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阅读答案
读书与书籍阅读答案
篇一:读书与书籍阅读答案篇二:读书与书籍阅读答案篇三:读书与书籍阅读答案篇四:读书与书籍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读书与思考钟敬文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
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
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
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
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
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
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
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
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
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
读书且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作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
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
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
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
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就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
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
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
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
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科书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
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然后说说它们在论述角度、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从论述角度看,《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探讨。
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从写作方法看,《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怎样论述的?思考并与同学交流。
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2.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参考答案:1.核心观点是“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即不同的书会塑造人不同的性格特质。
作者先分别论述史书、诗歌、数学、科学、伦理学和逻辑修辞之学的价值,然后做出总结归纳。
2.核心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这是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的。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这几句话反映了作者的观点:读书要重视整体理解,重视精神实质的把握,不主张在语言文字上钻牛角尖。
以前,我读《三国演义》,身边放着字典,哪个字不会就查,哪句话读不明白就寻求帮助,结果书没读几章回,自己早就厌烦了,也就没有继续阅读,半途而废。
《读书与做人》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练习:读书与做人1 文中第一段,作者认为如何能让人生过得充实?参考答案:人生要过得充实、丰富、辉煌,就要靠读书。
2 文中第二段,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读书是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儿?参考答案:随便读一本书固然简单,但如何选择适合又对自己有益的好书,并获得有用的知识却不容易。
3 文中第三段,为什么作者要列举他所读过的书?参考答案:作者列举他读过的中国小说及外国作家来论证通过读书可以理解人生。
4 文中第四段的重点是什么?参考答案:说明要读好书学习如何做人。
5 文中第五段,为什么作者要提起叶教授?参考答案:以叶教授的例子来论证读书可以学到知识。
6参考答案:认同。
个人生活之外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读书得到的,但也有些是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
7 文中第六段,作者说读书要读得广、读得博、读得深,怎样才算读得深?文中如何证明?参考答案:所谓“深”,是指从细读中悟出道理,找到动力,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帮助。
文中引用古人的说法“读书破万卷”来证明。
8 根据文中第七段,人永远在追求什么?参考答案:人本身不喜欢浅薄、庸俗、无聊,永远在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灵需求。
9 文中第七段,作者提及鲁迅先生的小说是为了什么?参考答案:为了论证读书读得精深,能给人动力、给人力量,鼓舞人向上,像阳光一样照亮世界。
10参考答案:认同。
要先确定“好书”的定义,然后要找到真正的好书,接受它,并用心阅读,从中受益,这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11 文中第八段,作者举巴金读书的事例是为了什么?参考答案:为了论证读书有用,可以影响一个人。
12 文中第九段,作者对中学生有什么期望?参考答案:作者希望中学生要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13 文中第九段,作者由“人”字的两笔画深入浅出地带出什么道理?参考答案:“写人”容易,但“做个有用的人”却很不容易的深刻道理。
14 文中第九段,作者认为“大写的人”应当是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应当是思想不浅薄、不庸俗、不无聊,永远追求高尚品德,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
《读书的用处》阅读答案
《读书的用处》阅读答案《读书的用处》阅读答案读书的用处很多,可以开阔眼界、陶冶性情。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读书的用处》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读书的用处①身处商业社会,任何事物和行为的存在和发展可能都离不开这样的终极追问:有什么用?不管这样的追问合不合理,这个命题在现实世界里的确到处存在。
因此,对于普天下众多的读书人来说,也将不可例外地直面这个现实的命题:“读书有什么用?”②中国历史上的读书活动曾经是很“有用”的。
自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度绵延千年,为读书抹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
奔走在这条路上的读书人,青灯黄卷,皓首穷经。
失意者如范进之辈,人格扭曲,最终走向精神的崩溃,辛酸而又可悲;得意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风光一时,但纵使阅尽人间春色又如何?不过成为官僚政治棋盘上的一枚棋子,“进退全不由自己”,最终落个“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无奈而可叹。
读书本身并没有错,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使读书成为痛苦和不幸生活的起点,这是时代的悲剧。
好在这一页的沉重已经翻过,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宽松和繁荣的社会,个人的价值实现已有了更多的选择和实现手段,读书的功用也已不再狭隘。
③首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读书将成为越来越多的财富的源动力。
