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合集下载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

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 2003年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

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03年底统计)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调整结构性矛盾,政府要在就业政策制定、就业环境创造、缩小经济区域差距之外,教育本身也是核心所在。

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中国就业现状的问题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就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结构性失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农民工待遇不公以及劳动力市场不规范等。

1. 产业结构性失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由于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过度依赖外需和低成本劳动力,当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差时,许多就业岗位被撤销,导致大量劳动者失去工作。

而高技能产业却面临人员短缺的困扰,形成了供求不匹配的状况。

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虽然我国高校逐年扩招,但是由于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同时,一些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缺乏信任感,更倾向于招聘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应聘者。

这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和挑战。

3. 农民工待遇不公在农民工群体中,存在着待遇不公的情况。

一方面,一些施工企业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缺乏保障,拖欠工资、违法用工等现象屡见不鲜;另一方面,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的差异导致了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卫生条件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待遇差异。

4. 劳动力市场不规范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

包括用人单位存在低薪、长时间加班等问题,同时一些打工者承受庞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非正式就业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许多劳动者处于合同保障缺失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二、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1. 结构性调整与转型为了解决产业结构性失衡带来的就业问题,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来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

政府可以推动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并引导劳动力向新兴行业转移,以满足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 加强职业教育与实习机会为了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并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政府可以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更多的实践基地和实训中心,在学生就读期间提供实践培训机会,增加他们获得就业的竞争力。

3.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体系针对农民工待遇不公的问题,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

202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2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25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目前已经出现总量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并存的矛盾。

一方面,存在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现象,大学生供给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对大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专业结构、地区结构不合理,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产生结构性失业,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改善需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大学生、市场、高校三者的协调与合作。

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社会主义市扬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正猛烈地冲击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在社会转型期遇到了很大的挑战,总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特别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

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卖方”走向“买方”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只有145万高校毕业生,而2011年达到了660万,10年间增加了515万,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中来。

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价格机制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

而现在社会高等教育高增长率、社会总就业形势紧张和劳动力市场是严重分割的。

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

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

大学生就业压力现状一、大学生就业压力原因分析1、大学生就业市场供与求的矛盾供:一方面,国家为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实行高等教育,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使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相应地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

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

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有些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不高,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求: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变化,四股劳动大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

二是农民进城打工大蜂拥而至很多农民放弃农田进城打工;三是下岗工人数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急剧增加。

四是“海归”人数增加。

如此多的就业人员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业市场这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高校专业设置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专业及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高校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进行规划并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导致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供给结构严重失衡。

有些学校的专业划分过细或专业设置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造成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毕业生的能力水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3、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就业能力偏低,不能充分适应社会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复合型的创新人才,但高等教育的却滞后于社会的需要。

专业划分过细、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由于没有建立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新机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就得不到培养和发挥。

这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满意程度必然降低,就业成功率自然不高。

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变化迅速,而高等教育本身却具有周期长的特点,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难以吻合,这些都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2024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2024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措施•大学生就业行业与岗位分析•大学生求职过程与问题剖析•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讨与解决方案•校园招聘会活动组织与实施效果评估•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与实践支持体系构建•职场新人角色转变与适应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培养推动可持续发展观念普及•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01就业压力持续增大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

02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部分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基层、艰苦行业和中小企业难以招聘到所需人才。

03多元化就业趋势明显除了传统的全职工作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多元化就业方式。

就业市场需求与特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01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新兴产业成为就业热点02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大学生求职心态及期望积极乐观与焦虑并存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但也有部分学生因就业压力而感到焦虑。

期望值与现实存在差距部分大学生对薪资、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期望值过高,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

注重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注重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希望在工作中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措施鼓励创业政策提供创业扶持资金、税收减免、创业培训等支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就业见习政策建立见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见习岗位,提高其就业能力。

招聘服务政策举办各类招聘会、人才交流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基层就业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地区就业,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和优惠政策。

国家层面就业政策地方政府及高校支持措施地方政府出台本地化的就业政策,与高校合作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提供就业指导和帮扶服务。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供需失衡与结构性矛盾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毕业生人数增长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高质量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等方面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目前,中国就业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现象。

