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的制备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设计教案案例
![初中化学设计教案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d857210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9.png)
初中化学设计教案案例
主题:化学实验——制备气体
教学目标:
1. 了解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2. 掌握制备气体的基本原理;
3. 学会利用化学试剂制备气体。
教学内容:
1. 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2. 制备气体的原理;
3. 利用化学试剂制备气体的实验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步:介绍气体的性质和特点(10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气体是一种物质状态,具有无形、无色、可压缩、可膨胀等特点,让学生
了解气体的基本性质。
第二步:制备气体的原理(10分钟)
教师讲解制备气体的基本原理,包括分解反应、置换反应、还原反应等不同的实验方法。
第三步:实验制备气体(3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选择一种可以制备气体的化学试剂,如氢氧化钠和盐酸制备氢气,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
第四步:实验总结(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思考气体制备的应用以及对环境的
影响。
教学评价: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制备气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气体制备实验室教案
![气体制备实验室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ca14a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e3.png)
气体制备实验室教案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气体制备方法熟悉气体的制备、性质与用途,并了解气体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对气体制备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加深对化学实验的认识与理解。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氧气的制备1.预备材料: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钠溶液、可转化为氧气的金属(如锰矿石、过氧化钾、碳酸钠溶液等)2.实验步骤:(1)将锰矿石、过氧化钾、碳酸钠转化为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和碳酸钙等金属氧化物;(2)用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制备氧气;(3)通过水银的位移观察氧气的相对密度。
3.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时应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置,注意安全;2.相对密度的测量要求仪器精密、仪器校准准确。
3.氢气的制备1.预备材料:氢氧化钠固体、锌粉、盛装氢氧化钠溶液和水的宽口玻璃烧瓶2.实验步骤:(1)将锌粉加入烧瓶中;(2)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和一定量的水,用烧杯覆盖住瓶口;(3)轻度加热,3-5分钟后产生氢气;(4)通过水银的位移观察氢气的相对密度。
3.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时应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置,注意安全;2.要适量控制加热时间、温度以及水银滴漏速度等参数;3.相对密度的测量要求仪器精密、仪器校准准确。
三、实验原理氧气和氢气的制备过程均涉及到氧化与还原反应。
其中,氧气的制备反应式为:MnO2 + 2NaOH → Na2MnO4 + H2O + O2反应中,氢氧化钠溶液为氧化剂,锰矿石(MnO2)为氧化物,而还原产物氧气直接进入氢氧化钠溶液中。
氢气的制备反应式如下:Zn + 2NaOH → Na2ZnO2 + 2H2↑反应中,锌粉为还原剂,氢氧化钠溶液为氧化物,产物为氢气。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氧气制备实验结果(1)制得氧气颜色为淡蓝色,有轻微的刺激性气味;(2)通过水银滴漏法测得氧气相对密度约为1.12。
2.氢气制备实验结果(1)制得氢气颜色为无色、无味、无毒、不溶于水;(2)通过水银滴漏法测得氢气相对密度约为0.07。
化学实验教案:常见气体的制备
![化学实验教案:常见气体的制备](https://img.taocdn.com/s3/m/b6c6d058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3c.png)
化学实验教案:常见气体的制备一、引言气体是物质的一种状态,它具有无定形、可压缩和可扩散等特点。
在化学实验中,制备常见气体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内容之一。
本教案将介绍几种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及相关实验操作步骤,以帮助学生理解气体的制备原理和实验技巧。
二、一氧化碳气体的制备1. 实验目的制备一氧化碳气体,了解其制备过程及实验操作。
2. 实验原理通过加热甲醇和浓硫酸反应,产生一氧化碳气体。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CH3OH + H2SO4 → CO + 2H2O甲醇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水。
3. 实验步骤(1)将适量的甲醇加入反应瓶中;(2)缓慢地向反应瓶中加入浓硫酸,并同时加热反应瓶;(3)观察反应瓶中生成的气体,并收集于集气瓶中。
4. 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需要进行在通风条件下进行,避免一氧化碳气体的毒性对人体的危害;(2)实验中需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如戴上手套、护目镜等。
三、氯气的制备1. 实验目的制备氯气,了解其制备过程及实验操作。
2. 实验原理通过次氯酸钠和盐酸的反应,产生氯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2NaClO + 2HCl → 2Cl2 + 2NaCl + H2O次氯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气、氯化钠和水。
3. 实验步骤(1)将适量的次氯酸钠溶液倒入反应烧杯中;(2)逐滴加入盐酸,并同时观察和收集氯气;(3)将收集到的氯气用盖板或玻璃棒等盖好保存。
4. 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需要保持通风良好,切勿直接吸入氯气,以免对人体造成伤害;(2)氯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实验操作时需要避免与其直接接触。
