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及其经济学分析(下).
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经济学分析
劳动力市场供求的经济学分析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经济领域,它反映了全球经济的运转纪律,并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
在现代经济中,劳动力市场供求的情况经常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和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是由具备劳动能力的人结合自身情况和选择,向市场提供劳动的行为;而需求是各企业在其生产或经营过程中所需的劳动力。
这两方面的比例变化,即供需关系的改变,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非常大。
当劳动力供给多于需求时,市场上出现了"滞胀"现象,为了维持工作,求职者不得不接受降低薪水或更多的削减。
另一方面,当劳动力需求多于供给时,市场出现了紧缩现象,从而导致工资和福利的快速上涨。
二、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的影响因素1. 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劳动力。
因此,在企业纷纷涌入的情况下,市场需求也就大大增加。
同时,当经济出现衰退时,企业因为市场低迷而减少了开支,从而导致市场上工作机会的减少,并使劳动力市场进一步陷入滞胀状态。
2.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带来更多的人有能力进入劳动力市场。
人们的教育水平对就业市场和工作力量计划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些岗位需要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这样工作机会就会更多,并会提高市场上的薪水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岗位的种类和需求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3. 科技进步:科技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科技将生产力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并为雇主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
同时,科技的发展也会促进市场劳动的分工,这样使得市场需求更加多样化,需要更加多样化的人才和工作岗位。
三、供求关系调整的措施1. 增加需求:由于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失衡,劳动力市场供应严重不足,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增加市场的需求。
政府、企业和个人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市场进行需求调整,增加市场上的工作机会数量。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的经济学解析
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的经济学解析在当代经济中,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与就业机会的分配,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劳动力市场与就业问题进行解析,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一、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机制劳动力市场是指供给劳动力的人口与需求劳动力的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通过工资等价格机制来达到平衡。
供给劳动力的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和劳动力参与率,而需求劳动力的因素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等。
1.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劳动力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口数量是一个重要因素。
人口增长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人口减少则会减少劳动力供给。
其次,劳动力参与率也会对供给产生影响。
劳动力参与率的高低与教育水平、家庭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2. 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劳动力需求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经济增长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了劳动力需求。
同时,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也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差异。
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行业通常需求劳动力更为紧缺。
二、就业问题的经济学解析就业问题是劳动力市场中最显著的问题之一。
经济学对就业问题的解析主要集中在分析失业原因和解决就业困境。
1. 失业原因失业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经济周期的波动会导致需求波动,从而引起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经济下滑时,企业裁员,劳动力供给过剩;而经济复苏时,企业扩张,劳动力供给不足。
其次,结构性失业是由技术革新或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
某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而其他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导致劳动力的结构性失业。
2. 解决就业困境为了解决就业困境,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为就业提供有利环境。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等措施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提高就业能力。
此外,支持创业和发展中小企业也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与效率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与效率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效率是影响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与效率,并分析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一、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在一个充分就业的市场中,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能够相互匹配,形成一个稳定的劳动力市场。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往往存在一定的失衡。
首先,技能匹配不足是劳动力市场结构的一个主要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对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然而,由于教育和培训体系的滞后,许多劳动者的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了技能供给过剩或不足的问题。
其次,劳动力市场的地区性差异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些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较为平衡,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存在高失业率和劳动力过剩的情况。
这种地区间的劳动力市场不平衡不仅影响了就业机会的分配,也加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此外,性别和种族歧视也是劳动力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一些社会中,女性和少数族裔往往面临着更高的失业率和较低的工资待遇。
这种歧视不仅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也浪费了潜在的人力资源。
二、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劳动力市场的效率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和就业机会分配方面的效果。
一个高效的劳动力市场能够提高生产力和经济增长,同时也能够实现公平和社会稳定。
