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
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表现在文化上。
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国家遭遇外部侵略,内部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民众急需改革。
其次,欧洲文化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
再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受到了不同背景的人的关注,这些人提倡自由与平等的思想,呼唤国人理性自觉地对待这些问题。
以上种种因素促使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这场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型,意义深远。
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特点表现为:1、民主思想。
相较于封建思想,民主思想是一种更加强调人权、公平、自由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中,该思想支持者主张民众选举政府代表、平等社会地位,对于财富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呼吁改革,实现幸福平等。
2、科学精神。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极为迅速而且各种新理论纷至沓来,这运动强调了西方知识的传承和学习,认为只有继续革新自己,才能把握未来。
3、真理追求。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强调推翻旧思想、革除迷道,反对传统的儒家思想束缚,真理、理智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以上三个方面的思想特点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激励国人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文化。
三、新文化运动的文化特点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其在文化上也有诸多特点:1、文化形式宽泛。
该运动支持绘画、文学、电影、音乐等形式的文化创造。
在思想创新的基础,提倡借鉴西方艺术潮流,倡导采取多元为文化。
2、文化观念先进。
文化观念意味着不同文化内在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该运动观一直倡导拒绝旧观念,推崇国际先进文化。
3、知识分子地位提高。
知识分子成为了该运动的先锋队员。
由于民主、科技、真理等思想倡导,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了鼓动和推广的主要力量。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它们发生在20世纪初,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介绍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背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当时中国正处于民主与科学的思潮兴起的时期,同时也受到列强的压迫。
此时,中国人民渴望国家的独立和民主,同时受到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则是五四运动的前身,大约发生在1915年至1919年之间。
这一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倡导新文化,推崇科学、民主、自由等价值观。
五四运动的内容五四运动的爆发源于对巴黎和会的不满,中国的领土利益未得到保护和尊重,这导致了中国学生的抗议和示威活动。
五四运动的一大亮点是中国的学生和青年主动参与其中,提出了“五四”这个口号,表达了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追求。
五四运动还呼吁废止封建制度,主张民主与科学,并呼唤文化革命和全面的社会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新文化运动是在五四运动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开始兴起的。
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对抗不同,新文化运动以推动文化革命和社会变革为目标。
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倡导普及教育、解放妇女、崇尚自由思想等。
同时,新文化运动主张用现代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摒弃古代文言文的形式。
这一运动的影响力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它们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民主意识,为中国独立和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这两个运动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改革,废除了封建制度、兴起了民主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此外,这两个运动还对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文化的兴起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并推动了白话文学的繁荣。
总结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它们的背景、内容和影响都有着共同点。
这两个运动为中国奠定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基础,推动了社会制度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对中国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影响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影响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场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与变革,同时也与同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十分相似,两者都是在中国出现“战胜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下发起的。
五四运动反对传统封建观念,呼吁民主和科学,而新文化运动则是在认同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提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改革。
这两场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共同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五四运动以反对传统封建思想为出发点,呼吁自由、民主和科学,倡导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方法。
而新文化运动则提倡自由的思考和反传统的批判,推崇科学、理性和实用主义。
这两场运动的兴起,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自由与解放的问题,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中国思想的解放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次,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共同催生了新一代的文化精英。
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和支持者中有许多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例如胡适、陈独秀等人,他们积极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则通过创办杂志、发表新思潮文章等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的加入。
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与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精英群体,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为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念。
此外,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改革与革新。