四、氢气的制备1. 实验目的制备氢气,了解其制备过程及实验操作。
2. 实验原理通过锌和稀硫酸的反应,产生氢气。
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Zn + H2SO4 → ZnSO4 + H2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3. 实验步骤(1)将锌粉加入反应烧杯中;(2)缓慢地向烧杯中加入稀硫酸;(3)观察气体生成,并及时收集氢气。
《常见气体的制备》专题复习课教案
![《常见气体的制备》专题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5ad1905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6c.png)
《常见气体的制备》专题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复习掌握实验室制备常见气体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 提高学生对气体制备实验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复习气体制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分析讨论实验室制备气体的安全操作规程。
3. 常见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的制备与收集方法。
4. 实践操作: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气体制备实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气体制备的基本原理和实验室制备气体的目的。
2. 理论讲解:讲解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气体制备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 练习与巩固: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对气体制备实验过程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3.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导管等。
2. 实验试剂:高锰酸钾、双氧水、稀盐酸等。
3. 教学课件:气体制备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 习题集:相关气体制备实验的练习题。
注意:本教案为一、二、三、四、五章节的示例,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修改完善后续章节。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提前布置实验室,检查实验仪器和试剂是否齐全。
2. 教学阶段:a. 导入新课,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
b. 讲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c. 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气体制备实验的关键步骤。
d. 实际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气体制备实验。
a.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b. 教师点评实验过程,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c.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 利用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常见气体的制备》专题复习课教案
![《常见气体的制备》专题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5e4379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7.png)
《常见气体的制备》专题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及方法。
(2)了解制取二氧化碳、氢气、气体的原理及方法。
(3)学会使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实验操作步骤,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及方法。
(2)制取二氧化碳、氢气、气体的原理及方法。
(3)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步骤。
(2)制取二氧化碳、氢气、气体的实验操作步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及方法。
(2)提问:除了氧气,我们还学过哪些气体的制备方法?2. 教学内容:(1)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及方法,包括高锰酸钾加热法、过氧化氢分解法、氯酸钾分解法等。
(2)介绍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
(3)介绍制取氢气的方法:稀硫酸与锌反应。
(4)介绍制取气体的收集方法: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3. 课堂练习:(1)请学生回答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方法及操作步骤。
(2)请学生分析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的适用条件。
四、课堂小结(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及方法。
(2)制取二氧化碳、氢气、气体的原理及方法。
(3)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方法。
2. 强调注意事项:(1)实验室制取气体时,注意安全操作。
(2)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来决定。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实验室制取其他气体的方法。
3. 思考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制取气体?如何判断气体的性质?六、教学活动设计1. 教师演示实验: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氢气,并收集气体。
初中化学常用气体制备教案
![初中化学常用气体制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8065a4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07.png)
初中化学常用气体制备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用气体的制备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技巧,培养
