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用工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20110520
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报告
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报告赵向东鲁芳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我市地处沿海,多种经济成份迅速发展,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份中的中小企业较多,外来劳动力流动性大,劳动关系相当活跃。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利于改善企业用工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战略意义重大。
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劳资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如何兼顾各方利益、维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既是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课题之一。
为此,常州道街道总工会特对本辖区内各基层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并收集了一些有益资料。
总体看,我街劳动关系是和谐稳定的,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用工方面亟须加强指导和监管。
一、劳动关系现状分析(一)劳动关系实质是矛盾关系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资本拥有者雇主(用人单位)双方,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双方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建立劳动关系的动因和根本目的,也是劳动关系双方相互依赖的前提条件。
但是劳资双方的立场和价值取向是不同的,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劳动者追求工资最大化,矛盾因此而产生,这是劳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性,劳资双方的矛盾性自劳动关系建立起就存在。
劳资双方对利益的追求保持相对均衡,劳动关系呈和谐状态,一旦这一平衡被打破,双方就失去相互依赖的条件,就产生争议、纠纷。
劳资矛盾纠纷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类型,一般不具有敌对性,但是处理不当会升级、转化,有时甚至产生过激行为,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当前劳动关系“四化”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随着改革发展深入推进,劳动关系也发生深刻变化,有“四化”特征:特征之一:劳动关系的市场化。
是指由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做为全社会代表的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转变为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和劳动者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所构成的雇佣劳动关系。
矛盾化解机制调研报告
矛盾化解机制调研报告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同时也是阻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如何解决矛盾,化解矛盾,是社会科学家一直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矛盾化解机制的建立成为了必要之举。
本文将从调研矛盾化解机制的基本概念、实施路径、常见模式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矛盾化解机制的基本概念矛盾化解机制是指一种基于制度、程序和规则的矛盾管理方式,它能够协调各方利益,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中,矛盾化解机制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手段,它具有防止和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调整社会结构、保障社会安全等重要功能。
二、矛盾化解机制的实施路径要建立与完善矛盾化解机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实施:1、制度建设。
要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以约束社会各方面的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2、机构建设。
要建立起专职、专责的矛盾化解机构,包括各级矛盾化解委员会、专门的调解机构等,这些机构应当在政府和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3、人才建设。
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矛盾化解人才队伍,使他们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矛盾化解、破解难题的工作。
三、常见的矛盾处理模式1、政府干预模式政府干预模式是指政府在处理矛盾时,采用强制性措施,通过政策、法律等手段提供矛盾化解的准备条件。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法律规定,对矛盾双方予以处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2、调解模式调解模式是指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矛盾,可以使双方达成一致,从而达到和谐处理矛盾的目的。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沟通、谈判等方式,协助矛盾双方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3、对话模式对话模式是指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矛盾,通过双方之间的交流、沟通,调解双方之间的矛盾与矛盾产生的原因,是对矛盾化解的更好方法。
它可以帮助矛盾双方了解对方的立场、需求和利益,促进矛盾双方的和解和理解。
四、结论矛盾在各个社会存在,如何处理好矛盾,巩固社会和谐是每一个社会管理者不可忽视的任务,建立矛盾化解机制是解决矛盾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关于运用好就业政策破解就业结构矛盾的调研报告
关于运用好就业政策破解就业结构矛盾的调研报告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就业结构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不匹配,部分劳动力难以获得适应性工作;二是城乡差距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挑战;三是技术进步与人才培养不协调,高技能人才供需失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运用好就业政策是一种重要途径。
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分析当前我国就业结构矛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建议,以实现就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调研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走访调研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综合分析我国就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研结果:产业结构调整不平衡: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一些传统产业岗位减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岗位增加,但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平衡,造成部分劳动力转岗难度大。
城乡差距明显:城市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但城乡居民的待遇和发展机会存在差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着挑战。
技能人才供需不平衡:高技能人才需求增加,但培养机制和市场供给不足,导致人才缺口较大。
政策建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劳动力的适应性和就业能力。