一方面,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压力;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和职位面临人才紧缺的状况。

这种供需不平衡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1.1 毕业生人数增长与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长却相对缓慢。

这就导致了就业岗位不足,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增加就业岗位: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努力,扩大就业规模,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提高毕业生素质:高校应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3.加强就业指导:高校应提供更加全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就业成功率。

1.2 高质量就业岗位竞争激烈在就业市场上,高质量就业岗位往往吸引了大量毕业生的关注。

然而,由于竞争激烈,很多毕业生难以获得这些岗位的机会。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学校品牌:高校应加强自身品牌建设,提高学校声誉和影响力,增加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2.加强实习:高校应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和企业,提高自身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3.鼓励学生创业:政府和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扶持政策。

通过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中国就业市场还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矛盾。

一方面,一些地区和行业人才过剩,导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和行业急需人才,却难以吸引到足够的毕业生。

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及其对策

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及其对策

当前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及其对策赖德胜李长安一、我国就业领域的四大矛盾(一)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的矛盾根据美国的经验,“奥肯法则”描述了经济增长与失业变动的关系,即GDP相对潜在GDP 每下降3%(后来经济增长率修改为2%或2 5%),失业率就会上升一个百分点。

这一法则揭示了经济波动与就业市场之间的重要联系,即GDP必须保持持续增长才能保证失业率稳定在某一水平。

然而,中国的经验似乎与“奥肯法则”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冲突。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中国的失业现象却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换句话说,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动相应的就业扩大。

这种情况的出现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决策层都引发了较大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挤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显著下降的说法.实际上是由于统计指标测算未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就业体制、就业方式以及历年来的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变化情况,使得就业弹性数值被缩小了.从而也就使得经济增长的实际就业吸纳能力被人为低估了。

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方面,就业是经济增长的派生需求,社会就业机会的变化从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劳动力又是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把握好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数量关系,比较准确地测算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对于搞好就业规划.制定好就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运用两种不同估算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估算的结果都是基本一致的,表明当前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能力不是800万人,而应是每年1400万人左右。

尽管劳动力市场依然呈现供大于求的特征.但劳动力供求的总量矛盾要比通常估计的严重程度有所缓和。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的GDP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除了1993~1997年这五年间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与“奥肯法则”相吻合外,从1998~2006年,先是失业率对CDP增长率的变动没反应.后又和GDP增长率的变动同方向变动。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矛盾分析与应对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矛盾分析与应对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矛盾分析与应对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攀升,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一难题,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析,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主要因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速度以及产业结构状况的制约;二是现有体制如户口制度等的制约;三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四是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笔者认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从分析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入手,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一、矛盾分析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大学生就业难,体现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买卖双方之间的矛盾之中。

在现今特定的社会大环境下,就业矛盾又体现出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矛盾,只有理清关系,分清主次,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一)宏观上1.高校扩招与市场需求总量上的矛盾经济学上通常运用“就业弹性”来表示经济增长所带动的就业的相对变化率。

1990~2000年,我国的就业弹性仅为0.07,即GDP每增加1%,吸纳的就业人口的增加率为0.07%[。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的数据,2001~2007年,我国就业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为0.9%,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0.2%。

可以算出,这一时期我国的就业弹性为0.088,即GDP每增加1%,所吸纳的就业人口的增加率为0.088%。

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就业弹性较20世纪90年代有所提高,但是,就业弹性还是很低,经济的较快速增长并未带来就业的同步增加。

自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大幅增加(如图1所示)。

2001至2008年累计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559万。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我国2000年的就业人员总计为72085万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为4.7%,2008年的就业人员总计为77480万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所占比重为6.7%。

由此可以计算出,2001至2008年期间,八年净增就业人员4905万人,其中新增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就业人员约为1803万人,只占这一时期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70.5%。

什么叫结构性就业矛盾

什么叫结构性就业矛盾

什么叫结构性就业矛盾
结构性就业矛盾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存在着就业市场上的某种固有矛盾,不同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结构性差异。

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技能结构失衡
技能结构失衡是结构性就业矛盾的常见表现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各种技能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但是,由于教育体制和职业培训不足,许多劳动者缺乏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技能,造成了就业市场上的技能供需失衡。

