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艺术手法题二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二 诗歌手法讲练

高考语文 考前三月冲刺 阅读与鉴赏 第2章 古诗鉴赏 题点训练二 诗歌手法讲练

题点训练二诗歌手法诗歌手法题的命题特点与答题技能考情回顾设问方式①这首诗(某句、某联、某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例】(2015·天津卷)第14(2)题,(2014·重庆卷)第12(1)题。

②这首诗(某句、某联、某片)运用了××的表现手法,请简析。

【例】(2015·安徽卷)第9题,(2015·湖北卷)第14(1)题。

③这首诗是如何抒情(描写)的?【例】(2015·全国卷Ⅰ)第8题,(2015·浙江卷)第22题。

④请赏析某句(某联、某片)的妙处。

【例】(2015·全国卷Ⅱ)第8题,(2015·四川卷)第13(1)题。

审题要点①审概念。

题干中出现的“表现手法”有广狭之分,广义的,包括所有的艺术技巧,等同于“表达技巧”“艺术特色”;狭义的,专指与修辞手法相并列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用典、联想想象、托物言志(象征)、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直抒胸臆等。

②审明暗。

明考型是指题干要求直接答出表现手法;暗考型是指题干要求“赏析”“怎样描写(抒情、表现)”,一般要答出表现手法。

③审数量。

若题干中有“哪种”“何种”“最主要”等字眼,则只能答一个;若有几个同时满足,则要“多中取主”(选最常用、最主要的),“大中取特”(选特征特别鲜明、特别明显的)。

若题干中有“哪些”“多种”“主要”等字眼,可以多写,但不能相互矛盾、对立,否则判为0分。

④审步骤。

如果题干只要求说出,则直接回答即可;如果题干要求“分析”“赏析”,则要用完整步骤(指+析+点)。

另外,要视分值而定步骤。

若3分以上,则要用完整步骤作答。

另外,题干未明确要求答“表现手法”的,则要看题干问的是局部还是全诗,若问全诗,则首先且必须从表现手法角度回答;否则,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其次是表现手法。

答案要素简单型:明确答出表现手法的概念即可。

完整型:三步走——指(指出所用的表现手法)+析(分析该表现手法是如何运用的)+点(点明表达效果)。

2022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诗歌鉴赏(二)(陕西).

2022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诗歌鉴赏(二)(陕西).

2022高考语文二轮专项卷:诗歌鉴赏(二)(陕西)一、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

画鹰①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致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

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8.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画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妙处。

(5分)答: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8.(5分)答: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

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捷、气概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猛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

(2分)如此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1分)9.(6分)(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概专门、呼之欲出的描画(分析1分),表现了诗人对画家精湛技法的颂扬之情。

(情感1分);(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画,展翅搏击的想象(分析1分),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1分);(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析1分),表现出诗人鄙视无能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迟日江山丽”的“丽”字写出了春天如何样的景色?9.诗的三、四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描写景物,表达了作者如何样的感情?8.(2分)用“丽”字,表现了春天阳光普照,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初中古诗词赏析试题二

初中古诗词赏析试题二

初中古诗词赏析试题(二)1.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②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感。

2、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回答后面的问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②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_________4、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任选一问回答。

_________________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简短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下列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__________ ,下阕写 ___________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②“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亦描述。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写景与叙事、抒情结合(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过吴江有感吴伟业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1、全诗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夜归临皋①苏轼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③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

②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

元丰五年春,苏轼在此开荒植树,将此地命名“东坡”。

③縠(hú)纹:绉纱似的皱纹,常用以喻水的波纹。

2.下列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此词起笔就用“醒复醉”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纵情饮酒的豪兴,又以“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蒙胧的情态。

B.“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一语双关,表面看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实则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展现的是词人人生失意时的豁达乐观。

C.这是一首即事抒怀之作。

上片以静衬动,夜静人寂的境界烘托出词人内心的波动起伏;下片则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D.全词将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简练生动、舒展自如,呈现出清旷、飘逸的风格。

3、全词是如何将写景、叙事、抒情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龙吟叶梦得八月十日,与强少逸游道场山,放舟中流,命工吹笛舟尾,迎月归作。

舵楼横笛孤吹,暮云散尽天如水。

人间底事,忽惊飞堕,冰壶千里。

玉树风清,漫披遥卷。

与空无际。

料嫦娥此夜,殷勤偏照,知人在、千山里。

常恨孤光易转,仗多情使君料理。

一杯起舞,曲终须寄,狂歌重倚。

为问飘流,几逢清影,有谁同记。

但尊中有酒,长追旧事,拼年年醉。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

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辛弃疾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②。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③。

【注】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

《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

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

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

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

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 “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