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农村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调整教育培训体系,加大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供给能力,缩小人才供需缺口。
结论:通过运用好就业政策,可以有效破解当前我国就业结构矛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良性循环。
致谢:特此感谢所有参与调研和支持本报告的单位和个人。
联系方式:[您的联系方式][签名/单位名称]。
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报告
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报告一、引言和谐劳动关系是指企业与职工之间相互信任、尊重、合作、共赢的双方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不但能够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模式的不断变化,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过程中,需要化解矛盾纠纷,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二、背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劳动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劳动者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要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另一方面,企业为了保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常常采用一些强制性管理措施,导致与职工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越来越多。
数据显示,在近几年的时间里,我国各地的劳动争议数量逐年递增,劳动关系的稳定性和和谐性也逐渐受到威胁。
三、矛盾纠纷的原因当前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工资待遇问题。
企业在为了保证经济效益常采用关停厂房或者将工厂转移等方式,导致很多职工被裁员或者赔偿过低,从而引发劳动争议。
(2)劳动保障问题。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往往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或者未给予职工合适的工伤赔偿,引发矛盾纠纷事件。
(3)劳动环境问题。
一些企业的非法管理措施,如超时工作、强制排班等不合理管理方式也会导致职工不满,并最终产生矛盾和纠纷。
四、化解矛盾纠纷的策略(1)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企业应建立起与职工良好的沟通机制,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设立意见箱等方式处理职工工作生活方面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矛盾问题。
(2)完善劳动法制。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劳动法规,强化对企业的监管,把握好法律的界限并及时介入,最终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3)提升职工的素质。
企业应当尽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职工的素质,增加职工对工作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强化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感,进一步增强和谐劳动关系。
五、结论化解矛盾纠纷是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措施,针对职工与企业之间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应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强和实用性等特征。
煤矿化解员工矛盾困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调研报告
煤矿化解员工矛盾困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调研报告按照集团公司要求和我矿党委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根据我队>创先争优活动方案,全队上下积极行动,精心设计创先争优主题活动和主题目标,积极深入队组,深入职工中开展调研和征求意见。
在调研活动中,一方面了解到广大职工对“创先争优”活动是衷心拥护的,也在努力学习力求深刻掌握、认真实践,从而推动了我队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对于出现在工程质量方面的问题,还需要采取更为积极有效地措施,才能把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更深入。
一、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
随着61二上皮掘进进尺的前移,离开口处中线的位置越来越远,工人们施工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尺寸的掌握要求就越高,现有的解决方法是将中线位置前移,以此来校正巷道的掘进方向。
但是,每一次对中线的前移,都会带来大大小小的误差,日积月累同样会影响到井下工程质量。
在黑暗的井下,看不到中线的位置就如同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如何保证好工程质量?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能否在不前移中线的前提下,又不影响工人的正常使用?工作中如何才能在为职工带去方便,降低难度,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呢?带着诸多疑问和技术性的难题,从上月中旬,队长组织专题工作小组,多次深入井下61二上皮和6116瓦斯巷进行调研,认真听取工人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并根据井下复杂的地质构造,恶劣的生产作业环境,亲自动手拉尺子,对中线尺寸、巷道距离反复测量,认真填写数据,一次次的进行尝试,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感动着周围每一名队友。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各种技术难题面前,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在失败和汗水过后,终于克服各种困难,成功将中线进行延长,既不影响工人的正常使用,又不会再移动中线过程中出现误差。
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基础上,增加到“三个点”、“四个点”、“五个点”……随着生产战线不断拉长,中线上的“关键点”也不断增多,通过确定中线上的几个点,来确定中线的方向,以此来延长中线,为井下工人指明了方向。
调研报告:关于破解用工缺和就业难并存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破解用工缺和就业难并存问题的调查和思考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市劳动力资源现状,找准事关企业用工和群众就业的主要问题,市政府研究室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对我市用工缺和就业难并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一、我市劳动力总量大,结构相对合理,发展经济的基础要素支撑强劲劳动力总量大主要是:存量资源充足,拥有劳动力197.5万人、占总人口的70.6%,其中,农村劳动力63.7万人、大体占劳动力总量的1/3,城镇劳动力133.8万人、大体占劳动力总量的2/3。
后备资源丰富,全市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比总人口增速高2.66个百分点,年均新增劳动力2万人左右。
劳动力结构相对合理,主要体现在文化程度高、人才比重大、年龄以中青年为主三个层面。
从文化程度看,我市普通劳动力达185.9万人,其中初、高中学历占主体,高中及以上、初中、小学及以下分别占37%、58%、5%,高中及以上和初中学历劳动力占比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个、3个百分点。
从人才比重看,我市有各类专业技术和技能型人才11.6万人、年均增长5.7%。
初、中级职称人才占主体,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数分别占劳动力总量的1.9%、3.8%、4.3%,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1.3、1.2和0.6个百分点。
从年龄结构看,中青年占主体,全市人力资源中,青年群体(16-29岁)占28.5%,中年群体(30-49岁)占54.7%,高年群体(50-59)占16.8%。
