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论_张维友
张维友_英语词汇学汉译本
第一章词汇与词汇学的基本概念词汇学学习之初,有必要去澄清一些关于词和词汇的基本概念。
词语word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概念,需要在开始就认真关注。
发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声音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词语和词汇之间的关系。
另外,我们将注意一些关于词汇分类的共识的规则,并且在本章一定程度上研究每类词语。
1.1 一个词是什么?词语是什么?多年来已经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
争议较大。
尽管已经提出了很多的定义,没有一个是最好的。
学者们仍然没有在词语的定义上达成一致。
当我们谈起一个词语,我们倾向于根据视觉条件来思考。
在这个角度,一个词可以被定义为平印在或者写在纸上的字母的有意义的集合。
当根据口语定义的时候,词被看成是一个发音或发音的集合,是由人的发音器官自由的发出的。
根据语义学家的意见,一个词是一个意义单位。
语法学家,则认为一个词是在句中起作用的自由形式。
等等。
总结起来,词语的定义包含以下几点:(1)一个最小的自由形态(2)一个发音的集合体(3)一个意义单位(4)能独自影响句子的形式因此,我们能说“词语是语言最小的自由形式,拥有固定的声音和意义以及句法作用。
”词语可以是简单词或者合成词,然而全部必须服从这些标准。
Man和fine是简单词,但是他们都有读音,意义和句法意义。
每个都能单独出现在句子中。
自然他们都是词。
也有像是misfortune和management 这样的复合词,他们都是多音节词,可以用来作主语,宾语和预示性词语。
尽管misfortune可以被进一步分为mis和fortune,前者不能作为词单独使用。
相似的,management可以被分成manage和ment,但是后者不能自由使用。
Blackmail能被分为black和mail,而且都能作为独立的句子单位使用,然而词的意思绝对不是两个部分的组合。
Black是颜色,针对white,mail指示“被邮局运送的东西”,然而当它们放在一起,组合形式意味着“强迫,利用不光彩的秘密要人送钱或行动作为答复。
对英汉对比研究方法必要性的几点认识
河西 学院学报
V0.5N . (O 9 1 o6 2 0 ) 2
对 英 汉 对 比研 究 方 法 必 要性 的几 点 认 识
李 冰
张掖 74o ) 3 oo
( 河西学院英语 系,甘肃
摘
要 :语 言对 比研 究的意又是 多方面的 ,本文仅针对 英汉对 比研 究方法在英语 教学和翻译 研究两个领 域应
e o g r n p r a i t s h u a rd i s ltd n u h ta s o t fc l i ,t e r r lwo l s io ae . ie Th s lt n h sbe o r e i u e a et ra e io ai a c memo e s ro sb c us he r O e
里并列关系居多,层次不甚 明显 ,从总 的构旬形式上 看是单层面的。由于没有领会这一差异 ,所 以学生在 进行语言转换时,就会造 出许多 “ 中式英语, , a例 ̄ . t f 1
() 1 公司的服务宗 旨是 “ 顾客至上 ,信誉第一 , 保证质量 ,讲求效 率” 。学生的译文是:
Ou rn il sc so o rt g o e u ain, rp icp ei:u t m rf s , o dr p tt i o
语语言学更是不够的。 转引 自杨 自俭 2 0 ,1 ) ”( 0 0 7 还 健在 的王 宗炎先生 在也 认识到 了中国外 语界 学术 研 究存 在的 问题 :“ 国的 学者 不研 究 中 国 问 中
吕叔湘先 生是 语言 学界一 代宗师 ,他 一生积 极 倡 导 语 言 比较 法 .发 表 过 不 少 影 响 深广 的论 述 。 16 9 2年 .在 ‘ 中国人学英语 》第一版 “ 修订本序 ” 中,他 专 门谈 到 中国学生在 学习英 语 中应 用 比较 方 法的必要性 ,认为 :“ 对于 中国学生最有用 的帮助 是 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 别,在每一个具体 问题一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
《英汉对比语言学》主要著作介绍5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本书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之办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就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该书对英汉语在语法方面的异同做了以下分析:(1)现代英语属综合分析语,汉语则是典型的分析语。
英语有形态变化,汉语没有严格的形态变化;汉语词序比较灵活,英语词序相对固定;英汉都有大量的虚词,但各有特点。
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
(2)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式呈“聚集型”。
汉语不受形态约束,没有主谓形式协调一致的关系,主谓结构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因而句式呈“流散型”。
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
(3)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合法,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形接应,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
英语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及其他连接手段,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筑长短句子,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
汉语的意合法往往采用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对照等,紧缩句,四字格等手段。
(4)从属结构是现代英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英语句子呈句首封闭句尾开放格局。
