄语词хорошо的模糊性研究孙 为(上海外国语大学 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上海 200083)摘 要: 模糊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共同属性。
хорошо是俄语母语者意识中的核心词汇,集中体现了俄语的模糊性。
首先,хорошо在词类归属上具有模糊性;其次,хорошо在评价语义和话语标记语义上具有模糊性。
模糊性突显了语境对于正确理解хорошо用法的重要性。
关键词:模糊性;词类;评价;话语标记语【作者简介】孙为,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俄语语义学,语用学。
本文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借助俄语国家语料库)相结合的基础上,试图阐释以下问题:1. 模糊理论的起源和中国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2. 模糊的特征3. 模糊词的概念和分类4. хорошо词类归属的模糊性5. хорошо评价语义的模糊性6. хорошо话语标记语义的模糊性1.“模糊”相关问题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罗素,1923)。
模糊语言学是一门基于模糊理论并以语言的模糊性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模糊理论由美国数学家罗夫蒂·查德(Lofti A.Zadeh )建立,用于处理数理现象中客观存在的、无法用数据来描述的模糊问题(张宏丽,2012),其主要思想是集合的界限具有伸缩性,元素对集合的归属性并非一刀切。
换言之,元素对集合的隶属度除了用传统方法中的0、1两个真值来表示以外,还可以取两值之间的任意实数来表示( 张乔,1997)。
查德认为模糊理论的产生同语言学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他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百科全书》的“模糊集”词条中写道:“‘意义’‘智能’‘爱情’都是模糊概念,模糊集论这个分支的起源是从‘语言学’方法的引入开始的,它转而又推动了模糊逻辑的发展”(伍铁平,1987)。
文学作品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策略——以《红楼梦》杨译本为例
.
引论
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特征 。 人类语 言中, 许多词语所表达的 概念都没有 明确 的外延概 念 , 即都是所谓 的“ 糊概念” 比如 , 红楼 模 。 《 梦》 黛玉与迎春三姐妹 初见时 , 中, 曹雪芹描写迎春 “ 一个肌肤微丰 , 第 合中身材 , ……” 在这里,肌肤微丰” 合 中身材 ” “ 和“ 两词就是模糊概念 , 肌肤丰满到什么程度才算是 “ 丰”什 么比例 的身材才算是 “ 中”两 微 , 合 , 者都没有截然分明的界限。 17 9 2年 Zd h提出一个重要概念 : ae 模糊 限制成分 , 其作用是 限制模 糊词 的模糊程度。 他将模糊限制成分分 为两大类 : 第一类是直接修饰模 糊词 的, vr, o l s ; 如 e m r o e 等 第二类模糊限制成分的作用是说 明它们 y er s 是从哪个方面作用于模糊词的 , esnil , cncl 如 set l t h iay等。 ay e l 而最早提 出 “ 模糊限制语” 这一概念 的是美 国语言学 家 L kf 他认为模糊限制语就 ao , 是一些 “ 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 2模糊 限制语的分类 . 模糊限制语在英 、 汉语中都十分常见, 我们可 以从不 同的角度对其 进行划分( ae ,9 2 P n e 18 ; Z dh 1 7 ; r c ,9 2 苏远连,0 2 。笔者认 为可 以按照 i 20 ) P ne i r c 以及苏远连 的划分标准对《 楼梦》 红 中模糊限制语进行如下分类 。 程度变动 语 , : 看其外貌最 是极好 , 难知其 底细 ” 的“ , 如 “ 却 中 极” “ 井俗人喜看理 治之书者甚少 , 市 爱适趣 闲文者特多” 的“ ” 特” 中 甚 和“ 等。 范围变动语 , :长名贾琏 , 如 “ 今已二十来往了” 中的“ 来往 ” “ , 那天 约二更时 , 只见封肃方 回来 , 欢天喜地 ” 中的“ 等。 约” 频率变动语 , :风姐儿尤氏也时常资助资助他” 如 “ 中的“ 时常 ” 。 等 直接缓和语 , :依我看来 , 尚有 三分治得” 如 “ 这病 中的“ 依我看来” , “ 依我说 , 竞不给他也罢 了” 中的“ 依我说” 等。 间接缓和语 , :话说宝玉从潇湘馆 出来” 如 “ 中的“ 话说 ” “ , 听得 内阁 里有人说起 , 贾雨村又要 升了” 中的“ 听得 内阁里有人说起 ” 。 等 3模糊限制语的语 用功能 . 模糊限制语与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 、 合作原则等有着 密切 的联系。 首先 , 它可以使说话人遵 守礼貌原则 , 使说 话人在清楚表 达会话 或 含义的情 况下尽量避免将 自己的意见强加 于人 , 以免伤 及对方 的面子。 在 日常的言语交际中 , 有些 言语行 为在本 质上 和对方 的面子相悖 , 即所 谓的“ 威胁 面子的行为” 要给对方留有面子 , 。 保持交 际双方 的良好社会 关系 , 使交际在和平友好 的气 氛中进行 , 顺利地 实现交际 目的 , 么就 那 要使用礼貌语言 。 方法之一就是在对方面子受 到威胁时 , 尽可能使用一 些模糊限制语 , 削弱对他 人批 评的锋芒或抵触 , 缓和紧张气氛 , 即遵 守 了礼貌原则。