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诊治方法思路

合集下载

1.发热的诊断思路

1.发热的诊断思路
主,无其他不适; 白细胞9.00×109/L,中性粒细胞71.1%,
血小板67.6×109/L;
ESR:119mm/h,CRP:18.8mg/dl,
自身免疫抗体系列和感染性疾病(-), 胸腹部CT:(-), 骨髓象示:感染性骨髓象。
病例 3
疗程:
头孢他啶抗炎5天,仍反复发热
诊断: 发热查因: 菌血症?
尿中见大量白细胞和细菌。
病例 4
诊断: 右肾结石并感染 脓毒症
疗程:
左氧氟沙星和阿米卡星治疗5天,高热未退,骨 髓象示:感染中毒性骨髓象,未见巨核细胞。血 小板减低至1.0×109/L
病例 4
治疗: 改用 特治星 4.5g iv drip q8h
转归: 一天后体温正常,
第二天,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
调定点学说
渗透压、葡萄糖浓度及血中激素(雌激素、孕酮和睾
酮)水平等非温度性因素也可影响下丘脑的温度 敏感神经元。
发热即由于热敏神经元的阈值受致热原的作用而升 高,使调定点上移的结果。
发热的病理生理
生理性 排卵后、剧烈运动、应激等体温升高。
病理性
(1)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调定点上移,
体温调节功能正常)
经验性治疗遵循的基本原则
4.持续或反复发热,病程长,疑诊风湿性疾病
而又无法确诊时,或检查过程中全身情况有 恶化趋势者,可进行经验性糖皮质激素治疗。 5.对于高热患者,除必要的物理方法降温外,可
短时应用解热镇痛药,此外,Naproxen(萘 普生)只降低恶性疾病的发热,而对感染性
疾病无效,可用作鉴别诊断。
病程持续3周以上,并且经过1周睿智而详尽
的检查后病因仍不清楚的疾病。
诊断思路遵循的原则
病因一元化原则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

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发热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状态,常见于多种疾病。

在医学实践中,对于患者的发热症状,医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与诊断,以找出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般情况下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

一、详细的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首先,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热情况,包括发热的时间、频率、伴随的症状,如头痛、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还要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

接下来,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情况,并对各个系统进行仔细观察。

二、常见病因的排查基于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的结果,医生首先要排除一些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例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等。

针对这些情况,医生可以进一步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液分析、血培养等,以明确病因。

三、涉及系统的特殊检查对于一些明确的系统相关病因,医生需要根据具体疾病进行特殊检查。

例如,对于心脏病引起的发热,可以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导致的发热,可以进行胃镜、肠镜等检查。

四、血液学与免疫学检查在发热时,血液学检查可以提供很多有益的信息。

例如,全血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的类型(白细胞升高表示细菌感染,白细胞降低表示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和血沉可以反映炎症的程度,肝功能与肾功能的检查则能协助评估器官功能。

免疫学检查对于一些特殊的发热疾病也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结核病的诊断可通过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或结核抗体血清学检查;类风湿关节炎可通过ANA(抗核抗体)等的检查来辅助诊断。

五、影像学检查在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以协助诊断。

例如,对于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可以进行胸部X线或CT扫描检查;对于疑似腹部疾病的患者,可以进行腹部超声或CT扫描。

六、其他辅助检查根据具体病例需要,医生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细胞学检查等,以帮助明确病因。

综上所述,发热待查的诊断思路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医生全面、细致地进行各项检查,以确保查找到正确的病因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案。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1)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1)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8年第10期(第15统病变引起。

各种器质性脑病、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植物神经失调都可引起发热,可见于脑血管病、脑部肿瘤、癫痫、乙醇戒断、急性高颅压以及周期性高热综合征等。

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可达40 ̄41℃,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或体温突然下降至正常,一般无寒颤,不伴随体温升高出现脉搏和呼吸增快,不伴有白细胞增高,或总数虽高,但分类无变化。

中枢性发热应用抗生素及解热药无效。

4 药物热药物热是因使用药物而直接或间接引起机体的发热。

经观察证实,引起药物热的药物中,以抗感染药物最为常见。

抗菌药物可以引起一些变态反应,是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属于一种质变的异常,故减少药物剂量后不会改善症状,必须停药。

以发热为唯一症状的药物热并不多见,同时可伴有皮疹、血清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药物性狼疮、荨麻疹等,伴随症状亦无特异性。

其常与过敏性体质和老年人的免疫机能减退相关。

有些药物也可直接作用于中枢,影响体温调节机制,从而导致中枢性发热。

其热型以弛张热为主,但临床上,多数患者因曾用物理降温或解热镇痛药而影响热型观察。

药物热的体温多在37.3 ̄40℃,偶有高达40℃以上。

典型的药物热出现在用药后第7~10天,若此前接触过此次所用的药物,则常常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即出现发热,停用致热药物后,体温常在1~2 d内降至正常。

