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诊治方法思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脓肿、肺结核、恶性肿瘤等
12
发热的病因分类
感染性发热:是目前最多见的发热原因,约占 发热的50%
细菌感染:如:结核病、胆道感染、肝脓肿、膈下脓 肿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病毒感染:如:流感、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 性出血热等。
真菌、梅毒及寄生虫感染:
14
发热的病因分类
非感染性发热。
长程发热:一般是指发热在2-3周以上,经 常规的检查未能明确病因者。也称原因不 明发热(FUO)。
短程发热:发热在2-3周内。在临床上极为 常见,远远超过长程发热。其中不少病例 构成临床上的诊断困难
21
短程发热患者诊断的“定律”(1)
急性起病、病程短(2-3周)的患者,除非 病史、体查、初步实验室检查明显提示非 感染性疾病,绝大部分是感染性疾病。
3
生理体温变化及影响因素
基础体温
性别:男性 女性
排卵 早晚变化
由儿童到17岁期间降低 0.5℃ 由儿童到13岁期间降低 0.5℃ 升高0.5℃ 早低,晚高,相差1 ℃
运动
剧烈运动后,体温会升高1 ℃
饮食和消化
升高0.5℃ -1 ℃
外界温度和衣着 程度不同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
血型播散性结核病、不典型部位的肺内 结合、肺外结核(脑膜、深部淋巴结、 肝、肾、肠、腹膜等)是长期发热的重 要原因见长程发热。
48
结核病诊断要点(2)
有意义的检查:PPD阳性、ESR、CRP、γ 球胆白升高。
胸片的变化多数较慢(2-3月内无明显变 化)、但也有变化快者(1周内明显恶化 的)。
发热诊治思路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伦理
1
发热的概念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 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 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 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 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 体温升高超出正常,称发热。正常体温 一般为36-37℃(腋测法)。
36
体查:T39.7℃,P120次/分Fra Baidu bibliotek余体查无异常。血常规: WBC:7.0×109/L,N:58.6%,E:0.6%。尿:pro:+。 讨论
本例发热的特点。 总结本例的病例特点。 患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患者进一步检查,目前治疗。
37
本例发热的特点: 短程发热,起病急。 持续性发热,可能为弛张热。 病初有畏寒、寒战。 伴头痛、但无呕吐,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原因不明、血象不高主要考虑病毒感染和特殊 细菌和少数特殊感染。本地区主要的疾病有: 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肾综 合征出血热、麻疹早期;恙虫病;沙门氏菌感 染(伤寒、副伤寒)、G-阴性菌感染、结核病; 疟疾。(记住!)
40
诊断分析(2):以上疾病的鉴别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中毒症状不重支持上感; 但无上呼吸道症状、发热1周仍不退不支持上 感。进一步排除其它诊断、观察抗生素疗效确 定诊断。
血常规对鉴别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见病例分析1,3)。CRP、ESR对区 分细菌与病毒感染有一定意义。
23
短程发热患者诊断的“定律”(3)
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学检查对难以诊断的 病人均应实施。
特异性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是积累可靠 临床资料的源泉。努力开展特异性检查 提高诊断水平。
熟悉常见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 病是诊断的前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对少见、无咽痛、 皮疹、淋巴结肿大暂不考虑。
肾综合征出血热:有发热、头痛需考虑该病, 但发热超过6天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少见且无腰 痛,尿蛋白不多,无鼠类接触史,可能性较小。
41
诊断分析(3):以上疾病的鉴别诊断
麻疹:发热一周未出疹,无呼吸道症状,无柯 氏斑暂不考虑。
24
短程发热患者诊断的“定律”(4)
详细询问病史、认真的体格检查、 合理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充分注意病 情变化、科学的临床思维是作出正确诊 断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25
病例1
患者王× ×,男,32岁,广东汕头市人。司机。 因持续发热7天于2002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7天前无明 显诱因出现发热,早上低热,下午体温渐高,至零晨 体温减退,热退时全身出汗。发热第一天有畏寒、寒 战,后未在出现。发热严重时伴头痛,热退时头痛缓 解。自服中药及感冒药(具体不详),疗效欠佳。曾 到本院查疟原虫,未找到。今天到本院就诊,门诊拟 “发热待查”收本科。发病来无咳嗽、咽痛、流涕; 无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泻;无皮 疹。精神、食欲稍差。无类似患者接触史,有外出就 餐史,无鼠类接触史,无草地接触史,在深圳居住多 年,今年无外出旅游史。
努力寻找病原体(抗酸菌,结核菌),必 要时取出病理进行活检(包括腹腔镜、手 术探查)有诊断意义。
49
结核病诊断要点(3) 有原发病时不要否认结核(HIV感染、白血病、
肝硬化、SLE)。 抗结核治疗多数能提示诊断,但严重结核治
疗1-3月可无改善。
50
临床诊断步骤(2)
—仔细追问病史 包括:发热病史
43
进一步检查、治疗
三大常规,血培养,电解质,肝、肾功能, 血沉,CRP,肥达反应,胸片、腹部B超。 骨髓培养及细胞学检查。
治疗:氟罗沙星——广谱、对沙门菌有针 对性、经济。
44
检查结果
血常规: WBC:7.0×109/L,N:58.6%,E:0.1%。 ESR:17mm/h,CRP:66.7mg/L。 胸片正常,B超:肝实质回声增粗。 血培养:伤寒沙门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
体温的上升与下降方式、热型。 寒战。 中毒症状。 皮疹。 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出血倾向。 关节痛。 结膜充血。 单纯疱疹。
17
如何对“发热”的病人作出 诊断?
