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的繁兴及其儒学特色(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和儒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和儒学东汉中叶以后,外戚、宦官迭相专政,政治日趋腐败。
面对这种社会政治现实,以太学生为代表的一些人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
他们站在外戚、朝官一边反对当政的宦官。
宦官制造了两次“党锢之祸”,残酷迫害反对派。
在残酷的政治迫害下,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不过问政治,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
东汉末年,曹操掌权,即以法治天下。
他在用人上提出唯才是举,曾下令:“今天下得无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遇未而无知者乎?”(《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这种只问才能不问德行的思想,是直接与东汉以来儒家的名教相对抗的。
曹操杀了对他存大功的荀彧、崔琰、毛玠等人,也使一些人心惊胆战。
东汉末年以来的政治形势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意识形态。
政治上他们从过问政治、砥砺名教和积极的现世态度,转变为不问政治、逃避现实、以求明哲保身;思想上他们接受了消沉的、对事不作反抗的,但又含有思想解放的老、庄思想。
以老、庄、易为内容的玄学思想,开始抬头。
魏普时期洛阳的玄风及其东渡汉末三国,由儒学到玄学的转化中,马融、郭泰、何晏和王弼四人,起着重要的影响,他们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马融,东汉中后期人,是一名儒。
邓骘仰其名,召为舍人,马融不就,客居凉州武都汉阳。
遇羌人暴动,边境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殣相望。
马融后悔未应邓骘之召,对他的朋友说,“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今以曲俗飓尺之羞,灭无资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后汉书·马融传》)。
遂往应邓骘之召,也就是这位大儒,为了保全生命,为大将军外戚梁冀诬害名臣李固,并作大将军《西第颂》。
政治上堕落的人,生活上无不堕落。
马融就是“居守眼器,多有侈饬,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后汉书·马融传》)。
他以老庄哲学作为对自己行为的辩解和灵魂的安慰。
他为《老子》作注,竭力捏合儒家和老庄。
魏晋玄学与儒学的关系.doc
魏晋玄学与儒学关系论[摘要]魏晋时期,儒学式微,玄学繁兴。
玄学名士们秉承老、庄余韵,蔑弃儒家礼教,开启了一代玄风。
玄学既是对两汉儒学形式上的否定,却又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
玄学、儒学两种思潮,既在理论形态上相互对立,又在思想内容上一脉相承。
并通过相互辨证,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发展。
[关键词]魏晋、玄学、儒学一、玄学与儒学关系问题的由来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儒家和道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玄”字的本义是一种深红而近黑的颜色,许慎《说文》引意解释为:玄,幽远也。
玄学中“玄”字的意思最早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玄之门”,言道幽深微妙。
因为魏晋时期清谈家称《周易》、《老子》、《庄子》三本书为“三玄”,“玄学”之名由此而来。
玄学产生自非偶然:汉末黄巾之乱,中央集权瓦解,儒家经术也随之衰落,乱世之中,老庄思想抬头,便造成玄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魏晋玄学家寻求顺时应变的出世之道,在乱世中保存自己,甚至重建或再创社会秩序。
魏晋时期的学者,大多从老子、庄子的学说,甚至从《周易》的理论中,寻找“玄”的道理,促成玄学流行。
玄学起于“清谈”,所谓清谈,又称玄谈,原是清议、谈辩、雅谈、正论的意思,其来源与先秦以来的谈辩风气及东汉的清议有关。
严格来说,玄谈是由魏正始年间王弼、何晏提出玄学开始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多手执塵尾,不谈世事,尚论玄理,而其玄谈之主题多为玄学之内容。
“清谈”早期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物品评。
我们知道,汉代的科举制度使“名节”问题成为儒者能否进入仕途的关键。
但随着汉末政治的腐败,这种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沽名钓誉、名不副实的比比皆是。
魏武帝曹操已经洞察到其弊端,所以在建安十五年(210)、十九年(214)、二十二年(217)他所发布的三道求才令中,对依靠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依据的“名节”来选举官员的作法表示了极大的蔑视,提出“唯才是举”,并非常明白地说,可以任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1]的人。
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一)
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汉魏之际,学术巨变。
随着经学危机的加深和黄老之学的复兴,儒、道异同成为重要的思想课题。
玄学的思潮应运而生。
经学危机:道家思想从西汉至魏晋经历了一个由盛经衰又至盛的过程。
《史记·外戚世家》:“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窦太后提倡黄老之术长达45年,汉景帝时,儒、道进行了激烈的争夺统治地位的斗争。
到汉武帝时代,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告终。
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思想基础,以“名教之治”为理论核心,宣扬君权神授,强调道德教化。
适合大一统专制皇权的胃口,被汉武帝立为官方哲学。
之后在朝廷的扶植与思想界的参与下,逐渐渗透到两汉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统称之为汉代经学思潮。
自东汉中叶开始,经学陷入了不可逆转的危机。
一为繁琐:为了实现政治需要,对“六经”进行“微言大义”的无限发挥。
《汉书·文艺志》:“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清儒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言:“一经说至百万言,则汉之经学所以由盛而衰者,毙正坐此。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载“夫言立垂教,将以通性,而弊至于湮;寄旨传辞,将以正邪,而势至于繁。