目前,药物热的诊断多根据用药史、临床表现、停用或替代可疑药物、激发试验等进行综合判断。

综上所述,要诊断一些不常见的原因导致的发热,首先要详细地询问病史,如起病的缓急、发热的期限和程度、热型、伴随症状和周期、用药的情况、既往病史等。

其次是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基础的生命体征以及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和畸形,还要注意易被忽略的口腔及外生殖器等一些隐蔽的病灶。

辅助检查更为重要,主要是:①初步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三大常规、血沉、血液生化、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血培养、结核菌素试验、艾滋病病毒、X线检查等。

发热原因待查诊断思路

发热原因待查诊断思路
5、发热的机理
*
产热器官
安静时:骨骼肌、肝脏
运动或有疾病伴发热时:骨骼肌为主
散热器官
直接导致 发 热
甲亢、剧烈运动、惊厥、癫痫持续状态等
主要是皮肤(对流、辐射、传导、蒸发)
广泛的皮肤病变、心力衰竭等
体温调节中枢
*
下丘脑
后 部
少数冷觉感受器
散热反应
产热反应
神经“情报”整合处理的部位
前 部
密集的温觉感受器 刺 激
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咽炎(所谓 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表现)
末梢血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单核细胞增加
恶心、呕吐、腹泻
结 核 病
*
近年来,国内外结核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且
结核病是FUO 中最常见的全身性感染之一
不典型结核常见 粟粒性结核并非少见,且结素试验常可阴性 肺外结核约 50% 胸部放射学检查正常
(2) 皮疹、粘膜疹
*
玫瑰疹(roseola) 、巴氏线(Pastia lines.可以同时有杨梅舌和口周苍白,呈皮折红线 )、柯氏斑(Koplik氏斑) 、搔抓状出血点 慢性移行性红斑:莱姆病 淡紫色眼睑Gotton 征:皮肌炎 皮下结节:结节性脂膜炎
(3)淋巴结肿大
*
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可见于: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兔热病、弓形虫病、HIV感染,以及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结缔组织病等
局部淋巴结肿大可见于: 局限性感染、恶性淋巴瘤、恶性肿瘤的转移等
6、辅助检查及化验
*
血、尿、粪常规,胸片、B 超、血沉等
感染病
血、中段尿、粪、骨髓及痰等病原体培养;冷凝集试验、嗜异凝集反应、肥达反应、外斐试验、结核菌素试验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C反应蛋白;咽拭子、痰、尿、粪涂片查真菌;痰、粪涂片查寄生虫卵;影像学检查感染病灶等

发热的诊治思路

发热的诊治思路

发热的诊治思路热量调节是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机制之一。

正常情况下,人体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通过热量的产生和散发来调节体温。

然而,当人体发生疾病或感染时,体温调节系统可能会失衡,导致发热的现象出现。

发热作为一种常见的症状,是很多疾病的表现之一。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诊治发热的病因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病因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探讨发热的诊治思路,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发热患者。

一、病史询问与初步体格检查在诊治发热患者时,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发热开始的时间、频率、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可能的病因。

同时,还需要进行初步的体格检查,包括测量体温、观察皮肤颜色以及检查全身各系统的情况等。

体格检查可以提供一些线索,帮助确定疾病的可能性。

二、常见的发热病因1. 感染性疾病:感染是最常见的发热病因之一。

细菌、病毒、真菌等的感染都可以导致发热。

例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肠道感染等都可能导致发热。

2. 免疫性疾病:某些免疫性疾病也可引起发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这类疾病通常伴有其他的免疫反应,如关节痛、皮疹等。

3. 肿瘤:恶性肿瘤也是引起发热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肿瘤会释放出细胞因子,导致发热现象。

4. 药物热:一些药物使用后,也会引起发热反应。

例如,某些抗生素、镇痛药等都可能导致体温升高。

三、实验室检查为了明确发热的病因,医生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

这些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等。

血常规可以提供关于炎症指标的信息,尿常规可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血培养可以帮助寻找感染的病原体。

此外,还可以进行其他特殊检查,如病毒学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四、辅助影像学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医生还需要进行辅助影像学检查来协助诊断。

例如,胸部X线、腹部B超等检查可以帮助排除或确定感染的部位。

有时,还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查,如CT扫描、MRI等。

五、针对病因的治疗措施根据病因的不同,发热的治疗也会有所不同。

发热的诊疗思维

发热的诊疗思维
发热的诊疗思维
发热的基本理论
定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使产 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 定的范围内。 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 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 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正常人体体温范围
腋窝温度
比口腔温度 略低0.2~ 0.4℃
口腔温度
36.3 ~37.2℃
血液病


