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老师讲中医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第五课20071127-如何养生由紫蔓菁整理咱们今天还是按照原定的计划来讲一下气道养生,上次讲的主要是养生的一个背景,这次主要讲一下如何养生,这可能也是绝大多数人所关心的。
关于如何养生因为流派很多,我就只从气道的角度来谈一下养生的实质和过程。
这个我以前说过可以把任何事物理解成一团气,或者叫气团或者叫气场或者叫气象都可以。
下面就是围绕着一团气来讲养生,所谓生当然就是有一个健康的气团,健康的气团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能持续。
所谓持续就是在整个的生命历程中能正常渡过;第二,有精神。
这在前面强调过,任何一个气团都是有生命的,有它的生老病死。
既然有生命,当然就要讲究质量,这个质量就是有精神,这是一个前提。
精神的涵盖面很广,首先这团气本身的状态很良好,可以比喻成神采奕奕,这里面没有任何可以量化的指标,这和西医判断事物的标准是完全不一样的,都是靠感知。
也就是说学好中医必须是内证而感知,也可以说是实证,不假外求,并不是拿把尺子,拿张纸就可以计算出来的,所以我们体察一个人或一团气的健康状况必须是感知的而不是可以定量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可以理解下,我们现在的社会在不断的外化,所谓外化就是不断地物质化,内心的东西不断的空虚而外在的东西越来越实在,比如工作的量化,生理指标的量化,乃至于情商(ICQ)智商的量化。
这种量化不是不可以,因为在外化的过程中事物是发展的,必须能够衡量测定,这也是以西方为代表的现在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但是有一利必有一弊,有一得必有一失,既然都外化了,那内在的东西如何保证呢?所以孔子的学说讲到适中、中庸是有一定道理的,既不完全外化,也不完全内敛才是入世的哲学。
这是我们讲的这团气,它既不完全附着于肉体使气干瘪,也不局限于里面讲究内修无为,这是入世的哲学,出世的哲学可能又会有一种思路。
举个简单的例子,什么都可以量化,但思想和感情是不能量化的,这个大家应该有切身的体会。
所以说物不可以终极,阴不可以终于小阳,阳不可以终于小阴,阴阳消长推行变化,才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三十三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三十三第三十三课 20080715_三阴三阳、生气通天论美目、做看云起整理咱们又见面了,今天咱们还是来讲《黄帝内经》,这之前说些题外话,咱们讲了这么长时间的气道中医,包括现在讲《黄帝内经》也是从气道的方面给大家讲。
记得很多讲我一直跟大家强调过,如果想学好气道中医,首先要有一个气道的思维方式,我们说过事物是由形气神三层次组成的,因为形的层次比较易见嘛,桌椅板凳、五脏六腑咱们可见的,解剖所见的,这些都是形迹,形迹就是能够留下痕迹,能够简单的看到,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去理解的。
那么再上面就是气,关于气嘛,我也不知道大家听了这么长时间,大家对它有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私下里啊,我学生跟我说学中医啊,学来学去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来学好了。
这个跟大家说一下,就是说检验自己学的质量和效果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一看,是不是能用一个简单的道理去解释更多的事物,这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方式。
如果你越学越繁,繁杂的繁,或者越学心情越烦,烦躁的烦,解释的事物越来越繁复,捋不出头绪,可见你还在迷宫当中,还没有上路。
咱们古人说了嘛,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所以学中医也一样,它也是为道的一个过程,不是为学的过程。
西医从解剖开始入手,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研究到原子分子的层次,这是越研究越繁,那么这肯定不是为道的方式,越来越烦琐,失去准绳,失去大的方向,这样你穷极一生也不可能把很多道理想明白。
凡是咱们传统的中医,他从道中来也从道中去,用道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就能以简驭繁,很简单的就能把问题解决,就是再繁复的疾病,再繁复的事物现象,你也能条分缕析的、很简单的很直接的理解并且调控和驾驭,这就是我们学道学医的一个宗旨。
若越学越麻烦,大家越学越心烦,那大家肯定学偏了或者没有学对路子。
所以说我们讲的气道中医始终从气的角度来告诉大家怎么来学好中医,因为这个气不是中医它特有的,我们说过任何事物都是由气组成的,那么这个气的道理不仅可以解释东西,那么其他的各种学问,日用伦常我们都能来解释。
大千老师讲气学中医361462肝...
《气学中医讲座39讲》合集大千老师主讲升降开合一气转清静无为大道生内经伤寒一气贯返朴归真道自然感恩老师感恩整理文字的师兄目录1 第一课大千老师介绍气学中医 (4)2 第二课气学八大原则及《难经》四难 (7)2.1 一难 (10)2.2 二难 (12)2.3 三难 (13)2.4 四难 (14)3 第三课《难经》五难到十三难 (22)3.1 五难 (26)3.2 六难 (26)3.3 七难 (27)3.4 八难 (29)3.5 九难 (30)3.6 十难 (31)3.7 十一难 (32)3.8 十二难 (33)3.9 十三难 (33)4 第四课养生背景 (37)5 第五课如何养生 (49)6 第六课《难经》十四难到十六难 (62)6.1 十四难 (63)6.2 十五难 (66)6.3 十六难 (70)7 第七课《四圣心源》的五情缘起和《难经》十六难 (72)8 第八课《难经》十七难和十八难 (83)8.1 十七难 (83)8.2 十八难 (89)9 第九课从气学角度讲十二生肖 (93)10 第十课总结十二生肖、产后风病例及《内经》 (107)11 第十一课问答、阴阳应象大论 (122)12 第十二课阴阳应象大论 (136)13 第十三课阴阳应象大论 (149)14 第十四课如何开方 (160)15 第十五课阴阳应像大论 (176)16 第十六课五脏五味体用 (187)17 第十七课体用及望诊 (197)18 第十八课阴阳应像大论 (203)19 第十九课阴阳应象大论 (216)20 第二十课阴阳应象大论 (227)21 第二十一课阴阳应象大论 (239)22 第二十二课犀牛角和鹿角、串讲阴阳应象大论五段论 (250)23 第二十三课答疑解惑 (263)24 第二十四课答疑解惑 (271)25 第二十五课举例、问答说明气学 (284)26 第二十六课地震、风水、《黄帝内经》之《上古天真论》 (299)27 第二十七课上古天真论 (312)28 第二十八课上古天真论 (325)29 第二十九课上古天真论、问答 (339)30 第三十课上古天真论 (354)31 第三十一课四气调神大论 (365)32 第三十二课三阴三阳、四气调神大论 (376)33 第三十三课三阴三阳、生气通天论 (390)34 第三十四课气学在生活中应用、生气通天论 (406)35 第三十五课生气通天论 (420)36 第三十六课生气通天论 (431)37 第三十七课金匮真言论 (439)38 第三十八课金匮真言论 (447)39 第三十九课阴阳应象大论、如何学习中医 (455)40 续讲内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德明中医讲堂丨大千老师谈静坐(一)