首先,信息的对称性是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基础。
只有当劳动者和雇主都能够充分了解市场的信息,才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
因此,提高劳动力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和可获取性,对于提高市场效率至关重要。
其次,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也是效率的关键。
灵活的劳动力市场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和适应性。
这意味着降低劳动力市场的壁垒,减少僵化的劳动法规,并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转岗机会。
此外,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也是效率的前提。
只有在一个公平的市场中,劳动者才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激励他们提高生产力。
劳动力市场与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劳动力市场与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劳动力市场与失业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劳动力市场是指由劳动力供给者和劳动力需求者组成的一个供求关系的市场,而失业问题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有能力工作、主动求职但未能找到工作的人口。
在经济学中,劳动力市场与失业问题的分析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劳动供给、劳动需求、工资水平等。
接下来,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对劳动力市场与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首先,劳动供给是指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总和。
对劳动力供给的研究主要关注劳动力参与率、人口结构和劳动力生产力等因素。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适龄劳动力中参与就业或主动寻找工作的比例。
人口结构则是指不同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人口比例。
而劳动力生产力则是衡量劳动力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指标。
这些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和劳动力生产力的提升可以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缓解失业问题。
其次,劳动需求是指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质量。
劳动需求可以受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变革、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
经济增长可以带动劳动力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在各个产业中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需求的增长。
产业结构变革则会导致不同行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差异,一些传统产业的减少可能导致该领域的劳动力供过于求。
而技术进步则可以改变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对某些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因此,劳动需求变化对失业率产生重要影响。
另外,工资水平是劳动力市场和失业问题的重要决定因素。
根据经济学理论,工资水平会受到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
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会导致工资水平下降;相反,当劳动力供不足以满足劳动需求时,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会推动工资水平上升。
因此,工资水平的调整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平衡的重要手段,也是调控失业问题的一种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合同法和税收等政策手段来影响工资水平,以维持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平衡。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特点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特点劳动力市场是指供求双方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场所和机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国家、地区、行业的差异,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特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指的是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方在市场中的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
根据劳动力市场参与主体的不同,可以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分为以下几种形态。
1. 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是指企业内部进行人才招聘、调配和管理的机制。
在企业内部,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是通过内部的人事部门或招聘渠道进行协调的。
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相对稳定,信息流通较为顺畅,适用于一些大型企业或集团。
2. 区域劳动力市场区域劳动力市场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范围内,劳动力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市场。
区域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较大,供求关系的形成与区域内经济发展、行业布局等相关。
例如,某个地区以制造业为主,该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就会存在大量与制造业相关的供需关系。
3. 行业劳动力市场行业劳动力市场是指在特定行业中,劳动力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市场。
不同行业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也存在差异,例如,高新技术行业的劳动力市场可能更为灵活和激烈,而传统行业的劳动力市场则相对稳定。
二、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劳动力市场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作方式和规律。
下面将介绍几个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1. 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劳动力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往往是不平衡的。
一方面,一些行业或地区可能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情况,导致就业竞争激烈,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一些行业或地区则面临劳动力短缺,工资水平相对较高。
2. 信息不对称劳动力市场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即劳动力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对于市场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
这导致了劳动力供求双方在信息获取和评估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公平性。
3. 劳动力流动性劳动力市场的另一个特点是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强。
什么叫结构性就业矛盾
什么叫结构性就业矛盾
结构性就业矛盾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存在着就业市场上的某种固有矛盾,不同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结构性差异。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能结构失衡