变态反应及结缔组织病

淋巴瘤、恶组、噬血细胞综合征、 白血病等 风湿热、药物热、SLE、皮肌炎、 多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结节性 脂膜炎、成人Still病等

实体肿瘤
肾癌、肾上腺癌、肝癌、肺癌等

理化损伤
热射病、大的手术、创伤及烧伤等

神经源性发热
脑出血、脑干伤、植物神经功能紊 乱等
其他
甲亢、内脏血管梗塞、组织坏死、痛风
(2)高热期
体温达高峰后保持一定时间
(3)体温下降期
骤降:体温几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 如疟疾。 渐降:体温在数日内逐渐降至正常,如炎。
五、热型及临床意义
定义: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
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 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 为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产热>散热
发热
2、非致热源性发热(过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

发热原因待查诊断思路

发热原因待查诊断思路

发热原因待查诊断思路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或内部异常情况的一种生理反应。

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体温范围介于36.1℃和37.2℃之间,超过此范围即可被视为发热。

当出现发热症状时,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和诊断来确定可能的发热原因。

以下是一个可供参考的发热诊断思路。

1.全面了解病史:首先,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特殊暴露风险、用药史、旅行史等信息,以排除感染性疾病或其他潜在原因。

2.体格检查:医生需要进行全身体格检查,包括检查心肺听诊、腹部触诊、淋巴结肿大、皮肤疹和其他特殊体征等,以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病理变化。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血沉等)、肝功能、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可以提供关键的信息。

特定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的特异性检测(如血液培养、病毒检测、抗体测定等)也可能需要进行。

4.影像学检查:根据临床需要,可以进行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发现可能的异常情况。

5.其他特异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进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测定、免疫学检测、基因检测等,以排除或确定潜在疾病。

基于上述诊断思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发热病因:1.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病毒感染(如流感、登革热等)、真菌感染等。

2.免疫系统相关疾病:例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肿瘤相关疾病等。

4.恶性肿瘤:一些肿瘤,特别是血液系统肿瘤,常伴有发热。

5.药物反应:一些药物使用可能导致发热,例如抗生素、非甾体消炎药等。

6.结缔组织病:例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

在对患者进行发热原因的待查诊断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逐步缩小可能的病因范围,进一步进行特异性检查以确定最终诊断。

需要强调的是,发热是一种非特异性症状,可能有多种潜在原因,因此在进行诊断时应综合考虑其他临床表现,以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从而确定诊断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发热诊治思路

发热诊治思路


物 类固醇
PGE
致炎物
EP
“调定点”上移

皮肤血管收缩
骨骼肌寒战
散热
④ 产热
体温升高 11
发热的热型与疾病
弛张热 风湿热、败血症、脓毒血症、肝脓肿、严 重肺结核等
间歇热 疟疾、肾盂肾炎、布鲁菌病等 波状热 布鲁菌病 消耗热 败血症 马鞍热 登革热 回归热 回归热、何杰金病等 不规则热 风湿热、感染性心内膜炎、流感、阿米巴
恙虫病:无焦痂、淋巴结肿大、无草地接触史、 不是流行季节,可能性小。
肺结核:无结核中毒症状、无肺部症状,急性 起病可能性较少。有待胸片等检查排除。
疟疾:无寒战、高热、大汗淋漓,发作期、间 歇期交替的发作。可能性小。
42
诊断分析(4):以上疾病的鉴别诊断
沙门氏菌感染:本例发热1周,无定位 症状和体征,中毒症状不重,血象不高 符合沙门氏菌感染的表现,可能性大。
5
发热的机制
6
发热的机制
致热源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
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 复合物)→白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 胞、嗜酸性粒细胞)→内源性致热源(IL1、TNF、干扰素)→体温调定点→发热。
7
致热原
➢ 定义 能引起人体或动物发热的物质 ➢ 分类 外源性致热原:传染原或致炎剌激物
22
短程发热患者诊断的“定律”(2)
发热无定位症状和体征首先考虑系统性 感染(传染病)其次隐匿性局灶感染。 但传染病也可表现为发热伴一个或多个 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皮疹、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伴 随症状的出现大大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 (体检时重点检查)
血常规对鉴别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见病例分析1,3)。CRP、ESR对区 分细菌与病毒感染有一定意义。

术后发热诊疗思路

术后发热诊疗思路

术后发热诊疗思路一、引言在重大手术后的头几日里常见高于38℃(100.4ºF)的发热。

多数早期术后发热都是手术所致炎症性刺激所致,并会自发消退。

但术后发热也有可能是严重并发症的表现。

术后发热的全面鉴别诊断包括在手术后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

发热原因可能为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或其他医院相关疾病,包括院内获得性肺炎、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药物热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评估术后发热时必须全面考虑鉴别诊断,而不能直接假定发热是由感染引起。