英语造句主要采用“楼层建筑法”,句子一般有完整的结构,许多有关的成分通过各种表示关系和连接手段组成关系词结集,直接或间接地粘附在这个句子结构的里外、前后、左右或中间,整个句子成了庞大复杂的“建筑物”。
汉语语序是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关系来排列的,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流水记事法”,常用分句或流水句来逐层叙述思维的各个过程,汉语通常采用散句、松句、紧缩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复句,以中短句居多。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风采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风采————————————————————————————————作者: ————————————————————————————————日期:外国语学院张维友黄小群廖美珍池水涌刘东虹罗良功ﻫ辛凌张豫鄂李俄宪秦晓晴熊兵杨虹王文惠游巧荣陈红华先发高晓芳(2011年11月10日更新)张维友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0-08-31发布单位:admin 浏览次数:55811952. 8.18 出于湖北省广水市ﻫ1972.2-1974.7 华中师范学院外语系本科1979-1978.2ﻫ.2广州外国语学院首届教师进修班ﻫ1982.10-1984.1美国宾夕法尼亚爱丁堡州立大学访问学者1991.12-1994.4英国伦敦大学研修19ﻫ92.12伦敦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3 华中师范学院讲师19921.12 华中师范学院副教授1996.9-1997.2英国鲁顿大学合作研究1ﻫ997.7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199ﻫ7.7 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2001.3-2011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ﻫ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1. 英语词汇学2ﻫ. 英语文体学3ﻫ. 语义学4. 英汉语语言对比5. 外语教学研究主要著作:1ﻫ. 《英汉语词汇对比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2. 《高级综合英语教程》(总主编:学生用书4册,教师用书4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2010.3. 《英语学习策略与技巧教程》(国家首批精品教材),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3ﻫ. 《英语词汇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ﻫ.《英语词汇学教程》(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黄小群来源:华中师大日期:2010-08-31发布单位:华中师大浏览次数:2508湖北省松滋县(市)人,1953年11月出生1975年7月华中师范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1998ﻫ年12月获华中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86年4月-1990年8月任华中师范大学公共外语系副主任1990ﻫ年4月-1990年8月任华中师范大学公共外语系主任I990年8月-1991年12月,美国耶鲁大学访问学者ﻫ1998年8月-1999年8月,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2001ﻫ年2月-2001年6月,英国萨南大学访问学者ﻫ1975年8月-1993年8月,华中师范学院英语助教、讲师1993年8月-1999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副教授199ﻫ9年12月-现在,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教授2009年8月-现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讲授课程:ﻫ大学英语、研究生(非英语专业)英语研究领域和兴趣:ﻫ大学英语、研究生英语教学、英美语言与文化研究主要著作:《大学英语四级水平考试指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ﻫ《美国语言与文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年;《美国语言的特色》,湖北电大学刊,1996年9期;ﻫ《同等学力英语考试指南》,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年;《美国高等教育现状》,研究生与学位教育,1999年6期;《美国文化的起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年1期;ﻫ《现代高级英汉汉英类义联想词典》, 副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英国的教育体制》, 高等函授学报(社科版), 2005年6期;ﻫ《基础英语口语极段句》,主编,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2007年;ﻫ《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下册,主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ﻫ《研究生英语读写教程指南》下册,主审,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词汇研究的方法内容(新)
二、英汉语词汇研究普遍关心的问题
1.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1959) 词和词汇,词义,同音词、同义词和反义词, 现代汉语词汇和词汇的变化,词汇规范化
二、英汉语词汇研究普遍关心的问题
2.张世禄《词汇讲话》《普通话词汇》 (1957;1985) 词,词和词组,语音和词义,同音词和同义 词的产生,反义词的运用,多义词发生的原 因;普通话词汇,基本词、基本词汇,文言 词,外来词,专门用语,成语,词汇的发展 变化
二、英汉语词汇研究普遍关心的问题
6.林承章《英语词汇学引论》(英) (1987) 语言学和词汇学,词汇的来源,词义与 语义关系,词汇的变化,构词法,习语,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词典
