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检测体系建立步骤

合集下载

浅谈企业计量最高标准器具体系建立控制方法

浅谈企业计量最高标准器具体系建立控制方法

从上式可知:
同种类同级别计量器具的数量乘以一年内检定次数,
,>1,且f值越高,建立标准的可行性也越大;
如果测量漫备的检定数量多,使用频繁,使用率高,
,=1时,则处于可建可不建的临界状态;
检定周期短,则为工艺流程的关键检测设备,例如企
,(1,则不宜建立标准,且,越小可行性越小;
业的量块、万能量具、压力表等测量设备。针对这类
计量检定工作。如:量块、砝码等计量标准装置对检 定环境的要求较高,其温度控制在20cc±l℃,梯度 变化不大于±O 5℃,因此要考虑温度控制区域或采 用控制进人实验室人数等方法来满足要求。对于检定 环境要求不高的计量标准器具.采用符合实验室建立 的基本环境条件要求来满足即可,如热电偶检定装 置。另外为减小温度误差还可考虑把测量标准与被检 测量设备放在同一温度下进行等温来保证检定结果的 正确性。 2.3计量技术报告的编制
(2)建立计量最高标准器具一定要配套。否则, 就不能严格按照计量检定规程要求逐项检定,出现漏 检现象。如建立质量标准(砝码)必须要有相应准确 度的天平;建立压力标准需要有相应准确度的活塞压 力计或标准压力表等。其次,测量标准和配套设备必 须实行周期检定,取得检定证书,并建立技术档案和 设备台帐来管理。
测量设备检定/校准工作是企业产品质量保障体 系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作。建立企业计量最高标准 器具体系不单是为企业科研生产量值传递准确提供及 时有力的可靠计量保障,体现企业在计量技术基础建 设的综合实力;而且每年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检定/ 校准费用。
[收稿日期]2013—09 O
工业计量埘3年增刊2
随着企业科研生产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 术、新工艺的引进,使得在生产过程的测量设备配备 也越来先进,体现在测量设备综合了多参数测量、多 专业量值溯源,测量准确度越来越高等。怎样合理建 立公企业计量最高标准器具.不断完善和持续发展计 量最高标准器具体系来满足和保障企业科研生产的需 求,确保量值传递的准确可靠,叉能兼顾到企业在计 量最高标准器具建立的资金合理投入.是企业计量技 术基础建立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笔者结合多年 来对企业计量最高标准器具体系的建立和管理工作来 论述建立计量最高标准器具体系的控制方法。 1建立企业计量最高标准器具体系决策分析

工程计量检测制度

工程计量检测制度

工程计量检测制度一、总则1. 本制度旨在规范工程项目的计量检测工作,确保工程量的准确性,为工程结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承接的所有工程项目,所有参与工程计量检测的人员必须严格遵守。

3. 计量检测工作应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确保每一项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组织管理1. 公司应设立专门的计量检测部门,负责统筹管理所有工程项目的计量检测工作。

2. 计量检测部门应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检测设备,保证检测工作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3. 计量检测人员应定期接受专业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计量检测流程1. 工程项目开工前,计量检测部门应根据工程特点和施工图纸,制定详细的计量检测计划。

2. 施工过程中,计量检测人员应按照计划进行现场检测,记录检测数据,并形成初步的计量报告。

3. 计量报告应由项目负责人审核确认后,方可作为工程结算的依据。

4. 对于存在争议的计量问题,应及时召开协调会议,由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共同研究解决。

四、质量控制1. 计量检测工作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对于关键工程量的检测,应采用双重检测或交叉检测的方式,以消除人为误差。

3. 计量检测部门应定期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设备的精确度。

五、责任与处罚1. 计量检测人员应对其提供的检测数据负责,如有弄虚作假行为,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2.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计量检测工作,确保检测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3. 对于违反本制度规定的行为,公司将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公司管理层负责解释。

2. 本制度如有更新,将及时通知各相关部门和人员。

计量检测机构程序文件

计量检测机构程序文件

计量检测机构程序文件一、引言计量检测机构程序文件是计量检测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它明确了机构在执行计量检测过程中的各项规定和要求,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程序文件旨在为计量检测机构提供一个通用的参考框架,以便机构能够建立和完善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检测水平,满足客户需求。