”二为神秘:谶纬之学的介入,导致经学的恶性发展不可遏止。
“谶”是用诡秘的用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示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的图书符箓。
“纬”是用宗教迷信观点对儒家的经典所作的解释。
经文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为了神话儒学,纬书就假托神意来解释经典。
仅《春秋》一书,目前可见的相应汉代纬书种类即达15种。
这些纬书大多荒诞不经,而汉儒却极力将谶纬与经学融为一体,用谶纬注释六经。
甚至出现了像《白虎通》这样的儒学神学融为一体的法典化著作。
《后汉书·桓谭传》:“其后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
’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
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
’谭扣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魏晋玄学的思想特点
魏晋玄学的思想特点魏晋玄学,为魏晋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家皆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
所谓魏晋玄学,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观念应出自《老子》,乃是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
对于当时所流行的相关论题,魏晋人又称为“名理”之学,详加分析事物观念,考究“形名”、“言意”等论题。
如果说,魏晋玄学是精致的形而上的哲理玄思,则当时的道教可谓是通俗的信仰和实践中的操作,这二者,构成了互为表里的关系。
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
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
其主要讨论内容有:(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自正始玄学阶段开始,围绕着“名教”与“自然”这一中心问题展开讨论,经过竹林玄学、元康玄学的演化、继承和发展,基本上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已基本上构建起来了它的理论体系。
而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其自己的特点,即主张自然主义教育,强调自然无为,重视个体的地位和价值;突出个体个性自由,强调顺应个体的个性发展,因性自然;注重理论的哲理性和思辨性,得意忘言:在理论形态上以老庄思想为基本骨架;重视审美和养生教育等。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流派,主要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的主要内容是对道家、儒家、墨家等各种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
魏晋玄学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内心体验和个人修养
魏晋玄学强调个人内心体验和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体验和修养才能达到真正的境界。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体验和修养,才能真正领悟到道的真谛,达到真正的境界。
二、强调超越经验和理性
魏晋玄学认为,经验和理性都是有限的,不能完全反映事物的本质。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超越经验和理性的境界,才能真正领悟到道的真谛。
三、强调“无为而治”
魏晋玄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种“无为而治”的方式,即不要过分干预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而是要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强调“一元论”
魏晋玄学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一个根源所衍生而来的,这个根源就是“道”。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对“道”的研究和领悟,才能真正领悟到宇宙的本质和规律。
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它的主要内容是对道家、儒家、墨家等各种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强调内心体验和个人修养、强调超越经验和理性、强调“无为而治”和强调“一元论”。
这些特点都反映了魏晋玄学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及其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及其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这段时间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思想、艺术、文学等多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及其演变。
一、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繁荣,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文化特征表现在「玄学思想兴起」、「文人墨客纷纭崛起」「佛教文化的传入」三个方面。
1. 玄学思想兴起玄学思想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
玄学思想主要是自道家和儒家思想演变而来,着重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互通、内心性灵。
许多历史名人都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如王弼、郭象、嵇康、王羲之。
他们在学问上都取得了精深的造诣,也为后人开启了玄学思想的大门。
2. 文人墨客纷纭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大量涌现,他们都是多才多艺的精英人物。