二、英汉语词教程》(英)(1997,修 订版2004) 词与词汇,词汇的发展演变,词的结构与构词 法(修订版分成2章),词义与语义成分分析, 语义关系和语义场,词义与语境,习语,词 典,词汇学习 8.张维友《英语词汇学》(英)(1997) 词与词汇,词汇的发展演变,构词法I(词的 结 构),构词法II,词义,语义关系,词义与语 境,习语,词典
词汇研究的新趋势与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张维友 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词汇与词汇学
研究词汇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的,叫“历史词 汇学”;研究某一个时期的词汇系统的,叫 “描写词汇学”;研究语言词汇的一般理论 的,叫“普通词汇学”。狭义的词汇学,只 研究词的构造和词汇的发展、构成;广义的 词汇学,还包括词源学、词义学、辞书学等。
二、英汉语词汇研究普遍关心的问题
1.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汉) (1983;修订版1999) 词的概述,词的结构和构成方式,词的 理据,词的语义特征,词义的变化,词的 语义分类,词的联想与搭配,英语习语, 美国英语,(新版增加)词汇衔接,语篇 连贯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恭维语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人们用以维系和促进各种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比分析,从恭维语所涉及的话题内容和应答方式两方面,分析英汉恭维语的差异,并总结出造成英汉恭维语差异的主要原因,并由此提出一些在外语教学方面的启示。
恭维语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一、引言恭维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以及最常见的言语行为。
恭维不是为达到特定目的的阿谀奉承,而是指社会交往中对人对事的一种积极评价。
这种言语行为存在于每个社会群体,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而且可以联络感情,巩固和加强交际者之间的团结,起到社会润滑油的作用。
由于文化的迁移,外语学习者常常会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套入新的语言文化中,本文正是通过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从涉及的话题和应答方式两个方面研究分析中西方恭维语所存在差异的原因,并希望这些研究对从事外语教学的研究者和教学者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二、英汉恭维语的差异对比1.英汉恭维语所涉及的话题差异英汉恭维语话题方面存在的种种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价值观念、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等因素制约。
本文仅就英汉恭维语话题涉及最多的两个方面——“外貌仪表”与“成就和能力”进行对比分析。
在美国文化中,女性的外貌永远是被恭维的对象,这不受她们的年龄、社会地位和职业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在中国对女性在“外貌方面”的恭维可能被认为是违反了禁忌,当传统女性在外貌上受到别人的夸赞时仍感到窘迫不安无言以对。
关于“成就和能力”恭维语,因为这两者能反映出实现自我价值所做出的奋斗,因而也是一个颇受欢迎的话题。
但是,西方文化中,涉及别人能力的恭维是很严肃的判断,而且只有那些拥有评价能力的、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才有资格这样做,这类恭维通常出现在上下级之间或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
而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恭维的范围比较广,对别人能力的赞美,只有那些拥有评价能力的人才有权利这么做;但同时也有年长者对年轻者的鼓励性的赞美,而这仅仅是一种鼓励;同时,年轻者也可以赞美年老者,下级也可以赞美上级,而这更多的是对赞美者的一种恭维。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发展综述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发展综述【摘要】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中国人和英美人在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模式、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有不少差异,因而两种语言也大相径庭。
开展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语言研究的一种新途径。
【关键词】汉语;英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1. 对比语言学的起源语言的比较研究源于历史比较语言学,当时的研究旨在发现语言之间的历史演变和亲属关系。
现代对比语言学是从美国和欧洲发展起来的。
20世纪初布拉格学派有不少语言学家对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感兴趣。
1941年美国语言学家B.L.Whorf在《语言与逻辑》(language and logic)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contrastive linguistics这一名称。
后来的语言学家进而从事于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的对比,旨在发现语言间的相同相异之处,得出了规律性的理论。
我国语言学界目前谈论得比较热烈的英汉语比较的话题也是这种类型的研究。
据杨自俭、李瑞华1990年合编的《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我国最早的英汉对比研究大概应从严复的《英文汉沽》算起。