MBA、托福、GRE等资格证书的另一头很可能就连着CEO、执行总裁、地区经理等职位和豪宅、宝马香车等“功利”的东西。
记得一家学术书店在其读者俱乐部成立的广告中是这样来定义读书的“用处”的:“至少你从此不会再有倾家荡产的危险。
”当然这并不是说书店为你上了财产保险,而是说通过读书可以丰富自己、“武装”自己,有了一生一世的资本,自然可以创造财富。
能够通过自身的刻苦攻读获取知识和技能,进而获得财富,享受美好的人生,这样的读书虽然也“功利”,但其注脚却是时代的进步,因为你至少不必扭曲人性,而且多了很多选择的余地。
④ ,心灵世界的财富创造也并非可有可无。
静夜里,让书跨越时空阻隔,承载思想和文明在案头流芳溢彩。
【名师讲题】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书是读不尽的,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第二,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
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
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
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
常识不但是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
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以专门为借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
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
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
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
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
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
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
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备。
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期中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含答案)期中现代文阅读拓展训练-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阅读与理解我的祖国张海迪①祖国是什么?也许这是每一个孩子都曾经问过的。
我很小的时候,也问过我的父亲和母亲。
他们告诉我,中国就是我的祖国。
可是祖国的概念在我幼小的心中依然模糊,直到有一天,父亲和母亲带我去看电影《上甘岭》。
片中那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从此我会唱这支歌了,我也慢慢懂得了,祖国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祖国就是广阔的田野、宁静的村庄、密密的树林、绿色的山峦、清凉的小河,祖国就是宽阔的马路、高高的楼房、美丽的公园,还有那些勤劳善良、热情真诚的人们。
②有一天,母亲带着我坐火车去远行,当火车隆隆驶过黄河铁桥,我看见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从天而降,奔向远方……那一刻我发现,大地是那样辽阔,天空是那样高远。
③后来我当了作家,我用自己的笔写我生活中的故事,也写壮丽的雪山、浩瀚的沙漠、缥缈的星空。
我渐渐懂得了,祖国不仅是我生长的土地,是我感受温暖与亲情的家园,祖国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体,我是其中之一。
我为她学习,为她工作,为她创造。
当我在欧洲学习和工作期间,祖国更是我常常魂牵梦萦的地方。
每当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的泪水就情不自禁地流下来,仿佛黄河汹涌的涛声就在耳畔……④远在他乡更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长江、黄河从青藏高原逶迤而下,不舍万里,奔向大海。
珠穆朗玛峰巍然屹立在世界屋脊,任凭狂风把头顶的雪雾洒向天边。
大平洋的波涛轻轻拍击着宝岛的礁岩,仿佛在亲密地和大陆喃喃私语……⑤祖国的历史悠久绵长,就像黄河、长江,历经千年风雨,千回百转,一往无前。
回望亘古绵延的历史长河,亿万次锤炼的民族精神就像珠穆朗玛峰一样傲然挺立,气冲霄汉。
⑥当孔夫子面对流水感叹生命的消逝,屈原忧国忧民抚剑悲吟,司马迁忍辱负重奋笔疾书,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就已经被注入了永恒的力量——信仰、责任、关怀、无私。
读书和思考的方法_张五常
五、读书与思考(4篇)读书的方法新年时节,送些甚么给学生呢?就送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吧。
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
后者,香港的学生都是专家——猜题目、背课文之能,世间少有。
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
知识是读书的目的(An End);考试只是一个方法(A Means)。
然而香港学生(或教育制度),却很显然地将这两佯东西颠倒过来。
我可在四个大前提下给学生们建议一些实用的读书方法。
若能习惯运用,不但可以减轻考试的压力,而对更重要的知识投资会是事半功倍的。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
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
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于事。
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
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
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
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
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
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
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
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是得不偿失。
我肯定这是一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
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200 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
①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
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
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
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
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试题(七)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项试题(七)附答案(一)读书再读书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山路上,突然,有个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
”商人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
天亮了,商人发现石头都变成了宝石。
他无比高兴,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却很懊悔。
高兴的是,石头变成了宝石;懊悔的是,自己捡得太少了。
读书也如此。
我们今天读的书,明天就会变成宝贵的财富;当我们长大成人,总会懊悔自己读得太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读书给我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多;小时候从不为写作文发愁,考大学语文得了高分,后来考上电台主持人,直到今天开始尝试写作……这都是读书的功劳。