我们以《 红楼梦》 中的对话为例来说 明该 问题。 例 l( :熙凤 ) 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 的人物 , “ 我今儿才算见了 ! 况且这通身的气派 , 竞不像 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 是个嫡亲的孙女 , 竟 怨 不得老祖宗天天 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 苦 , 怎么姑 妈便就去世了 !” 例 1中, 熙凤用 了模糊 限制语“ 这样” 来赞美林黛玉 的美貌 , 而遵 从 守了礼貌原则中的赞誉 准则 , 尽量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 增加对他人 的赞誉 。 此外 , 在形容黛玉命苦时 , 熙凤用 了同一个模糊限制语 “ 这样 ” , 表达 了对黛玉命苦的同情 , 又不至于过度渲染她命苦 的程度 , 既遵守 了 礼貌原则 中的得体准 则, 义遵守了同情准则 。 其次 , 模糊限制语还可 以使说话人遵守会话的合作原则 , 使交 际顺 利地进行下去。言语交际 中, 说话者根据需要使用一些模糊限制语 , 以 帮助传递某种信息 , 而听者便可从中推断 出语用含义。 有时说话者可能 会遵循合作原则 中某一准则的同时而违背 了其他准则 , 比如 : 例 2( :张友士 ) 笑道 :……依我看 来, “ 这病 尚有三分治得 。……” 例2 , 中 张友士在给秦可卿看病开药方时用 了模糊限制语“ 依我看 来 ”遵守合作原则 中的质量准则丽违背 了方式准则 。这里模糊限制语 , 的使用就有可能产生一定的会话含义 ,提醒对方所提供的情况只是全 部信息中的一部分 , 并暗示对方只对这部分情况的真实程度负责 , 从而 遵循 了质量原则 。 4模 糊 限制 语 的翻 译 . 模糊限制语作为人类 自然语言的客观属性 , 是语言的 自然现象 , 其 翻译的贴切与否直接关系到译 文的成功与否 。 沈荃 ̄ ( 0 ) p 04 2 认为模糊限 制语的翻译 “ 要遵循 以下两个原则 , 以最大限度地在译文中再现其在原 文 中所实现的语用效果” 即语用对等和最佳关联。根据语用对等 , , 翻译 模糊限制语 时,既要必须正确理解和推断其基本意义 ,又要结合交际 “ 情景 、原文和译文的文化背景等再现模 糊限制语在原文中所产生的语 境效果” ( 沈荃柳 ,0 4。 2 0 ) 根据关联理论 ,译者的主要 任务就是帮助译文 “ 读者找到译文与原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以实现最佳交 际效果 ”沈 ( 荃 柳 ,0 4。 20 )
文学作品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探讨
文学作品中模糊限制语的翻译探讨一、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大家都知道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语言就是真个文学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有学者认为文学与科学的最大区别在于,科学是通过各种数字以及一些抽象的概念表达出来的,而要想将文学表达清楚则需要有很高的语言艺术,通过这种语言上的艺术将作家头脑中的思维形象化具体化甚至是在脑海中形成图画,产生思维的共鸣。
艺术的表达正是通过模糊的语言形象,将生活中的场景形象化和动感化。
在文学作品作家根据自己的感情需要经常加入一些模糊语言,来达到一种意境高远的朦胧美使得整个语境向外延伸。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应用方式多以模糊词语、模糊句子段落以及各种模糊的修辞手法呈现出来。
通过这种模糊的表达给读者制造出一种模糊的意境,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在作家行为过程中已经在模糊段落中做好的这个准备一旦读者计入这个段落的阅读,就会自然而然的激发起读者对上下文思考在脑海里形成各种联想。
这种模糊的修辞方法能够唤起读者的内心的想象使得整个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使得文字表达更加生动、具体,同时也使得寓意更加的深刻和丰富。
二、英美文学中的模糊性特点1、意象的模糊性在英美文学作品中,除了语义的模糊之外,还存在着意向模糊性的特点。
一篇文章想要将感情表达的到位,除了精美的文字描述外,还需要融人一些有助于感情表达的意象,这样才能使感情的表达更加的生动具体。
在将感情转化的过程中,意象的模糊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模糊的意象有助于其品味的真情实感。
2、意境的模糊性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为了更好地表达感情,很多会将对景色等自然事物的描寫加人感情的色彩,有的时候会采用不太准确的词语来形容,这就构成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已经的模糊性。
模糊的意境其实是包含了的感情在其中的。
模糊的意境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的空间。
不同的读者会看到不一样的美。
