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

合集下载

作为书画鉴定家的黄宾虹

作为书画鉴定家的黄宾虹

5 . 厘米, 面红色甍蓉树枝 .其上栖一锦 36
鸡,其下秋菊一 ,上舞蝴蝶一对,细勾晕 染,工丽雅致 。但后人多认为此乃赵佶的代
笔 画 ㈨
上述数例.难免有以徐邦达先生鉴定结 论为砰判标足之嫌,_ 则不然。黄宾虹首先 奕
是一位书画家,其次才是书画牲定家 而徐
邦选虽也兼善书画,但他在书画鉴定上用力
片 世界眼光从事中国画学著述的美术史家 . j
他尤精 于中国传统书画史的研究.而他的研
究 一向注重I 它从史出 以论贯史.道艺并重
法理 并行,这些特点只须一览上述文字 .既 能晓畅 流利,明白如话。黄宾虹的确不是职
业书 画鉴定宗 ,但对 中西艺 术研究 皆有不
凡的建树 , 同时又 是一位颇具 功 力的书画 家.对书画鉴定 自然有着深邃的见解。如他
中国2 世纪公认的画坛巨匠.尤其在山水画 0
宾虹 与美术 史等 .所涉厦领域极为广阔 ,随 择一处即可 见其涉猎之博浩 .学识之深湛 。 这位卓绝 一代的 书画大家 ,无疑是一座 取之
不竭的文化宝库。
二 鉴 定 故 宫 书 画
领域取 得卓越贡献,堪与齐自石相颉颃,人
称 “ 齐南黄 。若与其他大家相比,黄宾 北 虹 更具文 人气质和学识,是一位典型的学者 型画家 ,他在金石学 、美术史学、诗学、文
而号滨虹 ,嗣后改 写为宾虹 ,中年 以后以字
行 世。其 别 号尚有于向 、虹若 虹庐 虹
宾虹 与中国画学 史,黄宾虹的绘 画与书法 、
黄宾虹与中 国画论 黄宾虹 与他的时代 黄
曳 黄 山山中人等 。原 籍安徽 省辙县 西多潭 渡村 .【 6 年 【 7 8 5 月2 日生于浙江省盎华城 西 南铁岭头 ,1 5 年草于浙江省杭州市 他是 95

黄宾虹生平事迹观后感

黄宾虹生平事迹观后感

黄宾虹生平事迹观后感看了黄宾虹的生平事迹,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宝藏的大门,那感觉老奇妙了。

一开始了解到黄宾虹出生的年代,那可是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呢。

可这老哥,就像乱世里的一股清流,一头扎进绘画的世界,根本不管外面有多乱哄哄。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暴风雨里乱跑的时候,他找了个安静的角落,专心致志地摆弄他的画笔颜料,这种定力可真不是盖的。

他年轻的时候,到处游历,这游历可不只是游山玩水啊。

人家那是拿着画笔,把看到的山水都装进自己的脑袋里,再从笔尖流到画纸上。

就像他把大自然当成了自己的大画室,那些山川河流都是他的模特儿。

他一边走,一边看,一边画,每一笔都像是在和大自然对话。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山间小路上,眼睛发亮,盯着远处的山峰,心里想着:“嘿你这模样,我得好好把你画下来。

”而且黄宾虹对画画那是相当痴迷。

他不像有些人,画个几笔就觉得自己行了。

他是一辈子都在钻研啊,不断地尝试新的画法,琢磨新的技巧。

他的画就像是一个神秘的世界,越看越有味道。

刚开始看的时候,可能觉得就是黑乎乎的一片,但是仔细一瞧,好家伙,那里面的层次就像千层饼似的,一层一层的,充满了各种细节。

他就像是个魔法画师,用黑色和水墨把山水的神韵给变出来了。

他晚年的时候,眼睛都不太好了,可这也没挡住他画画的热情。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虽然眼睛瞎了,但是凭着感觉和深厚的内力,一招一式还是虎虎生风。

他晚年的作品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像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对绘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看完他的生平事迹,我就觉得,这人真是把一辈子都献给了绘画。

他不在乎名利,就一心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用画笔表现出来。

他的这种执着和热爱,真的很让人佩服。

我就想啊,咱们生活里要是也有这样的劲儿,不管做啥,肯定都能做出个样儿来。

这黄宾虹啊,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艺术的天空里闪闪发光,也给咱们这些后人树立了一个超级酷的榜样。

黄宾虹

黄宾虹
人物简介
黄宾虹 (1865-1955)祖籍安徽歙县西 乡潭渡村,出生于浙江金华。原名懋质,后改 名质,字朴存,中年更字宾虹,别署予向,晚 年署虹叟、黄山山中人等。早年激于时事,参 与同盟会、南社、国学保存会等,后潜心学术, 深研画史、画理。曾在国粹学报、神州时报、 商务印书馆等作编纂工作,并主神州国光社编 纂《神州大观》。历任新华艺专、北平艺专、 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学养 渊博,著述宏富,诗书画印及鉴赏皆精,为中 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巨匠。 著有《陶玺文字合证》、《古印概论》、《古 籀论证》、《古文字释》、《古画微》、《虹 庐画谈》、《鉴古名画论》、《黄山画家源 流》、《画法要旨》、《宾虹草堂印谱》、 《画学编》、《

黄宾虹的诗词

黄宾虹的诗词

黄宾虹的诗词:
黄山道中
[作者] 黄宾虹[朝代]
狂飙逐飞霙,迅怒挟山去。

云歛山复出,恍乘鸾背翥。

一霁万里遥;下界已铺絮。

仙人榜
[作者] 黄宾虹[朝代] 未知
到此浮荣万虑蠲,那知毷氉自年年。

何因蕊榜丹崖飏,世上科名望若仙。

汤口
[作者] 黄宾虹[朝代] 未知
朅来汤口意欣欣,卅六奇峰想出群。

松槲千章岩蔽日,林峦四遶磵生云。

乍如琴韵寒泉出,时有茶香午焙闻。

不睹天都真面目,溪桥无语立斜曛。

迎客松
[作者] 黄宾虹[朝代] 未知
今古几游客,劳劳管送迎。

苍官不知老,披拂自多情。

一线天
[作者] 黄宾虹[朝代]
来径珠穿蚁,登峰松引针。

清晖惬幽赏,真欲惜分阴。

、、、、、、、、、、、、、、、、、、、、、、、、、、、、、、、、、、、、、、、、、、、、。

黄宾虹的诗

黄宾虹的诗

黄宾虹的诗
黄宾虹,这位艺术巨匠,他的诗可真是奇妙无比啊!
你能想象吗?他的诗就像一幅幅隐藏着无尽奥秘的画卷,初看时或
许觉得平淡,可当你细细品味,就仿佛置身于一个深邃的艺术殿堂。

