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实验方法-电子顺磁共振-2017-1

合集下载

近代物理实验-电子顺磁共振

近代物理实验-电子顺磁共振

近代物理实验——电子顺磁共振一、引言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是由不配对电子的磁矩发源的一种磁共振技术,可用于从定性和定量方面检测物质原子或分子中所含的不配对电子,并探索其周围环境的结构特性。

对自由基而言,轨道磁矩几乎不起作用,总磁矩的绝大部分(99%以上)的贡献来自电子自旋,所以电子顺磁共振亦称“电子自旋共振”(ESR )。

二、实验目的1.测定DPPH 中电子的g 因数;2.测定共振线宽;3.掌握电子自旋试验仪的原理及使用三、实验原理电子除了具有质量、电荷,以及在原子中作轨道运动而具有轨道角动量、轨道磁矩以外,还存在自旋s 和自旋磁矩S μ ,在量子力学中,电子的自旋角动量为s P =,式中1/2s = 为电子自旋量子数,因为电子带电,所以它具有平行于自旋轴的磁矩,其大小为s s s P μγγ==,其中s γ 称为电子自旋运动的旋磁比。

如果电子处于磁场B 中,由于它有自旋磁矩,它就会绕外磁场方向进动。

在外磁场中,自旋磁矩只能有某些确定的取向,即S μ在外磁场方向上的投影是确定的:sz s s m μγ= ,s m 是电子的自旋磁量子数,它有21s + 个值。

因1/2s =,故s m 只能取两个值:12±。

所以自旋磁矩在外磁场中只能有两个取向。

一般情况下,原子中电子的磁矩是自旋磁矩与轨道磁矩的矢量和,为了统一描述,通常引入无量纲的朗德因子g 因子,这样电子总磁矩余总角动量之间的关系可写为2j j j j eegP P m μγ=-=- 其中j 是电子的总角动量量子数,j l s =+ ,1l s +- ,…,l s - ()()()()111121j j l l s s g j j +-+++=++2j ee gm γ= 在外磁场方向,电子磁矩的分量为2jz s s j eem m gm μγ==,,1,...,1,mj j j j j =--+- 若电子的磁矩用玻尔磁子2B eem μ=为单位来量度,于是有 jz j B m g μμ=对于电子的轨道运动0s = ,j l = 则1g = ,于是2l eem γ=;对于电子的自旋运动,j s = ,0l = ,则2g = 于是,s ee m γ=。

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电子顺磁共振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用于研究电子顺磁能量谱和电子对对称断裂态中的自旋关联现象。

它是一种多体强相互作用的效应,可以被用于研究多体超导态的电子结构,以及量子计算等方面的物理学研究。

电子顺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是由于空间梯度的作用,一个磁场能够在电子云中产生一个振荡的场,使得电子能量等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电子的偶极转动和三重态转变,并形成电子顺磁能量谱。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中,由一定的磁场和温度,使电子云产生振荡,以观察电子谱带结构和混沌分布,并且可以模拟多体强相互作用的稀疏物理效应。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方法主要包括:用电容式仪器(如透射电子显微镜或透射电子探测器)测量固体中电子对对称断裂态的自旋关联强度;用高磁场量子器件探测器测量高磁场下的电子谱结构变化;以及模拟多体强相互作用的稀疏物理效应,注意观察物理系统的电子结构变化。

近年来,电子顺磁共振技术也被用于研究电子对对称的断裂态的相干性和非平衡态的涨落特性,以及新型多重自旋超导效应。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还可用于其它方面的研究,如量子计算、分子信息学、生物物理学和精密测量等,都可以从电子顺磁共振实验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也作为电子超导态的研究工具,用于研究量子对对称态和磁性结构的调整,以及电子非平衡态的准自旋关联动力学等问题。

电子顺磁共振非常重要,它可以用来研究多体系统、量子计算、分子物理学等物理学问题,也可以用来研究电子顺磁能量谱和电子对对称断裂态中的自旋关联现象。

未来,电子顺磁共振将为许多物理学问题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

电子顺磁共振是一种复杂的物理现象,其中的原理和效应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领域,还有大量的未解决的问题,也有许多未知的物理效应,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验八微波电子顺磁共振

实验八微波电子顺磁共振

实验⼋微波电⼦顺磁共振实验⼋微波电⼦⾃旋共振电⼦⾃旋共振⼜称电⼦顺磁共振。

由于这种共振跃迁只能发⽣在原⼦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因此被称为电⼦顺磁共振;因为分⼦和固体中的磁矩主要是⾃旋磁矩的贡献所以⼜被称为电⼦⾃旋共振,简称“EPR”或“ESR”。

由于电⼦的磁矩⽐核磁矩⼤得多,在同样的磁场下,电⼦顺磁共振的灵敏度也⽐核磁共振⾼得多。

在微波和射频范围内都能观察到电⼦顺磁现象,本实验使⽤微波进⾏电⼦顺磁共振实验。

⼀、实验的⽬的1.研究微波波段电⼦顺磁共振现象。

2.测量DPPH 中的g 因⼦。

3.了解、掌握微波仪器和器件的应⽤。

4.进⼀步理解谐振腔中TE10波形成驻波的情况,确定波导波长。

在原⼦和分⼦中,电⼦处原⼦核的正电势内,在某些允许的轨道中作轨道运动。

1925年,当时还是学⽣的(Goudsmit 和Uhlenbeck )认为电⼦不仅作轨道运动,⽽且像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星那样,还进⾏⾃转。

