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中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客中作译文及注释

客中作译文及注释

客中作译文及注释【全诗】客中作[唐] 李白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①兰陵:地名,即今山东枣庄市,以产美酒著名。

郁金香:花草名。

古代将其花用作香料。

酿酒时放入郁金香,酒便呈金黄色,具有特殊香味。

琥珀:树脂化石,呈黄色或红褐色,透明且具有光彩。

②但使:只要。

⑤知:觉。

【大意】用郁金香浸制而成的兰陵美酒,是那么的香醇。

这酒盛在玉碗中,酒色和玉色相映,现出琥珀般美丽的光彩。

只要主人能拿这样的美酒来招待客人,我一定开怀痛饮,喝个大醉,忘去自己正在远离家乡的地方赏析1:李白的许多名诗篇似乎都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杜甫称“李白斗酒诗百篇”(《饮中八仙》)。

《客中行》也是一首写酒的诗,是李白寓居齐鲁时所作。

兰陵为今山东峄县一带,产美酒,用郁金香浸泡以后,香味更加浓郁。

诗的开首两句便是极力称赞美酒醉人的芬芳,斟在玉碗里,泛着琥珀般美丽的光彩。

接下来说,主人用这样的好酒款待客人,能不让人痛饮醉倒么?主人殷勤倍至,使宾至如归,盛情加美酒,使客游异地的人也会暂时忘却离乡之苦,醉意朦胧中,竟分辨不出故乡与他乡的区别了。

如果小而言之,《客中行》用大醉后不辨他乡与故乡,极力称赞美酒的醇香,以表达对主人盛情的感激之意。

如果大而言之,此时的李白,虽半生蹭蹬,但在政治上还没有彻底绝望,总以为自己怀才不遇,一旦时机一至,他必将大展宏图,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因此一反他借酒排遣愁寂失意的格调,直抒胸臆。

全诗流溢着慷慨、乐观的情绪,和李诗豪迈俊逸的诗风也是一致的。

但是,我们假如把《客中行》放在李诗的“全景”中考察,而不只注意到此时此地,就能发现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的内涵,绝不止上面粗叙到的两点。

一般说来,客旅异乡的人,一景一物,一花一树,都可能撩逗起倍加怅然的愁情。

对亲故的思恋,或者功名事业上的失意以及在现实社会中感到的悲愤、不平、孤独、忧郁等等,集中迸发出来的表现形式往往却都是乡思。

出自蓟北门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出自蓟北门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出自蓟北门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出自蓟北门行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出自蓟北门行唐代:李白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孟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译文: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

胡虏横行于北方,胡星闪耀着光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告急的文书快如闪电,报警的烽火日夜燃烧。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救边的将领受命出征,战车森严地列队前进。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明主坐不安席,按剑怒心飞扬。

推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用隆重礼遇任命将帅,军旗连绵登上战场。

兵威冲绝幕,杀气凌穹苍。

兵威凌厉直逼大漠,杀气汹汹直冲苍穹。

列卒赤山下,开营紫塞傍。

列站阵与赤山之下,扎军营于紫塞之傍。

孟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

北方的初冬风沙十分猛烈,旌旗飒飒,飘扬在万物凋伤的边塞。

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在边地的月光下吹奏出悲壮的画角声,战士的军衣上凝聚了层层寒霜。

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

挥利刃直斩楼兰王,弯雕弓直射左右贤王。

单于一平荡,种落自奔亡。

荡平匈奴单于,追逐其部落,各自奔亡。

收功报天子,行歌归咸阳。

将军收功捷报上呈天子,漫天歌舞,凯旋回归咸阳。

注释:虏(lǔ)阵横北荒,胡星曜(yào)精芒。

出自蓟(jì)北门行:乐府“都邑曲”调名,内容多写行军征战之事。

虏阵:指敌阵。

胡星:指旄头星,古人认为旄头星是胡星,当它特别明亮时,就会有战争发生。

精芒:星的光芒。

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

羽书:同羽檄。

这里指告急的文书。

虎竹救边急,戎车森已行。

虎竹:泛指古代发给将帅的兵符。

明主不安席,按剑心飞扬。

明主:英明的皇帝。

不安席:寝不安席,形容焦急得不能安眠。

推毂(gǔ)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毂:车轮。

碛中作(岑参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碛中作(岑参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碛中作唐代: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标签生活、边塞、军旅、沙漠译文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注释碛(qì):沙石地,沙漠。