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所成就,同时在哲学、历史学、政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七子」(王羲之、阮籍、嵇康、谢灵运、阮嗣宗、陶渊明、潘复),他们对于魏晋文化的发展和承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佛教文化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被大量引入中国并在当时的社会中快速普及。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碰撞,导致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思潮。
由于佛教对于自我、内在、超自然等领域的思考,对当时的玄学思想演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文化的盛行期,也是思想思潮的大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的思想包含了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儒学思想等诸多方面。
其中,儒学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尤为显著。
1. 儒学思想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成为了主流,儒家经典被广泛学习和传播。
主要体现在「七子之学」、「新儒家」、「道统之争」三个方面。
(1)七子之学七子指的是「王羲之、阮籍、嵇康、谢灵运、阮嗣宗、陶渊明、潘复」这七位文学家。
他们在儒学思想上所研究的内容,被後来的世代称为七子之学。
七子之学是汉唐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个人修养、废弃权威、重视自然等,对於魏晋时期及後期儒学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道兼修之魏晋玄学
( 一) 儒学的衰微
一
之际, 始树立宗风 , 后称玄学 。
是儒学的信仰 出现了危机 。 东汉末 年至魏 晋南北
《 后汉书 ・ 儒林列 传》序 云 : “ 本初元 年 ……章 句渐
朝, 社会动荡不堪 , 人 民流离失所 。连年 战乱 , 频繁地 改 疏 , 而多 以浮华相 尚, 儒 者之风 盖衰矣 。 ” 《 魏略》 又载 : 朝 换代 。社会危机 直接 导致 了儒学信仰 的危机 , 无情 的 “ 至太 和 、 青龙 中 , 中外多 事 , 人 怀避就 ……是 以志学 之
【 中图分类号】 1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1 6 7 3 — 0 0 4 6 ( 2 0 1 6 ) 1 1 - 0 1 9 6 — 0 2
了儒学 的内部创 新动力 ,使经学 日益脱离社会 现实 , 走
向教条化 、 僵 固化 。
( 二) 玄学之兴起
儒学 自汉代确立其独尊地位以来 , 经过 八 l 百年的发展 , 到魏晋时, 其本身发展的动力已然不足 , 加上社会动荡不堪 , 士族阶层怀抱“ 天下志” 而不能实现 , 儒家思想已不足以成为 生活的支撑点 , 于是士子在内外双重压力下 , 便转而向老、 庄
社会现 实 、 残 酷的政 治斗争 , 使 士族阶层 对 主张大一 统 士 , 遂 复陵迟 , 末求 浮虚者各竞逐也 。” 这即儒 学之衰微 ,
的儒学产生 了怀 疑 。特别是魏晋交替之 际 , 大量 名士因 而清谈 之兴起也。
卷入政治斗争而 被杀 ,在司马 氏与曹魏 的政治争夺 中 ,
【 摘要】 魏 晋六朝 是玄学盛行 的时代 , 何晏 、 王 弼首开 玄学之风 , “ 竹林七 贤” 紧随其后 , 自此玄学大盛 , “ 正 始之风” 为后来者效慕。 究其玄学盛行之 因, 极 大部 分在 于“ 穷则独善其 身, 达则兼济天 下” 的儒 家 理想不能 实现的痛苦 , 士族阶层怀抱 “ 济世 志” 而不能实现 , 便转 而以老 、 庄 的虚静 为寄托 , 但 实际 士子的心灵深处 , 仍然认 同的是儒 家价值观 , 与之相应 的是起 源于 中国本 土文化 的儒 家和道 家本 身就有相通之处 , 因此 , 魏晋六朝玄学 实为儒 道兼修之 学。 [ 关键词] - x学; 儒学 ; 道家
第六章 魏晋玄学
二、遇即命的安命论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谓之命”。 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谓之命” 知不可奈何者命也” “知不可奈何者命也”
“人之生也,非误生也。生之所有, 人之生也,非误生也。生之所有, 非妄有也。天地虽大,万物虽多, 非妄有也。天地虽大,万物虽多,然我 之所遇,适在于是。则虽天地神明, 之所遇,适在于是。则虽天地神明,国 家圣贤,绝力至知,而弗能违也。 家圣贤,绝力至知,而弗能违也。故凡 所不遇,弗能遇也;其所遇,弗能不遇 所不遇,弗能遇也;其所遇, 凡所不为,弗能为也;其所为, 也。凡所不为,弗能为也;其所为,弗 能不为也。 能不为也。”
二、裴頠的《崇有论》 裴頠的《崇有论》
1、本无说不合老子的本意 、 2、无不能生有,有自生 、无不能生有,
“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 夫至无者,无以能生, 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 生也。自生而必体有,则有遗而生亏矣。 生以为己分。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 生以为己分。虚无是有之所谓遗者也。”
三、政治哲学:名教出于自然 政治哲学: 1、何为名教、自然? 、何为名教、自然?
“名教”,广泛的理解,即一个社会的政治 名教” 广泛的理解, 制度和伦理道德等的总称,人文制度规范; 制度和伦理道德等的总称,人文制度规范;其 核心在于三纲五常,其中尤以忠孝为主。 核心在于三纲五常,其中尤以忠孝为主。 自然” 指天地之道、宇宙本体, “自然”,指天地之道、宇宙本体,我们所 讲的自然社会规律,传统称之为道。 讲的自然社会规律,传统称之为道。魏晋玄学 所讲的无。就人而言,实际是指人的自然本性, 所讲的无。就人而言,实际是指人的自然本性, 人的真性情。 人的真性情。
二、遇即命的安命论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首自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卑, 在上,足自在下,岂有递者? 在上,足自在下,岂有递者?”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 亦不可加。 亦不可加。” “苟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独小其小, 苟足于其性,则秋毫不独小其小, 而大山不独大其大。 而大山不独大其大。”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与学术成就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与学术成就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代,它的文化风貌有着一些独特的特点。
其中,比较显著的就是玄学思想在这个时期的兴起和发展。
玄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很多,包括对道和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关于人的灵魂和天人之间关系的探讨等。
除此之外,魏晋时期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学术成就,比如司马迁的《史记》、王弼的《易经》注、郭象的《调元》等。