德明中医讲堂丨大千老师谈静坐(一)德明中医讲堂大千老师讲静坐(一)25:47 大千老师讲静坐(一)来自德明中医讲静坐主要对普通的患者和一部分中医爱好者,我觉得讲静坐还是必须要谨慎些,因为现在静坐有种神秘感,而且很多这个静坐被神化,里面掺杂着很多宗教的色彩。
我们主要从健身的角度来讲静坐,不会太展开来讲。
我想分这几个方面来讲静坐,第一什么是静坐,第二静坐有哪些好处,第三如何静坐,第四静坐当中会遇到哪些问题,第五哪些人不适合静坐,主要分这几个部分来讲。
什么是静坐所谓静坐顾名思义,静静地坐着,这个最简单了,它没有更多的神秘感,也是一种健身方式,咱们可以站桩,可以跑跳投,可以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所有这些都属于锻炼。
那么站桩属于静中动,什么叫静中动?站那儿一动不动但气血在不断运动,人在做功,跟地球引力对抗。
那么静坐就是静中静,静静呆着不动,也不用任何力量,只要坐住了就可以了,静中静。
那么跑跳投游泳各种的属于动中动,那么还有动中静,这个属于更高级的方式,咱们先不讲。
▌延伸阅读:《大千老师谈站桩》具体的静坐,可以盘腿坐着,所谓盘腿分单盘、双盘、散盘,大家要是没有接触可以网上搜一下,什么叫单盘什么叫双盘。
单盘就是人坐定了,坐在床上也好椅子上也好,一个脚两个脚盘起来,一个脚盘到另一个脚上面这叫单盘,一个脚搬到另一个脚上面另一个脚再从下面扳上来这叫双盘,对于没有练习过的成年人双盘很困难,因为它疼啊都别在一起了,像拧麻花一样,很痛苦地盘上去了之后呲牙咧嘴盘不住,疼的厉害。
一般小孩双盘都能盘上来,因为骨骼柔软,所以静坐双盘如果从小练习或年轻时练习比较方便,以后可以一直保持。
那么静坐并不等于单盘双盘或者散盘这样,叫结跏趺坐,还可以直接正襟危坐在椅子上,凳子上,静静地坐着,这个也叫静坐。
并不是只有盘腿叫静坐,咱们这个古代所谓静坐,练一种静功,主要是保持一种姿势,之后修习禅定,意念的一种训练,这个叫做静坐。
所以说并不是静坐就是电视上演的盘腿打坐,不完全是,但是如果你能盘腿打坐,如果坐得好的话这个坚持的时间可能长,如果坐得不好的话导致很累身体很差,那就没有必要,静静坐着就行。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打印版)-第七讲 诊断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第七讲诊断那咱们讲诊断,怎么来讲,只能说是我现在临场发挥。
因为这个之前列的一些标题,发现有标题束缚人的这个整个的思维,总是要看看标题,要分几个标题来讲,那无形中就把整个思绪割裂开了,所以说今天讲诊断我尽量的不想设什么标题,那么相当于临场发挥吧。
讲了几堂课,之前去年在民间中医讲堂也讲过,这次讲的几堂课呢,也不知大家能听懂多少,或是说有多少能够接受。
气道中医这个讲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毕竟大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形形色色的,所见所感所悟,基本都是实实在在的,越虚越玄的不好理解,因为中国古代文化就是虚玄的嘛,外国人不能理解的,像中国人饮茶一样,放几片叶子,主要是品那个茶香,那么如果说你处在一种非常浮躁,心不能沉下来这种状态,那个茶香啊没办法品偿,那搞的很多这个茶艺啊,你要自己内心不沉静下来,你搞那个茶艺也没用,无非是做个样子给人看。
那外国人他不理解,他觉得你放几片树叶子放进去,这个喝着也没什么味,这个有什么意思呢?外国人喜欢喝浓的,什么咖啡啊,巧克力啊这样的有味道,更偏重于形,中国人偏重神和气。
你要闻那个茶,闻的是气味,喝进去之后,体会一种悠远的感觉,那心浮气躁,好茶坏茶放在一起你都品不出来的。
所以说给中国人讲气讲神好讲一些,但是由于这个西学东渐这么多年了,整个的文明发展是朝着这个物欲文明这个发展方向来的,所以说这个大家对气神的理解能力应该是比古人差好多,所以说在这里呢说我借讲中医其实是在讲神气,如果不能体会到神气,我讲的这些东西啊大家都不好理解,包括讲诊断也是这样,所以说刚才讲之前我还反复思考着这个讲诊断怎么来讲。
什么叫做诊断呢?中医讲望闻问切是诊断。
那望,是望其色,望哪个色啊?不仅是望他面色,望他的形色,包括动和静。
什么是静啊?就是一个人端端正正的站在那里你看他。
那什么叫动啊?他的言谈举止,行动坐卧,表现出来的一种势态,都可以说是望诊的依据。
闻是什么呢?这个闻就是听声音,对方一开口说话,从那个声音当中听出一些特点来,这就是闻。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打印版)-第二讲 阴阳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第二讲阴阳那么从这节课开始,咱们从气道的角度联系实际,讲阴阳、五行、八卦、脏腑经络、脏象之类的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话题吧。
这节课讲阴阳,这几天我在考虑这个怎么讲阴阳,这个涉及面太大了,非常泛泛,真不好讲,刚才又翻了一下大学教材关于阴阳的论述,也是比较全面的,历代古人先贤对阴阳穷尽气力,写成书也好,流传下来,口诀也好啊,就是告诉大家阴阳是什么东西。
阴阳也是我国特色了吧,几千年来中国人就爱谈阴阳,大家看到什么阴阳鱼,那就知道这是中国的东西,不管是走到哪儿,一谈阴阳,就会联系到中土,那咱们这个中医,也是建立在这个阴阳的基础上的,咱们的中国文化,也是建立在阴阳的基础上的。
太极嘛,太极生两仪,什么叫两仪啊,就是阴阳两个方面。
那这一块由于一节课来讲的,就讲一节课,不想展开来说。
我觉得能对大家有启发的我就给大家点一下,其它的需要大家平时不断地看一些传统的书籍不断熏陶,熏陶到一定程度,你自己就会能感悟,但是感悟多少,要看大家的悟性,可能要拿出一生的时间来感悟,或者几生的时间来感悟,就一个阴阳,说不清。
那么大家知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这个无,一动就是二,你一动就有动静,动的时候就是动,停下来就是静,就是有正反,有上下,四面八方就出来了,这就从一种就生出万有了,那一开始生的就是两方面嘛,从绝对变成了相对,就有了阴阳,这个就是阴阳产生的一个动因。
一动念,就有了目标,目标之外就是一份阴阳。
你头一抬就有上下,你这人一站着,就分左右前后,所有的这些都叫阴阳,这是老祖宗对自然的一个根本的认识。
那么这个对大家有什么用呢,这种事物是非常巨大,首先远了不说,给大家树立这么一种观念,你考虑问题要周全,你考虑任何问题都是两面的,都有阴面和阳面。
那个阴阳两面让我们能够全面的考虑问题,不至于走偏。
这也就是自然的一个道理,任何事物有得必有失,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善良就有邪恶,有天空则有大地,有方则有圆,有臭则有香,有美则有丑,有善则有恶,所有都是相对的,你只要是想到的事物都有反面,这个两方面合起来就是一,这个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整体的世界观、处世观,所有的都从这里来发源。