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中,青壮年比例相对较高,30岁以下占转移人数的46%,30-50岁的占41%,50岁以上占13%。
二、用工缺和就业难并存,劳动力输出量大,支持新项目、新产业的后备劳动力资源充足用工缺和就业难主要表现在:我市年用工新增需求在8万人左右,用工缺口在2万人左右,用工短缺主要集中在民营、私营等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缺工率最高的是加工制造业达21%,比2012年同期上涨4.3%;其次是建筑、餐饮、零售和居民服务业分别是19%、18%和14%。
XX市破解企业用工难的调研报告
XX市破解企业用工难的调研报告XX市破解企业用工难的调研报告xx市破解企业用工难的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相继引进了一大批规模较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需求迅速增加。
随着“珠三角”及东南沿海一带“招工难”现象的蔓延,我市虽然是劳动力资源大市,但由于经济欠发达,综合用工环境不理想,部分企业“招工难”现象也逐渐显现。
因此,如何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这成了今年以来我市各级政府和人社部门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我市劳动力资源状况我市1999年撤地建市,辖泗县、灵璧、萧县、砀山、埇桥区和一个省级开发区,总面积为9787平方公里,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力资源比较丰富。
XX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万人,占总数的%,农村人口万人,占总数的%。
全市劳动力总量381万人,各类从业人员万人。
按从业产业分:第一产业万人,第二产业万人,第三产业万人;按从业区域分:市内从业人员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万人,市外转移就业人员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
据调查统计,我市目前富余劳动力总量约万人,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万人,农村待转移劳动力万人。
但农村待转移劳动力中年龄大多在45岁以上或身体不好、文化程度低、无技能水平。
二、我市企业用工情况随着我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市企业总量、规模和用工人数在不断增加。
截止XX年8月底,全市企业总数17711户,从业人员22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93户。
全市企业按类型分:有限责任公司9416户,从业人员万人;股份有限公司26户,从业人员万人;全民所有制企业453户,从业人员万人;集体企业562户,从业人员万人,私营企业7254户,从业人员万人。
全市企业在岗技术工人万人。
1.企业用工年龄和文化构成为了解我市企业工人的年龄和文化构成,市人社局今年重点调查了市经济经济开发区、市区和埇桥区乡镇的45家企业,其中纺织服装及制鞋业9家,机械加工业7家,餐饮和住宿业2家,商业批发和零售业5家,其他行业企业22家,累计从业人员10535人。
破解企业用工难的调研报告
破解企业用工难的调研报告破解企业用工难的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当前企业用工难的情况、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我们对多家企业进行了调研。
调研主要通过面谈、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的方式进行。
二、调研结果1. 企业用工难的现状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有大量的企业反映遇到了用工难的问题。
尤其是在一些城市,企业用工难的情况更为严重。
许多企业报告说,虽然他们出台了各种吸引人才的政策,但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员工来填补职位空缺。
2. 用工难的原因分析调研结果表明,用工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的招聘需求不断增加,但供给却相对不足。
其次,劳动力的流动性增加,许多员工更愿意选择临时性工作或者个体经营,而不是入职一个企业。
再者,部分企业提供的薪资水平和员工福利并不具有竞争力,导致短缺现象的出现。
3. 破解用工难的措施为了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可能的解决方案:(1)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企业应该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支持和投入,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
通过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企业。
(2)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企业应该根据市场行情,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待遇,以吸引更多的员工加入企业,并提高员工的留任率。
(3)拓宽人才招聘渠道:企业可以拓展人才招聘渠道,通过与高校、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中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扩大人才的获取渠道,提高企业用工的效率。
(4)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建立实习和就业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通过实践机会加深对企业的了解,促进顺利就业。
(5)提高企业的人才管理能力:企业应该加强自身的人才管理能力,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体系和培训机制,以吸引和保留人才。
三、结论通过对企业用工难的调研,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拓宽人才招聘渠道、加强校企合作和提高企业的人才管理能力。
关于破解企业用工难问题的调研报告及建议
关于破解企业用工难问题的调研建议报告近年来,随着我市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产业规模、企业用工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企业招工难、留工难和用工成本上升等“用工难”问题日益突出。
2011年7-8月,我委在调研120户企业的基础上,专题召开了两场座谈研讨会,县(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及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部分重点企业(11家)相关负责人近30人参加了会议,市人社局、市教育局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指导。
全体与会人员对企业用工难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就如何缓解企业用工困难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现综合有关情况提出如下报告,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企业用工难难在哪里1、用工缺口较大。
近阶段,反映招工难问题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用工缺口越来越严重。
从缺口规模看,所调查的131家企业中近70%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工缺口,如XX用工缺口达24000余人、XX用工缺口达4000余人、XX用工缺口2000余人、XX用工缺口3000余人等(近期部分县(市)及园区企业用工缺口如下表所示)。
从缺口结构来看,一是缺口较大的企业主要是第二产业中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企业;二是存在用工缺口的工种主要集中在一线操作工、熟练技工和高端研发/管理人才,尤其是技能人才供不应求,高级技工已成为劳动力市场的稀有资源。
在XX县企业,高层次研发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缺口相当大;企业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仅为20%左右,技师、高级技师为15%左右,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XX县企业用工缺口主要为技工。
XX经开区部分企业用工缺口主要集中在高层次研发人才、营销人才和技能人才。
XX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部分企业用工缺口主要为打磨、检验操作工,在制药行业工作过和受过培训的制药技工。
XX经开区部分企业用工缺口主要为普工和技工,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医药、有色机械精加工和精密制造等产业。