比如说他那首,“黄山脚下汤口镇,绿水青山入画屏。

” 这不就是把
那美丽的景色一下子展现在我们眼前了吗?
他的诗有的像潺潺的溪流,轻柔地流淌在心田;有的又像汹涌的波涛,冲击着我们的心灵。

还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探讨黄宾虹的诗,有人说:“他
的诗太晦涩难懂啦!”另一个朋友马上反驳道:“怎么会?那是你没有
用心去感受!” 就像我们面对一道美味的佳肴,有人觉得太辣,有人却
觉得正合口味。

黄宾虹的诗,不就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吗?他把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都融入到了那一行行的诗句里。

在我看来,黄宾虹的诗是艺术宝库里璀璨的明珠,值得我们反复品
味和珍藏!。

黄宾虹画学篇释文

黄宾虹画学篇释文

黄宾虹画学篇释文一、黄宾虹及其画学理论简介黄宾虹(1865 - 1955)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

他的画学理论极为丰富深邃,对传统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1. 绘画理念的核心- 黄宾虹强调师法自然。

他认为画家应以自然为师,深入观察山水的神韵、气象等。

他一生遍游名山大川,像黄山、九华山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在游历中,他仔细体会山川的不同风貌,如黄山的奇崛、九华山的清幽等,并将这些感受融入到绘画创作中。

- 重视笔墨。

他的笔墨理论是其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笔墨不仅仅是绘画的工具和技法,更是画家表达情感、体现修养的重要手段。

他对笔墨的运用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其笔下的线条富有韵律和节奏感,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丰富。

2.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黄宾虹深入研究传统绘画。

他对古代画家如董源、巨然、倪瓒等的作品进行了大量的临摹和研究。

他从传统绘画中汲取了构图、笔法、墨法等多方面的营养。

-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又大胆创新。

他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他对墨法的创新,创造出了“五笔七墨”法。

“五笔”即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积墨、焦墨、宿墨。

这种创新的墨法使他的画作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既有着深厚的传统韵味,又有着现代的艺术气息。

释文:- “唐画刻画如缂丝”:唐代的绘画在表现上如同缂丝工艺一样精细入微。

唐代绘画注重写实和细节的刻画,画家们以精湛的技艺描绘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

例如阎立本的人物画,人物的形态、服饰等细节都描绘得十分准确细致。

- “力挽万牛要健笔,所以浑厚能华滋”:要画出雄浑有力、浑厚而又华美的画作,需要画家有健劲的笔法。

这里强调了笔法的重要性,只有笔法强健有力,才能在画面上表现出浑厚的质感,同时又能展现出华美的艺术效果。

就像黄宾虹自己的绘画,他用苍劲有力的线条勾勒山水轮廓,再用丰富的墨色晕染,使画面既雄浑又富有韵味。

- “粗而不犷细不纤,优入唐宋元之师”:绘画时,线条或笔触粗犷但不能野蛮粗糙,细致之处又不能过于纤细柔弱。

国画艺术大师黄宾虹简介

国画艺术大师黄宾虹简介
以前,又把积墨法改为渍墨法,完成了他的“浓、淡、破、泼、
渍、焦、宿”7字墨法论。这是他几十年对国画艺术理论研究和
国画艺术实践的经验总结。
黄宾虹的传世作品有:《蜀江归舟图》轴(藏上海博物馆)、
《谢灵运诗意图》轴(藏中国美术家协会)。1954年上海人民美
术出版社出版《黄宾虹山水画集》;196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辟了一条新路。
黄宾虹一生多才多艺,尤以绘画为最,因此他的诗几为画名
所掩。除此以外,他还善书法,兼治金石文字、篆刻,精通鉴赏,
并对画论画史见解精辟。他认为明代名家的笔墨沉雄桀骜,而清
代各名家的笔墨流于柔疲,即使自以为笔下有金刚杵的王麓台,
也不能免修饰涂泽之迹。他从此得出结论,国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获释。1905年应聘安徽公学任教。1908年至上海参加国学保存会
开办藏书楼。1909年与柳弃疾等人创立“南社”,并参与编辑
《国粹学报》、《国学丛书》、《神州国光集》等书刊画册,宣传
民族、民主革命思想。1921年参加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工作,
任美术部主任。1926年任上海神州国光社编辑,发起成立上海艺
上山都要小住,少则几十日,多则累月经年,并自号“黄山山中
人”。黄宾虹每到一处,总是全身心地投入真山真水的怀抱,留
下了许多诸如“雨淋墙头月移壁”的动人故事。就这样,黄宾虹
在真山真水中探索艺术的真谛,他认为晨昏云雾中的深山幽谷具
有特殊的美感, 于是他的画多是苍黑的层峦叠嶂,形成了郁郁苍
苍、厚重深邃的独特风格,在古之画家所不敢逾越的荆棘丛中开
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华东分院教授、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1955年1月90寿辰时获华

黄宾虹《画学篇》背后的来往旧事

黄宾虹《画学篇》背后的来往旧事

黄宾虹《画学篇》背后的来往旧事1953年春,黄宾虹满怀激情地创作了中国绘画史的“扛鼎之作”——《画学篇》。

时隔70年,2023年6月12日,《画学篇》创作手稿在中国嘉德2023春季拍卖会拍出2300万元的高价,每平尺超过300万元,刷新了黄宾虹书法作品的拍卖纪录。

黄宾虹的书画,在其生前就一直有“冰火两重天”的评价,直到今天依然如此,弃之者将其视为世俗所谓的“丑书”,誉之者推许其为天下“第三行书”。

但之前更多是专业的两极评价不同,今天拍卖的“天价”所引发的部分公众将其视为“丑书”之一而加以抨击的现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当前书法艺术在专业领域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割裂状态,以及功利性的价值判断与艺术性的专业判断之间难以调和的困境。

