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音乐说课稿 《中国民歌》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中国民歌》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音乐作品,它选自我国音乐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节课通过学习《中国民歌》,使学生对中国民歌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演唱技巧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说学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民族音乐,对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有一定的掌握。
但针对《中国民歌》的特点和演唱方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说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中国民歌》,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历史背景,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演唱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四、说教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学习;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积极性;分组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五、说学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 新课教学:教师详细讲解《中国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点、曲式结构等,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演唱技巧指导:教师针对《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讲解和示范,如呼吸、发音、节奏等,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4. 分组练习: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中国民歌》的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对每个小组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演唱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中国民歌说课稿
《中国民歌》说课稿发表时间:2007-1-19 15:47:16 阅读: 170 次文章作者:龚雪页面功能【推荐】【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音乐学科第一册第二单元《汉族民间音乐》的内容。
本部分内容包括汉族民歌及汉族民间器乐两部分,本节课讲述的是中国民歌部分: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类歌曲的欣赏。
《平水号子(川江船夫号子)》属于劳动号子;陕北民歌《赶牲灵》及云南民歌《赶马调》属于山歌;江苏民歌《茉莉花》属于民间小调。
2、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我国民歌的类别,并体验其风格,激发他们对民歌的喜爱和学习兴趣。
(2)根据中国民歌的不同风格能分辨出民歌的体裁。
3、教学重点:了解民歌的分类。
4、教学难点;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不同民歌的体裁。
二、说教法????? 中国民歌是一个内容很广泛的题目,范围太大,会让学生不知所云,失去学习的目标。
所以,我从分类的角度介绍民歌,内容简洁精练、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例如,本课在讲解劳动号子时,没有明确它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它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平等互动,共同学习,课堂气氛轻松、和谐。
????? 在生生、师生交流、研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活了,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
学生的知识在分析研讨的活动中内化,同时他们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 更为重要的是,整节课学生都在美的环境中徜徉,美的歌声、美的画面、美的语言……他们懂得了在生活中,有歌就有美,有歌就有生机和欢乐;懂得了要有美的眼睛和创造美的心灵。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看直观图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歌的体裁特点。
2024年音乐教案《中国民歌》
2024年音乐教案《中国民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四章“中国民歌”部分,详细内容包括中国民歌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作品。
重点讲解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民歌,并通过实例分析其音乐特征和地域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间音乐文化的兴趣,弘扬民族精神。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辨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民歌,并简单分析其音乐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民歌的音乐特征及其与地域文化的联系。
教学重点: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民歌的辨识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茉莉花》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民歌。
(2)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和分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鉴赏(25分钟)(1)山歌:介绍山歌的特点,播放《青藏高原》等具有代表性的山歌,让学生感受其音乐风格。
(2)小调:介绍小调的特点,播放《夜来香》等具有代表性的小调,让学生了解其音乐特色。
(3)号子:介绍号子的特点,播放《黄河船夫曲》等具有代表性的号子,让学生辨识其音乐风格。
3. 实践环节(15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所学民歌的类型、特点及地域文化背景。
(2)展示成果: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组员补充。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5分钟)(1)分析一道关于民歌类型的题目,引导学生正确辨识。
(2)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定义分类:山歌、小调、号子特点2. 各地民歌鉴赏山歌:《青藏高原》小调:《夜来香》号子:《黄河船夫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山歌、小调、号子的特点。
《康定情歌》、《阿里郎》、《小河淌水》。
2. 答案:(1)山歌:旋律悠扬、节奏自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是人音版音乐课程的一年级上册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学唱并表演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中国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学唱并表演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独特韵味。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学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5. 实践:学生分组演唱所学民歌,教师进行指导。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及重视。