感染发热可能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轻微或不存在,例如接受糖皮质激素、癌症化疗或移植后免疫抑制的患者;一些老年患者和慢性肾衰竭患者也是如此。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热的评估将在别处讨论。

二、术后发热的病理生理学发热是各种刺激引起细胞因子释放的一种表现。

多种组织和细胞都可产生和发热有关的细胞因子,包括IL-1、IL-6、TNF-α和(IFN)-γ。

一些证据表明,IL-6是与术后发热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因子。

发热相关的细胞因子是由创伤组织释放,并不一定意味着感染。

发热程度符合创伤程度。

例如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组织创伤更小,术后发热也更少。

同样,不使用体外循环泵的冠状动脉移植术更少出现术后发热。

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组织创伤引起的细胞因子释放程度,从而影响术后自限性发热的程度。

例如,成骨不全儿童在接受骨科手术后,发热反应似乎比配对对照儿童更严重且更持久。

细菌内毒素和外毒素可刺激细胞因子释放,引起术后发热。

从结肠易位的细菌或细菌碎片可能引起了某些术后自限性发热,易位原因有围手术期肠麻痹或低血压等等。

即使手术患者的血培养结果为阴性,血样PCR检测依然可发现细菌DNA水平升高。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和糖皮质激素能抑制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减轻发热反应。

《发热诊治思路》课件

《发热诊治思路》课件

02
03
0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开窗通风,避免去人群密 集场所,减少感染机会。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 足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政策 ,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预防传
染病。
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戴口罩、不随地吐痰 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护理方法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会流失大量水分, 多喝水有助于补充体液,预防
发热的分类
总结词
根据发热的原因和特点,可以将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
详细描述
感染性发热是由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等。这类发热通常伴随相应的感染症状, 如咳嗽、咳痰、腹痛、腹泻等。非感染性发热则是由非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如过敏反应、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神 经系统疾病等。这类发热通常不伴随感染症状,但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皮疹、关节痛等。
发热的病因
要点一
总结词
引起发热的病因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 如感冒、肺炎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感染性疾病是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包括上呼吸道 感染(如感冒、喉炎)、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 炎)、消化道感染(如胃肠炎)等。此外,其他病因引起 的发热还包括风湿性疾病、肿瘤、内分泌和代谢疾病等。 对于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 以确定病因并进行治疗。
02
发热的诊断
病史采集
询问发热的起病时间 、诱因、伴随症状等 。
询问用药史、过敏史 等情况。
了解患者是否有既往 发热史、家族史等。
体格检查
测量体温,观察热型和持续时 间。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疗思路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疗思路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疗思路1.详细病史采集:医生首先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病程、发热的持续时间和频率、热度的高低、伴随症状等。

还要询问患者的既往疾病史、药物使用史、接触史、旅行史、职业史等,以排除可能的感染源和暴露史。

2.体格检查:医生应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特别关注患者的皮肤、口腔、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腹部等是否出现异常。

对于发热的儿童,还要注意查看皮肤黏膜有无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3.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C-反应蛋白、血培养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一些发病机制相关的指标,排除炎症、感染、代谢异常等。

4.血液和尿液培养: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进行血液和尿液培养是必要的,以排除感染。

如果血液和尿液培养结果阴性,还可以考虑其他类型的培养,如痰液培养、脑脊液培养等。

5.病毒学检查: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中,病毒感染是一个常见的原因。

通过进行病毒学检查,如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血清抗体测定、病毒培养等,可以排除病毒性感染。

6.影像学检查: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选择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胸片、CT扫描、超声、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排除结核、肺炎、脓肿等疾病,也能发现一些内脏病变。

7.活动试验:一些病例可以通过进行活动试验来诊断。

例如,进行解剖学床旁查体、体力活动或被动运动试验,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发热或其他症状。

8.特殊检查:对于经过上述常规检查仍然无法确定病因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一些特殊检查。

例如,脑脊液检查、组织活检、淋巴结穿刺等。

这些检查对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十分重要。

9.有需要时,可以考虑进行遗传学检查、免疫学检查、代谢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10.随访观察:对于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医生应该持续和患者进行随访观察。

记录患者的体温、症状等变化,及时调整诊疗策略。

有时候,患者的病情可能会逐渐明朗化。

总之,不明原因发热的诊疗思路包括详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血液和尿液培养、病毒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活动试验、特殊检查等。

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思路“五步走”——利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追寻病因