18
诊断标准
国内:病程2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7.5℃,
经完整病史询问、详细体检后仍不能 明确诊断者。
发热热程三种分类
急性发热:指自然病程≤2周 不明原因发热:1、发热时间持续≥3周;2、
体温多次>38.3℃;3、经过≥1周完整的病 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 不能确诊。 慢性长期低热:体温波动在37.5-38.4℃之 间,持续4周以上。
5
发热的机制
6
发热的机制
致热源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
国外:病程3周以上,体温超过38.3℃,入院1
周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9
临床诊断步骤
1. 观察热程与伴随症状 2. 仔细追问病史 3. 全 面 反 复 的 体 格 检 查 4. 实 验 室 检 查 5. 诊断性治疗
20
长程发热与短程发热
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 复合物)→白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 胞、嗜酸性粒细胞)→内源性致热源(IL1、TNF、干扰素)→体温调定点→发热。
7
致热原
定义 能引起人体或动物发热的物质 分类 外源性致热原:传染原或致炎剌激物
内生致热原: IL-1、IL-6、IFN、TNF等 内生致热原的发现
G-阴性菌败血症:无原发灶、无严重中毒症状、 后期无寒战,有待血培养等进一步观察。
恙虫病:无焦痂、淋巴结肿大、无草地接触史、 不是流行季节,可能性小。
肺结核:无结核中毒症状、无肺部症状,急性 起病可能性较少。有待胸片等检查排除。
疟疾:无寒战、高热、大汗淋漓,发作期、间 歇期交替的发作。可能性小。
热退时头痛缓解。 中毒症状不重。
38
本例特点: 青壮年男性,急性起病。 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无明确的定位
症状和体征,中毒症状不重。 血象不高。
39
诊断分析(1)
本例导出感染病科最常见的一类鉴别诊断:即 无明显定位症状和体征的发热、血象不高。
根据“定律” ,首先考虑系统性感染(传染病) 其次隐匿性局灶感染。
45
结论
通过血培养,本例患者确立了伤寒的诊断。证实 了诊断的思路。
经验(地区性经验,仅供参考。不要求掌握): ①“畏寒非伤寒”是不对的!伤寒可以有畏寒、 寒战,尤其是在疾病早期,但持续有畏寒仍要考 虑伤寒,至少本地区如此。 ②热型对诊断的帮助已大为降低,多数病例难以 发现阶梯状上升的体温。 ③原因不明发热一周以上考虑伤寒显然太晚,对 无明显定位症状和体征/或消化道症状、体征的 发热、4天以上,血象不高,流行地区需考虑伤 寒。
1.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手术后组织损伤、溶血、 恶性肿瘤坏死、内脏梗死、肢体坏死等。
2. 抗原-抗体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血 清病、药物热等。
3. 内分泌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 4. 皮肤散热减少。 5.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6.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感染后低热、原发性低热等。
9
发热的机制
非致热源性发热 (过热) 体温调节中枢的病变: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等。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甲亢、癫痫持续状
态。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
衰。
10
发热的基本环节
发
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
单核细胞
直接 下丘脑
OVLT
热 外毒素 激 抗原抗体
②
Na+/Ca2+
活
复合物
cAMP
③
物 类固醇
PGE
致炎物
EP
“调定点”上移
①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寒战
散热
④ 产热
体温升高 11
发热的热型与疾病
弛张热 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 重肺结核等
间歇热 疟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 波状热 布鲁菌病 消耗热 败血症 马鞍热 登革热 回归热 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不规则热 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阿米巴
用药史 外科手术史 输血史 动物接触史 职业史 业余爱好史 旅游史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1
15
发热的病因分类
不同年龄组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具有各自的规律:
6岁以下患儿:感染性疾病最为多见,特别是原发性上呼 吸道、泌尿道感染或全身感染。
6-14岁: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和小肠炎症性疾病为最常见 的病因。
14岁以上:感染性疾病仍占首位,但肿瘤性疾病的发病率 明显增高。
16
