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解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解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磷素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磷在施入土壤后90%左右被土壤固定,使其有效性降低。
因此关于解磷菌的研究一直受到科学家的重视。
本文对土壤中解磷微生物的研究简史、解磷微生物的种类及生态分布特征、解磷作用机制及展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解磷微生物;解磷;研究进展【Abstract】Phosphorus(P)is one of the major nutrients required for plant growth,However,the uptake of P by plants is limited due to its strong absorption onto soil.So the research on the phosphorus-dissolving microbes(PSM)has been a focus problem for many scientists.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review the brief histor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SM,the varieties,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phosphorus-dissolving mechanism and the prospect.【Key words】Phosphorus-dissolving microbes(PSM);Phosphorus-dissolving;Research advances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体内的生化过程都必须有磷参加。
我国有74%的耕地土壤缺磷,土壤中有95%以上的磷为无效形式,植物很难直接吸收利用。
其中难溶性有机磷占土壤全磷的20%~50%,占难溶性土壤磷总量的10%~85%。
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及应用研究新进展
3、生物法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或酶的催化作用降解有机磷农药。微生物降解是通过微生 物体内的酶系统将有机磷农药分解成小分子。这种方法具有环保、经济等优点, 但需要合适的微生物种群和适宜的生长条件。酶降解是有机磷农药降解的另一种 生物法。在酶降解中,特定的酶能够催化有机磷农药的分解反应,将其分解成小 分子。这种方法具有高效、专一性强等优点,但需要寻找合适的酶源,且酶的稳 定性可能影响其应用效果。
四、应用前景
微生物降解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一些基于微生物 降解的生物修复技术,用于治理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这些技术包括:
1、生物强化技术:通过添加具有降解能力的微生物,提高土壤中有机磷农 药的降解速率;
2、生物堆肥技术:将有机废弃物与污染土壤混合堆肥,通过微生物的作用 将有机磷农药降解为无害物质;
四、结论
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及应用研究新进展为解决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高效、环 保、经济的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被发现和应用,为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做出更大 的贡献。
参考内容
有机磷农药(OPPs)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种合成杀虫剂,然而,它的 滥用或不合理使用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土壤中的有机磷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 构成威胁,因此,研究如何有效降解土壤中的有机磷农药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篇 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1、物理法
物理法中的热分解和光分解是常见的有机磷农药降解方法。热分解通过加热 将有机磷农药分解成小分子,光分解则利用紫外线、可见光等光源照射有机磷农 药,使其分解成小分子。这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地降解有机磷农药,但需要较高的 能量输入,且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沉积物解磷菌的研究进展:分布、解磷能力及功能基因
Research progress of 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 in sediments :Distribution,phosphate-solubilizingability,and functional genesMA Kai,WANG Xiaochang,XIE Jiahui,GAO Li *(School of Ocean,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China )Abstract :Phosphorus (P )is an important inducer of water eutrophication and harmful algal blooms.Sediment internal loading may b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P in water when exogenous input is controlled effectively.As the primary drivers of P geochemical cycling,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 (PSB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sediment P release.However,research on PSB in sediments began later than studies on agricultural soils,especially research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SB.Therefore,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main speci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SB in sediments from different habitats,and the effects of algal blooms on PSB community compositionduring the outbreak and extinction phases.In addition,it outlines the main phosphate-solubilizing mechanisms (such as mineralization and solubilization )and functional genes of PSB,and provides a future direction of research on PSB in aquatic ecosystems.This review provides new ideas for research on P cycling and eutrophication mechanisms in water affected by algal blooms.Keywords :sediments;phosphate-solubilizing bacteria;phosphate-solubilizing mechanism;functional genes;harmful algal blooms沉积物解磷菌的研究进展:分布、解磷能力及功能基因马凯,王效昌,谢嘉慧,高丽*(烟台大学海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磷是大多数水体富营养化和有害藻华暴发的重要诱因。
土壤解磷细菌的研究进展
数量 、 生态 分 布 、 磷机 制 、 磷 能 力和 菌体 筛 选 分离 的研 解 解
究 以及 在 农 业 生 产 中 的应 用 和 研 究前 景 , 期 为解 磷 细 菌 以
的进 一步 研 究和 应用提 供 参考 。
1 解磷 细 菌研 究进展 11 解 磷 细 菌 的 种 类 、 量 及 生 态 分 布 . 数
效 应 , 同土 壤 中 , 不 解磷 微 生 物 的数 量差 异 较 大 , 植物 根 在 际 的数 量 要远 远 高 于其 周 围土 壤 中 的数 量 。 小蓉 等 通 过 赵
研 究 玉米 根 际 与 非 根 际 解磷 细 菌 的分 布 特 点 , 一 步 得 出 进 根 际 微 生 物 的数 量 可 能 主 要 受根 系分 泌 物 数 量 的 控 制 , 而 根 际 微 生物 群落 结构 则可 能 主要 受根 系 分泌 物 类 型 的影 响
磷 是 植 物 生长 发 育 的 必 需矿 质 元 素 之 一 , 是 我 国有 但 7 %的耕 地 土壤 缺 磷 , 壤 中 9 %以上 的磷 为无 效 磷 , 4 土 5 植物