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思路“五步走”——利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追寻病因
个领 域 均 有 建 树 ,被 同行 誉 为 “ 哲
体温 >3 7 c c就误 以为 是异常 。体 温可受 代谢率 、身体活 动 、外界气 温和体质 的 影响 ,而昼夜在 1 . 7 ℃范 同内的波动 。因 此 ,午后或 傍晚 口腔温度 达 3 7 . 7 ℃完全
多 数人 为 <3 7  ̄ C,但老 年人 代谢 率 低 ,
者 ,被 誉为 内科领域 疑难病症 的 “ 皇 冠” 。
不 明 原 因 发 热 虽 然 病 因 十 分 复
查 的确 很有用 。许多发 热是病毒感 染引 起 的 ,因此 ,了解 I ! I 前 有无病毒感 染在 “ 流行 ”对诊断有帮助。
长 期 发 热 长 期 发 热 : 病 程 >2
常 见患 者仅 主观感觉体 温升高 ,但 实 际上并非真有 发热 ,或者 患者测量 到
作者简介 孟庆义教授 ,内科 学家,著名 急危重症 医学家 ,现任 解放 军总医 院f 3 0 1医院) 主任 医师 、教 授 、博 士研 究 生导师 ,在 内科 学 、心理 学、护理学、养生保健及哲 学等 多
这种 患者必须经 过反复观察证 实其是错 误 的 ,甚至需要 心理治疗 ,才能解除 疑 虑 。即 使患者 所诉 “ 发 热 ”确有 可 能 ,
周 。 确 有 急 性 发 热 的 患 者 因有 症 状 、 既
往病 史 、体 检及简单 的辅助检 查结果 可 作 参考 ,因此 ,发热 原 因通 常很 明显 。
因发热 。其诊 断主要是采用 P e t e r s d o r f 的
杂 ,但 还 是 有 规 律 可 循 的 ,认 识 其 病
因分 布 规 律 ,制 定 出符 合 临 床 思 维 逻
标准 :①发热病程 t >3 周 ;② 体温多次 ≥

发热原因待查的诊断思路及处理原则_刘正印

发热原因待查的诊断思路及处理原则_刘正印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殏殏殏专家专论发热原因待查的诊断思路及处理原则刘正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北京100730)中图分类号:R4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089(2012)10-0003-03doi :10.3969/j.issn.1008-1089.2012.10.0011概述发热是在门急诊接诊的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许多疾病表现的共同点。

所谓发热是指机体对致热因子作用的一种调节性体温升高反应。

其机制是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水平升高,致机体散热减少而产热增加。

当晨起休息时体温超过正常体温范围或1日之间体温相差在1ħ以上时称为发热。

正常人体温范围:口腔温度(舌下测量)36.2 37.2ħ,腋窝温度较口腔温度低0.2 0.5ħ,直肠温度(也称肛温)较口腔温度高0.2 0.6ħ。

不明原因发热(FUO )概念是由Petersdorf 和Beeson 在1961年提出的,定义为体温大于38.3ħ(肛温)至少3周,并且经过大于3日住院或至少3次门诊就诊的详细检查评估,均没有找到发热的原因。

定义3周以上是为了排除自限性的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规定1周的住院时间是为了保证能完成相应的各项检查。

在1999年,“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研讨会”将发热待查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ħ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不明热”也称“未明热”、“不明原因发热”、“发热待查”。

引起FUO 的病因主要包括感染、肿瘤、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和其他因素4大类。

其中感染性疾病约占40% 55%,肿瘤占15% 20%,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占20% 25%,但仍有8% 10%的发热原因始终不明。

近年来研究证实感染性疾病在FUO 中所占的比例逐步减少。

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因地域而有差异,近期的设计较好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和一项欧洲的回顾性研究报道的病因比例如下:感染15% 30%,肿瘤10% 30%,结缔组织病33% 40%,其他疾病(如药物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伪装热)5% 14%,直到最后仍诊断不明的占20% 30%[1]。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及策略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及策略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及策略一不明原因发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1. 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不明原因发热定义为反复发热超过38.3℃,持续3周以上,其中至少1周住院系统检查仍病因不明。

针对FUO深入细致的检查,至少包括以下方面:①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反复体格检查;②常规化验:血尿常规(包含显微镜检)、肝肾功能、电解质、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③特殊化验: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RF)、铁蛋白、3次血培养(用抗生素前)和尿培养、病毒(CMV、HIV)、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结核菌素试验;④影像学:胸片,腹部超声。

经过上述检查如果仍未明确诊断,才考虑FUO。

2. 不明原因发热的传统病因文献报道FUO的病因至少有200余种。

常见原因包括(:①感染:细菌感染,如布氏杆菌病、伤寒、结核等;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真菌感染,如曲霉、耶氏肺孢子菌。

②结缔组织病(非感染炎性):类风湿关节炎(RA)、脊柱关节病(Sp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大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病、显微镜下多动脉炎、颞动脉炎、风湿性多肌痛(PMR)、炎性肌病、成人Still 病;③肿瘤:淋巴瘤、血液病;④内分泌疾病: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⑤其他:功能性低热、药物热、伪装热等。