7. 拓展:教师推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供学生课后学习与欣赏。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终结性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和演唱技能的提升。
教师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准备1. 民歌教材和乐谱。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民歌。
3. 教学多媒体资料,如民歌视频、图片等。
4. 课堂活动所需的分组道具和乐器。
八、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之二说课稿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之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感受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差异。
2.培养学生对民歌的热爱和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学唱民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感受和学唱不同地区的民歌,了解民歌的基本特点。
难点:学会分析民歌的风格差异,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茉莉花》这首歌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民歌的初步认识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如:旋律优美、歌词朴实、地域特色鲜明等。
2.学生跟随教师学唱《茉莉花》,体会民歌的旋律美。
(三)案例分析1.教师播放不同地区的民歌,如:《康定情歌》、《小放牛》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民歌的风格差异。
(四)学唱民歌1.教师教授《康定情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和歌词。
2.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注意把握歌曲的情感。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观看有关民歌的视频,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歌的发展历程。
2.学生学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下节课向同学展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唱和欣赏不同地区的民歌,让学生感受了民歌的魅力,提高了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部分学生分享的内容较为简单,今后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民歌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学生学唱民歌的能力。
3.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补充:引导学生通过听觉辨别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特征。
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并描述民歌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特点。
难点补充:深入理解民歌背后的地域文化差异。
提升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欣赏和演唱中的能力。
六年级音乐《中国民歌》说课稿
六年级音乐《中国民歌》说课稿一、教学背景介绍本堂课是六年级音乐课的第一节课,教学内容为《中国民歌》。
本节课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特色和表现形式,能够通过民歌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2.通过学习民歌的内容、歌词和意义,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3.培养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和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什么是中国民歌;2.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如旋律、歌词表达等;3.中国民歌的类型和代表作品,如山歌、田歌、劳动歌曲等;4.学习和欣赏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歌,如《茉莉花》等。
2.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讲解、展示、欣赏、讨论和表演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解与展示:通过简短的讲解、图片和视频展示等方式,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特点、类型和代表作品等相关内容;2.欣赏与讨论:选取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歌,播放歌曲并展示歌词,引导学生欣赏并分享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3.表演与评价: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小组或个人表演,并由全班学生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中国民歌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先感受并猜测这是什么样的音乐。
2.讲解与展示1.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如旋律抒情、歌词简单朴实等;2.展示中国民歌的类型和代表作品,如山歌、田歌、劳动歌曲等;3.讲解民歌的发展和影响,如中国民歌对现代中国音乐的产生和影响。
3.欣赏与讨论1.选取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歌《茉莉花》,播放歌曲并展示歌词;2.引导学生欣赏歌曲,重点是旋律和歌词表达;3.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听觉感受和情感体验。
4.自主学习和练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收集关于中国民歌的资料,如书籍、音乐、视频等;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首民歌,练习唱歌或者演奏乐器。
中国民歌的说课稿
中国民歌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教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为教学主导。
【教学目标】1、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中长造型实践活动。
2、了解民歌的流传及反战现状,并能做总结概述。
3、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能感受民歌的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风格,并做出简单的概述。
4、熟悉一首民歌主题,大致能分辨出各地各民族的民歌。
【教材分析】教材选择了几首不同地区的民歌作为介绍教师应结合歌词、节奏和旋律等音乐特点来分析各地方的民歌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引导学生探索有关民歌音乐的文化知识。
喜欢聆听、演唱、了解、感受民歌和乐器等。
难点:能分辨出各地区,各民族民歌,说出有代表性的乐器,了解其音色特点和表现手法。
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一的学生,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判断力,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教学重点,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在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尽量的结合作品,通过让学生听,看,参与体验,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族的民歌特点,乐器名称等形式来实现我教学的目的。