黄宾虹弥留之际曾说“五十年后方识我”,在他逝世50年后,从黄宾虹作品历年成交的价格数据来看,其作品的拍卖价的确是水涨船高,今《画学篇》创作手稿膺此昂价,不正是在验证黄宾虹当年的预言吗?文/图:张贤明黄宾虹手书赠赖少其《画学篇》手稿(三卷书屋提供)黄宾虹手书《画学篇》赠多位好友《画学篇》是在1953年黄宾虹年已90岁且双目近乎失明的状态下创作的,是其研究中国画学发展史和梳理历代画学艺术的高度概括之作,是其毕生画学经验、实践的结晶。

作为现代较早的几位中国画史研究者,黄宾虹寄寓上海时(1908—1937)已发觉西方文化思潮冲击之下传统画学的式微之势,为此他撰写了《中国画史馨香录》《古画微》《画法要旨》等画史著作,与同时期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等相比,这些著作明显偏向于坚守中国传统。

“他依托于传统绘画的本体规律,以一种‘内行’和‘内观’的视角,用自己擅长的考据、鉴定、汇编等手法,梳理、整合丰富的文献、史料,阐发了自身对传统中国画的深层理解,构建起整体而延续的绘画史发展脉络。

”1937年,黄宾虹开始蛰伏于北平十年,由于抗战的影响,他对明清之际画家的民族气节和风骨特别推崇,也是在这个时期提出了“道咸画学中心”说,追求金石书法与画法的融合。

黄宾虹简介——精选推荐

黄宾虹简介——精选推荐

黄宾虹简介
涵养德性⽂⾏天下
诗⽂书画⾛天涯
黄宾虹简介
黄宾虹(1865年1⽉27⽇—1955年3⽉25⽇),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

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于浙江省⾦华市。

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花卉并注重写⽣,为⼭⽔画⼀代宗师。

黄宾虹成名相对较晚,50岁以后画风逐渐趋于写实,80岁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们所熟悉的“⿊、密、厚、重”画风。

黄宾虹中年所作苍浑清润,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道劲有⼒,在⾏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

晚年尤精墨法,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时在浓墨、焦墨中兼施重彩,使⼭川层层深厚,⽓势磅礴。

并以“明⼀⽽现千万”的表现⼿法,写出浑厚华滋、意境深邃的⼭川神貌,这⼀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画上升到⼀种⾄⾼⽆上的境界,在美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对画论、画史,均有研究,见解精辟。

百年巨匠——黄宾虹(上、中、下)

百年巨匠——黄宾虹(上、中、下)

百年巨匠——黄宾虹(上、中、下)他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和齐白石其名,却鲜为人知,与谭嗣同的会面,让他的命运发生意外转折,他是黄宾虹,晚年失明,依旧坚持做画,最终成为一代大师……黄宾虹作品欣赏---------黄宾虹宝铁研斋图142.5×50.6cm33黄宾虹岚影千寻图137×50cm68.75黄宾虹柴门独掩33×127cm94.6黄宾虹春光老屋127×65 cm132黄宾虹春山雨霁图121×40.5cm黄宾虹 1909 山水四屏146×38cm×4黄宾虹 1923年作虞山图83×41cm35.2黄宾虹 1925年作云归草堂图113×35cm46.2黄宾虹 1928年作山水80×38cm6.82黄宾虹 1929年作山水146×58cm275黄宾虹 1930年作风轩水槛图123×38cm50.6黄宾虹 1932 花卉合册黄宾虹 1932年作听帆图99.6×39.3cm77黄宾虹 1937陈仲鱼诗意图101×40cm96.8黄宾虹 1941年作浙东记游102×39cm黄宾虹 1942年作云林笔意山水69×30cm3.3黄宾虹 1943 元人诗意图115×50.7cm黄宾虹 1944年作拟董巨二米大意173.5×91.5cm1064黄宾虹 1945年作芍药74.5×33.5cm55黄宾虹 1946年作峨眉伏虎寺75.5×34cm99黄宾虹 1946年作粤西纪游64×32cm55黄宾虹 1947年作峨眉山色73×41cm90黄宾虹 1947年作夏山访友图115.2×34cm 132黄宾虹 1948年作桐庐纪游126×46cm187黄宾虹 1948年作虞山风景37×70.5cm黄宾虹 1948山水74×41cm黄宾虹 1949 山水四屏153×40.5×4cm643.5黄宾虹 1949年作山水85×41.5cm99黄宾虹 1950 湖乡小景35×27cm黄宾虹 1950年作湖山欲雨68×30.5cm72.6黄宾虹 1950年作山水81×33cm22黄宾虹 1950年作西谿泛舟80×36cm28.6黄宾虹 1951年作纪游册册页(十二开)23.8×17.6×12cm341黄宾虹 1951年作蜀山记游图55×26cm19.8黄宾虹 1951年作夜山图88×31cm58.3黄宾虹 1951年作云山松影图70×32.5cm168黄宾虹 1951年作左湖右岭67.5×32.2cm33黄宾虹 1952 黄山鸣炫泉101×34cm黄宾虹 1952 青城山掷笔峰黄宾虹 1952 云树之思87×32cm黄宾虹 1952年作松筠高阁91.5×44.5cm 253黄宾虹 1953 富春山水125×48.5cm黄宾虹 1953年作浑厚华滋88.5×32cm198黄宾虹 1953年作山水31×21cm40.7黄宾虹 1954年作山水68.2×37.6cm80.3黄宾虹 1954年作溪山伐舟94.5×34.5cm198黄宾虹 1955年黄山汤口 4700多万黄宾虹沧江渔歌图101×40cm77黄宾虹苍岩浮碧158×55cm88黄宾虹层峦耸翠106×40.5cm26.4。