很 难 利 用 。 生产 中多施 用 高 水 溶性 磷 肥 满 足 植 物对 磷 的 在
机 磷 细 菌和 无机 磷 细 菌 的数 量 及 种 群 结构 , 发现 有机 磷 细
盐 。 解磷 细 菌 的呼吸 作用 放 出 C 降低 环境 p 值 , ③ O, H 引起 磷 酸盐 的 溶解 。 解 磷 细菌 能够 吸 收钙 离子 , 磷 酸 根 离子 ④ 使
进入土壤溶液 。 ⑤植物残体腐解能产生胡敏酸和富里酸 , 并
土壤 中 能够 分解 磷 素 的微 生物 很 多 , 以解磷 细 菌 为 主 。 目前报 道 的解 磷 细 菌 有 芽 孢 杆 菌 属 ( aiu) 假 单 胞 菌 属 B cls 、 l (su o ns 、 壤杆 菌 属 ( rb ce u 、 Pe d mo a)土 Ago at im) 黄杆 菌属 (l r Fa - v b ceim) 肠 细 菌 属 ( ne atr 、 球 菌 属 ( co o atr u 、 E t b ce) 微 r Mi — r
陕北果树根际解磷菌的初步研究
陕北果树根际解磷菌的初步研究摘要:试验利用pko培养基从陕北果树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4株可有效分解利用难溶性磷酸盐的菌株,对其解磷及促植物生长能力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试验菌株在利用无机磷的同时,可产生有机磷、nh3和hcn,可有效促进植物的生长。
试验可为陕北果树专用菌肥的开发、生产打下基础。
关键词:果树根际;解磷菌;代谢产物;陕北abstract:fourstrainswhichcoulddegradephosphoruswereisolatedfromrhizosphereoffruittreesinnorthernshaanxibypkomediumandtheirabilitiesindegradingphosphorusandpromotingthegrowthofplantswerestudied.thesestrainscouldproduceorganophosphorus,nh3andhcn,andcouldpromotethegrowthofplantseffectively.theseresultslaidabasisforthedevelopmentandproductionofbacterialmanureforfruittreesinnorthernshaanxi.keywords:rhizosphereoffruittrees;phosphorus-degradingstrains;metabolites磷素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养分因子,但是由于施入土壤的大部分磷与土壤中的ca2+、fe2+、fe3+、al3+等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成为生物低效磷[1]。
研究表明,解磷微生物可以分泌有机酸,有机酸与土壤中的ca2+、fe2+、fe3+、al3+等离子反应,从而使po43+释放出来,有助于植物对磷素的吸收[2,3]。
大部分解磷菌均属于根际微生物,由于受土壤物理结构、有机质含量、土壤类型、土壤肥力、耕作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数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微生物氮和磷循环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氮和磷循环的研究进展随着大气污染和工业化的加速,土地和水源等自然资源的破坏也加剧了,其中重要的两种自然资源,氮和磷,是农业和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物质。
氮和磷的循环过程对于土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氮和磷循环的研究已成为大众所关注的热点之一。
一、微生物氮循环氮是构成细胞和生命体的必需元素,但大多数的生物体并不能直接利用空气中氮气。
因此,细菌对氮的固氮成为了微生物氮循环的关键环节。
固氮微生物一般被分为两类:自由生活型固氮细菌(diazotroph)和共生型固氮细菌(endosymbiont)。
自由生活型固氮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的土壤中水库中,它们在根瘤范围之外活动,可与植物共生,也可以独立存在。
共生型固氮菌一般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
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基因组学的火热发展和氮循环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微生物氮固定及转化的新机制。
研究发现,一些草原土壤和海洋微生物可以利用光合细菌的氮酶来固氮。
同时,一些酶可以把氨转化成利用更加广泛的物质,如合成和解毒物质。
二、微生物磷循环磷是细胞内的巨量元素,是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脂类、三磷酸腺苷等重要物质的组成成分。
一些微生物可以将有机和无机磷化合物转为可被植物吸收的无机磷形式。
这是磷循环的关键和基础。
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受磷酸盐的限制,而一些微生物可参与磷酸盐的释放和再分配。
针对微生物磷利用的研究,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微生物的生理机制、基因信息以及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解决微生物磷资源问题。
例如,拟紫色细菌、青海湖的磷酸酯酶和森林土壤中的磷酸酯酶等微生物参与了磷的循环与再分配。
三、微生物氮和磷循环研究的新进展微生物氮和磷循环研究已由原来的简单描绘发展到了跨学科的深度探讨。
现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手段的丰富,对微生物氮和磷循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其中,以下三个方向是特别值得关注的:1.新型细菌的发现以及固氮和磷化结合的研究。
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
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摘要:现今农业发展过程中应用最普遍,种类最多的农药是有机磷农药,虽然原有的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化学、物理方法亦收到良好效果,但随着生物技术的卓越发展,微生物对降解农药尤其是有机磷农药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
针对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问题提出看法,希望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有机磷农药微生物微生物源酶降解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4-089-02自1960年以来,众多国家开始限制、禁止使用有机氯农药,其逐步被有机磷农药所替代,有机磷农药具有广谱、高效等众多优点,但是随着农业的卓越发展,其被过多使用,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日益突显,其不仅污染了水资源,而且致使残留在众多农产品中的农药严重超标,食品污染现象十分严重,最终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发展,继而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至此,保护环境的时代背景下,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问题备受世人关注,探究如何充分发挥微生物对降解有机磷农药的作用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大课题。
1 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品种概述当前,我们主要是从被污染的环境介质(例如:被污染的泥土、土壤)中来获取高效降解菌。
现在人们已经分离出的对有机磷农药降解有良好效果的微生物菌群主要有真菌、细菌、放线菌及一些藻类。
真菌基于其较高的降解能力,人们十分关注,主要有:木霉属、曲霉属、酵母菌及青霉属等。
颜世雷等有关人员经过长时间的摇床驯化培养从被污染的土壤里筛选得到2株曲霉菌株,其能够在高浓度氧化乐果环境下生长。
当温度高达28℃时,其降解氧化乐果的比率高达70.38%及61.28%。
因为细菌具有容易引发突变菌株和生化多适应性的优点,故在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它具有极高的地位。
目前已经分离出的细菌有: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节杆菌属、不动杆菌属、沙雷氏菌属等。
例如:以解秀平为代表的有关人员从污水曝气池里分离出一株可以以甲基对硫磷以及其在降解过程中产生的对硝基苯酚是仅有的碳源的节杆菌属,其在5h内降解50mg/l的甲基对硫磷以及对硝基苯酚的比率达到85%与98%。
解磷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进展
种小麦 根际磷细菌 的分 布都明显表现 出根 际效应 , 而
且 不 同作 物根 际分布 的磷 细 菌种 群结 构 也 有差 异 。 P a u l 和S u n d a r a [ 1 3 1 研究 豆科植物 根际磷 细菌后发现 , 芽 孢杆菌属 占优势 。