但我在庆幸的同时,也和那个商人一样懊悔:为什么不读得多一些、再多一些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读书呢?因为——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
我没有去过非洲,没有到过南极,但我却领略过非洲的美丽风情,为南极的圣洁天地深深陶醉,这是因为读书让我身临其境。
读书使我们情趣高雅。
初春,当我在晨光中吟诵泰戈尔《金色花》中的“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时,我感觉有花瓣儿正悄悄地在我心中开放,并潜入我的气息。
读书使我们美丽。
书一本一本地读,时光一年一年地溜走,蓦然抬头,那份书卷气已从内心悄然映在脸上。
是啊,还有什么比书卷气更让人赏心悦目的呢?读书真让人受益无穷,所以,亲爱的小读者,请你从看电视、看卡通漫画、玩游戏的时间中务必抽出时间来读书吧。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
懊悔:身临其境:蓦然:(2)把句子“是啊,还有什么比书卷气更让人赏心悦目的呢?”改为陈述句。
(3 )读书使我们既高兴又懊悔,高兴的是:懊悔的是:。
(4)短文的题目是“读书再读书”。
由第一自然段引入,它的作用是:。
(5)短文谈到了读书的好处及大家喜欢读书的原因,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写你的感悟。
【答案】(1)后悔,文中指商人后悔自己捡石头捡得太少了;亲自到了那个环境;猛然,不经心地。
谈读书阅读答案_1
谈读书阅读答案谈读书阅读答案篇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谈读书方法(节选)胡维革科学的读书方法是达到读书彼岸的桥梁。
无论古今中外,大凡学有所成者,都有一套得心应手的方法。
在当代学者中,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的方法是“三真”:真情实感,真积日久,真知灼见;山东大学牟世金教授的方法是“三为”:以书为友,以书为敌,以书为师;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的方法是“三通”:纵向之通,横向之通,逐类贯通。
这些方法是攀登的足迹,求索的记录,汗水的结晶,成功的途径,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借鉴这些方法,我觉得,就是要有“三心”。
一是恒心。
“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在求知问学的征途上,困难与挫折,弯路与失败,总是难免的。
但只要我们拿出耐心,锲而不舍,就一定能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二是专心。
“飞瀑之下必有深潭”。
飞瀑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把力量集中到一点。
在读书生活中,只要我们专心致志,心不它骛,耳不旁闻,专它十年八年,必能闯出一条五彩缤纷的路。
三是留心。
面对知识的海洋,且不可马马虎虎,不求甚解,而要有心留心,做到勤读勤学勤记,多疑多思多问,弄懂弄通弄精,集腋为裘,必成饱学之士。
1、__开篇提出“科学的读书方法是达到读书彼岸的桥梁”的观点,接着又列了举了大量事例来加以证明,很有说服力。
可贵的是作者还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加以补充,其中不仅谈到了读书要有“三心”,还谈到读书要“三到”。
请仿照文中“三心”的写法,对“三到”作点具体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课文《五柳先生》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__也出现了“不求甚解”一词,两文中的“不求甚解”的意思是否相同,请回答并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三到”:一是要口到。
通过诵读感受__之美,领悟__之理。
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读书的方法和态度
读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方式,它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兴趣爱好和修养。
因此,我们在读书时,不仅要注意读书的方法,还要保持正确的读书态度。
正确的读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正确的读书态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要有耐心。
有些书籍可能难懂或者内容繁杂,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
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一步一步地去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
其次,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读书是一种主动学习的方式,我们要主动地思考、提问和探索。
当我们遇到困惑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可以主动去寻找答案,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另外,我们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接触到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有些可能与我们原有的观点不同。
这时候,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受,甚至可以进行思想碰撞和辩论,以拓宽自己的思维。
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正确的读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读内容,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而正确的读书态度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水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读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论述类阅读:,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
高中论述类阅读 2019.1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的名言。
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
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
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
遇见这两种人,我总不免替他们惋惜。
我感到不解的是,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不妨说,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
在这二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
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
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
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
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
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
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
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
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
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2024年《读书》阅读及参考答案
16.见解:“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
该段从另一个角度补充论证读书的宽度对于读书的眼界的影响,强调怎样获得高远的眼界,使论证更加辩证严密。
17.要点:我们不要一味地为功利而读书,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读书,树立远大的读书理想,担当起自己那份应尽的责任。(联系实际略)
2024年《读书》阅读及参考答案