2. 行业结构性矛盾
另一种常见的结构性就业矛盾体现在行业结构上。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衰退,而新兴行业却面临人才短缺的困境。

这种情况下,劳动力难以在新兴行业中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就业市场出现利用率不佳的现象。

3. 地区结构性就业矛盾
另一个结构性就业矛盾体现在地区之间。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地区就业机会有限,劳动力过剩;而另一些地区却面临着人才匮乏的问题。

这种地区之间的结构性就业差距导致了人才流动的不畅,造成了就业市场资源的浪费。

结语
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制约一个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挑战之一。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对教育培训和就业市场的调控力度,不断完善现有的就业政策和制度,促进就业市场的平衡发展,为劳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及其解决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及其解决对策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及其解决对策李正丹1,曾湘屏2,黄健梅3(1.邵阳学院,湖南邵阳422000;2.湖南省邵阳市电化教育馆,湖南邵阳422000;3.湖南省邵阳市教育局;湖南邵阳422000)摘要: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亦随之变化,其机遇和挑战并存。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但是根据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情况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主要集中于就业市场的供需结构性矛盾方面。

为此,必须从政府、高校以及毕业生个人等层面采取相应对策,以有效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职能力和相关主体的就业服务能力。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矛盾;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中图分类号:G64+C9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21)17-0166-03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ollege graduates9employment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under lhe new situationLi Zhengdan1,Zeng Xiangping2,Huang Jianmei3(1.Shaoyang University,Shaoyang,Hunan, 422000;2.Audio Visual Education Center of Shaoyang City,Shaoyang,Hunan,422000;cation Bureau of Shaoyang City,Shaoyang,Hunan,422000)Abstract:Under the new situation,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in China is also changing,wi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coexisting.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19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proposed“to achieve fuller and higher quality employ­ment”,bu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mployment market of college graduates,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mainly focusing on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employment market.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from the government,universities and graduate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mploy-ability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the employment service ability of relevant subjects.Key words:new situation;college graduates;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employment;full employment;high quality employment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乎社会安定、稳定,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高校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一、弱势因素分析1.就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一是就业地域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多年来,在黑龙江省就业的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和牡丹江市,表现在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经济发达城市人才缺口总量减少,而边远中小城市、乡镇以及中小企业受制于福利待遇、交通、教育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难以吸引到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二是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

许多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相对较高,过分考虑就业的工作地域、经济待遇、生活环境、岗位性质等因素,导致择业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受到限制。

三是随着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部分高校在师资力量更新、教学硬件投入、学生实验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滑,造成学生职业能力素养与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相脱节,无法胜任用人单位岗位的要求,形成毕业生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错位的结构性矛盾。

2.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水平有待提高黑龙江省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都是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院(系)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等组成,他们之中系统地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知识专门训练的人员相对匮乏,并且普遍缺乏企业职业指导的实战经验,“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相对薄弱,服务领域窄,服务形式单调,服务程度浅等,导致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针对性弱化。

另外,因缺乏社会专家学者、企业人士的加入,就业指导教师对职业、行业发展情况的了解多来自间接渠道,而不是源于个人体验的直接渠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3.学生就业观念需要转变虽然我国已迈入大众化就业时代,但是毕业生中普遍存在就业观念陈旧,求稳求利心态较重,热衷于就职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国际知名企业,“大众化”的就业观念还没有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

另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主动思考并投身于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较低。

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探析

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探析

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探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女性大学生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在就业市场上,女大学生却面临着比男大学生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这背后的原因不仅与个人的能力、素质有关,更与社会的结构性因素有关。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深层次原因,以期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具体来说,本文将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明确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收集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框架,从教育、文化、政策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制约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

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改善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促进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同时,我们也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共同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

二、女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分析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在许多社会中,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这些观念认为女性应该在家庭中扮演主要角色,而男性则应该主导公共生活,包括职场。

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社会对女性职业角色的期待,也限制了女性在职场上的发展和晋升机会。

教育制度的不平等:虽然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推广性别平等的教育政策,但女性在教育领域仍然面临不平等的现象。

例如,在一些国家,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仍然少于男性。

一些专业领域的性别隔离现象也比较严重,某些领域如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女性学生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