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氢气、氧气、氯气、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及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难点:氯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硫酸、锌、烧瓶、试管、碳酸氢钠、稀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铵、酸性高锰酸
钾溶液等实验器材和试剂。
教学过程:
1. 氢气的制备及实验操作技巧
a. 实验操作:在烧瓶中放入适量的锌片,加入盖子后,通过试管将稀盐酸滴入烧瓶中,
观察气体生成情况。
b. 实验方法:将氢气通过水中进行收集,用火柴点燃氢气,观察氢气的燃烧现象。
2. 氧气的制备及实验操作技巧
a. 实验操作:在烧瓶中放入碳酸氢钠,加入烧热过的氢氧化钠,通入氧气,观察气体生
成情况。
b. 实验方法:将氧气通过水中进行收集,用燃烧的木条点燃氧气,观察氧气的燃烧现象。
3. 氯气的制备及实验操作技巧
a. 实验操作:在烧瓶中放入氯化铵,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气体生成情况。
b. 实验方法:将氯气通过水中进行收集,用火柴点燃氯气,观察氯气的燃烧现象。
4. 二氧化碳的制备及实验操作技巧
a. 实验操作:在烧瓶中放入碳酸氢钠,加入稀盐酸,观察气体生成情况。
b. 实验方法:将二氧化碳通过水中进行收集,用火柴点燃一根蜡烛后,将蜡烛熄灭后的
烟团与二氧化碳气体接触,观察烟团的变化。
教学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掌握了常用气体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对氢气、氧气、氯气、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专题教案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专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482f78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13.png)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专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氧气、二氧化碳、氢气三种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包括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和检验方法。
(2)理解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依据,能够根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装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2)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依据。
2、教学难点(1)实验装置的选择和改进。
(2)气体制取的综合实验设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与气体有关的图片,如氧气用于医疗急救、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氢气用于填充气球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气体是如何制取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
(二)知识讲解1、氧气的制取(1)反应原理加热高锰酸钾:2KMnO₄△ K₂MnO₄+ MnO₂+ O₂↑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KClO₃ 2KCl + 3O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2H₂O₂ 2H₂O + O₂↑(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固体加热型(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固液不加热型(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3)检验方法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2、二氧化碳的制取(1)反应原理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CaCO₃+ 2HCl = CaCl₂+ H₂O + CO₂↑(2)实验装置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3)检验方法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常见气体的制备复习教案
![常见气体的制备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25310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f.png)
常见气体的制备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氮气等常见气体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2. 能够正确使用气体收集装置,了解各种气体的收集方法及其优缺点。
3.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气体的性质,进行气体鉴别。
4. 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氧气制备:分解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等方法。
2. 氢气制备:活泼金属与稀硫酸、盐酸等反应。
3. 二氧化碳制备: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4. 氮气制备:固体氮化物与水反应、氨气与稀盐酸反应等。
5. 气体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掌握实验室制取各种气体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2. 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气体收集装置。
3. 气体鉴别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体制备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实验操作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气体制备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导管、集气瓶、水槽、止水夹等。
2. 实验试剂:过氧化氢、氯酸钾、高锰酸钾、碳酸钙、稀盐酸、氮化钠等。
3. 教案、课件、实验报告表格等教学资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气体制备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目的和方法。