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走马:骑马。

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

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

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

绝:没有。

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赏析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

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

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

这句诗含蕴很丰富。

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

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

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出自唐代高适的《蓟中作》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1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赏析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


适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春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

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
的典型图画。

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三、四句,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

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
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
情的转折,又是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

病中作原文翻译赏析

病中作原文翻译赏析

病中作原文翻译赏析病中作原文翻译赏析病中作原文翻译赏析1病中作(生死中年两不堪)作者:郁达夫朝代:近代【病中作】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

一样伤心悲命薄,几人愤世作清谈?何当放棹江湖去,浇水桃花共结庵。

郁达夫一生坎坷多难,诗歌清瘦沉郁,往往流露出对人事的悲苦无奈。

这首诗作于病中,既有“一样伤心悲命薄,几人愤世作清谈?”的感叹,又有“何当放棹江湖去,浇水桃花共结庵。

”奢梦。

郁达夫更像一个诗人或文士,而不像革命军一类的人物!赏析:郁达夫一生坎坷多难,诗歌清瘦沉郁,往往流露出对人事的悲苦无奈。

这首诗作于病中,既有“一样伤心悲命薄,几人愤世作清谈?”的感叹,又有“何当放棹江湖去,浇水桃花共结庵。

”奢梦。

郁达夫更像一个诗人或文士,而不像革命军一类的人物!病中作原文翻译赏析2原文洞仙歌·丁卯八月病中作贤愚相去,算其间能几。

差以毫厘缪千里。

细思量义利,舜跖之分,孳孳者,等是鸡鸣而起。

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一饷聚飞蚊,其响如雷,深自觉、昨非今是。

羡安乐窝中泰和汤,更剧饮,无过半醺而已。

翻译人有贤愚之分,他们中间能差多少呢?不要小看了这个区别,可以说:差之毫釐,缪之千里之远。

仔细地想想,义与利是舜与跖的分别。

他们都鸡鸣即起,孳孳不倦地作事情。

为善的就是舜的徒弟,为利的就是跖的徒弟。

这两种人我们一定要分清楚。

醴的味道甘甜,但它终久容易坏;水没有味道,它就能长久保持本色不变。

我到了老年还知道一个道理:君子交朋友淡如水。

吃一餐饭的`时候,聚集一大批飞蚊,它们的响声如雷。

现在想起来觉得:昨天错了,今天对了。

我很羡慕能在安乐窝里有泰和汤喝,即便是剧饮也不会醉,但只打算喝个半醉就行了。

注释孳孳:勤勉不懈。

安乐窝:指住宅。

泰和汤:指酒。

赏析这首词是开禧二年,宋王朝又任命辛弃疾为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

但是辛弃疾在镇江任上遭受的打击,伤痕犹在,无意出山,便上疏辞掉了。

《蓟中作》高适唐诗鉴赏

《蓟中作》高适唐诗鉴赏

《蓟中作》高适唐诗鉴赏【作品介绍】《蓟中作》是五言古诗。

高适的《蓟中作》主题非常明确,此诗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同时也抒发了“安边”的壮志难酬的巨大悲愤,为高适第二次出塞到蓟北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含蕴深广;实为天宝末年东北边境现状之形象写照,可以“诗史”视之。

【原文】蓟中作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赏析】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

高适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春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

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三、四句,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

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是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

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

”可见天宝时期东北边境的“边患”,主要是安禄山进行不义战争造成的。

尽管当时安禄山手握三镇雄兵,是被唐玄宗封为东平郡王的显赫人物,而高适“栖迟一尉”,人微言轻,对此倒行逆施却已难捺愤怒,因此感情的激流勇掀波澜,以一强烈的反诘:“岂无安边书?”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

客中作的译文注释

客中作的译文注释

客中作的译文注释客中作译文及注释如下: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客中作:在旅途中写的诗。

兰陵:今山东枣庄。

郁(yù)金香:一种百合科香草。

可用来浸酒,浸后酒呈金黄色。

琥珀(hǔpò):一种色泽美丽晶莹的树脂化石。

译文:用郁金香浸制而成的兰陵美酒,是那么的香醇。

这酒盛在玉碗中,酒色和玉色相映,现出琥珀般美丽的光彩。

只要主人能拿这样的美酒来招待客人,我一定开怀痛饮,喝个大醉,忘去自己正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唐·李白·客中作赏析。