按照这种模型,当原⼦和分⼦存在具有未配对电⼦的轨道时,由于电⼦⾃旋形成⼀个⼩磁偶极⼦,因⽽当外加⼀定强度的磁场后,由于电⼦⾃旋和磁场之间的相互作⽤,其轨道能级进⼀步劈裂成⼏个能级。

在这些特定的能级之间,如果发⽣电⼦跃迁,将引起电磁波的吸收和发射,这就是ESR 。

如果原⼦和分⼦的电⼦轨道全部是封闭壳层时,由泡利(Pauli )原理,各电⼦轨道将分别被两个⾃旋相反的电⼦占有,由电⼦⾃旋产⽣的磁矩就彼此抵消。

因此也测不到ESR 。

原⼦核也和电⼦⼀样,由于核⾃旋也形成⼀个⼩磁体(核磁⼦),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质⼦(1H )。

与ESR 的情况相同,如和外磁场之间的相互作⽤,也能使原⼦能级分裂,这时如果在分裂的能级间引起电磁波的吸收和发射,这就是NMR 。

⼆、实验原理本实验有关物理理论⽅⾯的原理请参考有关“电⼦⾃旋(顺磁)共振”实验、“微波参数测量”实验等有关章节。

具有未成对电⼦的物质置于外磁场B 0中,由于电⼦⾃旋磁矩与外加磁场B 0相互作⽤,导致电⼦基态塞曼能级分裂,其能量差为:0B B g E µ=? (1)其中g=2.0023为⾃由电⼦的朗德因⼦。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微波传输特点、电子顺磁共振实验的实践意义,掌握电子顺磁共振仪的调试方法,观察电子顺磁共振信号。

实验仪器电子顺磁共振仪、示波器 实验原理(1)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因绕原子核作轨道运动及自旋运动具有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

具有磁矩的电子在稳恒的外加磁场中具有分立的磁位能。

000B mg B B E B Z μμμ-=-=⋅-=相邻能级间隔为0B g B μ。

当在垂直于恒定外磁场方向加一交变电磁场,其频率为0B g hv B μ=时,具有未成对自旋磁矩的顺磁物质将会出现低能级的电子吸收外加的电磁波跃迁到相邻的高能级的共振吸收现象,此现象即电子顺磁共振。

(详见教材P181~184)(2)仪器原理系统的基本构成如图1。

由微波传输部件把X 波段体效应二极管信号源的微波功率馈给谐振腔内的样品,样品处于恒定磁场中,磁铁由50Hz 交流电对磁场提供扫描,当满足共振条件时输出共振信号,信号由示波器直接检测。

各个微波部件的原理、性能及使用方法如下:图 11、谐振腔:谐振腔由矩形波导组成,A 为谐振腔耦合膜片,B 为可变短路调节器也为短路膜片。

谐振腔的工作原理如下:入射透射图 3设A 膜片反射系数为T ,透射为r ,当处于无损状态时:T r 221+=;B 反射系数为1,样品及传输的损耗为η。

输入幅度为I ,经过膜片反射后初次反射为-IT ,因为反射相位与入射相反,所以为 采用负号;经过A 膜片透射强度Ir ,经过一次反射后达到A 膜片这时电磁场为Ir ⋅ηe i kx 2,经A 膜片部分反射部分透射,反射为Ir e T ikx ⋅⋅-η2,透射为Ir e kx 22⋅η同理得出多次反射后反射强度为:Ir e T e i kx kx n⋅--ηη22() (1) 透射为:Ir e T e kx kx n222ηη() (2)真实反射等于初反射和多次透射的叠加如图(5)。

得:-++--=∑IT Ir eIr e T e ikxikx ikx nn 22222110ηηη() (3)=-++⋅-=-+⋅-----IT Ir eIr eT e T e IT Ir eT e ikxikxi kxikxikx ikx22222222211ηηηηηη (4)当谐振时:eikx-=21得:反射强度为:I I T r T out=⋅-+-()21ηη (5)因为共振信号表现为η的变化,所以我们将(5 )式对η求导得:I I I r T T r T T I T T s out =⋅=--+-=⋅--()()()()()ηηηηηη∆η∆η∆η∆η22222211111 (6)增益K I T T =⋅--1122()η (7) 对T 求最大值得 T =η (8)增益最大值K Q =--=-=11112222ηηη() (9)此时反射强度I I out=-+--=(())ηηηηη1102 (10)Q 为品质因素(Q =-112()η)。

关于微波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范文

关于微波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范文

关于微波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范文关于微波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范文篇一: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学习电子元件读书顺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了解、掌握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的调节与使用;3. 测定DMPO-OH 的EPR 信号。

二、实验原理1.电子顺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或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anetic Resonance,EPR),是指在稳恒磁场积极作用下,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质子或分子的顺磁性物质,对微波发生的共振吸收。

1944年,苏联物理学家扎沃伊斯基被(Zavoisky)首次从CuCl2 、MnCl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

电子自旋共振(顺磁共振)所研究研究课题主要对象是化学自由基、过渡金属离子和稀土离子及其化合物、固体中均的杂质缺陷等,通过对顺磁物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的观测(测量因子、线宽、弛豫时间、超精细结构参数等),可了解这些物质中未成对电子及所处环境的信息,因而它是探索物质微观在结构上和运动状态的重要工具。

由于方法不改变或破坏被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因而对寿命短、化学活性高又很不稳定的自由基或三重态分子显得特别有用。