2. 新课内容:讲解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的制备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实验演示:进行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氮气的制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 气体收集方法:讲解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的原理和适用条件。
5. 气体鉴别:介绍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氮气的性质,讲解气体鉴别的方法。
6.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气体制备实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气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气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e22e0e25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6e.png)
高中化学实验教案气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高中化学实验教案:气体的制备与性质实验引言: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具有无定形、可压缩、扩散性强等特点。
了解气体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质对于化学学习和实验至关重要。
本实验教案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气体的制备与性质,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观察能力。
实验目的:1. 掌握气体的制备方法,包括酸与金属反应、酸与碳酸盐反应、氢氧化物与金属反应等。
2. 了解气体的性质,包括燃烧性、可燃性、密度等。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观察能力。
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燃烧塞、烧杯、试管、滴管、酒精灯等。
2. 实验试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碳酸氢钠、锌粉、镁粉、氢气气体等。
实验步骤:1. 制备氢气气体a. 取一滴管,将锌粉用滴管放入其中。
b. 将滴管倒立放入试管中,用盛有盐酸的烧杯将试管底部浸入其中。
c. 观察试管中是否生成气体,并观察气体的性质。
2. 制备二氧化碳气体a. 取一燃烧塞,将一小块碳酸氢钠放入其中。
b. 将燃烧塞插入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的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c. 观察试管内是否产生气体,并观察气体的性质。
3. 制备氨气气体a. 取一燃烧塞,将一小块氢氧化钠放入其中。
b. 将燃烧塞插入试管中,并加入适量的盛有盐酸的烧杯中。
c. 观察试管内是否生成气体,并观察气体的性质。
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氢气气体:观察到试管中产生气泡,气泡激烈冒出,并可用火柴点燃,发生“噼噼啪啪”的爆炸声。
分析:产生气泡的现象是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气体,氢气气体具有可燃性和燃烧性。
2. 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试管中产生气泡,并可通过水合成白色固体。
分析:产生气泡的现象是碳酸氢钠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并生成白色的固体,即碳酸钙。
3. 氨气气体:观察到试管中产生气泡,并具有刺激性气味。
分析:产生气泡的现象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氨气气体,氨气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可腐蚀皮肤、黏膜和眼睛。
初中化学气体制备净化教案
![初中化学气体制备净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c9688a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66.png)
初中化学气体制备净化教案主题:化学气体制备净化目标:1. 了解化学气体的制备方法2. 了解化学气体的净化方法3. 掌握化学实验中气体的正确处理方法教学步骤:一、介绍化学气体的制备方法1.1 通过电解水制氢气:将一定量的水倒入电解槽中,通电进行电解,通过观察产生氢气气泡的现象,让学生理解氢气的制备方法。
1.2 通过加热硫酸铜(II)晶体制氧气:将一定量的硫酸铜(II)晶体加热,产生气体使学生观察到氧气的制备方法。
二、介绍化学气体的净化方法2.1 使用分液漏斗:将产生的气体通过分液漏斗,去除其中悬浮的液体杂质。
2.2 使用干燥管:将产生的气体通过干燥管,去除其中的水蒸气杂质。
三、实验演示3.1 实验一:制备氢气并净化实验步骤:1. 将水倒入电解槽中,通电进行电解。
2. 收集氢气气泡。
3. 将氢气通过分液漏斗和干燥管净化。
4. 观察净化前后氢气的清洁程度。
3.2 实验二:制备氧气并净化实验步骤:1. 加热硫酸铜(II)晶体,观察产生氧气气体。
2. 收集氧气气体。
3. 将氧气通过分液漏斗和干燥管净化。
4. 观察净化前后氧气的清洁程度。
四、讨论与总结4.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气体制备和净化的重要性。
4.2 引导学生总结化学气体的制备和净化方法,强化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五、作业5.1 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探讨化学气体的其他净化方法。
5.2 让学生撰写一份实验报告,总结本次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气体的制备和净化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常见气体的制备》专题复习课教案
![《常见气体的制备》专题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b4a8b0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6.png)
《常见气体的制备》专题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回顾和掌握实验室中制备氧气、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和氨气等常见气体的方法。
(2)能够理解各种气体制备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
(3)能够分析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对气体制备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安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氧气的制备:过氧化氢分解、氯酸钾分解、高锰酸钾分解等。
2. 二氧化碳的制备: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碳酸钙与硫酸反应等。
3. 氢气的制备:金属与酸反应(如锌与稀硫酸)、金属与盐反应(如锌与硫酸铜溶液)等。
4. 一氧化碳的制备:碳与氧气的反应、碳与氧化铜的反应等。