对发热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的临床表现
42
诊断分析(4):以上疾病的鉴别诊断
沙门氏菌感染:本例发热1周,无定位 症状和体征,中毒症状不重,血象不高 符合沙门氏菌感染的表现,可能性大。
隐匿性局灶感染有待观察病情、各项 检查进一步排除。
总之,本例初步考虑:沙门氏菌感染。 进一步观察病情、检查排除:上呼吸道 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肺结核、疟疾 等疾病。
区别:生理性体温升高、过热。
2
发热的概念
定义: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中枢“调定点” 上移,从而引起体温的调节性升高。
低热
口温>37.5 ℃ 肛温>38.0 ℃ 一日间体温变动>1.0-1.2 ℃
中等度热 38.0 ℃ ~39.0 ℃
高热
39.1 ℃ ~41.0 ℃
超高热
>41 ℃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984年Beeson等首先发现家兔腹腔无菌性渗出 白细胞培育于无菌生理盐液中,能产生释放致热原, 并称之为白细胞致热原(LP)。为表示其来自体内,又 称之为内生致热原(EP)。
8
内生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前列腺素 cAMP Na+/Ca2+比值 新发现的内生致热原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发热伴有定位的症状和体征考虑局灶感染 (内科系统各科均常见,往往不构成诊断 困难,复习常见的局灶性感染)。
22
短程发热患者诊断的“定律”(2)
发热无定位症状和体征首先考虑系统性 感染(传染病)其次隐匿性局灶感染。 但传染病也可表现为发热伴一个或多个 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伴 随症状的出现大大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 (体检时重点检查)
46
长程发热
主要见于 特殊感染性疾病 血液病 风湿性疾病 恶性肿瘤。
47
结核病诊断要点(1)
结核病:根据发热伴结核中毒症状和/或 呼吸道症状/体征,胸片发现,入院后常 规检查胸片发现也不少见。
结核病患者出现高热时往往有明显的中 毒症状(消瘦、精神萎靡等)或/及呼吸 道症状。
12
发热的病因分类
感染性发热:是目前最多见的发热原因,约占 发热的50%
细菌感染:如:结核病、胆道感染、肝脓肿、膈下脓 肿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病毒感染:如:流感、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 性出血热等。
真菌、梅毒及寄生虫感染:
14
发热的病因分类
非感染性发热。
长程发热:一般是指发热在2-3周以上,经 常规的检查未能明确病因者。也称原因不 明发热(FUO)。
短程发热:发热在2-3周内。在临床上极为 常见,远远超过长程发热。其中不少病例 构成临床上的诊断困难
21
短程发热患者诊断的“定律”(1)
急性起病、病程短(2-3周)的患者,除非 病史、体查、初步实验室检查明显提示非 感染性疾病,绝大部分是感染性疾病。
3
生理体温变化及影响因素
基础体温
性别:男性 女性
排卵 早晚变化
由儿童到17岁期间降低 0.5℃ 由儿童到13岁期间降低 0.5℃ 升高0.5℃ 早低,晚高,相差1 ℃
运动
剧烈运动后,体温会升高1 ℃
饮食和消化
升高0.5℃ -1 ℃
外界温度和衣着 程度不同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
血型播散性结核病、不典型部位的肺内 结合、肺外结核(脑膜、深部淋巴结、 肝、肾、肠、腹膜等)是长期发热的重 要原因见长程发热。
48
结核病诊断要点(2)
有意义的检查:PPD阳性、ESR、CRP、γ 球胆白升高。
胸片的变化多数较慢(2-3月内无明显变 化)、但也有变化快者(1周内明显恶化 的)。
发热诊治思路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伦理
1
发热的概念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 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 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 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 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 体温升高超出正常,称发热。正常体温 一般为36-37℃(腋测法)。
36
体查:T39.7℃,P120次/分Fra Baidu bibliotek余体查无异常。血常规: WBC:7.0×109/L,N:58.6%,E:0.6%。尿:pro:+。 讨论
本例发热的特点。 总结本例的病例特点。 患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患者进一步检查,目前治疗。
37
本例发热的特点: 短程发热,起病急。 持续性发热,可能为弛张热。 病初有畏寒、寒战。 伴头痛、但无呕吐,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原因不明、血象不高主要考虑病毒感染和特殊 细菌和少数特殊感染。本地区主要的疾病有: 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肾综 合征出血热、麻疹早期;恙虫病;沙门氏菌感 染(伤寒、副伤寒)、G-阴性菌感染、结核病; 疟疾。(记住!)