黄宾虹生平

黄宾虹生平

黄宾虹,原名懋质,因生于农历元旦,又取名元吉,又因讳十世祖元吉名,改名质,字朴存。

用别号甚多,以宾虹为最。

祖籍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生于浙江金华。

黄宾虹一生跨越两个世纪,两种时代,最终以中国画大师名世。

而重要的是他的思考和实践,有着深刻的世纪之变的印记。

在社会激变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艺术发展的诸多难题面前,黄宾虹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浑厚华滋”即健康和平的生存理想和淳厚振拔的精神重塑为艺术创造的美学指归,数十年孜孜埋头苦干。

所以,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绘画则集中体现了他对艺术史传统的深层热忱和洞察。

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发展前景的独特见解和创造。

这一创造的意义更在于为中国画史进入现代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

同时,他的创造精神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分质朴而伟大的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在时代激流中执着、智慧的一生。

“画品之高,根于人品”,黄宾虹一生勤劳谦虚,诲人不倦。

从青年时代起,他就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当他九十寿辰之际,华东文化部授予他“中国人民优秀画家”的称号。

宾虹大师逝世之时嘱其家属,将其收藏的古今名画2283件,铜器、瓷器、玉器及他自己的数千件作品全部赠给国家,足见先生热爱祖国之忱。

纪年农历正月初一即公元一八六五年一月二十七日子时同治四年乙丑诞生于浙江金华铁岭头。

公元一八六六年同治五年丙寅三岁。

在金华。

旧民主主义革命领袖孙文(中山)诞生。

公元一八六七年同治六年丁卯四岁。

在金华。

公元一八六八年同治七年戊辰五岁。

在金华。

公元一八六九年同治八年己巳六岁。

在金华。

“前聘汤溪邵赋清师,年六十余,为童子师。

家塾藏有《字汇》等,稍稍能检阅,粗知字有形声谊,能好问。

”(宾虹自撰年谱稿)“六岁,临摹家藏的沈廷瑞(樗崖)山水册,极得老师亲友的赞许。

”(王伯敏著《黄宾虹》)公元一八七零年同治九年庚午七岁。

在金华。

“到了七岁,识字千余。

”(王伯敏著《黄宾虹》)公元一八七一年同治十年辛未八岁。

在金华。

是年宾虹族侄崇惺授庶吉士,官闽中,绕道来金华八咏楼。

黄宾虹书画鉴定要点

黄宾虹书画鉴定要点

黄宾虹书画鉴定要点
1. 作品款识:
- 检查作品上的款识是否为黄宾虹的真迹,包括书写风格、笔墨、印章等。

- 了解黄宾虹在不同时期的款识变化,以及他常用的印章形式。

2. 纸质与绢质:
- 观察纸张或绢帛的质地、年代、纹理等特征,是否符合黄宾虹活跃时期的材料。

- 检查纸张或绢帛的残损程度,以判断其真伪。

3. 笔墨:
- 研究黄宾虹不同时期的笔墨运用,包括笔触、笔力、色彩等。

- 留意是否有后期人为修补或涂改的迹象。

4. 构图与布局:
- 分析作品的构图、布局是否符合黄宾虹的风格特征。

- 了解他在不同题材作品中的构图习惯。

5. 题材与内容:
- 考察作品的题材是否符合黄宾虹的创作范围和兴趣爱好。

- 研究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思想内涵等。

6. 款印对照:
- 将作品上的款识与已知黄宾虹真迹进行对照比对。

-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他在不同时期使用的印章形式。

7. 历史流传:
- 追溯作品的历史流传渊源,查证其出处和前手藏家。

- 如有相关文献记载或专家鉴定意见,可作为参考依据。

8. 科学检测:
- 在必要时,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材料成分、年代等方面的检测。

- 但科学检测结果仅作为辅助判断,不能完全取代艺术鉴赏。

鉴定黄宾虹书画作品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并结合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综合判断。

只有多方面严格把关,才能确保作品的真伪属实。

黄宾虹生平事迹观后感

黄宾虹生平事迹观后感

黄宾虹生平事迹观后感看了黄宾虹的生平事迹,就像走进了一场五彩斑斓又充满深沉韵味的大冒险。

以前对黄宾虹只是略有耳闻,知道他是个画画很厉害的大师。

可深入了解他的生平后,那可真是惊掉了我的下巴。

这位老兄,简直就是为画画而生的。

他一生对绘画的热爱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从来就没有熄灭过。

黄宾虹年轻的时候,那也是个充满探索精神的小青年呢。

他到处游历,看山看水看世界。

你想啊,他背着个行囊,在山川之间穿梭,眼睛就像扫描仪一样,把那些大自然的美景一股脑儿地全装进心里。

这种对大自然的痴迷,就像是孩子对糖果的热爱,根本停不下来。

他看到那些山水,不是简单地瞧一眼,而是像要把山水的灵魂都给看穿。

我仿佛能看到他站在山脚下,仰着头,眼睛里闪着光,心里琢磨着:“这山的纹理,这水的走势,我得怎么把你们画到纸上呢?”他的绘画之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

就像走在一条布满荆棘的小道上,时不时就被扎一下。

但他可没被这些困难吓倒。

他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摸索。

有时候画出来的东西可能不被当时的人理解,就像他在说一种很前卫的语言,别人都听不懂。

可是他不管啊,依旧我行我素地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

这种坚持,真的让我特别佩服。

就好比大家都在走平坦的大马路,他却独自开辟了一条崎岖的小路,还坚定地走下去,他坚信自己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而且黄宾虹对绘画的钻研那叫一个深入骨髓。

他的晚年,眼睛都不好使了,可还在画画。

我就想啊,这得是多爱画画啊,都已经看不清这个世界了,还能凭借着心中的印象和感觉,一笔一笔地勾勒出那震撼人心的画作。

这就像是一个武林高手,已经到了不用眼睛看,仅凭感觉就能出招制敌的境界。

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热爱,什么叫执着。

看他的生平事迹,我还觉得他特别像一个宝藏挖掘者。

在绘画这个巨大的宝藏里,不停地挖掘着更深层次的东西。

他不仅仅是在画山水的表面,而是深入到山水的内部,把那些隐藏的韵味、气质都给挖掘出来,然后用笔墨展现在纸上。

他的画就像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每一笔都蕴含着他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精品赏析】黄宾虹|大篆对联