5. 氨气的制备:固体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氯化铵与氢氧化钠反应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气体制备实验的重要性。
2. 课堂讲解:(1)讲解氧气的制备方法及其原理。
(2)讲解二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及其原理。
(3)讲解氢气的制备方法及其原理。
(4)讲解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及其原理。
(5)讲解氨气的制备方法及其原理。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 实验操作:学生在实验室进行气体制备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 实验总结: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评价学生对气体制备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观点阐述的清晰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实验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实验室常用仪器和设备,如试管、烧杯、滴定管等。
3. 实验试剂:氧气、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氨气等气体的制备试剂。
制取气体实验教案
![制取气体实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988b9a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6.png)
制取气体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教授学生如何制取气体、掌握制取气体的方法,了解气体的一般特性及影响气体性质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气体是无定形物质,无固定形状和容积。
气体的特性与其分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本实验中,我们尝试制取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方法分别如下:1. 制氧气:放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晶体在通过催化剂的作用下加热的活性炭上,使其分解成制氧气所需的氧气。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将催化剂放入燃烧管内,底端用硅胶塞堵住,上端外套硼硅玻璃套管。
(2)称取一定量高锰酸钾放入小瓷碗中。
(3)将小瓷碗放入一面含少量水的大瓷碗中。
(4)将燃烧管固定在三角架上并点燃。
(5)将放有高锰酸钾的小瓷碗推入燃烧管,注意保持玻璃套管口外干净,避免高锰酸钾附着在玻璃上。
(6)当高锰酸钾加热到一定程度时,会分解成制氧气所需的氧气和其他气体。
此时可用燃烧管侧面喷上一点火,使氧气点燃。
(7)观察氧气燃烧的现象,可以看到蓝色的火焰。
2. 制氢气:利用锌和酸反应,使其产生氢气。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锌条、HCl酸、水和试管三个物品。
(2)将一小块锌条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的HCl酸。
(3)倾斜试管,使酸和锌彻底反应。
(4)在试管口上面用实验室胶带封上一个小棉花塞,用轻松的力度拍打试管,使氢气逸出。
(5)用一根火柴靠近氢气排气口,可以看到氢气燃烧。
3. 制二氧化碳气体:利用醋酸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醋酸钠、HCl酸、水和试管四个物品。
(2)取一小勺醋酸钠,加入适量的水中。
(3)在加入HCl酸之前,将试管先倒一定量的HCl酸,稍微加热一下。
(4)倾斜试管,用滴管将醋酸钠溶液分次加入,观察反应过程(注意酸滴入醋酸钠溶液时,需慢慢滴入)。
(5)将口含的气体吹入试管中,用火柴靠近口口,可以看到二氧化碳的火焰熄灭。
三、实验步骤1. 准备材料:(1)活性炭(2)高锰酸钾(3)钢笔芯或铜丝(4)燃烧管与套管(5)小瓷碗与大瓷碗(6)三角架(7)试管(8)锌条(9)HCl酸(10)水(11)胶带(12)棉花塞(13)瓶盖(14)醋酸钠2. 制氧气:(1)将活性炭放入燃烧管内,底端用硅胶塞堵住。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专题教案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专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025cc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ec.png)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专题教案一、氧气的制取1. 实验目的:探究氧气的制取方法和性质。
2. 实验材料:锌粉、烧杯、试管、水槽、火柴、燃烧木条。
3. 实验步骤:(1)将锌粉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3)用试管倒置法收集气体。
(4)用火柴点燃收集到的气体。
4. 实验原理: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H2),同时也生成硫酸锌(ZnSO4)。
氢气是比较容易燃烧的气体,在接触到空气中的氧气时发生燃烧反应,生成水(H2O)。
燃烧反应的产物水蒸气会凝结成水滴,同时生成氧气(O2)。
5.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氧气是一种支持燃烧的气体,可以使燃烧更旺盛。
(2)氧气可以用火柴点燃,同时可以使其他物质燃烧。
(3)氧气无色、无味、无毒。
二、氢气的制取1. 实验目的:探究氢气的制取方法和性质。
2. 实验材料:锌片、烧杯、试管、水槽、火柴。
3. 实验步骤:(1)将锌片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3)用试管倒置法收集气体。
(4)用火柴点燃收集到的气体。
4. 实验原理: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H2),同时也生成氯化锌(ZnCl2)。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易燃烧的气体。
5.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氢气是一种易燃烧的气体,可以用火柴点燃。
(2)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且有足够的点火源时可能发生爆炸。
三、二氧化碳的制取1. 实验目的: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和性质。
2. 实验材料:大理石粉、烧杯、试管、水槽、白醋酸。
3. 实验步骤:(1)将大理石粉放入烧杯中。
(2)加入适量的白醋酸。
(3)用试管倒置法收集气体。
(4)用试管内的气体灭掉火焰。
4. 实验原理:大理石粉与白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同时也生成水和柠檬酸盐。
5.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二氧化碳具有扑灭火焰的作用。
四、氨气的制取1. 实验目的:探究氨气的制取方法和性质。
高中化学常见气体制备教案