40
诊断分析(2):以上疾病的鉴别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中毒症状不重支持上感; 但无上呼吸道症状、发热1周仍不退不支持上 感。进一步排除其它诊断、观察抗生素疗效确 定诊断。
血常规对鉴别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见病例分析1,3)。CRP、ESR对区 分细菌与病毒感染有一定意义。
23
短程发热患者诊断的“定律”(3)
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学检查对难以诊断的 病人均应实施。
特异性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是积累可靠 临床资料的源泉。努力开展特异性检查 提高诊断水平。
熟悉常见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 病是诊断的前提。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对少见、无咽痛、 皮疹、淋巴结肿大暂不考虑。
肾综合征出血热:有发热、头痛需考虑该病, 但发热超过6天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少见且无腰 痛,尿蛋白不多,无鼠类接触史,可能性较小。
41
诊断分析(3):以上疾病的鉴别诊断
麻疹:发热一周未出疹,无呼吸道症状,无柯 氏斑暂不考虑。
24
短程发热患者诊断的“定律”(4)
详细询问病史、认真的体格检查、 合理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充分注意病 情变化、科学的临床思维是作出正确诊 断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25
病例1
患者王× ×,男,32岁,广东汕头市人。司机。 因持续发热7天于2002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7天前无明 显诱因出现发热,早上低热,下午体温渐高,至零晨 体温减退,热退时全身出汗。发热第一天有畏寒、寒 战,后未在出现。发热严重时伴头痛,热退时头痛缓 解。自服中药及感冒药(具体不详),疗效欠佳。曾 到本院查疟原虫,未找到。今天到本院就诊,门诊拟 “发热待查”收本科。发病来无咳嗽、咽痛、流涕; 无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泻;无皮 疹。精神、食欲稍差。无类似患者接触史,有外出就 餐史,无鼠类接触史,无草地接触史,在深圳居住多 年,今年无外出旅游史。
努力寻找病原体(抗酸菌,结核菌),必 要时取出病理进行活检(包括腹腔镜、手 术探查)有诊断意义。
49
结核病诊断要点(3) 有原发病时不要否认结核(HIV感染、白血病、
肝硬化、SLE)。 抗结核治疗多数能提示诊断,但严重结核治
疗1-3月可无改善。
50
临床诊断步骤(2)
—仔细追问病史 包括:发热病史
43
进一步检查、治疗
三大常规,血培养,电解质,肝、肾功能, 血沉,CRP,肥达反应,胸片、腹部B超。 骨髓培养及细胞学检查。
治疗:氟罗沙星——广谱、对沙门菌有针 对性、经济。
44
检查结果
血常规: WBC:7.0×109/L,N:58.6%,E:0.1%。 ESR:17mm/h,CRP:66.7mg/L。 胸片正常,B超:肝实质回声增粗。 血培养:伤寒沙门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
体温的上升与下降方式、热型。 寒战。 中毒症状。 皮疹。 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出血倾向。 关节痛。 结膜充血。 单纯疱疹。
17
如何对“发热”的病人作出 诊断?