【精品赏析】黄宾虹|大篆对联
对联之三
“ 樂天尊古應難老 吉德飲和宜永年 ”
集大篆文字七言聯 紙本,縱157 · 5厘米,横27厘米,1930年作,安徽省博物館藏 釋文:樂天尊古應難老 吉德飲和宜永年 劼修大兄姻世先生隱居勵節 兼精書韓行年七十 神明不 衰 所養有可知 契闊日久 因集周金文為楹語以博一笑 潭濱黃賓虹書于滬上 鈐印:賓弘 原名質 对联之四
“ 星分箕畢永民好 雨足桑麻樂歲豐 ”
篆书七言聯 蠟箋,縱183厘米 横24 ·5厘米,安徽省博物館藏 釋文:星分箕畢永民好 雨足桑麻樂歲豐 丹生先生清鑒 天都黄賓虹篆于滬江 鈐印:烟霞散人 黃賓虹 黃山山中人
“ 繁花院畫有參錯 散木匠門無弃遺 ”
集大篆文字七言聯 紙本 縱138 · 8厘米 横27 ·4厘米,1951年作,浙江省博物館藏 釋文:繁花院畫有參錯 散木匠門無弃遺 辛卯 八十八叟賓虹集古籀文撰書 鈐印:十硯千墨之居 黃賓虹 黃山山中人 对联之九
“ 贊皇世業平泉記 樞密新堂畫錦□ ”
大篆七言聯 蠟箋 縱一六四厘米 横三四 · 五厘米 安徽省博物館藏 釋文:贊皇世業平泉記 樞密新堂畫錦□ 雅初老伯大人清鑒 樸存侄黄質篆 鈐印:印文不詳 樸丞□□ 对联之十
“ 耦種野花成小圃 醉題卷石當矛山 ”
集大篆文字七言聯 紙本, 縱178厘米 横27厘米,安徽省博物館藏 釋文:耦種野花成小圃 醉題卷石當矛山 賓谼黃樸存集籀古文字 鈐印:高蹈獨往蕭然自得 黃質私印 黃賓虹 对联之二
“ 存轡晨興星在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欄夜靜月移花 ”
集大篆文字七言聯 紙本,縱135· 5厘米 横20厘米,1928年作,安徽省博物館藏 释文:存轡晨興星在樹 雕欄夜靜月移花 集商周金文 丁卯四月 黃賓虹篆 鈐印:高蹈獨往蕭然自得 黃質之印 散木

黄宾虹的生平简介

黄宾虹的生平简介

黄宾虹的生平简介黄宾虹简介黄宾虹(1865 年1月27日——1955 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

近现代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

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

他的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

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

黄宾虹个人经历1865年乙丑1月27日(农历乙丑年元旦),名懋质,又名元吉,后易名质,字朴存,号滨虹。

原籍徽州歙县潭渡村,诞生于浙江金华府城西之铁头岭寓所。

13岁随父返歙县应童子试,名列前茅。

民国丁戊间,易字宾虹,以字行。

因生于正月子时,未立春,循旧俗,自我纪年均增一岁,本表从之。

1869年己巳,地方不靖,随父避乱至金华山,居罗店,延师启蒙,从李灼先、李咏棠习举业。

课读之暇,尤爱好金石书画。

从萧山倪翁处闻“当如作字法,笔笔亦分明”画诀。

1870年庚午,家塾藏有《字汇》等书,稍能检阅,粗知字有形声之谊。

入金华山中读书,习画甚勤。

1871年辛未,族侄黄崇惺以庶吉士分发福建归化,道经金华,为订课程并游八咏楼。

抵归化后以重订《潭滨琐志》寄赠。

1872年壬申,程健行来授四子书及五经,凡五年。

1874年甲戌,读族祖黄白山《字诂》及黄春谷《梦陔堂文说》、《经说》。

1875年乙亥,从赵经田、应芹生、李灼先、李咏棠问学,五经毕业,习为诗。

1876年丙子,随父返歙县应童子试,名列前茅。

在故里旧族处得观所藏古代书画真迹,尤喜董其昌、查士标山水画。

1877年丁丑,奉父母命,偕胞弟懋庚、族侄崇保赴歙县应院试,列高等。

黄宾虹与高剑父、张谷雏交往几个问题的再考证

黄宾虹与高剑父、张谷雏交往几个问题的再考证
艺术交流
他们的交往体现了当时中国画坛上不同流派、不同地域之间的交 流与融合,对于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和艺术氛围具有重要的参考 价值。
历史背景
通过对他们交往的考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 景以及中国画坛的发展状况。
对三人艺术成就的总结和评价
黄宾虹的艺术成就
黄宾虹是中国画坛上一位杰出的画家,他的山水画作品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绘画技巧 和理论贡献了中国画理论的新篇章。
段佳话。
三人之间的交往主要通过作品交流、 互相观摩、切磋技艺等方式进行。他 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不仅增进了 彼此之间的友谊,也为中国绘画艺术
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交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 作品
黄宾虹与高剑父的交往及重要事件
1905年,黄宾虹应高剑父之邀,赴广州 主讲《书画名画谈》,此为两人交往之 始。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浙江人,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
喜爱绘画。他是中国画坛上的一位巨匠,也是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之
一。
02
高剑父(1879-1951) Nhomakorabea广东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
具有革新精神的艺术教育家,对推动中国绘画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
献。
03
张谷雏(1897-1969)
详细描述
黄宾虹和高剑父分别代表了传统派和革新派,黄宾虹强调传统和笔墨,注重内敛和厚重感;高剑父则主张革新 和现代化,注重形式和表现力。虽然理念不同,但两人在艺术交往中互相切磋、互相欣赏,彼此交流对艺术的 认识和看法,这体现了艺术交往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黄宾虹与张谷雏的艺术理念探讨