导致FUO的感染性疾病病因之所以难以确定,主要在于三方面:①感染部位比较隐匿,例如心内膜感染;②致病微生物为非典型病原体,如巴尔通氏体、利什曼原虫等;③结核: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

此外,在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中结缔组织病导致的FUO占主导地位。

在肿瘤性疾病中,目前认为导致FUO最常见的病因是淋巴瘤,临床表现隐匿。

其他疾病,如急性甲状腺炎、药物热等,临床中也要进行充分鉴别。

文献显示,1964—2007年期间,在诊断的发热患者中,感染比例逐年下降,FUO的病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

在我国历年诊断的发热患者中,感染患者仍然占大部分,然而FUO 患者也在逐年增多。

发热的诊疗思路

发热的诊疗思路

发热的诊疗思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呼吸热病科史利卿1.概述发热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

多数发热性疾病,可具有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所见,诊断并不困难。

但也有相当多的发热患者,一时查不清病因,而被临床称为“发热待查”、“未明热”、“原因不明发热”。

进一步明确诊断需要对可产生发热症状的众多疾病有较为全面而整体的认识,并具有正确的诊疗思路;中医将发热基本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并提出相应的病因病机理论及辨证论治方法,本文试探讨未明热的诊断鉴别诊断思路和中医辨治认识。

2.未明热的西医诊断思路2.1未明热的诊断标准未明热是个概念,不是病名诊断,其诊断标准为:①发热病程≥3周;②体温多次≥38.3o c③入院后经一周检查仍未明确诊断者。

2.2未明热的病因分类引起发热的疾病,可大致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

就未明热的常见病因而言,进一步可分为五大类,即:*感染性疾病占52%*肿瘤性疾病占17%*血管-结缔组织病占14%*其它疾病占8%*诊断未明占9%(以上据国内外10050例成人未明热病因分析)可以看出前三类疾病占未明热总数的80%多,为主要病因。

其中约有5%~8%可自行退热,也有少数病人直至退热或死亡仍不能明确诊断。

具体病因分类见表12.2.1感染性疾病主要病种成人未明热前4位的感染性病因为结核病(21.4%)、伤寒(18.2%)、局灶性脓肿(13.5%)、败血症(11.6%)。

但老年人未明热的首要病因是局灶性脓肿,其次为结核病和败血症。

结核病在我国仍为常见、需要高度警惕,尤其是肺外结核、老年结核,都具有发病隐匿、症状体征不典型等特点,如肠系膜淋巴结核,可引起发热而无任何腹部体征。

伤寒是我国常见传染病,由于四季散发,临床表现不典型,热程绵长,易为临床所忽略。

腹部和盆腔脓肿是未明热最常见的感染原因,肝脓肿最常见(占局限性脓肿的65%),阑尾穿孔、溃疡病穿孔、憩室炎、肾盂肾炎、炎症性肠病是引起腹腔脓肿的常见病因,但老年人可无手术史或慢性肠道炎症病史,而且常缺乏典型体征;盆腔脓肿往往是子宫切除后的并发症,可以于术后1周才开始发热,在疾病早期无腹痛,盆腔检查也可无异常发现。

发热待查诊治的临床思路2024

发热待查诊治的临床思路2024

发热待查诊治的临床思路2024简介发热待查(FUO)是经常规检查和治疗体温仍然不能恢复正常,诊断不能明确,称为发热待查。

它是临床医生经常遇到的难题,由于引起发热疾病种类繁多,导致最终诊断比较困难。

发热待查的主要病因构成有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本病病因复杂,需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病史、体征、检查结果及诊断性治疗结果,一一排查分析,但往往一些发热仍然最终不能确诊。

发热待查的概念经典的不明原因发热:① 体温多次>38.3℃;② 发热时间持续≥3周;③ 经≥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病因仍然未明。

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中,感染、肿瘤、结缔组织病最常见,其中感染性疾病占50%。

常见引起发热的疾病多达150多种。

临床思路•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丰富的临床经验与串联思维;•病后诊疗经过:用药不热,停药发热;用药发热,停药不热。

诊断思路感染病学科当今的挑战•中国走出疫情大流行后的学科布局;•经典急性传染病偶发;•新发突发传染病,公卫责任重大;•三大慢性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艾滋病;•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留下来的都是硬骨头;•重症救治能力的提升。

抗菌药物的种类繁多,150多个品种,需要掌握的抗菌药特性:①药效学PD:抗菌谱、抗菌活性、联合抗菌作用、抗生素后效应;②药动学PK:吸收、分布(组织浓度)、排泄途径(肝胆、肾脏);③临床应用:适应证,各类部位感染、各类细菌感染应用的注意点;④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注意点,特殊病理、生理人群的应用。