![高中化学常见气体制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71f65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fe.png)
高中化学常见气体制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结构;
2. 掌握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
3. 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结构;
2. 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
三、教学重点
1. 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结构;
2. 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
四、教学难点
1. 掌握常见气体的不同制备方法;
2. 运用化学实验技术进行气体的制备。
五、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玻璃瓶、试管、漏斗等;
2. 实验药品:氢气、氧气、氮气等;
3. 实验室安全设施:护目镜、实验服等。
六、教学步骤
1. 介绍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结构;
2. 分别介绍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并进行实验演示;
3.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制备氢气、氧气、氮气等;
4. 教师进行检查和指导,确保实验操作安全;
5. 总结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及注意事项。
七、课后作业
1. 总结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结构;
2. 设计一个气体制备实验,并进行实验操作;
3. 思考不同气体之间的反应及应用。
八、教学反馈
1. 收集学生的实验结果及笔记;
2. 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评价和指导;
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以上为化学常见气体制备教案范本,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常见气体制备教学案
![常见气体制备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f0b30eaf1ffc4fff47ac2b.png)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教学案1【学习目标】1、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和反应原理2、掌握常见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注意事项。
【学习重点和难点】根据气体的性质确定气体的收集装置,由反应原理(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确定气体的发生装置。
【学习过程】二、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液)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1)在用简易装置时,如用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漏斗颈的下口应伸入液面以下,否则起不到液封的作用;(1)设计原则:根据气体的溶解性或密度(2)收集装置基本类型:置类型四.尾气处理对于有毒、有害的气体尾气必须用适当的溶液加以吸收(或点燃),使它们变为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物质。
如尾气Cl2、SO2、Br2(蒸气)等可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H2S可用CuSO4或NaOH溶液吸收;尾气CO可用点燃法,将它转化为CO2气体。
《气体的制备训练题》1.可用下图装置制取(必要时可加热)、净化、收集的气体是()A.铜和稀硝酸制一氧化氮氯化钠与浓硫酸制氯化氢C.锌和稀硫酸制氢气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制硫化氢2.实验室制取下列气体时,下列尾气吸收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 Cl2的尾气,可用NaOH溶液吸收B.H2S的尾气,可用CuSO4溶液吸收C.SO2的尾气,可用KMnO4溶液吸收D.NO2的尾气,可用H2O来吸收3.某学生利用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反应,测定氧气的摩尔质量.实验步骤如下(2001年全国高考题)①把适量的氯酸钾粉末和少量二氧化锰粉末混合均匀,放入干燥试管中,准确称量,质量为ag. ②装好实验装置③检查装置气密性④加热,开始反应,直到产生一定量的气体⑤停止加热(如图,导管出口高于液面) ⑥测量收集到气体的体积⑦准确称量试管和残留物的质量为bg ⑧测量实验室的温度⑨把残留物倒入指定的容器中,洗净仪器,放回原处,把实验桌面收拾干净⑩处理实验数据,求出氧气的摩尔质量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以下是测量收集到气体体积必须包括的几个步骤;①调整量筒内外液面高度,使之相同;②使试管和量筒内的气体都冷却到室温;③读取量筒内气体的体积.这三步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
常见气体的制取教案
![常见气体的制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32234c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6.png)
常见气体的制取教案教案: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目标通过本课,学生将了解到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方法来制取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
素材准备1.实验室设备:氧气生成装置、氢气生成装置、二氧化碳生成装置、瓶子、酸、金属、火焰等。
2.实验材料: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10分钟)1.导入气体的概念,引起学生对气体制取方法的思考。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化学反应的知识,了解物质转化的过程。
Step 2:氧气的制取(30分钟)1.向学生介绍氧气的制取方法。
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a.通过加热过氧化钾的方式制取氧气:-具体操作步骤:将过氧化钾与锥形瓶中的酸配置好,加热,观察氧气生成。
b.通过电解水的方式制取氧气:-具体操作步骤:将水置于电解池中,加两根导线与电池相连接。
观察氧气在阳极的分泌情况。
2.引导学生总结氧气的制取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用途与重要性,并展开讨论。
Step 3:氢气的制取(30分钟)1.向学生介绍氢气的制取方法。
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a.酸碱反应制取氢气:-具体操作步骤:将锥形瓶中的锌片与酸反应,观察氢气的生成。