技能结构失衡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常见表现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各种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但是,由于教育体制和职业培训不足,许多劳动者缺乏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技能,造成了就业市场上的技能供需失衡。
2. 行业结构性矛盾
另一种常见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体现在行业结构上。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衰退,而新兴行业却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
这种情况下,劳动力难以在新兴行业中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就业市场出现利用率不佳的现象。
3. 地区结构性就业矛盾
另一个结构性就业矛盾体现在地区之间。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区就业机会有限,劳动力过剩;而另一些地区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
这种地区之间的结构性就业差距导致了人才流动的不畅,造成了就业市场资源的浪费。
结语
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制约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挑战之一。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培训和就业市场的调控力度,不断完善现有的就业政策和制度,促进就业市场的平衡发展,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解决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解决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它指的是由于劳动力供求之间的不匹配导致部分劳动力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解决结构性失业是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下面将就如何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进行探讨。
首先,教育培训是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劳动者具备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和知识,可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减少结构性失业现象的发生。
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建立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帮助劳动者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加强就业服务和信息发布,缩小供需信息差距。
结构性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信息匹配不足的情况。
因此,建立健全的就业服务机制,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帮助劳动者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岗位,有效减少结构性失业。
同时,加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沟通和信息交流,促进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为市场提供更有效的匹配机制。
再者,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创造更多岗位机会。
结构性失业的形成与产业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传统产业萎缩和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导致一部分劳动者失业。
因此,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为劳动者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注重发展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提高就业弹性,促进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有效缓解。
最后,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安全感和福利保障水平。
结构性失业容易导致一些劳动者长期失业,给其带来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业人员提供生活保障、再就业辅导和职业培训等服务,增强劳动者的就业信心和稳定性,是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重要手段。
同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帮助,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够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总的来说,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近年来,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在许多国家成为了一大挑战。
结构性失衡是指劳动力需求和供应之间的不匹配,导致某些行业或职位的就业机会不足,而另一些行业或职位的人力资源却有过剩。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结构性失衡的原因1. 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冲击。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某些传统劳动力需求减少,而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长。
因此,某些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2. 教育与技能不匹配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教育系统需要与之相适应,培养具备新技能和知识的人才。
然而,许多教育系统滞后于产业需求的变化,没有及时提供与市场需求相符的专业培训。
这导致许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就业困难,同时许多行业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3. 人口结构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许多国家正面临着劳动力供应的减少。
这导致劳动力市场某些行业或地区的人力短缺,而其他行业则面临就业机会不足的问题。
二、结构性失衡的影响1. 经济增长减速当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失衡时,一些行业或地区的劳动力供应不足,可能限制了其发展潜力。
这将影响整体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并对国家的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
2. 收入差距扩大结构性失衡也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差距扩大。
某些行业或职位因供需不平衡而出现劳动力紧缺,使得相关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上升。
而另一些行业或职位由于劳动力过剩,工资水平相应下降。
这将导致社会收入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3. 社会稳定性与社会福利下降结构性失衡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稳定性下降。
就业机会不足和收入差距加大可能引发社会不满情绪,增加社会动荡的风险。
此外,结构性失衡还可能造成一些地区的人才流失,进一步加剧经济不平衡,并影响到社会的福利水平。
三、解决结构性失衡的方案1. 教育体制改革针对教育与技能不匹配的问题,政府应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及时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并相应调整教育的方向和内容。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结构性失业也越发普遍。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是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数量、结构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现象,导致一部分劳动力的就业困难和结构性失业。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原因以及应对之策。