在导入中,我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讨论,最后总结,从而达成与学生的互动.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能从乐趣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三、说教学过程本课教学着重引领学生关注民族音乐的“根”。
了解民乐的风格、特点。
学会分辨、对比不同民族地区的音乐特色。
体会民族音乐强大的生命力。
从而使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真正的价值.本节课主要学习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什么是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民族的歌,是真实反映劳动人民情感、生活的歌曲作品。
它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他们是音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
(二)民歌的音乐特点: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都与该民族、该地区的方言密切结合,因而最易于在本地区流行;某民族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民歌,(如劳动号子、歌舞音乐等)其节拍节奏都会适合劳动或舞蹈的需要,一般都比较规整;一般说民歌的曲式结构,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采用同曲不断反复的方式。
六年级音乐《中国民歌》一等奖说课稿
六年级音乐《中国民歌》一等奖说课稿1、六年级音乐《中国民歌》一等奖说课稿一、说大纲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第一课的《中国民歌》之二,它是承接第十册教材《中国民歌》之一,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杜亚雄先生在《音乐知识》四卷中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它分为六大组,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北方草原组中的《牧歌》和西藏高原组中的《巴塘连着北京》两首民歌。
《牧歌》是内蒙古典型的长调民歌。
《巴塘连着北京》是西藏一种特殊润腔风格的民歌。
2、教学目标:1)了解内蒙古、西藏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两个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
三、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
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说教法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
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
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
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西藏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两个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两个民族的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
《中国民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六单元《中国民歌》章节,详细内容包括中国民歌的定义、分类及其艺术特点。
将重点学习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民歌,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各地民歌的风格与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通过学习民歌,使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民歌的特点及演唱技巧。
难点:各地民歌的风格差异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钢琴、黑板、投影仪。
学具:歌谱、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茉莉花》,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旋律、歌词及演唱方式,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民歌。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及艺术特点,结合各地民歌案例分析山歌、小调、号子三种类型的特点。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一首山歌、一首小调和一首号子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其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让学生学唱所选民歌,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演唱技巧。
5.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模仿各地民歌的演唱风格,体验不同地域的音乐特色。
6. 课堂小结(5分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学唱本节课所学的三首民歌,录制音频或视频。
(2)分析这三首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的特点。
2. 答案:(1)音频或视频提交至班级群。
(2)分析报告以书面形式提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民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民歌的知识,如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色等,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同时,可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演唱比赛,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中国民歌”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民间歌曲的定义、分类及其艺术特点。
具体涉及的章节有:第一节“民歌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山歌与劳动号子”,第三节“民间小调”,第四节“中国民歌的区域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地区的特色;2. 通过对各类民歌的鉴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民间歌曲的分类、艺术特点及其区域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鉴赏各类民歌,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音乐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民间小调,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民歌的魅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民间歌曲的定义、分类、艺术特点,以及中国民歌的区域特色。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模仿不同地区的民歌演唱风格,增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4. 例题讲解:以《茉莉花》为例,分析其所属分类、艺术特点及地域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分析其所属分类、艺术特点及地域特色。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2. 内容:(1)定义与分类(2)艺术特点(3)区域特色(4)例题:《茉莉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民间歌曲的定义、分类及其艺术特点。
