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学案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解题训练学案
古典诗词表达技巧鉴赏解题训练学案教学园地11-08 22221.阅读下面的这首南朝古诗,回答问题。
别范安成沈约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①。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②。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注】①易:看得轻易。
前期:来日重见之期。
②难重持:难得再有持杯共饮的机会了。
(1)诗中的“易”与“难”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诗虚实结合,哪一句是虚写?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1)“易”与“难”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少年与暮年不同人生阶段对离别的感受。
少年时,不知离别的愁苦;暮年时方知离别的愁苦,担忧难有再会的机会了。
诗人以前者衬托(或反衬)后者,表达此时与朋友离别的凄伤之情。
(2)虚写的是第七句,它表达的意思是:分别以后,即使在梦中也难以相会,更不用说在现实中了。
这强化了全诗的感情,深化了诗歌的主旨。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听流人水调子①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第三句在写法上虚实结合,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实写景物,描绘出层层山岭雨雾迷蒙的视觉形象;虚写音乐,以比喻的手法描绘出了音乐复叠、繁促的听觉形象。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学案
④细节描写:必须抓住细小的动作、细小的情节,来展现人物的形象、心理。
例如:张籍《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பைடு நூலகம்开封。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既是一个心理的细节描写,又是一个行动的细节描写。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⑴借景抒情:
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
再如: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含蓄。(借助于景、物、人、事来传情达意,含蓄、委婉、蕴藉。)
又如:赵师秀《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闲敲棋子落灯花”就是一处细节描写。
⑤动静结合(有声与无声):
在动静结合的描写过程中往往采用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衬动、以静写动(以有声写无声,以无声写有声)的写法。例如: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例如: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 学案
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指出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能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3、能根据题目要求,用通顺的语言,规范答题。
二、考点解析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看,一切用以提高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阐述观点所采用的各种手法。
“表达技巧”是广义综合概念,它有时与“艺术特色”“表达特色”“艺术技巧(手法)”等概念是同义词。
一般来说“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艺术构思)。
三、自主学习1、表达技巧分类:2、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
增强了感染力。
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以小见大,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如:烽火连三月的“烽火”代指战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帆”代船。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辞》;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长恨歌》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表达委婉含蓄,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互文:诗句精炼,意蕴仍在。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主人下马客在船。
《琵琶行》3、提醒: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实则大同小异。
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四、提问方式1、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对某个诗句的表达技巧,略加分析。
3、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4、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5、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6、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7、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俺的定稿)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学生版)doc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学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的常用手法和常见题型。
2、掌握表达技巧类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的常用手法和常见题型。
2、掌握表达技巧类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
三、教学过程【自学质疑】【积累运用】表达技巧分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结构技巧:见《步步高》第158-161页提问方式: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或:该句(联、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鉴赏·修辞【自学质疑】【精讲点拨】【例题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步骤一)“浮云”比喻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的忧国忧君忧民之情。
(步骤三)请概括答题步骤:【交流展示】【精讲点拨】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 (2009重庆卷)[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萧?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矫正反馈】鉴赏·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自学质疑】【精讲点拨】【例题分析】: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高考古典诗词艺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学案