首先,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方面存在问题。
随着教育普及和人口素质提高,劳动者普遍追求更高的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导致了一些低技能低收入行业的岗位难以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同时,劳动力市场供给的区域性分布不均衡,一些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劳动力流动性不足,无法满足其它地区的用工需求。
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需求方面也存在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传统行业岗位需求减少,而新兴产业和高技能行业的蓬勃发展却缺乏足够的人才供应。
这种供需矛盾导致了一些劳动者就业困难,出现结构性失业的情况。
同时,一些企业由于产业升级或优化调整,需要进行裁员或调整组织结构,也导致了一部分劳动者就业机会减少。
如何应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和结构性失业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强劳动力市场监测和预测,及时了解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趋势,通过提前培养和引导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缓解供需矛盾。
同时,建立深度合作机制,促进高校、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培养相关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匹配度。
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通过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减少员工的结构性失业风险。
同时,企业应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高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共同培养符合自身用工需求的人才,保持企业用工对接的灵活性。
此外,对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地区差异问题,政府可以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
为发展相对薄弱地区提供特殊的财政、税收支持和用工补贴,吸引人才向这些地区流动。
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力市场与结构性失业问题
劳动关系中的劳动力市场与结构性失业问题近年来,劳动力市场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也逐渐凸显。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的定义、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劳动力市场的定义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劳动力供需交换的场所。
在这个市场中,劳动者以劳动力作为商品,用人单位则以工资作为回报。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等。
二、结构性失业的原因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出现失衡,导致某些劳动者长期无法找到适合的工作。
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技术进步的快速发展导致了部分劳动者技能的过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行业的需求减少,而新兴行业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增加。
这使得那些没有接受过相关培训的劳动者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其次,教育水平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也是结构性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然而,一些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导致他们无法胜任相关工作。
另外,劳动力市场的地域性差异也是结构性失业的一个因素。
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就业机会有限,而一些大城市则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导致就业竞争激烈。
三、解决结构性失业的方案为了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政府可以加大对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帮助劳动者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其次,加强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对称。
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帮助劳动者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的匹配度。
此外,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协调发展也是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关键。
政府可以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增加就业机会。
最后,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失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首先,劳动力供给过剩。
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量超过了劳动力需求量。
造成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如教育体制不合理、岗位技能匹配度不高、劳动力迁移障碍等。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供给者可能会遇到找不到工作或者就业机会有限的问题,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发生。
其次,劳动力需求过剩。
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需求量超过了劳动力供给量。
造成劳动力需求过剩的原因可能是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或者劳动力市场短缺等。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需求者可能会遇到就业机会多样化、招聘竞争激烈等问题,从而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发生。
首先,结构性失业存在时间较长。
由于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结构性问题,而结构性问题需要较长时间来解决。
因此,一旦劳动力市场出现供需失衡,结构性失业就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其次,结构性失业区域性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情况也不同。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新兴产业地区往往更容易出现劳动力供给过剩的情况;而一些发达地区、城市地区、传统产业地区往往更容易出现劳动力需求过剩的情况。
再次,结构性失业对劳动者的影响较大。
相对于摩擦性失业和季节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对劳动者的影响更加深远。
因为结构性失业通常涉及到职业转换、技能提升等问题,需要劳动者付出较大的时间和努力来解决。
最后,结构性失业对经济发展也有一定影响。
劳动力供需失衡可能会导致人才流失、技术进步缓慢、社会福利负担加重等问题,从而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和结构性失业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例如,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的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供求双方的匹配度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缩小供需失衡的差距,减少结构性失业的发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短缺的经济学分析
区进入“ 刘易斯拐点” 的发展阶段了。 但是我们也发现, 通过中国当前新增劳动力数量和 市场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的比较来看 , 发现供大于求
