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翻译中语言的模糊性

合集下载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翻译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翻译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翻译摘要:世界上有很多的语言,他们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现象,即很多的词语、句子在表述的时候所呈现的概念和意义会使人们的理解产生分歧,他们表达的很笼统,不是很精确。

造成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就是在表达过程中的模糊性。

模糊性是语言的固有属性,也是英美文学作品常见的表现手段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充分语言模糊性的特征,既能够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使用方法,也能使作品的审美意蕴得到极大的增强,同时作品中留下的空白也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如果在翻译中对这些模糊性语言不加注意甚至没有了解它们的重要性,没有真正译出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就会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有误差甚至片面扭曲,产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为了使翻译的英美文学作品更加原汁原味,让读者通过翻译了解到英美国家有别于中国但同样绚烂多彩的历史文化,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去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语言,利用翻译策略来实现对模糊性语言的完美翻译。

关键词:英美文学;模糊性翻译;语言一、语言的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与语言的精确性是人类语言天然具备的两种客观属性。

作为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的的表达方式,模糊性这个名词术语是指一些语言单位没有精准的界限,一些比较难以反映的模糊性概念恰恰是利用了这种不精准的界限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

从本质上看,有限的语言是无法表达世间无数对象的,因此以英国哲学家罗素和我国著名学者汪培庄为代表的中外理论家一致认为语言都是模糊的。

语言的模糊性由很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事物经常是连续性的,而人类所使用的语言是离散的,人类用离散的语言去表示连续性的事物,模糊性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在日常的生活中,这种语言的模糊性我们经常遇到。

例如小明24岁,在我们向其他人介绍他的年龄时,我们只需说他只有20出头或他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别人就明白我们言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再比如对于西红柿是属于水果还是蔬菜,就存在很大的争议,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存在非常明显的模糊性。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

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浅谈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模糊性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在每一种文学语言中都有重要体现;另外,相对于其他语种,英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格外明显,这当然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英美文学独特的模糊性韵味。

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让译文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美感,就决不能只是将英语和中文或者其他语种之间进行简单的意思转化,更多的应该是在深刻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美学方面的特性,对原文中的模糊性进行适当的文学翻译上的艺术创作。

一、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分析的基础要想彻底搞定一个事物,首先要做的就必需是彻底搞清楚事物本身的特征;所以,要想真正做好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我们就必需先彻彻底底地了解好英美文学翻译。

另一方面,翻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间的转化,在更大意义上,翻译应该被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上,因此,除了了解英美文学翻译本身之外,我们还必须对美学方面有着深刻的把握。

一个提出了意义空白及意义未定性的理论,一个则提出了期待视野以及审美经验的理论,同为美学界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伊塞尔和姚斯二人虽然在对于美学的内在理解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细微区别,但是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文学作品总是为读者创作的这一问题上,两人却奇迹般的达成了共识;从这个角度进行剖析,英美文学作品的深远意义不仅仅是源于文本本身,更多的是来自读者的赋予。

然而,英美文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模糊性,却是连接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座不可缺失的桥梁,通过它,双方在意识上才能够引起共鸣,所以英美文学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在生活、文学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分析。

翻译是文学中重要的角色,英美文学翻译更是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其中包含着对原文作者的特殊情感。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次强调,对英美文学进行翻译绝对不能只是对词、对句形式上的完美对应,更多的是对原文中语意信息和美感因素的整体吸引和再度创造。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它是作者通过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语言表达出特定的意义或情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这种语言的运用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艺术感和神秘感,更重要的是为了引发读者对于作品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将就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运用进行深入探讨,并分析其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普遍存在是因为它可以增加作品的含混不清的氛围,让作品更加深邃和神秘。

在许多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运用模糊语言来描述一些抽象的情感和思想,比如爱情、恐惧、孤独等,这些情感和思想往往是无法用直接的语言来表达的,因此作者通过模糊语言来表达这些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更多的情感和思想的涌动,让作品更加震撼和感人。

英国诗人约翰·克兰夫特的《夜鹭》中写道:“细雨绵绵,晦暗人心。

狂风肆虐,掩盖星辰。

心中烦乱,难以安稳。

”这里的“晦暗人心”“心中烦乱”等模糊的词语,正是作者对于情感的含糊表达,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切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不安。

模糊语言还可以为作品增添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运用模糊语言来描述一些虚幻的情境和意境,让作品更加富有想象力和新奇感。

美国作家爱德加·爱伦·坡的《黑猫》中就充满了模糊的语言和情感,作者通过黑猫的形象和行为来引发读者对于幻觉和恐惧的联想和想象,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模糊语言还可以让读者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情感,让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通过模糊语言来描述一些晦涩的哲理和思想,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的《中间马洛基》中描述了一个复杂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现实,作者通过模糊的语言和情感来表达对于人性和命运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中深切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让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它呈现的是一种褪色而肃穆的美。

藉此,读者便能够更好地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情绪和主题。

下文将从几个角度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一、情感的暧昧性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经常表现为情感的暧昧性。

这种模糊不明的情感通常表达着一种未能具体表达的复杂情绪,读者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隐晦暗示来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以经典小说《呼啸山庄》为例,作品中的主要情感线索延续了整个小说,但是经常是通过一些含糊不清的语言和隐喻来表现。

这种情感上的模糊语言不仅仅是在情感描述上的,也涉及到人物的发展和心理状态。

例如,即使是相当开放的作家,如《了不起的盖茨比》的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也经常使用这种模糊的语言来描述人物,尤其是主角盖茨比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二、现实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平衡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还用于现实主义和神秘主义手法的平衡。