2. 英汉语言对比对比研究的发展现状自严复的《英文汉沽》后,1898年马建忠著成了《马氏文通》——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以后有黎锦熙、赵元任、王力、高明凯、吕叔湘、林语堂等,他们都对汉外对比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是赵元任和吕叔湘在英汉对比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吕叔湘(1942)明确提出:“只有比较才能看出隔着语文表现法的共同之点和特殊之点。
”并在书中“把汉语同印欧语尤其是英语作了画龙点睛式比较”(王菊泉,1998)。
1977年他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著名演讲,第二年亲自招收了我国第一个英汉对比语言专业的硕士生,应该说,英汉对比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正式诞生了。
1994年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英汉语比较研究已迈上一个新台阶。
英汉语词汇歧义对比分析
2020年11月(总第139期)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有多种表达意义或者一个语言结构对应一个以上的含义,歧义的显著特点是多重解释。
伍谦光(1991)对歧义现象做了具体的定义,即“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一个词或句子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任何语言都是音形意相结合的符号系统,而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科技文化的进步,需要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越来越多,因而就造成了语言表达符号的有限性和语言表达内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歧义由此而生。
1英汉语词汇来源汉字起源于古代甲骨文,是一种象形表意文字,有六种造字法;而英语是表音文字,由26个字母按照一定规则组成。
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词汇中有很多外来词,其中,来源于法语的词汇约占35%;来源于拉丁语的词汇约占28%;来源于古英语、中古英语、古丹麦语、古挪威语和荷兰语的词汇约占25%;来源于希腊语的词汇比例为5%。
2语音导致的歧义2.1一词多音多音字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有些字是一字两音,甚至有一字三音或四音的现象。
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多音字给人们日常交流造成的歧义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是如何正确选择读音和意义。
比如这副经典的对联,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读者乍一看可能会完全摸不着头脑,但是如果把读音标出来,其含义就很清楚了,即上联: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下联: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zhǎng cháng。
这是一副同字却不同音不同义的对联,由明朝著名画家徐渭送给一位卖豆芽的老翁,寓意是“常长常长,生长不止,越长越长”。
虽然这样的用法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但可以看出多音字的使用容易产生歧义。
第二是多音字容易与其他词混淆产生歧义(梁石,2017)。
比如下载的“载”的读音应该是/zài/,而很多人将它读成/zǎi/,那么这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下崽/zǎi/”,从而产生歧义。
浅析英汉语言修辞对比
. 1 英语 中的排 比( p a r a l l e l i s m) 语 言 在 审 美 内 涵方 面 的 取 向 。 因此 , 笔 者选 的 暗 喻 主 要 有 带 喻 词 和 不 带 喻 词 两 种 情 2
择从英 汉语言的修辞 结构方面 切入 , 试图 意 义 相 关 的短 语 或 成 为、 变成、 当作、 等于” 等, 来判断 。 例 以 上结 构 相 同或 相似 、 分析英、 汉语言在修辞结构方面的差异, 同 了 、 … …全 淀 的 芦 苇 收 割 了 , 垛 起垛来 , 在 句 子 的 平 行 排 列 。 英 语 中使 用排 比 的 目的 时 进 行 两 者 修 辞 结 构 异 同 背 后 的 文化 比较 如 :
所谓 比喻( f i g u r e s o f c o mp a r i s o n ) 就是
不 把 要 说 的 事 物 平 淡 直 白地 说 出 来 , 而 用
1 . 3比较
1 . 3. 1相 同 点
( 1 ) 明喻 和 暗 喻 都 用 事 物 比喻 事 物 。 用
ha nge …I t e a c h be c au s e I l i ke t he f r e e - 即 用 某 种 具 体 的 东 西 来 描 c 另外 的 与 它 有 相 似 点 的 事 物 来 表 现 的 修辞 事 物 比喻 事 物 , m t o mak e m y o w n m i  ̄ak e s, t o l e a r n 并 表 现 出这 种 形 象 do 方式 。 英 汉 语 言 中 的 比喻 一 般 包 括 明 喻 、 暗 写 另一 种 东 西 的 形 象 ,
语 言 学研 究
n 。 。 。 n 。 。 。 。 o 。 。 ’ v 。 a 。 。 …’…・ ‘ 。 t ‘ ‘ l o ’ ‘ 。 。 n 。 。 。 。 。 H 。 。 ’ e 。 ’ ’ ’ 。 P 。 a 。 — f — l d u
第二章 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
第二章汉语和英语的对比研究2. 1 汉英语音对比研究汉英语音对比研究是汉英语言对比研究中开展得最早的领域之一。
赵元任于1933年就发表了英汉语调对比的论文,吕叔湘在1947年发表的《中国人学英文》一书中也有专门章节比较英语语音和汉语语音的异同。
50年代中后期,初大告和方淑珍分别发表论文,对英汉语音、英语和广州话语音中的发音方法及具体音素进行比较,这两篇文章都还涉及了汉英语中的语音音变、连读和重读等问题。
另外,葛德纯(1957)对汉语普通话声调和英语句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在这一时期出版的部分英语教科书和有关英语语音的著作中,也有一些英汉语音对比的内容,如《英语发音基本知识》(蔡冬生1959)、《大学英语读本》(陈琳1956)等。