近代大师——黄宾虹

近代大师——黄宾虹


黄宾虹的绘画价值,随着时间的 推移,其效应已显示出来,而其 艺术价值的显现,又是全方位的。 除其山水画外,花鸟画也境界不 凡,书法成就更不能等闲视之; 他还有着自己的画学理论建构; 其金石篆刻、文字学、考古学也 颇有建树。黄宾虹的确是一位 “不能仅以画史目之”的学者型 艺术家。由于黄宾虹在美术史上 的突出贡献,在他90 岁寿辰的时 候,被国家授予“中国人民优秀 的画家”荣誉称号。
法从理中来,理从造化至,气至则造化入画,自然在笔墨之中而跃现于纸变化中
来。法备气上。——1953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
录》
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 “不似之似”、“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此皆 绘画之至理,学者须深悟之。——1955年3月病中语。见王
69~70岁, 黄宾虹有巴 蜀之游。这 是他绘画上 产生飞跃的 契机。其最 大的收获, 是从真山水 中证悟了他 晚年变法之 “理”。证 悟发生在两 次浪漫的旅 游中

七十岁后,所画作品,兴会淋漓、 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 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 磅礴,惊世骇俗。所谓“黑、密、 厚、重”的画风,正是他逐渐形成 的显著特色。这一显著特点,也使 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 的境界。
他的花鸟画,偶 一为之,雅健清 逸,别具一格。 书法师承钟鼎文 和晋魏。行草取 法王献之、颜真 卿,楷书取法 《郑文公碑》、 《石门铭》、褚 遂良等。博采众 长,出以己意, 浑朴沉雄之中隐
含着清刚秀逸。
论文话语录

作山水应得山川的要领和奥秘,徒事临摹,便会事事依人作嫁,自为画 者之末学。——1948年语。见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
代表作品《秋林图》

黄宾虹金文书法初探

黄宾虹金文书法初探

黄宾虹(1865—1955),生于浙江金华,籍贯安徽歙县,原名质,字朴存,晚号宾虹,别署为予向、虹叟,近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金石学家。

黄宾虹作为一代山水画大师的地位已毋庸置疑,然其在金文书法上的成就却是为画名所掩。

黄宾虹的金文书法成就不是单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所得,而是其综合学养的完美体现。

他精通各类古文字,进而发现金文书法之内美,大胆地将山水画的笔意融入金文书法创作,形成古雅奇崛的风格,终臻化境。

通过梳理黄宾虹的金文书法研习之路,我们可以发现其金文取法的多样性,感受其书法的内美特质。

一、黄宾虹金文书法的风格演变(一)探索与创作:工整有余,奇趣不足黄宾虹金文书法创作的第一阶段是从20多岁到59岁这段漫长的岁月。

在20多岁时,有人送他《师簋》拓片,他如获至宝,不忍释手,遂将其装裱成册,随身临习,自此打下良好的金文基础。

尔后,其入世渐深,看过的各类金石器物亦多,对其热爱至闻韶忘味。

黄宾虹不间断地临习金文,先后临写过《师簋》《大盂鼎》《散氏盘》《龙盘》等“三代”钟鼎铭文。

他凭着金石学功底,以及对“三代”古文字的认识,直接把大篆审美范畴定格在“三代”金文中,直取其为金文书法创作的根基。

黄宾虹早期的金文书法作品字形方正,章法较为单一,用笔拘谨,个人面貌尚不明显。

如他46岁所书《联鄂楼》题额正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隐居北京期间,是黄宾虹研习金文书法困而知、勉而行之时,也是其金文书风慢慢沉淀,进而产生渐变的阶段。

(二)积淀与成熟:刚柔并济,雅致醇厚黄宾虹金文书法创作的第二阶段是从60岁到87岁。

到了耳顺之年,黄宾虹的大篆已粗具个人面貌。

他从清代“使笔如刀”的刚健婀娜笔法中悟出抑扬顿挫的浑厚用笔。

在这一时期,他留下很多临习作品,如《临〈大盂鼎〉》《临〈卫肇鼎〉》《临〈免盘〉》等,金文书法功力日益精深。

他在取法上不局限于所临金文,先秦的古玺印文也为其所用,字体瘦长,行笔虚实相间,用墨浓淡有致。

如其60岁所书《青水嫩苔留鸟篆,绿杨残叶带虫书》一联,风格上接近《虢季子白盘》,线条粗细中等,结构瘦长,用笔较凝练,墨色厚重,空间布白已有灵动舒展之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宾虹《画法要旨》自来以画传世者,代不乏人。

笔法、墨法、章法,三者为要,未有无笔无墨,徒袭章法,而能克自树立,垂诸久远者也。

不明笔法、墨法,而章法之间,力期清新,形似虽极精能,气韵难求苍润。

绳趋矩步,貌合神离,谓之无笔无墨可也。

笔墨之法,授之于师友,证之以诗书;临摹真迹,以尽其优长;流览古人,以观其派别;集众善之变化,成一己之面目。

笔墨既娴,又求章法。

画家创造,实承源流,流派繁多,尽归于法。

夫而后山川清丽,花木鲜妍,人物鸟兽虫鱼生动之致,得以己意传写之。

艺有殊科,而道皆一致。

否则入于歧异,积为弊端,黄大痴邪甜俗赖之识,何良俊谨细巧密之病,学者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潜心省察,审择不可不慎也。

慎其审择,造于精进,画之正传,约有三类:一是文人画(词章家、金石家);二是名家画(南宗派、北宗派);三是大家画(不拘家数,不分宗派)。

文人画者,常多诵习古人诗文杂著,遍观评论画家记录,笔墨之旨,闻之已稔,虽其辨别宗法,练习家数,具有条理,惟位置取舍,未即安详,而有识者已谅其浸淫书卷,嚣俗尽法,涵养深醇,题咏风雅,鉴赏之士,不忍斥弃。