许多经典作品包含神秘或不可解释的元素,作家通过运用模糊的语言,来巧妙地平衡现实主义和神秘主义。

毫无疑问,这种方式需要极高的技巧和韵味,因为作家必须找到一种让读者在不降低作品真实性的前提下接受书中存在的事物。

经典小说《十二个陪审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细致入微的语言和情境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无法言说的鬼魅和神秘。

在这种情况下,模糊语言不是让读者误解或者迷惑,而是让读者感受到无法理解的神秘和深刻的内在理念。

三、自省的隐喻隐喻是另一种运用模糊语言的方法,它用于描述一些抽象的情感和概念。

这种手法被广泛应用于自省小说,因为自省作品大多数是关于内心自我和真实性的。

在这种情况下,作家通过隐喻、比喻和调和等手法来暗示读者内心的个人感受和态度。

例如,《永别了,武器》中的现实问题以及《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爱和追求,都被隐喻为更深层次的精神问题。

这些问题和主题对于读者来说,更能够用隐喻方式描述,因为它们在许多不同的情况下保持了某种模糊和暧昧的状态。

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论文

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论文

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探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1、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模糊性是大多数语言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模糊语言在我们的语言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

罗素在1923年写的一篇有名的论文《论模糊性》中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

汪培庄为伍铁平所著《模糊语言学》所做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模糊性是非人工语言的本质属性,因而是语言学所不能回避的对象。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形象性。

基本上大多数读者都是通过在脑海里的再造想象欣赏文学作品的,这种再造想象的特征之一就是模糊语言。

也正是这种模糊语言的使用,极大程度上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也彰显了文字的魅力。

典型的一段如莎士比亚在《王子复仇记》中一句“to be,or not to be”短短几个词引起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和解读,同时也让这句话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

2、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方式翻译就好像婚姻一样,它是一种互相妥协的文字艺术。

同样的语言翻译也是拥有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手段。

优秀的语言翻译带来的是成功的交流,而劣质的翻译也会导致误解。

在这样重要的情况下,翻译就会显得异常重要,面对不同的语言,翻译者就需要采取恰如其分的翻译方式,以实现不同语言的信息成功传递。

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的文学翻译也是对原著作者精神的模糊转达。

、符合原文精神文章翻译的首要方法就是以对应的形式再现原文的模糊语言美感。

比如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卷首引诗:let me live out my years in heat of blood/ let me lie drunken with the dreamer’s wine/ let me not see this soul-house built of mud/ go toppling to the dust a vacant shrine! (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此一生! /让我在醇酒般的梦幻里醉沉!/莫使我眼见这泥塑的肉身,/终以空虚的躯壳毁于泥尘!) 译文里面的语言就是诗歌创作中形象与模糊思维互相交感的出品,翻译可谓是恰如其分,不但精确化,还模糊化,文章美感仍在。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研究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研究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研究当今社会,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十分普遍,是作品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也是翻译作品时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展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有两种典型的模糊语言:第一种是歧义(ambiguity),歧义的出现十分普遍,例如:“The man ran.”该句话会使人反复思索:这里的“man”是指某一特定的人还是普通男性;“ran”是指逃跑还是跑步?这种无法确定其意义的句子,称之为歧义句。

另一种模糊语言是不清楚(unclear),诸如:“It was something.”此句无法明确其含义,既可以指物体,也可以是抽象概念,但无法从句子中明确推断其含义。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是为了增加作品的艺术性,但也让翻译者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此,翻译者必须借助多种翻译策略,以保持作品的艺术性,但不会引起歧义或其他问题。

翻译策略可以分为四大类:语义模糊、代词模糊、句法模糊和语用模糊。

首先,语义模糊是采用双关语、比喻等,来表达内容的一种模糊方式,翻译者可以模仿原文句子的内容来实现此类模糊,但必须确保双关语不会导致歧义。

其次是代词模糊,无法确定代词指向的一种模糊方式,翻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预测原文中代词指向,以保持其原有的意思和语义。

紧接着,句法模糊是指文章使用异形句、分句表达等等,可以使文章有着更多的意象空间。

例如:“Goodbye, mylove.”翻译者可以采用作抒情的句式,表达某种文学情调。

最后,语用模糊是指句子中使用隐喻、暗示语等等,来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例如:“He had been here for a long time, but he was still a stranger.”翻译者可以采用带有文化内涵的写法来呈现意义。

模糊语言的使用会使文学作品的翻译变得更加困难,但也给文学作品增添了艺术性。

探析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的应用

探析英美文学作品翻译中模糊性翻译技巧的应用

2302018年28期总第416期ENGLISH ON CAMPUS分析:三个例子中,“where+形容词”结构均相当于一个省略了主语和谓语的状语从句,在例一和例二中,where都译为“在...情况下”,而例三中的“where relevant”结构没有译关情况下,作出适当安排,以便就本附件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事项与此类组织进行磋商。

”2.where在关系从句中的译法:关系从句中的用法是其基本用法,经笔者在自建语料库检索得知,在限定性关系从句中,where用法主要体现在表示地点和表示条件中。

根据不同语境,在表示地点时,根据不同的先行词翻译为相应的地点。

在表示条件时,译为“如果”、“在......情况下”或是不直接翻译出来,而是通过句意表示出隐含条件。

Where用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例子在本语料库中较少,只出现了一次,是对前一个句子的解释说明,在句中做状语成分,译为“即”。

该例子较少,所以笔者不做进一步的分析。

三、结语本论文中,通过检索自建的语料库,笔者发现,在该法律文本中,where引导状语性结构表示条件的用法使用最多,但由于where表示条件的用法毕竟是从地点之意引伸出来的, 所以条件也是一种抽象地点,或者可以说是where的本来意义经过“隐喻化”过程获得了表示条件及其它抽象地点的用法,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翻译为“如果……”、“如……”或“当/在……时”、“在……情况下”,但where具体翻译为什么含义要根据语境来判断,即能否用when或者if代替,或者是否是where+形容词的结构,只有辨别清楚后才能选择正确的译法。