五四运动呼吁民主和科学,要求废除封建传统,争取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新文化运动则关注社会问题,呼吁解决封建社会的问题,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观念。
这两场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奠定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基础。
同时,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的改革。
论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论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摘要:1915年9月,新文化运动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亲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领导开始。
1919年5月4日,以北大学生为代表,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发起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
本文旨在阐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给先进意义和弊端。
关键词:新文化五四倡导思想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今历经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
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在实践中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碰壁。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
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着的救过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想,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这个运动后来别称为新文化运动。
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学生,因为不满“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以及北京政府准备在“和约”上签字的卖国行径,集会游行,烧毁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的宅子。
这个事件得到全国很多城市和其他阶层的响应,最终迫使北京政府妥协,释放被捕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这就是五四运动的由来。
一、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的科学,即所谓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陈独秀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为此,“一切枕骨的压迫,社会的工国际笑骂,就是断头留学,都不推辞”民主的科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陈独秀看来,民主,既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科学,则有广狭二义:“狭义的事指自认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
二,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切中时弊的。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
(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有着重大的历史作用。
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②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③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2的绝对权威的地位,从而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去进行独立思考,以求得“真实合理的信仰”。
③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
而这个闸门一被打开,各种新思潮的涌流就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无法遏制的了。
正因为如此,在那时,这个运动是生动活泼的,前进的,革命的。
局限性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
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他们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工农运动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③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
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
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分析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分析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这个运动以学生抗议反对《凡尔赛条约》为契机,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文化、思想的革新。
这个运动不仅给予了中国人民更多的精神力量,还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一、时代背景五四运动爆发时,正值中国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刻。
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正处于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人民的生活困苦,社会保障不完备。
在政治方面,清朝的统治也愈发腐败,引发了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
同时,中国还被列强侵略,经济、文化诸多领域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些问题都为五四运动的爆发提供了社会基础和政治背景。
在文化层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日渐疲软。
而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下,中国知识分子们开始异化,逐渐出现了新思潮。
在20世纪初期,普及教育的兴起,更是为新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基础。
二、文化内涵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基本理念是民主、科学、社会主义。
这些理念给予了人民新的思想武器,鼓励他们勇敢地挑战反动势力,提高政治意识和文化自信。
同时,这些理念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1. 民主思想五四时期的中国,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在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来实现民主化。
这就意味着,民主思想在整个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五四运动中的学生们,提倡的正是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这些观念得到了广泛认同。
这也给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基础。
2. 科学意识五四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这种科学意识不仅是从学习自然科学入手,也包括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
在这一方面的探究,也为中国的知识界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大的认可。
3. 社会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社会主义思潮得到了广泛传播。
中国学生们主张通过社会主义来改良国家社会政治形态。
