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第一篇: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语文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然而,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现象: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

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

人们在放眼看世界的同时,淡忘了根植于五千年文明史中的文化积淀。

于是,当我们的子孙还未看过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的时候,《三国演义》已成为日本,韩国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他们在汲收《三国演义》的智慧;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当我们对纪念我们伟大诗人屈原的端午节无动于衷的时候,它却成为了世界伟大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被无数非中国人铭记于心……,我们不得不感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河流正面临着断流的危机,长此以往,我们将失去我们可贵的精神家园。

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为挽救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尽我们的努力,重新找回心灵的归宿。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开展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

本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语文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二、研究背景近年来,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并不理想,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进行深入研究。

三、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

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实践教学,观察并分析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后的效果。

四、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和完善。

五、研究成果经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本课题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明确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出了一系列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如情境教学法、诵读教学法等。

通过实践教学,验证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

六、结论与建议本课题通过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如何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等。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运用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认识和能力。

教育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七、参考文献[此处列出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摘要]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语文教学活动一直都强调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但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更多地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站在新课改的前沿,手执新教材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策略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其内容博大丰富,内涵宏伟精深,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交融碰撞,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教师的重要责任,高中语文教师更责无旁贷。

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可见,语文兼顾着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语文是以汉字为载体,同时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

因此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二.概念的界定“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主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5篇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5篇

《传统文化》教学总结5篇篇1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下,传统文化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本文将对我校《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总结,旨在分析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改进措施,以推动传统文化教学的深入发展。

二、教学现状1. 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我校《传统文化》课程涵盖了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多个领域。

通过系统讲解与深入分析,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讲授、讨论、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多媒体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3. 教学评价科学合理学校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估。

通过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考试成绩等多方面综合考量,给予学生公正的评价。

三、存在的问题1. 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肤浅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2. 教学方法单一陈旧虽然我校《传统文化》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已有一定创新,但仍有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兴趣。

3. 教学资源不足传统文化的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如古籍、文物、视频资料等。

目前,我校在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方面仍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四、改进措施1. 深化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肤浅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通过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欲望。

2. 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继续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同时,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学校应加大对传统文化教学资源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库。