大千老师气道中医之养生
大千老师气道中医之养生上次对如何养生说了几点。
第一,人得病之后非一朝一夕可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锻炼,而且必须靠自身的能力去重新获得健康。
现在看了很多病人,主要说一下慢性病,急症不作为这次养生的主要探讨,因为急症来势突然,只要辨证准确,药量相当,治病可以立见成效。
比如急腹症,就是着寒了,胃中寒气攻冲(攻击和左冲右突)导致胃疼痛难忍,这时候只要大剂的热药和甘剂(甘温之剂)投下去或者大量的喝一些热汤,腹中鸣叫,寒气乃解,一下子立竿见影。
今天就不讨论急症,主要讨论慢性病。
古人说“得病如山倒,祛病如抽丝”,形象地说出了两点:第一,“得病如山倒”,病不是一天得的,但是发病有可能是突然发病,长期处于亚健康或量变的过程,最终一下质变了,人一下放倒。
就像一个房子,折了一根梁倒不了,两根梁倒不了,到了一定程度可能突然一下房子就会倒。
可以用柱子来比喻,一根两根三根这样的柱子,但是想再把房子搭起来就要重新费脑筋了,在未倒之前加以修复可以勉强支撑,如果一旦倒了再想恢复可以说非常困难。
像中风病人一样,现在的中风一般都不是外中风,而是内中风。
长期(可能二三十年)的失于养生导致气血空虚,气机逆乱,整团气长期在那支撑着,一直没有倒,突然哪天一个诱因发作,或者在晚上气脉一下不行了,突然中风。
中风的发病机理也很简单,就是内脉(人的经脉分内脉外脉),原先是外脉慢慢有问题,慢慢的往里面感染,内脉也有问题,感染到一定程度,内脉支撑不住了,他的代偿能力不够了,突然内脉紧缩,就相当于丧失国土一样,一下子偏于一侧或者偏瘫。
如果从气道角度就很容易理解中风,最一开始人的气机可以周遍整个全身,到后来气机越来越弱出问题了,不能周遍全身了,但也没有到完全散失的程度,只能暂布一边(一下子气到了一边),另一边就是完全空虚,控制力就完全的没有了,这就是气道角度上中风的机理。
这时候再想收复失地难上加难,像很多人头发白一样,为什么会白呢?气血向头顶输送,输送到一定程度接济不上了,慢慢的有一个代偿,头发也一样,不愿意白,会想尽一切办法护住黑色,如果实在护不住就完全放弃了,阵地就不守了,直接退回去了,马上头发就开始白,再想恢复就难上加难,阵地已经失守了,只能人气血完全充沛的情况下才能重新夺回阵地。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打印版)-第五讲 经络和穴位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第五讲经络和穴位那今天咱们讲一下经络和穴位,因为现在中医热起来了,人们也对经络也非常感兴趣,那么做经络讲座的人也很多,大家试着扎扎针灸,可能对针灸有一定感性的认识,现在比头几年多了这个对经络针灸的关注。
那么今天咱们主要还是用一堂课的时间来讲经络和穴位,只能讲个大概,对大家关心的一些事情和基本常识做一些简单的介绍,那么我这列了一个提纲,讲的过程当中可能会有些偏差吧,大致上沿着这个思路讲。
第一个咱们要说经络是什么;然后经络有哪些;经络脏腑的关系;经络是否能完整的解释生命的运动;穴位是什么;穴位命名有什么含义;如何取穴;然后再讲下针灸,经络针灸怎么能治病的;为什么能治病;然后最后一个问题谈一下现在关于经络和针灸方面的误区。
大概是这么一个提纲吧,但是具体讲的过程中可能有发挥,也有可能不按照这个来讲。
1、经络是什么那么经络是什么?那咱们可以这样说,经络是精粹,流传了几千年,不知道从哪就有经络,这个是不可考的。
《黄帝内经》这本书里面也谈到经络,《黄帝内经》有的说是秦朝的,有的说是汉朝的,那么可以肯定的就是在秦之前就有经络,可以说《黄帝内经》是前人的一个结,再往上推,就不知道推到什么时候了。
从我们这个气道角度给大家讲经络,我们倾向于经络是从上古就存在的,上古的人类就认识到了神气形,三个是有层次的存在,就知道经络的存在,现在由于物质文明很发达,那么主要研究形的层面,所以在神气的层面比较忽略,经络呢就是气的层面,我们说传统文化是神气的文化,渊远流传几千年,经络就是其中一支,所以大家看一下现在这个经络热,包括这个我国国外都在积极的研究经络的实质,研究了这么多年,大家莫衷一是,也不知道这个经络到底是怎么产生的,经络的规律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但现在基本承认经络的存在。
通过现在很多精密的仪器,测电啊,测磁啊,已经能够知道经络是确实存在,这个其实啊不是他们定义就存在,其实客观是存在的,只不过用现在的方法证明它存在。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十三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十三第十三课20080129-阴阳应象大论由大头整理大致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在这里主要给大家讲气道中医,所谓气道中医也是中医的一种,是以气道的理论和角度理解中医。
所谓气道就是讲气的道理和规律的一门学问,应用于中医就是气道中医,应用于其他学科就是其他的气道领域。
什么是气道?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气,因为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气的概念不是很陌生,因为不论在语言习惯还是在日常生活上都涉及到气的概念,比如说网站的人气、气氛,包括所说的脾气诸如此类。
在西方来讲这是一个不可理解的词汇,需要中国文化的熏陶才能理解,所以我们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直接跟大家说一下气,你可以讲它是一种存在,但不能讲它是物质存在,因为现在我们讲的物质有形体,可以度量,可以测长宽高占据一定得空间,这个叫做物质。
现在所谓的科学研究者就是研究整个物质规律,但是气是脱离物质存在,但是它也是一种存在,气在很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内经》通篇都是,气和形是相辅相成的,气化而成形,气依于形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所见到的四肢百骸、组织细胞、形体骨骼都是这个气的体现,里面充满的气体就是我们所讲的气,通过这个比喻大家就好理解了,所谓气化成形,也就是说气的多少直接决定形体的鼓和瘪、大和小。
如果拿人体作比喻,气的充盈与否直接决定我们身体的健康,气很充盈这个人就健康而旺盛,气不足形体就往里面塌瘪。
外在怎么观察很简单,你看这个人虎虎有生气、皮肤充盈、肌肉结实、言谈顺畅、声音洪亮、步履轻健,这个气肯定很充足、充沛,反之目光呆滞、身体瘪小、肌肉萎缩、身体塌陷、胸脯不挺、腰不直,这个可以说整个气机不旺,气血不充沛,如果整个人干瘪了,就像瘪茄子,就是气不行了,像皮球泄了气了就瘪了,这个叫做气化形,也就是气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形体的强弱,这是第一。