一、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1、道家思想的兴起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
在此期间,道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分支学派,比如王弼所创建的“新学”、“天人思想”。
王弼认为,人的内心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联系,道家的主张可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指导。
同时,魏晋时期的一些思想家也对道家哲学加以了一些新的解释和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充,他提出了激进的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强调个人自由和欲望的追求。
2、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哲学基础,它在魏晋时期有了更加深入的解读和扩展。
一个重要的贡献是袁晋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它对阴阳五行理论进一步作了细致系统的阐述和解释,使之逐渐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另外,在魏晋时期还出现了一个有重要影响的阴阳学说家,就是杜赫。
他借用了一些佛教的语言和表述,用东方的元素和西方的哲学术语来宣扬阴阳学说,旨在为阴阳五行理论的发展提供给新的血液和思路。
3、关于人的灵魂和天人之间关系的探讨在魏晋时期,玄学学者对灵魂等问题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表现出与先秦时期不同的特点。
以郭象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先后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灵魂的产生不是来自于身体,而是借由天地自然的启示;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们的身体和灵魂都可以与宇宙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这类观点的突出特点是,它们将人的身体和灵魂视为和天地之间联系的一个整体,人类通过与自然界不断地交互而逐渐获得灵性和智慧。
二、魏晋时期的学术成就1、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是魏晋时期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玄学的形成与演变一、玄学1、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玄”字取义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按当时的解释,“玄”即是“无”,“妙”即为“始、母”,引申为“有”的意思。
魏晋名士借用《老子》书的范畴,以“无”能不能生“有”为中心议题,讨论有无、本末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不同的流派,统称“玄学”。
这些名士们以穷究世界的本源、人生的目的以及其他一些抽象的哲理问题相标榜,故又称“清谈”。
“玄学”之称约起于西晋,西晋以来,历史文献多涉及“玄学”之概念。
——张岂之2、魏晋玄学是指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一种特定的哲学思潮,他所讨论的中心为“本末有无”问题,即有关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远离“世务”和“事物”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问题。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3、人的自觉是魏晋思想的独特精神,而对人格作本体建构,正是玄学的主要成就,玄学是要求摆脱外在的标准、规范和束缚,以获取把握所谓真正的自我。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4、所谓玄学,就是发端于汉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综合了道家有关思想的、以探讨宇宙本体为主要内容病根现实政治息息相关的一种政治哲学。
——章权才《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史》二、玄学兴起经学式微和自由精神、主体意识的觉醒名教危机玄学表现形式——清谈三、玄学演变与分期正始之音——何晏、王弼竹林玄学——嵇康、阮籍西晋玄学——裴頠、郭象玄学的思想特征1、玄学的思想资料是《老子》、《庄子》和《周易》。
《老子》、《庄子》是道家经典,《周易》则是儒家经典。
玄学家一方面以儒家经义解释《老子》、《庄子》,另一方面又把《周易》道家化,从而使儒道二家学说在玄学中融为一体。
2、玄学的思想形式主要是注释经典,这种形式,既继承了儒家的传统,又融合了道家的抽象思辨的特色。
经学和玄学都是注经,经学注释的是“儒经”,即以《春秋》为中心的经学形式,它支配了两汉时期的学术界。
玄学是儒学——从心学的角度来看魏晋玄学的派性
玄学是儒学———从心学的角度来看魏晋玄学的派性◎沈顺福 任鹏程内容提要 心灵问题依然是魏晋玄学家们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玄学家们将人心分为自然心与有为心。
其中,自然心即性,为生存提供保障,有为心为人类的积极进取提供动力。
针对汉代儒家过度重视有为心所带来的弊端,玄学家们用本末论范式,调整了自然心即性与有为心的关系,强调自然心或性是本,有为心及其所产生的活动如仁义之道等为末,以为在自然心的作用下,人文礼教等自然形成。
这便是崇本举末论。
这种本末论,产生于王弼,但是并不成熟,到嵇康、郭象等才逐渐成熟与完善。
从心性关系来看,玄学属于儒家发展的新型态。
关键词 玄学家 自然心 有为心 性〔中图分类号〕B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1)03-0052-07 魏晋玄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由于魏晋名士常常“以诵讽为鬼语,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①学术界常常将其排除在儒学传统之外,而视之为“道家学说之复兴”②或“新道家”。
③笔者不以为然。
笔者将从心灵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揭示心性关系,指出:玄学家们以自然心即性为本,以有为心及其活动为末,主张崇本自然产生末、仁义产生于自然之性。
从形式上来看,玄学近似于道家,然而从人性的道德性、玄学家们对仁义的积极态度,以及思想史的逻辑等来看,玄学更像儒家,为儒学的新型态、儒家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同时从王弼思想到郭象思想的发展也体现了玄学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历程。