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英汉语音对比研究未能继续进行下去。
1978年起,随着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恢复,中断了多年的英汉语音对比又重新启动。
桂灿昆在1978年第1期的《现代外语》上发表了《汉英两个语音系统的主要特点比较》一文,次年,《教学与科研》发表了王文学的《谈谈英汉语音的异同》。
80年代,英汉语音对比的论文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1980-1989年,涉及该领域的论文有13篇,1990-1999年问达到22篇。
1995年,赵德梅出版了专著《英汉比较语音学》,该书对英汉语音系统中相似的元音、辅音进行了详尽的比较,对英汉语的重音、语调、节奏方面的异同也进行了有深度的分析。
此外,在方文惠的《英汉对比语言学》(1991)第2章、喻云根的《英汉对比语言学》(1994)第2章、潘文国的((汉英语对比纲要》(1997)第6章第1节,熊文华的《汉英应用对比概论》(1997)第1章第1节中也对英汉语音系统的特点和异同作了不同程度的讨论。
上述众多的英汉语音对比的著述主要涉及以下7个专题:(1)发音语音学对比;(2)音位系统的构成和特征对比;(3)语流中的音变对比;(4)音节对比;(5)音高体系对比;(6)重音对比;(7)节奏对比。
英汉语句子内部关系对比研究
英汉语气隐喻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在英语中,语气隐喻可以 帮助我们表达对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假设,传递不确定性和主观性。而在汉语中, 语气隐喻则可以用来传递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强调事实或观点等。例如,“要是 你能早点儿来
就好了!”这句话用虚拟语气表达了说话者对过去时间的遗憾和不满。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英汉语气隐喻在表达方式和应用上存在一定的 异同点。其根源在于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然而,无论是英 语还是汉语,语气隐喻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实用性,为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提 供了更多的语用选择。
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句子宏观结构方面,如句型、句类和句义等,对 于句子内部关系的深入研究尚显不足。此外,多数实证研究采用大型语料库进行 定量分析,对句子内部关系的具体特点和变化情况缺乏系统性的描写和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英汉语句子内部关系进行 深入对比分析。首先,收集与英汉语句子内部关系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前人研究 成果进行评价与整合。其次,设计针对英汉语
英汉语气隐喻的翻译方法
在翻译英汉语气隐喻时,我们需要考虑原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意图。在英语中, 我们可以通过将虚拟语气翻译成陈述语气、使用情态动词等手段来实现。而在汉 语中,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虚词、助词等成分来传达原文的语气隐喻。此外,还可 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译文的表达力。
英汉语气隐喻的实际应用
和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在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应用上下义关系词 的知识。我们也希望本研究能为英汉对比语言学和翻译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 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其中,语气隐喻作为一 种复杂的语言现象,为我们的交流增添了丰富的内涵。本次演示将对英汉语气隐 喻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读者揭示其异同点、内在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张维友英语词汇学教程
2.2 Three Phase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1) Old English (450-1150) totally 50,000-60,000 words The 1st people known to inhabit England were Celts, the language was Celtic. The second language was the Latin of the Roman Legions. The Germanic tribes called angles, Saxons and Jutes and their language, Anglo-Saxon dominated and blotted out the Celtic. Now people refer to Anglo-Saxon as old English. At the end of 6th century, the introduction of Christianity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English vocabulary. In the 9th century, many Scandinavian words came into English. At least 900 words of Scandinavian are in modern English, our daily life and speech. 特点: highly inflected language, complex endings or vowel changes (full ending)