《读书》阅读及参考答案1
①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乍听之下,这话似乎说得严重。
②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假如好久没接近书本了,那必定是因为他的心思分散在其他琐碎拉杂的事情上。而这些琐碎拉杂的事情使人忙碌,正是造成一个人思想肤浅庸俗的最大原因。
④古人说: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的思想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有一大部分是来自读书。
3.第⑨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目的是为了从反面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引出论题(2分)。
3.作用是过渡,承上启下。
4.此题为开放题。
5.文章从三方面论述读有益的书的好处。
《读书》阅读及参考答案2
《论读书》林语堂阅读答案
《论读书》林语堂阅读答案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读书》林语堂的文章阅读以及相关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论读书》林语堂原文阅读①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向来称为雅事乐事。
但是现在雅事乐事已经不雅不乐了。
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诸如此类,皆非读书本旨,在我是看不起的。
人之初生,都是好学好问,及其长成,受种种的俗见俗闻所蔽,毛孔骨节,如有一层包膜,失了聪明,逐渐顽腐。
读书便是将此层蔽塞聪明的包膜剥下。
能将此层剥下,才是读书人。
②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
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
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
也许蒋介石未进过小学,或进小学而未读过地理,或读地理而未觉兴味;然今日之蒋介石翻看闽浙边界地图,便觉津津有味。
或某人在狱中读清初犯文字狱的文人传记,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③程子谓《论语》读者有此等人与彼等人,有读了全然无事者,亦有读了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凡人读书必找一位气质相近的先贤作为老师,这是所谓读书必须得力一家。
不可昏头昏脑,听人戏弄。
一人同时爱庄荀,或同时爱苏程是不可能的事。
找到文学上之情人,必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尼采师叔本华,萧伯纳师易卜生,虽皆非及门弟子,而思想相承,影响极大。
当二子读叔本华、易卜生时,思想上起了大影响,是其思想萌芽学问生根之始。
④诗或好李,或好杜,文或好苏,或好韩,读其所好,说得好的道理出来。
或竟苏韩皆不好,亦不必惭愧,亦须说出不好的理由来。
或某名人文集,众人所称而你独恶之,自己学力见识未到,或己是而人非。
等过几年学力已到,仍己是人非,则将来必发现与己有同感之人。
刘知几少时读《前后汉书》,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当时闻者责以童子轻议前哲,乃“赧然自失,无辞以对”,后来偏偏发见张衡范晔等,持见与之相同。
《读书是改善碎片化思维的良药》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念书是改良碎片化思想的良药》,回答后边小题念书是改良碎片化思想的良药①现在,在人人都离不开网络的社会中,手机仿佛成了人们的必要品。
特别是年青人,他们习惯于抓住全部空当刷刷手机,认为这样就能够绝不费劲地了解天下事。
②惋惜的是,因为手机上接收的信息常常是碎片化的,好多人没有时间去认真研究信息的内涵,甚至连鉴别真假的功夫都没有,缺少自己独立的思虑与判断。
逐渐地,有些人觉察自己接触到的信息愈来愈多,但学到的知识却愈来愈少,堕入了思想碎片化的窘境。
③怎样走出这类窘境?也许,念书能够破解。
④念书令人专注。
闻一多念书成瘾,一看就陶醉此中,在他成婚那一天,亲友挚友都来登门贺喜,花轿快到家时,突然发现新郎不见踪迹,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斋里找到了他。
只见他仍衣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早已忘掉了今天是自己的大喜之日。
“念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岁月一寸金。
”可见,念书能够培育一个人的专注力。
当你愿意静下心往来感觉文字时,你的思路也将平定下来,全部的注意力都会被书中的文字所吸引,目前的文字在这平定思路的作用下与记忆中的事物联合碰撞,在作者的率领下,我们在他的思想之路上畅行,与此同时,我们也会产生自己的思虑与感悟,开出属于自己的“思想之花”。
此时、现在、此地,只有你与书。
⑤念书促人思虑。
尼尔·波茨曼在《娱乐至死》这本书中谈道:“阅读过程能促使理性思想阅读文字意味着要跟随一条思路,这需要读者拥有相当强的分类、推理和判断能力。
”相关于简要的见告类信息、视觉性强的图片、风趣的视频来说,书本更能锻炼人的思想逻辑。
为了使整个故事脉络变得清楚,读者在字里行间中找寻情节发展的前因结果,追忆书中人物的所思所想,展望着下一情形的出现。
读者在对整体文字的把控过程中达成了一次思想的锻炼。
⑥耐心的考虑、独立的思虑、清楚的思想关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特别重要。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念书是一种情怀,更是这纷纷世界中保持清醒的良药,特别关于长久居于网络世界中的年青人而言,十分需要念书这一份情怀,这一剂良药。
阅读的方法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恰当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
”这提醒我们,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好读书方法和技巧。
什么是恰当的方法呢?答案是一条似乎自相矛盾的阅读原则:你先要不求甚解地、粗略地读完一本书,然后才能试图精通它。
1、实际情况,较具体方法。
据有关调查表明,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很少有人会作些标记和批注。
他们不知道读几行必须停下来思考一番,以理解其中的含义,作些批注。
为什么在读书时作批注是必不可少的呢?第一、这可以使你思想高度集中;第二、如果不是死读书的话,必然会有自己的领悟和见解,并可用文字适当地表达;第三、在你整理自己的思想体会是,把它确切地书写出来的过程中,也就把书的内容带入心灵深处,并能更条理分明地保存在记忆中。
即使孩子们把读书心得写在一张纸片上,又随手仍掉了,毫无疑问他也从中得到了一些收获。
可是书页的空百处、封里、甚至两行间的间隙都可以供学生批注,也就不必找纸片了。
而好处在于这些批注和提要成为学生读过的这部书的一部分,当他们来年展卷重读时,重温以前的见解和疑问,在疏忽之处加上新的批注,就像对同一个问题进行了再次的探讨。
作摘要和标圈点可能使阅读速度放慢,而花这些工夫就是为了让小学生不要读得太快。
大多数小学生认为阅读速度可以衡量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但这不够全面,有些书可以快读,而有些书非慢读不可,真正的阅读能力不在于能多少,而在于你能领会多少。
在学校里,当小学生遇到一个生字,老师就叫他们查字典。
老师总会吩咐他们在阅读时不断查考百科全书,希望我们从中得到帮助。
但读一本精深著作所遵行的规则完全与之相反。
首先要找出你能理解的内容,尽管读下去,不要停留在费解的地方,比如那些难以看懂的议论和注释。
书里有足够多的部分你能立即理解,这些部分很快形成一个坚固的立足点,站在这个立足点就可以继续向上攀登。
在迅速阅读中你能理解的部分即使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也能使其余的本来晦涩的文章变得明朗。
略读。
对书本的迅速略读,就好像对庄稼另作一次性的扬谷,使你能够得到大部分饱满的谷粒。
《“知入”与“知出”》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13分)“知入”与“知出”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
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
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
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
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
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
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