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地缘由据自己多年地教学经验,学生普遍传统文化知识欠缺.各种发达媒体使学生对外来节日耳熟能详,对中国历史典故,流传至今地名著文章却漠不关心,身处传统文化氛围中却视为无聊,老土.长大成人后没有稳定地价值观,世界观,必然导致心理空虚浮躁,遇事偏激自私……这些都反映了一个需要重视地问题:如何向现代地中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使他们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印记地中国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纵观对教学起导向作用地中考试题,越来越侧重综合素养地考察,尤其是对具有传统文化涵养地文章、古文和诗句地考察,因其有一定深度,学生对相关知识知之不多,失分不少,就应考来讲,传统文化地渗透迫在眉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随着国力增强,越来越多地人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地魅力,在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地“中国风”,但大多数人处在观望欣赏地状态,对于传统文化中深层次地道德观、处世态度仍是隔膜地.利用中学时期青少年易于塑性地特点进行系统地传统文化渗透教育,对提高学生个人素养,培养他们高品位鉴赏能力是非常必要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未来国家地竞争其本质是文化地竞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地博大精深,高雅从容,他们自然会敬仰崇拜祖国文化地.有这样优秀地这祖国,怎能不爱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课题开展地条件(一)学校重视学校领导重视教研工作,从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并将本次教研课题作为校本教育地一部分,这些都为本次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本校地处白鹿原长安和蓝田交汇处,白鹿原有淳朴地民风民情,自然环境优美,人文积淀深厚,身处其间,学生周围地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地.踏青,参加农村节日,观摩婚丧礼俗,既有实践又有体验,这些元素一旦进入学习视野,传统文化学习得到地就不仅仅是知识了,是必不可少地性格积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互联网开拓了学生视野,使他们不局限于本地所见,将信息来源扩大至全中国,全世界,以比较意识去想学习,对比,站在更高层次去理解传统文化,民族性格.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学生对此次教学研究也很有兴趣,百分之九十地学生表示愿意听从老师指导背诵大量诗文,开展各项研究活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课程目标地设定(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地兴趣,由一知半解到有系统印象.积累篇左右古诗文基础.(二)养成积累古诗文习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出传统文化现象并分析其思想内容,能用传统文化思想解读生活现象,有一定地分辨意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建立诗词诵读库(篇),使学生出口成章,能撰写小型文化论文,将所学思想用到生活中,指导自己为人处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课题研究方法、讲述法:充分发挥教师地主导作用,在较短地时间内集中地大量地传授密集地文史知识,既节省时间,又能系统地讲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背诵积累积累古诗词最后地方法莫过于背诵.、实践法主张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传统文化地总踪迹并用语言表现出来.讨论法鼓励学生讲出自己探究结果,和他人家交流分享学习成果.比较法和其他信息比较,总结各自优点.五、课题研究对象九年级三班九年级二班六、课题研究步骤第一阶段年月.确定研究课题及研究对象,申请课题立项.第二阶段年月到年三月积累阶段.通过大量诵读积累,素材积累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渗透在生活方方面面,是文明结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三阶段整合提升阶段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整理,建立诗词诵读库,指导学生撰写文化论文.第四阶段反思总结阶段将优秀作文结集完成课题研究,撰写学科论文,总结研究成果,申请课题评审.七、课题实施过程(一)注重积累,由感性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传统文化是思想意识领域地内容,思想意识必须依托一定地内容形式才能为外人所感知.传统文化最丰富地载体莫过于古诗文了,精神内涵包括有重视文化教育,忧国忧民地爱国主义,注重个人道德修为,如仁孝诚信、公平正义、坚持理想……内容十分丰富.古诗文又浩如烟海,如何取舍呢?根据学生地喜好和老师地经验进行筛选,要相信学生地审美眼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这些营养丰富地原料必须让学生熟读牢记,才会在脑海中扎根,长出那棵叫传统文化地苗来,所以积累最好地办法就是背诵.要求学生背诵耳熟能详经典文学作品篇左右.学生在背诵时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涵咏其味,久之,在学生心中会形成朦胧地审美意识,朦胧意识地表达必须借助一系列行为使之外化,逐步明晰.如指导学生编辑专题诗集,写鉴赏文章,为诗词配画,根据诗词编话剧……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表达自己对文化地认识,也使积累更具主动性,条理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传统文化来源于历史地积淀,深深地影响着生活在其环境下地人们,影响着人们地语言行为.因而在生活中感受、学习传统文化地方式更易使学生接受,其效果也更佳.比如北方人很重视婚丧大事,礼仪过程纷繁复杂,提示学生记录每道礼仪程序,进而通过采访、分析、猜想方式了解每道礼仪设置原因及其代表意义,找出传统文化地影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现代人重视休闲,大节小节都要过,在节日里引导学生观察有何代表食物,有那哪些风俗,有什么文化活动,在这些中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地影响.饮食、绘画、建筑、舞蹈,书法中都蕴藏着传统文化.可以说传统文化蕴藏在人们地生活中,每人地一颦一笑中,寻找传统文化必然要在生活中找.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互联网是信息来源最快捷地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它了解大千世界自己想知道地一切信息.如比较日本服饰和唐朝服饰、分析韩国端午节和中国端午节异同、欣赏园林建筑,书画、文物图片....在这里感受文化,了解文化.特别注意地是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相伴相生,发展过程中自然也融进了一些糟粕,我本着时代需要和学生人格发展完善地双层标准来衡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知识只有输入没有表达,不会进入人们心中,必须使学生将心中感悟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传统文化才会在他们头脑中深深扎根.我选用地形式是让学生写文化小论文.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八、课题研究取得地教学效果(一)学生合作编辑了一部《初中生必备诗词曲文集》,收录学生喜闻乐见,有代表意义地诗词曲文约篇.有丰富多彩地文化小论文集,还有同学自编地戏剧,自编地诗集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学生养成了朗读和背诵古诗文地习惯,很多同学出口成章,在作文中引用地十分恰切.同学之间交往比以前更礼貌了.对班级中不良现象往往群起而攻之,说明同学们已对传统文化中有些思想学以致用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在传统节日里再也没有人喊“无聊”了,同学们纷纷行动起来表达对老师,家长,朋友地关切和问候之情.更有同学提议:端午节采芦苇叶做粽子,重阳节采香蒿做香包送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九、课题研究成果经过一年地教学实践和教研试验,我把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地渗透方法总结为“四部渗透法”分别为兴趣导入,背诵积累,亲身体验,感悟提高.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兴趣导入初中生活泼好问,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有刨根问底精神,紧抓机会讲解传统文化知识,会使他们茅塞顿开,心服口服.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背诵积累初中生正处于人生黄金记忆阶段,背诵地东西可保持一生,诗文中地思想也会影响他们一生.(三)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寻找传统文化地影子,学生会因自己地发现而非常兴奋,学习效果自然就达到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感悟提高,让学生将自己思想认识条理化,理性化.他们就会将传统文化有意地放在自己头脑中,不自觉地按其要求自我完善.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十、研究反思本次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不足之处.(一)条件所限,九年级学生功课很紧,投入时间有限,影响研究效果.(二)初中生感受能力强但分析能力弱,文化小论文写得水平不高.另外诗画集中学生欠缺绘画基本功,无法达到图文并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教研力量不足,单靠几个人地力量完成本次研究,视野不够开阔,总觉得对传统文化地挖掘深度不够.传统文化是个很大地命题,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所有初中语文教师共同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地渗透结题报告王娜吴村庙中学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地渗透一、课题提出缘由二、课题开展地条件三、课程目标地设定四、课题研究方法五、课题研究对象六、课题研究步骤七、课题实施过程八、课题研究取得地效果九、课题研究成果十、研究反思。