国 2 第期 0年 2 1 1
经济辩
的情况仍然维系。据统计估测, 我国在“ 十一五” 期间, 每
年 大约有 1 0 万 新增劳 动力 需要 就业 , 照经济增 长 0 5 而按
供给水平是一个“ 向后弯曲的曲线”即劳动力个体的市场 ,
市的二、 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超过农村可能供给的劳动 力数量时, 城市来自农村的移民工人的工资才会呈上涨趋
供给量( 时间) 先随工资率的提高而呈增加趋势, 经过增量
逐 步递 减 的过程 , 了一定量 以后 , 力需 求方 即使 再 到 劳动
经 济 究 研
对当前独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短缺的经济学分析
◎郭正模(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四川 成都 607) 10 2
摘要 : “ 十二五” 期间我国还将是一个劳动力市场供 大于求的总量态势, 但却不排除存在局部地
区或部分就业 岗位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劳动力的市场短缺存在摩搀 } 生 短缺 、 结构性短缺、 季节性短 缺和经济周期性短缺等几种类型。近期我国出现的“ 用工荒” 形式的劳动力的市场短缺现象产生的
和投资规模计算的新增就业岗位约9 0 , 口大概为 0万 缺 50 60 0 — 0 万左右。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般在 4 %左 右, 但统计部 门内部 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却往往在 8 %以
上。特别是城 市发展 带来 的大量 失地 农 民“ 民化 ” , 被市 后
许多学者往往简单地认为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原 因是结构 性的问题 , 从而就停止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我们发现, 现代劳动经济学在分析失业现象方面有 大量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模型, 有的实践证明是非常有用和 有效的。例如劳动经济学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发生的失业
为什么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失业
为什么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失业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
然而,劳动力市场并不完美,面临着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一、技术进步与结构性失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许多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
比如,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许多工厂可以实现自动生产,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这导致了部分工人面临失业的风险。
此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催生了许多新型职业,而传统职业的市场需求逐渐下降,使得相关人员需要重新学习新技能。
二、结构变化与结构性失业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是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某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可能会减少,而新兴行业的扩大则需要特定的技能和知识,导致人员流动受到限制。
比如,传统制造业的就业机会减少,而服务业领域的就业机会增加。
这种结构性的变化也会导致部分劳动力无法顺利转岗或重新就业,进而造成结构性失业。
三、教育与技能不匹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还与教育和技能的不匹配有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改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
然而,教育系统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使得大量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导致了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此外,对终身学习的重视程度不足也使得现有劳动力无法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从而造成结构性失业的问题。
四、地域与结构性失业地域差异也是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失业现象的原因之一。
一些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技术发展滞后等原因,导致就业机会相对不足。
而一些发达地区则因为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多样化等原因,劳动力需求相对较高,但由于地域限制,部分劳动力无法迅速适应转岗或迁徙,造成了失业问题。
综上所述,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主要包括技术进步与结构性失业、结构变化与结构性失业、教育与技能不匹配以及地域与结构性失业等方面。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职业培训和教育体系改革,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同时要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平稳运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供需不平衡问题及其调控研究
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供需不平衡问题及其调控研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关键的组成部分。
然而,劳动力市场往往存在着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这给各方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中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并就其调控研究进行讨论。
一、劳动力供需不平衡问题的现状劳动力供需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
过多的劳动力供应会导致就业岗位的竞争激烈,从而使失业率升高;而需求不足则会导致劳动力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
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在不同的地区和行业中普遍存在。
首先,供给过剩是造成劳动力市场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劳动力市场,导致劳动力供应过剩。
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市场上属于低技能岗位的劳动力过多,而高技能缺乏或者需求不足。
其次,需求不足也是导致劳动力市场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科技的进步,一些传统产业的需求减少,而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需求却增加,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
这种情况在一些发达国家中特别明显,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失衡使得某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造成就业压力增大。
二、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平衡的影响劳动力市场中的供需不平衡问题对各方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供给过剩导致失业率升高,从而增加了社会负担。
大量的失业人口不仅仅需要政府提供失业救济金等社会保障,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如社会治安问题和社会撕裂现象等。
其次,需求不足使得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当劳动力闲置的时候,生产效率低下,从而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和竞争力。
同时,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也给员工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和职业压力。
三、劳动力供需不平衡问题的调控研究为了解决劳动力市场中的供需不平衡问题,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控研究和实施政策。
首先,应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