b.电解水制取氢气:-具体操作步骤:将水置于电解池中,加两根导线与电池相连接。
观察氢气在阴极的分泌情况。
2.引导学生总结氢气的制取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氢气的用途与重要性,并展开讨论。
Step 4:二氧化碳的制取(30分钟)1.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之一:a.酸碱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具体操作步骤:将锥形瓶中的饱和碳酸钠与稀酸反应,观察二氧化碳的生成。
b.通过燃烧烛芯制取二氧化碳:-具体操作步骤:点燃蜡烛,用逆嘴将燃烧的火焰控制在装有水的瓶子中,观察瓶中二氧化碳的积聚。
2.引导学生总结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3.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的用途与重要性,并展开讨论。
Step 5:实验总结与讨论(2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总结所学到的常见气体的制取方法。
《化学实验教案:气体的制备与性质》
![《化学实验教案:气体的制备与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9ab4c35b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af.png)
《化学实验教案:气体的制备与性质》一、实验目的及背景介绍气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形态之一,而了解气体的制备方法及性质对于化学实验教学至关重要。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制备不同气体,探究气体的性质,并掌握气体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1. 制备氧气:通过加热含过氧化钾(K2O2)的高锰酸钾(KMnO4)溶液,释放出氧气。
2. 制备氢气:通过反应金属锌和稀盐酸,产生氢气。
3. 制备二氧化碳气体:通过加酸反应,使得酸与碳酸盐发生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4. 检验气体性质:利用氧气的可燃性、氢气的可燃性以及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维持燃烧的性质,进行气体的检验。
三、实验步骤1. 制备氧气:a. 取一烧杯,加入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溶液。
b. 向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钾。
c. 用试管将反应气体收集起来。
2. 制备氢气:a. 取一小块锌片置于烧杯底部。
b.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c. 用试管将反应气体收集起来。
3. 制备二氧化碳气体:a. 取一烧杯,加入一定量的酸。
b. 向酸中倒入适量的碳酸盐。
c. 用试管将反应气体收集起来。
4. 检验气体性质:a. 将收集起来的气体试验管分别移至点燃烛火的位置。
b. 观察气体的燃烧情况,记录下观察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氧气的性质:氧气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氧气能够维持燃烧,支持燃烧物体的燃烧过程。
这是因为氧气是一种有利于燃烧反应进行的氧化剂。
2. 氢气的性质:氢气为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是一种高度可燃的物质。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氢气能够燃烧,形成水蒸气和火焰。
这是因为氢气在氧气的存在下能够发生剧烈的反应,放出大量热能。
3. 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二氧化碳气体为无色、无味、有酸味的气体,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二氧化碳气体不能维持燃烧,烛火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熄灭。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反而会扑灭燃烧物体上的火焰。
气体制备高中生物教案
![气体制备高中生物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978e4f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e.png)
气体制备高中生物教案
目标:
1. 了解气体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掌握几种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
3. 能够进行实验制备气体
先导知识:
1. 气体是一种无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通常呈现气态状态
2. 气体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制备,如化学反应、物理方法等
教学过程:
1. 引入气体的性质和制备方法,让学生了解气体的一般特点
2. 结合示例介绍几种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
3.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制备气体,感受制备气体的过程
4. 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制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评估方式:
1.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口头答辩:要求学生就制备气体的方法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口头解释和讨论延伸活动:
1. 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气体的性质和特点,比较它们的差异
2. 实践操作: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气体制备实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教学反思:
1.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气体的性质和制备方法
2. 学生在实验中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 学生是否对气体制备过程有所体会和感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束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气体的制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希望大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愿大家在未来的成长途中,不断追求知识,勇往直前!。
初中化学制取气体教案
