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单元 23 童的发现配套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3课,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童年的散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的一次发现,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科学的热爱。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童趣,插图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散文有一定的认识,他们对于童年生活有深刻的体会,能够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但部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对插图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插图和生动的语言,营造童年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2.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课件和插图,便于学生观察和理解。
2.准备相关科学知识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3.准备课堂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回顾童年生活,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5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物的语气和情感,提高朗读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案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概述《23童年的发现》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八单元,主要围绕着童年的回忆展开,通过一系列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童年,感受成长的乐趣。
2. 知识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认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分析短文中的主题与情节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把握情感表达•理解故事情节,总结主题•能够独立品味文学作品,体会情感共鸣2. 过程与方法•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内在感触•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分析故事情节,总结主题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故事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作品,提炼主题四、教学过程安排第一课时1.师生互动,导入话题,引出童年回忆。
2.学生朗读诗歌《小时候》,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分组讨论,总结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第二课时1.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引入故事《23号小巷》,学生听故事后自由讨论情节,归纳主题。
3.小组展示,分享对故事的感悟。
第三课时1.整体复习,加深学生对诗歌和故事的理解。
2.分角色朗读故事,体会文学作品中情感的传递。
3.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童年经历。
五、课堂作业1.阅读课外文学作品,撰写读后感。
2.写一篇关于童年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回忆。
六、教学心得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提炼主题,同时也增强了对童年回忆的认识和感悟。
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继续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案的完整内容。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八单元:23 童年的发现-人教部编版
23 *童年的发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认读“胚、祸”等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情感与价值激发同学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1)引导同学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学生:(1)回忆自身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童年的发现起因: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经过:胎儿再现了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结果:面临受驱逐和迫害的风险启示:善于观察,大胆发现【教学反思】[成功之处]《童年的发现》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童年的发现。
在设计教案时,我为了突出重点,从“发现”入手,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把握“发现”是什么,进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在设计环节时,总体思路为“总—分—总”式,即先引导学生在读文时整体把握“发现”的过程,在学生交流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发现过程分为三步:即梦中飞行,寻求解答,大胆猜测。
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把握作者的发现过程,并适时渗透作者求知欲强、好奇心重的特点,最后再回顾整个发现的过程,感受作者是个怎样的孩子。
2020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年的发现配套教案新人教版
具有的某些特征。”这想法够痴迷了吧。
③问题交流:“我”经过考虑、推算,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学
生发言,教师小结。)
(2)
“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
个道理。
①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身的理解转述这
几句话。
②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
个奇妙的问题。“我”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板书:梦中飞 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相
行 引发思考)
关的语段,通过小组合作
2.师生对话,求解疑问。
交流,朗读体会我的发现
(1)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我”提出了哪些问 及发现的过程。
题?老师是怎样解答的?(学生自由发言)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第 2 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 9
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
结果。
第二部分(第 3 自然段~第 13 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的发
现的过程。先是由梦中飞行,然后到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最后到
母亲怀胎为什么是 9 个月。
第三部分(第 14 自然段~第 19 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体会到“我”在梦中飞
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
(4)引导同学联系自身的生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
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身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5)谈话过渡:“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
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 紧扣“发现”,让学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定稿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定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发现”的含义,并培养其对周围事物的发现和观察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观察、体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
2.运用想象力,描述故事中的场景和人物。
3.学会团队合作,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和交流。
三、教学准备1.课文《童年的发现》2.课堂小组分组情况表3.问题讨论卡片4.课堂展示板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发现?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什么有趣的事情?第二步: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中内容,重点掌握生字词。
3.学生分组互相讨论:童年时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你是如何发现的?第三步:小组合作1.学生根据教师分发的问题讨论卡片,组成小组展开讨论。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第四步:展示与总结1.各小组代表就讨论结果展开分享。
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本课学习内容并引导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小组合作写一篇关于“童年的发现”的文章,展示在展示板上。
2.搜集周围的自然材料,写出一段描述。
六、教学反思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预期?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如何?团队协作和讨论能力有何提高?3.其他可以改进的地方或需要注意的事项。
以上是本课《童年的发现》的定稿教案,希會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
(定稿)
一、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课文《童年的发现》的内容,把握主题。
2.能熟练朗读课文,流畅地表达课文内容。
3.能够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掌握其意思并能正确使用。
4.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题。
2.熟练朗读,流畅表达。