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结题报告简介本文档旨在探讨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问题,并提供一份整合结题报告。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文化阅读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快速衰退的挑战。

然而,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和智慧。

因此,通过传统文化阅读,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

传统文化阅读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思维逻辑。

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伦理也能够对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积极影响。

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阅读的整合为了将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相整合,我们倡导以下几点策略:1. 教师引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如《诗经》、《论语》等。

同时,教师应提供相关解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智慧和价值。

2. 多媒体辅助: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音频、视频和互联网资源等,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阅读的兴趣和参与度。

3. 跨学科整合:将传统文化阅读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如历史、哲学、艺术等,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4. 创新评估方式:通过创新的评估方式,如演讲、写作、演绎等,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阅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效果评估为了评估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效果,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量化和定性评估:1. 文化知识测试:设计一份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测验,考察学生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2. 学生反馈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对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反馈意见和建议。

3. 教学成果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创意作品展示,如演讲、书法、舞蹈等,展示他们在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中的收获与成长。

结论通过将传统文化阅读与语文教学相整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工作汇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工作汇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工作汇报尊敬的校领导、各位领导和评委:大家好!我是某中学某语文教师,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向大家汇报关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题工作。

一、选题背景分析语文教学一直都是教育工作中的重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兴趣逐渐下降,课堂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因此,我选择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的课题。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次研究旨在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统文化的介绍:对选定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起源、发展和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展板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文化与文本对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本,如古诗词、经典散文等,通过传统文化的背景知识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并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辨的能力。

3.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通过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关联性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比如,通过探讨传统礼仪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礼貌礼仪意识。

三、研究成果在本次研究中,我采用了多种数据收集方式,包括学生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生成绩等多个方面。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了以下研究成果:1.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程度明显提高: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评价明显更加积极,有46%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兴趣。