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尽管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禁止性别歧视,但在劳动力市场上,女性仍然面临着就业机会不平等、薪资差距、晋升障碍等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当前形势下,⾼校⼤学⽣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造成这⼀局⾯的因素是⽅⽅⾯⾯的,下⾯⼩编为⼤家带来⼤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希望⼤家喜欢! ⼤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篇1 随着⼤学毕业⽣⼈数的增加,⼤学⽣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学⽣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欢迎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学⽣毕业⽣⼈数增长很快,⼤学⽣就业形势⾮常严峻,⼤学毕业⽣的就业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个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学⽣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名⼤学⽣的前途,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要解决这⼀问题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

关键词:⼤学毕业⽣;就业现状;就业政策 ⼀、当前⼤学⽣就业困难的现状 1.⼀些长线专业就业⽐较难。

我国的⾼校⽬前的⼀些长线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讯⼯程、汽车⼯程、⾦融学、国际贸易、法律和临床医学等专业毕业⽣数量较⼤,⽽社会对这些专业的需求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加,出现了供⼤于求的状况,毕业⽣就业⽐较困难。

2.⼀般普通院校的毕业⽣就业⽐较难。

⽬前,在我国出现了⼀种⽤⼈的怪圈,各个⽤⼈单位普遍把眼光盯在985或211⼤学的毕业⽣⾝上,造成⼀些⾮重点院校毕业⽣就业难。

3.⾼学历毕业⽣⽐专科和职业⾼中的毕业⽣就业难。

⽬前,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些企业迫切需要⼀些动⼿能⼒⽐较强的毕业⽣,所以就造成了博⼠⽣和硕⼠⽣就业⽐本科⽣难、本科⽣⽐专科⽣难的现象,⽽我国的⾼校却都热衷于升本、创硕、招博,直接造成了毕业⽣就业⽐较困难的局⾯。

4.⾼校毕业⽣就业体制造成毕业⽣就业难。

⽬前我国的⾼校毕业⽣就业体制弊病很多,在⼤学⽣就业过程中,不是靠能⼒⽽是靠“关系”⼏乎是⼈所共知的现象,谁的关系过硬谁就在就业中可以化解种种不利因素,⽽那些普通⽼百姓的孩⼦就业就⽐较困难了。

5.⼥⼤学⽣⽐男⼤学⽣就业⽐较难。

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五种表现

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五种表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解决好我国超大规模的就业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区域经济格局调整、教育培训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叠加,导致现阶段结构性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

比如,劳动力就业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两难现象并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错配,“硕士博士满街跑,高级技工难寻找”,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等。

总体来看,结构性就业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错配。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而相应的教育培养结构滞后于经济社会需求的实际变化,部分专业的大学生供过于求和紧缺专业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隐性失业显性化。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媒炭、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等,使部分地区、企业下岗人员增多,下岗人员的职业技能不适应再就业岗位的需要,隐性失业情况严重,就业质量下降。

三是传统行业中低端就业岗位减少。

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机器换人”、“智能制造”等方式转型升级,或者低端产业转移外迁其他地区导致制造业中低端就业岗位大量消失。

四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现象比较严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5,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6%;同时,近年来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

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技工短缺现象非常突出。

五是就业岗位转移流失较多。

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竞争力下降,一些外资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中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就业岗位转移流失,企业职工面临再就业问题。

219408960_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及对策研究

219408960_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及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充分肯定了党和国家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群众在就业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国家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今后我们必须加大工作力度,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要进一步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与政府帮扶相结合,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

高校毕业生是珍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乎人民幸福,关系长远发展。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不仅面对着总量的压力,还存在着更加明显的结构性矛盾。

当市场需要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业人口的年龄、性别、地域、知识水平、能力结构等客观条件的变化,因无法适应社会结构变化,而导致结构性失业。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毕业生绝大多数是自主择业,不再由国家进行分配,这意味着大学毕业生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就业。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逐年攀升,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加上最近几年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影响,导致就业机会减少、校园招聘会取消,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空前的就业压力。

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作出正确的预测,科学地制定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对稳就业作出重要部署,采取重点群体保就业,重中之重是抓好大学生等群体就业。