这些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在中国工人阶级和左翼知识分子中得到了很大的支持。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了众多的社会改革,为实现社会公平和全民普惠奠定了基础。
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
文 章 编 号 :10 - 7 ( 00 0 -190 0 86 1 2 1 )40 0 -3 4 是 科 学 而 已 ,不 多也 不 少 。 _ ”4 “ 可见无思想 的史 学就是一些粗糙 的资料 ,我们从这 样 的意义上认 识研究 历史 ,认 识长期 以来 对 “ 四” 的评 五 价的不 同态 度 ,就 不会 觉 得有 什 么奇 怪 。历 史 展示 的 空 间 ,给我们准备 了讲说历 史的 自由,也给我们开拓 了争论
的天地 。
一
、
重释 “ 四” 的理论 依据 五
史 学 家 的 历 史 描 述 和 学 者 的历 史 阐 释 是 一 个 无 尽 的认 识链 ,史学 界的研究 都 在试 图 重现 、再 造 “ 四” 新文 五 化运 动。于 是 ,长 期 以来 ,对 “ 四” 的评 价 上 出现 了 五 不少 问题 。这并 不是历史的错 ,也不是现 实的错 ,而是 一 种研究 的必然 。史学 家认 为 ,所谓载籍之史 ,并不 是再现 往 事 , 而 是 今 人 对 往 事 的 重 演 、重 释 。 克 罗 齐 称 “ 切 一 真历史都是 当代 史 ” … ’ 曾经将语 文 的历史 称为 最粗 。 他 糙 的历史 。他这样说 :“ 文性历 史所提 供 的实际上 是编 语 年史与文献 而不 是历史 。 ‘ 文性历 史是 没有 真实性 的。 … 语 它像编年史一样 ,本 身中没有历史真实性 ,而是从 它所求 助 的根据那里去取得 真实性 。……编年史 、最粗糙 的编年 史 、最无知最轻信 的编年 史也同样检验和选择它所认 为最 值得信赖 的根据 ,这 永 远是 一 个信 赖 问 题 ( 即一个 别 人 的 思 想 和 过 去 的 思想 的 问 题 ) ,不 是 一 个 批 判 问 题 ( 我 即 们 在 自 己的 活 动 中 的 思 想 的 问 题 ) ,是 一 个 逼 真 问 题 ,不 是 一 个 确 凿 性 , 即真 实 性 问 题 。 可 见 语 文 性 历 史 当然 能 是 正 确 的 ,但 不 是 真 实 的 。 它 既 不 具 有 真 实 性 ,它 就 不 具 有 真正的历史兴趣——就是说 ,它并 不把光辉投射到一组 针 对实际的和伦理 的需要 的事 实上去 ;它可 以漠不关心地 拥 有任何 事项 ,不管那事项距离 编纂者的实际 的和伦理 的心 灵 是多么遥 远。因此 ,作为一 个纯 语文学者 ,我欣赏漠不 关 心 的 自由 选 择 ,过 去 半 世 纪 的 意 大 利 史 和 中 国秦 朝 的历 史 对我说来 ,价值是一样 的。我将从 这一种历史转 向另 一 种 历史 ,毫 无 疑 问是 被 一 定 的 兴趣 所 推 动 的 ,但 那 是 一 种 超 历 史 的兴 趣 ,是 在 语 文 学 的特 殊 领 域 中 所 形 成 的 那 种 兴 趣 ” … ”汪 荣 祖 先 生 引 述 克罗 齐这 本 书 的观 点 时 概 括 。 为 :“ 载笔记古 ,乃今 人之判 断而 非重演 之往事 ,哲学亦 遂 为供应 理 论 以解 决 具体 历史 方 法 矣 t )“ 国 国 英 家 中最有影 响的历史 哲学 家 ” 柯 林 武德在 《 史 的 历 观念》 中称探 索伯 里关 于历 史 学 的原则 和方 法 的思 想 时 说 :“ 史学思想 ,乃是 世界上 的一项 新事 物 ,还 只不过 历 个世 纪之 久 ;它一点也不是和 自然科 学一样的东西 ,而 是有着它 自己的独特性 ,向人类提供着一种 新的世界观和 座 新 的思 想武 器 库 。 正 如 伯 里 说 过 的 : “ 史学 不 过 ” 历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运动,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运动目标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两个运动的重要性。
一、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史的特定时期,背景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
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社会民众日益觉醒,对传统封建制度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二、新文化运动1. 运动目标新文化运动发生于20世纪初,以反对封建文化、倡导宪政民主和科学思想为主要目标。
运动的核心人物包括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他们主张“救亡图存”和“新民主主义”,呼吁推翻传统文化束缚,追求科学思想和现代化。
2. 影响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改变。
首先,它打破了封建文化的桎梏,引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思想。
其次,新文化运动推动了大规模的文化革命,包括文学、艺术和教育等领域。
最重要的是,这一运动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做好了准备。
三、五四运动1. 运动目标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争取民主和科学为主要目标。
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背叛。
五四运动的核心活动在北京,以学生为主力。
运动的核心要求是废止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
2. 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广泛的群众运动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民主思想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崛起。
其次,五四运动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社会制度,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化。
此外,五四运动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枷锁,为后来的五四运动提供了积极的社会氛围。
新文化运动主张的科学和民主思想也为五四运动的口号和目标提供了基础。
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理论和思想的支持。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红旗文稿》谢毅2015-05-23 11:19评论我要分享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的标志,是中国先进思想界方向转换的关键。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按照张闻天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中提出的看法,是以1915年《新青年》(当时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起点,以1921年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和1923年人生观问题的论战为一个终点的。
这场新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注入这场运动,并且逐步发展成了这场运动的主流。
从形式上看,这场运动似乎只是在进行思想文化问题的探讨,从本质上说,它所提出的却是怎样才能拯救中国的危亡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在这个运动中,各类人物都对中国的出路问题提出过自己的主张,而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流传过的各种社会思潮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早期表现。
正因为如此,怎样评价这场运动,成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成为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是不奇怪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人提出,五四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救亡运动的兴起,把启蒙运动压倒了。
他们站在“西化”论的立场上,只承认以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启蒙,不承认以社会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更深刻的启蒙。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又有人举起文化复古主义的旗帜,反对所谓文化上的激进主义。
他们根本否定在思想领域批评封建主义的必要性,着力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要求以儒学“取代马列主义”,使之重新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一些人在为自己的“西化”思想和文化复古主义作论证时,都是以全部或局部否定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为前提的。