高考古典诗词艺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学案学案博苑09-15 0817高考古典诗词艺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例析学习并掌握诗词艺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点;2、在鉴赏训练过程中提高辨析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学习重点学习和掌握鉴赏古诗词的知识点,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学习难点提高鉴赏能力特别是形成并强化解题必需的语言表述能力。
学习方法1、例析与质疑2、训练与交流3、交流与点拨学习内容与步骤诗歌形象(一).形象古诗词中的形象,就是以语言为手段而创造的艺术形象,也称文学形象,包括广义文学形象和狭义文学形象。
广义的文学形象泛指文学作品中整个的形象性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
狭义的文学形象是指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角色、典型人物、主人公、抒情主人公等含义相同或相近。
我们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应采用广义的形象概念。
1.人物形象: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2.景物形象: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 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2) 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3.动作形象:就是通过动作进行描摹刻画,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
(1)鉴赏依据——人物的动作行为。
(2)鉴赏角度——通过人物的动作行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意象古诗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鉴赏古诗表达技巧之篇章结构(1)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学案11鉴赏古诗表达技巧之篇章结构课前预习一、篇章结构考点解读:古诗词的结构是体现诗歌形式之美、反映社会内容、表现诗人感情的重要手段。
赏析其结构形式要整体分析诗的结构特点,体会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和对诗词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1.先景后情以景结情2.重章叠句铺垫照应过渡3.开篇点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对比。
结构技巧:技法解密:1、认识诗歌结构特点古诗词通常的结构形式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写景叙事为议论抒情作铺垫,而观点态度、思想感情也一定在写景叙事的基础上阐发。
除此之外,还应特别注意以下结构特点: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照应、情景分写、情景合写、小中见大、画龙点睛、起承转合。
2、寻找诗词中的标志性语言如在以时空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句子;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要注意末尾卒章显志的抒情议论句。
技法分解:一、古诗词形象与情感的关系:其中心是景(事、物)情(或主旨)的关系先景(事)后情(大多如此)按照景与情的先后顺序先情后景以景结情1、先景后情诗歌多先写景造境,而后再在此基础上抒怀。
村行【宋】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中首先细致地描写了秋天的景色尾联陡转,以“惆怅”引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2、先情后景下笔即写情,对诗歌而言,有点类似开门见山。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王勃《山中》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高中语文 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学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动静结合的手法及其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析古诗鉴赏中“动静”类型题的答题步骤。
3、学会规范答题。
学习重点1、认识动静结合的手法及其在诗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析古诗鉴赏中“动静”类型题的答题步骤。
学习难点学会规范答题。
一、明确概念动静结合:诗歌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就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别有意味的情趣。
有以静衬动的,有以动衬静的,也有动静互相衬托的。
动静结合的作用:(1)使得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2)使得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3)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如亲历其境的现场感;(4)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5)能更好地渲染环境气氛。
二、初步感知诗人将动与静巧妙地统一在诗歌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动静手法的一项是()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李白《秋浦歌其一》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的《入若耶溪》三、合作探究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5分)探究答案:答题步骤:四、学以致用兰溪棹歌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1.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
2.棹(zho)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5分)答:五、课后练习秋蕊香张耒(lěi)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
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上阕寓情于景,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5分)答:。
高考古典诗词艺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学案2
高考古典诗词艺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学案2学案博苑2011-09-16 15465d56b7b40102drpf高考古典诗词艺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鉴赏学案2学习目标1、通过例析学习并掌握诗词艺术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点;2、在鉴赏训练过程中提高辨析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学习重点学习和掌握鉴赏古诗词的知识点,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
学习难点提高鉴赏能力特别是形成并强化解题必需的语言表述能力。
学习方法1、例析与质疑2、训练与交流3、交流与点拨学习内容与步骤诗歌的语言(一).语言美1.准确传神如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2.言简意丰如许浑的《金陵怀古》云“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复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后人认为,若中间两联删去,“则气象雄张,不下太白绝句”。
确实,删削以后,全诗呈现出净化以后的透明状态,更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3.富有弹性“弹性”指精练的文字表现的各个意象之间,有大量的可供读者联想、想象的空白。
①省略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如此。