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 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2)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B(2)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

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

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

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

“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诗歌鉴赏手法题训练及答案

诗歌鉴赏手法题训练及答案

一、2005(浙江)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川滇黔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四、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2

古代诗歌鉴赏  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2

互衬托,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首联点题,作者
用淡墨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 • 颔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
人。”“怪禽”大概是鸱鸮一类的鸟。这种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
上鸣叫,本来就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刚好又碰上夕阳下山,山区渐 渐暗黑下来,孤单的行人此时此刻自然更加感到不寒而栗。这两句 诗写声写色,声色均骇人听闻。诗的境界幽深险僻,自是贾岛本色。
种欢欣喜悦的感情。结句“烟火渐相亲”,写得极富生活情趣与
韵味。诗人对生活的感受相当敏锐,体验深刻,又着意炼句,因 此,诗里的心理刻画也显得细致入微而耐人寻味。

这样,诗的格局便显得有波澜,有开阖,寓变化多样于章法井
然之中。
烘托渲染:人物心境
《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shū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这首诗作者用了哪些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 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 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
5. 虚实关系:虚实相生、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化无形为有形 6. 主次关系:欲擒故纵、欲扬先抑、正侧、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7. 拓展关系:联想、 想象、 铺陈、铺垫、起兴 (赋、比、兴)
难点突破 (一)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 ,一写繁华,一写悲苦,抒发了诗人在他乡 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用的是“以乐 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以哀景写乐情

重难点20: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艺术手法(解析版)

重难点20: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艺术手法(解析版)

重难点20:诗歌阅读之鉴赏诗歌艺术手法(解析版)一、考情一览二、命题趋势①表达技巧过去在全国卷中是轮考点,而在2022年、2023年全国各卷中成为考查热点。

②就现有的考查题目看,其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涉及技巧主要是抒情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与结构技巧,而且重在赏析其效果。

一.设问形式1.分析、判断全诗或某一联运用的结构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2.分析诗词写景/物的艺术/叙事的艺术。

3.某一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对全诗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的作用。

4.诗人怎样通过意象表达情感/诗人如何表达情感、志向、观点。

二.设问解读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旨时所采取的特殊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个方面。

鉴赏表达技巧是诗歌鉴赏题中的考查重点,更是考查热点。

当题目中涉及“艺术”“如何”“怎样”等词时,多是在考查表达技巧,且常与形象、主旨以及诗歌比较阅读等考点联系起来考查。

三.解题方法(一)表达技巧是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旨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二是表现手法,如象征、渲染、用典等;三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互文、顶真等;四是结构技巧,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等。

(二)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点明技巧名称)+释(解释技巧运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认真审题,精准判断表达技巧①立足整体。

即把所给的判断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不是只看其中的一个片段。

②把握关系。

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

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

2.精准分析表达效果①紧扣目的。

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

2014高考语文小题金练古代诗歌鉴赏(二)

2014高考语文小题金练古代诗歌鉴赏(二)

2014高考语文小题金练:古代诗歌鉴赏(二)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11分)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阙,指长安。

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

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

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归”“过”采用了拟人手法。

远处的云彩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稀疏的细雨缓缓地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爽感。

诗人的情绪从离愁别绪中陡转,胸襟也因之开阔起来。

(2)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委婉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1分)别舍弟宗一①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

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新课标全国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二)——2022届高考语文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

【新课标全国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二)——2022届高考语文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

【全国卷】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二)考点12 表达技巧(一~五的第2题)考点13 思想感情(六~十的第2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每篇诗歌的选择题4分,问答题6分。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月夜①白居易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诗人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

②帝王州:都城长安。

③原诗是一首七律,诗人时任翰林学士。

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第一首诗中,“羁病”交代了诗人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隐忧。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诗人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诗人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別时茫茫江浸月”。

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过江夜行武昌山闻黄州鼓角①苏轼清风弄水月衔山,幽人夜渡吴王岘②。

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

江南又闻出塞曲③,半杂江声作悲健。

谁言万方声一概④?鼍愤龙愁为余变。

我记江边枯柳树,未死相逢真识面。

他年一叶溯江来,还吹此曲相迎饯。

[注]①本诗作于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任职时,时众乡亲父老送别至江边,州中有名士随诗人上吴王岘,或陪其往九江、同游庐山。

②吴王岘:在武昌西山下,三国时吴王孙权建避暑宫于此,故名。

③出塞曲:这里指悲壮的鼓角声。

④“谁言”句,语出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万方声一概,吴道竟何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呼应标题,描写清风明月之夜泛舟渡游吴王岘的情景。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虚实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虚实结合(附答案解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专练:虚实结合(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1、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二、阅读下面唐诗,按要求作答。