2、员工流失率偏高。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企业员工流失率偏高。
XX经开区企业新招进的大学生工作一年后流失率超过50%;XX经开区大部分企业员工年均流失率在20%左右,有的中小企业甚至高达30-50%。
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报告
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报告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加,劳动关系的复杂性逐渐加强,矛盾纠纷的频繁发生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因此,如何化解矛盾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中国企业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提出相关建议,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文献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各行各业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三、调研结果1.矛盾纠纷类型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最普遍的矛盾纠纷类型分别为工资福利、岗位分配、劳动合同、劳动条件和劳动时间。
工资福利占比最高,达到了35.7%。
2.矛盾纠纷解决途径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最常用的矛盾纠纷解决途径为和谈、仲裁和调解,其中和谈占比最高,达到了52.1%。
3.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强沟通,建立健全制度,加强培训和教育等。
其中,加强沟通的占比最高,达到了62.1%。
4.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中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对管理者的尊重和合作精神等方面。
其中,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度最高,达到了45.8%。
四、建议基于本次调研结果,以下是本文对于矛盾纠纷的化解和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建议:1.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更加健全的劳动法律法规,优化劳动合同和岗位分配制度,规范劳动时间和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
2.积极推行和谈、调解和仲裁等矛盾纠纷解决途径,并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确保化解纠纷的公平、公正和及时性。
3.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升员工对岗位要求的认同度和责任心,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等方面。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员工之间的互信和互敬,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
五、结论本次调研结果显示,尽管企业中的矛盾纠纷不可避免,但只要采取合适的对策和途径,化解矛盾纠纷并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仍然是可行和值得尝试的。
煤矿化解员工矛盾调研报告
煤矿化解员工矛盾调研报告【煤矿化解员工矛盾调研报告】为了解煤矿员工之间存在的矛盾及其根源,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报告。
本次调研共涉及10个煤矿,共有400名矿工参与调研,选择了不同岗位、年龄、工作年限的员工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以充分了解矛盾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案。
一、矛盾类型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将矛盾分为工资待遇矛盾、工作环境矛盾和沟通交流矛盾三个方面。
1. 工资待遇矛盾:约占总体调研人员的30%。
其中,矿工们普遍反映工资待遇过低、奖金分配不公平等问题。
2. 工作环境矛盾:约占总体调研人员的25%。
不少矿工表示工作环境恶劣,长时间被迫处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状态,且缺乏安全保障。
3.沟通交流矛盾:约占总体调研人员的45%。
员工普遍反映与上级沟通不畅、不能理解自己的困难和需求,导致工作和生活中的矛盾不断产生。
二、矛盾原因1. 工资待遇矛盾:部分煤矿由于经济下滑,采取了减薪或冻结工资的措施,导致员工的工资待遇降低,增加了矛盾的发生。
2. 工作环境矛盾:煤矿普遍存在安全设施老化、违章作业等问题,未能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安全保障,使得员工的劳动条件不尽如人意。
3.沟通交流矛盾:部分上级领导对员工状况了解不足,无法真正站在员工角度考虑问题,沟通不畅导致矛盾积累。
三、化解方案1. 工资待遇矛盾:煤矿企业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主动向员工解释企业的现状和困难,努力争取工资待遇的合理改善。
2. 工作环境矛盾:煤矿企业应加强安全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建立健全违章作业的查处机制,提高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安全保障。
3. 沟通交流矛盾:煤矿企业应加强上下级间的沟通培训,提高上级领导对员工困难和需求的理解和关注,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有效化解员工矛盾。
综上,煤矿员工矛盾主要涉及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沟通交流三方面,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经济下滑、工作条件恶劣和沟通不畅等。
为此,建议煤矿企业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和加强上下级间的沟通培训,以帮助化解员工间的矛盾,促进煤矿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用工难调研报告范文解决企业用工难的调研报告(9篇)
企业用工难调研报告范文解决企业用工难的调研报告(9篇)如何写企业用工难调研报告范文(推举)一乙方(劳动者):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户籍所在地:住址:联系电话:甲、乙双方依据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在公平自愿、公正公正、协商全都、诚恳信用的根底上,签订本合同。
一、劳动合同期限(一)甲乙双方商定按以下_._种方式确定“劳动合同期限”:.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自__ ____年__ ___月___ __日起至__ ______年___ ___月__ __日止,其中试用期自__ ____年__ ___月___ __日起至___ _______年___ ___月___ 日止。
.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自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起,其中试用期自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日起至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止。
.以完成_____________工作任务为劳动合同期限,自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至完本钱项工作任务之日即为劳动合同终止日。
(二)甲方与用工单位所签订的劳务派遣协议商定的派遣期限先于本条商定的合同期限届满的,则劳务派遣协议商定的派遣期届满之日本合同终止。
二、工作内容及工作地点(一)乙方依据甲方要求,经过协商,从事________________工作。
甲方可依据工作需要和对乙方业绩的考核结果,根据合理诚信原则,变动乙方的工作岗位,乙方听从甲方的安排。
(二)甲方安排乙方所从事的工作内容及要求,应当符合甲方依法制订的并已公示的规章制度。
乙方应当根据甲方安排的工作内容及要求履行劳动义务,按时完成规定的工作数量,到达规定的质量要求。
(三)甲乙双方商定劳动合同履行地为:_______。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一)甲乙双方在工作时间和休息方面协商全都选择确定___条款,平均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甲方实行每天__ _小时工作制。
详细作息时间,甲方安排如下:每周周一至周五_工作,上午—— _,下午_ —— _。