三、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翻译技巧当去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这种异国读物时,因为不同国家语言背后深藏的思维方式不同,要想真正读懂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就存在很大的困难,而模糊性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就要尽可能地把语言的模糊性体现出来,而要想使语言的模糊性在翻译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保持英美文学作品的原汁原味,体现原著的总体风貌,就要特别讲究对作品中出现的模糊性语言的翻译策略。
刍议外国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模糊处理
( 二) 语句模糊 。语句模糊更多的是利 用语言的不同含义 , 对同一句话进行不 同的
常生活沟通 中则是不可避免的。翻译是对另
一
种语言 的认识和转换的过程 , 对模糊思维
理解和翻译。而不 同的翻译和理解 , 将会给
文学作品带来与众不同的魅力 , 给赏析文学
和模糊语 言的运用更是不可缺少的。
二 、文学作 品模糊 性 的概念 和特 点
( 一) 文学作品模糊性的概念
文学 ,是 一种 以个人 的 主观认 知为 主
作品的读者带来不同的感觉 。 例如。 I f y o u d o
n o t l e a v e me , 1 wi l l b y t h e s i d e u n t i l t h e l i f e e n d .
一
传达信 息 , 更 有意义 的是可以间接 的为人们
传达文学作 品上的思想感 情, 带有一定的文 学观赏价值 。因此 , 鉴于这个 角度 , 译者不 仅要拥有高超 的翻译能力 , 还必须要具有相
对应 的文学鉴赏能力 , 在翻译的过程 中, 不
人 们在对 客观 世界 中 的各 种事 物进 行 观 察和认识 的时候总会 带有 自身 的主 观能 动性 ,即是不 同的人将会对相同的事物总是 有着不 同的认识和了解 。因此 ,模糊 性的概
比等修 辞手法 从而 达到某种渲染 作品气氛
和意境 的目的, 达到增添读者 的想象空间的
目的。
言 当做 一种 特殊 的交 际方式把 文段 的含 义 以一种较为容易让人接受 的方式表现 出来 。 翻译 并 不是精 确无 误的一 字一 句的按 照原
文含义直译 出来 ,翻译也是一种语言艺术 , 只有融入模糊性语言和译者 的了解 , 才能把
俄语文学作品翻译策略探析
36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15期总第862期No.15,2021Total of 8620 引言翻译学与数学存在差异,翻译技巧与数学公式同样存在差异,它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灵活多样见仁见智的。
每名作家所具有的文学风格都不尽相同,在译文中需要完全体现出来。
翻译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系统地说,翻译标准可为: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依据这个标准,翻译文学作品首先要保证翻译出其原有含义,其次再体现文学作品的特定功效。
也就是说译员应向读者传达文学作品原文所包含的信息,在此基础之上,再尽可能地展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想要对读者产生的效果。
1 翻译的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译者要针对所译文本的内容进行相关的准备。
应提前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个人性格、写作风格、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及文学作品的倾向性等等。
文学作品的倾向性实际上就是作者写作思想倾向的一种反映,作者的世界观、思想立场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在翻译过程中正确地分析、理解这些倾向性在原作中是用什么词语体现出来的,然后在译文中选用与此相应的词语,不可用译者自己的倾向代替作者的倾向。
例如:马雅可夫斯基出生于沙俄帝国边境的格鲁吉亚,他早年丧父,从幼时就忍受着单亲之苦,这一切都是他不堪的回忆。
如果不了解马雅可夫斯基的出生背景,这里很难看出他是生于格鲁吉亚还是俄罗斯,所以这时你应该利用网络,检索一下其出生背景,这个问题也就轻松解决了。
2 文学作品名的翻译文学作品名浓缩了整篇作品的精神和内容,它是文学作品的“眼睛”与“灵魂”,起到导读作用。
作品在译入语中的接受程度与传播广度取决于文学作品名是否翻译的成功。
所以,文学作品名的翻译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例如:俄罗斯思考者和美国人的对话。
如果不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则会翻译为俄罗斯思考者和美国人,不会体现他们是在对话,读者看到这个题目将会不明确这个文章的题材及内容,但如果加上“对话”二字,则能了解到这是一篇记叙文,讲述的是两个人的对话。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常用翻译技巧研究
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常用翻译技巧研究赵云利【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3(000)005【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非人造语言所具有的普遍和内在的属性,因此,掌握模糊语言的翻译技巧很有必要。
论文以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为例,旨在探索模糊语言翻译的常用技巧:措辞、引申、阐释、增词和转化。