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
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
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
”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阅读答案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阅读材料
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
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
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
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
逻辑方法的U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
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黑、颠扑不灭的知识。
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
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
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
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
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口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
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
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
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
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
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沉潜玩索,都是体验的方法。
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
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
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
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
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
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
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
必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
必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
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
他乂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
用此方法读书,即是曲约而博、由博返约。
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山部分观全体之法;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
此外如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曲全观分、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
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
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
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有严格的方法,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
能力。
(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阅读题L1
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
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
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
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
E.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问上的空洞与琐碎。
2.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
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髄,确定其学术价值的高低。
C.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
D.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
3.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
(4分)
4.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口居易的诗,同时,他乂通过口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
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
(4分)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阅读答案
1.D E
2.D
3.1、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
2、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相同点,扫除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口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
(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
等实用问题,追求一种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
)用种种理智的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精义。
4.1、体验方法: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
2、玄思的方法: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休之法。
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
答案解析:1 •这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中相关信息的整合,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便可以找到答案。
结合文意,A项信息的表述的内容,原文这样表述:逻辑方法的LI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
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
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
这里的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在选项中表述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表述过于直接了。
B项中观察事物的外表明显不合文意。
C项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不合原文的意思。
1 •读网更要读书阅读题答案
2.品茗人生的阅读与答案
3.怎样读小说阅读题及答案
4.一季风雨阅读题及答案
5.忆读书阅读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