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的玄学思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学,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为魏晋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家皆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

两汉时期,经学尤其是以公羊传为代表的今文经学独尊,汉武帝时被列入官方意识形态作为朝廷入仕干禄之门;而步入东汉,虽今古文逐渐弥合趋同,但由於光武帝刘秀本身便以谶纬立国,遂使经学日益谶纬化,以白虎观会议为经学国教化,神学化之标志。天人、阴阳、符应等观念大盛,使学术依附政治,而流於荒诞,深受王充、仲长统、荀悦等人批判;而古文经学虽偏重实证训诂,但经过贾逵等人的政治调和,日渐谶纬,流於支离。在士人集团中,经历了党锢之祸,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还有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使得玄学成为一种新思潮,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至汉末魏晋时,儒家经学虽仍为官方学术主流,然玄学风气则随名士清谈逐渐流行,以《老子》、《庄子》、《易经》为讨论张本,喜好讨论有无、本末等玄理,论辨深具理致。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其主要讨论内容有:(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

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曹魏正始时期(240-248年)的何晏与王弼是玄学的倡始人。何晏的《论语集解》、《道德论》,王弼的《易注》、《老子注》,都是玄学的重要著作。他们论证了有无、本末、一多、动静等哲学范畴,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又说“无”即为“道”。无与道虽然是无形无名,不可为象的,然而却是一切有形有象物体的本源,是地道的客观唯心主义。他们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名教(封建等级制度、礼乐教化)出于自然(玄学的道和无)的主张,以证明名教是宇宙的本体“无”或道的产物,而且是有其必然性的。这样,就将儒家的名教同道家的“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论证了名教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可见玄学是以曹魏的时政需要为依据的。

正始以后,掌权的司马氏为了篡夺曹魏政权,标榜名教,主张以儒学治天下。一些拥曹派士大夫不满时政,又无力公开反抗,乃以玄学为工具,对司马氏标榜的名教进行侧面攻击。代表人物有嵇康、阮籍。他们与王弼、何晏不同,认为名教与自然是对立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阮籍为了反对司马氏假意提倡的“孝”,在母丧时饮酒食肉。他笑骂遵守礼法的伪君子为裤裆里的虱子,讽刺他们如同虱子一样循规蹈矩,“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裤裆”,却专以“咬人”为生。阮籍等人攻击名教,排斥礼法,是公开同司马氏宣战。司马氏实权在握,终将阮籍软化,并杀死嵇康。阮、嵇冲击儒家的教条,揭露司马氏提倡名教的虚伪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们思想颓废,以攻击礼教宣泄个人对司马氏的不满,并非真正反对礼教,仍然属于玄学家。

西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为向秀和郭象。他们与阮、嵇不同,是通过为《庄子》作注的

方式阐发自己的思想。他们修改了何晏、王弼的“贵无”主张,认为“有”是自然存在的,并不生于“无”,因而提出“名教即自然”的理论。向、郭把这个理论运用于政治上,认为一切现存的事物,诸如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都是合理的、自然的;认为“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这就是要让人民听其自然,遵守名教,安分守己。他们还认为“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种说法就是使统治者既有清高之名,又得剥削之实,完全是替士族门阀既享有高官厚禄,不理政事,又要假装清高的行为进行辩护。向、郭是司马氏西晋政权的拥护者,他们宣扬的理论,是完全代表士族地主利益的哲学。

到达东晋时候,玄学有了新的变化主要是在学术思想上的玄释合流。代表人物是僧肇,其代表作是:《肇论》,核心思想是万物是亦有亦无,有无双遣而并存的。他比较正确地运用了中观学的思辨理论,旁取儒学,玄学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他把中,印两地的思想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佛教哲学的中国化。他生时玄学的鼎盛期已经过去,他通过对佛学界一些不合佛学原义思想的澄清,把般若学从依附玄学的局面中摆脱出来,使佛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后中国化佛教宗派的产生。

魏晋玄学是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到魏晋时期的主流形态。它像一条清澈的大河,在历史的潮流中流淌,生生不息。

魏晋玄学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与先秦、两汉相比,魏晋玄学的根本特征,可以说是从经验直观走向了理性思辩,哲学思辩的外在手段或形式是逻辑和理性。因此,魏晋玄学从早期中国哲学宇宙论向哲学思辩的转变,内在地表明了理性原则的确立。魏晋玄学在自然观上也发生了深刻的、整体的变化。老庄等先秦哲学以及汉代的宇宙论,到魏晋哲学本体论的转变,表现在自然观上,就是把对于自然之理的根源性考察,从超自然的造物主以及宇宙创生的普遍法则(道),转入到自然事物本身的生成、发展及死亡的法则的考察。并且承认,自然存在物的存在根据或理由,是其本身的,即内在的。这就明确地承认自然存在物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魏晋玄学在哲学史上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它为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其思辨形式又对佛家思想传入中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弘扬道家的哲学思想,并从侧面发展了儒家思想。

魏晋玄学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总的来说,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南北朝时,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玄学家也有以谈佛理见长者,玄佛合理。东晋后,玄学已与佛学合流,做为一种时代思潮的玄学也就"笑渐不闻声渐悄"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