二、程序文件的目的1、确保计量检测机构的检测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

2、提高计量检测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检测能力,提升客户满意度。

3、实现计量检测机构的持续改进和自我完善,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程序文件的范围本程序文件适用于计量检测机构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等。

同时,本程序文件也可作为计量检测机构对外的服务和沟通指南。

四、程序文件的内容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维护和持续改进等方面的规定。

2、人员与培训:明确人员职责、资格要求、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等方面的规定。

3、设施与设备管理:规定设施、设备的配置、维护、保养和使用等方面的要求。

4、检测方法与程序:明确各类检测项目的检测方法、程序、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要求。

5、检测结果的处理与报告:包括检测结果的分析、评价、报告撰写、审核和批准等方面的规定。

6、客户反馈与投诉处理:明确客户反馈和投诉的接收、处理、跟进和记录等方面的要求。

7、质量记录与档案管理:规定质量记录的分类、填写、保管和查阅等方面的要求。

8、其他附加规定:根据机构实际情况,可在此部分添加其他必要的规定。

五、程序文件的实施与监督1、计量检测机构应确保所有部门和人员了解并遵守本程序文件的要求。

2、质量管理部门应负责监督本程序文件的实施,定期进行内审和外审,确保体系的有效性和符合性。

3、对于不符合项,质量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并跟踪整改情况,确保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4、计量检测机构应定期对程序文件进行评审和更新,以确保其适应国家法规的变化和市场的发展需求。

计量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计量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装备维修技术》2021年第13期计量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于 汇 王 赫 田昊川 (中国船舶集团第703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6)摘 要:目前,我国的计量工程建设的发展迅速,为了进一步落实《加快计量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响应国家“互联网+”战略,按照国家信息化建设总体要求,构建计量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计量系统”)。

计量系统建设依托信息化管理方式,使用对象包括行政监管人员、技术机构、企事业单位。

通过该平台的搭建和运用,一是能够促进依法履职,显著提升政府计量监管水平和服务效能;二是能够系统地归集整理掌握计量信息数据、去碎片化,拓展计量检测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服务水平,进一步理顺、规范与优化计量管理,加速各类对象的量值溯源体系建设;三是有利于推动企业量值溯源的便利性、产品质量的控制和内部计量器具的管理能力,加强数据统计分析、挖掘利用,有效辅助执法、建标等计量工作统筹决策,增强工作科学性,快速提升计量服务水平。

关键词:计量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引言目前计量管理的手段未能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现代计量管理总体质量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的计量管理长期以来一直由行政主管部门主导,采用自上而下的监督管理模式,更多的是以行政化手段进行强制管理,没有把计量管理工作当作一个完整的过程来实施控制,即便是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缺乏创新的服务方式、缺乏有机互补,没有形成互相促进计量管理发展的良性机制。

社会计量资源利用率低,对企业计量活动管得过多过死,一定程度妨碍了企业的发展。

这种模式计划性强、权威性高、科研技术机构国家投资建设实力雄厚,但是主要靠行政干预,管理过多过死、机构庞大、浪费多,效益差。

1计量业务平台设计实现计量检定和溯源校准、其他授权管理,承担有关委托抽查工作及其他测试服务管理。

系统能够对计量器具、证书、原始记录等计量信息过程化管控。

具有签名管理自动化、打印控制集中化、版本升级智能化、统计查询多样化等特点。

计量检测管理体系运行保持

计量检测管理体系运行保持

试论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的运行与保持摘要: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推行,企业计量检测管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结合计量工作实际,谈一谈企业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的运行与保持。

关键词:计量管理体系运行保持1992年1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1002-1国际标准的第一版,1994年,我国以gb/t19022.1—1994《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第一部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计量工作走上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道路。

从这时起,我国企业计量工作及计量管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对推动我国计量工作,提高计量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企业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各国在计量管理工作上的交流和统一发展,200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了当代世界计量管理领域的新标准—iso10012:2013,我国于当年等同采用了这一标准并颁布实施,新标准的颁布标志着企业计量工作的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这种形势下,企业按照新保准宣传培训并建立新的计量管理体系实施管理就成为时之所需。

二、企业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的运行与保持企业计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保持主要是靠体系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信息交流、质量控制及监督、文件管理、检查结果评估以及审核等运行机制实现的。