otherculturescoin创造source来源changing变化lifestyle生活方式breed繁殖astrobiology太空生物学shuttle穿梭机orbit轨道retrovirus逆转录酶病毒surgery外科手术fallout放射尘irradiation放射atomic原子的megavitamin大量维生素soymilk豆奶grannyglasses金框眼镜pantsuit喘气装hiphugger拥抱punkrock朋克摇滚soulmusic黑人乐talkshows谈话节目boobtube电视机petropolitics石油政治watergate水门stagflation物价上涨demandpull通货膨胀openuniversity开放大学passfailinggrade传递失败等级telequiz电视问答chairperson主席girlcott妇女抵制maryjane大麻softdrug软毒品headshopcuisine菜肴stirfryingpitabread疲沓面包t
27 覃汉芳 《英汉对比研究》读书报告
《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读书报告姓名:覃汉芳学号:130210104027这本书分为上篇和下篇。
上篇首先讨论了英汉对比研究的重要性、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英汉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从而进行对比分析。
所讨论的内容涉及英汉的语法特征、修辞手法、表现方法、文体风格、翻译技巧、写作技巧、思维方式及相关社会文化因素。
下篇首先论述了思维方式的定义、类型、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化的关系、思维方式的四大基本特征,进而挑选了十对中西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逐对进行对比分析,并概况这十对特征之间的互相联系。
在绪论里,笔者一再强调语言和文化的联系及其复杂,并且强调学者不能以自己的主观随意性去捏造一些语言和文化上的联系,必须要能证明在语言和文化中的本质特征,且经得起反例论证,才能算是某语言或文化特征。
还有就是当代学生应当具备“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上篇英汉语言文化上篇主要是讲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上由于社会和文化因素造就的差异,相关的研究及其对学习外语的重要性。
书中提到了10中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比较,包括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和意合、繁复与简短、物称与人称、被动和主动、静态与动态、抽象与具体、间接与直接、替换与重复。
在第一章综合语与分析语里主要讲述了汉语和英语在形态变化上的差异。
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
首先,解释了汉语和英语在形式上的差异,但各有各的特点,再引申到如何处理在翻译上遇到的相关现象。
如:汉语没有冠词,在英译汉时可以省略。
刚性指的是英语有严谨的主谓结构,体现在它的句式结构和句子结构上。
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结构形式规范,复杂而不流散。
相对而言,汉语的柔性体现在汉语主谓结构复杂,但是主语形式可多样化,甚至可有可无。
所以不受形态形式约束的汉语显得柔性,灵活。
美国翻译家Nida认为,英汉在语言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不同。
论英汉语言的对比与翻译
论英汉语言的对比与翻译
陆维卫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
【年(卷),期】2008(000)039
【摘要】英汉互译的一切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都建立在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上,因此对于翻译实践来说,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尤其是相异之处,从而掌握它们的特点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入手,分析了英汉词汇、句法、语篇结构的差异对翻译所产生的影响,指出英汉翻译首先要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使学生从理性上了解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掌握翻译的技巧,以便译出更符合两种语言习惯的译文.
【总页数】2页(P215-216)
【作者】陆维卫
【作者单位】盐城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盐城,2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
【相关文献】
1.基于英汉文化差异的翻译研究——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及翻译研究》
2.英汉译学研究与硕士研究生翻译教学——论"英汉翻译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的科目理据
3.论语言文化对比与英汉翻译研究的理据--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理论研究
4.英·汉翻译学在英汉语言·文化对比中建构--关于"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的科目理据
5.英汉语言对比与研究——英汉电影名称翻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汉语言特点对比-综述
英汉语言特点对比(综述)(接第二周)《中国人的气质》---上海三联书店1,面子2,节俭3,勤劳4,礼节5,漠视时间6,漠视精确7,误解的才能8,拐弯抹角9,灵活的固执10,智力混沌11,精神麻木12,轻视外国人13,缺乏公共精神14,保守15,漠视舒适和便利16,生命力17,忍耐和坚韧18,知足常乐19,孝顺20,仁慈21,缺乏同情心22,社会台风23,相互负责和遵纪守法24,相互猜疑25,缺乏诚信26,多神论,泛神论,无神论Chinese characteristics:1, face 2, economy3,industry 4, politeness5,the disregard of time 6, the disregard of accuracy7,the talent for misunderstanding 8, the talent for indirection 9,flexible inflexibility 10,intellectual turbidity11,the absence of nerves 12,contempt for foreigner13,the absence of