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计划,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竞争力,降低供给过剩问题。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分析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其中,结构性失业是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
结构性失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
本文将分析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并探讨其影响和解决方法。
一、结构性失业的定义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者的能力、技能和相关岗位需求的不匹配,以致于没有劳动力供求匹配的现象。
简单来说,就是求职者的技能和能力与工作岗位的需求不匹配,难以找到工作。
例如,某个地区有大量的工厂,但求职者没有相关的工厂技能,所以即使这些工厂缺少工人,求职者也无法就业。
二、结构性失业的原因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原因如下:1. 技能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很多人所具备的技能与当前市场需求的岗位、行业的技能要求不相符。
例如,大量的求职者只具备基本的技能,而现代化企业需要高技能人才;须高技能劳动力的行业生产过剩,而对基本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持续增长。
2. 区域和结构性失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转型升级,一些传统上让劳动力就业的产业逐渐走弱。
这些行业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在某些落后地区和目前新兴产业缺口却很大,人们在迁徙就业时,面临着工作岗位和居住设施之间的巨大差距。
3. 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由于信息不对称,即企业与求职者之间信息获取渠道不一致,职务性质、学历等实际情况常常难以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人才的技能素质、工资待遇等要素也不好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用人单位的正常招聘和个人求职者的求职效率。
4. 老龄化问题大量的老年人劳动能力下降,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
他们尽管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但却不懂得如何应对现代企业日益复杂的技术和管理需求,导致了他们的就业不容易。
三、结构性失业的影响结构性失业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首先,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增加了社会矛盾、加剧了社会不稳定,这可能进一步导致犯罪率上升、贫困和社会福利支出增加等社会问题。
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与结构性失业问题
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与结构性失业问题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全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就业的现状。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供需关系是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市场也不例外,供需状况是决定就业现状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也在不断变化。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结构性失业,即一些人找不到工作,而另一些人不愿意从事某些职业。
首先,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是很关键的。
如果供大于求,劳动力市场就会处于劳动力富余的状态,这会导致工资的下降,大部分人难以获得相应的收入,对经济的发展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如果市场需求大于供给,劳动力市场就会处于紧张状态,未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也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其次,劳动力市场的结构问题也是制约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在不断增加,而同时,其他部分还在减少。
例如,在某些发达国家,人们的购买力增加了,导致服务业的增长,但一些传统产业,如制造业和采矿业,对人力的需求下降,因此导致了结构性失业。
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而另一部分人不愿意从事某些职业。
这种失业问题就不能靠人民普遍素质提高或技能的培训来解决。
这个问题只有通过调整经济结构,转换产业来解决。
因此,增强工作力市场的发展策略,尤其是合理调整经济结构、鼓励创新等因素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除了制定有关法律规定,维护市场秩序外,还有责任调节市场供需关系,缓解和避免结构性失业。
如采取刺激政策,例如纳税减少等可促进市场供求状况的均衡,使得供大于求的就业状况得到缓解,城市居民民生保障能够得到有效维护。
以大规模公共就业问世、鼓励创业者创新,同时几乎完美的互联网时代带来投入更加高效而灵活的领域中,立足于实际情况进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这些都是政府可采取的措施之一。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近年来,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问题逐渐凸显,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严重问题。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是指劳动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即劳动力供应过剩或过少,无法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引起的一种长期性失业现象。
这两个问题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往往会导致结构性失业的加深。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了劳动者技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随着经济转型和科技进步的加速,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传统教育体系的落后无法培养出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导致了技能短缺问题。
其次,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也是供需失衡的重要原因。
一些传统产业衰退、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导致一部分劳动力无法适应新需求,造成了就业困难。
此外,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也加剧了供需失衡的现象。
一些发达地区需求旺盛,而一些欠发达地区供给过剩,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动和浪费。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直接导致了结构性失业的加剧。
由于劳动力需求不足,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加挑剔,对岗位要求越来越高,导致部分劳动者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岗位被机器取代,导致了技术性失业的增加。
结构性失业除了给个人带来就业难题外,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增加社会成本。
为解决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与结构性失业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首先,教育改革是关键。
要加强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改革培养人才的方式与方法,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此外,产业结构调整也是关键环节。
政府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要加强地区间的协调与合作,促进人力资源的流动和优化配置。
除了上述措施外,还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劳动者的就业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与变化