18
诊断标准
国内:病程2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7.5℃,
经完整病史询问、详细体检后仍不能 明确诊断者。
发热热程三种分类
急性发热:指自然病程≤2周 不明原因发热:1、发热时间持续≥3周;2、
体温多次>38.3℃;3、经过≥1周完整的病 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 不能确诊。 慢性长期低热:体温波动在37.5-38.4℃之 间,持续4周以上。
5
发热的机制
6
发热的机制
致热源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
国外:病程3周以上,体温超过38.3℃,入院1
周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9
临床诊断步骤
1. 观察热程与伴随症状 2. 仔细追问病史 3. 全 面 反 复 的 体 格 检 查 4. 实 验 室 检 查 5. 诊断性治疗
20
长程发热与短程发热
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 复合物)→白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 胞、嗜酸性粒细胞)→内源性致热源(IL1、TNF、干扰素)→体温调定点→发热。
7
致热原
定义 能引起人体或动物发热的物质 分类 外源性致热原:传染原或致炎剌激物
内生致热原: IL-1、IL-6、IFN、TNF等 内生致热原的发现
G-阴性菌败血症:无原发灶、无严重中毒症状、 后期无寒战,有待血培养等进一步观察。
恙虫病:无焦痂、淋巴结肿大、无草地接触史、 不是流行季节,可能性小。
肺结核:无结核中毒症状、无肺部症状,急性 起病可能性较少。有待胸片等检查排除。
疟疾:无寒战、高热、大汗淋漓,发作期、间 歇期交替的发作。可能性小。
热退时头痛缓解。 中毒症状不重。
38
本例特点: 青壮年男性,急性起病。 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无明确的定位
症状和体征,中毒症状不重。 血象不高。
39
诊断分析(1)
本例导出感染病科最常见的一类鉴别诊断:即 无明显定位症状和体征的发热、血象不高。
根据“定律” ,首先考虑系统性感染(传染病) 其次隐匿性局灶感染。
45
结论
通过血培养,本例患者确立了伤寒的诊断。证实 了诊断的思路。
经验(地区性经验,仅供参考。不要求掌握): ①“畏寒非伤寒”是不对的!伤寒可以有畏寒、 寒战,尤其是在疾病早期,但持续有畏寒仍要考 虑伤寒,至少本地区如此。 ②热型对诊断的帮助已大为降低,多数病例难以 发现阶梯状上升的体温。 ③原因不明发热一周以上考虑伤寒显然太晚,对 无明显定位症状和体征/或消化道症状、体征的 发热、4天以上,血象不高,流行地区需考虑伤 寒。
1.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手术后组织损伤、溶血、 恶性肿瘤坏死、内脏梗死、肢体坏死等。
2. 抗原-抗体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血 清病、药物热等。
3. 内分泌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 4. 皮肤散热减少。 5.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6.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感染后低热、原发性低热等。
9
发热的机制
非致热源性发热 (过热) 体温调节中枢的病变: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等。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甲亢、癫痫持续状
态。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
衰。
10
发热的基本环节
发
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
单核细胞
直接 下丘脑
OVLT
热 外毒素 激 抗原抗体
②
Na+/Ca2+
活
复合物
cAMP
③
物 类固醇
PGE
致炎物
EP
“调定点”上移
①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寒战
散热
④ 产热
体温升高 11
发热的热型与疾病
弛张热 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 重肺结核等
间歇热 疟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 波状热 布鲁菌病 消耗热 败血症 马鞍热 登革热 回归热 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不规则热 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阿米巴
用药史 外科手术史 输血史 动物接触史 职业史 业余爱好史 旅游史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1
15
发热的病因分类
不同年龄组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具有各自的规律:
6岁以下患儿:感染性疾病最为多见,特别是原发性上呼 吸道、泌尿道感染或全身感染。
6-14岁: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和小肠炎症性疾病为最常见 的病因。
14岁以上:感染性疾病仍占首位,但肿瘤性疾病的发病率 明显增高。
16
对发热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的临床表现
42
诊断分析(4):以上疾病的鉴别诊断
沙门氏菌感染:本例发热1周,无定位 症状和体征,中毒症状不重,血象不高 符合沙门氏菌感染的表现,可能性大。
隐匿性局灶感染有待观察病情、各项 检查进一步排除。
总之,本例初步考虑:沙门氏菌感染。 进一步观察病情、检查排除:上呼吸道 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肺结核、疟疾 等疾病。
区别:生理性体温升高、过热。
2
发热的概念
定义: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中枢“调定点” 上移,从而引起体温的调节性升高。
低热
口温>37.5 ℃ 肛温>38.0 ℃ 一日间体温变动>1.0-1.2 ℃
中等度热 38.0 ℃ ~39.0 ℃
高热
39.1 ℃ ~41.0 ℃
超高热
>41 ℃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984年Beeson等首先发现家兔腹腔无菌性渗出 白细胞培育于无菌生理盐液中,能产生释放致热原, 并称之为白细胞致热原(LP)。为表示其来自体内,又 称之为内生致热原(EP)。
8
内生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前列腺素 cAMP Na+/Ca2+比值 新发现的内生致热原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发热伴有定位的症状和体征考虑局灶感染 (内科系统各科均常见,往往不构成诊断 困难,复习常见的局灶性感染)。
22
短程发热患者诊断的“定律”(2)
发热无定位症状和体征首先考虑系统性 感染(传染病)其次隐匿性局灶感染。 但传染病也可表现为发热伴一个或多个 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伴 随症状的出现大大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 (体检时重点检查)
46
长程发热
主要见于 特殊感染性疾病 血液病 风湿性疾病 恶性肿瘤。
47
结核病诊断要点(1)
结核病:根据发热伴结核中毒症状和/或 呼吸道症状/体征,胸片发现,入院后常 规检查胸片发现也不少见。
结核病患者出现高热时往往有明显的中 毒症状(消瘦、精神萎靡等)或/及呼吸 道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