而对于意义基本相同的汉语词汇,则取决于译者的喜好和风格;where引导关系从句的用法中,表示条件的居多,真正的定语性结构较少; 其次表示条件的where结构大多都译成书面化程度较高、与法律汉语相同的“显性”条件表达方式。

当然本论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法律文本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在与此不同类的法律文本中,where的应用情况未必与笔者的研究情况完全相同,因此对where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仍然很有必要,笔者也希望本文能为之后类似文本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探究杨慧【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12【摘要】Fuzziness is an intrinsic feature shared by most languages.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literary works has the special function of pragmaticand rhetoric aesthetics. In the course of fussy language translation,both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should be emphasized,which can express the exact idea and enrich the literary beauty.%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内在本质属性之一。

在英美文学作品里,模糊语言发挥着特有的语用和修辞审美功能。

模糊语言的翻译既要深刻理解源语言的意义,又要注重翻译的策略和技巧,才能准确传情达意,使文学作品的内在涵义更为丰富。

【总页数】4页(P91-93,108)【作者】杨慧【作者单位】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广元 628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相关文献】1.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特色及翻译技巧 [J], 杜娟2.浅谈日语翻译中模糊语言的文化背景问题--由「無神経な者」一词的翻译说开去[J], 汉娜3.略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J], 刘小洁4.关联理论翻译观中模糊语言之翻译 [J], 张颖5.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J], 胡二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1. 引言1.1 介绍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e translation of fuzzy semantic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capturing the nuance and complexity of the original text. Fuzzy semantics refer to the ambiguity, vagueness, and subtlety of meanings that are often present in literary works. Translating these nuances require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culture, as well as a creative approach to convey the intended message accurately in the target language.2. 正文2.1 模糊语义在英语文学中的表现模糊语义在英语文学中的表现是一种常见现象,它通常出现在文学作品的描写和对话中。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利用模糊语义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魅力。

模糊语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表现,例如模糊的描述、暗示和隐喻等手法。

在描写中,作者可能使用模糊的词语或短语来刻画场景或人物,使读者产生模糊的印象或感受。

这种模糊的表现方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投入到作品的世界中。

在对话中,模糊语义也经常被运用。

人物之间的对话可能包含着暗示和隐喻,需要读者通过细致的品味和推理来理解其中的含义。

这种模糊性不仅激发了读者的思考,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和层次。

模糊语义在英语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能让作品更加生动和深刻,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启示。

英美文学模糊性翻译的特点及技巧初探

英美文学模糊性翻译的特点及技巧初探

2372019年45期总第485期ENGLISH ON CAMPUS英美文学模糊性翻译的特点及技巧初探文/赵晓岚因此,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不单单是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单词进行翻译,还要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结合原作者在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将模糊性合理的运用到翻译的作品中。

要想将一篇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成功,就要求我们一定要牢牢掌握英美文学翻译的理论与技巧,并对原作品中所具有的模糊性进行加工和在创造,使的翻译后的作品也具有模糊性。

通过这样的方式,读者才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内涵。

3.英美文学作品的模糊性特征。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关于翻译的工作经验来说,可以将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特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每一种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具有模糊性。

英美文学之所以成功,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为语言增添了模糊性,具体表现在英美文学在语言的用法上的模糊,同时在语言的含义上增添了模糊性,例如《达·芬奇密码》。

第二,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呈现给读者一种模糊的意境。

作者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艺术构思时,通常会运用大量的形象思维,以这样的方式使作品能够更加充分的反映人们的生活和艺术,达到作者的目的。

其中,模糊的意境可以使众多读者进行深思,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意境之美、朦胧之美。

第三,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也具有模糊性。

在英美文学中要想成功,还需要具有意象的模糊性。

作者通常在创作时,将自己的情感也融入作品中,因此也就需要添加一些美的意象。

将情感通过意象转化为美,就使意象产生了模糊性。

读者在阅读时,通过意象的模糊性不仅可以感受到作品的美感,还能够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二、 基于美学视角下英美文学的模糊性翻译技巧1.基于美学视角下去理解和表达原作品含义。