一、有为心及其批判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心是人类生存之本。
而人的生存至少分为两个视角,即,自然的生物生存和有意的人类行为。
作为一种生物,人的生存以心脏(简称心)为基础。
心动则生,心不动则死。
它类似于今天所说的心脏与生死的关系。
与此同时,人类的生存不仅是自然生命的延续,而且还是一种有意的活动。
这些有意的活动行为也产生于人心。
这便是有为心。
有为心是人类有意而主动行为的动力或基础。
人类主动行为的最基本形态便是好恶之欲。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思想及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思想及其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繁荣的汉文化已经开始衰落,而新兴的宗教信仰和玄学思想开始流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及其影响。
一、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分,而这两部分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尤其是在南方,佛教、道教以及其他宗教信仰开始流行,而玄学思想也开始兴起。
二、玄学思想的概念玄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强调的是隐藏、深奥、神秘的原理和真相。
通俗地说,玄学就是“追求不可知的事物”。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的主要表现是对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家思想、儒家文化等方面的解释和发展。
玄学思想在文化、宗教、哲学、医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玄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强调人类与自然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思想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道教中的道家思想、佛教中的因果报应思想、五行学说等等。
这些思想都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人的行为会对自然界产生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出现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例如“山水诗”、“山水画”等都表达了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共生态度。
四、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玄学思想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对自然现象运作规律的解释,也是一种对人类行为和命运的解释。
阴阳学说强调的是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例如日夜、寒热、生死等都是存在于阴和阳之间的。
而五行学说则强调的是自然界中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这种思想也成为了古代医学、农业、建筑等领域的重要内容,例如《黄帝内经》中就包含了丰富的阴阳五行学说内容。
五、玄学对文化和艺术的影响玄学思想对文化和艺术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开始受到玄学思想的影响。
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一)
南朝玄学的蜕变与礼学的复兴(一)一、玄学对儒学的影响魏晋之际,玄学之风盛于洛下,名士们旷达凤流,雅好《庄》、《老》,在华夏中原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
待东晋及南朝的汉人政权偏安江左,士人学子萍浮南渡,玄学的流风余韵翩及江南。
清人焦循《雕菰楼集》卷十二《国史儒林文苑传议》说:“正始以后,人尚清谈,迄晋南渡,经学盛于北方。
大江以南,自宋及齐,遂不能为儒林立传。
梁正鉴中,渐尚儒风。
于是《梁书》有《儒林传》,《陈书》嗣之,仍梁所遗也。
”事实确乎如此。
据史载,南宋张敷“好读玄书”(1),沈怀文“少好玄理”(2),沈道虞“少仁爱,好《老》、《易》”(3),袁粲“清整有风格,自遇甚厚,尝着《妙德先生传》以续嵇康《高士传》以自况”(4),王微则云:“卿少陶玄风,淹雅修畅,自是正始中人。
”(5)又有颜延之“好酒疏诞”、“言约理畅”,借咏竹林七贤来抒个人情怀,《宋书·颜延之传》曰:(颜延之)作《吾君咏》以述竹林七贤,山涛、王戎以贵显被黜,咏嵇康曰:“挛翮有时铩,龙性谁能训?”咏阮咸曰:“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
”咏刘伶曰:“韬精日沉饮,谁知非荒宴?”此四句,盖自序也。
南齐,袁彖“少有风气,好属文及玄言”(6),周颙“兼善《老》、《易》,与张融相遇,辄以玄言相滞,弥曰不解”(7),张融自称“天地之玄民”,以名士阮籍自诩,他除了崇奉儒、释,尤钟爱道家,《南齐书·张融传》载张融所作遗嘱云:令人作麈尾,登屋复魂曰:吾生平所善,自当凌云一笑。
三千买棺,无置新衾。
左手执《孝经》、《孝子》,右手执《小品法华经》。
南梁,张充“学不盈载,多所该览,尤明《老》、《易》,能清言”(8),王份应对武帝说:“陛下应万物为有,体至理为无。
”(9)南陈,周弘正“特善玄言”,“通《老子》、《周易》”(10),马枢“尤善佛经及《周易》、《老子》义”(11),徐陵“通《庄》、《老》义”(12)。
在南朝,玄学也受到部分统治者的青唻,并曾一度被立为官学。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魏晋玄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它起源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南北朝时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涉及神、理、物三个层面,具有极强的哲学性、的思辨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详细介绍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一、主要内容1.神魏晋玄学强调神秘和各种神灵存在的重要性。
其中包括儒家经典中的天、神、人、鬼等概念,以及道教中的神仙、鬼怪等元素。
魏晋玄学通过这些神灵概念,揭示了宇宙中存在的神秘力量,称之为“道”。
道既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又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2.理“理”是魏晋玄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不同于传统哲学中的“形而上”、“本体”等概念,而是指一种更高的、理想化的存在方式。