(2)分析一首你喜欢的民歌,说明其所属分类、艺术特点及地域特色。
2. 答案:(1)定义:民间歌曲是指流传于民间的、以口头传唱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歌曲。
分类:山歌、劳动号子、民间小调等。
艺术特点:旋律优美、节奏自由、富有地方特色等。
(2)例:《月亮代表我的心》分类:流行歌曲艺术特点:旋律优美、节奏抒情、富有时代感地域特色:港台地区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艺术特点及地域特色。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六单元《中国民歌》,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民歌的界定与分类”,第二节“劳动歌、山歌、小调的特点及鉴赏”;实践环节将重点学习劳动歌中的号子以及山歌中的信天游。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历史与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劳动歌、山歌、小调音乐风格的认识和鉴赏能力,提高音乐审美。
3. 通过实践,使学生掌握号子和信天游的基本演唱技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劳动歌、山歌、小调音乐特点的理解与区分;号子与信天游的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民歌的分类、特点及其在音乐文化中的作用;实践演唱过程中的气息控制与音准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黑板、PPT课件。
学具:歌谱、歌词、号子与信天游实践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一段《茉莉花》民歌,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美感,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中国民歌。
2. 理论讲解:介绍民歌的界定、分类(劳动歌、山歌、小调)及特点,结合教材章节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劳动歌中的号子为例,邀请学生模仿搬运重物时的劳动场景,体验号子的韵律与节奏。
4. 例题讲解:分析《黄河船夫曲》的节奏、旋律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号子的演唱技巧。
5. 随堂练习:分组练习演唱《黄河船夫曲》,注意气息控制与音准,教师巡回指导。
6. 山歌信天游学习:介绍山歌特点,播放信天游《王贵与李香香》,引导学生感受其音乐风格。
7. 实践演唱:分组学习信天游《十送哥哥》,注意情感表达与演唱技巧。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定义:民间口头传唱的音乐作品分类:劳动歌、山歌、小调2. 劳动歌号子:《黄河船夫曲》3. 山歌信天游:《王贵与李香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劳动歌、山歌、小调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差异。
答案示例:劳动歌以强烈的节奏、富有劳动气息的歌词为特点,如《黄河船夫曲》;山歌以悠扬的旋律、宽广的音域为特点,如信天游《王贵与李香香》;小调则以其抒情的旋律、曲折的故事情节为特点,如《月亮代表我的心》。
小学音乐说课稿中国民歌
小学音乐说课稿中国民歌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这篇音乐说课稿由()为您编撰,希望为广大音乐教师在教研说课竞赛等活动中参考。
一、说大纲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第一课的《中国民歌》之二,它是承接第十册教材《中国民歌》之一,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杜亚雄先生在《音乐知识》四卷中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它分为六大组,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北方草原组中的《牧歌》和西藏高原组中的《巴塘连着北京》两首民歌。
《牧歌》是内蒙古典型的长调民歌。
《巴塘连着北京》是西藏一种特殊润腔风格的民歌。
2、教学目标:)了解内蒙古、西藏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两个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
三、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
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说教法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
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
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
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西藏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两个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两个民族的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中国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民歌》的第一节《中国民歌》。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具体涉及的章节有:民歌的界定、民歌的流传与演变、民歌的题材与形式、各地区民歌的特色及代表作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通过学习各地区民歌的特色,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使学生掌握民歌的基本鉴赏方法,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区民歌特色的区分与理解。
教学重点:民歌的界定、发展、题材与形式、代表作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茉莉花》,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并提出问题:“这首歌曲属于哪个地区的民歌?它有什么特点?”2. 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民歌的界定、发展、题材与形式。
(2)讲解各地区民歌的特色及代表作品。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如《小河淌水》,分析其音乐特点,并与学生互动讨论。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教材中提供的其他民歌,然后进行分享。
5.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让学生模仿不同地区的民歌演唱风格,感受民歌的魅力。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民歌的界定、特点及各地区民歌的特色。
7. 课堂延伸(5分钟)推荐学生课后观看相关民歌表演视频,进一步了解中国民歌。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2. 内容:(1)民歌的界定、发展、题材与形式(2)各地区民歌特色及代表作品(3)民歌鉴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的一首民歌,阐述其音乐特点及所在地区的特色。
2. 答案示例:(1)歌曲:《康定情歌》(2)特点:旋律优美,节奏自由,表现了川西高原的壮美景色。
(3)地区特色:四川民歌,以高亢激昂、旋律优美为特点。
音乐说课稿-《中国民歌》说课稿
音乐说课稿-《中国民歌》说课稿
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皇位给李渊。
李渊登基称帝,建立唐朝。
626年,李渊遭报应了,玄武门之变后,一代明君李世民杀兄逼父,如愿以偿的当上了皇帝。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美的花朵。
爱国,是一个神圣的字眼,在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爱国主义历来是我国人民所崇尚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爱国主义更应该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而爱国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教育!