英美文学作品之所以广受好评,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具有审美模糊性。

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从美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表达这些作品中所具有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汉语将其表达出来,使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美学和美感依然存在。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及文学鉴赏-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及文学鉴赏-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及文学鉴赏-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文学运用语言来对事物进行形象的具体或抽象表达,广大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作者的描述从而在自己的脑海里进行想象和描绘.面对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由于其客观的社会阅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而有不同的感触认识,作者在作品中运用模糊语言以及其他的写作方法,增大阅读者的想象空间和视野,这样就可以引导读者在阅读时产生更加真切的体验.文学语言的模糊性质是自然语言的通用属性,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有广泛应用.此外,中西方人们都有思维模糊性的特点,由此看来,模糊性是人们交往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可以看出语言模糊性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和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一、文学作品的模糊翻译背景模糊语言是指其内涵和外延都具有不确定性的、朦胧性的语言.相比精确语言,模糊语言在应用过程中更加灵活多变,具有很强的概括性.这些特点体现于模糊语言在应用过程中意义的多变.模糊语言的翻译,是说对于作品中的各种模糊语言,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比如,汉语中有很多的四字成语,而在翻译成英语时,模糊语言的翻译很重要.像和气生财这个词,英文翻译是Harmony brings wealth,这也证明模糊翻译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当然,这种翻译也和译者地位以及文学作品的被承认度有关,译者地位越高,其威望和影响力就越高,相应的在翻译时需要顾及的、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越少,这样译者就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文章背景及其作者的理念来进行翻译.而文学作品的被承认度也是模糊语言翻译的一大影响因素.《简爱》是19 世纪英国着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通常情况下我们将《简爱》看做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也就是说这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它主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这部小说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但同时是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使用模糊翻译后的作品,保留了原作中浓郁抒情的写作方式,注重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这种写作手法拉近了不同时空读者的距离,使得读者能够深入其中,与这个敢于抗争的主人公一起追求平等自由,追求爱与幸福,追求美好生活.也从侧面表示出在翻译某本书籍时,这本书的被承认度越高,译者对这些模糊语言的把握度就越高.二、文学模糊语言审美特点文学模糊语言具有内在美、得体美、形象美三个方面的特征.接下来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地介绍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特点.( 一) 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的内涵语言交流的事实证明,内在美是语言交流过程的最高境界.在文学作品中注重语言的内在美,并通过逐渐锻炼,能够把多种模糊修辞方法运用得自觉且恰到好处,使得语言交际饱含内在意蕴,可以让语言交流变得生动活泼,同时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感.比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to be,ornot to be 六个单词已经成为永恒的经典,无数的读者揣测着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无数的译者试图精确地翻译其中的含义,原作者莎士比亚可谓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笔下的王子殿下是忧郁而焦躁的,这本身就给翻译带来了难度,只能运用模糊翻译来体现内在美,避免原汁原味的作品变味了.( 二) 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的得体性在很多交际场合,由于谈论话题涉及的范围、语言环境和话题背后诸多关联因素的影响,大家都会尽量使用模糊语言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的实际交际意图.由此可知,模糊语言的得体美,可以让交际变得婉转得体.在《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译者运用灵活而优美的词汇安静地睡着了和永远地睡着了,这两个短语恰当地表达出了恩格斯对于伟大思想家马克思的仰慕和崇敬之情,也深刻地描述出恩格斯对于马克思这位好友离去所表现出的震惊和难舍.对于马克思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以至于这种与世长辞让人那么难以预见并接受,造成了作者心理的剧变.这种丰富的思想内容的表达要靠得体的模糊语言,来将这种性、思想性传达到位.三、模糊语言的翻译方法及文学鉴赏( 一) 主要翻译方法模糊语言的翻译有不同的方法,包括增译法、减译法、阐译法、重译法等,这些翻译方法的应用使得文章在翻译过程中句式更加灵活多变,传达的意思更加完整而形象,方便读者更好地读懂原文,也方便了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互相融合、互相补充.接下来,主要介绍增译法和减译法.增译法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为了让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或语法或者为了让表达更加丰满、形象,增加一些词语进行补充.如将汉语中的一些成语或者古诗翻译成英文的时候,为了使译文更加易于读者理解,译者将会避免使用一些成分不完整的句式或者不符合表达习惯的意象,对一些作品中的句式或者缺少的成分进行补充.而西方的俚语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由于缺乏固定的连接词或者量词,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减译法则是与增译法相互对立的.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删减一些在译文中已有其意义或者在译文中不用说明读者也能体会的词语,简言之就是删去一些使译文变得啰嗦、冗长的词语,从而使得行文更加流畅,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水平等.也有的是因为一些原因而运用这种方法来符合当时的文化潮流或者掩盖某些不愿让外国读者读到的内容.( 二) 文学翻译鉴赏英国女作家J. K. 罗琳创作了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共有7 部.该系列小说被译成近七十种语言,在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量达五亿多册,位列史上非宗教、市场销售类图书首位,是近现代影响深远的一部作品. 《哈利波特》系列共有七部,其中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舞台,描写的是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六年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第七部描写的是哈利波特在校外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这个人物惊诧文学,让数不清的读者为之倾倒,这不得不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罗琳这个富有想象力的魔法妈妈带给了无数人欢笑与泪水,更带给了全世界的哈迷一个美丽的梦,让世界文学进入新的潮流.这部作品是英国当代具有魔幻色彩的现实主义名着,被我国的众多翻译大家译为了中文版,供读者阅读.其中主人公的姓名也具有深意,比如宾斯教授( Professor Binns) ,Binns 发音很接近Been,在英文中是动词BE 的过去分词形式.这位教授是霍格沃茨现任的唯一鬼魂教授,教的是最枯燥的魔法史,也的确是过去式了; 布赖恩( Brian) 来自爱尔兰语,是力量、美德的意思,它也被用来指爱尔兰男子.这个单词高度概括了主人公伟大的两个方面---能力与德行,同时也很可能暗示着布赖恩的爱尔兰血统.从另一方面说,这部作品起初是为了孩子们而创作,可以说是一部儿童文学,因此非常注重对于爱、友情、勇气等方面的情感描写,这是对于一代人童年的影响.我们喜欢冒险,喜欢魔法,为那些稀奇古怪的魔法生物疯狂,还有会飞的汽车,能够回到过去的时间转换器,可以进入别人记忆中的冥想盆如果说那些让人着迷的神奇事物不过是书中用来点缀或增添美味的作料,那么似乎与实不符;在哈利波特的故事里,魔法和神奇从来只是附属物,而真实的生活才是主角,它从魔镜中反射出奇幻的色彩,但是本质却不曾改变.当第七部完结的时候.看到过一句十分伤感的话: 感谢罗琳,让我们用十年的时间忘记,我们永远是麻瓜.罗琳把构造的世界和现实相连---即使是二十多年前的现实.而在哈利波特带来的几十年中,罗琳给了少年们一个虚构在脑海中的记忆---让读者相信,在这十年当中,做梦也好,幻想也好,我们曾经目睹了一个英雄的成长,经历了一场伟大的战争.这是一部宣扬爱而又超越爱的着作,在全世界的译文中,我们见证了模糊翻译的力量,我们看到了时空的美.结语模糊语言是自然语言所具有的基本特性之一,在实际的应用中,如何正确使用模糊语言有时候关系着能否处理好一件事情,而对于模糊语言的翻译,只有译者有足够的相关知识,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模糊语言.虽然模糊语言翻译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却是英汉互译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在翻译相关作品时,科学地运用模糊理论和技巧进行仔细观察和琢磨,才能译出高质量的作品供读者欣赏.[参考文献][1]唐华. 模糊语言的价值[J]. 文教资料,2006( 01) .[2]马汉东. 模糊翻译的相关研究[J]. 北方论丛,2000( 03) .[3]刘再亮. 试论翻译的模糊性[J]. 山东大学学报,2010( 06) .[4]刘碧琴. 当代翻译理论[M].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摘要】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模糊语言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多样性,引发读者思考和探索。