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2、请从虚实角度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金山寺①(节选)苏轼我家江水初发源②,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③,古来出没随波涛。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注】①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②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

③中泠,泉名,在金山西。

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3、这首诗第三至六句虚实结合手法运用得非常巧妙,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注去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

今岁春光动,驱驰别上京。

饮中相顾色,送后独归情。

两地无千里,因风数寄声。

注: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

所任之积多为闲职。

4、这首诗第三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春日京中有怀杜审言今年游寓独游秦①,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②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③寄语洛城风日道④,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

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

游秦,此处指游长安。

②南桥:指洛水上的天津桥,洛阳城中一游览处。

③西第:东汉外戚梁冀为大将军,府第在洛阳城西。

因马融曾为之写《大将军第颂》,后人称之为西第。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卷二附答案详析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卷二附答案详析

2021届高三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题】专练卷二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晨雨杜甫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尾联"亭午未全分"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D.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捣衣诗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

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

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作业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作业
诗歌鉴赏作业
裴迪书斋玩月之作 钱起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晖几处愁。 诗的颔联和颈联很有特 色,请赏析它们运用的艺术手 法(对偶除外)。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本诗是怎样以“倦夜”统摄全诗 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江南水乡自然风光秀丽。满江的烟波和 岸边山中的雾气相映生辉,江面上荷花丛 生,秋光恬淡,沙鸥正在江面上飞舞盘旋; 江南水乡城市繁华富庶。“画檐”是南方 富裕人家砖瓦房魇脊檐上的彩绘装饰,房 屋相接说明人烟稠密,“十里珠帘”更是 体现江南水乡城市的繁华富庶。 (2)动静结合。江中流水生烟,岸上山岚 耸翠,一动一静;画檐、荷花安静恬淡, 而海鸥在舞,一静一动。珠帘在卷,画船 由天边驶来.酒旗在迎风招展,于宁静中 显出一派生机。
(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 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 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 暮春之景。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 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 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 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 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好事近 魏夫人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 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 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怀人词, 词人用了哪些巧妙的手法来表情 达意?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拼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具体说明一下这首诗突出运用了 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 (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 神,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 么样的情感?

2023古代诗歌鉴赏二轮微训练-二、鉴赏语言(四)分析语言风格(讲师版)(5)

2023古代诗歌鉴赏二轮微训练-二、鉴赏语言(四)分析语言风格(讲师版)(5)

2023古代诗歌鉴赏二轮微训练目录一、鉴赏形象(一)鉴赏人物形象一、鉴赏形象(二)鉴赏景物形象一、鉴赏形象(三)鉴赏事物形象二、鉴赏语言(一)“炼字”艺术二、鉴赏语言(二)“炼句”艺术二、鉴赏语言(三)分析诗眼二、鉴赏语言(四)分析语言风格三、鉴赏手法(一)修辞手法三、鉴赏手法(二)表现手法三、鉴赏手法(三)表达方式三、鉴赏手法(四)结构技巧四、分析诗歌内容要点五、鉴赏情感、观点(一)情感态度五、鉴赏情感、观点(二)思想观点六、诗歌比较阅读(一)常规比较类六、诗歌比较阅读(二)教考结合类七、综合性选择题二、鉴赏语言(四)分析语言风格知识精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独特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或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的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在此有必要提醒考生,我们往往给某位词人冠以“婉约派”或“豪放派”的头衔,这只是说明这位词人的作品整体上呈现某种风格,并非说这位词人的全部作品都是这种风格。

在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时,还是应当就诗论诗。

语言风格术语积累:1.雄浑壮阔雄浑壮阔指诗歌骨力雄健,气势浩瀚,境界辽阔。

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雄浑壮阔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朝气蓬勃的活力和欣欣向荣的气象。

2.豪放旷达豪放即豪迈奔放,狂放不羁;旷达即通脱豁达,潇洒飘逸。

这类诗(词)的共同特点是想象奇特,气象恢宏,语词宏博。

如李白的诗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想象奇特,用语夸张。

3.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就是指情感浑厚,语带浓郁,语带忧愤,蕴藉深厚,读起来有一种厚重感和沉重感。

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及答案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学科考试的重要内容,学生平时也需要加强练习。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题练习(一)一.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答: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二.天津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8分)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白苎②新袍入嫩凉。

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

又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 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又叫秋闱。

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六,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1)“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2分)答:轻微、新鲜、清爽等。

(2)“鹏北海,凤朝阳。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解析(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解析(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归石湖[南宋]范成大晓雾朝暾绀碧烘①,横塘②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蝸翠扫空。