对于我们每个具体的人来说,“中国梦”的核心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实现自我,回馈社会,拥抱自然。
无疑,这是一个人性化、可持续、符合中国价值观和文明特征的简洁公式。
在追求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享受内心的平和,平衡,平静;在与社会的互动回馈中,找寻和谐,和睦,和顺的感觉和定位;在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共存状态中,尊重自然,享受自然,保护自然。
为了让知识的传授最终将落实到学生身上,我们要对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我们的教学事半功倍。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联系和模仿能力较强。
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有自己独到的感受,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做出反应。
③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介绍‘‘三美”。
介绍‘‘新月派”这个诗派,重点是把闻一多先生的“三美”理论进行分析。
我认为在“三美”中,绘画美最难,因此我重点分析本诗的绘画美,而其余二美则由学生自己分析回答,我只加以引导和总结。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之二说课稿范文说课稿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之二说课稿范文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和演唱技巧。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内容1.民歌《茉莉花》的教学。
2.民歌《康定情歌》的教学。
3.民歌《小放牛》的教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茉莉花》、《康定情歌》和《小放牛》。
2.教学难点:掌握各首民歌的风格特点和演唱技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茉莉花》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它是一首什么歌曲?(二)新课教学1.教学民歌《茉莉花》(1)介绍歌曲背景:这是一首流传于江苏的民歌,歌词描述了少女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
(2)学唱歌曲: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注意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分析歌曲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特点。
2.教学民歌《康定情歌》(1)介绍歌曲背景:这是一首流传于四川的民歌,歌词描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2)学唱歌曲: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注意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分析歌曲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特点。
3.教学民歌《小放牛》(1)介绍歌曲背景:这是一首流传于湖南的民歌,歌词描述了放牛娃的生活情景。
(2)学唱歌曲: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注意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分析歌曲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特点。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演唱感受。
(四)课后作业1.学唱并熟练演唱本节课所学的三首民歌。
2.收集并了解其他地区的民歌,下周分享给同学们。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学唱三首民歌,让学生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和音乐素养,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中国民歌》教案
《中国民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音乐》教材第七章《中国民歌》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民歌的定义与分类,民间歌曲的旋律特点,各地区代表性民歌的鉴赏与学唱,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分类,提高音乐素养。
2. 通过学唱各地区民歌,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使学生了解和尊重我国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各地区民歌的旋律特点及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民歌的分类、代表性民歌的鉴赏与学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
学具:歌词单、歌谱、乐器(如口琴、笛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茉莉花》歌曲,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民歌,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民歌的定义、分类及各地区民歌的特点。
3. 例题讲解:以《康定情歌》为例,分析其旋律特点及演唱技巧。
4. 随堂练习:分组学唱《康定情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5. 情景实践: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进行演唱展示。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2. 内容:a. 民歌的定义与分类b. 各地区民歌特点c. 代表性民歌:《茉莉花》、《康定情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并分析其旋律特点。
2. 答案要求:正确演唱歌曲,准确描述旋律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民歌比赛,提高音乐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国家的民间音乐,拓宽音乐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程度与逻辑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可衡量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与系统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与效果评估。
2024中国民歌的说课稿范文
2024中国民歌的说课稿范文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节课将以《2024中国民歌》为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民歌的魅力和意义。
一、说教材1、《2024中国民歌》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首民歌,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学习并了解《2024中国民歌》的歌词和曲调,了解其意境和音乐特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提高唱歌的技巧。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情感教育法、体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是:倾听欣赏、合作学习、尝试表演。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一些相关音频和视频素材,展示中国民歌的魅力和演唱技巧。
同时,我还会准备一些关于中国民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情感引入,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
我会播放一段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妙和独特之处。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看法和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环节二、倾听欣赏,感受《2024中国民歌》的魅力。
我将播放《2024中国民歌》的音频,让学生仔细倾听,并观察歌曲的曲调和节奏。
学生可以跟随音乐节奏轻轻摇摆身体,感受音乐的律动。
接着,我会让学生表达对这首民歌的感受和理解。
环节三、合作学习,深入理解民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学生将分组合作,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共同编写一段关于《2024中国民歌》的描述。
他们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比如绘画、写作、手势等来表达对民歌的理解。
每个小组都要展示自己的成果,帮助其他同学感受到更多关于民歌的细节和情感。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民族音乐精粹”第三节“中国民歌”。
详细内容包括了对中国民歌的定义、分类、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的鉴赏。