3.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中的细节内容。
三、教学难点
1.细节理解与表达。
2.启发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四、教学准备
1.课文《童年的发现》。
2.课文相关图片或实物。
3.教学反思表格。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让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的一次有趣的经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学生小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教师指导并梳理思路。
3. 理解
•老师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总结课文内容和主旨。
•学生个人撰写感想或对课文的理解。
4. 拓展
•分组分享写作成果,学生间互相评价。
•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新的问题探讨。
六、课堂作业
完成对课文的感想写作,并准备下节课的跟读。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细节和表达方面的局限,下节课需要更加注重细节理解的训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反馈做出调整和改进。
2024五年级语文下册第8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案新人教版
3.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观看,了解科学家的童年生活和科学探索过程,了解科学发现的乐趣和科学家成长的过程。
4.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观看,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激发自己的科学探索欲望。
5.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观看,了解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和成功背后的努力和付出,培养自己的毅力和恒心。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与童年相关的有趣故事,引出《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和科学发现过程,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2.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文本中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3.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作者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了解和分析作者的童年经历,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2.视频资源:
-《童年的发现》:这是一部讲述科学家小时候的科学发现和探索的纪录片,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人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家的童年》:这是一部讲述科学家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和童年故事的纪录片,通过真实的人物和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童年生活和成长过程。
拓展要求:
1.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上述推荐的材料,观看上述推荐的视频,加深对科学发现和科学家成长过程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八单元《23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八单元《23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中表达的主要内容。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表达和书写。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人文关怀。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课文《童年的发现》通过对童年的怀念,展现出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的美好回忆。
同时,课文也透露出对小时候懵懂幼稚的情感体验,呈现出一种纯真、天真的童真气息。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要义。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使用的比喻、象征手法。
•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含义。
三、教学过程1.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黑板、教材、课件等。
•学生准备:认真阅读课文,准备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
2.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 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或音频,引入课文主题,唤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
#### 第二步:整体呈现 - 请学生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内容。
#### 第三步:细节分析 - 通过分组讨论或个人思考,分析课文中具体描写的情节和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
#### 第四步:课文感悟 -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感悟。
3. 进一步拓展•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活动,拓展对童年主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估–利用课堂练习或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通过课后练习,辅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认识。
2.教学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八单元《23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对童年的回忆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
教师在设计中需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分析和感悟能力,引导学生借助文字对自己的童年进行深刻思考,激发学生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表达。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8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8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童年的发现》的基本内容,掌握词语、句子的含义。
2.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并运用在句子中。
3.能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表述和写作。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童年回忆的热爱与珍惜。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小事的细致观察和感悟。
3.激发学生对文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童年的发现》的学习和理解•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小作者的童年回忆和发现。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2. 生字词学习和运用•生字词:探险、袜子、摇摇晃晃、灵机一动、泪水淌。
•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并运用在句子或段落中。
3. 课文感悟与写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童年记忆或发现,进行感悟和表述。
•练习写作,表达自己对童年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几张童年照片或小动画,引导学生回忆童年的一些片段,激发学生对童年的情感。
2. 学习课文•分段学习课文《童年的发现》,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内容和情感。
•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掌握词语的用法和含义。
3. 课文感悟与写作•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分享和感悟,写下对童年的理解和感受。
•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能力。
4. 总结与作业•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重点记忆和理解。
•布置练习题或写作作业,巩固学生对课文的掌握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环节的积极程度和主动性。
2. 作业评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包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写作表现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本教学设计以《童年的发现》为主线,通过对课文的理解、生字词的学习和写作演练,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童年的发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童年时发现的“胚胎发育规律”是什么,以及他是如何发现的。
-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并能正确读写。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 学会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 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 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2.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分享自己曾经的“发现”。
- 引出课题《童年的发现》,并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发现了什么?3.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 分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他有哪些独特的方法和思路?- 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4. 感悟作者精神- 引导学生思考:从作者的发现过程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发现”,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 教师总结: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探索,就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6. 布置作业-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它们造句。