2. 学生的语文学习动力显著增强: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动力明显增强。

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参与度高,表现出更强的学习主动性。

3. 学生成绩明显提升:通过与对比班级的考试成绩对比,我发现参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学生的语文成绩平均提高了8个百分点。

四、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案在研究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 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因为传统文化的庞大性,选择合适的内容很关键。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工作汇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学校结题工作汇报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子课题《传统文化重在塑人》实验工作汇报延安市志丹县纸坊中心小学我们按照工作计划,在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研究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能静下心来,注重工作细节,时时牢记着自己的课题,并且不断升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一主题,在一学年的期间里,我们做了许多的工作,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为我校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根据本校自身所处的环境,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工作1、走进经典,增加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我校地处农村,受条件所限,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问题,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所以我们将诵读经典,增加经典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

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协议同政教处,学生会,开展“与圣贤为伍,与经典同行”经典诵读活动,要求语文组教师自身必须坚持诵读经典,同时要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诵读。

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准备采用以下对策:①.各年级制定出本年级本学期“经典诵读”活动计划,筛选出适合本年级学生学诵读的经典篇目,出榜公布,语文教师负责督促学生认真诵读并定期检测,期末评选出本班、本级的“记忆之星”。

②.计划开展“天天两个一”、“周周两个一”、“月月两个一”活动。

要求学生每天课余时间读一篇古典诗文,上课下课时读一篇名人名言(每班每天在黑板右侧写一句名人名言以激励学生)。

第周默写一篇古诗文,背诵一篇经典诗文。

每月由课题老师在月初开设一节古诗文阅读讲座(《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意象—诗歌鉴赏的“金钥匙”》等),每月以年级组为单位举行一次学习交流会或古诗文竟赛活动③.实行评价一张表活动,每生一张经典诵读成绩记载卡,记录学生背诵、默写的成绩、参加活动的次数,成绩(受奖情况及等级评定等),并定期向家长通报。

2、营造校园,课堂文化氛围,领略本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⑴营造校园,课堂文化氛围。

①空间情景:在校园墙壁上描绘古代名人画像,书写经典诗文;教室里张贴古代名人画像,名言警句。

传统文化进课堂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共17篇)

传统文化进课堂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共17篇)

传统文化进课堂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共17篇)第1篇:传统文化进课堂传统文化进课堂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的这一《指导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和教材体系,融入中小学教师教学活动之中,解决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教育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报刊社、《语言文字报社》、《语文建设》杂志、北京中昊教育科技研究院等单位于2016年5月12至14日,联合在山东济宁举办《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

在历时三天的培训中我认真聆听了四位教育专家的理论报告、三位教育专家的经验分享、四位教师的示范课并观看了济宁孔子国际学校孩子们的成果汇报演出。

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中国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彭城书院院长、国学教育专家汉风先生等名家学者应邀为来自全国数十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科研机构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副校长、德育管理干及骨干教师,社会教育机构干部及教师,国学爱好者做专题培训。

在此次培训中,既有名家讲座,阐释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及核心价值观;又有名师课堂,举行全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堂名师示范课。

既有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又有传统文化教育典型单位及个人经验分享。

培训的第一课是汉风先生带来的专题报告《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

在报告中,汉风先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深入阐释了教师的职责与使命,呼吁教师修身厚德,回归教师本位,以身作则,正己化人,引领学生从善如流,求真知,做真人,干真事。

汉风先生的报告充满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

他在报告中洋溢出来的浩然正气,对传统文化的赤子情怀,以及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敬畏,深深感染了现场听众。

来自新疆的一位老师则认为:“聆听汉风先生的讲学如沐春风,又如雷贯耳。

”在当天下午的培训中,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先生还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吟诵讲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学校积极参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的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践的研究》的实验。

经过一年的研究和实验,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下是我们的总结:一、集思广益众志成城我们的课题组由校长、教导主任、老教师和年轻教师组成。

我们共同制定了实验研究计划,并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灵活运用、展示,从而体验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兴趣。

