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_辜胜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5,2013

General,No.

400

EDUCATIONAL RESEARCH

一、就业结构性矛盾

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制约

由于资本短缺、技术落后,我国经济增

长高度依赖充裕、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低成

本竞争战略推动了我国近几十年的高速增

长,确立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研究结果显

示,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

为24%,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贡献率为24%,劳

动力转移的贡献率为21%,合计占全部因素

的近70%。[1]但廉价劳动力也使得许多企业

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安于低价劳动力成本

投入,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低端产业的恶

性循环,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弱势

地位,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

受控于人”,陷入“低端设计、虚弱品牌、微薄

利润”的格局。[2]为此,国家“十二五”规划纲

要提出,在“十二五”时期要以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

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和重要支撑。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

企业转型升级,努力从依靠廉价劳动力的“要

素驱动”转向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来提

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

口红利”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形成“技术红利”。

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的调整是紧密相连

的。产业升级就是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

程。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要以人力资本作为

技术与运营管理的支撑,在技术集成和服务

不断向高端化发展过程中,技术从业人员占

从业人员比重会随其有一个上升的过程。[3]

这就需要人才供给结构做出相应调整,为产

业升级提供相匹配的人力资源供给。然而,

我国当前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严重,大量的

中小企业面临“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用不起

人”的难题,成为困扰产业升级的典型问题。

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

辜胜阻王敏李睿

[摘要]由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与就业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反映出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正面临严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

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推进产业升级,改变对人力资源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改

革,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的、不同规格的人才队伍,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不同需

求。应深化教育内容调整和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协调发展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深化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真正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化解人力资源

供给丰富与短缺并存的悖论式问题。

[关键词]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难;用工荒;教育发展方式;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辜胜阻,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教授;王敏,武汉大学博士生;李睿,武汉大学硕士生(武汉430072)

(一)大学生“就业难”与农民工“用工荒”并存,就业稳定性降低,出现严重“短工化”趋向

“用工荒”现象最早在21世纪初开始受到媒体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时主要反映的是春节期间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是局限于一定范围和特定时间段的

现象。[4]但近年来,农民工“用工荒”问题越

来越严重,出现时间逐步提前,并从季节性向常态化发展,在地域上也呈现普遍化现象,逐渐由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的省份扩大到四川、湖北、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传统劳务输

出大省。[5]在农民工严重短缺的同时,大学

生却面临日益严重的就业难困境。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2012年有100万以上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从各文化程度人才的市场需求变化情况看,自2001年以来,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求职者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市场需求充分;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总体上都低于1,表明市场需求相对不足。(见下图)

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与大学毕业生还存在过客心态严重、没有归宿感、流失率极高的问题,缺乏基本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离职率大大提升,出现普遍“短工化”趋势。有调查表明:80后农民工一份工作的持续时间只

有1.5年,而90后农民工一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只有0.9年,甚至有的人一年三换,与老一代农民工一份工作持续4.2年相比时间

大大缩短;[6]在已就业的2010届、2011届全

国大学毕业生中,平均有27%的本科生和48%的高职高专生在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且离职中主动提出“分手”的98%是大学

生,而不是雇主。[7]另一项调查显示:工业制

造、商业服务、技术开发三个行业,员工平均流失率高达28.9%。“短工化”使企业用工环境十分不稳定,既增加了企业招工、用工的成本,又严重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职工在这种“旅行”式的“游击”变动中也得不到稳定的职业训练,难以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提升,造成企业和职工的“双输”。

(二)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的爱岗敬业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和结构性隐形失业人员大量过剩并存

当前,大量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出现避“重”就“轻”的心理,追求轻松、“体面”的工作,希望成为“坐办公室”的白领,而回避一些苦、脏、累、“低人一等”的工作,导致有的企业百人竞一岗、千人争一职,而有的企业又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一方面“有人无事做”,另一方面新兴岗位“有事无人做”,特别是有职业习惯、职业纪律和职业技能、“会动手”的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短缺。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拥有技术等级职业资格的求职者比重始终低于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企业比重,各技术等级和技术职务的人才需求均大于求职人

数。其中,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技师(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工程师)尤为突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长期处于高位,表明高技能人才严重供不应求。(见表1)而大量不愿到生产一线只愿坐办公室的“眼高手低”的“会动脑”的人又严重过剩,一些毕业生甚至因为“高不成低不就”而索性放弃参加工作,成为“啃老族”。

《中国

2001—2011年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情况图

资料来源: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2012-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