2 . 2 . 2 p H值 的影响
2 . 2 . 1 温度的影响
导致细胞 内有机分 子和膜的破坏 , 且 表现为种群 生长 量受到抑制『 1 4 ~。赵锋 等通过研究表 明 , 溶 氧量可 以
影响水 稻根 系生长及微生物对氮素的利用 。溶氧量较
微生物 的生命 活动 由一系列 生物化学反应 组成 , 受温度影 响极其 明显 , 所 以温度是影响微 生物生长 和 代谢 的一个 重要 因素[ 1 4 - 1 6 ] 。当温度在微生物 的一定范
2 . 1 . 1 筛选 原 理
D N A, A T P等被酸破 坏 , 或R N A、 磷脂类 等被碱破坏 的 可能性 ; 并 且生物体 内的所有代 谢过程 都受 酶的控
制, 而酶 的催化反应 又依赖 D H值 , 所 以细胞 内环境 的
根 据在缺磷 的合成 培养基 中加入控 制磷源 , 初 步
解磷微生物肥料的研究与进展
量 ,但其并不是根 际微生物 的优势菌株。并且无论是 无 机磷 细菌还是有机磷 细菌 , 小麦根际都 比非根 际土 壤 中磷 细 菌种 群结 构 复杂 ,优 势 种群 也 更加 明显 。 B a b a n a 和A n t o u n ㈦发现 , 在 4种不 同性 质的土壤 中 , 3
负相关 , 但细菌的这 种关 系非常弱 。孙冬梅I 吲 利用 比 色法对两株解磷微生物解磷 能力进行测定 , 研究发现 ,
解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解磷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作者:郑喜清邸娜张志超纪晓贝来源:《天津农业科学》2020年第03期摘; ; 要:通过透明圈法与钼锑抗比色法,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旧气象局试验田植物根际土中分离筛选出3株解磷效果好的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对菌株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
结果表明:不同碳源、氮源、温度、pH值、盐浓度等对其解磷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PB1以木糖做碳源、硝酸铵为氮源、NaCl浓度为0.3 g·L-1、pH值为6、温度30~34 ℃、加液量为100 mL时解磷效果最显著;PB2以果糖做碳源、硝酸铵为氮源、盐浓度为0.7 g·L-1、pH值为6、温度30~34 ℃、加液量为50 mL时最显著。
PB3以葡萄糖或果糖做碳源、硝酸钠为氮源、盐浓度为0.5 g·L-1、pH值为6、温度32 ℃、加液量为100 mL时解磷效果最显著。
根据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结合《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将3种菌株初步鉴定为:PB1为沙门氏菌、PB2为金杆菌属、PB3为芽孢杆菌属。
关键词:解磷菌;条件优化;解磷能力中图分类号:S144.9;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20.01.004Isolation and Screening of Phosphate-solubilizing Strains and Optimization of Culture ConditionsZHENG Xiqing, DI Na,ZHANG Zhichao, JI Xiaobei(Agriculture Department, Hetao College, Bayannaoer, Inner Mongolia 015000, China)Abstract: Through transparent circle method and molybdenum antimony colorimetric method,3 strains with good phosphorus-solubilizing effect were isolated and screened from the rhizosphere soil of; plants, in the experimental field of Linhe District of Bayannaoer City. The culture condition of strain was optimized by single factor tes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carbon sources,nitrogen sources, temperature, pH and salt concentration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phosphorus removal effects. When PB1 used xylose as carbon source, ammonium nitrate as nitrogen source, NaCl concentration was 0.3 g·L-1, pH was 6, temperature was 30~34℃, and liquid dosage was 100 mL, the phosphorus removal effect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PB2 was most significant when fructose was used as carbon source, ammonium nitrate was used as nitrogen source, salt concentration was 0.7 g·L-1, pH was 6, temperature was 30~34 ℃, and liquid dosage was 50 mL. When PB3 used glucose or fructose as carbon source, sodium nitrate as nitrogen source, salt concentration was 0.5 g·L-1, pH is 6, temperature was 32 ℃, and liquid dosage was 100 mL, the phosphorus removal effect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the Manual for Identification of Common Bacterial Systems and Berger's Manual for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the three strains were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as: PB1 was Salmonella, PB2 was Bacillus genus, and PB3 was Bacillus.Key words: Phosphate solubilizing Bacteria;medium optimization; phosphate dissol- ving ability磷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解磷菌
人们在20世纪初开始注意到微生物与 土壤磷之间的关系。Sackett(1908)发现一 些难溶性的复合物施入土壤中,可以被作 为磷源而应用,他们从土壤中筛选出50株 细菌,其中36株在平板上形成了肉眼可见 的溶磷圈。1948年Gerretsen发现植物施入 不溶性的磷肥,经接种土壤微生物后,促 进了植株的生长,增加磷的吸收。他分离 出了这些微生物,发现这些微生物可帮助 磷矿粉的溶解。从此.许多科学家致力于 解磷菌的研究,相继报道了许多微生物具 有解磷作用。
二 解磷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解磷微生物(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ganism,PSM)是一类能够将植物难 以吸收的磷转化为可利用状态的微生物, 这类解磷微生物除了可以活化土壤中难溶 性的磷外,还可以通过影响植物根系分泌 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增加植物根系对周围 K,Ca,Mg,Fe,Zn等营养元素的吸收,使植物 能够适应盐碱缺磷的环境。
解磷微生物的筛选就是在分离出的具有 解磷能力的所有菌株中筛选出具有最强解 磷能力的菌株。 一般来说要以该解磷微生物将要应用的 实际环境作为筛选实验的条件,即在与应 环境相同的温度,pH值,盐度等条件下培 养解磷微生物,以解磷能力最强(一般以 培养基中有效磷含量最高为标准)的菌株 作为最优选择。
四 解磷机制
发酵条件优化 发酵条件优化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确 定各个培养因子的最佳种类,第二部确定 各个最佳因子的最佳水平。 第一步一般采用分别确定各因子最佳种 类的方法。例如,在其他培养条件相同的 情况下,选用同一水平的不同碳源(葡萄 糖,蔗糖,淀粉,糖蜜,小麦麸皮等)培 养微生物,根据结果(如菌体鲜重,解磷 能力等)选择出最佳碳源。
五 解磷能力的测定
解磷能力是表征解磷微生物作用的重要指标, 可采用定性法和定量法两种方法测定。 定性法一般指的是平板溶磷圈法; 平板溶菌圈法:将溶磷菌株在含有难溶性磷酸 盐或有机磷的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培养,测定周围 菌落产生透明圈的大小。无机磷平板一般采用磷 酸钙盐固体培养基,接种菌株培养数天后,以磷 酸钙盐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的视为有解无 机磷能力的菌株。有机磷平板一般采用卵黄平板 培养基,以卵黄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混浊圈的视 为有解有机磷能力(卵磷脂被水解形成脂肪和磷 酸)。