- 背诵课文,并准备下一节课的复述。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23 《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2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的一次有趣经历,展示了童年时代的纯真和好奇心。
文章语言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童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本篇文章属于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通过学习本单元,让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文章内容。
他们对童年生活有深刻的记忆和独特的感受,因此对本文的主题会有很强的共鸣。
但在阅读理解上,部分学生可能会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的美好,珍惜现在的时光,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
3.朗读课文并体会文章的童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朗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童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光,激发他们对本文的兴趣。
然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阅读结束后,邀请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8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8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童年的发现》是一篇描写童年趣事的记叙文。
作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了童年时自己的一次有趣发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求知欲。
课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本文词句优美,富有文学韵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课文细节、分析作者写作手法方面仍有困难。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本课的生字词,会用“固然、恍然大悟”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的多样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珍惜现在的成长时光;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分享。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的多样性;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童年生活。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的多样性。
4.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音乐、视频等素材。
2.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跟读、模仿。
3.学习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童年时期的图片,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引出课文主题。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8单元第23课童年的发现教案新人教版
23 * 童年的发现(精读课文)1 .会认本课的 10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2 .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 . 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弄清楚“ 我” 是怎样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的。
理解生字词,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的大胆想象。
2课时第一课时1 . 会认本课的 10 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重点)2 .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一、导入新课1 . 导语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
你们的童年一定也曾发生过让你们至今都难以忘怀的趣事吧!你们童年时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呢?(我发现了山洞里的一个小秘密;我发现鸡经常吃一些小石子;我发现在下雨前夕蚂蚁们会搬家;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我发现雨过天晴时天空会有彩虹… … )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家都发现了不少有趣的现象,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的发现》看看作者在童年发现了什么。
(板书童年的发现)2. 简介作者费奥多罗夫:苏联儿童文学作家,曾是莫斯科国立 A. H. 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艺术系教授。
其编著的资料集《伊•伊•列维坦:书信、文件与回忆》 (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 ) 是研究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 ,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二、初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
(1)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 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识记生字。
会认字:胚祸患赋痴绞嘿伊娜窘3. 理解词语。
澄澈:清澈透明。
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运转自如:指活动不受阻碍,运动得非常熟练自然。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的发现说课稿新人教版
2021-3-29 20XX年复习资料小学复习资料班级:科目:《童年的发现》说课稿一、说教材它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文本主题一是科学发明发现需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幻想;二是科学发明发现会面临被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文本的语言富有想象色彩,有思考的痕迹以及对话的真切。
反映了儿童追根问底、求知若渴的特点和大胆的想象力。
读罢教材不难发现文章的1、2自然段与后文是总分关系。
第一自然段统领“发现的过程”,而第二自然段却统领文中最后一部分“轰出教室”。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因此我把目标定为:1.理解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学习童年的发现过程,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自豪与愤懑交织在一起的情感。
教学难点文中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四、说教学程序本课拟两课时完成,围绕着重难点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并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梦中飞行——咬文嚼字先指名一学生朗读这一段,(课件出示内容)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画出最能表现飞行特点的词。
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随心所欲。
第一步先让学生说说随心所欲的意思,学生可能会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随着自己的心意很自由”等等都行。
第二步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找出哪些语句看出作者飞行的随心所欲。
找出表示飞行的词语有:跃起、滑翔、盘旋。
这时老师提供一个句式让学生用这三个词说话: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我学会了 ____,学会了____,还学会了____。
第三步进行一个发散思维的训练:我还可能随心所欲地做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我在空中会像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我会像翟志刚叔叔一样飞向了太空,去探索无尽的宇宙奥秘。
第四步问一问学生你平时也会梦到什么?最后再引导学生齐读梦中飞行这一段。
子长县XX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单元 23 童的发现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
三、理解发现。
1.大家读完课文了吗?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你找到的句子?指名答。
课件出示句子: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正好是九个月。
④ 格罗培斯看到截然不同的两种情况,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撒下草种,提前开放"“让人按踩出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说明大师受到老太太卖葡萄的做法的启发,设计出了最佳路径。引导学生体会大师尊重他人,为人着想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23. 童年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认识“胚、祸”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楚“我”发现的过程。(重点)
3。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谈感受,并体会作者童年时善于提问、乐于探索的精神。(难点)
4。说说自己有过的“发明与发现”,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烂漫的时节,在玩乐的时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今天,让我们走进童年,去回忆童年的发现吧!(板书:童年的发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指名分段读文,说说格罗培斯遇到的难题是什么?怎么解决的?