近年来,一种新的高时间分辨ESR技术,被用来研究激光光解所产生的瞬态顺磁(光解自由基)的电子自旋极化机制,以获得拿到分子激发态和自由基反应动力学信息,成为光物理与光化学研究中手段光与分子相互作的一种重要了解。

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的这种独特催化作用,已经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考古等重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EPR基本原理EPR 是把电子的自旋磁矩作为雷射,从电子自旋磁矩与物质中其它部分的相互作用导致EPR 谱的变化来研究物质结构的,张佩佩所以只有具有电子自旋未或者说配对,电子壳层只被部份填充(即分子轨道中有单个排列的电子或几个平行排列的电子)的物质,才适合作EPR 的研究。

15电子(顺磁)自旋共振实验

15电子(顺磁)自旋共振实验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指导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或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anetic Resonance,EPR),是指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顺磁性物质,对微波发生的共振吸收。

1944年,苏联物理学家扎沃伊斯基(Zavoisky)首次从CuCl 2 、MnCl 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

电子自旋共振(顺磁共振)研究主要对象是化学自由基、过渡金属离子和稀土离子及其化合物、固体中的杂质缺陷等,通过对这类顺磁物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的观测(测量因子、线宽、弛豫时间、超精细结构参数等),可了解这些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状态及所处环境的信息,因而它是探索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状态的重要工具。

由于这种方法不改变或破坏被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因而对寿命短、化学活性高又很不稳定的自由基或三重态分子显得特别有用。

近年来,一种新的高时间分辨ESR 技术,被用来研究激光光解所产生的瞬态顺磁物质(光解自由基)的电子自旋极化机制,以获得分子激发态和自由基反应动力学信息,成为光物理与光化学研究中了解光与分子相互作的一种重要手段。

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的这种独特作用,已经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考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实验目的1.了解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的工作原理,熟微波器件的使用方法2.通过对DPPH 自由基的电子自旋共振谱线的观察,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现象及共振特征。

3.学会测量DPPH 自由基的g 因子、谱线线宽和弛豫时间。

实验原理1.电子顺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原子中的电子既有轨道运动,又有自旋运动。

原子总磁矩与总角动量之间有如下的数值关系:2j j j ee g P m μ=⋅ (1) 其中朗德因子g 因耦合方式而不同。

磁矩与外磁场之间的磁相互作用能为:00,1,...,z B z E B gM B M J J Jμμ=-⋅=-=-- (2) 对于单个电子自旋,磁量子数M z 只能取二个值,即M z =±1/2 ,对应的能级分别是: 012B E g B μ= B≠0时,原来的能级劈裂成两个能级,这两个能级之间的差值与外恒磁场成正比: 0B E g B μ∆= (3)如果在单电子原子或自由基分子所在的稳恒磁场区加一个同稳恒磁场相垂直的微波场,调节它的频率ν ,使一个光子的能量h ν 正好等于上述能级差ΔE , 即00B hv E B g B γμ=∆== (4) 那么,电子在相邻的能级之间将发生磁偶极共振跃迁,这就是电子自旋共振现象。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学习电子顺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2. 了解、掌握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的调节与使用;3.测定DMPO-OH的EPR 信号。

二、实验原理1.电子顺磁共振(电子自旋共振)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或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anetic Resonance,EPR),是指在稳恒磁场作用下,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的顺磁性物质,对微波发生的共振吸收。

1944年,苏联物理学家扎沃伊斯基(Zavoisky)首次从CuCl2、MnCl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

电子自旋共振(顺磁共振)研究主要对象是化学自由基、过渡金属离子和稀土离子及其化合物、固体中的杂质缺陷等,通过对这类顺磁物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的观测(测量因子、线宽、弛豫时间、超精细结构参数等),可了解这些物质中未成对电子状态及所处环境的信息,因而它是探索物质微观结构和运动状态的重要工具。

由于这种方法不改变或破坏被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因而对寿命短、化学活性高又很不稳定的自由基或三重态分子显得特别有用。

近年来,一种新的高时间分辨ESR技术,被用来研究激光光解所产生的瞬态顺磁物质(光解自由基)的电子自旋极化机制,以获得分子激发态和自由基反应动力学信息,成为光物理与光化学研究中了解光与分子相互作的一种重要手段。

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的这种独特作用,已经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考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EPR基本原理EPR 是把电子的自旋磁矩作为探针,从电子自旋磁矩与物质中其它部分的相互作用导致EPR 谱的变化来研究物质结构的,所以只有具有电子自旋未完全配对,电子壳层只被部分填充(即分子轨道中有单个排列的电子或几个平行排列的电子)的物质,才适合作EPR 的研究。

不成对电子有自旋运动,自旋运动产生自旋磁矩, 外加磁场后,自旋磁矩将平行或反平行磁场方向排列。

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

SUES大学物理选择性实验讲义磁学电子顺磁共振∗电子顺磁共振又称电子自旋共振。

由于这种共振跃迁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因此被称为电子顺磁共振,简称“EPR”;因为分子和固体中的磁矩主要是电子自旋磁矩的贡献所以又被称为电子自旋共振,简称“ESR”。

由于电子的磁矩比核磁矩大得多,在同样的磁场下,电子顺磁共振的灵敏度也比核磁共振高得多,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通常情况下,在微波和射频范围内都能观察到电子顺磁现象,本实验使用微波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