因此,在计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应该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宣传和培训在企业体系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组织内部员工计量意识不强,知识和技能匮乏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宣传和培训是体系运行乃至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

首先,由企业计量管理部门组织对与体系相关的职能部门、分管领导及各科室的计量员进行宣传,加强认识,提高相应的知识技能,使其达到正确理解、熟练掌握及自觉执行相关文件的目的。

其次,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

培训的内容和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点:国家确定的计量方针的培训,计量意识的培训,计量检测管理体系知识的培训(包括一些世界这一领域的发展形势及新标准的认知等等),从而增强计量工作对组织和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的意识。

计量检测制度

计量检测制度

计量检测制度计量检测是指对于使用和制造单位生产和使用的各类定量产品、量具和计量器具进行检测的一项重要工作。

计量检测制度是保障质量和技术保证的重要措施,为保证生产和服务产品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

计量检测制度体系计量检测制度体系是指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来组织、实施计量检测活动的一套完整的制度架构。

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国家计量检测法律法规国家计量检测法律法规是计量检测工作的基础,是确保计量检测工作合法、规范、有效的法定文件。

国家计量检测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计量标准法》、《计量器具检定管理规定》、《计量单位仪表工作规程》等。

2. 计量检测标准规范计量检测标准规范是计量检测的技术依据,是确保计量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统一的技术文件。

计量检测标准规范主要包括《计量器具检定规程》、《计量器具使用验证规范》、《检定方法与检定程序规范》等。

计量检测组织架构是指依据计量检测法律法规的规定,由国家或者地方的计量检测机构、企事业单位的计量检测室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组成的计量检测组织体系。

4. 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计量检测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计量检测结果质量的关键保障,是以规范、透明、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计量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

5. 人员资质认证制度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是保障计量检测人员技能和素质的重要制度,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对计量检测人员的能力与素质进行评估和认证。

计量检测制度实施计量检测制度的实施是实现计量检测制度体系的根本目的。

具体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 编制计量检测制度文件根据国家计量检测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组织架构,编制计量检测制度文件,明确计量检测行为的规范和流程。

2. 制定计量检测流程根据计量检测制度文件,制定计量检测活动流程、计量器具检定程序和检测方法、人员资质管理规范等。

3. 指派计量检测人员根据人员资质认证制度,指派具备相关资质认证的计量检测人员参与计量检测活动。

计量体系的建立

计量体系的建立

1、目的 保证在投产或提供服务前配备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预期使用要求的计量设备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生产经营中使用的计量设备的配备 3、职责 (1)设计、工艺、质量、供销、能源、安全、环保等部门分别负责提出新产品 设计、工艺控制、质量检验、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安全检测、环保监测中 对计量设备的预期使用要求,按要求配备计量检测设备并对检测能力进行分 析,编制计量检测能力分析表 (2)计量设备采购部分按计量设备配备计划采购计量设备 (3)计量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对各部门提出的语气使用要求和计量设备配备 计划进行评审,并对配备计划的实施结果进行验证
三、建立计量体系的要求
• 1.明确目的: • 2.系统优化: • 3.预防为主:
§2
计量体系建立的步骤和要求
• 一、策划和设计 • 1.教育培训、统一认识。 • 2.组织落实、拟定实施。a体系建设的总体 规划;b制定计量方针和目标;c按职能部 门进行计量职能的分解;d组织具体计划的 编制和实施。 • 3.现状调查和分析
• 4)作为计量体系一部分的计量体系程序,其范围的详细 程序应取决于工作的复杂程度、所用的方法,以及开展这 项活动涉及人员所需的技能和培训。 • 5)所有的文件化程序都应简练、明确和易懂并规定所采 用的方式和合格的判定准则。 • 6)以相同的结构和格式编排每个文件化程度,便于使用 者熟悉适合于每项要求的固定方法,也增进了系统的满足 规范要求的可能性。
4、工作流程 (1)新产品设计部门按新产品开发计划,提出新产品开发中对计量设备的预期使用要求, 并按要求提出计量设备配备计划,并进行检测能力分析 (2)工艺部门按工艺文件的要求提出生产工艺过程中对计量设备的预期使用要求,按要 求提出计量设备配备计划,并进行检测能力分析 (3)质量部门按技术文件、产品标准,提出原材料、零部件及终端产品检验对计量设备 的语气使用要求,按要求提出计量设备配备计划,并进行检测能力分析。 (4)经营管理、能源管理、安全和环保管理部门按有关文件、规范的要求,提出对计量 设备的预期要求,按要求提出配备计划,并进行计量检测能力分析。 (5)计量部门会同有关技术、设备部门,对各部门提出的预期使用要求、计量设备配备 计划以及计量检测能力分析进行评审。 评审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预期使用要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b计划配备的计量设备计量特性对预期使用要求的符号性; c计量设备的量值溯源的可行性; d计量设备实际使用的环境要求; e计量设备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的合理性; f计量检测能力分析的准确性等。 (6)经评审合格的,交有关领导批准后,由设备采购部门组织实施。评审不合格的由 原提出部门重新研究后再次评审。 (7)计量部门负责对实施后的计量设备配备情况进行现场验证;并将验证结果形成记 录。 (8)在验证结束后,由计量检测能力分析表的编制部门将能力分析表整理后归档,并 编入计量管理文件。