李白的《客中作》是他在旅途中所作的一首小诗,通过描绘自己身处异乡的心情和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简洁的词句和深刻的意境,描绘了旅途中的孤独和对家乡的眷恋,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诗人情怀。

1、描写旅途异乡的背景客中作以“城关月落”为起始,直接把读者带入了旅途异乡的背景下。

这里的“城关”和“月落”暗示了夜晚的临行,同时也暗示了远方、孤独和寂寞的心情。

2、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诗中,李白通过“月”、“雁”等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将月光和候鸟作为象征,抒发出自己的乡愁和对家乡的思念,展现出他对故乡的深情之意。

3、表达旅途中的孤单和无助在诗的后半部分,李白用简练的文字描绘了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助。

他以“早下海南岛,风悲欲作毛”来表达自己的无助之情,展现了旅途中孤独感的压抑和沉重。

4、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在最后两句诗中,李白通过“欲抛吴天墨”和“刀作司楼髻”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这里的“吴天墨”和“司楼髻”都是隐喻,唤起了人们对自由、无拘束状态的向往,体现了李白对人生自由的追求和不羁的个性。

唐诗宋词蓟中作【唐】高适

唐诗宋词蓟中作【唐】高适

《蓟中作》一名《送兵还作》, 是诗人于天宝十载(751)以封 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回程 途中在蓟中所写。蓟中,指蓟城, 故址在今河北卢沟桥北。
蓟中作
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注意三点:字音、断句、语气感情
明确:这首诗描绘了苦寒萧条、 肃杀暗淡的边塞风光,表达了作 者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 情,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感慨 与悲叹。
《蓟中作》中,你最喜 欢哪一句诗,并说说理 由。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 兴衰的作品。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 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 鉴赏边塞诗一般方法: 析手法
(直抒胸臆、借
景抒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找意象 (特 点)
悟情感 (主 旨)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
军城早秋
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 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 西山
军城早秋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 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 怀。
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
海(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 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 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在梁宋一带 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 曾任封丘尉,安禄山之乱发生,他被拜为 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官至淮南、剑南西 川节度使,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 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等。 “雄浑悲壮”、“风骨凛然”是他边塞诗 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 厚古朴。

蓟中作

蓟中作
蓟中作
高适
知人论世解诗人
高适,字达夫,郡望为 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 天宝八年 (749) ,得睢阳太 守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 授封丘尉。天宝十二年 (753) ,辞官往河西哥舒翰 幕府,任左骁卫兵曹、掌书 记。安史乱起,帮助哥舒翰 守潼关。广德元年 (763) 任 西川节度使。入朝后任刑部 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 海县侯。后人编有《高常侍 集》。
这首诗情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莫遣
只轮 海窟
仍留
比喻 借代
敌人 沙漠中的敌营
用典:杀敌要彻底
一箭
比喻
唐朝军队 用典:应有队伍留守要塞 定天山
射天山
比喻
写作手法:用典
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某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 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并将典故的 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收到 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真实地 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该诗借用 古代边塞将士誓死保卫边疆,不惜战死疆场 的事迹,表达了作者欲杀敌立功和安定边疆 的心愿。
如何鉴赏诗歌典故?
(1)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 抓住文中表现边塞风貌的词,分析本诗描 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 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 的英雄形象
策马自沙漠,
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
白日黄云昏。
表现程度之深, 感慨之深
诗人骑马从塞外 千里迢迢赶到蓟 城,登上这座边 城的城墙。只见 边塞苦寒之地, 一片萧条,白日 当中,黯淡无光 的景象。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 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唐以后的诗歌 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 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蓟中作

蓟中作

此处用典。尽管自己有 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 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 能空自闭门叹息。抒发 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 情。
边塞诗主题二:对将帅腐败无 能的嘲讽,表现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龄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适 “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甫
• 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 这类诗歌的语言特点往往是有的豪放旷达,有 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 常见的表达技巧为衬托对比、虚实结合、借景 抒情、象征……
• 鉴赏要点:
•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 (景和人)。
•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 事物的特征。 •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 想。
黄沙漫漫,浩瀚伟岸,衰草 遍地,寒风呼啸,白日昏暗, 寒云苍茫,风起云涌、天地 玄黄的萧条荒凉苍茫大漠景 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 在这萧条荒凉苍茫阔大的大 漠背景中,诗人融入了怎样 的动态(人)描写?请找出 相关词语。
策马、长驱、登
人物未出场,但他的 声势作风却凸显出来, 请简单说出他的人物 形象卫国的 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 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 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 4、边塞风光。
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
• 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 城、明月、阴山、黑山、黄沙、孤城、衰草、胡尘、 边月等。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 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 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 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 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 花》、《关山月》等

