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的表现与河流地貌的发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力作用和地貌》(1课时)

高中地理(学科)必修Ⅰ(高三一轮复习)

撰稿教师:林敏菲

授课教师:林敏菲

授课班级:高三2班

课堂实录

“引导-探究”在高三一轮复习中的运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外力作用和地貌》,是高三一轮复习必修1第4章中的第三课时,本着“学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新课程教学观,在一轮复习中更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从素材中获取信息,并探究基本原理与具体问题的内在联系,最终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解决问题。从中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以下为“引导 -探究”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的3个教学片断的实录:

[导入]通过前面一个专题(营造地表的作用力、内力作用和地貌)的学习,我们知道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师:外力作用通过哪些外力进行作用,有哪些形式表现?(通过图片欣赏加深认知水平)生:(答后师补充:通过地表及其以外的风力、流水、海浪、冰川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联系旧知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属地位,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问题一:关于河流地貌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景]

情景一:(投影)河流地貌图片

情景对话:

师:这些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哪一种外力有关?通过哪些作用塑造了这些地貌?

生:(投影归纳)

(流水作用的形式:流水侵蚀(溶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

师:流水作用是最普遍、最活跃的外力作用。

情景二:(投影)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中国地形图

情景对话:

师:同样受流水作用的影响,为什么河流上、中、下游河段所形成的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差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结合地形图分析回答----上游多为V型河谷,河床深且窄,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是河流发育的初期;中游多为U型河谷,侧蚀加强,河道弯曲,是河流发育的中期;下游多为宽浅的槽型河谷,流水侵蚀作用减弱,堆积作用加强,是河流发育的成熟期……)情景三:知识拓展:板图并讲解弯曲河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的原因

情景对话:

师:根据“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现象,请问河港和小聚落分别应该建在凹岸和凸岸的哪一侧?为什么?

生:河港建在凹岸,因为凹岸侵蚀强,河岸坡度大,水深,利于驳船,而凸岸船只易搁浅;聚落适合建在凸岸,因为河岸堆积,地基稳定,地势平坦且土壤肥沃。

情景四:(投影)分段景观图

[环节二:教师引导设问](投影)

河流在上中下游沉积下来的物质,其颗粒大小,物质比重有何不同?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

[环节三:学生探究活动]

探究结果交流:1、(与水流的速度有关,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成正比)

2、(搬运过程中沉积作用具有分选性,一般颗粒大小、比重大小进行分异。因此,比重大的有用矿物往往集中在一起形成砂矿,如金矿)

【设计用意:河流地貌是流水作用塑造的结果,在我国分布普遍而多样,故通过长江、黄河典型河段的景观特征,提供给学生比较、分析的依据,通过引导设问进一步将该地貌与生活知识相联系,使之成为有用的知识。】

问题二:关于喀斯特地貌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景]

情景一:(投影)喀斯特地貌景观图片(景点照片)

情景对话:

师:这些景观大家一定有过耳闻或目堵,能否分别说出它们是何地、何景?

生:(答)

师:这是哪一类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喀斯特地貌,在石灰岩分布地区常见)

师:又称岩溶地形,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所形成的地貌。我国的西南地区尤为集中(云南、贵州、广西的许多地方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情景二:

(投影)喀斯特地貌图

[环节二:教师引导设问](投影)

喀斯特地貌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为什么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相对比较落后?)

[环节三:学生探究活动]

探究结果交流:

生1:利——旅游价值;

生2:弊——溶洞内易漏水、易坍塌,该地区土壤不保水、肥力差,农业发展困难,经济落后。

【设计用意:借助于喀斯特地貌类型图,引导学生分析地表、地下不同地貌形态的成因,同时通过展示优美的喀斯特景观图,进一步引发思考我国西南地区今后的发展方向。】

问题三:关于黄土地貌

[环节一:创设问题情景]

情景一:(投影)黄土地貌景观图

情景对话:

师:这是什么地貌?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在黄土地区发育的黄土地貌,分布于中纬度半干旱地区。我国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分布区。)

师:我国的黄土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生:(学生答不上来)

情景二:(投影)我国荒漠分布图

情景对话:

师:我们不妨分析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我国的黄土高原深厚的土层是如何形成的?

生:(结合我国北方荒漠地区的分布及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分析说明:风力的沉积作用所致,由西北部荒漠地区吹扬过来的粉尘物质堆积而成)

情景三:(投影并说明)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图片

情景对话:

师:第二个问题,黄土高原表面的地貌(即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生:流水的侵蚀作用所致。

[环节二:教师引导设问](投影)

1.从利弊两方面分析,黄土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2.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环节三:学生探究活动](相互讨论,发言)

探究结果交流:

1、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持水性好,富含钙、磷、钾等矿物养分,有利于作物的生长。

弊 --易遭流水的冲刷,尤其是夏秋暴雨季节,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不利农业生产;黄土泥沙在下游沉积,淤塞河道,导致洪灾。

2、自然原因:土质疏松;气候干旱,加快了表土层的沙化;降水分布不均,尤其集中在夏秋季节,暴雨使表土层流失严重。

人为原因:破坏植被,降低土壤的持水性能;

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如滥垦滥牧,土壤肥力下降,加剧表层土壤的流失。

【设计用意:教师提供一系列景观图,帮助学生在获取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探索地貌景观的内在成因,通过引导设问联系到我国人尽皆知的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小结]

通过对我国三种典型地貌的认识,使我们初步体会了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观察地貌形态,了解该现象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里?

探究地貌产生的地理原因,了解该现象为什么会产生的?

分析该地貌形态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并学会用辨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其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从而为今后人们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奠定基础。

(板书)课堂小结和课后思考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

是什么?(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

在哪里?(主要分布在哪里?)

为什么?(这些地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样?(这些现象对人类有何影响?----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好人地关系?)【设计用意:在学生体验了整个学习过程后,教师点明地理现象认识的基本思维规律,强化了方法论,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方法的迁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