②模糊性(多义性)提供合理联想的线索,使欣赏者有多种美的体味与探寻的欲望,从而作出多样的然而合理解释的好方法。
如李煜《浪淘沙》有句云“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俞平伯认为可有四种解释一是说春归何处,可以标点如下“天上?人间?”一是表示感叹之意,春天去了天上人间,可标点如下“天上!人间!”一是对比之意,从前是天上,现在是人间。
还有认为,流水落花指别时的容易,“春去也”指相见时的难。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及结构技巧导学案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及结构技巧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知表现手法及结构技巧概念(重点)2、明确诗歌表现手法、结构技巧高考常见设问方式3、通过例题分析,提升答题技巧与规范(难点)一、导:相关知识梳理(早读完成,课堂检查)【高考真题再现】①“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采用何种表现手法?(2011江苏卷)②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赏析。
(2014年全国二卷)③前人认为全诗的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2009年江西卷)④这首诗首联抒情有什么特点?(2011年江西卷)【题型一:鉴赏表现手法】一、常见表现手法梳理(一)表现手法之写景手法写景手法常见的思考方向1、各种修辞(详见上节学案)2、观察的角度高低、远近的结合,俯视、仰视,按空间顺序多角度写景方法,能使所写景物层次分明,立体生动,读者可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3、各种感官的结合五觉结合是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来写景,利用各种感官多角度写景,景物富于立体感,鲜明生动。
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4、色彩渲染。
如王禹偁《村行》: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5、其他常用的写景手法①动静结合,可分为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等写法。
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泉水流淌的清音衬托山林的幽静。
②点面结合,“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在写景状物时点面结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马子严的《阮郎归·西湖春暮》(2014年安徽卷)中上片的“香红渐渐稀”是面的描写,下片的“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点面结合,细腻传神写出了春意阑珊的景象。
③正侧结合,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正面描写是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从与景物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景物的特点就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高考语文复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之动静结合 学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动静结合【学习目标】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系统地掌握动静结合的表达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一、课前导入《归园田居》(其一)中运用多种手法来写景,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描写的是近处的静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写的是远处的动景。
这几句诗采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幽静淳朴的田园风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动静结合就是在写景时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根据动静结合的方式和艺术效果,把这种手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动景和静景皆为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没有侧重。
如《敕勒歌》中“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是静景,写出了天空的空阔、辽远,原野的碧绿、无垠。
“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动景。
诗人由静而动,变单调为多彩,使得草原的勃勃生机呼之欲出。
2.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幽深。
动景是陪衬,静景是重点,是基调。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本诗主要写春山夜晚之静。
但“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景,诗人以动衬静,收到了精妙的艺术效果。
3.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增强动感。
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群山万壑赴荆门”,一个“赴”字将静止的写成了动态的,突出了景物特点和诗人的心境。
4.化动为静,化有声为无声。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化动为静,将流动的水比作挂在山间的巨大白练,突出了瀑布的色泽和气势特点,生动形象。
二、典题例析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参考译文】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睁开眼就能望见云雾缭绕的山峰。
落日西垂,鸟儿在晩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原野显得格外闲静。
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登上这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
古代诗歌教案
古代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掌握不同朝代的代表性诗人及其代表作品。
2.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创作古体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
3.指导学生学会写古体诗,通过创作来体验古代诗歌的魅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诗人头像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古代诗人有关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对古代诗歌的好奇心。
2.讲解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10分钟)适当陈述古代诗歌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重点介绍汉赋、魏晋乐府、唐诗和宋词等四个时期的代表性诗歌形式和作品。
3.欣赏古代诗歌的经典作品(20分钟)选取数首不同时期的古代诗歌,根据诗歌的题材、意境等特点,进行分析讲解。
比如,选取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进行解读。
并导入相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的内涵。
4.让学生亲自动手写古体诗(20分钟)让学生自由选择一首已学过的古代诗歌,或是对某个主题进行创作古体诗。
教导学生古体诗的格式和写作技巧。
让学生体验古代诗歌的韵律美和表达方式,并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元素,提高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5.展示和分享(15分钟)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古体诗进行展示和分享。