public spirit 14,Conservatism15,indifference for comfort and convenience16,physical vitality 17,patience and perseverance18, content and cheerfulness 19,filial piety20,benevolence 21,the absence of sympathy22, social typhoons23, mutual responsibility and respect for law24,mutual suspicion25, the absence of sincerity26,polytheism, pantheism, atheismTen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Chinese Cultures English认知型ChineseDifference I中国-儒家-关注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仁,义,礼,智,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孝”“三纲”西方-崇尚自然“知识就是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涨的势头, 可谓欣欣向荣。
三、英汉语言对比的目的和实用价值
对比研究分理论对比和应用对比。理论对比又 可分一般理论对比和具体理论对比。一般理论对比 的目的是研究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问题, 而具 体理论对比是运用一般对比语言学的原理和知识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具体的对比描述。根 据 F isiak 的观点, 理论对比的任务是探讨对比研究 的合理模式和理论框架, 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描述两 种或两种以上语言之间的异同, 以确定语言之间的 等同、相似和对应的概念[ 10, 11] 。
言学的异同进行归纳:
领域
比较语言学( 比较语文学、 比较语法、历史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 ( 对比分析)
对象
亲属语言
亲属语言, 非亲属语言, 方言
目标 构拟原始语, 建立谱系关系
语言间的异同
重心
语言间的相似之处
语言间的不同之处
方法
历时
共时
作用
梳理语言间的相互联系 发展词源学
发展语言类型学 指导语言教学/ 翻译实践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综论
张维友
(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本文对我国百年英汉语对比研究进行综述。文章首先阐述了比较语言学与对比语言 学的异同, 尤其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包括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和价值; 继而概述了我国英 汉语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讨论了英汉语对比研究的实用价值; 最后论述了对比研究的理论和 方法。
的英语屡见不鲜, 造成语言规范混乱等问题。新的 翻译理论的产生和翻译学的建立都必须建立在对
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其次是机器翻译问题。半个 世纪以来, 随着人工智能的开发, 高新技术的飞跃 发展, 机器翻译突飞猛进, 成绩瞩目。但机器翻译的 质量亟待提高。机器翻译过程中语际间词语的等值 问题、句子结构转换问题, 尤其是文化因素和情感 因素问题, 目前还无法解决, 这些是摆在对比研究 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有待逐步完善和提高。
作为研究方法, “比较”和“对比”是密不可分 的。所谓比较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辨 别异同高低”[ 3] (p 99) 。人类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离不 开比较, 对各种语言现象的阐释是建立在比较分析 之上的。“只有比较才能看出各种语文表现法的共 同之点和特殊之点。”[ 4] 要对比必须进行比较, 因为 “一 种 事 物 的 特 点, 要 跟 别 的 事 物比 较 才 显 出 来”[ 5] 。尽管比较语言学与对比语言学有本质的区 别, 但在对比过程之中, 比较是最基本的方法。
研究。严格的对比研究在国外可追溯到19 世纪末, Charl es H . Grandgent 在 1894 年对英、德、法语音 进行对比, 1894 年 W ilhelm Vietor 对比德、英、法 语语音, 20 世纪初 P aul P assy 对欧洲各主要语言 进 行对比, Malt hesius 在 1926 年对比英语和捷克 语。在国外真正进行英汉语言对比的首推赵元任, 他 1933 年撰文对汉语和英语语调进行了对比。但 第一个使用“对比语言学”这一名称的是 1941 年美 国 的 Benjamin Lee Whorf。后 来 Robert Lado, Charl es D. F ries 和Di P iet ro 等等都对对比研究做 出了贡献。Lado 于 1957 年出版了《跨文化语言学》 ( Linguist ics Across Cultures) , 该书被看作是语言 对比研究的里程碑。在该书中, Lado 提出了一系列 具体分析的方法, 包括怎样比较语音、语法、词汇、 文字、文化等系统。同年 Charles D. Fries 发表了 《论英 语为外 语的教 学》( T 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 oreign Language) 被公认是与《跨文 化语言学》齐名的著作。[ 6, 7]
第 45 卷第 1 期 Vol. 45 No. 1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年 1 月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 y ( Humanit 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an. 2006
所以, 作为研究方法, “对比”与“比较”是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 互相依赖。在对比研究中, 两个术 语的使用频率都很高, 且后者甚至高于前者, 经常 混合使用。