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与变化一、引言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劳动力供求交易的市场。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变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关键因素。
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主要包括劳动者的数量、素质和分布,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和选择。
劳动者的数量与素质决定了劳动力的供给能力,而用人单位的需求和选择则决定了劳动力的需求情况。
1.劳动者的数量与素质劳动者的数量与素质是劳动力市场供给的重要因素。
人口数量的变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技能的培训都会直接影响劳动者的数量和素质。
例如,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趋势将导致劳动力的减少,而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技能的提升则会增加劳动力的素质。
2.用人单位的需求和选择用人单位的需求和选择是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决定因素。
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科技进步的影响都会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产生影响。
例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传统产业的衰退则会导致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三、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包括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周期的波动等。
这些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就业机会和收入分配都会产生影响。
1.技术进步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方面,技术进步会导致某些劳动力需求减少或消失,从而造成某些职业的失业。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需要新的技能和知识。
因此,劳动者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以保持竞争力。
2.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产业可能会衰退,而新兴产业则会兴起。
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劳动力需求的转移和职业结构的调整。
劳动者需要适应新的产业结构,以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3.经济周期的波动经济周期的波动对劳动力市场也有重要影响。
在经济繁荣时期,劳动力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多,而在经济衰退时期,劳动力需求减少,就业机会减少。
我国劳动力供求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我国劳动力供求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首先是供大于求,其次是普遍知识技能较差,三是地域供需不平衡,四是结构不合理,五是流动性过快。
就业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共同面临的难题,由于我国有着世界最多的需就业人口,因此这一问题又显得更为突出。
国内的许多学者都认为,目前中国社会的首要问题是就业问题。
国际上的一些学者也持这一观点。
2004年4月的博鳌论坛之后,兰德公司高级经济顾问、胡佛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查尔斯·沃尔夫(Charles Wolf JR)曾经指出,中国目前面临的最难解决的问题,莫过于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创造足够多的就业机会这两个目标的矛盾。
各国在解决就业问题的时候,有两个主要的关注群体,其中之一就是青年。
(注:另一个主要的关注群体是以妇女以及残疾人、罪错青年等为代表的就业弱势群体。
因为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公平待遇需要额外关照才能得到保障。
许多国家都有专门针对青年就业和妇女、残疾人等弱势就业群体就业的专门法律。
)因为青年是面临失业的主要群体,在全世界范围内青年的失业率基本上都大幅高于成年人。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最新估计,全球大约有8820万15-24岁的青年失业,占全球失业人口的47%。
在我国,青年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主体对象。
目前劳动力市场上的求职者中,青年人已占70%,这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出现的新情况。
因此,青年就业和再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不仅事关青年的切身利益和生存发展,而且事关党和国家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全局。
随着青年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这一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特别是青年研究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于我国有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正在向非农领域转移,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学术界以及政府又对青年就业问题中的农民工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青年就业问题中的“青年”,与国际上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对青年的年龄界定有所不同。
按照联合国系统的定义,青年指15-24岁的人群,其中15-20岁被视为青少年,20-24岁为青年成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及其经济学分析(下)
(三)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性”岗位需求不足
第二产业相对发达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特点。
表4是最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状况。
从该表可以看出,在GDP构成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在2001年以来都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其中第一产业下降了2个多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相反,第二产业比重则上升了3个多百分点,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更多地由第二产业所拉动。
从2001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增加了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则增加了5个多百分点,经济增长的“工业化”特征非常明显。
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下降,必然造成第三产业就业增长乏力。
表5是最近几年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状况。
200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21809万人,2006年增加到24614万人,3年间净增加2800多万人。
虽然从数量上来看第三产业就业数量增加仍相当可观,但这些新增就业集中在低端服务性岗位上,主要表现为非单位就业的增加。
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作者计算了2003年以来第三产业中单位就业和非单位就业数量变化状况。
具体来说,就是用《年鉴》中公布的第三产业就业总数减去城镇单位就业数量,得出的结果就是没有被统计为城镇单位就业的就业数量,作者这里把这部分就业归为“非正规”就业。
从表5可以看出,在第三产业就业中,单位就业比重2003年以来不断下降,从2003
年的27%下降到2006年的25%,非单位就业或者说“非正规”就业比重却不断上升,从2003年的73%增加到2006年的75%(参见图1)。
从新增就业来看,在2003至2006年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中,非单位占92.2%,而单位就业仅仅占
7.8%。
因此,第三产业就业增长主要体现为非正规就业岗位的增长。
第三产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但大学生主要就业于第三产业的正规就业部门和岗位。