通过一系列的研讨教学活动,锤炼了教师的新课程教育技能,同时也锻炼、培养了我们的学生。

二、勤研究重实践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认真研究相关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的教学形式。

我们还拓展了一些关于诚实守信的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三、中国传统节日渗透于语文课堂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元素,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中秋节时,我们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和传统俗,并通过课文《月亮的秘密》让学生感受到中秋节的氛围和文化内涵。

总之,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实践的研究中,通过集思广益、勤研究重实践和融入传统节日元素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注重关注中国的传统节日,并将其与语文课程紧密结合。

为此,我在三年级下册语文书中安排了一个传统文化单元。

在这个单元中,我首先布置了自学任务,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俗、主要活动和传说等。

在课堂上,我组织了学生进行汇报,并适时进行引导。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而忽略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次研究将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进校园。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进校园,并寻找最佳实践方案,以推动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和发展。

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水平和需求程度;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学校中开展情况,并总结其优缺点;最后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结果提出最佳实践方案。

四、问卷调查结果分析1. 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水平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面,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

2. 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需求程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在学校中得到更好的普及和推广。

他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实地调研结果分析1. 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形式多样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在不同学校中,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形式各异。

有的学校开展了书法、绘画、剪纸等手工制作活动;有的学校组织了春节联欢晚会、诗歌朗诵比赛等演出类活动;还有一些学校开设了特色课程,如《中华经典》等。

2. 优缺点分析从实地调研中可以看出,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各有优缺点。

手工制作类活动虽然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传统文化艺术魅力,但由于制作难度较高,可能会让一些学生望而却步;演出类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和自信心,但由于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课业进度;特色课程虽然能够系统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但由于时间和人力等方面的限制,可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六、最佳实践方案综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最佳实践方案:1. 通过校园文化节等形式,在学校中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摘要]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语文教学活动一直都强调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但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更多地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

站在新课改的前沿,手执新教材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策略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其内容博大丰富,内涵宏伟精深,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交融碰撞,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教师的重要责任,高中语文教师更责无旁贷。

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可见,语文兼顾着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

语文是以汉字为载体,同时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

因此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二.概念的界定“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主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CREATE TOGETHER
SMART CREATE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01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
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 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探索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 提出传统文化教育改革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指出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不足之处
• 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
• 研究样本和数据存在局限性
• 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和深度有待拓展
⌛️
展望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未来发展
•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方法
•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索和改革实验
• 为传统文化教育政策制定和教育改革提供支持
04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启示与展望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对教育的启示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 培养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 设计符合青少年特点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 分析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效果
• 为传统文化教育政策制定提供建议
• 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
02
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探讨
搜集和整理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文献
• 查阅国内外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资料
• 分析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简介本课题是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缺乏了解和学习习惯不良的现状,探究如何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二、课题研究内容1.调研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应用现状。

2.探究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3.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外活动和学生管理中。

4.设计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和教材,开展多样化的课内课外活动。

5.评估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效果和影响。

三、课题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对相关学术文献和实践案例进行收集和分析。

2.问卷调查法,对不同层级的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方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认知和需求。

3.实证研究法,对传统文化授课教师的课堂进行观察和交流,了解实际运用的效果。

四、研究成果1.调研报告:编写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应用现状调研报告。

2.模式设计:提出传统文化在各种学科和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模式,如语文课、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社会实践等。

3.课程体系和教材:设计一套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和教材,确保文化知识的系统性,同时配合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组织。

4.活动策划:设计多样化的课内外传统文化活动,包括文化展览、传统手工、戏曲表演、茶道和书法等,以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5.效果评估:制定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对实际运用情况进行评估,为学校长期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经验支持。

五、研究成果应用本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提供必要的设计和组织参考。

从开展传统文化课程到制定传统文化活动,同时也包括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和评估,对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的总结报告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的总结报告

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的总结报告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的总结报告引言: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念和实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和教育领域。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许多学校开始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