因此,为了判别这些思想观点的是非,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人们对于这个运动所作的重新评价是否符合实际。
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对新文化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一种思想启蒙的运动,旨在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影响,并分析此影响的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五四运动是一次爱国主义的运动,它的发起人主要是一些年轻的学生和知识分子。
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西方列强的侵略感到愤怒,决心寻求中国的独立和民主。
这种激进的爱国主义情绪传递给了新文化运动,使其成为一种追求现代化和自由的强大力量。
五四运动的精神激励了无数的知识分子和文化艺术工作者,他们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和倡导者。
因此,可以说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其次,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的原则,要求学术自由、解放思想。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思潮。
许多智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并积极倡导科学、理性和民主的价值观。
他们强调独立思考和拒绝盲从,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大胆的。
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更加倡导现代主义思潮,抛弃封建主义和传统道德观念。
他们提倡女性解放、爱情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婚礼制度。
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对中国社会的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迈向现代化。
第三,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和平台。
五四运动期间,许多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示威游行、罢课等抗议活动,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旧制度的不满和对现代化的渴望。
这为他们争取改革的机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众多的学生社团、报刊、文艺团体纷纷涌现,起到了积极推动中国思想文化进步的作用。
五四运动激发了青年的激情和创造力,他们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带来了国际交流与融合的机会。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广泛接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和文化,特别是新思潮的涌现使他们更加迫切地希望借鉴西方的进步经验。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发生在20世纪初的重要事件,它的历史意义不仅仅是对中国社会的文化、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在整个20世纪后半叶,它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开端和基础。
本文试图从主要的几个方面来探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一,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开端之一,它的推动力量来源于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传统文化体系的反思。
在受到西方文化、思想以及现代制度的震撼之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寻求与现代世界的融合。
这种反思也促进了一批新思想、新潮流的崛起,如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近代化思想、女权主义等。
这些思想和潮流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演进,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思想基础。
第二,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作为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了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觉醒,也为中国民主思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在中国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同时,五四运动中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大量参与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中,如五卅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等。
这些激进的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改革的步伐,也为以后的民主进程奠定了基础。
第三,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开放与多元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新文化是以开放、自由、多元为基础的。
通过发表期刊、出版新书、举行演讲等形式,五四运动将具有国际化特点的新思潮引进中国,推动当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文化取向开始多元化,传统儒家思想失去了对社会的绝对支配地位,在宗教、文艺、礼仪等方面迎来了多元发展。
此后,中国文化方面的多元化不断加强,许多文学和艺术作品,比如茅盾、郭沫若、徐悲鸿所创作的作品,不仅在思想和艺术领域成为标杆,而且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独特的社会运动,发生在1919年。
这次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具体表现。
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反思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他们批评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僵化,认为传统文化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反思激发了对西方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并推动了中国文化变革的步伐。
二、倡导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主张以科学、民主、进步的理念为导向,提倡思想解放、言论自由和个人独立。
这场运动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想家和作家,如鲁迅、胡适等。
他们的作品倡导新思想,探讨社会问题,引导了当时整个文化界的发展方向。
三、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迅速增长。
运动中兴起的理工科教育改革和科学研究,对于培养数理化等专业人才,推动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传播。
这使得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
四、推动文化国际化进程五四运动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封闭的局面,倡导了对外文化的接纳与吸收。
运动中的学生和知识分子积极追求外国文化的先进成果,并将其融入到中国本土文化中。
这样的国际化进程拓展了中国文化的视野,丰富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五、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五四运动反映了中国人对于民族独立和国家发展的渴望,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
在这次运动中,人们展示了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情感阐释了中国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现代化建设注入了不竭的力量。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变革与改革。