金石家者,上窥商周彝器,兼工籀篆,又能博览古今碑帖,得隶草真行之趣,通书法于画法之中,深厚沉郁,神与古会,以拙胜巧,以老取妍,绝非描头画角之徒所能摹拟。

名家画者,深明宗派,学有师承。

然北宗多作气,南宗多士气。

士气易于弱,作气易于俗,各有偏毗,二者不同。

文人得笔墨之真传,遍览古今名迹,真积力久,既可臻于深造。

作家能与文士薰陶,观摩集益,亦足以成名家,其归一也。

至于道尚贯通,学贵根柢,用长舍短,器属大成,如大家画者,识见既高,品诣尤至,深阐笔墨之奥,创造章法之真,兼文人、名家之画而有之,故能参赞造化,推陈出新,力矫时流,捄其偏毗,学古而不泥古。

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一代之中,大家曾不数人。

揆之画史,特分四品:一是能品;二是妙品;三是神品;四是逸品。

古人有置逸品于神、妙、能三品之外者,亦有跻逸品于神、妙、能三品之上者。

神、妙、能三品,名家之中,时或有之。

越于神、妙、能而为逸品者,非大家与文人不能及。

虽然,一艺之成,良工心苦,岂易言哉!倪云林法荆浩、关仝,极能槃礴,而其萧疏高致,独以天真幽淡见称。

二米父子,承学承学董元、巨然、钩云画山,曲尽精微。

而论者谓其元气淋漓,用笔草草,如不经意,是宋元之逸品画,可居神、妙、能三品之上者也。

元明以后,文人偶尔涉笔,务为高古。

其实空疏无具,轻秀促弱,未窥名大家之奥窍,而未由深造其极,以视前修,诚有未逮,其外于神、妙、能三品也亦宜。

文人之画,虽多逸品,而造乎神、妙、能三品者,要以文人为可贵。

大家、名家之画,未有不出于文人之造作,而克臻于神、妙、能者也。

画者常求笔墨之法,又习章法,其或拘于见闻,墨守陈言,门区户别,不出樊篱,仅成能品。

能品之作,虽属凡近,苟磋磨有得,犹可日进于高明,其诣力所至,未可限量。

而故步自封,或且以能品止也,此庸史之画也。

明乎用笔、用墨,兼考源流派别,谙练各家,以求章法,曲传神趣,虽由人力,实本天机,是为妙品。

此名家之画也。

穷笔墨之微奥,博通古今,师法古人,兼师造物,不仅貌似,而尽变化,继古人坠绝之绪,挽时俗颓放之习,是为神品。

此大家之画也。

综神、妙、能之长,擅诗、书、画之美,情思淡宕,不以绚烂为工,卷轴纷披,尽脱纵横之习,甚至潦草而成,形貌有失,解人难索,世俗见訾,有真精神,是为逸品。

大家不世出,名家或数十年而一遇,或百年而后遇。

其并世而生,百里之近,分道扬镳,各极其致,而若继若续,畸重畸轻,历世久远,绵绵而不绝者,则文人之画居多。

古人论吴道子有笔无墨,项容有墨无笔,笔墨有失,识者嗤之。

文人之画,长于笔墨。

书法专精,先在用笔。

用笔之法,书画同源。

言其简要,盖有五焉。

笔法之要:一是曰平;二是曰留;三是曰圆;四是曰重;五是曰变。

用笔言如锥画沙者,平是也。

平非板实。

画山切忌图经,久为古训所深戒。

画又何取乎平也?夫天地间之至平者莫如水,澄空如鉴,千里一碧,平之至矣。

乃若大波大澜,小波为沦,奔流澎湃,其势汹涌而不可遏者,岂犹得谓之平乎?虽然,其至平者水之性。

时有不平,或因风回石沮,有激之者使然。

故洪涛上下,横冲直荡,莫不随其流之所向,终不能离其至平之性,而成为波折。

水有波折,固不害其为平;笔有波折,更足形其姿媚。

书法之妙,起讫分明,此之谓平;平,非板也。

用笔言如屋漏痕者,留是也。

留易入于粘滞,毫端迂缓,而神气已鲜舒和,腕下迟疑,则精采为之疲苶。

笔意贵留,似碍流动,不知用笔之法,最忌浮忌滑。

浮乃飘忽不遒,滑乃柔软无劲。

古之画者多用牙竹器为搁臂,亦称阁秘。

右手运笔,恒以左手扶之;势欲向左,抗之使右,欲右掣之使左。

南唐李后主用金错刀法作颤笔;元鲜于伯机悟笔法于车行泥淖中;算法由积点而成线,画家由起点而成线条,皆可参“留”字诀也。

粘滞何有也!用笔言如折钗股者,圆是也。

妄生圭角,则狞恶可憎,专事嵚崎,尤险怪易厌。

董北苑写江南山,僧巨然师之,纯用圆笔中锋,钩勒皴染,遂为南宗开山祖师。

其上者取法籀篆行草,或磊磊落落,如莼菜条,或连绵不绝,如游丝之细,盘旋曲折,纯任自然,圆之至矣。

否则一寸之直,皆成瑕疵;累月之工,专精涂饰;目犷悍以为才气,每习于浮嚣;舍刚劲而言婀娜,多失之柔媚,皆未足语圆也。

乃知点睛破壁,著圣手之龙头,吐气成虹,写灵光于佛顶,转圜如意,纤钜咸宜,而岂易事摹拟为乎?用笔之法有云如枯藤、如坠石者,重是也。

藤多纠缠,石本峥崂,其状可想。

况乎缪形屈曲,非同轻拂之条,虎蹲雄奇,忽跃层岩之麓,可云重矣。

然重易多浊,浊则混淆而不清。

重尤多粗,粗则顽笨而难转。

善用笔者,何取乎此?要知世间最重之物,莫金与铁若也。

言用笔者,当知如金之重,而有其柔;如铁之重,而有其秀。

此善用重者,不失其为重。

故金之重,而以柔见珍;铁之重,而以秀为贵。

米元晖之力能扛鼎者,重也;而倪云林之如不着纸,亦未为轻。

扬之为华,按之沉实,同一重也。

而非然者,误入轻松,如随风飘荡,务为轻淡,或碎景凄迷,其不用重害之耳。

唐李阳冰论篆书曰:点不变谓之布棋,画不变谓之布算。

盖画者之用笔,何独不然?所谓变者,非徒凭臆造与事巧饰也。