通过交流和互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6.课堂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诗歌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学习成果。
四、课堂评价在学生创作古体诗之后,可以根据学生诗歌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和打分。
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听课笔记等方面来评价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位古代诗人,阅读该诗人的代表作品,并撰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
要求学生在读后感中对该诗人的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体现出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鉴赏古诗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修辞类)(1)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学案10鉴赏古诗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修辞类)课前预习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此外还有双关、对比、互文、通感、顶针等。
【技法解密】1.明辨修辞手法对修辞手法的正确鉴赏和评价,其前提是明确各种修辞手法的构成、特点,要区分一些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对比与衬托,借代与借喻,设问与反问。
2.洞悉表达效果鉴赏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重点不是辨识和判断,而是分析体会修辞的妙处,即分析表达效果,体会对其塑造形象、抒发情感、体会主旨的作用。
如通感可以使色彩有温度,使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从而创造出更加鲜明的形象,开拓出新颖的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常见辞格表达效果: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增强语势,强化感情。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通感: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
1、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描摹事物形象生动的作用,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唐朝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例1]阅读下列一面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表达技巧复习学案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
2.知道诗歌鉴赏中关于考查表达技巧的常见题型。
3.能够熟练作答表达技巧的题型。
学习重点目标2、3课时安排6课时一、考点阐释鉴赏诗词的表达技巧主要考查三个方面: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二、考点透析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表达技巧的种类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式。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2)表现手法:联想、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相衬、景情理合一等。
(3)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4)材料取舍:主次、详略、繁简等。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5)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用典、互文等。
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是一起连用的。
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1)烘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郎赤壁。
诗歌鉴赏 修辞手法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修辞手法》学案姓名:___班级___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掌握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二、掌握答题步骤,提高规范答题能力三、提高理解鉴赏诗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重点一、掌握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及作用二、掌握答题步骤,提高规范答题能力学习难点提高理解鉴赏诗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难点提高理解鉴赏诗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过程】1、自主阅读《优化设计》第197页有关理论文字(8分钟)(1)系统掌握表达技巧的知识体系(将下表缺失的修辞手法补写完整)(2)依次阅读“悉题型”、“晓招式”、“循规范”,弄清楚“考什么”、“答什么”、“怎么答”。
(3)理解并记住第197页和第198页表格中修辞及作用(利用早晚读或课下时间背诵)。
2、重点学习《优化设计》第198页典题3(20分钟)(1)通过自读、合作交流疏通诗意,初步理解诗歌。
(2)独立完成习题。
(3)抽检学生展示所拟答案。
(4)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交流,并借鉴参考答案,统一规范答题标准。
3、学生独立完成典题2。
(10分钟)4、作业:课下完成典题1。
第二课时2、重点学习《优化设计》第199页典题4(20分钟)(1)通过自读、合作交流疏通诗意,初步理解诗歌。
(2)独立完成习题。
(3)抽检学生展示所拟答案。
(4)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交流,并借鉴参考答案,统一规范答题标准。
3、学生独立完成典题2和[即学即练] (18分钟)。
4、作业:背诵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及作用。
高中诗词表现手法赏析教案
高中诗词表现手法赏析教案我们要明确教学目标。
本节课旨在通过对经典诗词的赏析,让学生掌握常见的诗词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并能运用这些手法进行简单的创作。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是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
我们将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为案例,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
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详细解析每首诗的内容和形式,点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例如,在《静夜思》中,我们可以分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的意象美。
诗人通过“明月光”与“地上霜”的比喻,既表现了夜晚的宁静,又寄托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春望》中,杜甫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深刻感慨。
这里的“国破”与“山河在”形成鲜明对比,既有历史的沉重感,也有自然的生机勃勃。
通过对这种对比手法的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对自然的赞美。