调研报告:关于破解企业用工难的调研与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破解企业用工难的调研与思考调研报告:关于破解企业用工难的调研与思考当前,我国发展重点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纵深推进,经济发展从沿海主导的增长转变成沿海和中西部更为均衡的增长。
随着中西部地区承接的企业越来越多,地方企业的用工缺口也越来越大。
我市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如何在承接沿海更多工业的同时,加快引进人才,让输出的人才回流,是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进程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大课题。
一、企业缺工基本情况1.用工难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用工的缺乏,导致了企业无法满负荷运转,提高经济效益。
据统计,我市企业用工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总量上缺乏。
通过调研的全市规模工业企业1165家的样本来看,工业企业用工缺口超过2万人。
经开区缺口2000人,占比60%;XX区缺口2000人,占比20%;XX县缺口1500人,占比52%;XX区缺口2000人,占比20%;其他地方除西洞庭用工缺口较大以外,都在1000—2000人之间,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达不到年生产预期。
2.质量上不高。
企业用工缺口虽然较大,但是关键是许多重要岗位和技术岗位根本找不到人,有时必须要从沿海引进过来。
特别是熟练工、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网络人才、企业高管等都是行业紧缺资源。
XX县112家规模工业企业仅有专业技术人才1302人,占从业人员的10.6%,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8人。
XX电子有限公司专门把部分工人送到上海总公司进行技能培训,回来后,制作出来的产品仍有很多达不到合格标准,导致企业出现较大损失。
3.流失率严重。
企业在不断招工的同时,也面临着员工流失的“阵痛”。
一方面是自然流失。
很多企业的工人,为了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环境,把本地企业看成是“练手”的平台,一旦掌握熟练技术后,就像候鸟一样飞往沿海发达城市,寻找更好的机会和出路。
据统计,我市大部分企业员工流失比较严重,普遍流失率在20%以上。
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能够长期供职于一家企业的老员工很少。
关于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
关于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与对策一、背景介绍某市作为我国的一个二线城市,拥有发达的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经济发展较为快速。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某市面临着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该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及提出解决方案。
二、问题分析1. 原因分析(1)经济结构转型不完善:虽然某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但其仍然依赖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导致就业岗位结构不尽合理。
(2)教育与就业需求不符:某市的高校培养了大量大学生,但他们的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合,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3)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某市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务工时面临着文化水平低、技术技能欠缺等问题,难以进入城市就业市场。
2. 具体问题(1)低技能工人就业困难:由于制造业结构不断升级改造,低技能工人的需求逐渐减少,导致很多低技能工人面临就业困境。
(2)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与低技能工人相反,很多高技能人才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造成人才流失。
(3)大学生就业困难:由于教育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对口的工作。
(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顺畅:由于人才结构不匹配,很多农村劳动力在进城后就业难度较大。
三、解决方案1. 调整经济结构:某市需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便提供更多高技能人才的就业机会。
2. 优化教育体系:某市的高校应更加注重实践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3. 培训农村劳动力:某市应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增强他们进入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4. 拓宽就业渠道:某市应积极发展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提供更多适合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的就业岗位。
5. 政府引导: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招聘技能人才,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需求与供给的匹配。
煤矿化解员工矛盾困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调研报告
煤矿化解员工矛盾困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
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为35岁及以下井区在职职工,在此次调查问卷中,男性职工占95.6%,女性职工占2.75%。
年龄段在20-25岁之间的占40.11%,25-30岁的占33.52%,30-35岁的占24.73%,可以说80后、90后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在这一类职工群体中,48.9%的职工持中专(技校)文凭,持大专和本科以上文凭的有17%,还有13.7%的知识程度在高中以下;正式工与轮换工的比例各占45%,仅有3.3%为技术人员,69.78%居于一线,大多未婚,且工龄较短,大部分在5年以下。
第二部分存在问题
一、职工的思想价值观取向:思想价值的取向是一个职工对自身现有工作所持态度的一个客观的反应,是驱使职工行为的一个动力,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职工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存在复杂性、多元化的特点,在职工中,能将党与共产主义信念紧密结合并始终坚持的仅有38.46%,而将党与自身官位升迁、或者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则占到将近50%,这说明现在的青年职工群体的一些价值观已出现偏差
二、,需加强教育,使其明白党的性质以及自身所需要履行的义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一些较为新潮的物质文化也逐步涌现,这些现象虽然对职工的思想理念会有一定影响,但对于职工群体中那些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却没造成一点阻碍,大家除了追求自身合法利益外,对于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也颇为推崇,经统计,有60%左右的职工认为个人应始终具备自信、正直、善良、上进、乐观等优良品质,并且,有42.86%的职工人群将个人能力水平的高
低作为自己成功的标志。
关于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
关于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分析与对策建议一、调研背景及目的:某市作为一个中等规模的城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就业结构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分析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促进就业结构的合理优化。
二、调研方法及过程: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以及收集各类相关数据。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对某市就业结构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与分析。