![初中化学制取气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8c8e4e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f.png)
初中化学制取气体教案主题:制取气体初中化学课程一、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化学反应和气体的性质。
2. 了解如何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气体。
3. 熟悉几种制取气体的实验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化学反应的概念,气体的性质,几种制取气体的实验方法。
2. 难点: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气体的性质。
三、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和气体的性质。
2. 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
3. 制取氢气的实验方法。
4. 制取氯气的实验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请学生回顾化学反应和气体的性质的相关知识。
2. 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学生观察实验装置,了解如何通过加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3. 学习制取氢气的实验方法:学生观察实验装置,了解如何通过铁砂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制取氢气。
4. 学习制取氯气的实验方法:学生观察实验装置,了解如何通过盐酸和氯化亚铁的反应制取氯气。
5. 总结:请学生总结几种制取气体的实验方法,以及制取气体的注意事项。
五、课堂练习:1. 下列化学反应哪些属于气体生成反应?A. 2H₂O₂ → 2H₂O + O₂B. 2Na + Cl₂ → 2NaClC. Fe + S → FeS2. 以下哪种实验方法可以制取氧气?A. 加热过氧化氢B. 加热铁砂和氢氧化钠C. 加热盐酸和氯化亚铁六、作业:完成课堂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几种制取气体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过程。
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制取其他气体,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初中化学怎么生成气体教案
![初中化学怎么生成气体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81a79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11.png)
初中化学怎么生成气体教案
主题:生成气体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什么是气体,以及气体的性质;
2. 掌握几种生成气体的方法;
3. 能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气体的生成过程。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气体的性质和生成方法。
难点: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生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实验室燃烧器、烧杯、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氢醌、蓝色石灰水。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1.引入:教师向学生展示几种不同形态的气体,引导学生思考气体的性质和应用。
2.学生讨论:学生讨论气体的形态和性质,教师引导学生对气体进行分类,并了解不同气体的制备方法。
3.实验操作:教师向学生展示几种生成气体的实验方法,如以下几种:
(1)在实验器材中放置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观察气泡生成的过程;
(2)将氢醌加热,观察气体的生成;
(3)将蓝色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4.实验结果: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生成气体的方法和实验规律。
五、作业布置:
1. 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生成气体?
2. 实验:请学生利用家中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一种生成气体的实验方法,并进行实验记录。
六、教学反馈:
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情况和思考的反馈,引导学生改正错误和提高实验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气体的制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并能熟练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能正确选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来制备气体
(3)、了解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知识的拓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学生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运用科学的原理解决问题的良好地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
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三、教学难点
装置的组装与改进。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
2、学案导学
五、教学过程
导学案(气体的制取)
一、反应原理:
1、实验室制氧气
(1)
(2)
(3)
2、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3、实验室制氢气:
二、发生装置的选择
1、根据和选择发生装置
2、(1)固体反应物(加热)--固固加热(2)固液反应物(不加热)--固液不加热
三、收集装置的选择
1、根据气体的和及是否能与水或空气反应选择
2、(1)气体,且不与水反应,选择排水法
(2)气体密度空气,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选向上排空气法
(3)气体密度空气,且不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选向下排空气法
3、万能瓶
(1)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从管进。
a b
(2)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从管进。
(3)排水法收集气体:先将集气瓶装满水,再将气体从管通入。
4、气体干燥剂
洗气瓶球形干燥管U形干燥管
(1)液体试剂:浓硫酸A
(2)固体试剂:CaCl2固体或碱石灰:(NaOH固体、CaO固体)B或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