这种理想化的存在方式被认为是超越物质现象的、纯粹的、本体论的。
魏晋玄学将“理”视作宇宙的本原和本体,以此来解释天、地、人、物的本质和关系。
3.物魏晋玄学对物的探讨是基于上述的神和理两个层面的。
在这种基础上,他们认为物是由气聚合而成的,其中包含了天地万物的本质精神。
因此,在魏晋玄学的视野中,物是神灵存在的形式,也是道的实现方式。
在物的存在中,魏晋玄学强调非物质因素的作用,例如道德、艺术、审美等,作为智慧和文化的表达。
二、特点1.宇宙观的超越性魏晋玄学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观念超越性。
他们将人和世界的真正本质视为神秘和超自然的,是超越马、克斯、恩格斯等传统哲学思潮的范畴。
2.表意意象化魏晋玄学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通过意象来表现思其意义。
以象征和比喻的方式描绘宇宙和人类的本性。
3.道德、宗教的精神魏晋玄学的思想强调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作用。
他们认为自我修养、道德修行、心灵感悟是人类生命的真正意义。
在魏晋玄学的哲学体系中,宇宙的真正意义是通过自我超越和灵性的成长来实现的。
4.审美的价值魏晋玄学还将审美和美学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
认为审美和美学既是生活的普遍需求,也是宇宙创作美的本质。
三、总结魏晋玄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并发展出的重要分支。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继承及发展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继承及发展魏晋玄学对儒学的继承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魏晋玄学继承了儒学的传统精神。
儒学强调的是“仁、义、礼、智”,魏晋玄学也追求“仁、义、礼、智”。
在魏晋时期,儒学主要是由士人来传播的,而魏晋玄学也是由士人来传播的。
这样可以看出魏晋玄学继承了儒学的传统精神。
其次,魏晋玄学对儒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魏晋玄学将道家学说中的玄学思想与儒学中的道德思想相结合,使儒学更加具有玄学色彩。
这种结合使儒学更加具有实践性,更加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魏晋玄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儒学不再是单纯的理学,而是一种兼具理学和实学的学说。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发展还表现在对儒学的扩充上。
魏晋玄学将道家学说中的玄学思想引入儒学,使儒学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理学,而是一种兼具理学和玄学的学说。
魏晋玄学对儒学的发展,使儒学在魏晋时期得到了新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儒家思想因其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本质的充分适应而成为最有利于统治阶级推行统治教化的思想,其传承和发展在中国哲学源流中从未间断过,在各个时代一脉相承,但都有其针对时代特点的不同表达形式,而在魏晋时期,儒学这一主流正统思想便在一个分支上特化成了糅合道家特质的玄学,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思想。
一、玄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魏晋玄学家的儒学背景从汉武帝始,儒学经董仲舒为适应统治阶级需要而改造后成为了官方哲学,并在教化、选官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充分实践,牢固确立了其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但儒学在被统治阶级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僵化,特别表现在名教思想上的僵化。
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统治者不断在名教的外衣下做出有悖伦常的事,传统儒家的价值观被当成了统治者掩饰自己对利益追求的工具。
这时出现的玄学家大多具有世家大族的家庭背景,在小农经济中属于地主阶级,为适应魏晋的门阀士族政治,在幼年时期必须接受良好的儒家思想教育,因此他们本身具备极高的儒学素养。
幼年时期的熏陶和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玄学家的价值取向依然具有儒学内核,即作为士人(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论魏晋玄学中的儒道合流
论魏晋玄学中的儒道合流魏晋时期,政局更迭,战乱频生,经学衰微,庄学大行。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以研究与解说《老子》、《庄子》和《周易》为基础的玄学,它是以道家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而形成的一种唯心主义哲学、文化思潮。
那么,玄学的诞生又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机缘呢?它与儒道两家的关系又是什么?下面,我将就这些问题展开初步的讨论。
一、儒学危机众所周知,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自被确立为至尊以来地位、影响最薄弱的时代。
自东汉初年以来,儒家内部便一直存在着对儒家精神传统的歧异性诠释,同时遭受着经学的极大冲击,使传统儒家精神的重建步履维艰。
东汉中后期的政治主要在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中向前推进,中央政权形同虚设,社会危机日益尖锐,儒家所倡导的纲常秩序受到严重破坏。
桓、灵时期的“党锢之祸”将儒家学者中的优秀分子几乎消灭殆尽,使儒学在风雨飘摇中又雪上加霜。
于是,在名教理论崩溃的同时,儒学的失落全面展开:一方面,儒家的道德哲学受到全面挑战;另一方面,儒家制定的封建礼教遭到全面冲击。
究其根本,儒学衰败在于儒家自身过于看重政治家的人格,过于倚重政治家的个人人格的感召力去作为整合社会的力量,这一弊端在东汉末年及三国魏晋的大权旁落、群雄割据中显得尤为突出,出现了大量名实不符、欺世盗名的现象,名教成了被人利用的政治工具和文化砝码,这不得不使人们对于儒家思想产生怀疑以至大失所望。
同时,曹魏政权对于儒家精神的最新诠释,即唯才是举、尚法重刑、名实相证,几乎同传统儒家精神完全相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和茫然。
二、道学热西汉初年,统治者鉴于秦亡教训,接受了“无所为而无所不为”的治国命题,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迅速恢复了经济与社会的稳定。
这种熔儒家“仁义”于道家“无为”的新道家思想,亦即所谓的“黄老之学”。
