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公交车事件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段时间很热门的话题之一就是“重庆公交车事件”。昨天@永妙也在群里分享了相类似的视频。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得到不同的结局。但是相同的是,大家都可能会偏向指责那些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去袭击、扰乱驾驶员安全驾驶的乘客。那些做出危险举动的乘客是什么样的一种心理呢?下面我从TA(人际沟通分析学)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并与大家分享。

TA(人际沟通分析学简称)描述了每一个人都三种自我状态,一种是来自于父母(或者具有父母形象的人)给到我们的思想和信念,简称父母自我状态(简称P);一种是对此时此刻做出的理智的,理性的选择和判断的成为成人自我状态(简称A);还有一种是源自于人们小时候自己对外界行为产生的感受称之为儿童自我状态(简称C)。重庆公交车事件中的刘某没办法在预想的车站下车后内在的儿童自我(C)就被调动起来,就像小孩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后开始哭闹的感觉。她拿手机砸向司机,就像小孩得不到想要的玩具去打自己的父母那样。对于小孩来说,那时他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可是,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这种小时候的策略已经不适用了,如果还依然使用小时候的策略,不仅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帮助,还可能让自己处在危险之中,甚至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更可悲的是连累到了其他的无辜。

她这种小孩子气的行为是哪里来的呢?也许,在她小时候父母就告诉她你不配拥有一些东西。也许父母不会直接告诉她你“不配拥有一些东西”,但是在实际互动中,她可能想要一个东西,父母总是拒绝,

直到被她哭闹得不胜其烦后才去满足她。因此,她的父母自我状态就有这也的一个信念:我是不配拥有一些东西的,如果我想要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在这种强大的父母自我状态的指引下,她的儿童自我状态就开始执行“父母”的指令。这时候,成人自我状态的力量就变得很弱小了。它已经失去了采集信息、做出判断的能力。

人的痛苦与烦恼主要来自于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与当下此时此刻的冲突;以及父母自我状态与儿童自我状态之间的冲突。刘某得知公交车无法在她想要的车站停车时,这是一个当下的此时此刻的问题,她采用了过去的处理问题的经验,而不是聚焦于当下问题应该怎么样解决。用“父母”想法“我不配拥有一些东西”和儿童的感受“用愤怒情绪反应来争取我想要的东西”来指挥她的行动。因此她会觉得很痛苦,会觉得每个人都会拒绝自己,觉得自己是“不好”的,觉得自己“不配拥有”,觉得自己“想要拥有就要付出代价”。她的成人缺失之后,就不会想到自己是可以等下一站下车再返回的。

有时候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儿童”也是会产生冲突的。比如说,家长常常告诉孩子“你只有听话,才是乖孩子,别人才会喜欢你”。当孩子从父母那边收集到了“要讨好”别人、要“顺从”别人的信念,并以此为行动准则时,他长大以后发现,自己处处讨好、顺从不仅不会让自己获得快乐,还让自己时时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委屈自己,逆来顺受。

因此,如果当你陷入这样的矛盾和冲突中时,可以让自己的与自

己对话,把自己“父母”的想法、观念列出来,让后让自己“儿童”的真实感受说出来。例如:

P:你只有讨好别人才有人喜欢你

C:我这样讨好别人很累,而且我已经长大了,我不要讨好别人也能够活得好好的。他不喜欢我,还有别人喜欢我,我还可以喜欢自己。

这种内部对话会澄清一些错误观念、减少内部冲突,让你能够更有力量去对抗那只命运无形的手的掌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