三、调研结果分析:1.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某市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产业,而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缓慢,导致就业机会不足。
2. 高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虽然某市拥有一些高等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但高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3. 劳动力结构失衡:年轻人大量涌入市场,而中老年劳动力则面临较高的就业压力。
4. 城乡就业差距较大:城市就业机会较多,但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较低,导致就业结构不平衡。
四、对策建议:1. 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发展新兴行业,如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为市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增加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强化校企合作,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
3. 发展农村经济: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减少城乡就业差距。
4. 制定合理的人才政策: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吸引与留用,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激励人才留在当地就业。
五、调研结论:某市存在着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劳动力结构失衡以及城乡就业差距较大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发展农村经济以及制定合理的人才政策。
六、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新兴行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供税收减免和其他政策优惠,吸引更多高技能人才参与其中。
2. 政府与高等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合作,提高教育培训质量,与市场需求保持紧密对接。
关于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
关于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一、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某市的就业形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全面分析某市的就业状况,本次调研旨在探讨其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目的1. 分析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要表现和原因。
2. 探讨相关政策和措施是否能够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
3. 提出针对某市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1. 问卷调查:我们在某市的企事业单位、高校和街头进行了问卷发放,共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侧重于调查人员的就业情况、岗位需求、薪资待遇等方面数据。
2. 深度访谈:我们针对某市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度访谈,以获取他们对于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的看法和分析。
四、调研结果1. 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调研数据显示,某市的就业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 产业结构失衡:某市过多依赖传统制造业和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空间有限。
b. 技能结构不匹配:某市的劳动者技能结构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脱节,高技能人才供应不足,而一些低技能岗位难以招聘到适合的劳动力。
c. 用工成本增加:某市的人力成本逐年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负担高额的用工成本,导致就业机会减少。
d. 薪资差距扩大:某市的薪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一些岗位的薪资过低,难以吸引人才。
2. 相关政策和措施:某市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包括:a. 鼓励新兴产业发展:某市政府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等方式,吸引更多高新技术产业入驻。
b. 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某市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供更多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才。
c. 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某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的用工成本压力,鼓励其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益。
【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就业质量问题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范文
【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就业质量问题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关于开展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就业质量问题调研的报告经济开发区始建于xx年底,xx年被正式批准为省管县级开发区,辖六个村(社区),幅员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规划面积17.98平方公里,已建面积10平方公里。
现入驻企业10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2家,累计引进到位资金92亿元,是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生产基地,世界一流的铸造中心,年可生产专用车6万余辆、铸件50万吨。
xx年综合考评跻身全省省级开发区第27位、省管县级开发区第18位。
历经几年开展,形成了“汽车及机械产业园、纺织服饰工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园、商住区”“四园一区”的产业布局,已成为**城北新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工业样板区和**经济核心区域。
近几年,随着招商引资步伐的不断加快,前来投资兴业的企业不断增多,尤其是重汽华威公司为代表的汽车及改装车产业迅速开展,形成了对人力资源的旺盛需求,曾在沿海经济兴旺地区出现的“招工难”问题在我市也逐步显现。
一、招工难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招工难问题的政策、工作措施和建议原因:企业用工短缺现象并不是孤立的。
从大环境看,人力资源市场已经逐步地由“买方市场”转变成了“卖方市场”;“民工潮”演变成了“技工荒”、“民工荒”;“劳务输出”在中部地区也已慢慢地变成了“劳务输入”;“就业难”、“招工难”、“留人难”这一复杂的矛盾体相互交织已是很普遍的现象。
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资待遇不够高。
尽管我市企业员工工资待遇在近一、二年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沿海兴旺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使与周边市、县相比,也没有明显的优势。
有的企业不能及时发放工资,有的企业招工时所承诺的工资待遇与实际发放的工资待遇有较大的出入。
这是造成“招工难”、“留人难”的直接原因。
二是劳保福利不够好。
有的企业未能及时与员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有的甚至不能按时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有的企业不能善待员工,福利待遇跟不上,劳动环境、劳动保护也有欠缺。