当前,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用人单位招聘困难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这无疑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对市场经济的灵活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结构性矛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及对策研究◎苏静1张政2〔内容提要〕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和国家繁荣昌盛。

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909万名,2022年高校毕业生1076万名,2023年人数预计达1158万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2024年职场_两会热点话题之大学生就业问题

2024年职场_两会热点话题之大学生就业问题

两会热点话题之大学生就业问题两会热点话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网友一:我个人认为吃得苦,不摆架子压力就不会很大。

现实的今天,每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全国统计多则达千万,少则几百万人次。

国家除了博士研究生包分配,其余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学生自找工作,面临诸多因素,大学生就业会带来很大压力。

有关系和熟人在自己学的工作岗位上不是很大问题,可以轻松找到就业问题。

现在大学生基本上学的是理论科技,没有实践经验,刚刚出来找工作才跨入社会,对社交知识方面需要不断学习和领会,起初的工资并不高(两三千元每月)。

现在市场竞争压力很大,有些老员工虽说学历不高,但吃得苦,什么工作都熟能生巧,老板要的是工作效益。

有些大学生虽说文化高,但怕吃苦,在工作上不肯干,又要轻松,又要工资高,说七说八的,老板为了经济效益,愿意留老员工。

网友二:我是12年进入山东大学就读本科,15年保研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国家电网公司工作。

由于学校属于国家重点高校就业问题不大,专业所限,参加校园招聘,进入目前这个单位工作。

现在电力行业待遇与之前相比差距很大,但是机遇也很多,国家的电力改革已经开始,这是给电力人提供的机会,改革推动发展,在改革中不进则退,适者生存。

我想对没有毕业的同学说,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要怨天尤人,机会是自己争取来的,大家一起努力吧。

网友三:这个要从多个维度来看吧。

首先看自己的一些硬指标。

你的学校是985,211,普通本科,还是专科?你是什么专业?你大学期间的成绩怎么样?社会实践如何?上学期间实习都做了什么?其次,你的性格如何?适合什么类型工作?意向行业是什么?意向岗位又是什么?想清楚之后再去判断自己的就业实力吧。

这个年头找工作不难,找好工作十分难。

大部分的抱怨来自于找到的工作不符合心里预期。

企业校招来的新人前一到两年时间内新人是负产出的,更多的是看到这个新人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极好的职业预期。

网友四:我就是毕业的,就业真的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个薪水不错的工作。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矛盾问题的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矛盾问题的分析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矛盾问题的分析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它普遍存在于不同事物当中。

在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各种矛盾当中的斗争也十分激烈。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大学生结业困难越来越明显。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矛盾:一、大学生就业难和大学生对自身分析以及社会就业现状了解不足的矛盾一般大一学生同学还没有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他们一度认为,经过了漫长而艰苦的高中学习,伴着辛勤的汗水,怀揣着绚丽多姿的梦想,终于“越过龙门”,来到了大学的殿堂,大学生活理应是浪漫、潇洒、轻松的结合体,而进入大学就好比给自己的工作买了“保险”,何须担忧!且“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任然保持高中的思维模式,一味的认为只要把书本学好就行,大学生涯规划?还没有想过,认为求职是很遥远的事情,没有必要这么早“自寻烦恼”;另一部分同学,了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也深感惶恐,有意愿去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乃至是职业生涯,无奈“才疏学浅”,不知从何下手?二、准备不足,生涯模糊由于大学生年龄相对较小,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偏颇,从就业准备到职业选择都有许多的困惑和不解。

当前,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没有规划,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这是大学生自身矛盾的体现。

现在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所规划,并且积极行动,努力的实现自己的规划;然而,却有一大半的学生都停留在规划的层面,并没有具体去实施自己的规划。