但是,这种道家思想的繁荣很快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浪潮所湮灭,随着淮南王刘安获罪遭诛,黄老之学也由盛转衰。
然而,东汉以降,道教开始兴起。
8魏晋玄学的分期和历史特点
8.魏晋玄学的分期和思想特点
魏晋玄学以老庄思想为精髓,以儒、道为思想渊源和表现形式,以本体论为特征,以追求义理为学术取向,以调和自然与名教关系为价值依归,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
一.玄学的分期
(1)正始玄学,何晏、王弼为代表人物,宣扬名教本于自然,主张贵无论;
(2)竹林玄学,嵇康、阮籍为代表,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3)西晋玄学,裴頠、郭象为代表,主张崇有;
(4)东晋玄学,道安、张湛为代表
二.思想特点
整体:糅合儒道思辨本体论义理
1.上承先秦两汉的道家思想,克服了汉代经学的弊病,糅合了儒道学说
2.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当作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
郭象则反对无能生有,提倡万物自生独化之说
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玄学贵无派提出了“以无为体”的本体论思想。
郭象则主张有之自生说
4.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魏晋玄学总的来说是以调和儒道、调和自然与名教为根本目的。
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周易》与《论语》,把儒道两者调和起来。
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
5.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
6.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重名理之辩,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思辨性很强
7.玄学盛行的形势下,佛教徒们为使佛教得到更大发展,便纷纷以玄学来解释印度佛学,于是产生了佛教玄学,玄佛合流。
8魏晋玄学政治学说的核心论点,是“因循”时代需要,灵活运用儒、法、术治国,表现为圣人无为,各种人才各尽其能。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
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有着深刻思想的文化人物,这些人物在历史上被人们称之为“玄学家”。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思想上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价值观念。
一、玄学思想的发展背景魏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消亡和新文化的诞生。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玄学家们开始思考自然和人类的本质问题,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哲学思想。
玄学家们的思想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思潮,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示。
二、玄学思想的主要内容1、道家思想的充分发挥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在思想上主要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们认为道有虚、有实,虚实不相离,道是一切事物的核心。
其中以庄子和老子的思想最为深刻影响着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
他们深刻理解了道家思想中的人道自然和道统天下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玄学思想中。
2、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与道家思想相比,玄学家们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更为明显。
玄学家们认为儒家思想讲究人文之道,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应该尽量充分发挥出来。
他们认为儒家思想重视人伦,注重社会和中华文化的延续,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玄学家们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正义”等概念,为玄学思想注入了更为深刻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
3、佛教思想的融入魏晋时期,佛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这对于玄学家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玄学家们将佛教思想中的“空”、“无”融入到玄学思想中,使其更加完善。
此外,在佛教的思想中,“缘起”、“假相”等概念也被玄学家们运用到了玄学思想中。
三、玄学思想的对当时社会的影响1、对个人思想的影响魏晋时期,玄学思想重视个人内心的修养和超脱,倡导人们追求心灵上的极致和自由。
这些观点不仅对玄学家们自身的成长有所帮助,也为当时的千古留下了深刻的人生哲学。
2、对社会的影响魏晋时期,社会处于剧变之中,人民生活十分艰难。
玄学家们通过推崇“仁政”、“正义”等概念,提出了许多理论来指导当时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玄学的繁兴及其儒学特色(一)
魏晋时期,经学式微,玄学繁兴。
玄学名士们禀承老、庄余韵,蔑弃儒家礼度,开启了一代玄风。
玄学既是对两汉经学形式上的否定,却又是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合乎逻辑的发展。
玄学与经学这两种思潮,既在理论形态上相互对立,又在思想内容上一脉相承。
一、玄学家的儒学渊源
东汉末期,一些儒者、经学家面对道德危机和经学的没落,开始逾越儒家的礼度和经学的师法家法,不拘儒者之节,杂采老、庄之说。
譬如:马融“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1),又训注《老子》、《淮南子》等道家著作。
《后汉书·马融传》载:“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夫人曰:‘古人有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
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
今以曲俗戺尺之羞,灭无资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