第二是气依于形,就像皮球里的气,如果泻出去了,漫无目的的到处走,散在于虚空当中,它也不可能聚而成形,所以必须有形体的依附才能藏在形体当中,为形体做主导,所以直接形气的关系就是气化形,气依形,也可以说形托于气,又给气提供一个场所,就像房子和主人一样,气是主人,房子是形体。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 方剂
先跟大家讲一讲方子是怎么开出来的。
一、什么是方子?这个讲起来既复杂又简单。
因为所谓的方子就是方法,什么的方法呢?治病的方法,比如说中药、针灸、打拳等等,或其他方法,看电视都能好病,但几千年来我们老祖宗总结来总结去,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喝药。
这个方子来源就是对药的选择,方子--丸、散、膏、丹嘛,各有所宜,丸就是大丸子,散就是药粉,膏就是把汤剂浓缩成稠膏,丹就是一些丹药,当然还有汤药。
最常见的就是把草药抓回来以后用锅煮,煮出来的汤汁就是汤药。
但这些都涉及到组方,其实方子要是归结到最简单的方子就是一味药,比如说我们肠胃堵住了有食积了,煎煮点大黄一泻;好多人要减肥,你煎点三七叶一泻,这就是最简单的单味方。
风寒感冒了,煎点生姜水一服;肚子有气胀,熬点陈皮水一服;一个人闷厥了,往他的鼻腔里吹点细辛皂角粉,刺激一下他的神经,刺激着了使他一下子就回来了,这些就是最简单的单味方。
人们在实践当中总结发现很多时候一味药治病并不是很理想或有很多副作用,就把几味药组织在一起使用,尽量减少副作用提高疗效,那么这就是复方,也就是现在大家去医院大夫给你开的中药方子里有许多药;这样方子就延续下来了,复方多味药组成的用中药的治疗方法叫复方。
慢慢地人们把很多最有效的复方组方的药味和用量不断的固定下来,应用于临床,慢慢地这方子就定下了,人很朴实,一味药治某病,慢慢地多味药组合治某种病;所有的方子当中有经方和时方,经方是指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子,后人开的方子叫时方,时就是时代,每个时代流传下来的方子;经方也就是经典的方子,为什么叫经方呢?因为它的组方原则和疗效是后代有目共睹的,只要辨证准确,用量符合时宜,效果一下子就表现出来,其中经方中的桂枝汤为群方之祖,它代表着所有方子的组方原则,一代代的几千年来,人们头痛脑热呀,大病小病都是靠我们的中医大夫用经方时方来进行治疗,几千年来中医不断长养者整个中华大地,咱们能够不断的繁衍身体,是跟方子的直接疗效息息相关的,中医的所有精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方子上,这就是什么是方子。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三)
大家好,不好意思,今天来晚了,有点别的事情,今天讲还有下周讲之后就不再讲了,那么这周和下周这个周二,也是讲治疗,今天讲治疗的原则,下周讲常见病的治疗,以这么两个治疗的课结束咱们这次的网上讲课,所以说这两堂课我可能会更多地自由发挥一下,也更接近于现实,给我们尽量能够带来些帮助,我从这方面来考虑的。
刚才列了大概的提纲,因为没有时间准备,这阵子我比较忙,今天有关治疗的原则我想从这几方面来讲。
第一个是讲一下亚历山大之结,讲一个小故事,作为引子,把这个治疗的原则给引出来。
接下去讲我觉得对大家能够有一些帮助或者启发的一些原则,是以下几点:治人不是治病,我们治疗的原则是治人不是在治病;是治整体不是治部分;治原因不是治现象;治神气不是治形体;治生活不仅治身体;治症不是治病;不是药在治病;调神不仅是调方;个体的差异,最后讲下病的节奏。
可能罗列的标题组词不当大家谅解,因为是刚组的,刚从外面回来,所以说我想根据这些原则把整个的话题展开,讲下治病的意思。
1,亚历山大之结那么什么叫亚历山大之结?大家可以在网上搜一下。
亚历山大之结又叫戈尔迪乌姆之结,这个挺绕嘴嘛,这个小故事大概怎么回事给大家说一下。
公元前334年春天,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领一支三万多人的队伍,远征波斯,冬天亚历山大进入小亚细亚北部城市戈尔迪乌姆,戈尔迪乌姆的卫城有一座宙斯神庙,庙内有一辆战车,车辕之间用山茱萸绳结成一个绳扣,几百年来,很多智者和能工巧匠想解而解不开,这个被称为“戈尔迪乌姆之结”。
神谕说过:谁能解开这个结,谁就能成为亚细亚之王。
当然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他这次远征的目的,就是要征服亚洲。
他也带人来看这个神秘之结,他见到了车,看到了绳,但这个绳没头也没尾,他明白若按正常途径,是解不开这个结的?没头没尾怎么解,那么多智者和能工巧匠都没有把这结解开,那么换他也一样,如果专门去找这个结在哪是不可能解开。
于是,亚历山大怎么做的呢?拔出自己的宝剑,把绳子砍开,手起剑落,没费吹灰之力就把绳索解开,那么这个就是亚历山大之结。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第一课开篇
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第一课开篇大千老师简介:大千老师,大学深研《周易》,由易入医,精通中医四大经典以及古中医诸典籍,致力于推广“气学中医”理论以正本清源,该理论是开启古中医宝藏的金钥匙,是学习中医的捷径,能让广大中医学子及爱好者进入古中医的殿堂。
大千老师讲课风格深入浅出而圆融通透。
气学中医力图恢复古人曾经认识中医的层次,可于繁复中医理论之中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在中医理论学习以及医疗实践上可望达到明澈通透之境。
大千老师于2007年开始在民间中医网通过网络形式讲解气学中医,并成立德明书院。
陆续讲过黄帝内经、伤寒论、难经、周易、黄庭经等古经典。
已整理编辑成书的教材分别有:气学中医基础、气学内经、气学内经续、气学伤寒论,气学难经,周易、道德经,准备陆续出版。
第一课开篇我记得原先在民间中医讲气学中医的时候,第一堂课就跟大家说过,什么是气学?气学的几个原则是什么?这次我不想说他有几个原则,不想把这个东西搞死了,因为大道至简嘛,没有定死的规矩、理法,一切活变,活变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我就想通过跟大家闲聊这种方式把这个规律、现象生动的告诉大家。
为什么古人写书尤其一些经典的书籍不是系统的而是语录式的,这个是与所讲内容有直接关系的,因为你要系统必然僵化,必然有条条框框,那么就违背了自然的规律,违背了道,所以说还是语录式的这个方式更灵活,每一句话有所启发,启发的多了,慢慢的、点点滴滴的,能让你最终有所体会。
这个体悟是内心的体悟,不能言之于文字的,就像感情一样,谈感情谁也不可能把这感情系统的描述出来,只能自己心领神会。
那么学道也是同样道理,不可能把道化一,完完整整的系统的展现在大家面前,这是不可能的。
像情感一样,如果情感可分析可化验可重复,那么也不称之为情感了。
所以说思前想后不想给大家设条条框框学医,我会用朴素的生动的语言,不断的打比喻来告诉大家气学的规律,并且告诉大家气学如何应用在中医上。
那么好,咱们直接开门见山的来讲气学中医的基础课。
大千老师揭秘中医五行
大千老师揭秘中医五行五行八卦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很多人学了一辈子学不明白,或者只能简单的应用,有些事情可以解释,有些事情解释不了。
那么咱们学习,就应该求本。