众多的大学生认为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非常困难。

这就是大学生自身深深担心就业而不付出行动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

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

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及初中以下教育, 受过正规职业培 训的比例仅有15%左右.教育程度 不足和缺 乏技能使得 很多企业即 使出高价也难以招到合格的工人. 大学生 就业难. 与农民工相 比, 昔日 "天 之骄 子" 的 大学 生的 就业可谓 是冰火两重 天.造成大 学生就业 难的原因, 简单说来是 大学生教 育体系与人 力资源市场 之间存在 严重脱节. 自上世纪九 十年代中 期以来,我 国人力资源 市场化改 革进程不断 加快,经过 十年多的 发展,已经 在人力资源 配置中发 挥主导作用 .但大学生 供给体系 改革严重滞 后,大学教 育的计划 经济特征明 显,高等教 育层次单 一,课程内 容和设置僵 化, 与市场多样化 的需求相比 , 高 等 学校 提供 的毕 业生 同质 性强 , 就业能力 差, 反映 在就业市场 上, 就是一流 ,二流大学 甚至三流大
� � � � � �
编辑 王莹 电话: 0531 - 869 2938 4 E- mail:w y70@s in a.co m


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 毕京福 王俊杰
目前,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 发生了重大变化, 劳动力供给压力 正在减弱,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越来 越突出, "就业难"与"招工难" 并 存, 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两种 状态并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 势 必影响我国 经济又好又 快发展和 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一, 人力资源市场就业结构性 矛盾特征和原因 农民工难招 . " 农民工短 缺" 是人力资源 市场结构性 矛盾的具 体反映.造 成这一矛盾 的原因首 先是因为人 力资源供求 在地域间 存在着不匹 配.农民工 的供给主 要在农村和 中西部地区 ,而需求 则发生在城 镇和东部沿 海发达地 区.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劳动 力向 城镇 转移 的步 伐不 断 加快 , 近几年每年 农村进城务 工人员数 量大约是1.3亿,其中中西部流出

关于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

关于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

关于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与对策一、背景介绍某市作为我国的一个二线城市,拥有发达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经济发展较为快速。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某市面临着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该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及提出解决方案。

二、问题分析1. 原因分析(1)经济结构转型不完善:虽然某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但其仍然依赖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导致就业岗位结构不尽合理。

(2)教育与就业需求不符:某市的高校培养了大量大学生,但他们的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合,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3)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某市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务工时面临着文化水平低、技术技能欠缺等问题,难以进入城市就业市场。

2. 具体问题(1)低技能工人就业困难:由于制造业结构不断升级改造,低技能工人的需求逐渐减少,导致很多低技能工人面临就业困境。

(2)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与低技能工人相反,很多高技能人才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造成人才流失。

(3)大学生就业困难:由于教育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对口的工作。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顺畅:由于人才结构不匹配,很多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后就业难度较大。

三、解决方案1. 调整经济结构:某市需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便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的就业机会。

2. 优化教育体系:某市的高校应更加注重实践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3. 培训农村劳动力:某市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增强他们进入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4. 拓宽就业渠道:某市应积极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适合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的就业岗位。

5. 政府引导: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招聘技能人才,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需求与供给的匹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

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

调查中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沈阳地区1990年至2004年6月淘汰了30个职业,又新生了60个职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

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上海, 2003年高校中60%的本科生在机械类、电工类、土建类、经济学类和管理工程类等10个专业,而生物制药、城市发展、现代物流、汽车与成套设备、新材料、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大量人才缺口,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又跟不上。

紧缺的13大类101个职业岗位需大于供。

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致使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

农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是结构性矛盾的最突出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平均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 0.023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名,而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达45%—65%.(2003年底统计)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每万人中大学生占有量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调整结构性矛盾,政府要在就业政策制定、就业环境创造、缩小经济区域差距之外,教育本身也是核心所在。

解决这个问题,也要从“三教”(教材、教学、教师)入手,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要从宏观经济走势、中观经济变化、微观经济需求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高校要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着眼整合师资资源,提升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调整教材,创新教学方法,用就业率、学生综合适应能力两把尺子衡量高校的运行质量。

“大学生对就业主渠道,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养老、医疗、住房及职业福利等社会保障层面缺乏满意度。


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高校扩招的原因、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问题、高校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劳动力结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不相适应,导致经济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性的矛盾加剧。

(一)扩招速度过快与就业岗位的增长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
从长期劳动力的需求和总的劳动力结构来看,我国高素质劳动力仍然严重缺乏,高校扩招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1999年以来的扩招速度过快,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只用了短短的五年时间,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就提高一倍。