本文将对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并分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1.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进校园活动可以帮助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2. 人文素养的提升: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审美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3. 培养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1. 课堂教育: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2. 才艺展示: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才艺展示活动,如舞蹈、音乐、书法等比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导师制度:邀请传统文化专家或老艺人作为学校的传统文化导师,定期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和示范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4. 校本资源开发:挖掘和整合学校周边的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

5. 文化活动:举办传统文化节、庙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接触和体验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三、传统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1. 教育方式的传承问题:部分学校在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依然以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缺乏针对现代学生需求的创新方法。

2. 重形式轻内涵:有些学校注重形式上的传统文化展示,但忽视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解读和理解。

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课题结题报告立题背景: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续至今。

中华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资源,其中传统道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良的伦理传统,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光大。

同时,许多经典篇章都是以小见大、循循善诱的德育教材。

中国传统德育中的内省法、行为养成、强调修养自觉等都是很有特色的东西。

___关于荣辱观的论述,也可以说是来源于传统而应用于当今,回到传统文化中去汲取营养,为教育工作者指出了一条道路,使古代文化服务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目前我校及周边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如下:1.青年教师具有积极进取的品质,但时间不足。

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都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但是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负担重,学校资金的短缺,教师不可能进行脱产研修或中长期大批量的外出研究。

同时,有些教师自我的专业发展意识不强,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支持。

2.农村学校缺乏良好的研究氛围。

研究是人一生的时间,终身教育是人的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建构。

研究对一个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农村大环境的影响,学校工作的繁重以及其他原因,导致了学校的研究氛围不浓厚。

3.中老年教师缺乏研究提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他们需要更多的引导和支持,以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和进取心。

以上是立题背景,我们希望通过研究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80%的中老年教师因为现在的教师聘任制度,认为自己已经评上了小学高级职称,而更高一级的评定无望。

因此,他们失去了研究提高的积极性,教学理念、文化知识、业务素质无法与时俱进。

加之他们有几十年的教龄,很多人认为自己经验丰富,满足于现状,当课改来临后往往在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

教龄、经验成了他们研究提高的枷锁。

另外,一些中老年教师还有繁重的家庭负担和其他事务,使他们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研究。

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结题报告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与阅读教学【摘要】【关键词】阅读教学;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语文;一、课题的由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的实体,更为可贵的是只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持续性和极其旺盛的生命力。

世界分为东半球和西半球,二者既存在着对立也是统一的,长期的地域环境的不同,造就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这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分别在自己的内部进行着漫长的交流和融合,受到了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影响又分别影响着自己生存的环境土壤。

西方文化最为突出的是科学、民主、宗教,这是长期形成的适合西方社会人文发展的文化。

中国在东半球,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土壤,也要适应东方人的需求,因此形成了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德文化特点,即儒、释、道,这三者同样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生存状态,又都从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要理解传统二字,“传”就是由此人交给彼人,由上一代授给下一代的活动,正是有“传”的存在,人类的文明才得以延续和发展,逐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统”主要体现的是文化不单单具有承继性,而且不是单一的个别的,是一个总体的统一的概念,是一个整合体,具体到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不是某一人、某一团体、某一流派就能代表整个的文化状态,他是众多纷繁复杂的各家观点的汇总,这样一个集合才能叫做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含义更是众多纷纭,“文”即“纹”,从自然地纹路、痕迹,到人类的经历、足迹,都成为“纹”,即“文”。

广义的文化概念就是文化历史遗留下的所有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这些都是文化的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东方文化土壤中孕育的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统一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

二、课题的目的、意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正是《课标》精神的充分体现!同时,这也和“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关于“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实现中华民族在本世纪的伟大复兴的目标相一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研究之子课题《传统文化重在塑人》研究结题报告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推进学生的写作能力,开发语文的教学资源,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推进语文课改实践。

二、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一)研究目标1.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学习、热爱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读好书诵读经典的习惯。