中锋、侧锋、藏与露分;篆圆隶方,心宜手应,转换不滞,顺逆兼施。

其显著者,山之有脉络,石之有棱角,钩斫之笔必变;水之有渟逝,木之有枯菀,渲淡之笔又变。

郭河阳以水墨丹青为合体,董玄宰称董、巨、二米为一家,用笔如古名人,无一而非变也。

盖不变者,古人之法,惟能变者,不囿于法。

不囿于法者,必先深入于法之中,而惟能变者,得超于法之外。

用笔贵变,变,岂可忽哉!初学作画,先讲执笔。

执笔之法,虚掌实指,平腕竖锋,详于古人之论书法中。

善书者必善画。

笔用中锋,非徒执笔端正也。

锋也,笔尖之谓。

能用笔锋,万毫齐力,端正固佳;偶取侧锋,仍是毫端着力。

倪云林仿关仝不用正锋,乃更秀润。

关仝实正锋也。

知用正锋,即稍有偏倚,皆落笔圆浑,秀劲有力。

否则横卧纸上,拖沓成章,非失混浊,即蹈躁易。

或有一挑半剔,自诩灵秀,浮光掠影,百弊丛生,皆由不用笔锋,徒取貌似之过也。

古人画法,多由口授。

学者见闻真实,功力精深。

其有未至,往往易流板刻结涩之病。

故言六法者,首先气韵。

后世急求气韵,临摹日少,一知半解,率趋得易,故言六法者,首先气韵。

后世急求气韵,临摹日少,一知半解,率趋得易,故纤巧明秀之习多,而沉雄深厚之气少。

承先启后,惟元季四家为得其宜。

干湿互施,粗细折中,皆是笔妙。

笔有工处,有乱头粗服处。

正锋侧锋,各有家数。

倪云林、黄大痴多用侧锋,王黄鹤、吴仲圭多用正锋。

然用侧者亦间用正,用正者亦间用侧。

钱叔美称云林折带皴皆中锋,至明之启祯间,侧锋盛行,易于取姿,而古法全失,即是此意。

后世所谓侧锋,全非用锋,乃用副毫。

惟善用笔者,当如春蚕吐丝,全凭笔锋皴擦而成。

初见甚平易,谛视六法皆备,此所谓成如容易却艰辛也。

元人好处,纯乎如此,所由化宋人刻画之迹,而实得六朝、唐人之意多矣。

虽然,观古人用笔之法,非深知学古者之流弊,乌足以明古人之法哉?用笔之病,先祛四端,又其要也。

祛笔之病:一、钉头;二、鼠尾;三、蜂腰;四、鹤膝。

何谓钉头?类似秃笔,起处不明,率尔涂鸦,毫乏意味,名之为乱。

古人用笔,逆来顺受,藏锋露锋,起讫有法。

若其任情轻意,直下如槌,无俯仰向背之容,作卤莽灭裂之态,不知将军盘马弯弓,引而不发,非故示弱,正以养其全神,一发贯的,与临事之先,手忙脚乱,全无设备者不同。

何谓鼠尾?收笔尖锐,放发无余。

要知笔势回环,顾视深稳,无往不复,无垂不缩之妙,故取形蚕尾,硬断有力,提笔向上,益见高超。

而市井俗笔,悉以慌忙轻躁之气乘之,如烟丝风草,披靡不堪,徒形其浮薄而已。

何谓蜂腰?书家飞而不白,白而不飞,各有优绌。

名人作画,贵有金刚杵法。

用笔能毛,点画中有飞白之处,细者如沙如石,如虫啮木,自然成文。

或旁有锯齿,间露黑线如剑脊,皆属笔妙;即容笔有不到,意相联属,神理既足,无害于法。

浅学之子,未明笔法,一画一竖,两端着力,中多轻细,笔不经意,何能力透纸背?又皴法有游丝、铁线、大兰叶、小兰叶者,皆于用笔中间功夫有关,宜加细参也。

何谓鹤膝?笔画停匀,圆转如意,此为临池有得之候。

若枝枝节节,一笔之中,忽尔拳曲臃肿;如木之垂瘿,绳之累结,状态难涩,未易畅遂,致令观者为之不怡。

甚或转折之处,积成墨团。

笔滞之因,由于腕弱。

凡此诸弊,皆其易知者耳。

俗祛四弊,宜先明乎执笔之法,用笔无不如意。

宋黄山谷言:心能转腕,手能转笔,书字便如人意。

古人工书画者无他异,但能用笔耳。

唐宋绢粗纸涩,墨浓采重,用笔极难,全凭指上之力,沉着而不浮滑。

明初吴小仙、郭清狂、张平山、蒋三松,皆人邪魔,戾于正轨。

陆为系吴渔山高足,不能绍其传者,正以挑笔之故,入于浮滑,由不用中锋之弊也。

笔有巧拙互用。

虚实兼到。

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合而参之,可无轻佻溷浊之习。

凭虚取神,蹠实取力,未可偏废,乃得清奇浑厚之全。

实乃贵虚,巧不忘拙。

若虚与拙,人所难知,而实与巧,众易为力,行其所易,而勉其所难,思过半矣。

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

明止仲题画诗云:北苑貌山水,见墨不见笔。

继者惟巨然,笔从墨间出。

论用墨者,固非兼言用笔无以明之;而言墨法者,不能详用墨之要,亦不足明斯旨也。

清湘有言:笔与墨会,是为絪缊。

絪缊不分,是为混浊。

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由一画开先,至于千万笔,其用墨处,当无一笔无分晓,故看画曰读画。

如读书然,在一字一句,分段分章而详究之,方能得其全篇之要领。

看画如此,画之优劣,无所遁形。

即临摹古人,可以知其精神之所属,不至为优孟衣冠,徒取其形似。

久之混沌凿开,自成一家。

墨法分明,其要有七:一、浓墨;二、淡墨;三、破墨;四、积墨;五、泼墨;六、焦墨;七、宿墨。

晋魏六朝,专用浓墨,书画一致。

东坡云:世人论墨,多贵其黑,而不取其光。

光而不黑,固为弃物;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