本文从定义、应用、功能和效果、批评与争议以及对读者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模糊语言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阐释作者的意图。

在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的总结了模糊语言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独特影响和价值,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定义、应用、功能、效果、批评、争议、影响、重要性、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为文学作品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深度的韵味。

模糊语言的运用可以带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的余地,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和令人深思。

在英美文学中,模糊语言常常被用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共鸣和震撼。

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模糊语言是一种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是一种让作品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独特性的手法。

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学创作的艺术之美,探讨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模糊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学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和交流,是一种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对于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深入探讨模糊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对于理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内在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一直备受关注,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多重解读方式使得这种语言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通过深入研究模糊语言在文学中的运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对模糊语言的功能和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并拓展对作品的多重解读可能性。

对模糊语言的批评与争议进行探讨,可以揭示出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局限性和可能带来的误解,从而引起更多关于文学表达方式的讨论和思考。

最重要的是,研究模糊语言对读者的影响,可以揭示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解读模糊语言,以及模糊语言对读者情感与思维的影响,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

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的翻译在英语语言文学中,模糊语义(Fuzzy Semantics)指的是某些语言表达在意义上不够明确,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需要在语境中进行一定的推断和理解。

这种模糊性既可以来自于语言形式本身,也可以是由于说话者和听话者个体间差异所导致的。

由于英语中模糊性的存在,翻译时需要特别处理这种模糊性,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

本文将从常见的模糊语义出发,着重介绍在翻译中应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1. 模糊的量化在英语中,一些数量词或词组往往存在模糊的用法,如“few”、“several”、“many”、“a lot of”、“most of”等。

这些词或词组所表达的数量都有一定的模糊性,而且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表达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a few”和“few”之间的差别非常微妙,前者意味着数量“一些”,而后者则意味着“几乎没有”。

因此,在翻译中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确定这些词语的数量具体指多少。

2. 模棱两可的比较在英语语境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比较句,如“比起A,B更好”,这种情况下会造成一定的模糊性。

尤其是在正式的论文或者文章中,这类比较不够明确,容易造成歧义。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这类比较句进行更为严谨的运用,确保其准确性。

3. 模糊的修饰语英语中已有一系列的修饰语用来强调某种语义,如“rather”、“quite”、“a bit”等。

但是,这些修饰语在使用的时候往往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尤其是在语境不完整或者暗示不明显的情况下。

这时,翻译者需要通过一定的推敲来解读其中的模糊语义。

在英语中,“not”作为最常见的否定词,在某些情境下也存在模糊性。

例如,在句子中使用“not bad”表示“还不错”的肯定含义,如果直接翻译成中文,“不坏”的含义误解了英文的模糊语义。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者需要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理解。

综上所述,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是翻译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之一,翻译者不仅需要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还需要在语境中进行推断,进行翻译的合理度分析。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指作者在表达意思时意图模糊化或不完全明确的语言使用。

这种语言使用技巧在英美文学中非常常见,被广泛运用于小说、诗歌和戏剧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中。

模糊语言的使用可以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复杂性,为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赋予作品更多的可能性。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句子结构、修辞手法、隐喻和象征等来实现。

在小说中,作者可以通过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或使用隐晦的词语来使意思变得模糊。

这样一来,读者需要仔细推敲其中的意思,不断推断和解释。

修辞手法在模糊语言的运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可以使用比喻、暗示和借代等修辞手法来传达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不直接在文本中明确写出。

这种方式可以使作品更加细腻和富有张力,使读者感到更大的共鸣。

在诗歌中,作者可以使用隐喻的方式来描述情绪和感受,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能够更好地领悟到其中的含义。

隐喻和象征在英美文学中也是非常常见的模糊语言的形式。

通过使用隐喻和象征,作者可以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实体化,使其更具象征意义,以便更好地传达给读者。

在小说中,作者可以使用象征物来代表某种思想或主题,通过分析象征物的意义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模糊语言的使用不仅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和解读空间,还可以让读者有更多的参与感和共鸣。

通过使用模糊语言,作者可以创造出一个复杂而多样的世界,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使读者参与到作品中来,与作品互动。

模糊语言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果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和无法理解作者的意图。

作者在使用模糊语言时需要把握好尺度,避免过度模糊导致读者无法理解或走火入魔。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叙述模糊、暧昧的语言,这种模糊语言让读者觉得有些含糊不清,但同时也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性。

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可以为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和意义。

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可以帮助作者表达情感和情绪。

有时候,人们会觉得一些情感和情绪难以用具体的词语和语言来表达,这时候就需要运用一些模糊的语言来传达这种意境。

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凯茈的诗《暗夜骑士》中就运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来表达主人公对生活的困惑和迷茫,这种模糊语言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更增加了诗意的美感和深度。

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多重解读性。

当读者面对一些模糊的语言时,他们不会立刻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需要自己动脑筋去解析和理解。

这种多重解读性使得作品的意义不断延展和丰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背景和经验去理解作品,从而产生不同的感悟和情感。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运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来描绘人物内心的挣扎和意志的坚定,这种模糊语言让读者可以对作品进行多重解读,产生不同的感悟和理解。