2. 读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交流理解,品读课文。
1、默读课文,相关地方写出自己的感悟,有疑问的地方画上问号。
2、整理问题,归纳:格罗培斯是受什么启发设计出最佳路径的?为什么说这是一条最佳路径?
3、抓重点语段体会。
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这几句话,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再次读课文,找一找文中有没有这样一句话:说的是相同意思,但是表达更简洁。指名说。
奉贤区二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单元 23童的发现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的发现教
2。让学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对于他的“发现”,自我感觉怎么样?
预设: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自豪、快乐……
三、指导生字
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自主交流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易读错的字。
(1)“嘿”是语气词,要结合语境读出它的语气。
(2)“祸患”可以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如“祸害"“患难”。
(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4)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
(1)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学,正音.呃、耗子、啰嗦、嘚儿
6.引导学生交流:在你的童年时光里,有没有过什么“发现”?小组自由交流。
7.总结:《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让我们了解了作者童年的一件趣事。通过交流,我们发现,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语言上,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童真、童趣。
◎板书设计
打电话教案
-学习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第13自然段中,“想啊想啊……这就跟……"这样的语言充满童趣,表现了儿童的天真可爱。
“我”被老师轰出教室的时候,心理活动特别丰富,一会儿想到同学要是知道了自己的“发现”一定会哄堂大笑,一会儿想到自我安慰的理由,充分体现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体现了儿童独有的可爱与幽默。
追问:“还不笑塌房顶”体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3)交流: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连南瑶族自治县一小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单元 23童的发现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
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趣”字,顺藤摸瓜,让学生感悟人物性格特点。我设计了“课文中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人放风筝怎么有趣”,
让学生从文本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仔细阅读,对文本分析研讨,找出人物放风筝时语言的不同之处,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直观、形象:________即景
第二课时
1.使学生学会欣赏优秀作文.
(1)指名学生读出有趣的部分。
课件出示:
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2)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有趣?(语言十分幽默风趣,“我”用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童年的发现这件事的看法.)