有人说中医是建立在阴阳基础上的,但是临床用不上、割裂了,后来就说阴阳五行是糟粕,要从中医药中剔除出去,把中医上能够应用于临床、有效的给提取出来,这个说法就很滑稽,你要把那样给提取出来,中医就没法学了,因为理论基础丧失了,毫不讳言,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是阴阳五行,所以阴阳五行是绕不开的,如果你把他作为封建迷信、糟粕来摒弃的话,我劝大家就不要学中医了。
中医是神气的文化,如果你不相信神气、忽视神气、漠视神气、或者拒绝神气,那么中医是学不好的。
学来学去到老一场空。
包括很多大家,一旦脱离神气,从形上去研究中医,研究脏腑,研究疾病,学来学去就学到西医去了,没有很好地跟祖国的神气文化接上,最后就四不像,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研究的东西。
所以说咱们立意就是,一切围绕神气着手。
这里面首先需要强调的就是气,用气来解释我们所见的一切事物。
这节课主要是用气学理论来解释五行。
将从这些方面来讲:第一是五行的由来,第二是五行的生克,第三是五行配五脏,可能还涉及到五官,第四个是常见的五种病,第五个讲五种人,五行配五种人。
最后再强调一下不要拘于五行,不要限制思路。
1、五行的由来。
有记载的,五行就是从《尚书洪范》来的,《洪范》中率先提到了五行,这样说的,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五行就是对气的描述中成型的,最终人们选择了五种常见的、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元素金木水火土来描述气机,就是这样来的。
解释这个问题之前,先简单跟大家说一下五行代表哪五种气。
咱们学气学中医知道,任何事物都是一团气,这一团气会产生变化,它基本的内部规律是升降开合,有升有降,有开有合,这团气才能流动起来,它与外部的气的交流是通过它,因为气不断的变异,生长壮老已,任何一个事物都逃不过这一团气的这几种变化,这几种变化可以用五行来表示。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十九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十九第十九课 20080401-阴阳应象大论由弘毅生整理首先跟大家说一下,为什么“阴阳应象大论”里“东方生风”五段我要着重来讲,讲了不下五六堂课了吧,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五段话体现了中医的一个精髓,它把很多气机所化表现出身体的某个部位啊,跟身体和周围环境有关的事物的象都呈现出来了,并做了一个经典的分类,几千年来中医临床一直沿着这个分类来走,并且不断地指导着临床,这里面几乎每一句话都是经典,所以咱们不吝惜拿出这么多时间来把它讨论清楚,希望大家认真来听,并且能够勤思考。
《内经》不容易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着眼点、观察事物的方法不一样,如果方法不一样,讲解的的跟古人想说的不一样,所以说我们要想把《内经》讲好,首先要有古人的思维方式、人生观、世界观和整个对身体的了解,从他们的角度考虑,《黄帝内经》是古人写得嘛,但是《黄帝内经》的古文相当白话,如果说和《尚书》、《史记》包括《周易》比较一下就明显能体现出来,《黄帝内经》的古文基本是古代的白话文,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古文,所以说古人写《黄帝内经》应该是用最直白的语言把想表达的事情表达清楚,并不会在文字上绕圈圈,给后人留下伏笔,这个是古人写《黄帝内经》的基本笔法,这个要清楚。
但是历经几千年之后啊,尤其是到了现代,已经读不懂了,觉得文字古奥,说理不清楚,不符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所以说《内经》的注解太多了,从《太素》开始注解不断,每一代的名家都对《黄帝内经》做了注解,所以说我们看《黄帝内经》都是从看注解而来的,每一本注解可能是上千页了,一看头都大了,如果不能拿出足够的时间,基本不可能把《黄帝内经》带注解的完全读完,所以说这更给我们读经造成了困难。
我简单说一下我读《黄帝内经》的方法吧,当时我读《内经》,拿来的是《内经》一个很普通的版本,街头卖的一个很普通的版本,我翻了翻没有错别字,后来就读了。
后面还有一个白话,白话就相当于把前面的古文白话出来,没有什么具体的解释,关于一些生僻字的注解也没有,就是拿着这么一本《内经》来读,其实当时已经有一些底子了,不断地读,最后这本书都读黑了,并不是手脏,翻得太多啊,这本书基本就是,不能说是翻烂了吧,因为现在的纸张质量都很好,古代很容易翻烂一本书,现代纸张这么好,不容易翻烂,但是基本上书是翻黑了,慢慢地前后对照着来读,就会对《内经》的行文有一个认识,慢慢地浸入其中啊就会理解它在说什么,所以说读《内经》读了很多遍也没有完全掌握。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三十四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三十四由春野整理很高兴又跟大家见面了!我们讲了这么长时间的气道中医,现在又用气道中医的理论解释我们的经典《黄帝内经》。
在下面呢,有的反应说这个讲经典怎么跟现下的实际生活能够联系在一起?其实在讲的过程当中尽量是联系实际的。
但是具体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一方面需要大家的感悟,这个虽然是一个理论,但是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所以说理论上大家没有一个一贯的认识,实践也没有办法来具体的落实。
古人说过一句话嘛“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道理啊不是能够很好的告诉大众,但是告诉大众如何做就可以了,换一句话就是说也不用问为什么,这个事就应该这样做,它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比如说古代识文断字的少,老百姓也比较淳朴,你告诉他怎么做,只要养成习惯就会这样来做,具体这里面有什么益处或是坏处他也不是很了解,写成书告诉大家那样做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知道为什么,因为知道为什么是很困难的,浅层次的要告诉他们还是很困惑,因为涉及到整个的一个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但是咱们现在讲的,因为大家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我还是希望从为什么这块着手,大家只要知道了为什么,或者说看到一个方法,那这个方法可以去指导自己整个的生活实践,我也希望跟大家多介绍一下生活实践,这当中应该是怎么来做的,所以说在下面讲《黄帝内经》的《生气通天论》之前简单的交流一下一些最常见的一些生活习惯,如何用气道中医来解释,来判别它的对与否或者合适不合适。
好,问大家几个问题吧,咱们以问答的形式展开,因为这一块可能涉及到大家的生活习惯的方方面面,可能会有些冲突,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的来想一想。