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可以为作品增添一种神秘和超脱的意境。

有时候,作者会故意运用一些模糊的语言来渲染作品的氛围和意境,使得作品显得更加神秘和超脱。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通过大量运用模糊的语言来描绘架空社会的荒诞和恐怖,这种模糊语言不仅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和超脱感,更让读者对作品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使用是一种艺术手法,可以为作品增加深度和趣味性,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心灵感悟。

模糊语言所传递的,并不是模糊和含混的信息,而是一种超越语言的情感和思想。

我们应该欣赏和理解模糊语言的魅力,去感受作品背后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研究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研究

英美文学作品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研究近几年来,随着翻译学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模糊语言”在翻译中的作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有不少研究者深入研究关于模糊语言的翻译,但是翻译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却一直没有被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模糊语言在翻译中所具有的语义特征有着相当大的多样性,从而带来了许多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挑战,面临着许多复杂的文化问题,在传统的理论框架下,无法得准确把握模糊语言翻译时语义和文化的性质和手段。

因此,本文着重研究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采用文献研究法,从英美文学文本中的模糊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出发,分析模糊语言翻译策略的特点和难点。

模糊语言可以说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运用模糊或弱化的方式表达内容。

在多种文体中,模糊语言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即在文学创作中,模糊语言可以有效地将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思想表达传达出来,但也给翻译制造了不少困难。

尽管现在有很多模糊语言翻译的理论研究,但是以前更多是以小说类文学作品例子为主,并且很少关注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形式,其主要有各种形容词、非特定名词、代词表示的模糊词、比喻和拟人化表达。

例如,在英文小说《小妇人》中,描述男主人公洛威尔有一个“可爱的小孩子”,而在汉语中,因为可爱并不能很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内涵,所以可以将“可爱”改写为“可亲”来表达男主人公洛威尔对子女的特殊的父爱。

此外,模糊语言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也有自己特定的功能,它可以强调作者的表达,暗示文中角色的性格特征,表达故事的主题,传达作者的情感,并且指明剧情的发展方向等。

例如,英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他不像个什么东西,反而像一股气流,时而疾风呼啸,时而细雨绵绵,仿佛有种推动他前行的内在力量」,此处运用比喻来表达小说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的内心感状更加形象和逼真,在汉语翻译中,可以使用“他仿佛是一道被内心激励的风暴”,来将文本的思想表达更准确地传达出来。

美学视域下英美文学的模糊性及其翻译技巧

美学视域下英美文学的模糊性及其翻译技巧

美学视域下英美文学的模糊性及其翻译技巧美学视域下英美文学的模糊性及其翻译技巧模糊性是语言的重要的属性之一,它在每一语体中都得到了较为显着的体现。

而性对于其他语体,英美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则更为显着,难怪有不少人将英美文学作品叫做模糊信息的关键媒介。

“美”是英美文学中最关键的核心,英美文学利用这种审美性的艺术语言,换句话说作为语言的某种代表以及其情感形式等来进行文学形象描绘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英美文学的模糊性。

而英美文学翻译与英美文学的模糊性存在着一种非常必要的联系,译作者在文学作品翻译时,他们会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审美在译文中渗透着原文中的模糊性。

因此,要取得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成功,就不能单单地对英语进行单纯的中文转换,这需要译作者在深刻理解英语原文的基础上,在对美学理论持较好把握的基础上,对原文中的模糊性进行文学翻译上的艺术创作,只有这样才能让译文读者深入体验到英美文学的模糊性之美。

一美学与英美文学翻译作为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伊塞尔提出了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性的理论,而美学重要代表人物姚斯则提出了期待视野与审美经验的理论。

他们二人对于美学的理解或许存在稍微的区别,但是他们都认为,英美文学作品主要宗旨是为读者而产生的,当英美文学作品没有被阅读时只是一种审美可能的存在,也就是说,当作家书写的英美文学作品只有在被阅读后才会具有存在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英美文学作品的意义一方面源于文本本身,那么它价值的实现是读者所赋予的。

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会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体系,它会充满内在生命和活力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

而英美文学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意义,也就是我们平时所称为的模糊性,却是连接创作者与读者接受意识的重要桥梁。

在模糊性这一媒介的帮助下,读者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欣赏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来源于他们对作品具有更多创造性的填补和想象性链接。

英美文学翻译作为一门文字的艺术,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原文作者的特殊感情。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浅谈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是指在作品中出现的意图不明确、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通常是通过隐喻、暗示、双关语等方式构建的。

这种模糊语言经常被文学家用来表达深层次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联想和感受。

本文将从语言形式及修辞手法两个方面探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

语言形式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通常体现在作品的语言形式上,如句式、词汇及表达方式等。

其中,句式的运用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例如,通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主语或者宾语可能会被省略或隐藏,以引起读者的好奇、想象和联想。

比如在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说:“To be or not to be”,这里的主语和谓语被省略了,但是依然让读者觉得句子生动有力,并表现了哈姆雷特心中的矛盾和苦闷。

此外,词汇的选择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词汇的多义性和双关语的运用经常出现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以表现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品味。

比如英国诗人米尔顿在《失乐园》中,用“色情的果实”表示对知识的渴求,而“性爱的亵渎”则表示直接的暴力冲突,并动摇了主角亚当与夏娃的关系。

表达方式也是一种模糊语言的体现。

许多英美文学作品在叙述方式上往往用隐晦和含蓄的方式,这种以锦上添花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人性和道德的表现手法,能够给读者带来难以言表的震撼和共鸣。

比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中,两个主人公的感情由于误会和尊崇占了更多篇幅的描写,而直接表达的爱情则被淹没在波澜壮阔的情感宏观之中。

修辞手法模糊语言在修辞手法上的应用也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著名的隐喻、比喻、暗示等手法,经常被用来表达笼罩在人性和历史背后的深层次内心感受。