这次运动激发了对科学、民主和个人独立的追求,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同时,五四运动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化进程,拓宽了中国文化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世界。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摘要: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处的历史时代,本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展开了客观分析,然后提出了运动给当代文化建设工作带来的启示,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意义;当代价值引言:在中国社会转型重要时期,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举措。
由此引发了国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讨论热潮,甚至出现了将“五四”看成是打到对象的情况。
而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其特殊历史意义,理性看待方能为当代文化建设带来科学启示。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一)唤醒沉睡中的中华民族19世纪40年代,封建王朝统治逐步瓦解,其弊端也不断暴露。
与此同时,西方经过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始向落后农业国家实施殖民侵略。
在内忧外患日渐加深的情况下,多数中国人依然对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现象麻木不仁,对面临的威胁全然无感,陶醉于康乾盛世与文明久远的幻象中。
在甲午战争失败后,辛亥革命爆发,打破了中国人的幻想。
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则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浪潮,唤醒了更多沉睡中的国人,促使中华民族开始深深反省,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面对西方先进科学思想,国人开始思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思想的问题,认识到封建思想不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还要加快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学习,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避免被时代所淘汰。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人们得到了文化启蒙和思想解放,促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传播和发展。
在中国仁人志士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与新民主主义得到了交合,从此以青年学生为先锋军的无产阶级政体登上了历史舞台,促使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带领人民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二)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在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一些社会精英开始认识到“师夷之长以制夷”的重要性,感到需要向西方进行先进技术学习,但是依然未能认识到文化观念、制度上的落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才真正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历史,促使民众主动进行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学习。
新文化运动及其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及其历史意义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这个时代的开端是国人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进程的起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以反对封建主义为纲领,推动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综合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象征意义和历史意义极为重大的事件。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中国自己的改革进程以及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频繁。
就在这一时期,新思想在国内外广泛传播,新科技对中国的农业、工业和军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西方文化也在中国富有活力的学术圈中大举进入,这种文化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产生极大的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文化运动就是中国现代化的最早步伐之一。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推崇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主义、强调科学、普及文化、拒绝旧道德和作风、倡导妇女解放等。
运动中最受关注甚至最受争议的是新文学,其中包括鲁迅、茅盾等一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杰出作品,他们的作品曾经颠覆了传统的文艺审美和文学体裁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是中国现代化和思想解放的开端。
虽然新文化运动没有取得明显的政治成功,但它确实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化的重大变革,对中国思想解放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它推动了知识分子的崛起。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知识分子们主动出击,成为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
而在这之前,中国知识分子长期以来缺乏足够的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和机会。
新文化运动让知识分子逐渐成为了主流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推动者。
再者,它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基石。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和理念一直影响到中国的思想界,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思想的基石之一。
最后,它为中国民主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主义作为自由和公正的基石,这种思维方式最终成为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奠定了基础。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思想解放的开端,为中国文化和思想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评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报刊新阵线
评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报刊新阵线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青年学生在20世纪初为进行革命、民主和科学的运动,反对封建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这一运动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化和知识分子觉醒的标志,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报刊新阵线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形成的一股强大力量,通过创办新的报纸和杂志,宣传新的思想观念,传播新的知识,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
这些媒体平台成为了青年学生表达自由思想的渠道,对社会引发了深刻的反思和讨论。