解磷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解磷能力研究
解磷菌的分离、筛选、鉴定及解磷能力研究作者:上官亦卿常帆吕睿齐凡贾凤安王艳丁浩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9年第01期摘要:为开发高效微生物解磷肥,利用解磷菌选择培养基(蒙吉娜卵磷脂培养基)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猕猴桃园农田土壤中分离出11株解磷菌,通过纯化培养,筛选出1株高效解磷菌JYP9。
利用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该菌株的分类信息进行鉴定,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extremorientalis)。
并用解磷圈法和液体摇瓶培养法,分别以卵磷脂为惟一磷源,确定了该菌株的最适培养温度为26 ℃、最适转速为200 r/min、最适起始pH为7和最适起始接种量为2%。
关键词:解磷菌;筛选;鉴定;最适条件中图分类号:S154.39; ; ;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1-0030-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9.01.007; ; ; ; ;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Isolation,Screening,Identification and Phosphate Solubilizing Ability of Phosphate Solubilizing BacteriaSHANGGUAN Yi-qing1,2,CHANG Fan2,LYU Rui2,QI Fan1,JIA Feng-an2,WANG Yan2,DING Hao2(1.Shaanxi Academy of Sciences,Xi’an 710043,China;2.Microbial Metabolism Research Center,Shaanxi Province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Xi’an 710043,China)Abstract: In order to develop an efficient microbial fertilizer solution, 11 strains from the farm-land soil of actinidia park in Zhouzhi county, Shaanxi prvince, were isolated, using phosphate volubility bacteria selective culture medium (Mongolia lecithin culture medium). A strain of phosphate volubility bacteria JYP9 was screened through purification cultivar. And classification information of this strain was identified by using 16S rDNA gene sequence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ain was a Pseudomonas extremorientalis. Then the phosphate solubilizing method and the liquid shake flask method were used in the experiment to confirm the optimum cultivation condition of JYP9 with lecithin as the only phosphorus sour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was 26 ℃, optimal rotational was 200 r/min, optimal pH was 7, and optimum initial inoculation amount was 2%.Key words: phosphate solubilizing bacteria; screen; identify; optimum condition磷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一种主要营养元素,但植物对土壤中的磷元素利用率很低,严重影响着植物的生长[1]。
细菌解磷能力测定:从传统到现代
Overview
1. 磷循环与解磷细菌 2. 传统测定方法 3. 分子生物学技术 4. 微生物学与土壤学方法 5. 筛选与鉴定过程 6. 研究进展与挑战 7. 未来展望 8. 问答环节
磷循环与解磷细菌
土壤磷的重要性
• 关键营养元素:磷在生态系统中的基础角色,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 • 土壤肥力:磷影响土壤肥力,决定作物产量和质量。 • 微生物作用:解磷细菌如何促进磷的生物可利用性,促进植物吸收。
15/16
Thank you!
11/16
未来展望
技术创新
• 高通量测序:提升微生物组学研究效率,揭示复杂群落结构。 • 系统生物学:整合多组学数据,构建微生物解磷能力的系统模型。 • 创新方法开发:探索新型实验技术,优化细菌磷代谢的精准测定。
12/16
应用前景
• 生物肥料:利用微生物增强土壤肥力,减少化学肥料依赖。 • 环境修复:开发微生物技术修复污染土壤和水体,实现生态恢复。 • 可持续农业:推广生物肥料与环境修复策略,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7/16
筛选与鉴定过程
实验设计
• 选择条件:优化培养环境,确保菌株最佳生长。 • 高效筛选:实施解磷活性实验,挑选出色菌株。 • 菌种鉴定: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确认菌株特性。
8/16
结果分析与评价
• 不同方法比较:对比传统与现代解磷技术,展示效率差异。 • 解磷效率评估:量化细菌解磷效果,展示实验数据。 • 环境影响分析:探讨解磷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权衡技术优劣。
5/16
分子生物学技术
PCR 与基因检测
• 直接检测:针对解磷基因,使用 PCR 技术。 • 高灵敏快速:利用 PCR 提升检测速度和灵敏度。 • 专业要求:需专门设备和技能进行操作。
解磷菌在土壤中解磷能力的研究
天 津 农 学 院 学 报
、 , o 1 . 2 O , No . 1 Ma r c h, 2 01 3
J o u na r l o f T i a n j i n Ag r i c i t y
Tj AN Xi 舰 - p g , MA Ho ng - y g, L UXi a n- z hi
( D e p a r t me n t o f Ag r o n o m y , T i a n j i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y, t T i i n 3 0 0 3 8 4 , C h i n a )
p h o s p h o r u s o f CK 仃e a t me n t wa s l o we r a n d 1 o we r , a n d f e 1 1 b e l o w 1 mg / k g a f t e r 6 0 h . h e T Ca P nd a O. P c o n t e n t r e d u c e d . b u t t h e A1 . P nd a F e — P c h ng a e d l i t t l e i n t r e a t me n t s o i l s wi t h As . 2 mi c r o - o r g a n i s ms .
Ab s t r a c t :T h e t wo p h o s p h a t e . d i s s o l v i n g mi c r o o r g a n i s ms n a me d As . 2 a n d Aw. 1 6 h a d b e e n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t h e a q u a c u l t u r e p o n d s a n d d e t e r mi n e d t h e i r a b i l i t i e s o f p h o s p h o r u s d e c o mp o s i t i o n i n s o i l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a v a i l a b l e p h o s p h o r u s c o n t e n t i n s o i l t r e a t e d wi t h As . 2 nd a Aw. 1 6 i n c r e a s e d 1 4 . 9 2 mg / k g a n d 5 . 7 7 mg &g . r e s p e c t i v e l e d y c o mp a r e d wi t h t h e c o n t r o 1 . 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 i n c u b a t i o n t i me , t h e a mo u n t o f a v a i l a b l e p h o s p h o r u s wa s t he l o we s t a t 1 2 h , nd a r e a c h e d a ma x i mu m a t 2 4 h , he t n g r a d u a l l y
解磷微生物肥料研究进展
u ) n r ,分解 核酸 和卵磷脂 的能 力 很强 ,接 种 于 土壤 能提 高 土 壤 1 % 以 上 的 有 效 磷 含 量 J 陈 廷 伟 5 .