’”一代经学大师已津津乐道于老、庄之言,况论一般儒生文士?马融的弟子郑玄,不为经学所拘囿,“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后汉书·郑玄传》载:“(袁)绍客多豪谈,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
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上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叹服。
”所谓“依方辩对”,使“竞设异端”的四方豪俊“莫不叹服”,可见老师大儒郑玄也已脱离经学窠穴,杂采百家了。
至于经学深奥并曾正定“六经”文字的蔡邕,则憧憬一种“心恬澹于守高,意无为于持盈”、“情志泊兮心亭亭,嗜欲息兮无由生”(2)的淡泊和空灵的道家境界。
此外,汉末的杨厚、范升、虞翻、荀淑、顾凯等儒者,或修黄老之学,或为《老》、《庄》训解,或清淡而不涉世事,都已多少杂具道家色彩。
魏晋玄学正是循此路数发展而来。
细案魏晋史籍,便会发现,玄学家大多数出身于经学世家,自幼受儒学濡染,谙熟《诗》、《书》,注解儒经,与儒家经学有天然的血缘联系。
兹以几位主要代表人物为例举述于下:
何晏(?一249年),汉大将军何进之孙,因曹操纳晏母,遂为操之养子,又娶探女为妻。
史称:“初,夏侯玄、何晏等名盛于时,司马景王(师)亦预焉。
晏尝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玄)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师)是也;唯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不见其人。
’盖欲以神况诸己也。
”(3)以神自况的何晏,除了着《老子道德经论》和《老子杂论》外,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周易说》一卷(4)、《孝经注》(5),《论语集解》十卷则是何曼等集诸家之解而成。
《晋书·郑冲传》说:“(郑)冲与孙邕、曹羲、荀凯、何晏共集《论语》诸家训注之善者,记其姓名,因以其义,有不安者辄改易之,名曰《论语集解》。
”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曰:何晏等“集孔安国、马融、包氏、周氏、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义,并下己意,故为‘集解’。
”
王弼(226一249年),“好说儒道”(6),通辩能言。
《世说新语·文学》曰:“何晏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
晏问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
”何晏“甚奇弼,叹之曰:‘仲尼称后生可畏。
若斯人者,可与言天人之际乎!’”。
(7)王弼的《易》学渊自经学的荆州学派。
汉末,刘表据荆州,兴建学官,编定经书,士子学人多相依附。
荆州学者宋忠等治《易》重义理,与讲究阴阳象数的汉末《易》学不同。
刘表青年时期曾师事王粲的祖父畅,后粲与族兄凯避乱荆州,投靠刘表,表以女要凯。
蔡邕亦尝以数车书与王粲。
王粲死后,其二子及宋忠因参与魏讽的谋反而被诛杀,而蔡邕所与的旧藏书遂转入王凯子业之手。
而王业之子便是王宏、王弼。
其后,曹操取荆州,宋哀与王氏北上,玄学遂盛于洛下。
王弼曾着《周易注》十卷(8)、《周易略例》一卷(9)和《论语释疑》(10)。
此外,见于诸史著录的有关《易》学著作还有《周易大衍论》、《周易究微》、《易辨》和《易传纂图》。
阮籍(210一263年),“容貌魂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善怒不形于色。
……博览群籍,尤好《老》、《庄》。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11)。
《世说新
语·任诞》刘孝标注引《竹林七贤论》云:“诸阮前世皆儒学,善居室,唯咸一家尚道弃事,好酒而贫。
”儒门世家的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12)。
他着有《通易论》一卷(13)。
嵇康(223一262年),出自儒门,《三国志·魏志·嵇康传》注引嵇绍曰:“嵇康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达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而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钦。
”他曾着《春秋左氏传音》(14)和《周易不尽意论》(15)。
嵇康曾在洛阳刻石写经,《世说新语·言语》刘孝标注引嵇绍《赵至叙》云:“(赵至)年十四,入太学观,时先君在学写石经古文,事讫去。
”嵇康后为司马昭系狱治罪,《世说新语·雅量》刘孝标注引王隐《晋书》说:“康、文下狱,太学生数千人请之。
”可见,嵇康是深受儒学子弟仰幕的。
向秀(227一277年),《世说新语》说:“秀与嵇康、吕安为友,取舍不同。
嵇康傲世不羁,安放逸迈俗,而秀雅好读书。
二子颇从此嗤之。
后,秀将注《庄子》,先以告康、安,康、安咸曰:‘此书讵复须注?徒弃人作乐事耳!’乃成,以示二子。
康曰:‘尔故复胜不?’安乃惊曰:‘庄周不死矣!’”(16)他少而精通儒学,“弱冠着《儒道论》,弃之不录,好事者或存之”。
又曾“注《周易》,大义可观,而与汉世诸儒互有彼此”。
(17)《周易注》已佚,为丁国钧《补晋书·艺文志》著录。
此外,向秀还着有《易义》一书(18)。
郭象(252一312年),“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
太尉王衍每云:‘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19)“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20)他着有《论语隐》一卷(21)、《论语体略》二卷(22)。
此外,玄学名士阮咸出于儒学世家,着《尚书》学著作《三愤书》一卷(23)。
裴楷“特精《易》义”(24)。
卫玠精通《周易》,“少有名理,善《易》、《老》”(25)。
钟会“年四岁授《孝经》,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岁诵《易》,十二岁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岁诵《周礼》、《礼记》,十四岁诵成侯《易记》……”(26)。
荀粲出自儒门,其“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幸以为子贡称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古人之糠。
”(27)。
谢鲲也出自儒门,《世说新语·文学》刘孝标注引《晋阳秋》说:“谢鲲学幼舆,陈郡人。
父衡,晋硕儒。
鲲性通简,好《老》、《易》,善音乐,以琴、书为业。
”
由上述诸人之学行,不难看出,魏晋玄学名士无论在学术师承、家学渊源上,抑或在其研习的著作上,都与两汉经学有新丝万缕的联系。
当然,出之于儒学并不等于就是儒学,如先秦墨子出于儒而非儒、韩非师事儒学则而荀子而集法家之大成。
而且,笺注哪家著作也不一定就表明其一定会沿袭什么思想,思想史上“六经注我”的情况不乏其例。
所以,探讨玄学与儒学的关系,是根本的还是要看玄学家自己的思想内容和学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