报刊新阵线的形成不仅拓宽了媒体的传播渠道,还带动了新的文化思潮和知识产业的发展。
它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文化,推动了文学、艺术、新闻业、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繁荣。
然而,报道和观点的多样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思想冲突。
当时的新闻报道和评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偏颇和主观性,有时甚至涉及到政治敏感问题。
因此,在评价报刊新阵线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并理性看待其影响。
浅谈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浅谈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认识摘要: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高擎着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看清了当时中国的实际,帮助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找到了一条通往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时至今日,新文化运动早已被载入史册,成为后人瞻仰学习的丰碑。
关键字:民主科学综观中国近代史上的历次运动,一以贯之的应该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价值,通过大量地介绍西方的思想、学说,引起当时知识分子的思索,用另一种思维、思想关注中国的现实,探寻中国的出路。
将中国革命的目标聚焦在了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尽管这个目标当时已经确立,但是如何实现,知识分子之间还存在着种种疑虑,随着革命实践的层层深入,我们将越发感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意义和不朽价值。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民主与科学,对当时译介西方思想和抨击封建文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科学逐渐为人们接受,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逐渐进入大学课堂、中小学课本,拓展了人们的思维、视野。
关于这一点,人们争议不大。
争议的焦点是民主思想的中断。
李泽厚先生认为,在救亡高于启蒙的思维和实践下,民主这面大旗被边缘化了。
长期战争结束之后,在“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以及文化大革命中的“斗私批修”“不断革命”种种旗号下,将以个人为本的近代启蒙主义彻底否定了。
强调的是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个人的一切,结果是文革中封建传统、独裁统治的全面复活。
[1]这种理解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的色彩,对中国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实现近代化的进程缺乏清晰的了解。
实现国家独立和建立一个稳定的政局,是近代化成功的前提,否则,一切计划都将是“乌托邦”。
工业化是近代化的核心任务,只有工业化,才能有国家的富强以及政治等其他各方面的近代化。
一定的上层建筑只能立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工业化实现之后,民主的到来将瓜熟蒂落。
所以,政治民主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而不是前提条件。
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
如何正确评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反对封建文化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人在经历了向西方学习技术、学习制度的失败探索之后的新对策,是尊孔复古的逆流下资产阶级为实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远大目标的奋力抗击。
首先必须明确新文化运动发生在其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当时的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前期,一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且袁世凯攫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国内的政治局面一片混乱。
另一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渐盛行,西方启蒙思想被地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企图恢复封建统治,还有刺痛国人脆弱神经的张勋复辟事件,这与当时这与世界潮流相违背。
因而资产阶级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有很多方面,下面我将一一介绍。
首先,就其性质来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深刻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启蒙力量。
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一书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一件大事业就是思想的解放。
我们当时批评孔孟,弹劾程朱,反对孔教,否认上帝,为的是要打倒一尊的门户,解放中国的思想,提倡怀疑的态度和批评的精神而已。
关于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影响
五四运动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从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财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它的限制性是,倡议者批评孔学是为了展开资本主义扫清阻碍这其实不可以为人们供给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的对中国社会进行有效的改造;把改造公民性质置于优先地位,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精神有些人看问题很片面。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传入中国,新文化运动掀起思想解放潮流,使新文化运动获得展开。
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后,并无扔掉而是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给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获得弘扬,民主不再是狭小的财产阶级民主,而是指更多半人的民主、以劳动民众为主体的民主,他们重申一定铲除少量人的特权。
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主要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这就说明,在五四思潮后,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的思想变得更为成熟。
马克思主义的流传,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唯物史观观为武器,从反封建思想下手,从而提出一定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把反封建的斗争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
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民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把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量人进行的思想批评,逐渐地展开为人民民众的实践。