高适《蓟中作》翻译及赏析

高适《蓟中作》翻译及赏析

高适《蓟中作》翻译及赏析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1.诗人描绘了怎样一幅塞外图景?答: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2.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现实?答:此诗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同时也抒发了“安边”的壮志难酬的巨大悲愤。

翻译:我从塞外沙漠之地驱马前来,登上边塞的城墙。

边城是多么地萧条,白天里黄云弥漫,昏昏沉沉。

我一到这边城征战之地,就常常为胡虏的叛乱而忧愁。

哪里会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然而那些守边将领们已经承受了皇帝的恩赐。

使我惆怅的是空有孙武和吴起的谋略而不得重用,只有回来后独自关门叹息。

赏析:蓟中指蓟城,在今*市大兴县西南。

高适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春南返封丘,写下了这首诗。

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三、四句,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

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又是具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

据《通鉴·玄宗天宝四载》记载: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逼得“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

”可见天宝时期东北边境的“边患”,主要是安禄山进行不义战争造成的。

《从军行(其一)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州宅堂前荷花》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从军行(其一) 》《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州宅堂前荷花》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从军行(其一) 》《蓟中作》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①金闺万里愁。

蓟中作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注释]①无那,无奈。

(1)两首诗共同表现了边塞什么样的环境特点?(3分)(2)王诗最后一句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技巧,请具体分析。

(4分)(3)同为边塞诗,其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3分)【参考答案】:(1)广漠无边,充满凄清与悲凉,但也潜藏着紧张。

(2)运用了曲笔。

作者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作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的妻子的万里愁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是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作者用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融在一起,就全篇而言,这一句画龙点睛,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

(也可以从虚实或者对比衬托的角度谈)(3)王诗表达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高诗表达了自我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苏轼《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阅读答案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其【问题】何年顾陆②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

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

其【问题】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

注释①陈季常,人名。

名慥字季常,号方山子,别号龙丘居士,四川眉山人,乃北宋隐士。

其父陈希亮名公弼。

成语“河东狮吼”的典故即出自陈季常和其妻子柳月娥的事迹。

作者也在那儿作签书判官,遂与季常相识。

后陈氏移家洛阳,作者至黄州后,季常数从之游。

蓄,收藏。

这是作者为季常题其所藏画的诗。

朱陈村全村仅朱、陈二姓,世为婚姻,唐白居易曾有诗咏其事。

②顾恺之、陆探徽,均晋代有名的画家,二人都善绘人物。

③崔姓、卢姓,都是北朝——魏、北周——的贵族。

南北朝时,最重门第;一直沿到唐代,仍以崔、卢诸姓为重。

【蓟中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蓟中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蓟中作】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蓟中作高適蓟中作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译文及注释】打马驱驰越过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

边城一带如此萧条,日光惨淡白云昏黄。

身临沙场争战之处,常为胡虏的反复侵扰而忧伤。

胸中不是没有安边良策,无奈将帅己得封赏无心边防。

才如孙吴却无处施展呀,只好归来闭门独自惆帐。

1、蓟(jì)中:指蓟城,今河北大兴西南。

2、垣(yuán):城上矮墙。

3、萧条:冷落。

4、翻:同“反”,反叛。

5、安边书:安边的策略。

6、诸将:指安禄山等人。

7、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之事。

孙武,春秋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

吴起,战国时卫人,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兵,亦有兵法行世。

[2]【赏析】此诗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同时也抒发了“安边”的壮志难酬的巨大悲愤,为高适第二次出塞到蓟北的代表作之一,内容含蕴深广;实为天宝末年东北边境现状之形象写照,可以“诗史”视之。

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

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徐献忠《唐诗品》)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此诗为天宝十二年(753),高适离长安前去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今甘肃武威)上任途中,登陇山有感而作。