等 于 15 9 5年从 北京 小 麦 根 际 土壤 中分 离 的一 种 产 酸性 无孢 子芽孢 杆菌 ( aiu p )具 有 较强 的 B l s. c l s 溶 解磷 酸 三 钙 的 能 力 .A t n等 对 根 际 土 壤 的 no u 分 析表 明 ,5 % 的根 际微 生物具 有 溶磷作 用 .15 4 98
1 解 磷 微 生物 的研 究 简 史
13 9 5年 ,前 苏联学者从 土壤 中分 离 到一 种解磷
巨大芽孢杆菌 ( aiu e a ei a. hsh t — B cl m g t r m vr p o ai ls h u p c
成难溶 性磷 酸 盐 J ,从 而 出现 肥 效 下 降 、利 用 率
( . C U g f r s n cec , as g cl rl n e i ,L nh u 30 0 hn ; 1 o eeo G a l dSi e G nuA r uua U i rt sa n i t vs y a zo 0 7 ,C i 7 a
2 e aoa r o r s n c ss m o nsyo d ct n L nhu70 7 ,C ia .K yL br o f a l dE oyt f i t f uao , azo 3 0 0 hn ) ty G s a e Mi r E i
解磷微生物细菌筛选及其性能研究
解磷微生物细菌筛选及其性能研究贵州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磷矿、煤炭均为全国主要产区。
2000年,我国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工程—西电东送,是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火力发电,将西部的能源资源转化为电能,运输到能源紧张的东部地区。
大量煤炭的开采,伴随产生大量的煤矸石,煤矸石一种固体废弃物,呈现持续增长现状,不仅占用土地资源、造成环境污染,而且阻碍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国家对废弃固体物的关注度逐渐上升,列入国家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中,其中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主要采用化学方法,研究发现,由于煤矸石组成及结构因素,造成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到阻碍,探索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煤矸石处理方法,是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组长期以来针对煤矸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最初利用浮选方法提取煤矸石其中含有的碳,提高煤炭的回收离率及使用率。
通过对煤矸石成分分析,其中除含少量碳外,还富含丰富的矿物质,包括磷、钾等。
磷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若对其进行充分利用,不但将煤矸石变废为宝,同时也可以解决土壤缺磷的现状。
前期研究发现利用商业解磷、解钾细菌能够有效释放煤矸石其中富含的矿物质成分。
通过对贵州产煤区生态环境的广泛采样调研,发现针对区域生态条件自主筛选的解磷、解钾细菌具备更高效解离煤矸石的能力。
本论文通过采用平板法和砂培法两种方法相结合筛选得到新型多株高效的解磷细菌,利用开发的新型生物细菌能将煤矸石其中的难溶性磷转化为可溶性磷,制备煤矸石微生物复合肥料,使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成为可能。
本论文通过平板初筛方法得到90多株具有解磷效果的细菌,从中筛选得到20株具备较好解磷能力的菌株,分别编号为GZ-1—GZ-20。
将最终初筛得到的菌株通过解离煤矸石,测定解离后有效磷含量,复筛得到三株高效解磷细菌,编号分别为GZ-8、GZ-12、GZ-15。
对三株细菌进行生理生化性质研究和16S r RNA分子生物学鉴定。
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中 图 分 类 号 :82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7 5 (0 2 0 -060 10 - 0 2 1 )20 3 -3 9 -
磷是植 物生 长所 必 需 的矿 质 元 素之 一 , 物 的光 植 合作用和体 内的生化过程都必须有磷参加…。因为 大气 中没有磷素的气态化合物 , 以土壤磷素是一种 所 沉积 循 环 , 主要 在 土 壤 、 物 和 微 生 物 之 间 进 行 。 植 磷在 土壤 中有两 种存 在 形式 , 有机 磷 化合 物 和 无 机磷 化合 物 。其 中主要 以矿物形 式存在 的无 机磷 的含量 约 占全 磷含 量 的 5 % 以上 , 0 因此 土壤 中可 溶 性磷 的含量 很低 , j只有很 少量 的磷能被植物体直接吸 收利用。 如何 提 高土壤 中磷素 的利用 率成 为科学工 作者 研究 的 热 点课题 之一 。大量 的研究 证 明 , 土壤 中的部 分 微 生 物具 有解 磷功 能 , 够 把不 溶 性磷 转 化 成可 供 植 物 体 能 吸收利用 可溶性 磷 。本 文 就 有关 解 磷微 生 物 的 种类 、 在土 壤 中的生态 分布 、 解磷效 果 、 磷机 制以及 解磷微 解 生 物 的应 用等 方面 的研究进 展进行 了综 述 。
土 , 中主要是 芽孢 杆 菌 和假 单 胞 菌 , 种 类较 少 , 其 但 而 黄棕壤 和红 壤 中种类 繁 多 。林 启 美 " 研 究 了农 田 、 林 地 、 地 以及菜 地 四种不 同土 壤 生 态环 境 中解 磷微 生 草 物 的数 量 及种群 结构 , 现菜地 中 的有 机磷 细菌最 多 , 发 其他 土壤 只 占菜 地 的 11 , 磷 细菌 总 量在 农 田中最 /0 解 多 。罗 明 通过 研 究 不 同 施 肥措 施 对 新 疆 地 区棉 田 土壤磷 细 菌的影 响发 现 , 机肥 与 N、 、 有 P K化肥 合理 配 施能有 效 促进解 磷菌 的生 长 繁殖 , 中氮 肥 的 促 进 作 其 用最 为 显 著 。解 磷 微 生 物 的 根 际 效 应 极 为 明 显 J , K t e o 的研究发 现 , a nl n等 z s 小麦根 面 的解 磷 细菌数 量 要 比非根 际土和根 际土 区高 l 和 6倍 ; 8倍 玉米 、 大麦 、 红 三 叶 的根 际 土 壤解 磷 菌 比非 根 际 多 1~2个 数 量 级 。 不 同的作 物根 际分布解 磷微 生物 不 同。小麦 根 际主要 是芽孢 杆 菌属 ( aiu ) 假单 孢 菌 属 ( s d m n s 、 B cl 、 ls Pe o o a ) u 链 霉 菌属 ( tpo ye) 豆 科 植 物根 际主 要 是假 单 孢 Sr tm cs , e 菌属 ( s d m n s 、 杆菌 属 ( l oat im) 欧 Pe o o a ) 黄 u Fa—vb c r eu 和 文菌 属 ( rii) 。 E wna 2 微 生 物解磷 能力及 机 理的研 究现 微生 物解磷 能 力常 用 的测定 方法 有 3种 ¨ 一 是 ¨, 平板 法 , 解磷 微生 物 菌株 在 含 有 难溶 性 磷 盐 的 固体 将 培 养基 上培养 , 测定 菌落 周 围产生 的溶 菌 圈 的大小 ; 这 种方 法操 作简单 , 所得 结果并 不精 确 , 用 于定 性研 但 适 究; 二是 液体 培养 法 , 解 磷 微 生 物 菌 株 进 行 液 体 培 将 养, 测定 培养 液 中可溶性 磷 的含 量 ; 三是将 解磷微 生 物 菌株进 行土 培或砂 培 , 定 土壤或砂 子 中有效 磷含量 。 测 值得注 意 的是 , 生物在 生长 、 微 繁殖 时本身 会 同化一 部 分分解 出来 的磷 , 上述 三 种 方法 测 得 的 结果 都 不 包 丽 括 微生 物生 物 量 磷 , 目前 , 晓 蓉 等 正 在 探 索 采 用 熏 赵 蒸 、 煮 的方法测 定砂 培 过 程 中微 生 物 分 解 出来 的磷 消 的方法 , 以便 确定 一种 能 准 确测 定 微 生 物解 磷 能 力 的 方法 。除此 之外 , 也有 人用 同位素 示踪法 , 过测定 植 通 物体 内 P的增 加量 来测定 解磷 微生 物 的解磷 能 力 ¨ 。 21 解 磷菌解 磷 能力 的研究进 展 . 不 同 菌 株 的解 磷 能 力 不 同 。sn a a a ¨ u dn R o 测 定 了从豆 科植 物根 际分离 出来 的几株 芽孢杆 菌 属 的解 磷 能力 , 巨大 芽孢杆 菌 ( . eaeu 最强 , 芽孢 杆 菌 B m g tim) r 短 ( . r i) B be s 最弱 。尹 瑞 龄 通 过测 定 从 土 壤 中分 离 出 v 了 25株细菌 解磷 能力 发 现 , 过 6 6 经 d的 培养 , 中 4 其 4 株 巨大 芽孢 杆菌 、 杆菌 、 节 黄杆 菌 、 文 氏 菌及 假 单 胞 欧 菌 的解 磷 能力 较 强 。钟 传 青¨ 发 现不 同 的解 磷 微 生 物对不 同磷 酸盐 的分 解 能 力 也不 同 , 酸 钙 、 酸 铝 、 磷 磷 磷酸铁 等难 溶性 磷酸盐 易 被酵母 菌 、 菌溶 解 , 磷矿 霉 而