一实验目的1、了解、掌握电子顺磁共振仪的调节与使用。

2、理解微波波段电子顺磁共振现象。

3、测量DPPH样品中的g因子。

二实验设备电子顺磁共振仪、示波器、DPPH样品三实验原理在外磁场⃗B0中,未成对电子自旋磁矩与⃗B0相互作用,产生能级分裂(塞曼分裂),其能量差为∆E=gµB B0(1)∗修订于2010年10月27日其中µB=5.78838×10−5eV/T为玻尔磁子,g为样品中的未成对电子的朗德因子,它与自由电子的朗德因子g e=2.0023相近。

通过g因子我们可以了解顺磁分子内部结构的局部磁场特性,也可以判断其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对电子自旋磁矩的贡献大小。

在与⃗B0垂直的平面内加一频率为ν的微波磁场⃗B1,当满足hν=∆E=gµB B0(2)h=4.13571×10−15eV·s为普朗克常数,那么电子在相邻的能级之间发生磁偶极共振跃迁,结果有一部分低能电子吸收了微波能量而跃迁到高能级,这就是电子顺磁共振。

与核磁共振等实验类似,为了观察电子顺磁共振信号,通常采用扫场法,即在直流磁场⃗B0上迭加一个交变磁场⃗B′cosωt,这样样品就处在外磁场⃗B=⃗B+⃗B′cosωt中,当磁场扫过共振点,B=hνgµB(3)时,发生共振,通过示波器我们可以观测到共振信号(如图1)。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引言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和化学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电子顺磁共振信号,探索样品的电子结构和磁性特性。

实验原理电子顺磁共振是利用电子自旋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的现象。

当样品中存在未成对电子时,这些电子具有自旋量子数,可以吸收特定频率的微波辐射。

通过改变外加磁场的强度,可以观察到电子顺磁共振信号的变化。

实验中常用的仪器是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它能够提供高灵敏度的测量结果。

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选择适当的样品,如自由基或过渡金属离子溶液。

将样品放置在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的样品室中。

2. 设置实验参数:调整磁场强度和微波频率,使其适应样品的特性。

确保磁场均匀性和稳定性。

3. 开始测量:启动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开始记录电子顺磁共振信号。

同时,记录磁场强度和微波频率的变化。

4.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进行信号处理和分析。

可以通过拟合曲线和计算得到样品的电子结构和磁性参数。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自由基溶液作为样品进行电子顺磁共振测量。

通过调整磁场强度和微波频率,我们观察到了明显的共振信号。

根据信号的特征,我们可以确定样品中存在未成对电子,这与自由基的性质相符。

进一步分析数据,我们可以得到样品的电子结构和磁性参数。

通过拟合曲线,我们可以确定自由基的g因子和超精细相互作用参数。

这些参数可以提供关于样品分子结构和电子自旋状态的重要信息。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不同条件下的测量,例如改变温度和添加外加剂。

这些实验可以进一步研究样品的磁性特性和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的电子顺磁共振谱图,我们可以得到更全面的结论。

结论通过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我们成功地测量了自由基溶液的电子顺磁共振信号,并获得了样品的电子结构和磁性参数。

这些结果对于理解材料的磁性行为和生物体内的自由基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1925年乌仑贝克和哥德斯密,为了说明碱金属原子能级的双层结构,首先提出了电子自旋的假说:电子作自旋转动,由于其带负电,故而电子具有的自旋磁矩的方向与其自旋角动量方向相反,但直到1944年扎伏伊斯基才首先观察到电子自旋共振现象。

电子自旋共振,即(ESR ),它是处于恒定磁场中电子自旋磁矩在射频(或微波)场作用下所引起磁能级的跃迁。

1954年开始,电子自旋共振(ESR )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新技术。

如其研究对象是具有原子固有磁距的顺磁性物质,又称之为电子顺磁共振(即EPR )顺磁物质。

如3d 壳层未满的铁族与3d 壳层未满的稀土族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含有自旋不配对的自由基有机化合物都是研究ESR 的重要对象。

原子及离子中未偶电子的状态及其周围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得到有关物质结构何化学键的信息,故电子自旋共振是一种重要的近代物理实验技术,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实验要求观察电子自旋共振现象,观察顺磁离子对共振信号的影响,测量DPPH 中电子的g 因子,并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测量地球磁场的垂直份量。

【实验目的】1.学习电子自旋共振的基本原理,实验现象,实验方法。

2.测量DPPH 样品电子的g 因子及共振线宽。

【实验原理】1.由物理学理论可知电子自旋角动量值应为h S S p s )1(+=,S 是自旋量子数。

由于电子带负电,所以其自旋磁矩应是平行于角动量的。

当它处于稳恒磁场中时,将获得12+S 个可能取向。

或者说,磁场的作用将电子能级劈裂成12+S 个次能级,简言之两相邻次级间的能量差为:0B g E B e ⋅⋅=∆μ (1)如果在电子所在的稳恒磁场区再迭加一个同稳恒磁场垂直的交变磁场1B ,而它的频率f 又恰好调整到使一个量子的能量0f h ⋅刚好等于E ∆ 即:00B g f h B e ⋅⋅=⋅μ则两邻近能级间就有跃迁,即发生E 、S 、R 现象则:00B hg f B e μ⋅= (2) 或 00B h g B e μω⋅=(2)式中 34106262.6-⨯=h J S ⋅ --- 普朗克常数24108024.9-⨯=B μ J 1-⋅T --- 波尔磁子 21=S 时 0023.2=e g 则 8024.20=f 0B (3)(3)式中0f 的单位是MHz ,0B 单位GS 。