2. 使学生通过感受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爱乡情感,加深他们对母语文化的认识,自信心和自豪感。

3. 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阅读、理解、鉴赏浅显文言文和古诗句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积累。

4. 使学生能从经典作品中、名人事迹中感受到古今名人人格的魅力,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5. 初步形成语文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对话——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6. 使我校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科研能力。

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

7.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1. 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把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诵读经典,爱书读书的习惯,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2. 如何借鉴传统文化有关教育的成功经验,推进语文课改实践。

认真学习和研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以人文教育为主,以德育为先,以自身做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结合当前教育工作的经验才识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式发展需要,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子课题一: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要点:走进经典,增加积淀,吸收经典营养,营造校园、课堂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子课题二:古代吟月诗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研究要点:诵读经典,从描写同一事物体会不同诗人不同诗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子课题三:小学生传统文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研究要点:走进传统文化,读懂本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子课题四:在小学语文中渗透三字经研究要点:通过品读三字经,是学生领悟其含义,再让其在具体的活动中实践三字经。

尝试“品读—领悟—实践”三步教学法。

子课题五:向传统文化要德育资源,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研究要点:开发本土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子课题六:以语文课堂为主渠道,有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研究要点:在教学中渗透本土文化的教育,剪纸、农民画、打腰鼓、民歌在每个班级有机渗透。

三、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以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阅读的时间,内容和范围,通过传统文化常识测试了解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学习、理解、掌握、储备和运用等情况,以备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增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2、文献学习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积极借鉴学习外地的研究成果,加强学习课题组提供的辅导材料。

3、实验研究按照课题设计和实验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实验活动,探索帮助学生的有效策略和成功经验。

4、合作交流。

课题组老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及教研组会议加强交流,提出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商量解决进出自己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想法,好的主意,大家资源共享,商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积极行动。

课题组老师要积极总结研究情况,撰写小论文。

教研组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议,以便于交流沟通,互相学习,促进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四、研究措施1、走进经典,增加积淀,吸收经典营养。

我校地处农村,受条件所限,学生对优秀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从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问题,对经典文化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所以我们将诵读经典,增加经典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突破口。

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我们协议同政教处,学生会,开展“与圣贤为伍,与经典同行”经典诵读活动,要求语文组教师自身必须坚持诵读经典,同时要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诵读。

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准备采用以下对策:①.各年级制定出本年级本学期“经典诵读”活动计划,筛选出适合本年级学生学诵读的经典篇目,出榜公布,语文教师负责督促学生认真诵读并定期检测,期末评选出本班、本级的“记忆之星”。

②.计划开展“天天两个一”、“周周两个一”、“月月两个一”活动。

要求学生每天课余时间读一篇古典诗文,上课下课时读一篇名人名言(每班每天在黑板右侧写一句名人名言以激励学生)。

第周默写一篇古诗文,背诵一篇经典诗文。

每月由课题老师在月初开设一节古诗文阅读讲座(《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意象—诗歌鉴赏的“金钥匙”》等),每月以年级组为单位举行一次学习交流会或古诗文竟赛活动③.实行评价一张表活动,每生一张经典诵读成绩记载卡,记录学生背诵、默写的成绩、参加活动的次数,成绩(受奖情况及等级评定等),并定期向家长通报。

2、营造校园,课堂文化氛围,领略本土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

⑴营造校园,课堂文化氛围。

①空间情景:在校园墙壁上描绘古代名人画像,书写经典诗文;教室里张贴古代名人画像,名言警句。

书法精品。

②导语情景:尽可能引用与课文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③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恰当播放音乐,烘托汉语言文字之美。

④影响情景:制作,播放多媒体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⑵挖掘教材文化内涵,以课文注释、引语、情节、主题、词句、插图、练习入手,挖掘民族文化的信息、内涵、美德、背景、哲理和意趣。

⑶探索“引导—诵读—探索—拓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导引中,主意运用相关的名言警句,传说,轶事,诗歌赋文激发学习兴趣。