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互动式教学。
鼓励学生主动发言,分享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在点评时,不仅肯定学生的见解,还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拓宽思路。
教师还可以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诗词的理解。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后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
比如,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诗词,运用所学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并尝试创作一首自己的诗。
这样的作业既能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又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燕歌行》《李凭箜篌引》学案 (含答案)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常见表现手法——《燕歌行》《李凭箜篌引》复习学案(教师版)【复习目标】1.理解诗歌主要内容、艺术手法及情感,并能会背,会默写这两首诗歌;2.积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学会找出诗句中运用了何种手法;3.掌握表现手法的解题策略。
【学习过程】任务活动一:诵读《燕歌行》,本诗多处运用了一种表现手法来突出诗歌的主旨,请你找出来并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对比1、出师时的铺张扬厉和战败后的困苦凄凉的对比。
诗人用“攒金伐鼓”“旌施逶迤”渲染出师时的声势浩大,用“破”“下”等动词写出了出师时将士一往无前的勇猛气势。
与下文惨败的悲凉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2、敌军和我军的对比。
敌军凶残有气势3、战士和将领的对比。
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战士何等质朴勇敢!而带兵将领却侍宠贪功、纵情声色,“岂顾勋”一词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4、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征人思妇断肠与战事不能结束对比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
5、李广和将领的对比。
诗人以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的名将李广来讽刺时下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本兵的指挥将领。
任务活动二:诵读《李凭箜篌引》,本诗在描写音乐时,运用哪些表现手法?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
“吴丝蜀桐”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高秋”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与“深秋”“暮秋”之类相比,更富意蕴。
“张”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
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案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分类,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词、曲等。
2. 古代诗歌的特点:节奏、韵律、对仗、意象等。
3. 古代诗歌的分类: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咏物诗等。
4. 鉴赏方法:了解作者背景、分析意象、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等。
5. 教学实例: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进行诗歌鉴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和鉴赏方法。
2. 难点: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以及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或音频形式,展示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和鉴赏方法。
3. 实践:以《登鹳雀楼》为例,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鉴赏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6. 作业: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一首古代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体会诗歌的美。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单元测试:在单元结束后,进行诗歌鉴赏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学案教学博苑07-29 1131古代诗歌表达技巧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综合运用文章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国画的传统技法的具体情况;2、结合上述三种情况来学习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重点难点鉴赏古典诗歌中所用的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一、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古典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明确: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古典诗词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排除“说明”这种表达方式。
二、古典诗词中表达方式例析。
1.记叙记叙笔法中的“抑扬”“卒章显志”等手法常被应用到诗歌中。
试举例言之。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就是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方式先叙被拒的扫兴,后写意外的惊喜,游园看似不值,实际很值。
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祠堂的典型景物,五、六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最后两句写出了此次寻找的目的,是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惋惜,更是抒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卒章显志。
2.描写描写运用到诗歌中,主要有环境描写、外貌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但这些描写有时是互相交叉的。
试举几例。
点绛唇(宋)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整首词对荡秋千的少女进行了外貌描写、行动描写。
但最后三句尤其精妙,再写少女外貌、行动的同时,也写出了少女既害羞又想见来人的复杂心理,同时“嗅青梅”这个动作又是一个细节描写。
细微的情节往往有更大的作用,在诗歌中尤其不能忽视。
少年行(唐)李白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一个仪表潇洒的贵公子游春归来,豪饮买醉的场面跃然纸上如在目前。
这里纯粹是用了正面描写。
社日(唐)王驾鹅湖山下稻梁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前两句正面描写了社日的举办环境,第三句桑柘影斜的描写点出了社日结束的时间,最后一句尤其写得好,表面写很多人喝醉的场面,实际是在侧面描写社日的热闹景象,这句既填补了没有正面描写社日场景的空白,有照应了开头写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这里用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谒金门(南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王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首词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词的一开头作了环境描写:春风搅动了池水,更搅动了思妇的心。