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
• 背景知识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仪器 • 实验内容 • 注意事项 • 课堂思考
一.背景知识
共振:当外界的振动频率与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非常接近时,系
统的振动振幅增强;当二者的频率相同时,系统的振动振幅将急 剧增加,产生所谓的共振吸收。
磁共振:
狭义
物质的磁矩系统在恒定磁场和交变磁场的共同作用下, 当恒定磁场强度与交变磁场频率满足一定关系时,磁 矩系统从交变磁场吸收能量。
为何?
E
Zeeman能级劈裂
E = g μBB0 /2
H
H0
E = g μBB0 /2
相邻磁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E gBB0
如果在垂直于H的方向上施加频率为hυ的电磁波,当满足下面 条件
hυ= gμBB0 处于两能级间的电子发生受激跃迁,导致部分处于低能级中的 电子吸收电磁波的能量跃迁到高能级中 --------顺磁共振现象
观察共振信号波形,李萨如图形和色散图 形;
测定DPPH中电子的g因数。
三.实验原理
电子的自旋运动产生自旋磁矩。自旋磁
矩与自旋角动量之间的关系为:
J
g
B
PJ
PJ
e
g:朗德因子
μB :玻尔磁子 2me
P:电子自旋角动量
g
B
:磁旋比(回磁比)
当电子磁矩μ处于外恒定磁场B(假设沿Z轴)中时,电子磁矩与 外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能为:
EPR波谱仪记录的吸收信号一般是一次微分线型:
实验仪器
实验内容
熟悉电子自旋共振原理和仪器使用,正确连接实验 仪器;
调节得到电子自旋共振吸收和色散信号,并利用示 波器观察信号,记录信号图形;

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电子顺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它指在特定的电磁场中,由于电子的交互作用,磁场中的电子会反复改变其方向,从而产生一种像振子一样的往复振动。

它是所有电磁波传播的基础,在很多物理和工程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分析时,首先要构建一个有用的模型,这个模型可以用于预测系统的特性。

预测的模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电磁场的分布。

在设计电磁场辐射源(如电磁场辐射器或电感)时,需要考虑介质的表面电阻率等因素,其影响可能会改变电磁场的分布。

如果介质具有复杂的表面形状,可能会导致电磁场分布变化过大,从而使模型无法有效应用。

因此,需要对介质的表面形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其对磁场分布的影响。

在计算电子顺磁共振时,还要考虑电子的数量、电子的初始条件、以及电子的能量。

电子的数量应该足够多,以便使系统的反应更加真实。

电子的初始条件比较复杂,需要考虑电子的位置、入射角度、以及能量。

最后,电子的能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能量低于一定值时,电子可能会消散或出现漂移;而能量过高时,则可能会产生电子二次碰撞,从而影响共振的稳定性。

电子顺磁共振可以应用于很多领域,例如在电子信息、医学成像、雷达和天气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医学成像领域,电子顺磁共振可以用于侦测内脏部位的小变化,并从而建立出更加真实可信的图像;而在雷达方面,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辐射图,或者用于监测某一区域的空气污染程度;在天气研究中,电子顺磁共振也可以被用来预测天气趋势,或者用来检测气象灾害发生前的异常现象。

总之,电子顺磁共振是一种十分强大的物理现象,它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医学成像、雷达和天气研究等领域,在很多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具体使用时,需要考虑介质的表面形状、介质的表面电阻率、电子的数量、电子的初始条件、以及电子的能量等因素,才能够正确的掌握系统的特性,并有效的利用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是符合物理学定律而建立的一种物理现象,它是一种电磁相互作用性动力学过程。

通常来说,电子顺磁共振是一种受电磁场影响,按一定频率振动的过程。

可以理解为,当一个二维电磁场在空间中某一点激发出跟大电流频率一致的角频率电动格,这一点就能产生电子顺磁共振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的振动幅度会随电磁场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生物医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超声成像技术之一。

电子顺磁共振可以通过电磁场,以高速、大量、高精度的瞬时激励模式,来模拟生物组织内部细胞及细胞上沉积物质的箱线结构,给我们提供了精确、清晰的目标影像。

相比传统影像技术,电子顺磁共振仪可以克服体温、轮廓等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离小微结构,提升影像诊断效果。

电子顺磁共振还在其它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机械工程、有机化学等,是未来医学科研乃至其他科学研究的重要辅助手段。

电子顺磁共振的发展是物理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结晶,它的应用真正跨入到人们的生活,增加了安全性、准确性、全面性等,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

未来,电子顺磁共振仪器将会继续在应用范围广泛,以及精度、可靠性、生产效率提升的方式下发挥其巨大的优势,不断积极拓展与科学无穷的惊人趋势。

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SpinResonance,ESR)是一种以电子自旋为主要作用机制的物理现象,它是通过电磁波和电子自旋耦合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精密的物理现象,也被称作顺磁共振(PSR)。

顺磁共振指的是电子自旋耦合到非量子电磁振动,并且在其中共振发射出能量。

它可以用来分析物质的结构、动态和组成,以及物质内部的变化过程以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主要通过电磁波与物质中电子自旋耦合作用产生共振信号而被发现,它可以用来研究物质中电子结构参与形成的大量反应机制,从而推断出原子的结构。