首先第一个我想问大家人适合不适合经常洗澡?洗澡会带来哪些好处和坏处?因为我们现在生活条件都好了,每天甚至一天洗几次澡,家里都有淋浴嘛,所以说想跟大家沟通一下。
因为可能是城里的人更多一些,各方面条件更好一些。
大家可以各抒己见吧!大家可以用气道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因为气道啊最终讲的是道法自然嘛!自然而然的东西是最好的,凡是非凡自然规律的多多少少都会有问题。
【民间中医】大千老师:中医人,你听好了,是17点忠告
【民间中医】大千老师:中医人,你听好了,是17点忠告大千,2007年开始在民间中医网进行气学中医的网络讲课,后成立德明书院。
陆续讲过内经、伤寒、周易、面相、内景经等。
现网上公开的四部气学四部教材包括《大千老师讲中医基础》、《续讲内经》及《大千老师讲气学中医及黄帝内经39讲》上下册。
1、不要企图用现代的文明去解释中医,改造中医,使中医现代化,这是南辕北辙,因为中医与现代的文明是两种文明。
2、不要只学中医,只看中医书籍,要从传统文化入手来了解中医,因为中医是传统文化大海其中的一滴,离开了这个海,这一滴也不复存在。
每看到一些中医学子,孜孜不倦的啃遍了中医书,而未能很好地研习传统文化,这样学是很艰难的,也很难取得突破。
3、要多看佛道方面的书,要清醒地认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世界之外有世界,不要局限在我们这个小世界里,因为小规律被大的规律包含,中医的规律不要在我们认识的这个小世界里去认识,要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认识。
4、不要企图系统性地解释中医,因为一个规律之上还有一个规律,如果能系统性地解释中医也就不称其为中医了,所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5、学中医要学以致用,只要触摸中医的关键就好办了。
其实中医没有那么难学,关键是神与气。
6、人是个活的东西,不要企图只通过开方就可以治好人的疾病。
方法都是死的,病人和医生是活的。
7、现在的人开方,失去了开方的准绳,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尝过自己菜的厨子一样可怕。
8、中医人好像太渴望社会的认可,渴望疗效说明一切了。
但要时刻记住中正平和之道才是中医人做人做事的原则,过激的言论和临床方法均不可取。
老祖宗交给中医的是一个大自然的普遍规律,而不是急风暴雨。
谁掌握了这个规律谁就可以学好中医,用好中医。
9、中医人不要企图向上谋求什么,要向下照顾好身边的患者,中医之所以不亡,就是因为你的方子还有疗效,老百姓还相信你,如果哪一天中医大夫没了疗效,老百姓不信了,中医不亡也得亡了。
10、不要企图研制一种药可以明确地治某种病,也不要企图上来就向某些疑难杂症、癌症发起冲刺,从明白简单的道理做起,常见病能治好就非常不错了,从感冒治起是一个不错的路子。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二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二第二课 20071106-气道八大原则及《难经》四难由紫蔓菁整理上次对气道中医做了一些介绍,我也在考虑怎样来讲气道中医让大家能够听懂。
我认为首先得有一个前提,在这里参与的朋友应该是对儒释道任何一家或几家比较感兴趣,这样我才可能继续讲下去。
因为气道中医和儒释道关系非常密切,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从物质层面来解释有悖气道中医的基本原则。
上次听讲大家已经知道,今天再简单重复下,道理有三个层次:一是形道,物的层次;二是气道,气的层次;还有一个是神道,神的层次。
神、气、形三者构成了整个的世界存在。
世界存在在今天的课堂上不予讨论,但希望大家在下面交流。
气道中医从气道这个中间层次出发来解释万事万象,包括整个身体的奥秘,所以说气道是一个总体的认识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世界观,如果应用于中医就是气道中医。
《周易》里有句话:“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研究中医就是近取诸身,研究其他身外之物就是远取诸物。
所以今天只和大家谈气道在人身上的应用,但也会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气道的立意和认识观点。
下面就介绍下气道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一;气道中医包括气道学者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
组成气的包括事和物,所谓物指有形的存在,比如大到山河大地,小到细胞组织、一草一木,任何看得到的、摸得着的或者说能够感知到的叫做物;另一个叫事,就是整个事情的发展经历,不管是气还是物都是由气组成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人是由一团气组成的,这是有生命的;花草树木也是由气组成的,这是植物;还有包括土石泥沙、河流山川也是由气组成的,这当然是非生物了。
在事上比如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到结束,这也是由气组成的,还有包括一个王朝或者一段个人经历同样是气。
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大可以无穷大,小可以无穷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嘛!所有万事万象都是由气组成的,这是气道中医的第一条原则,必须用这个认识观点来认识世上的一切万事万物。
第二;所有的气都有生老病死。
不管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所有的事和物都有它的生命历程,从生到死。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二十三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之二十三第二十三课 20080426_答疑解惑由善从之整理有人问了一个问题,是关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还是寒则留之还是啥,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可能有些也有一些类似的问题吧,关于以经取之啊,不盛不虚怎么来解释?在这里呢跟大家交流一下。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者灸之,然后呢是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总之这样跟大家说一下啊,这个我们从气道中医这个角度来讲一下,大家就可以一目了然。
什么盛则泻之,人身体经脉某一部分气过于盛,这个盛当然是邪气嘛,不是真正的正气盛,也可以说就是气盛,就是气过头了就是盛,气盛就是要把这个气泻出去,古人这个针灸,尤其《黄帝内经》的《灵枢》关于这样的论述很多,这个泻的手法在《内经》中也是阐述出来了,现在真正能够懂这个补泻的,针法补泻的已经不多了,只是扎一个针学学意思,但是我们讲的真的能够把里面这个气泻出来,这个就需要一定的针法和手法,还有一定的基本功,这个泻出来,泻则凉,透天凉那个凉和热,也就是你这个泻出来,若有所失,这个气盛则泻之。