磷循环研究的现状及其应用
磷循环研究的现状及其应用磷是地球上生命所必需的元素之一。
它存在于DNA、RNA、ATP以及细胞膜等生物分子中,同时也是植物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
然而,磷在自然界中的分布非常有限,大部分磷都存在于矿石和化石燃料中,这就导致了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磷资源的日益稀缺。
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保护磷资源,磷循环研究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磷循环指的是磷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包括磷的来源、沉积、转化以及再生等过程。
了解磷循环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和矿产资源的利用非常有帮助。
目前,磷循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首先,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研究磷循环中的微生物角色。
微生物在磷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通过各种代谢途径利用磷元素,同时也可以通过分解有机物和酶解磷酸盐等方式释放磷元素。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名为Pelagibacter ubique的海洋细菌可以通过代谢抑制磷酸盐被固定在有机物分子中,从而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
另外,磷循环研究还涉及到磷营养问题。
随着人类生产和消费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磷元素流失到环境中,导致土壤与水体中磷含量的下降。
这将直接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食品来源。
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和回收磷元素,以应对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成为了磷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时,磷循环研究还涉及到农业环境的保护。
在现代农业中,磷肥是一种必要的营养物质。
然而,如果磷肥施用不当,不仅会浪费磷资源,也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磷肥的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中磷含量的过高,导致水体中藻类过度生长,从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磷循环研究的一些成果已经被应用到现代农业实践中,例如磷肥的利用效率提高,磷肥的分层施用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综上所述,磷循环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将相关研究者从不同领域集中到一起,共同探索如何更好地处理和利用磷资源。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科学家通过多种角度和方法来研究磷循环的各个方面,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到更加实际的领域中。
解磷菌的研究进展
解磷菌的研究进展林燕青;吴承祯;洪伟;陈宇;林思祖【摘要】解磷菌对于提高土壤磷的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和改良盐碱地等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对解磷菌的种类及分布、功能针对性解磷菌的筛选、解磷菌的遗传学、解磷作用机理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讨论了解磷菌在现代农林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开发与应用前景.【期刊名称】《武夷科学》【年(卷),期】2015(031)001【总页数】9页(P161-169)【关键词】解磷微生物;促生效应;解磷机制【作者】林燕青;吴承祯;洪伟;陈宇;林思祖【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武夷学院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福建南平354300;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建福州350002;国家林业局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39磷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在土壤中含量较高,但绝大部分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我国74%的耕地土壤缺磷,土壤中无效磷占了95%以上。
其中,南方林区土壤磷的有效性很低,是南方重要生态过程的养分限制因子(杨珏和阮晓红,2001),盲目施肥导致磷肥利用效率降低和在生产上造成经济损失的事例也屡见不鲜(陈竣等,1995)。
土壤中存在许多微生物,能够将植物难以吸收利用的磷转化为可吸收利用的形态,具有这种能力的微生物叫做解磷菌或溶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
解磷菌的筛选及应用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中磷的利用率、改良盐碱地和维持农林业生态平衡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已成为众多学者迫切关心的核心问题(王光华等,2003)。
根际解磷微生物研究进展
20 0 6年 6 月
J n2 0 u .o 6
根 际解磷 微生 物研究进 展
覃 丽 金 ・ 王 真辉 陈秋 波
( 裹 蕃 奢 翥 鐾 譬 蠢 南 州5 3 1农 部 带 物 理 点 验 ( 曼 冀 茎 霎 海儋 77 业 热 作 生 重 实室 雨 州 1 ; 7