比如在代表英美文学中的经典作品《老人与海》当中,海洋代表着生命,而老人则象征着旧世界不断失去的崇高信仰和精神信念。

这种隐喻的使用方式,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哲学和人类历史的深层次感受,十分耐人寻味。

暗示也是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另一个重要手法,它通过暗示的方式让读者自行组合信息与情感,从而产生更深层次的感受。

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中的模糊语义问题及解决对策

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中的模糊语义问题及解决对策

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中的模糊语义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杜晓卿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2年第04期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工具,英语翻译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方面,翻译人员遇到模糊性语言的现象比较常见,不仅会影响语句的通顺性,而且会增加歧义,最终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本文通过模糊语义的界定,分析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的基本要求,并讨论了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中常见的模糊语义现象,最后探究关于英语语言文学中的模糊语义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模糊语义;问题;对策在英语语言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许多语义模糊的句子,给人带来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因为这些模糊语义容易产生多种含义,让人难以定夺。

从某种程度上讲,要想高质量地翻译英语语言文学,其难度是相当大的,既需要译者拥有扎实的翻译基础,又要译者具备轻松搞定模糊语义翻译的能力。

对于母语是非英语国家的翻译人员而言,要想百分之百地理解模糊语义、毫无差错地翻译出真实的意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只有注重翻译技巧,注重不同的翻译情景,才有可能领悟出其中的真实含义,从而展示出英语语言文学作品中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和思想主题。

为此,本文着重探讨了英语语言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模糊语义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便为译者的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工作提供一定帮助。

一、模糊语义的界定所谓“模糊语义”,就是说话人或书写人员的语言表达不清楚,或者是自然语言本身就存在语法、语义、语音、词汇方面的语言模糊现象,或者是无法表达准确而刻意创造出含糊其词的语言,令人感到似是而非,捉模不透。

模糊语义来自模糊语言,这种模糊语言是双面性的存在,表面可以是模糊的,实质却是鲜明的。

一方面,在定性描述过程中,模糊语言是固定不变的;在定量表达过程中,模糊语言是灵活变动的。

另一方面,在内容上,模糊语言的存在是确切的;在形式表现方面,模糊语言并非死板的存在,其灵活性较强。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语言手法与特色

浅析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语言手法与特色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语言手法与特色金怡男 浙江省温岭中学摘 要:语言的模糊性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特征之一。

本文从模糊语言的内涵出发,基于其词语模糊、句意模糊、主题和意境模糊等特征手法,阐明了文学翻译作品中模糊语言的三大使用原则。

关键词: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模糊语言[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141-01一、模糊语言的内涵和界定文学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表达形式,有别于绘画、摄影等直观的图像表达,它主要是作者通过文字语言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借助文字引发读者内心的情感交流和共鸣。

而模糊性可谓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一大特征,它不仅拓展了读者们的想象范围,同时也为文学作品盖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极大程度地提升了 作品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使用带有模糊性的语言交流,以期留有些许余地。

具体而言,模糊语言意味着语言更具有弹性,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在文学作品中则特指那些带有朦胧色彩的文字内容。

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不确定的模糊语言具有导向作用,可以使读者主动思考,凭借自己的想象思维塑造对作品的观点认知。

如此一来,作品的呈现内容和意义更为丰富,也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文字艺术的价值。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一方面是由于语义模糊。

文学作品这种艺术形式本就依赖于文字和语义的情感表达,而中西之间巨大的语言文化差异势必导致语义传达并不十分清晰。

故而,语义模糊在拓展读者想象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除此之外,主题、句法、意象和情感都造就了翻译中独有的模糊语言,翻译衍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的交流,而模糊语言则是在翻译中文化交织、碰撞所形成的产物。

二、模糊语言的特征手法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也是一种对美学的追求。

故而,译者不能仅仅将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当作一项机械性的工作,而应将其视为一个带有艺术性的文学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美文学翻译中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现象是我们生活中普遍存有的现象,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并没有明
确的鉴别界限,如轻与重、大与小、贫与富、开心与悲伤等,这些事
物之间的界限差异我们不能给出明确的回答,所以我们只能用一些模
糊的词语来进行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地意识到了我们生
活中存有的模糊性,最早提出模糊理论的是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扎德(Zadeh,L.A.;1921—),1965年扎德教授在《信息与控制》杂志的
第八期上发表了《模糊集》的论文,并引发了各方的关注,随之将模
糊理论引进到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中,我国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
始研究语言的模糊性,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是这方面的翘楚,
他于1979年在《外国语》上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一文,正式将模
糊理论引进我国,并且在此后的30多年中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在持续地研究中我们认识到模糊性是语言本身自带的本质属性,同时
也是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

目前学界对语言的模糊性研究呈现出百花
齐放的状态,研究的比较全面、深入且成果颇丰,对于翻译中语言模
糊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另一方面是模糊语言与翻译的关系上,从总体上,对于英美文学翻译
中语言的模糊性研究还不是很深入、全面与彻底。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以各名家翻译的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作为底本,进而分析翻译中语
言的模糊性。

一、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
在持续地研究中我们认识到了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fuzzy)也就是指语言所指范围不具有明确性。

从大的范围上看,模糊语言就
是指语言的模糊性;从小的范围上看,它指的是具有模糊性的语言单位,即模糊词语或者模糊结构。

首先,词语有模糊性。

所谓模糊(fuzzy),
上文我们已经提到,也就是指语言所指范围不具有明确性,这种词语
上的模糊性存有于各种语言之中,如汉语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如包袱词语,其原本的含义就是指用布包把衣服或者物品等包裹起来,但同时它又可以指某种负担,如精神或者思想上的负担,这种现象也
存有于英语中,如“conduct”,它本身具有多种含义,如行为、举动、品行;引导、实施;处理、管理;传导。