% Language fuzziness is the universal and intrinsic feature of non-artificial languages. It is necessary to master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fuzzy language. Falling back upon the translation of some American and British literary works, this paper aims to probe into some commonly-used techniques of fuzzy language translation:diction, extension, explanation, amplification, and con⁃version.【总页数】4页(P170-172,184)【作者】赵云利【作者单位】山东交通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3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相关文献】1.认知语言学对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翻译的启示 [J], 包蕾;李维2.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特色及翻译技巧 [J], 杜娟3.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J], 杨慧4.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原则及审美呈现 [J], 严丽霞5.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常用翻译技巧研究 [J], 赵云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语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赵阳
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26期
摘要: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本质,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应用,提高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效率与表意的准确,提高文学作品内涵的同时,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语言的存在,为翻译者带来理解上与表达上的困难。
基于此,文章探讨了俄语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对策,以期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准确传达文学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俄语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翻译对策
前言: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语言背后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喜爱引入用词考究、语义深远的词句,为读者带来模糊印象,这些语言被称之为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的存在,是引导读者产生联想与思考的关键,是文学作品的显著特点。
在对俄语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模糊语言为翻译者带来困境,对此,全面考虑模糊语言这一重要因素,以便更好诠释俄语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1、模糊语言的简单概述
模糊语言,是一种弹性语言,主要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不固定的特性语言。
相比于精确语言,模糊语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灵活性更强[1]。
模糊语言具有两重性,本质上明确,表象上模糊;定性表述肯定,定量表述变化;内容上确定,形式上灵活。
“模糊”在我国带有一定的贬义意味,人们常将其与“语言表述含糊不清”等同,随着国外文学进入我国,对模糊语言作为语言新分支,引起诸多人对其的研究,以便更准确翻译西方文学作品。
2、模糊语言翻译的重要性
在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至关重要,因此,在译者翻译俄语文学作品时,应重视模糊语言,展现其的魅力,以此保障作品翻译的完整性,保障最终译文作品含有其自身的风格,保障翻译作品的内涵[2]。
模糊语言,模糊作为语言本身的风格,在俄语文学中,模糊语言包括单词、短语、句子等形式,面对其的模糊性,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困难。
对此,在对俄语文学作品翻译时,应重视模糊语言,选择适当策略,保障模糊语言翻译的正确性,以便译者更好掌握文学作品本身风格,提高自身翻译水平。