2华 南 热 带 农 业 大 学 环 植 学 院 海 南儋 州 5 13 ) 77 7
关 ■ 词 根 际解 磷 微 生物 解 磷 能 力 解 磷 机 制 根 系分 泌 物 中圈 分 类 号 Sl S1 2 4 8
当 前 , 由于 土 壤 磷 库 利 用 率 低 、磷 矿 资 源 耗 竭 、化 学 磷 肥 使 用 不 当带 来 严 重 的 环 境 污 染 等 问 题 ,而利 用植 物根 际与 磷循 环相 关 的生物 学 系统来 调节 植物 根际 磷 的有效 性 ,特别 是利 用解 磷微 生物 来 活 化土壤 难 溶性磷 ,以其 高效 、环保 、与 土壤环 境 亲 和等特 点 ,成 为各 国学者 研究 的热 点 之一 。笔 者 就 国 内外 有关 根 际解磷 微生 物种 类 和分 布 、解 磷 机 制 、解 磷微 生物 与 植物 根系 分泌关 系 、对 作物 生 长 发 育 的影 响 及 其 应 用 等 方 面 的研 究 进 展 进 行 综 述 ,以期 为根 际解 磷微 生物 研究 和利 用提 供参 考 。
2 根 际解 磷微 生 物的解 磷 机制
微 生物 的解 磷机 制复 杂 多样 ,因菌株 的 不 同而 有 所 不 同 。 研 究 证 实 ,假 单 胞 菌 属 (su o ns Pe d moa
s . 、 E w na h ri l、 Pe d m ns cp ca 和 p) r ii ebc a su o o a e ai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磷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摘要】磷素是限制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磷在施入土壤后90%左右被土壤固定,使其有效性降低。
因此关于解磷菌的研究一直受到科学家的重视。
本文对土壤中解磷微生物的研究简史、解磷微生物的种类及生态分布特征、解磷作用机制及展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解磷微生物;解磷;研究进展【Abstract】Phosphorus(P)is one of the major nutrients required for plant growth,However,the uptake of P by plants is limited due to its strong absorption onto soil.So the research on the phosphorus-dissolving microbes(PSM)has been a focus problem for many scientists.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was to review the brief history of the research on the PSM,the varieties,th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phosphorus-dissolving mechanism and the prospect.【Key words】Phosphorus-dissolving microbes(PSM);Phosphorus-dissolving;Research advances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体内的生化过程都必须有磷参加。
我国有74%的耕地土壤缺磷,土壤中有95%以上的磷为无效形式,植物很难直接吸收利用。
其中难溶性有机磷占土壤全磷的20%~50%,占难溶性土壤磷总量的10%~85%。
施用后的磷肥利用率很低,磷肥的当季利用率为5%~25%,大部分的磷与土壤中的Ca2+、Fe2+、Fe3+、Al3+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1,2]。
因此如何提高磷的利用率一直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关注。
土壤中磷的利用率受到很多影响因素的作用,而微生物对磷的转化和有效性具有很大的影响。
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能够将难溶性磷酸盐转化为植物可吸收利用的形态,具有这种能力的微生物称为解磷菌或溶磷菌(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organisms,PSM)。
本文主要对土壤中解磷微生物的研究简史、种类及生态分布特征、解磷作用机制及展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解磷菌的研究简史人们关于解磷微生物的研究最早始于二十世纪初。
1908年Sackett等从土壤中筛选得到50株细菌,其中36株能够在平板上形成清晰的解磷圈。
1935年前苏联学者蒙金娜从土壤中分离得到了能够解磷的巨大芽孢杆菌(Bact megatherium phos-phaticum)。
1948年Gerretsen发现土壤中的一些微生物能够促进植株的生长,提高磷的利用率,并且这些微生物能够促进磷矿粉的溶解。
1958年Sperber等发现由于土壤的不同,土壤中解磷微生物的数量有较大的差异,植物根际土壤中解磷微生物的数量远超出周围土壤中的数量。
1962年Kobus发现土壤中解磷菌的数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物理结构和类型、有机质含量、土壤肥力等。
1983年Kucey发现菌株的纯化过程可导致约50%的解磷菌失去解磷能力[3-5]。
我国解磷微生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研究始于60年代。
1955年,陈廷伟等分离得到一种产酸性无孢子杆菌(Bact. sp.),具有较强的溶解磷酸三钙的能力。
1988年尹瑞玲研究了我国旱地土壤解磷菌的种群和生态分布情况。
1993年刘荣昌等分离得到了欧文氏菌属的解磷细菌。
1998林凡等报道经联合固氮菌浸种后的水稻,其增产效果较明显。
2002年范丙全等筛选出3株溶磷能力较强的真菌。
2005年冯瑞章从小麦、燕麦、苜蓿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了解磷菌株。
2008年李鸣晓等通过无机磷培养基筛选、耐高温驯化得到5株耐高温解磷菌。
2010年龚明波等从植物根际土壤中分离到1株具有较强酸化能力和高效溶磷能力的棘孢青霉菌,该菌在土壤中容易定殖,能够将土壤中的难溶无机磷转化为可溶性的CaHPO4,显著增加土壤中CaHPO4的含量。
同时可阻滞磷酸铝和磷酸铁的固定。
2013年李振东等用高寒草地植物乳白香青作为试验材料,筛选出内生解磷细菌,进一步验证了植物内生细菌也是筛选优良解磷菌的重要资源库[6-12]。
2.解磷菌的种类及其生态分布特征的研究解磷微生物按分解底物的种类不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能够分解无机磷化合物的称为无机磷微生物,一类是能够矿化有机磷化合物的称为有机磷微生物。
由于解磷菌的解磷机制较复杂,大部分解磷微生物同时具备分解无机磷盐和有机磷的能力,因而很难将两者进行准确的区分。
解磷菌的数量以及生态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磷源种类、植物耕作栽培方式等。
尹瑞玲研究了我国旱地土壤中的无机磷微生物,发现平均每克土壤约有1000万个,占土壤微生物总数的27.1%~82.1%,其中细菌所占比例最大。
东北的黑钙土中芽胞杆菌和假单胞菌占优势,而黄棕壤和红壤中解磷菌种类繁多。
林启美[13]等通过分析农田、林地、草地和菜地4种土壤中有机磷细菌和无机磷细菌的数量及种群结构,发现有机磷细菌数量高于无机磷细菌,且菜地土壤解磷细菌的数量和种类最多,林地土壤尽管有机质质量分数很高,但解磷细菌并不多。