总之,假如说五四运动从前的新文化运动主假如财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那么,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已经展开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指导作用。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对五四运动的评价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事件,该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进一步壮大,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以及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都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一些特点:第一,彻底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第二,是历史上一次真正的群众性运动;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所以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提倡新思想、新文化。
随后,还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
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从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思想。
五四运动成为新思想与旧思想、新文化与旧文化的分水岭,是我国20世纪第一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并开启了此后思想解放的先河,深深影响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发展。
后来所发生的第二、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二次历史性的飞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产生,以及从那时起我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就,可以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是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宽阔眼界和宏伟气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全国性的群众爱国运动,而且在斗争中表现出了伟大的战斗力量,起到主力军作用,直到斗争取得最后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评价2015年05月22日15:35:21来源:《红旗文稿》2015/10作者:谢毅五四运动是近现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的标志,是中国先进思想界方向转换的关键。
五四运动既是一场政治运动,又是一场文化运动。
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按照张闻天在《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一书中提出的看法,是以1915年《新青年》(当时称《青年杂志》)的创刊为起点,以1921年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和1923年人生观问题的论战为一个终点的。
这场新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阶段。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五四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注入这场运动,并且逐步发展成了这场运动的主流。
从形式上看,这场运动似乎只是在进行思想文化问题的探讨,从本质上说,它所提出的却是怎样才能拯救中国的危亡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在这个运动中,各类人物都对中国的出路问题提出过自己的主张,而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流传过的各种社会思潮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都有自己的早期表现。
正因为如此,怎样评价这场运动,成为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成为一个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是不奇怪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人提出,五四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救亡运动的兴起,把启蒙运动压倒了。
他们站在“西化”论的立场上,只承认以资本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启蒙,不承认以社会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更深刻的启蒙。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又有人举起文化复古主义的旗帜,反对所谓文化上的激进主义。
他们根本否定在思想领域批评封建主义的必要性,着力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裂,要求以儒学“取代马列主义”,使之重新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一些人在为自己的“西化”思想和文化复古主义作论证时,都是以全部或局部否定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为前提的。
因此,为了判别这些思想观点的是非,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人们对于这个运动所作的重新评价是否符合实际。
怎样认识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们对戊戌维新的失败和辛亥革命的流产进行过思考,认为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
由此,他们提出了改造国民性这个任务。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在其倡导者陈独秀看来,民主,就是“西洋式之新国家”即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就是“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科学,狭义是指自然科学,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
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的代表,就是美国詹姆士的实用主义、法国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英国罗素的新唯实主义等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而提倡民主和科学的目的,是为在中国“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即建设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以求适今世之生存”。
陈独秀等人为什么要反对孔学所倡导的封建礼教呢?他们认为,这是由于孔子之所提倡、所垂示、所主张的,是“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与现代生活不合。
根据“道与世更”的原则,没有理由再继续把孔子当作偶像、当作权威。
他们指出:封建礼教维护等级制度,这是与现代的民主政治不可两立的;它扼杀个性自由,否定个人独立之人格,这也与现代社会中自由地殖产兴业的需要不相适应;而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不利于输入平等人权之新信仰。
因此,为了引导人们确立民主主义的信念,推动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对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礼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勇猛之决心”。
孔学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所倡导的封建礼教,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服务的。
团结在《新青年》周围的启蒙思想家是中国第一批自觉地反对封建礼教的战士。
他们进行的反对封建礼教的斗争,间接地也就是反对它所维护的那个社会制度的斗争。
他们否定孔子在现代社会中的权威地位,有利于改变近两千年人们那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不正常现象,推动人们去冲破思想的牢笼,进行独立思考。
他们由此在中国社会中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正如毛泽东所说,这个潮流是生气勃勃的、前进的、革命的。
事实上,禁锢思想的闸门一旦被打开,各种新思潮的涌流就不仅不可避免,而且也是无法遏制的了。
这个巨大的历史功绩,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
是不是当时的启蒙思想家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了否定一切的态度呢?不是。
首先,他们集中攻击的是孔学所倡导的封建礼教,对于其他学派并没有一概否定。