我国仅用了几次大规模的扩招就完成了一般国家需要几十年的过渡期。

高校扩招速度过快,必然使原来过于依赖于中低端劳动力供应的劳动力需求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不相适应,就会产生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相对不足。

从经济结构来看,我国过去过重依赖以中低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制造业、建筑业和传统服务业,而以大学生需求为主体的中高端制造业和新型现代服务业发展则严重滞后,以低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外贸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制约了以中高端劳动力需求为主导的新兴劳动力市场规模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角色转换脱离市场需求
在大学生供给严重短缺的精英教育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还没有真正适应大学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在大学教育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属于卖方市场,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就得被动接受,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培养相对过剩,基本属于买方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才是大学教育培养的风向标。

因此,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后,高校原来在高教资源严重短缺情况下被掩盖的、在精英教育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积聚的弊端和问题就被逐渐暴露出来。

就目前的高等教育来看,高校角色的转换明显滞后,越来越脱离市场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偏高,没有摆脱精英化教育的套路;大学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就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即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知识理论传授轻实际能力的培养,高等教育的学校出口和社会入口对接不流畅,时常发生梗阻。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供需错位关系
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普及化,而很多大学毕业生还没有走出精英心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严重的错位。

供需错位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就业意向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以及福利待遇优厚的政府部门、外企等单位,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以及福利待遇较差的民营企业则备受冷落。

有关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存在着较严重的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大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

调查显示,高达29.85%的毕业生表示会把外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其次为国企,有25.80%的毕业生把国企作为自己的就业时的首选单位;政府机关排名第三,所占比例为15.20%。

选择前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

过分趋同的就业去向,加重了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压力,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四)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导致内部学科设置缺乏特色
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发展路径单一,内部学科设置严重雷同,缺乏特色,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基本沿着“一般高校→综合大学→研究性大学”这样一个单一的发展模式发展,这样就造成了偏重于知识传授和理论研究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一般大学模仿研究性大学,大专、高职教育照搬大学,必然造成高等教育内部设置严重重叠,层次、分工不明确,特色不明显,而过分趋同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就必然造成大学层次定位不清,分工不明,造成培养的劳动者千人一面,同质化竞争严重,大学教育的不同层次和特色就失去了劳动力市场的定位功能和甄别功能,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条件下,必然造成人才的高消费倾向,造成人才的严重浪费。

(五)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信息化竞争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和科技革命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竞争。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入世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国际化不断提升,国际化、信息化的经济发展趋势给人才的培养提出的要求越
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表现在结构性矛盾突出,即,大学生综合素质、社会观念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错位。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医学院分院
医学遗传学课程练习册
专业:护理学层次:专升本
第一章遗传学与医学
一、单选题(每题1分,)
解题说明:每个考题下面都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解题时只许从中选出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答案,将此答案的编号字母圈出。

1.关于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先天性疾病一定是遗传性疾病
B.家族性疾病都是遗传性疾病
C.大多数遗传性疾病为先天性疾病,且往往表现为家族性疾病
D.遗传性疾病一定是先天性疾病,但不一定是家族性疾病
E.遗传性疾病一定是家族性疾病,但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
二、填充题(每格1分)
1.人类遗传性疾病可分为五大类,即染色体病,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线粒体基因病,体细胞遗传病。

2.婴儿出生时即显示症状的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一个家族有多个成员患同一种疾病称为家族性疾病;因遗传因素而罹患的疾病称为遗传性疾病。

第四章人类染色体和染色体病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一个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幼儿,由母亲带领前来就疹。

体检发现患儿呈满月脸,眼距增宽,内眦赘皮,哭声如猫叫,你认为此孩子有何种遗传病?
A.21三体综合征
B.18三体综合征
C.13三体综合征
D.5p-综合征
E.4P-综合征
2.一对夫妇婚后多年不育,经染色体核型检查发现二人的核型均为46,XY,这对夫妻不育可能是由于其妻患有
A.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
B.女性假二型畸形
C.睾丸女性化综合征
D.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E.以上均不是
3.有一个20岁女青年,因原发闭经前来妇产科就诊。

体检见该女青年身高1.45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