Sundara等发现小麦根际解磷菌主要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Elliott研究了春小麦根际解磷菌主要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Molla[14]报道了黑麦草及小麦根际与非根际土壤中解有机磷微生物主要有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
3.解磷能力测定方法的研究解磷能力的定性测定是将解磷菌株接种于难溶性磷酸盐的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一定时间后测定菌落周围产生的溶磷圈的大小。
解磷能力的定量测定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是将解磷微生物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二是采用土培或砂培。
此外还有32P标记同位素测定,Arora和Gaur采用人工合成的32P 标记羟基磷灰石,测定了不同微生物的溶磷能力,结果表明真菌的溶磷能力大于细菌,有机酸的产生和pH值的降低与溶磷作用有关。
使用此方法测定的溶磷量较准确,但是由于实验方法复杂且成本较高,一般实验室达不到要求[15]。
对于将微生物分解的磷浸提出来并测定的问题有多种方法。
尹瑞玲将培养液过滤,直接测定滤液中的磷含量;梁绍芬[16]等、Paul等和Kucey等均采用离心的方法除去微生物细胞,测定上清液中的磷含量;也有人将菌株接种于30mL培养液中培养21d,然后加入0.1mol/L HCl振荡过滤后测定,将0.1mol/L HCl提取出的磷视为微生物分解出来的磷。
这些方法都不包括微生物生物量磷。
解磷微生物在分解难溶性磷酸盐的同时,同化一部分分解出来的磷,所以微生物生物量磷也是微生物分解的磷的一部分。
赵小蓉等[17]采用熏蒸、消煮等方法,测定砂培过程中微生物分离出来的磷,研究显示如果直接测定浸提液中无机磷酸盐的含量,将大大低估细菌的解磷能力,必须将浸提液进行消煮,才能较正确地反映细菌的解磷能力。
然而目前此方法还没有规范化。
4.解磷作用的机制的研究解磷菌种类繁多,解磷机制也各不相同。
有机酸酸解机制被认为是重要的解磷机制之一,即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对难溶性磷酸盐进行酸解作用,降低pH值,而且有机酸还可通过螯合作用或交换反应与Ca2+、Fe2+、Fe3+、Al3+等结合,从而使难溶磷酸盐溶解。
王富民等发现黑曲霉在发酵培养过程中产生草酸、柠檬酸等多种酸。
林启美等将4株细菌和8株真菌培养6d后,发现培养液中有机酸和磷的含量均有较大程度的增加,而pH值明显下降,真菌相对于细菌具有更强的溶解磷矿粉的能力。
由于微生物种类的不同,分泌的有机酸数量和种类差别较大,真菌分泌的有机酸种类多于细菌。
但培养液中有机酸总量和解磷量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Illmer[18]等发现解磷微生物产生有机酸仅是解磷的一种方法,有些微生物在呼吸或同化过程中交换NH4+/H+导致介质pH值下降,从而溶解磷酸盐。
酶解作用机制是有机磷降解的另一主要途径。
微生物对有机物的矿化作用主要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酶类,从而矿化有机磷酸盐,使其转化成植物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效磷。
有研究表明,当有效磷低于阈值时,微生物和植物受到低磷胁迫,将产生胞外酸性或碱性植酸酶、核酸酶和磷酸酶等物质,将磷酸脂等有机磷降解释放出有效磷。
有机磷的微生物矿化作用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适宜的碱性环境更利于微生物发挥作用。
5.展望目前国内外对解磷菌的研究集中于解磷菌的解磷能力、测定方法上,而关于解磷机制及解磷菌在土壤中的活动和消长动态等研究相对较少。
为了提高解磷菌的解磷能力,使其应用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1)从分子水平及酶学水平进一步研究解磷菌的解磷机理。
(2)研究解磷菌与其他功能微生物的关系,特别是解磷菌与病原菌发生发展的关系。
(3)研究解磷菌施入土壤后的活动和消长动态变化,更好地发掘微生物的解磷潜能。
(4)通过开发高效解磷微生物肥料,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来提高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
[科]【参考文献】[1]赵小蓉,林启美.微生物解磷的研究进展[J].土壤肥料,2001,5(3):7~11.[2]杨珏,阮晓红.土壤磷素循环及其对土壤磷流失的影响[J].土壤与环境,2001,10(3):256~258.[3]Sperber J I. Solution of mineral phosphates by soil bacteria.Nature,1957,180:994~995.[4]Kobus J. The distribution of microorganisms mobilizing phosphorus in different soils[J].Acta Microbiology of Po-lish,1962,11:255~264.[5]Kucey R M,Janzen H H,Legett M E.Microbially mediat-ed increases in plant-available phosphorus[J].Adv.A-gron,1989,42:199~228.[6]尹瑞玲,我国旱地土壤的溶磷微生物[J].土壤,1988,20(5):243~246.[7]蔡磊,李文鹏,张克勤.高效解磷菌株的分离、筛选及其对小麦苗期生长的促进作用研究[J].土壤通报,2002,33(1):44~46.[8]范丙全,金继运,葛诚.溶磷草酸青霉菌筛选及其溶磷效果的初步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5):525~530.[9]冯瑞章,冯月红,姚拓等.春小麦和苜蓿根际溶磷菌筛选及其溶磷能力测定[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5:23~25.[10]李鸣晓,席北斗,魏自民,齐瑞江等.耐高温解磷菌的筛选及解磷能力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3):165~169.[11]向文良,冯玮,郭建华,宋鹏等.一株解磷中度嗜盐菌的分离鉴定及解磷特性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3):320~327.[12]李振东,陈秀蓉,杨成德,李鹏.乳白香青内生解磷菌的筛选鉴定及解磷特性研究[J].2013,22(6):150~156.[13]林启美,赵小蓉,孙焱鑫等,四种不同生态环境中解磷细菌的数量及种群分布[J].土壤与环境,2000,9(1):34~37.[14]Molla M A Z,Chowdhury M A.Microbial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phosphate in soil[J].Plant and soil,1984,78(1):393~399.[15]王光华,赵英,周德瑞等.解磷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生态环境,2003,12(1):96~101.[16]梁绍芬,姜瑞波.解磷微生物肥料的作用和应用,土壤肥料,1994,2:46~48.[17]赵小蓉,林启美,孙焱鑫等,细菌解磷能力测定方法[J].微生物学通报,2001,(1):1~4.[18]P.Illmer and F.Schinner,Solubilization of inorganic phosphates by microorganisms isolated from forest soils[J].Soil Biol.Biochem.,1992,24(4):38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