感染病科的出入口感染病科:入口-“垃圾桶”开设非传染性的感染病房,要敢于成为“垃圾桶”。

感染病的“垃圾桶”(difficult-to-treat infections)有多种基础病如糖尿病、结构性疾病的复杂性感染;高龄、合并用药;肿瘤化、放疗后的复杂感染;大手术后的脏器感染如器官移植后感染、脑膜炎、腹膜炎。

非感染病的“垃圾桶”收治发热待查(40%仍为感染病,60%为非感染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温的上升与下降方式、热型。 寒战。 中毒症状。 皮疹。 淋巴结肿大。 肝脾肿大。 出血倾向。 关节痛。 结膜充血。 单纯疱疹。
17
如何对“发热”的病人作出 诊断?
18
诊断标准
国内:病程2周以上,体温多次超过37.5℃,
经完整病史询问、详细体检后仍不能 明确诊断者。
血型播散性结核病、不典型部位的肺内 结合、肺外结核(脑膜、深部淋巴结、 肝、肾、肠、腹膜等)是长期发热的重 要原因见长程发热。
48
结核病诊断要点(2)
有意义的检查:PPD阳性、ESR、CRP、γ 球胆白升高。
胸片的变化多数较慢(2-3月内无明显变 化)、但也有变化快者(1周内明显恶化 的)。
用药史 外科手术史 输血史 动物接触史 职业史 业余爱好史 旅游史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1
G-阴性菌败血症:无原发灶、无严重中毒症状、 后期无寒战,有待血培养等进一步观察。
恙虫病:无焦痂、淋巴结肿大、无草地接触史、 不是流行季节,可能性小。
肺结核:无结核中毒症状、无肺部症状,急性 起病可能性较少。有待胸片等检查排除。
疟疾:无寒战、高热、大汗淋漓,发作期、间 歇期交替的发作。可能性小。
1984年Beeson等首先发现家兔腹腔无菌性渗出 白细胞培育于无菌生理盐液中,能产生释放致热原, 并称之为白细胞致热原(LP)。为表示其来自体内,又 称之为内生致热原(EP)。
8
内生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前列腺素 cAMP Na+/Ca2+比值 新发现的内生致热原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 复合物)→白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 胞、嗜酸性粒细胞)→内源性致热源(IL1、TNF、干扰素)→体温调定点→发热。
7
致热原
定义 能引起人体或动物发热的物质 分类 外源性致热原:传染原或致炎剌激物
内生致热原: IL-1、IL-6、IFN、TNF等 内生致热原的发现
36
体查:T39.7℃,P120次/分。余体查无异常。血常规: WBC:7.0×109/L,N:58.6%,E:0.6%。尿:pro:+。 讨论
本例发热的特点。 总结本例的病例特点。 患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患者进一步检查,目前治疗。
37
本例发热的特点: 短程发热,起病急。 持续性发热,可能为弛张热。 病初有畏寒、寒战。 伴头痛、但无呕吐,神经系统检查正常,
3
生理体温变化及影响因素
基础体温
性别:男性 女性
排卵 早晚变化
由儿童到17岁期间降低 0.5℃ 由儿童到13岁期间降低 0.5℃ 升高0.5℃ 早低,晚高,相差1 ℃
运动
剧烈运动后,体温会升高1 ℃
饮食和消化
升高0.5℃ -1 ℃
外界温度和衣着 程度不同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
国外:病程3周以上,体温超过38.3℃,入院1
周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9
临床诊断步骤
1. 观察热程与伴随症状 2. 仔细追问病史 3. 全 面 反 复 的 体 格 检 查 4. 实 验 室 检 查 5. 诊断性治疗
20
长程发热与短程发热
45
结论
通过血培养,本例患者确立了伤寒的诊断。证实 了诊断的思路。
经验(地区性经验,仅供参考。不要求掌握): ①“畏寒非伤寒”是不对的!伤寒可以有畏寒、 寒战,尤其是在疾病早期,但持续有畏寒仍要考 虑伤寒,至少本地区如此。 ②热型对诊断的帮助已大为降低,多数病例难以 发现阶梯状上升的体温。 ③原因不明发热一周以上考虑伤寒显然太晚,对 无明显定位症状和体征/或消化道症状、体征的 发热、4天以上,血象不高,流行地区需考虑伤 寒。
43
进一步检查、治疗
三大常规,血培养,电解质,肝、肾功能, 血沉,CRP,肥达反应,胸片、腹部B超。 骨髓培养及细胞学检查。
治疗:氟罗沙星——广谱、对沙门菌有针 对性、经济。
44
检查结果
血常规: WBC:7.0×109/L,N:58.6%,E:0.1%。 ESR:17mm/h,CRP:66.7mg/L。 胸片正常,B超:肝实质回声增粗。 血培养:伤寒沙门菌。“对各种抗生素敏感”。
15
发热的病因分类
不同年龄组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具有各自的规律:
6岁以下患儿:感染性疾病最为多见,特别是原发性上呼 吸道、泌尿道感染或全身感染。
6-14岁: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和小肠炎症性疾病为最常见 的病因。
14岁以上:感染性疾病仍占首位,但肿瘤性疾病的发病率 明显增高。
16
对发热的诊断有重要意义的临床表现
原因不明、血象不高主要考虑病毒感染和特殊 细菌和少数特殊感染。本地区主要的疾病有: 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肾综 合征出血热、麻疹早期;恙虫病;沙门氏菌感 染(伤寒、副伤寒)、G-阴性菌感染、结核病; 疟疾。(记住!)
40
诊断分析(2):以上疾病的鉴别诊断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中毒症状不重支持上感; 但无上呼吸道症状、发热1周仍不退不支持上 感。进一步排除其它诊断、观察抗生素疗效确 定诊断。
区别:生理性体温升高、过热。
2
发热的概念
定义: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中枢“调定点” 上移,从而引起体温的调节性升高。
低热
口温>37.5 ℃ 肛温>38.0 ℃ 一日间体温变动>1.0-1.2 ℃
中等度热 38.0 ℃ ~39.0 ℃
高热
39.1 ℃ ~41.0 ℃
超高热
>41 ℃
翁心华,张婴元主编.传染病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发热热程三种分类
急性发热:指自然病程≤2周 不明原因发热:1、发热时间持续≥3周;2、
体温多次>38.3℃;3、经过≥1周完整的病 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 不能确诊。 慢性长期低热:体温波动在37.5-38.4℃之 间,持续4周以上。
5
发热的机制
6
发热的机制
致热源性发热 外源性致热源(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
9
发热的机制
非致热源性发热 (过热) 体温调节中枢的病变: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等。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甲亢、癫痫持续状
态。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
衰。
10
发热的基本环节