诵读时,通读、精读、美读、品读相引进结合,循序渐进。

探究古汉语的语法现象,文中蕴涵的思想和情感美,课文中的民俗风情和民族情结,以及作品中人物的美丑等。

拓展,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提高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拓宽视野。

3、创建“语文与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平台。

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我们在经典诵读的基础上,创建“语文与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平台。

具体做法有:①鼓励学生以作业形式搜集“春联”“民间传说”“当地名人事迹”“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等有关资料,然后由课题组老师指导整理汇总。

②坚持课前演讲活动,要求学生多采用名言警句,名人事迹来充实内容,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

③各年级组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古代名篇名句默写比赛”。

“古诗文背诵”比赛。

“我爱家乡”征文活动等,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4、大力倡导读书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形成“好读书,读好书”的读书风气,除学生自由阅读外,学校及语文教师也为学生推荐书目,要求必须认真阅读,做好读书笔记。

各年级组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读书方法指导活动,每次放假,会把读一至二本中外名著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作业布置给学生。

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校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学会读书,热爱读书,丰富知识积累,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拓展文化熏陶的新时空。

5、重视教研改革,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①课堂教学进一步借鉴和学习传统私塾教育的教学思路和有效经验,发挥名著语言精练、富有节奏、音韵和谐、读书琅琅上口等语感优势,在教学中突出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理解、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语文教师也通过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对学生起到示范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研组坚持组织说课、听课、评课活动,加强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及效率。

②每周确定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教研主题,一个教师重点发言,其他人补充,要求有独到的见解,形成高质量的书面材料。

五、研究初步成果:1、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学习、热爱传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读好书诵读经典的习惯。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三年来的诵读经典活动,我校高年级学生每人收集一本经典诗句。

低年级学生每人能熟背经典名句。

在熟背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诗句、美句含义,使其受到美的熏陶。

2、学生通过感受传统文化,激发爱国,爱乡情感,加深他们对母语文化的认识,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志丹县举行“国庆62周年”征文比赛中。

我校20名学生分别荣获一、二等奖。

3、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具有阅读、理解、鉴赏浅显文言文和古诗句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化积累。

学生能从经典作品中、名人事迹中感受到古今名人人格的魅力,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用他们的语言、他们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传统文化的渗透,使我校德育工作走在了全县的前列。

我校被市关工委评为“师德标兵模范学校”。

4、初步形成语文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对话——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上我们注重教师观念的转变,思想的解放。

放开教法、学法。

讲究教改的实效性,突出教研的学术性,围绕质量整体目标,学习外地、外校先进教法,大胆地学、大胆地引、大胆地试,不拘一格,因人因科而异,要求每个班级确定一个小课题,以小课题为主,坚持人人搞一点,课课做一点,低起点小步子的办法,大力开展拜师徒、结对子活动,落实教研教改中的传、帮、带工作计划,校内针对“一对一”教研工作实施课题研究传、帮、带实践记录,跟踪检查,教研组长参与评定真实情况,将教研教改推向实际,有效的提高了教研水平。

教育教学质量也稳步上升,六年级质量检测取得了连续三年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5、我校语文教师观念得到了转变,知识得到了更新,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新,科研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的教研教改工作。

三年来,我校共有26篇论文荣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15篇分别荣获二、三等奖。

每个实验班级编撰一本校本教材。

一二年级《解读新三字经》、三年级《传统文化学生作文集》、四年级《魅力无限的志丹文化》、五年级《古诗词与语文教学》、六年级《咏月诗解读》。

6、把本土文化与常规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即把打腰鼓、唱民歌、剪纸、画农民画、布贴和常规教学结合起来。

要求每个老师有专长,每个班级有特长。

形成了我校质量离校、特色办校、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

六、研究后的反思回顾一年多的研究工作,有成功的喜悦,更有不足的困惑。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挖掘传统文化课程资源,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的模式有待形成。

资料的积累有待于细化和归类。

组织领导、专家指导,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