它的频率跟电子自旋的变化成正比,这种变化会产生可观测的信号,可以用来研究物质中的结构参数和性质。

除了用于研究物质结构之外,电子顺磁共振技术还可以用来研究物质中的动力学特性和电子状态以及电磁场与物质耦合作用的机制。

它也可以用来研究物质的能级和激发状态,以及电子的转移机制和分子的结构。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也可以用来研究生物分子中的各种结构参数和性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许多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比如,生物分子的结构、结合、动力学等,可以用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它还可以用来探测聚集物质,发现新的分子复合物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在医学上,电子顺磁共振技术也可以用来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比如糖尿病、肿瘤等等。

它可以检测特定种类的物质,比如药物和药物代谢产物,以及由中毒物质引起的机体反应等。

在转化医学领域,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可以用来研究组织定位、肿瘤转移、细胞分化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可以更好地检测和治疗肿瘤等疾病。

此外,电子顺磁共振技术也在水质分析、分子生物学和环境污染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测定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重金属和痕量有毒物质的含量,从而检测水污染。

它可以用来分析分子生物学体内的关键反应及其机制,也可以检测环境污染物的存在和毒性。

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发展得十分迅速,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它已经成为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和动态变化的有效工具,也成为应用于医学领域、水质分析、分子生物学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

实验七电子顺磁共振实验内容和步骤

实验七电子顺磁共振实验内容和步骤

四、实验内容和操作步骤1.连线方法:1)通过连接线将主机上的扫描输出端接到磁铁的一端2)将主机上的直流输出端连接在磁铁的另一端3)通过Q9连接线将检波器的输出连到示波器上2.微波系统的连接:1)将微波源上的连接线连到主机后面板上的5芯插座上2)将微波源与隔离器相接(按箭头方向联接)3)将隔离器的另一端与环型器中的(I)端相连4)将扭波导与环型器中的(II)端相接5)将环型器中的(III)端与检波器相接6)将扭波导的另一端与直波导的一端连接7)将直波导的另一端与短路活塞相接其装配图如图12所示:3.仪器的操作:1).将DPPH样品插在直波导上的小孔中2).打开电源,将示波器的输入通道打在直流(DC)档上3).调节检波器中的旋钮,使直流(DC)信号输出最大4).调节端路活塞,再使直流(DC)信号输出最小5).将示波器的输入通道打在交流(AC)档上,幅度为5mV档6).这时在示波器就可以观察到共振信号,但此时的信号不一定为最强,可以再小范围的调节短路活塞与检波器,也可以调节样品在磁场中的位置(样品在磁场中心处为最佳状态),使信号达到一个最佳的状态。

7).信号调出以后,关机,将阻抗匹配器接在环型器中的(II)端与扭波导中间,开机,通过调节阻抗匹配器上的旋钮,就可以观察到吸收或色散波形:(已接上,自己也可以先拆下,调完信号后再接上)1-微波源2-隔离器3-环型器 4 -扭波导5-直波导6—样品 7—短路活塞 8—检波器图124.进一步调节短路活塞至在示波器中出现的吸收波形达到最清晰程度,用特斯)。

拉计测出共振时磁场的大小(B5.在图12所示的3和4之间接上“阻抗匹配器”后接上“H-T接头”,在该接头以此接上“频率计、可变衰减器、波导探头,波导探头接到数字功率计”,利用频率计为谐振腔的原理调节频率计,找到信号输出至最小值所对应的频率值,该值即为信号源的频率f。

6.利用所得实验数据,测定DPPH中电子的g因数。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顺磁共振实验【目的要求】1.测定DPPH 中电子的g 因数;2.测定共振线宽, 确定弛豫时间T2;3.掌握电子自旋试验仪的原理及使用。

【仪器用具】电子自旋试验仪。

【原 理】电子自旋的概念首先由 Pauli 于1924年提出。

1925年 S. A. Goudsmit 与 G . Uhlenbeek 利用这个概念解释某些光谱的精细结构。

近代观测核自旋共振技术, 由 Stanford 大学的 Bloch 与Harvrd 大学的Pound 同时于1946年独立设计制作, 遂后用它去观察电子自旋。

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电子自旋共振现象, 测量DPPH 中电子的g 因数及共振线宽。

一. 电子的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由原子物理可知, 对于原子中电子的轨道运动,与它相应的轨道磁矩 为2l l ee p m μ=- (2-1) 式中 为电子轨道运动的角动量, e 为电子电荷, 为电子质量, 负号表示由于电子带负电, 其轨道磁矩方向与轨道角动量的方向相反, 其数值大小分别为 ,原子中电子除轨道运动外还存在自旋运动。

根据狄拉克提出的电子的相对论性波动方程——狄拉克方程, 电子自旋运动的量子数S = l /2, 自旋运动角动量 与自旋磁矩 之s s ee p m μ=- (2-2) 其数值大小分别为,比较式(2-2)和(2—1)可知, 自旋运动电子磁矩与角动量之间的比值是轨道运动磁矩与角动量之间的比值的二倍。

原子中电子的轨道磁矩与自旋磁矩合成原子的总磁矩。

对于单电子的原子, 总磁矩 与角动量 之间有2j ee j g p m μ=- (2-3) 其中 (1)(1)(1)12(1)j j l l s s g j j +-+++=++ (2-4) g 称为朗德g 因数。