破解用工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20110520
**市破解用工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2011年5月)**市地处鄂南湘北边界,下辖**个乡镇办区,***个行政村。
我市总人口***万,其中城镇人口***万,农村人口***万人。
几年前,由于国企改制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大批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再就业问题曾严重困扰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积极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就业、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劳务输出引导就业的办法和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就业难”的紧张局势。
而今,随着以“珠三角”及东南沿海一带“招工难”现象的迅速蔓延,我市也无可幸免地陷入到了“就业难”和“招工难”两难并存的境地。
一、我市当前就业状况我市总人口63.37万,其中城镇人口21.53万,农村人口41.84万人;全市劳动力资源总数35.1万人,其中城镇10.02万人,占总数的28%,农村劳动力25.1万,占劳动力总量的72%;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分别为7.03万、9.77万、18.32万;劳动者主要分布在农林渔牧业、工业、建筑业、批发与零售行业,约占全市从业人数总数的44%。
外出务工人员10.65万人,约占全市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0%。
调查显示,全市共有规模企业109家,岗位需求17652人,实际用工总人数11823人,目前市内缺工总量已达5829人,其中,制造业缺工2450人、化工业缺工1270人、加工业缺工850人、服务业缺工700人、规模化养殖业缺工600人。
劳动密集性行业的制造业、化工业缺工现象最为明显。
二、劳动力“就业难”问题(一)几种现象现象一:4个月时间填了11份求职登记表仍未上岗。
家住解放中路原面粉厂附近的**,曾是一家经营多年的家电维修个体门店老板,由于生意日渐清淡每月的收入还不够支付门店租金,只好扔掉多年的老本行准备到用工单位上岗。
4个时间里,他先后在人力资源市场向11家用工单位投递了个人求职简历,但每次到面试时都因不愿意加班而被拒之门外。
矛盾排查调研报告
矛盾排查调研报告矛盾排查调研报告目前,我所在的企业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一次矛盾排查调研。
调研结果如下:1. 矛盾问题的背景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工作协作不够紧密,来往信息不够及时和准确。
这导致了工作流程不畅、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了决策偏差、工作责任不清等问题。
2. 矛盾问题的具体表现2.1 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不同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没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和职责,导致工作互相影响,任务重叠,时间推迟。
例如,销售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销售部门下订单时没有与生产部门事先确认生产能力和交期,导致生产部门压力增加,及时交货变得困难。
2.2 员工工资待遇不公平问题在部分员工中存在着薪酬待遇不公平的现象,这在企业内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一些岗位的薪酬偏高,而一些岗位的薪酬偏低。
这使得员工之间产生了不满和不平等的心态,降低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3 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企业的绩效考核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员工的考核指标不明确,容易出现争议。
一些员工工作成果较好,但无法得到应有的评价和奖励,这让他们感到不公平和沮丧。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3. 矛盾问题的原因分析3.1 缺乏沟通合作机制企业内部缺乏一个良好的沟通合作机制,导致各部门之间无法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和协作。
这是矛盾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2 薪酬制度不完善企业的薪酬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员工薪酬待遇不公平。
这一方面是制度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员工绩效评价不准确有关。
3.3 绩效考核机制的不合理企业绩效考核机制的不合理使得员工在工作中感到困惑和不公平。
考核指标不明确,无法客观地评价员工的工作表现,导致考核结果存在主观性,以及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动力的下降。
4. 解决办法和建议4.1 建立部门间合作机制企业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部门间沟通合作机制,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分工和职责,形成有条不紊的工作流程和决策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破解用工结构性矛盾的调研报告(2011年5月)**市地处鄂南湘北边界,下辖**个乡镇办区,***个行政村。
我市总人口***万,其中城镇人口***万,农村人口***万人。
几年前,由于国企改制步伐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大批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再就业问题曾严重困扰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积极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就业、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劳务输出引导就业的办法和措施,有效地缓解了“就业难”的紧张局势。
而今,随着以“珠三角”及东南沿海一带“招工难”现象的迅速蔓延,我市也无可幸免地陷入到了“就业难”和“招工难”两难并存的境地。
一、我市当前就业状况我市总人口63.37万,其中城镇人口21.53万,农村人口41.84万人;全市劳动力资源总数35.1万人,其中城镇10.02万人,占总数的28%,农村劳动力25.1万,占劳动力总量的72%;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分别为7.03万、9.77万、18.32万;劳动者主要分布在农林渔牧业、工业、建筑业、批发与零售行业,约占全市从业人数总数的44%。
外出务工人员10.65万人,约占全市劳动力资源总量的30%。
调查显示,全市共有规模企业109家,岗位需求17652人,实际用工总人数11823人,目前市内缺工总量已达5829人,其中,制造业缺工2450人、化工业缺工1270人、加工业缺工850人、服务业缺工700人、规模化养殖业缺工600人。
劳动密集性行业的制造业、化工业缺工现象最为明显。
二、劳动力“就业难”问题(一)几种现象现象一:4个月时间填了11份求职登记表仍未上岗。
家住解放中路原面粉厂附近的**,曾是一家经营多年的家电维修个体门店老板,由于生意日渐清淡每月的收入还不够支付门店租金,只好扔掉多年的老本行准备到用工单位上岗。
4个时间里,他先后在人力资源市场向11家用工单位投递了个人求职简历,但每次到面试时都因不愿意加班而被拒之门外。
当职业指导人员询问袁平不愿意加班的原因时,他说,加班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大多数市内企业在招工简章上亮出来的工资待遇都包括了长时间的加班工资,而企业实际支付的基本工资非常低。
现象二:在用工单位上岗还不如打短工来得实惠。
粟田湖村的**,1991年高中毕业后曾在本村小学担任语文老师,后因教育体制改革离开学校自谋职业。
多年来,他一直寄希望于人力资源市场寻求一份满意的工作均未如愿。
去年,市场工作人员多次向他推荐湖北**公司、****公司的就业岗位,但均被他拒绝了。
刘国军认为,**公司工资待遇不高,工资增幅偏低,就是上岗了也无法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开支,还不如依托打短工来得实惠,每天都有活干,每天最多工作8小时就可当天领取50—100元的劳动报酬。
现象三:没技能没学历也不愿做环卫保洁工。
去年春节后,人力资源市场公布了近80多个公益性岗位,以吸引社区“4050”人员、长期失业人员和新增“零就业”家庭人员主动上岗,但效果并不理想。
家住中山路社区的**,初中毕业后在原**钢厂上班,而今才36岁的他希望政府部门能帮他找一份工作。
当工作人员将环卫部门提供的公益性岗位送到他手中时,立即被他拒绝了。
他说,尽管没有技能没有学历也不愿做环卫保洁这样的工作,工资待遇不高,工作时被熟人碰见也不体面。