⑦这段话中,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⑧当“我”发现或者是幻想了这样一个规律时,“我”的心情怎样?(格外高兴、得意……)
⑨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出“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我”是一个敢于大胆想象的孩子。)
⑩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2)体会“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孩子。
指名学生读出画线的句子。(课件出示这些句子)
(9)你觉得这段话哪些地方很有趣?(语言十分幽默风趣)
(10)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4。从“我”童年的发现中,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遇到问题要敢于动脑思考,要大胆想象,最为重要的是要有坚持不懈、勤奋钻研的精神。)
5。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有过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
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运用自读感悟的方法,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初步的了解,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3童年的发现精品教案
《童年的发现》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胚、祸”等10个生字会给它们组词。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认识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3.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1.学习“胚、祸”等10个生字会给它们组词。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关于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认识从哪里来的等问题的“发现”,以及“我”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难点:能找出自己觉得有趣的部分,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童年印象:说一说在你的童年时光中曾有过一些什么“发现”?板书:童年的发现。
2.走近作者:出示作者名字:费奥多罗夫。
齐读课题。
3.谈话导入:一起走进课文《童年的发现》。
二、认读生字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
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他们吗?(出示文本信息)胚祸患赋痴绞嘿伊娜窘2.和同桌互相指读组词。
预设:胚胎祸患天赋痴迷绞刑嘿呀伊始桑娜窘迫3.读一读这些字音:嘿、窘。
(1)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2)我的脸由于困窘和羞愧一下子涨得通红。
三、初读课文(一)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还可以和同学交流自己有过什么“发现”。
(二)浏览阅读提示:(1)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2)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3)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我”经历了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三)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1)“童年的发现”是什么?(2)对于我的这个发现,你有什么看法?(四)齐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我”对自己的“发现”,自我感觉怎么样?预设:(1)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自豪。
(2)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高兴。
四、感知理解1.默读课文内容,了解“我”是怎样获得“童年的发现”的,和同桌交流展开讨论。
(1)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勾画。
(2)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发现的过程。
2.预设:我发现自己会在梦中飞行。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8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8单元23童年的发现教案一课时一、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新词,理清写作思路1.带着导读中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段意。
发现什么‖发现过程‖受到驱逐设计意图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抓住发现过程,指导学生体会文章中心1.为什么梦中飞行?(1)自读并勾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思考批注:从“我”不停地追问梦中飞行的事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2)汇报交流,归纳人物特点:寻根究底、不断探索。
(3)指导读出感情。
2、“胚脸发育的规律”的探究过程。
(细胞折算)(1)自读课文,勾画描写人物语言、心理的句子,同桌间互相说说人的演变过程。
(2)师生交流,从细胞折算归纳人的演变过程。
细胞→草履虫→鱼→青蛙→鸟……→猴子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9个月(3)从归纳胚胎发育的规律,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善于观察、提问、思考、想象)(4)抓住文中“绞尽脑汁”“情不自禁”等词及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不同标点符号,读出感情、内化人物形象、特点。
3.归纳总结:(1)+(2)(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大胆想象)三、默读课文,谈感受1.找出你觉得最有趣的部分,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说说自己有过什么“发现”。
3.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借助导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梳理课文,通过自主阅读、自由交流,发表观点等形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我”的可爱等特点,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表达。
四、学生联系科学家有了发现时受到的迫害与作者的经历体会句子的含意五、转换迁移,训练运用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具体事例来体会句子,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难懂的句子。
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老师希望你们像文章中的主人公一样,善于利用自己的眼睛,做一个善于观察、提问、思考和想象的孩子!教学反思教授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于课文中所提到的一些专业术语不了解,导致在课堂中有思路不畅的状况,我的反思如下: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的意外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童年的发现课题童年的发现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胚、祸”等10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随心所遇、运转自如、绞尽脑汁”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3.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胚胎发育的过程,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教学难点能结合具体事例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5 )分钟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
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
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1)小组交流:“我”发现了什么?(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
(板书:发现)2.童年是人生之旅最十分重要的、十分珍贵的驿站。