比如易白沙在《孔子平议》一文中就说过:“孔子之学只能谓为儒学一家之学,而不可以称以一国之学。
盖孔学与国学绝然不同,非孔学之小,实国学范围之大也。
”其次,即使对于孔学,他们也是着重指明其“施于今日社会为不适于生存”,并没有否定它的历史作用。
比如,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一文中就说过:“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是为其社会之中枢,确是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是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
”再次,他们也并没有说孔学中没有任何合理的因素,他们所反对的主要是它宣扬的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根本的伦理原则,反对封建卫道者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仍然企图维护的孔学的思想统制。
比如,陈独秀在《古文与孔教》一文中说过,“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在《孔教》一文中,他在反对孔子主张的“根本的伦理道德”的同时,还说过“记者非谓孔教一无可取”这样的话。
当然,这并不是说,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就没有弱点。
这些弱点主要是:第一,他们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思想障碍。
但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
提倡资本主义,并不能够为中国人民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的必然,从而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的改造。
第二,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最优先的地位,以为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就可以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
这显然是天真的、不切实际的。
第三,正如毛泽东后来所指出的:“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即形式主义的方法。
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
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
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就影响了后来这个运动的发展。
”怎样认识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一批先进分子开始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欧美转向俄国,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转向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形成为一股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潮流,这是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和最大收获,也是这个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
如果说,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企图通过学习西方、走资本主义道路来解决中国问题但没有获得成功的话,那么,这个资本主义死胡同的墙壁如今是被推倒了,在马克思主义光辉的照耀下,他们开始看到了展现在前方的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尽管他们在当时发出的声音也还比较微弱,其影响也还没有来得及扩展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但他们的出现,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全新的因素,是中国即将经历伟大事变的发端。
他们所宣传的思想,所从事的事业,是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的。
所以毛泽东说:“这时,也只是在这时,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1.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有没有抛弃五四运动时期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呢?没有。
他们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从而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使它们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首先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陈独秀在开始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时,即指出:“十八世纪以来的‘德谟克拉西’,是那被征服的新兴财产工商阶级,因为自身的共同利害,对于征服阶级的帝王贵族要求权利的旗帜。
”而“如今二十世纪的‘德谟克拉西’,乃是被征服的新兴无产劳动阶级,因为自身的共同利害,对于征服阶级的财产工商界要求权利的旗帜”。
在信仰马克思主义之后,陈独秀更明确地指出,“民主主义只能够代表资产阶级意志”;“共和政治为少数资本阶级所把持”,“要用他来造成多数幸福,简直是妄想”;多数人要享有民主权利,必须铲除少数人享有的阶级特权,改变“大多数的无产劳动者困苦不自由”这种“不合于‘德谟克拉西’的状况”。
这样,他们就把少数人的民主和多数人的民主,资产阶级的民主和劳动阶级的民主区分了开来。
显然,提倡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民主,这不是对民主的否定,而是把民主提到了更高级的层次、扩展到了更广泛的范围,从而把民主的旗帜真正地高扬了。
至于科学,陈独秀这时认为,研究社会科学,我们应当“用科学的方法从客观上潜心研究人事物质底分析”,不应当“天天用冥想的方法从主观上来解决宇宙人生问题”。
而“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学或社会学,都是以这种科学归纳法作根据,所以都可相信的,都有根据的”。
“所以现代的人都称马克思的学说为科学的社会学”,“为科学的社会主义”。
显然,提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研究社会,这不是对科学的否定,而是真正使科学方法的运用不再局限于对自然界研究的领域,而且扩展到了对人类社会、历史研究的领域中去。
这不是科学精神的进一步高扬又是什么呢?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参加者们所从事的反对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启蒙工作呢?没有。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一开始就是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坚决批判者。
由于他们运用新的思想武器即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来解析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他们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启蒙学者的弱点,从而把反封建的启蒙工作有力地引向深入、推向前进了。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比以前的启蒙学者用进化论思想来否定孔子学说在现代生活的权威更进了一步,“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他们指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学说之所以支配中国人心两千年,“因他是适应二干余年来未曾变动的农业经济组织反映出来的产物,因他是中国大家族主义的表层构造,因为经济上有他的基础”;这种学说由于“不能适应中国现代的生活,现代的社会”,随着传统的农业经济的变动以及相应的大家族制度的解体,它的崩颓粉碎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这样,他们就揭示了封建主义思想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它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人们的基本行为规范的价值。
其次,与人以往启蒙学者主要运用个人主义思想来批判纲常、名教之类不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成为这种批判的思想武器。
他们指出,绝对的个人自由是不可能有的,普遍的个性解放离不开整个社会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