第三产业最近几年增长乏力不仅导致就业增长缓慢,同时新增就业更多地体现为“非正规”岗位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因而带有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和结构性特征。
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经济增长会更多地创造“生产性”岗位包括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岗位,而对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服务性”就业岗位拉动作用较弱。
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就业恰好集中在“生产性”部门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部门,而大学生就业往往选择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性”部门,这样,“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都可以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中得到部分解释。
三、扩大就业:受雇与创业
在总量供求矛盾趋于缓解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
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一方面是有岗无人,另一方面则是有人无岗。
从本质上来看,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就是有效劳动供给不足,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如何提高劳动供求之间的匹配度,扩大劳动的有效供给。
随着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逐步得到解决,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出现在劳动力市场的新进入者身上。
根据笔者的推算,2007年我国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员数量为1752万,2008年为1724万,2009年为1744万,2010年为1835万。
在这些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中,高中以上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城市,这些毕业生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含职业高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和研究生的毕业生,2007年为599万,2008年为643万,2009年为706万,2010年为788万;高中及以下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表6是分农村、镇和城市对这一群体规模的估计。
由该表可以看出,2007年至2010年,高中及以下毕业生每年保持在1000万左右的规模,其中,农村毕业生占45%左右,镇占35%左右,二者合计占80%左右,城市仅占20%左右。
对于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者来说,扩大劳动有效供给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如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增强就业能力。
鉴于目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者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就业形势,就业能力对不同人来说意味着不同的含义。
对于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毕业生或者农民工来说,由于他们一般选择“生产性”岗位就业,现实的情况是大量就业岗位等待人去填充,很多人难以就业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素质低或缺乏技能,对于这些人来说,提高素质和技能从而造就更多的合格劳动者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于高中以上毕业生就业或者说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形势完全不同。
由于他们往往选择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性”岗位就业,而这类就业岗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有限的就业岗位也存在着毕业生知识技能水平难以满足岗位要求的状况,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题除了提高素质和技能水平外,还必须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放在重要地位,不仅要培养更多的合格大学生,还应该鼓励大学生自己创业。
1.加大培训力度,培养更多合格的生产工人。
对于农民工来说,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大量就业岗位等待去填充,合格工人的培训应该被置于最优先的地位。
为此,可以考虑这样一些措施:(1)实施针对农村(包括镇)初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计划。
在巩固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鼓励在中小城市和乡镇建立针对农村初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参加培训的农村初中毕业生给予必要的补贴。
补贴可以直接补给个人,也可以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补贴到培训机构或者中介机构等。
(2)鼓励农村初中毕业生转移就业的区域协作。
城市和发达地区存在着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这种需求主要靠农村劳动力转移来满足。
为此,可以考虑在农村劳动力输入地和流出地之间建立起政府、企业以及培训机构等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机制和渠道,提高农村新失业群体的职业技能,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高转移效率。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和协作关系,支持培训基地的企业化。
为此,政府可以考虑挑选一些优秀的企业作为职业技能学校的实践训练基地,出台相应的政策,通过建立市场导向的运作机制使职业培训学校和企业都能从职业培训中得到最大的收益。
2.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难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又有供给方面的原因。
从需求方面来说,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经济增长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拉动作用不足。
从供给方面来说,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脱节,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较弱,尤其缺乏创业能力。
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不仅依赖于经济增长创造更多适合他们的就业机会,而且还依赖于在大学生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之间建立更加有效的联系。
此外,在给定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的条件下,扩大大学生就业还必须从自身着眼。
大学毕业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劳动供给者,他们不仅有就业的能力,而且还应该有创业能力,因此,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就成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现实选择。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不仅是就业教育,还应该是创业教育。
大学要成为创造性人才成长的摇篮和“创业者的熔炉”,就要教会学生创业,鼓励学生创业。
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通过创业来扩大就业,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为此,政府和高校要制订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最大困难还是资金短缺、经验不足,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只有这样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才能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