实际上,语言翻译是一种艺术,想要保障语言翻译的质量,应理解这些艺术,使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人更好理解与沟通。
成功的翻译,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能够理解并认识文章的内涵,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相反,若翻译者无法准确翻译模糊语言,极易使读者产生误解,难以真正理解作品中的艺术,甚至影响读
者对原著作者思想、文学作品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
对此,在俄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应重视模糊语言的翻译。
3、俄语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文学作品是作者主观的艺术,以创作者的感情表达为媒介,主观色彩浓厚,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3]。
这些语言准确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引导读者产生共鸣与不同的理解,展现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可以说,模糊语言的存在,是文学作品中的精华。
对此,做好模糊语言的翻译工作,对俄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3.1 模糊对模糊
在俄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句子能够模糊,单词也可以模糊,在俄语中,存在真对应模糊詞,对此,在对模糊语言翻译中,为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必须对两种语言全面了解,找到两者间的关系。
通常,在俄语作品中,单词之间大多具有对应关系,笔者认为,可采用模糊对模糊的翻译模式,对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进行翻译,提高翻译效果,达到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正确交流。
模糊对模糊,主要是利用单词之间含义的相似性,保障翻译的准确性,该种翻译方式较简单,在俄语文学作品中,应用较多。
然而,在真正使用中,仍存在一定问题,如:
вечер,вечером两个单词分别代表“傍晚”与“晚上”,在中文中,两个单词的含义存在差异性,在翻译过程中,属于模糊词,该种翻译模式能够更好传达原著,使读者更快速接受新的俄语文学作品,保障双方更好的交流。
3.2 精确对模糊
在对俄语文学进行翻译时,常遇到特殊模糊单词或模糊句子,如果采用模糊对模糊策略,很难使读者理解原著的含义。
对此,可以采用精确对模糊的方式,对模糊语言进行翻译。
该种翻译策略对译者有如下要求:准确掌握原著中的语境,在本国选择适当的语境进行翻译,以此保障文学作品翻译的完整,保障人们对语境的理解与代入。
如:сейчас,在中文翻译中,多被译为“现在”,但是,该词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含义不同,例:Какойсейчасгод?“现在是哪一年?”сейчас可翻译“现在”,Онсейчассработыпришел,аключзабыл. “他刚刚下班,忘记带钥匙”,在该句话中,сейчас可被译为“刚刚”,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
由此可见,以精确对模糊才能更好表述文章内容。
对此,在文学作品翻译中,必须了解文学作品所处背景与环境,展现文章特色,正确展示原著意境。
3.3 模糊对精确
另外,在俄语文学作品翻译中,除了利用精确语言翻译模糊语言外,还能利用语言的模糊性,对文章中的精确语言进行翻译。
该种翻译方式的应用,保障翻译完整性的同时,能够更真实展现俄语的魅力。
如:Одинссошкой,асемеросложкой.可以翻译为“吃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译者将其中的один,семеро“一”“七”进行了模糊翻译,但是,如果将其直接翻译成“一
个人干活,七个人吃饭”,不仅稍显生硬,还影响了读者的理解。
对此,在对俄语文学进行翻译时,尊重原著的同时,也应考虑读者的理解、语言的优美等。
以模糊对精确的翻译模式,能够使译文更加生动,保障翻译质量。
4、总结
在俄语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普遍存在,为文学作品带来无尽的想象空间,为读者带来更丰富的感受。
然而,在模糊语言翻译时,译者并不能全面掌握其的翻译方式,保障翻译的完整与全面,充分展现俄语文学作品的内涵。
对此,译者应积极采用模糊对模糊、精确对模糊、模糊对精确等翻译方式,提高翻译作品的质量,保障所翻译作品的精确与达意,更好诠释文学原著的精华。
参考文献:
[1]姚波. 俄语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研究[J]. 中外交流, 2016(22):105-106.
[2]王玲娟,韩骏. 浅谈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翻译[J]. 北方文学:下, 2016(5):224-224.
[3]肖欣. 俄语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研究[D]. 辽宁大学, 2014(6):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