(二)“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工资待遇偏低。
统计信息表明,全市各用工单位支付的工资待遇大多在每月650—850元之间,而大部分商贸企业的普工试用期工资仅在550元左右,试用期过后也仅在600—700元之间浮动,如**超市、**超市等。
加工型企业工资也大多在每月650—800元之间,如**公司、****公司等。
而留守在家农村富余劳动力认为,用工单位工资不在1000元以上,根本没有人愿意上班,还不如做小工来得实惠,每天50—80元且用工方大多负责一顿中餐。
2、社会保障缺位。
农民进城就业与城镇失业人员就业仍然存在户籍或区域歧视,部分企业在为城镇员工办理社会保险时,却将农民工排除在外。
尽管政府部门已在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方面与城镇人员就业一视同仁,但企业却采取瞒报的办法不缴纳社会保险。
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大多在生产一线体力强度较大的岗位,但企业却采取不办理社会保险或重工伤医疗轻养老失业的办法,损害农民工合法权益。
根据外出务工后回乡就业人员反映,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社保体制较为健全,绝大部分企业均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而我市的部分企业社保工作却将农民工排除在外。
3、劳动强度过大。
市内企业将城镇人员就业安排在技能型岗位,而将农民工安排在生产一线劳动强度较大、劳动条件较差、工资待遇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工作,如**集团、**公司等。
目前,大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渴望在技能型岗位工作,与城镇人员平等就业。
4、招工信息不实。
为吸引求职人员上岗,用工单位故意夸大工资福利待遇标准,发布的招聘简章与实际情况不符。
如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简章中注明,工资待遇计发办法采取计件形式,月薪可达600—2000元,而实际的计件工资也不过800元。
还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简章中注明,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可以提升为业务管理人员,而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是除高层管理人员的熟人、亲友被提职外,其他员工始终工作在生产一线。
5、招工条件苛刻。
用人单位对求职者要求比较苛刻,生产或经营效益较好的用人单位习惯于招聘18—28周岁的人员,有的用工单位(如**公司)多次在招聘保安的简章中注明当年退伍且非本地的退伍军人,还有的用人单位将性别作为招聘员工首要条件,存在性别歧视。
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性别、年龄、学历、技能、工作经历甚至个人特长都有规定,使很多农村劳动力在求职中“望而却步”。
三、本地企业“招工难”问题(一)几种现象现象一:用工信息发布3个月竟然无人问津。
我市机械加工行业的**公司,专业从事粉末金属及制品的生产,现为东风汽车等全国60多家大、中型企业生产配套零件。
该用工单位依托人力资源市场发布用工信息超过3个月,竟然没有一名求职报名参加面试,无奈之下只好在招聘简章上标注五项社会保险,以此作为福利待遇吸引求职者,却仍然无人愿意上岗。
**公司固定资产3800万元,拥有5万锭的纺纱生产线,年生产能力8000吨,生产普梳纯棉、精梳纯棉、化纤绲纺、麻棉绲纺4个系列20多个品种的产品销往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全国各地。
该企业为吸引求职者,将招工年龄放宽至“48岁以下”,但其用工信息发布3个月来,报名者仍然廖廖无几。
现象二:曾经招工挤破门而现在招工难找人。
**集团公司是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的龙头老大,现拥有4家分厂,6家子公司,员工约6000人,总资产20多亿元,是一家集染料、化工中间体、生物制药以及化肥、颜料、包装、运输、宾馆酒店、物业开发、进出口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2004年,该企业招工时,预招50人可吸引400多名求职者报名,而今预招50人,求职报名却不足10人。
正如该公司一名员工所说:“曾经招工挤破门而今招工找不到人。
”现象三:春运期间到客运站招工渴望留住外出务工者。
春运期间,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年或外出返岗,也正是市内企业挖掘技术人才的大好时机。
今年初,10多家用工单位在客运站打出了招工信息,并尽可能地展示家乡的亲情和优厚的待遇,渴望留住已经具备操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外出务工者。
然而,外出务工的人们象铁了心似的,向前来招工的经理们礼貌地说声“谢谢”后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南下的列车。
现象四:餐饮娱乐美容美发行业常年缺工。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以餐饮酒店、休闲娱乐、保健美容等行业为主的服务业悄然兴起,这一行业的用工量随之也逐步扩大。
各大酒店和娱乐场所纷纷打出了“招聘服务员、服务生”、“招聘熟练工、学徒”等招牌,有的酒店因招不到员工只好求助人力资源市场,但效果仍然不佳。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至少有八成酒店、宾馆、保健、美容、歌厅等用工单位常年缺工、常年招工。
(二)“招工难”的原因分析通过调查表明,我市目前存在严重的“招工难”问题,与人才储备“增长难”、人岗对接“匹配难”等问题相互交织,矛盾凸显,用人单位已是焦头烂额。
究其原因,主要是:1、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
随着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技术密集型调整,劳动用工的结构也随之转变。
简单的重复劳动已经不是企业的主要需求,这直接导致了熟练程度不够、技术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的劳动者无法适应企业新的用工需求,也就出现了企业想要的人招不到,劳动者想去的企业进不了,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
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趋向转变。
近年来,我市的大部分劳动力已将外出打工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调查表明,2010年我市农民外出务工的人均收入约2.5万元,占其家庭总收入的68%以上。
尤其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务工人员,他们的择业观、消费观较之父辈们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往往选择到发达地区务工作为他们就业的第一站。
经济发达地区优厚的待遇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年轻务工人员有强大的吸引力,造成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务工人员外流,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数据显示,我市2010年外出务工人数在10万以上,其中16—49岁青壮年比重达91%。
外出务工还呈现“连带性”,69%的农民工主要是跟随在外务工的亲戚或朋友外出,这直接导致了本地人力资源的外流。
3、利益主导下的企业用人观念偏差。
一是本地企业普遍缺乏灵活、规范、诚信的工资增长机制。
工资标准是劳动者选择用人单位的第一因素,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执行的工资标准在1000至1800元之间,比10年前约涨400元,上涨幅度远远跟不上物价上涨幅度。
调查表明,零工市场工资待遇十分看好,打短工每天可挣得80元—120元不等。
相反,本地各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不顾物价上涨、零工市场工资上涨等因素,始终维持较低的工资标准,导致劳动者宁可灵活就业也不愿到企业上班,这也是“招工难”的重要原因。
二是部分企业臵劳动者社会保障于不顾,失去了劳动者的信任。
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企业109家,参加社保的只有43家,占39%;用工人数11823人,参保5601人,参保率仅47%。
三是企业为压缩成本,不愿改善职工劳动和生活条件。
大部分企业只建厂房不盖宿舍,职工主要是通过零散租住自主解决的,更不谈生活配套设施和业余娱乐场所了。
4、本地人力资源配置和储备机制缺失。
调查表明,我市人力资源总量呈负增长趋势,特别是教育资源逐年下滑。
5年以前我市每年初中毕业生在1万人左右,近几年的毕业生数将维持在5000人左右,预计2014年将不足4000人,新成长劳动力锐减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老百姓“唯读大学是出路”的观念根深蒂固,本市普通高中教育不断降低门槛扩招,职普分流政策落实不到位,职业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后备劳动力储备量严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