激情的导语能唤醒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怀着真挚的心走近课题,深入课文。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有时不但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1)读一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感受到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在“发现”前板书:“童年”)(3)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多姿多彩的,童年是幸福无比的,你们的童年一定曾经发生过让你们到现在都难以忘怀的趣事!你们的童年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我发现了后山洞里的一个小秘密;我发现了母鸡吃石子越吃越有味的;我发现在下雨前夕蚂蚁们会团结协力搬家;我发现小鸟在睡觉时一会儿睁眼,一会儿闭眼;我发现下雨过后天空会有彩虹……)(补充板书,完成课题:童年的发现)学生齐读课题3.简介作者阿·阿·费奥多罗夫·达维多夫(1828-1903),俄国儿童文学作家,曾是莫斯科国立A.H.柯西金纺织大学实用艺术系教授、苏联美术科学院通讯院士。
其编著的资料集《伊·伊·列维坦:书信、文件与回忆》(回忆录部分出版时名为《回忆列维坦》)是研究俄罗斯最伟大的抒情风景画大师列维坦必备的最基本的资料汇编。
本课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的发现以及发现的过程。
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新课教学(15 )分钟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引导学生积累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1.学生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童年的发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文章开头用倒叙悬念法。
本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第13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的发现的过程。
先是由梦中飞行,然后到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最后到母亲怀胎为什么是9个月。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第19自然段)主要讲的是“我”在六年级的一次生物课上,证实了“我”的发现是正确的。
但因为“我”的高兴,使我受到了惩罚。
我也因此明白了一个道理。
四、细读课文,了解内容1.提出要求: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为了弄清楚这问题,“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结果怎样?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的感受,还可以说说自己有过什么“重大的发明与发现”。
2.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课文主要讲了“我”在9岁时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以及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的过程。
新课教学(20 五、细读文本,探究“发现”。
(一)阅读开头,了解发现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这完全是我)分钟独立思考的结果。
1.读一读这段话,说说从这段话自己了解到什么?感受到什么?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并小结。
(1)“我”的发现是“有关胚胎发育规律”。
(2)“有关胚胎发育规律”,这可是生物学家研究的大课题、大难题啊!那些生物学家费尽毕生心血也不一定能有这个发现,可一个九岁的孩子却发现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3)教师小结:文章学里讲,倒叙能制造悬念,吊起读者的胃口,引发阅读兴趣。
(4)谈话过渡:如果这个发现是从书上看来的,是爸爸妈妈或老师告诉他的,那还可以理解,而“我”偏偏说:“这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
”真的奇了。
同学们,你能相信吗?让我们继续阅读后面的课文,了解“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身的体会。
(二)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梦中飞行,引发思考。
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
……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那里。
(1)学生自由读这段话,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看能体会到什么?(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小结:体会到“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
(4)引导同学联系自身的生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身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5)谈话过渡:“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身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发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我”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板书:梦中飞行引发思考)2.师生对话,求解疑问。
紧扣“发现”,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句子、相关的语段,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朗读体会我的发现及发现的过程。
(1)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我”提出了哪些问题?老师是怎样解答的?(学生自由发言)“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所有这些知识,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2)读一读,看老师给出满意答案了吗?(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老师都快招架不住了,于是说:“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虚晃一枪,开始撤退。
可这撤退具有教学机智,老师丢给“我”另一个问题:“人是由简单生命进化来的。
最开始是草履虫,后来是鱼,是青蛙,是猴子……”“我”的思想之火又被点燃了。
(4)指导朗读:“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5)谈话过渡: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3.绞尽脑汁,惊人发现。
(1)谈话引导:“人究竟是怎样来的?”正是问题的牵引,“我”才会一步步前进,到达“发现”,收获成果。
既然老师那里给不出现成的答案,那就自己去想,自己去寻找吧。
“我”是怎样寻找答案的?(学生各抒己见)我想得是那样痴迷,……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①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②教师小结:课文有两个词写尽了“我”寻找的用功和努力——“痴迷”、“翻来覆去”。
“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这想法够痴迷了吧。
③问题交流:“我”经过考虑、推算,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2)“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
……我想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
①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身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②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③教师小结: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动身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板书:绞尽脑汁惊人发现)(三)遭遇挫折,悟出哲理。
1.证实发现。
(1)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是怎样被证实的。
又过了三四年,……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
(2)引导交流: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身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这里丝毫没有恶意。
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因为在当时,对于同学和老师们来说,人体发育是一件神秘又严肃的事情,此环节是用词语来概括文段内容,这一设计是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
老师认为这件事对于孩子们来说应当是以严肃的面孔来面对。
所以,当我在笑时,老师误以为我是在嘲笑这件在他们看来十分神秘的事。
)老师是怎样对待我的?(把“我”轰出了教室。
)3.谈话过渡:“我”童年的发现,按理要获得表扬夸奖才对,遗憾,因为表达得不是时候,结果走向了反面,被老师给轰出教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