对于虚则补之就是用补针的办法,能够把这个气能够聚在虚的地方,填补空虚的气机,这个虚则补之。
当然如果说是热则疾之,这个扎针尽快的使两头或者从某部分泻出来。
这个寒则留之,要留针要让人身的整个的气机慢慢的向寒的地方去温蓄,留针使气得蓄,这个是寒则留之。
陷下者灸之,当然是陷下了他那个气机是虚和寒的,需要通过救法弥补他的虚和寒。
然后这里面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什么意思呢?这关键问题是两点,第一个什么叫不盛不虚?第二点是以经取之,这个取之以经调之还是以经取之?这个都可以啊,这个以经取之我们理解成以经取得什么东西,以经取之咱们就理解这个取是什么意思?这个首先咱们说第一点问题,这个不盛不虚是不是一种正常状态,那有人说你不盛不虚就是平嘛,平就是平人之脉,平人之气嘛,这个跟大家说一下不是这样的,他这里面讲的不盛不虚肯定是一种病态啊,如果说不盛不虚是一个正常状态就没有必要咱以经取之了,从后文咱们可以往前推,不盛不虚是一种病态,也就是病态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盛不虚,那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可能就是不理解嘛或者陷入其他的误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千老师讲中医第十七课-体用及望诊由好人好保整理大家好,志一老师还没有来,今天本来安排志一老师先讲,我来做一下补充,如果单单讲体用,上次我觉得从我这方面来说,已经把体用的大概情况说了一下,因为体用是一个广泛的应用,不仅是中医有一个体用,体用你可以说他是一个哲学观,也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如果宽泛的来讲有些不好讲,必须联系一些实际情况。
我记得很早以前就跟大家说过,气道中医是一个体证的一个中医学问,不是思辨的,也不是计算而得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最大的特点,这就象西方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家,他们学习哲学的方法和结果是截然不一样的,近代很多哲学家认为中国没有哲学,说的也不无道理,从他们的角度考虑,中国哲学不是思辨的哲学,也不是推导的哲学,所以说中国没有西方式的哲学,这个是很正确的,而且中国很多哲学家加以辩驳,我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做这种辩驳,首先大家哲学的出发点,和对哲学理解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哲学是语录式的哲学,或者叫启发式的哲学,或者叫比喻的哲学,因为事物非常微妙,深不可识,有句话“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所以不可能用人力的方法方式加以限制和推导,那么见一点而以一点来说明,这是语录式的哲学,比如说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像这样的都是语录式的,包括后来很多哲学家的哲学语录,让我们由一点而悟及其他,并非用一套僵死的推导方式来进行阐释,如果有方式,那么就是有局限,所以说咱们老祖宗的学问是体悟的哲学,最终是由自己内心感悟而得,并非来自于其他,这是我个人的认识,我记得让大家做过一个实验,双手做抱球状,停于胸前,或腹前,然后不断的拉伸,缓慢的拉伸,在这种拉伸的过程中,大家可以体会到气感,有的人感觉在拉伸过程中有阻力,就像抱着一个气团一样,产生这种阻力,其实这是对气的一个最初的感觉,也是最直观的感觉,我们在这讲气道中医,不是说立了一个杆子,做了一些概念,让大家去记去背,没有这个意思,你去亲身体验,你才能感觉这个气是确实存在的,因为很多兄弟也练过气功,应该对气有一定感觉,对普通人来说,做这种抱球拉伸,缓慢的,非常微妙的拉伸,你不断去体会两手之间的感觉,可以说大部分人,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会感到气感,而且这个气感是很真实,并且有不停的变化,并非是扎针灸时,麻、酥、涨、沉、痛,那种所谓的气感,上次麦多吉他们已经说了,拉伸过程中就是一个气团,后来我跟大家又说了,如果在拉伸中配以呼吸,缓慢拉伸配以深长的呼吸,让大家去体会气团的变化,不知大家下来有没有做过这个实验,记得很早以前跟大家说过,希望借讲堂这个机会,让大家能够了解气道,并且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进入气道的世界,就像鱼在水中而不知水,我们在气中而不知气一样,如果没有人向你指明,或帮助你认识,那你可能身在其中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说我不仅希望大家听讲,而且要勤行,努力地去实践,并且自己去体会,因为讲过,气无处不在,流动于任何一个方面,包括他的事和他的物,古代有一个望气学,望气学在民间还在流传,可能大家很陌生,比如风角、望气,看这个整个音律,风吹灰这些东西,查其整个气机所发,这些都是关于气的一些体会和应用,或说风水呀,气见风则行,见水则止,这是在风水中一个典型的术语,风和水,风者动也,水者静也,风者阳也,水者阴也,风以动之,水以流之,或水以止之,山环水抱,山水,风水,其实这都是用来体会气机所在的要道或方法,因为我们正常人不能见气,而气托于形,所以我们必须以形而见气,就像中医经常所说的,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气必形诸形,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形体,来推断气机所在,就是内经上所说的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所有的经脉经络,都是气所游行出入,如果找到这个游行出入的气,就像我们能够捕到猎物一样,如果找不到,就像失掉猎物一样。
麦多吉说拉伸时手一动,手关节会发出响声。
这个应该属于形的层面,应该进一步来体会在呼吸之间,气机的变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慢慢体会和认识整个气的世界,气这个世界是无远弗届的,充斥宇内,包举六合,无处不在,中医最大的特点就是看到了气的存在,并且用气的理论来指导临床。
无为而为说:拉伸的过程中,指尖会有麻的感觉,其实麻、痛涨,这些都是气机所发,但还不是你可以体会的气的状态,上次记得麦多吉已经体会到了,直接就可以体会到在中间有一个气团,两手相向时,作挤压状时,就像挤压皮球一样,会产生阻力,拉的时候也会产生和皮筋一样的阻力,而且这个阻力,如果你手掌敏感的话,你就会明显感觉象在水中,搅动水的感觉,但又不完全是,就像双手粘住一个气球,压和拉都会产生一定的气感,这个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我不可能讲得太多,因为大家如果没有体悟的话,讲得多了会导致一种暗示,如果能体会到你立马就能知道什么叫气道中医的气。