接着两句是行动描写,写思妇在开满花的小径上无精打采地逗着鸳鸯玩,漫不经心的把杏花放在手上揉搓的无聊,“手挼红杏蕊”又是细节描写,一个“挼”字,把此事的无聊展现无遗。
下阕开头两句运用行动、外貌描写一个独倚阑干,无心梳头的少妇,这里写少妇无心梳头实际是写无人欣赏的苦闷心理,又是心理描写。
最后两句既是神态外貌描写又是心理描写,猜想丈夫快要还家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3.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和托物言志(托物喻理)三种。
举例说明。
南园(唐)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在诗里,李贺把自己想要建功立业的情感毫不矫饰地直接抒发出来,这就是典型的直抒胸臆。
三闾庙(唐)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诗的前两句写屈原的怨恨像沅湘之水一样无穷无尽。
后两句以景结情,让人去深刻体味,以秋风萧瑟之景写出了深挚的悲凉,是同情屈原还是感伤自己?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夜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的最后一句就属于用典抒情(“后庭花”用南朝陈后主宠爱张丽华唱《后庭花》亡国故事),讽刺那些达官贵人不关心国家命运的堕落生活。
王安石《桂枝香》词,“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与杜牧同出一辙。
宋人辛弃疾词最喜用典,高中学过他的《永遇乐》《水龙吟》都是用典抒情的典范。
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插秧歌(唐)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卜算子(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以上三首诗,就是运用托物言志(托物喻理)的手法。
4.议论议论运用到诗歌中,说白了就是抒情,所以诗歌鉴赏中,不必谈议论。
宋代诗人好以议论入诗。
例如高中课本中陆游的《书愤》的最后两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就是议论抒情。
上面提到李贺的《南园》,“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也是这种用法。
二、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成为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借代、夸张、双关、衬托。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中,碧玉、丝绦、剪刀都是比喻,同时春风被拟人化。
闺意献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应试举子朱庆馀此诗本意在问水部郎中张籍自己文章写得好坏,却把二人关系直接比拟成夫妻关系,又把主考官直接比拟成公婆,把诗歌写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被认为是对偶的典范。
律诗本来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对偶)就可以了,此时不但四联每联都对仗,第一联中还构成当句对,即“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
其中“渚清”的“清”字被借用作“青”和“沙白”的“白”相对,这叫做“借对”。
李商隐的诗《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被借用作“苍”和“蓝”相对,也是“借对“。
对偶是诗歌最常见的手法。
越中览古(唐)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而今唯有鹧鸪飞。
此诗中,古今对比明显。
(双调)蟾宫曲(元)阿鲁威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江东,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诗开头便提出问题,谁是英雄?后面回答:曹操、孙权、诸葛亮。
有问有答,属于设问。
日日(唐)李商隐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此诗的后两句用反问(只问不答,答在问中)的手法,把诗人那种“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蓬”的日日忙碌不得空闲的生活含蓄的揭示出来。
上面提到的李贺《南园》诗,最后一句“若个书生万户侯?”也属于这种反问。
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里用了四处借代:干戈代战争,山河代国家,丹心代爱国情怀,汗青代史册。
夸张的修辞手法,在李白的《蜀道难》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对蜀道的描写就是。
夸张都是为了渲染。
竹枝词(唐)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里最后一句的“晴”字就是用双关笔法。
“晴”谐音“情”。
上面提到的《插秧歌》中,“六根清净方为稻”中的“稻”谐音“道”也是双关。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使用的就是衬托中的反衬,以动衬静。
另外像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杜甫《旅夜书怀》中“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都是这种用法。
三、国画的传统技法被应用到诗歌的表现中1.渲染对所写对象进行突出的形容描写例如,李白《蜀道难》中对蜀道的描写。
渲染往往借助夸张手法来实现。
2.烘托用正面描写其它事物来侧面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方法。
例如,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此诗中,前十句属于渲染,后四句就是烘托。
3.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寥寥数笔就写出事物的特征。
说白了,白描就是叙述。
试举两例。
田家(唐)聂夷中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宫词(唐)张祜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第一首诗叙述了田家的悲惨生活,粮食还未收成管家已准备好征税。
第二首叙述了远离家乡在深宫中失去二十年人身自由的宫女的怨恨之情。
4.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意义。
我国古代诗歌中,很多物象具有象征意义。
例如,月亮、菊花、梅花、松、莲、梧桐、杜鹃、鹧鸪等等。
李白的《静夜思》中月亮城了团员的象征。
黄巢《咏菊花》中“我花开尽百花杀”菊花象征叛逆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梅花成了高洁之士的象征。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青松象征了顽强不屈的精神。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莲不正是通达政治的君子吗?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正是写出郑重凄凉悲伤。
杜鹃的叫声是“不如归去”,所以常常成为思乡游子悲苦的象征,秦观《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游子思乡之苦毕现。
鹧鸪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常常成为行人(被征服役之人)、思妇悲苦的象征,温庭筠《菩萨蛮》中“妾有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中“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正是写出了思妇行人的悲伤。
5.虚实结合虚写与实写相辅相成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以上两例均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