传热、电以及指挥(乐队)等多重
含义,但是写词语如果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它的语义就不再模糊,而
是具有了特定的含义。

一般来说,词语的外延性也是导致其具有模糊
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其外延涉及时间、空间、水准等范畴时,
如表示颜色的词语,“深黄”“浅黄”“黄”这三个不同水准上的概念,我们试看一下,“浅黄”本身到什么水准才可以称之为“黄”,
而“黄”本身到什么水准才可以称之为“深黄”,这三种颜色之间的
水准在外延上我们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判断。

其次,语言模糊性与民族相联系。

我们知道,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
语言,进而语言本身就打上了民族性的烙印,所以不同民族语言之间
的模糊性也存有着差异。

如“成年”这个词语,我国的法律规定,凡
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就可视为成年人,而在日本,年满20岁才可以
举行成人礼,在英语世界中用“adult”代表成年,但是英语世界国家
对成年的规定也不尽相同,英、法两国为18岁,而意大利、奥地利等
国则为21岁,进而我们可以看出“成年(adult)”这个词在模糊的基
础上又具有民族性。

“四季”等时间词语同样具有模糊性,同时也表
现出模糊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春、夏、秋、冬”与英文中的“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中国
人眼中的春天是从“立春”之日算起的三个月,也就是2月4号到5
月6日(立夏),而西方则将三、四、五三月定为春天,从中我们看出
的不仅是语言上的模糊性与民族性,我们还可以看出东西文化的差异性。

二、影响翻译中语言的模糊性原因
翻译本身是一项内涵丰富且极为复杂的语言活动,因为翻译者身份地位、文学素养的不同,或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的方法、技巧、策略以
及手段的不同,都会影响到翻译的特色,同时也会影响到翻译中语言
的选择性,除此之外,文学本身的技巧、特色等也会影响到翻译中语
言的模糊性。

首先,修辞使用的模糊。

修辞也就是文辞,也就是文学
作品中利用多种语言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

修辞在一定水准
上增加了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审美内涵,但是同时也造成了理解的偏差,特别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修辞容易造成语言上的模糊性。

如哈代
的《德伯家的苔丝》:“Themarblehardnessleftherface…”张谷若
先生翻译为:“她脸上不像先前跟大理石一般那么硬了……”我们看
到这里用了一个比喻的修辞,张先生将原文中的比喻直接翻译出来,
并且也采用了修辞的手法,将苔丝以前的脸比作大理石,这样比喻本
身的运用并没有错误,但是会造成语言上的模糊性,进而带给我们理
解上的模糊与偏差,“大理石”一般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我们无
法进行判断,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思考与琢磨。

翻译中存有很
多这样的现象,进而造成语言上的模糊性和理解上的模糊性。

其次,
不确定语义词组的使用也具有模糊性。

不确定语义词组的使用很容易
造成句义语言上的模糊,这不仅存有于文学的翻译中,这种情况在我
国古代是经常出现的,如诗歌中的“水光、山色、潋滟、空蒙以及玉
生烟”等都是不确定的词组,进而造成了语言上的模糊性。

最著名的
不确定语义词组的运用就是《哈姆莱特》中的“tobeornottobe,
that'saques-tion.”正是因为不确定语义词组的运用,使得这句话
有多种翻译,朱生豪将其译为:“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裘克安译为:“活着还是不活了———这是个问题。

”我们看到,因
为“tobe”这个词组的不确定性,造成了语言上的模糊性,进而造成
了句义上的模糊与不确定性。

不过,从这个不确定词组的运用上我们
可看出哈姆莱特本人性格上的缺陷,即延宕的性格特征。

三、翻译中语言的模糊性的意义
翻译中语言的模糊性虽然有时候防碍了人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但另
一方面却以自身独特的魅力提升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审美意义。

翻译者
首先捕捉到原文存有的模糊词语、形象或者意境,然后再运用翻译理
论将其翻译出来,最后形成质的飞跃。

首先,形成意境的朦胧美。


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
之所分。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意境是文学作品的最高追求,因为翻译
中语言的模糊性,在翻译中形成的意境具有一种朦胧美,如哈代在描述自己家乡风景时写道:“Whichhehadbeforeknownbutdarkly-theseasonsintheirmoodsmorningsandevening…”张先生译为:“他对于外界的暮暮与朝朝,子夜与亭午,水之浩荡,雾之迷蒙……”我们看到,“雾之迷蒙”寂寂与“悄悄、昏昏与冥冥”这些语言的模糊性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朦胧的意境美,读者实质上并不明白“雾之迷蒙”到底是一种什么景致,但就是可以从这种朦胧的语言中感受到意境的美。

其次,完成审美再创造。

一部文学作品的审美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而语言的模糊性是完成审美再创造的关键因素。

我们还是以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withtherimofbluehills;onthegraymoistureofthegrass…”在这里我们看到了“blue,gray”等表示颜色的词语,上文我们已经提到,颜色词的外延水准是我们不能确定的,所以我们不能够确定这两个颜色的词语表达到了哪种水准,但我们却可以根据自己的期待视野进行自我的审美构建,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再如,张若谷先生将“blacksolitude”翻译成了“一团漆黑的僻静”,这种带有语言模糊性的翻译一方面保留了原文中的意境和审美内涵;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我国语言上的独特性以及我国意境审美的独特内涵,创造出了一种不一样形式的审美境界,完成了作品的审美再创造。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了语言的模糊性。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总是追求语言的准确与精确性,却往往忽视了语言模糊性存有的独特魅力,这种模糊性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更显示出独特的存有价值。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在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有些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语言的模糊性,但在实际中,我们必须对翻译中语言的模糊性给予充足的重视。

英美文学翻译中语言的模糊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