由式(2-4)可知, 对于单纯轨道运动g 因数等于1;对于单纯自旋运动g 因数等于2。

引入回磁比 , 即j j p μγ= (2-5)其中em e g 2⋅-=γ (2-6) 在外磁场中, 和 的空间取向都是量子化的。

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

西安理工大学实验报告题目电子顺磁共振专业应用物理学班级应物112学号3110831052学生黄春蕾指导教师解光勇2013 年西安理工大学实验报告题目电子顺磁共振专业应用物理学班级应物112学号3110831052学生黄春蕾指导教师解光勇2013 年电子顺磁共振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又名电子自旋共振)是电子自旋磁矩在磁场中的运动与外部高频电磁场相互作用下对电磁波共振吸收的原理而设计的。

因为电子本身运动受物质微观结构的影响,所以电子顺磁共振成为观察物质结构及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

又因为电子顺磁共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并在测量时对样品无破坏作用,所以电子顺磁共振谱仪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和生命领域。

【实验目的】1、在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的基础上,学习用微波频段检查电子自旋共振信号的方法。

2、观察共振信号波形,李萨如图形和色散图形。

3、测定DPPH中电子的g因子.【实验内容】1、熟悉电子自旋共振原理和仪器使用,正确连接实验仪器;2、调节得到电子自旋共振吸收和色散信号,并利用示波器观察信号,记录信号图形;3、利用特斯拉计测量恒定磁场强度,并与理论估算结果相比较;4、根据测得的恒定磁场值,计算出DPPH样品的g因子。

【实验仪器】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示波器、DPPH样品。

实验装置图仪器使用方法连线方法:a、通过连接线将主机上的“扫描输出”端接到磁铁的一端。

b、将主机上的“直流输出”端连接在磁铁的另一端。

c、通过Q9连接线将检波器的输出连到示波器上。

d、将微波源与主机相连。

(1)微波系统的连接:a、将微波源上的连接线连到主机后面板上的5芯插座上。

b、将微波源与隔离器相接(按箭头方向联接)。

c、将隔离器的另一端与环型器中的(I)端相连。

d、将扭波导与环型器中的(II)端相接。

e、将环型器中的(III)端与检波器相接。

f、将扭波导的另一端与直波导的一端连接。

g、将直波导的另一端与短路活塞相接。

其装配图如下所示:h 、i 、j 、k 、1-微波源 2-隔离器 3-环型器 4 -扭波导5-直波导 6-样品 7-短路活塞 8-检波器【实验原理】具有未成对电子的物质置于静磁场中B z ,由于电子自旋磁矩与外部磁场相互作用导致电子的基态发生塞曼能级分裂:Z B B g E μ=∆ (B μ为波尔磁矩,g 为无量纲参数) ;当在垂直于静磁场方向上所加横向电磁波的量子能量 E ∆=ω 时,满足共振条件,此时未成对电子由下能级跃迁至上能级。

【精品】电子顺磁共振实验讲义

【精品】电子顺磁共振实验讲义

近代物理实验讲义电子顺磁共振南京理工大学物理实验中心2009.1.20电子顺磁共振实验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SpinResonance,ESR)又称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ParamagneticResonance,EPR)。

由于这种共振跃迁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因此被称为电子顺磁共振;因为分子和固体中的磁矩主要是电子自旋磁矩的贡献所以又被称为电子自旋共振。

一.1924年,泡利(Pauli)首先提出了电子自旋的概念。

1944年,前苏联的柴伏依斯基首次观察到了电子顺磁共振现象。

1954年开始,电子自旋共振逐渐发展成为一项新技术。

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的对象是具有未偶电子的物质,如具有奇数个电子的原子、分子以及内电子壳层未被充满的离子,受辐射作用产生的自由基及半导体、金属等。

通过共振谱线的研究,可以获得有关分子、原子及离子中未偶电子的状态及其周围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得到有关物质结构和化学键的信息,故电子自旋共振是一种重要的近代物理实验技术,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二.实验目的1.了解电子顺磁共振的原理。

2.掌握FD-TX-ESR-II型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三.3.利用电子顺磁共振谱仪测量DPPH的g因子。

四.实验原理A、测量原理原子的磁性来源于原子磁矩,由于原子核的磁矩很小,可以略去不计,所以原子的总磁矩由原子中各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所决定。