【注】①朝、(zhāo tūn) :初升的太阳。

绀(gàn) :稍微带红的黑色。

②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

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1)请赏析本诗前两联的渲染烘托手法。

(2)本诗颈联中的“自能”和“时复”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听颖师琴歌[唐]李贺别浦云归桂花渚,蜀国弦中双凤语。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修辞、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篇章手法)(解析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修辞、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篇章手法)(解析版)

第23天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修辞、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篇章手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和侯大夫秋原山观征人回①杨巨源两河②战罢万方清:原上军回识旧营。

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

戍闲部伍分岐路,地远家乡寄旆旌。

圣代止戈资庙略③,诸侯不复更长征。

(注)①自玄宗后期重用宦官以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大唐帝国的稳定。

公元817年(元和十二年),裴度被宪宗任用为宰相,三年内平定了藩镇割据,唐朝再次实现了统一。

这首诗是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

②两河:唐安史之乱后,称河南、河北二道为两河。

③庙略:皇室宗庙的功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了“征人回”的背景,从“万方清”三字可见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

B.颈联说战争结束了,部队回原驻地;旆旌寄回了家乡,和平已到来。

C.尾联诗人以喜悦的心情歌颂平藩战争的丰功伟绩,总括全诗,深化主题。

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展现了征人的风采,给人雄健昂扬的感受。

2.颔联是怎样刻画征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通过“立马”“望云”“射雕”等细节刻画(动作描写),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与昂扬的气概。

②以宁静的“秋塞”、傍晚晴丽的天空、秋水等美的意象,衬托征人美的形象。

③以点带面。

通过个体征人形象的细致刻画,表现群体征人的精神面貌。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整首诗激越豪迈、雄浑悲凉”错误,这首诗观看平叛军队回来时的唱和之作,表达了作者所处时代人民期盼和平的共同心愿。

没有体现“悲凉”。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

颔联“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承首句“万方清”荡开,“立马”“望云”“射雕”等,对征人的细节刻画,凸显了征人矫健的身姿与昂扬的气概。

秋塞静、晚天晴、秋水美,以具象兴抽象,衬托征人美的形象。

对句射雕临水,因对仗和平仄而倒装,实际意思是临水射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动隽美谱华章——诗歌艺术手法(二)之表现手法一、诗歌鉴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类别(一)古代诗歌常用的表达方式1、记叙。

2、描写。

可分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议论。

4、抒情。

可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分为寓情于景、借用典故、乐景哀情、托物言志、以景结情例:1、直接抒情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间接抒情:借景或借物抒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托物言志蝉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4、以乐景写哀情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5、以景结情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三四两句“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写诗人在山中望见的实景,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衬映旅思乡愁,也可以说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

练习: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唐]韦应物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

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从“山”、“雨”、“鸟”三个角度入手,简要评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给分标准:由“山”、“雨”的角度评析出孤寂、凄怆等情感给3分;由“鸟”的角度评析出思乡之情给3分。

评析示例:秋日远山传来寺庙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苍凉黯淡的傍晚景色烘托出诗人思家念远的孤寂、凄怆之情;最后,诗人运用反衬手法,写一只失群的伶仃小鸟飞往家乡广陵方向,归巢了。

鸟飞东南,离巢愈近;而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愈远。

这更引起了他满腹思乡的离思哀愁。

(三)表现手法:1、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以动衬静入若耶溪王籍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动衬静。

是为反衬。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节选自《三国演义》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首诗简炼朴实,不直接描摹雪的状态,而是借人的感受作侧面描写。

首句写触觉,二句写视觉,三四句写听觉。

诗人以不同感觉,不断变换角度,处处写人,又处处写雪。

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独不见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九月”句意思:寒风吹落木叶,妇人们为征夫准备冬衣。

“流黄”:一种绢,此处指帷帐。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任意确定两个特点,适度展开)。

以“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用“明月照流黄”烘托少妇的愁思;少妇居室之美与思夫之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少妇精神上的痛苦;寒砧声、落叶声烘托少妇思念,悲伤的心情;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其它说法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5、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用典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化用前人语句,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又如《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引用杜牧诗句,表现昔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

②引用神话故事,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②用历史故事,《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

”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1)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2)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②这首宋词表达了心地高洁、超脱世俗的感情。

这首词以物况人,“白白与红红”,一树花分红、白两色,高标逸韵,独特别致,作者正是以这“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自况。

这首词还用了映衬对比写法,以梨花之白,杏花之红既映衬又对比,赞美了红白桃花独标一格,超拔于春天群芳之上。

7、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以小物写大主题以小景传大境界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虚实关系1、虚实结合2、化虚为实3、化实为虚诗歌中的“虚”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析: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析: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b有时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

塞上听吹笛 ( 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