此时高适已四十九岁。

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为当时去西北的必经之地。

《秦州记》载:“陇山东西百八十里,登山岭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之人行役升此而顾瞻者,莫不悲思。

”诗的头四句以陇上流水来映衬诗人的独身远行。

“远行客”是诗人自称。

诗人登上陇山之巅,想起乐府民歌《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与歌辞中说的是何其相似啊。

蓟中作高适诗歌鉴赏

蓟中作高适诗歌鉴赏

蓟中作高适诗歌鉴赏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高适的!你可知道这首诗那叫一个有味道啊!“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哇塞,一读
起来就感觉自己仿佛骑在马上,在那沙漠中狂奔,冲上了边塞的城墙。

你想想,那边城是多么萧条啊,白天都被黄云笼罩得昏暗无比,这画
面感是不是超强?
就好像你走在一条空荡荡的老街上,周围冷冷清清的,让人心里直
发毛。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这说
的不就是到了打仗的地方,就老是担心那些外敌又来捣乱嘛。

难道就
没有能安定边疆的好办法吗?可那些将领们却都已经得了恩宠。

这不
就跟现实中有时候有些人啥都没干,好处却都让他们占了一样嘛!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哎呀呀,那满心的惆怅就跟那潮水似
的涌来,最后只能回来独自关起门来。

这多无奈啊!就好像你满心期
待地去做一件事,结果却落得个一场空,只能自己灰溜溜地回家。

我觉得啊,高适这首诗真的是把那种在边疆的无奈、惆怅和对现实
的不满都写得淋漓尽致。

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描述,而是带着情感,
让我们读着读着就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啊,
能跨越时空,让我们和古人产生共鸣。

它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能
看到过去的世界,感受那些我们不曾经历过的事情。

你说是不是很神
奇呢?。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蓟中作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蓟中作

古诗文系列:蓟中作
背景:
《文苑英华》与敦煌唐写本残卷《唐 人选谢诗》中此诗皆题作《送兵还作》, 可知此诗是高适在天宝十年(751)冬天 送兵后,于次年春天南返封丘时所作。
古诗文系列:蓟中作
鉴赏:
蓟中指蓟城,在今北京市大兴县西南。 高适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年)春南返 封丘,写下了这首诗。
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 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 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 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 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 雄形象。
古诗文系列:蓟中作
鉴赏:
(《唐诗归》卷十二)。 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
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 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 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全诗语言看似 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 (徐献忠《唐诗品》)同样具有摄人心魄 的艺术魅力。
古诗文系列:蓟中作
古诗文系列:蓟中作
鉴赏:
三、四句,则写诗人登上塞垣的所见: 映入眼帘的,是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的 “萧条”荒凉景象;纵目远眺,只见“白 日”昏暗,寒云苍茫,天地玄黄。开始四 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 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 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 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 “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 愁之重。
古诗文系列:蓟中作
鉴赏:
史言高适“喜言王霸大略”,“逢时 多难,以安危为己任”。(《旧唐书·高 适传》)对给国家、人民带来苦难的不义 战争,高适坚决反对。但现实却是贤者沉 沦,奸邪得志。“诸将已承恩”一句回答, 包含着诗人多少深沉的愤慨!这一起一伏 之中,诗人的感情又由激越转向沉痛。这 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惆怅孙吴事,归 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 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 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

从军行、蓟中作

从军行、蓟中作

《边塞战争诗四首》(《从军行》(其一)、《蓟中作》)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盛唐边塞诗,掌握其特点。

3、了解《从军行》中情景交融和曲笔的表达技巧,掌握边塞诗中征人思归思亲的主题。

4、学习《蓟中作》中揭露统治阶级腐朽,报国无门的主题。

教学重点:《从军行》中情景交融的手法。

教学难点:1、《从军行》中曲笔的运用。

2、如何鉴赏边塞诗。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高一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边塞诗的主要内容: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四、边塞诗的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五、唐代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六、学习课文(一)、从军行(其一)1、王昌龄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高适的边塞诗原文

高适的边塞诗原文

【高适的边塞诗原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1、《塞上》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2、《塞下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3、《赠别王十七管记》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渝替。