妙心说:觉得两手间有气在动,发凉。
你看首先你感觉的这个气感不是一种幻觉,也不是暗示,而是可以反复操作,反复体会,并且印象不断加深。
决不是做那个试验,两个手并在一起,让一个手指长长,然后一比较,那个手指真的长长了,其实这个就是一个把戏,不是我们所讲的感觉,如果你能持续的感觉有热或者有凉,这也算是一种气感,因为大家的身体素质不一样,气场也不一样,所以两手产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大家可以体会,只要你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可以反复验证的,那么这就是一个体验,对气的一个初步的体验,天行健说,就像两手各拿一块磁铁一样,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所以说中医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内心体会的话,学中医只是学到了皮毛,没有学到精髓,所有外在的,比如开方子、针灸、推拿、按摩包括其他一些民间的手段只是形的一方面,而内在的一方面大家应该努力认识,而不应该止步,就像很多人,不知这里有没有学占卦的,有没有知道梅花易数的,梅花易数是邵康节所做,是一本流传很广的占卦的书,如果仅看梅花易数并且照之而学,很难学通,这里就有一个未传的“窍”,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你就能够悟进去,梅花易数是在托周易讲数理,并且有一定的应用,这个应用不仅是我们所说的算卦,他里面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跟大家说一点,梅花易数只是形的一方面流传下来了,神的一方面隐而流行,并没有公开于世,故学者众而知者少,说这个主要想打个比喻,告诉大家学中医也一样,很多好的推拿师傅、针灸师傅,他们都有自己的气场,非常充分,从而能感染病人,鼓舞正气,而并非只局限于手上扎的针或按摩的穴位。
所以今天跟大家说这个气道中医的含义,就在于希望大家在下面勤学内功,在日常生活不断的体证,多看古代哲学的典籍才能有所证悟,不然到老学中医一场空,中医没有学成,可能身体还要毁了,对自己或对病人都没有过多的帮助,这就走到了中医“形”方面的一个死胡同,因为《黄帝内经》一再讲,上医守气,下医守形,形可以说是形体的形,也可以说是形式的形,总之形是变化万端的,因为中医的书汉牛充栋,不胜枚举,学一本你觉得还很有道理,再学你就发现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下手,就像狮子遇到一群角马群无从下嘴,整个草原奔跑的都是角马看花眼了,如果陷入这样的理论的海洋,大家有多大的精力都无济于事,所以说一定要执一道,就像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你只要把那个最简单的核心,知道在哪,并且能勤而行之,熟练应用,慢慢的就可以化而成之,可以不断的推广,这些也都是孔子写《周易》说的一些话,“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没有思考没有作为,寂寂然没有任何动作,但是感而遂通天下,一定要强调一个感,这个非常重要,感不是思维出来的,不是想象的,也不是苦思冥想的,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于是通晓了天下的故,故当道理讲,这是孔子对《周易》的理解已经达到了非常高深的地步,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可以这样说,可以真正代表孔子的最高成就是他写的这个易传,又叫十翼,是对《易经》的解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把《周易》所有的显学方面的道理融汇贯通,用非常波澜壮阔的文字表达出来,留给了后人,他是孔子最高的学问成就,而并非是《论语》或《春秋》,如果有人有志于易学显学方面钻研的,可以努力来看《易传》,并且能够背诵,《易传》的《系辞》通篇都是至理名言,经典的话不断被后人引用,从我来讲,我非常崇拜孔子对《周易》显学方面的理解。
《周易》里面有一句话来形容体用,“神无方而易无体”这正好是对体用一个绝好的解释,神就是神用,方是定法,神用没有定法,易没有固定的形体,易可以做变易讲,也就是最高的对体用的阐释,用在这里非常恰当。
还有一句话,“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下面一句“不可为典要,唯变是从。
”什么意思呢就是这整个的气机,变动不居,他不会停滞,也不会凝结,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周流六虚,六虚是六种阶段,周是涵盖遍满的意思,中间还有一句,应该是“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是从。
”我给大家仔细讲一下,对大家理解气机整个的运化和指导中医临床是非常有帮助的,也就是这股气,我们直接拿人的身体来理解这句话,因为他不仅指的人的身体的气机,万事万物的气机都可以用这个来解释,我们今天主要讲中医,所以从中医角度来说,这股气在人身体上下周流,变动不居,从上中下三焦不断的流转变化,如烟如雾,如雨如露,不断在身体内蒸腾上下,周流六虚,你也可以说在六经中周流,这一团气上下无常,没有固定的上,没有固定的下,气机不可能总淤滞在上,也不可能总瘀滞在下,总之上下没有常法嘛,随人之喜怒性情而变化,跟着你的性情、呼吸而动,而产生了上下交替的不断变化,刚柔相易。
气有刚气有柔气,卫气为刚,营气为柔,上气为刚,下气为柔,外气为刚,内气为柔,怒时气刚,怯时气柔,白天气刚,晚上气柔,动时气刚,静时气柔,这个是刚柔的相易,不断的交替,气不可过刚,也不可过柔,气不可常刚,也不可常柔,都是刚柔相易,刚柔相叠而生变化,易是不断的变化,刚气变柔,而柔气化刚,对于我们人身之气都是如此。
如果举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人发怒,气冲于肝,向上冲达,肝举而目张,其实并非仅肝气上达,人身之气发怒时无不上达、发越,一怒时每一根汗毛、每一个细胞都是发怒的状态,这时所有的气都刚起来了,由常态而变成刚态,气刚血气充盈于肌肤,双目圆睁,头皮抱紧,怒气发作之后,刚气又化为柔气,就像塌瘪下来一样,气消,我们说消消气,就是刚气慢慢消弱变成常态,这叫消气,这个可以理解什么叫刚柔,不可为典要,所谓典和要,都是常道的意思,可以执的常法,大典和要道,不可为典要就是不能刻舟求剑,你说他是刚气,过一会不一定是刚气,阴阳相易,阳极则寒,阴极则热,寒热阴阳相推移,这个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说一个年轻人,气很壮盛,呼呼啦啦地向外散失,不注意保持这种旺盛的精力而不断的挥霍,慢慢的他的气机就衰弱下来,最终由刚气化为柔气,身体向衰弱的方向发展,所以说不可为典要,自恃他刚或自恃他柔,所有的刚柔相推而变化生衍,就像白天是刚气,晚上是柔气,常说的一句话,刚日读史,柔日读经,什么是刚日你可以理解为奇数日,比如初一,初三、初五,这叫刚日,柔日呢,初二,初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