着重讲解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典型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敖包相会》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不同地域、民族民歌的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及其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重点: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典型民歌的代表作品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投影仪、PPT课件。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民间舞蹈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民族音乐,进而引入课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讲解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典型民歌代表作品;(3)分析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3. 例题讲解:以《茉莉花》为例,分析其旋律、节奏特点及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学唱《康定情歌》,体验民歌的韵味。
5. 作品鉴赏:播放《敖包相会》,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魅力。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2. 内容:(1)民歌的定义、分类及特点;(2)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典型民歌代表作品;(3)民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及情感表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并分析其旋律、节奏特点及情感表达。
2. 答案示例:《茉莉花》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歌,其旋律优美、抒情,节奏平稳、流畅。
歌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民歌的兴趣较高,课堂参与度较好。
但在讲解民歌情感表达方面,还需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了解更多民歌背后的故事,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
《中国民歌》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使学生感受中国民歌的魅力,培养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 引导学生了解民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民歌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2. 民歌的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
3. 各地域民歌的代表作品: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
4. 民歌的演唱形式:独唱、对唱、合唱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学会欣赏和分析民歌。
难点:掌握民歌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2. 欣赏法:聆听和分析民歌,感受民歌的魅力。
3. 实践法:学唱民歌,提高演唱技巧。
4. 讨论法:分组讨论民歌的演唱形式和地域特点。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民歌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2. 教学乐器:吉他、钢琴等。
3. 教学资料:民歌乐谱、歌词。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引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民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
3. 欣赏与分析: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让学生聆听并分析其音乐特点。
4. 学唱民歌:选取一首简单易懂的民歌,教学生演唱,体会民歌的韵味。
5. 实践与展示: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民歌进行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演唱技巧:评价学生在学唱民歌过程中的发音、节奏、音准等方面的表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八、教学拓展:1. 邀请民间艺术家进行讲座或表演,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民歌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比赛或演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开展民歌主题的课外活动,如民歌摄影、民歌绘画等,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模块一中国民歌说课稿
中国民歌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第----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民歌》。
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等三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结构的分析,以及我所面对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情分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制定我的教学目标。
1、首先,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欣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族歌曲,能够说出我国民歌的基本分类及基本特征。
2、其次,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朗读歌词、分析音乐各要素,经历聆听音乐、分析音乐总结特点的学习过程,能够运用音乐要素分析法分析音乐风格。
3、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民歌的学习与欣赏,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地域民歌所表达的地域风情,从而树立民歌兴趣与热情。
二、教法与学法1、教法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为了完成我所制定的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我采用以讲授法为主。
通过讲授我国不同地域民歌引导学生区分民歌的地域划分,设计这一教法的原因是为了完成我制定的教学目标。
(2)我采用图片展示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不同的地域风情。
设计这一教法的原因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将视觉的感受来引导学生体会歌曲的意境。
2、学法根据我所面对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情分析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我将通过“讲述---展示---学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一下的学法指导。
(1)、聆听音乐法要求学生仔细聆听音乐,体会不同类型的民歌带给人们不同的美的感受,设计这一教法的原因是通过聆听音乐发展学生感受、鉴别不同的音乐美的能力。
(2)分析音乐要素法在聆听音乐,学唱音乐后,引导学生从音乐的各要素出发,分析不同地域的音乐的音乐要素。
设计这一学法的原因是为了发展学生分析音乐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情景导入在学生还没有走进教师时,我就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小沈阳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学生也会跟着唱起来,然后我会让同学们说出谁在唱这首歌?这是什么地方的民歌?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能够让学生在上课前就走进民歌氛围中,同时也能更好的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也便于我引出今天的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音乐说课稿《中国民歌》
《中国民歌》说课稿
一、说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第一课的《中国民歌》之二,它是承接第十册教材《中国民歌》之一,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杜亚雄先生在《音乐知识》四卷中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它分为六大组,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北方草原组中的《牧歌》和西藏高原组中的《巴塘连着北京》两首民歌。
《牧歌》是内蒙古典型的长调民歌。
《巴塘连着北京》是西藏一种特殊润腔风格的民歌。
2、教学目标:
1)了解内蒙古、西藏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两个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