适赵非解纷,游燕独无说。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

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

4、《信安王幕府诗》直道常兼济,微才独弃捐。

裾诚已矣,投笔尚凄然。

作赋同元叔,能诗匪仲宣。

云霄不可望,空欲仰神仙。

5、《蓟门行五首》蓟门逢古老,独立思氛氲。

一身既零丁,头鬓白纷纷。

勋庸今已矣,不识霍将军。

汉家能用武,开拓穷异域。

戍卒厌糠核,降胡饱衣食。

关亭试一望,吾欲泪沾臆。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

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

羌胡无尽日,征战几时归。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纷纷猎秋草,相向角弓鸣。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6、《蓟中作》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7、《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

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

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8、《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姜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9、《塞下曲》荡子从军事征战,峨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10、《答候少府》边兵如刍狗,战骨成埃尘。

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

11、《部落曲》蕃军傍塞游,代马喷风秋。

老将垂金甲,阏氏着锦裘。

周戈蒙豹尾,红旆插狼头。

12、《自蓟北归》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13、《瞧阳酬别畅大判官》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

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

14、《赠别五十七管记》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

遥飞绝漠书,已筑长安第。

15、《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古代诗歌高适《蓟中作》阅读练习及答案(上海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古代诗歌高适《蓟中作》阅读练习及答案(上海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

上海市顶级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蓟中作[唐]高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1】。

岂无安边书,诸将【2】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3】,归来独闭门。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唐]岑参醉后未能别,醒时方送君。

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

注释:【1】翻:反覆,指反叛。

【2】诸将:指安禄山及其部将。

【3】孙吴事:指用兵之事。

孙指春秋时的孙武,吴指战国时的吴起。

12. 出版社欲为两首诗编集,以下作品集不适合收录这两首诗的一项是()A. 格律精粹B. 盛唐印象C. 边塞回响D. 唐人百首13. 以下对高适《蓟中作》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策马”句慷慨豪迈,表现了诗人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

B. “边城”句融叙事于写景,以眼前萧条昏暗烘托出诗人沉重忧愁的心情。

C. “岂无”句一句反诘,一句回答,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讥讽不平之请。

D. “惆怅”句以典入诗,以景结情,与首句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诗人的挫折失意。

14. 有人认为“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你是否认同这一评价?请结合以上两首诗,并联系所学,说明你支持或反对的理由。

12. C13. A14. 同意。

《蓟中作》一诗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

结合“岂无安边书”“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等表述,可以看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

《醉里送裴子赴镇西》一诗抓住朋友飞马越天山的镜头,体现出边塞特有风景的同时流露出对友人的不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蓟中作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文苑英华》与敦煌唐写本残卷《唐人选谢》中此诗皆题作《送兵还作》,可知此诗是高适在天宝十年(751)送兵后,于次年南返封丘时所作。

文学
诗一开篇,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则写登上塞垣的所见的萧条荒凉景象。

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特别是落日何萧条句中的何字,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重。

第五、六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则深刻揭露了前文边城何萧条的根源。

边城地区征战不止,兵戈相交,是因为胡虏反叛,暗示了对安禄等人企图以边功市宠而引起边境战端的愤怒之情。

一到、每愁两词对举,突显边患之重之久。

第七、八句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是诗人由边患不止而引发的激愤之语。

岂无以强有力的反诘,对统治者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同时也表现出自己安边定远的高度自信心。

接下来诸将已承恩便对上一句的反问进行了回答,不用安边书制止边患,是因为统治者错用朝中腐败奸诈的诸将,这一句将诗人安边的自信和慷慨壮志击碎,其心理也经历了一个起伏不定的过程。

最后两句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表现诗人目睹贤者沉沦、奸人晋爵的社会现状,痛恨当朝统治者错用奸臣、造成无穷边患的愤懑之情。

孙吴事,闭门则是引典抒情,并以此煞尾,有言少意多之妙。

闭门之言乃对现状极为不满的反语,诗人积极用世、渴望成就一番功业,不会甘于闭门不出,此为其激愤之语。

全诗在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情感上议论抒情,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仪;语言上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学者唐汝询《解》:此志在安边,伤不遇也。

言我览观边塞胡虏之未宁,岂无安边之书可献乎?特以诸将巧诈以图爵赏.使贤者不能自达于上耳,是以徒抱孙吴之略而不得一试也。

[6] 清代诗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言诸将不知防边,虽有策无可陈也。

乃不云天子僭赏,而云主将承恩,令人言外思之。

(/gush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