原子的总磁矩μJ 与总角动量P J 之间满足如下关系: B J J J g P P μμγ=-=(1)式中μB 为玻尔磁子,为约化普朗克常量。

由上式可知,回磁比B g μγ=-(2)其中g 为朗德因子。

对于原子序数较小(满足L -S 耦合)的原子的朗德因子可用下式计算,(1)(1)(1)12(1)J J S S L L g J J +++-+=++(3) 由此可见,若原子的磁矩完全由电子自旋磁矩贡献(L=0,J=S ),则g=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研究生课程— EPR
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 美国拉比, 以表彰他用共振方法纪录原子核磁 特性。
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 美国布洛赫和美国马萨诸塞州哈佛大学的珀 塞尔, 以表彰他们有关核磁精密测量的新方法及由此所做的发现。 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半授予: 美国的库什(P. Kusech), 以表彰他对电子 矩阵所作的精密测定(电子磁矩)。 196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 法国卡斯特勒,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 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 。 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 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 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J. Van Vleck 研究了抗磁性和顺磁 性的量子力学理论 )。 198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 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 原子钟中的应用(原子束的振荡场) ; 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 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精确测量出正、负电子的g因子 )。 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艾尔伯· 费尔和德国科学家皮 特· 克鲁伯格,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贡献(在磁场作用下,磁性金属 内部电子自旋方向发生改变而导致电阻改变的现象,被称为磁阻效应)。
与磁共振研究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
发现人
Stern and Gerlach Pauli Uhlenbeck and Goudsmidt Breit and Rabi Rabi, Zacharias, Millman, Kusch Zavoisky
2017研究生课程— EPR
发现内容
发现时间
1921/22 1924 1925 1931 1938 1945
Stern-Gerlach实验:为了测量原子的磁矩,让原子束通过不均匀磁
场,如果原子的磁矩在磁场方向的分量有不同的数值,则原子在 该方向受不同的作用力,从而在该方向有不同的偏移距离。
The technique of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ay be regarded as a fascinating extension of the famed Stern-Gerlach experiment. Uhlenbeck and Goudsmit linked the electron magnetic moment with the concept of electron spin angular momentum. Rabi et al. studied transitions between levels induced by an oscillating magnetic field. This experiment was the first observati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2017研究生课程— EPR
因磁共振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家
1944年
1952年 1955年 1966年 1977年 1989年 1991年 2002年 2003年 2007年
I.S. Rabi
F. Bloch, E.M. Purcell W.E. Lamb, P. Kusch A. Kastler J.H. Van Vleck N.F. Ramsey, H. G. Dehmelt, W. Paul R.R. Ernst K. Wü thrich P.C. Lauterbur, S. P. Mansfield A. Fert, P. Grü nberg (到目前为止)
2017研究生课程— EPR
裘祖文,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科学出版社, 1980
张建中等,自旋标记ESR波谱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科
学出版社 ,1987
陈贤镕,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技术,科学出版社 ,1986 赵保路编著,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在生物和医学中的应 用,中国科大出版社,2009
姜寿亭, 李卫编著,凝聚态磁性物理,科学出版社,
…… ! ! !
2017研究生课程— EPR
本课程主要内容:
一、 电子顺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二、 电子顺磁共振的研究对象
三、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
四、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
五、 EPR/ESR应用实例
EPR—基本原理
一、 电子顺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1、概述
电子自旋的磁特性
EPR—基本原理
Joseph John Thomson (英国)
Griffiths Kittel Paulis, Kittel Дофман Я. Г., Dresselbaus G. Mö ssbauer R. L., Pound R. V.
1946
1946 1947 1951 1951/53 1958/59
第一个固体的NMR实验
第一个铁磁共振FMR实验与理论 第一个反铁磁共振AFMR实验与理论 回旋共振的理论与实验 Mö ssbauer效应(无反冲g射线共振吸收)
电子顺磁共振 (EPR/ESR)
历史:1945年,前苏联物理学家,柴伏依斯基/或称扎伏伊斯
基 (Zavoisky, N.K.) 观察发现的(J. Phys. USSR 1945, 9, 245)
2017研究生课程— EPR
电子顺磁共振: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is a
2017研究生课程— EPR
2017研究生课程— EPR
每到农历8月18日钱塘江会发生大潮,这现象是因为 月亮的引力所造成的。而只有当太阳、月亮和地球 处于同一直线时,这种大潮才会发生,这也是一种 共振。
磁共振效应:
2017研究生课程— EPR
磁共振效应:
2017研究生课程— EPR
2017研究生课程— EPR
材料物理实验方法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ESR概论
陈 家 富
jfchen@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 2017年3月
2017研究生课程— EPR
相关参考书目:
1、John A. Weil and James R. Bolton,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lementary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 2nd Edition, JohnWiley, 2007 2、N.M. Atherton, Principles of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llis Horwood, 1993 3、Marina Brustolon and Elio Giamello,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A Practitioners Toolkit, John-Wiley, 2009 ……
发现电子磁矩的空间量子化 提出核磁矩与电子之间存在超相互作用 (Hyperfine) 提出电子的自旋及其磁矩特性 计算H原子能级,指出核自旋与电子自旋角动量耦 合 第一个NMR实验,测量了原子核磁矩 第一个ESR实验 CuCl2.2H2O /4.76mT@133MHz
Bloch F., Purcell E. M.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6 • In 1891, the Irish physicist, George Stoney, believed that electricity should have a fundamental unit. He called this unit the electron. • The electron was discovered by J.J. Thomson in 1897. • The electron was the first sub-atomic particle ever found. It was also the first fundamental particle discovered. • The concept of electron spin was discovered by S.A. Goudsmit and George Uhlenbeck in 1925. • The electron has three basic properties: electric charge, mass and spin.
EPR—基本原理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pin Are you single or are you twin? Are you real or are you false? How I crave your resonant pulse
—— JOHN A. WEIL
EPR—基本原理
2006
陈慧兰著,高等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017研究生课程— EPR
相关网站:
1、 国际EPR/ESR协会 2、 布鲁克公司 3、 www.jeol.co.jp 日本电子 ……
2017研究生课程— EPR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What and Where? Why and How?
2017研究生课程— EPR
EPR: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SR: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MR: Electron magnetic resonance
早期的研究认为跃迁过程只有电子自旋磁矩的贡献, 所以采用ESR这个术语。后面发现仅用电子自旋跃迁 是无法完全解释许多实验结果,尤其是来自过渡金属 离子的现象,也就是电子轨道磁矩对于跃迁也是有所 贡献的。所以逐渐使用EPR取代ESR。
spectroscopic technique, which detects species that have unpaired electrons.
它是直接检测和研究含有未成对电子顺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