致病微生物 内毒素
单核细胞
直接 下丘脑
OVLT
热 外毒素 激 抗原抗体

Na+/Ca2+

复合物
1.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手术后组织损伤、溶血、 恶性肿瘤坏死、内脏梗死、肢体坏死等。
2. 抗原-抗体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性疾病、血 清病、药物热等。
3. 内分泌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 4. 皮肤散热减少。 5.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6.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感染后低热、原发性低热等。
发热诊治思路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张伦理
1
发热的概念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所调控, 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 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温在相对恒定的 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 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 体温升高超出正常,称发热。正常体温 一般为36-37℃(腋测法)。
血常规对鉴别诊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见病例分析1,3)。CRP、ESR对区 分细菌与病毒感染有一定意义。
23
短程发热患者诊断的“定律”(3)
外周血及骨髓细胞学检查对难以诊断的 病人均应实施。
特异性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是积累可靠 临床资料的源泉。努力开展特异性检查 提高诊断水平。
熟悉常见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 病是诊断的前提。
24
短程发热患者诊断的“定律”(4)
详细询问病史、认真的体格检查、 合理的实验室和其他检查、充分注意病 情变化、科学的临床思维是作出正确诊 断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25
病例1
患者王× ×,男,32岁,广东汕头市人。司机。 因持续发热7天于2002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7天前无明 显诱因出现发热,早上低热,下午体温渐高,至零晨 体温减退,热退时全身出汗。发热第一天有畏寒、寒 战,后未在出现。发热严重时伴头痛,热退时头痛缓 解。自服中药及感冒药(具体不详),疗效欠佳。曾 到本院查疟原虫,未找到。今天到本院就诊,门诊拟 “发热待查”收本科。发病来无咳嗽、咽痛、流涕; 无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泻;无皮 疹。精神、食欲稍差。无类似患者接触史,有外出就 餐史,无鼠类接触史,无草地接触史,在深圳居住多 年,今年无外出旅游史。
42
诊断分析(4):以上疾病的鉴别诊断
沙门氏菌感染:本例发热1周,无定位 症状和体征,中毒症状不重,血象不高 符合沙门氏菌感染的表现,可能性大。
隐匿性局灶感染有待观察病情、各项 检查进一步排除。
总之,本例初步考虑:沙门氏菌感染。 进一步观察病情、检查排除:上呼吸道 感染、肾综合征出血热、肺结核、疟疾 等疾病。
努力寻找病原体(抗酸菌,结核菌),必 要时取出病理进行活检(包括腹腔镜、手 术探查)有诊断意义。
49
结核病诊断要点(3) 有原发病时不要否认结核(HIV感染、白血病、
肝硬化、SLE)。 抗结核治疗多数能提示诊断,但严重结核治
疗1-3月可无改善。
50
临床诊断步骤(2)
—仔细追问病史 包括:发热病史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对少见、无咽痛、 皮疹、淋巴结肿大暂不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