二、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பைடு நூலகம்
语言的对比研究古已有之。人类历史上自从有 翻译以来就有语言对比。当然, 翻译还算不上对比
收稿日期 2003- 10- 0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项目“英汉词义对比研究”( 03JD740006) 作者简介 张维友( 1952—) , 男, 湖北广水人,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主要 从事英语词汇学、文体学等研究。
国内 的英汉 或汉 英语言 对比 研究 可追溯 到 1898 年出版的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严复的《英 文汉估》。之后, 黎锦熙在研究Neshfield 的《英语语 法》( English Grammar) 的基础上于 1924 年写出了 《新著国语文法》; 吕叔湘研究了 Jespersen 的《英语 语法精要》( Essential of English Grammar) 于1942 年写出了《中国文法要略》; 王力不仅研究了叶氏的 语法还研究了Bloomfield 的《语言论》( Language) , 先后发表了《中国现代语法》( 1943) 和《中国语法理 论》( 1944) 两 部著 作。根 据刘重 德的 观点[ 8] ( pÍ) , 1898- 1949 年可称为英汉对比研究的第一时期。 这期间, 英汉对比研究从草创到发展, 成绩显著。杨 自俭和李瑞华对上述前贤的对比研究评述说, “虽 有移植的问题, 但其中包含着认真的鉴别和自己的 独特创造, 对汉语语言学的建 立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 开创 了择善化用的传统。”[ 9] ( p2) 这种评 价应该 说是恰如其分的。此后到 1976 年是我国对比研究 的第二时期。由于种种原因, 这时期的对比研究几 乎陷于停滞, 成果寥若晨星。1977 年吕叔湘发表了 《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标志着对比研究的第三个时 期的开始。由于改革开放, 国门打开, 我国逐渐掀起 了学习外语热。随着英语教学的蓬勃开展, 英汉、汉 英语言对比研究热情愈来愈高, 成果逐渐多起来。 据统计从 1977- 1997 年的 20 年间, 共发表对比研 究的论文600 多篇, 著作近 40 部; 而1998- 1999 两 年就出现对比方面的论文 200 多篇, 还不包括翻译 方面的文章, 增长的速度实在是惊人, 且有继续上
比较语言学属于历时语言学( diachronic) , 也 称历史语言学( Hist orical Linguist ics) 。它历时地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旨 在重构原始语, 理清语言之间的亲属源流关系, 阐 述它们的体系和特质, 最终建立其谱系关系。比较 语言学的目的主要是求同。
关键词 英汉对比; 回顾; 应用价值; 理论; 方法 中图分类号 H1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56( 2006) 01-0133-05
一、语言中的比较与对比
“比较”和“对比”在语言研究和语言实践中是经 常出现的字眼, 常被混为一谈。其实作为学科, 它们 有着本质的区别。对比语言学( Cont rast ive Linguistics) , 也称对比分析( Contr ast ive Analysis) 和比较 语 言 学 ( Comparative Philology 或 Comparat ive Linguist ics 或 Comparat ive Grammar ) [ 1] ( p58, p74) 是 语言学中相互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分支。它们 的联系在于两门学科都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为 研究对象, 通过“对比”和“比较”来揭示其本质特征。 然而, 就其方法和研究的目的而言, 两者之间又存在 根本性的区别[ 2] 。
应用对比也包括一般应用对比和具体应用对 比。前者的任务是探讨对比语言学应用的一般理论 和方法问题。后者的任务是为某一具体的应用的目 的而进行的两种语言的对比, 在对比的基础上, 把 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概括起来, 实用价值 主要表现在下述各方面:
第一、促进英汉两种语言的教学。英汉语言对 比的首要问题是找出英汉语言之间的异同, 让中国 学生了解英语学习中的难点, 提高学习效率。吕叔 湘早在 1947 年出版的《中国人学英语》( 1980 年修 订 2 版) [ 12] 的序言中就说过, “对于中国学生有用的 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 在每一个具体 问题—— 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 都尽 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 让他通过这种 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两 个不同的家族, 英语是带有一定屈折形式的音义型 形态语言, 汉语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孤立语, 表征 方式迥异。一旦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的相同之处, 就 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语言的正迁移; 知道两种语 言的不同之点, 就可以设法降低负迁移, 少走弯路, 事半功倍。目前我国英语学习仍然“费时低效”的现 象与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不够和不甚得法不无关 系。同理, 这些研究成果对汉外教学也会起到相同 的作用。
对比语言学属于共时语言学( synchr onic) , 它 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作共时的、常为静态的 考察和分析, 指出它们中各个层次, 即语音、词汇、 语法、语义、篇章等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点, 并 努力运用哲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各学科的知识与 理论去阐释这些不同之点所产生的根源。对比语言 学的主要目的是觅异。这里我们可以列表将两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