计量检测合格体系确认和测量管理体系

计量检测合格体系确认和测量管理体系

计量检测合格体系确认和测量管理体系题目:探讨计量检测合格体系确认和测量管理体系一、引言在当今社会,计量检测合格体系确认和测量管理体系在各行各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在产品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下面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对这一主题展开全面评估。

二、计量检测合格体系确认1. 计量检测合格体系的定义计量检测合格体系是指对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进行检验和确认,以确保其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计量检测合格体系的确认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2. 计量检测合格体系的重要性通过计量检测合格体系确认,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减少缺陷品的出现,保障用户的权益和安全。

而且,合格的计量检测体系也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必备条件,可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3. 实施计量检测合格体系的难点和挑战尽管计量检测合格体系确认对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其实施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比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起完善的体系需要时间和成本。

三、测量管理体系1. 测量管理体系的概念测量管理体系是指对企业内部的测量设备和工具进行管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保证生产过程中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的重要手段。

2. 测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测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提高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减少测量误差和不确定性。

通过对测量设备的定期校准和维护,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

3. 测量管理体系的不足和改进尽管测量管理体系在保证产品质量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测量设备的管理不规范、员工培训和意识不足等问题。

需要对测量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地改进和优化。

四、总结和展望通过对计量检测合格体系确认和测量管理体系的深入探讨,可以看出其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制造业的进步,这一主题也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计量检测管理制度

计量检测管理制度

计量检测管理制度(标准版)1.引言计量检测是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为加强计量检测管理,提高计量检测水平,确保计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2.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从事计量检测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

3.管理体系3.1计量检测组织机构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计量检测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检查计量检测工作。

计量检测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或经授权承担计量检测任务;(2)具备相应的计量检测设备、设施和技术人员;(3)建立健全计量检测管理制度,确保计量检测活动规范、有序进行。

3.2计量检测人员计量检测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计量检测专业知识,熟悉计量法律法规;(2)具备相应的工作经验和技能;(3)持有国家或行业认可的计量检测资格证书。

3.3计量检测设备计量检测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1)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2)具有检定合格证书或校准证书;(3)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和检定。

4.计量检测活动4.1计量检定计量检定是指对计量器具的计量性能进行检验、评定和确认的活动。

计量检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依法进行,确保计量检定结果具有法律效力;(2)科学、公正、准确、可靠;(3)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

4.2计量校准计量校准是指对计量器具的示值或实际测量能力进行检验、调整和确认的活动。

计量校准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保计量器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依据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3)记录完整、可追溯。

4.3计量检测数据处理计量检测数据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真实、客观、准确;(2)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3)记录完整、可追溯。

5.计量检测质量控制5.1计量检测设备管理(1)建立计量检测设备台帐,详细记录设备的基本信息、检定或校准情况;(2)制定计量检测设备维护、保养和检定计划,确保设备正常运行;(3)对计量检测设备进行分类管理,明确设备的使用范围和责任人员。

计量检测机构程序文件

计量检测机构程序文件

引言:一、程序文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二、程序文件的制定与体系建设三、程序文件的内容及相关要求四、程序文件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五、程序文件的持续改进和监督正文:一、程序文件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1.程序文件的定义和范围程序文件是指计量检测机构为规范和管理计量检测活动而制定的文件集合,包括标准操作规程、检测方法和要求、质量控制程序、验收和认可程序等。

2.程序文件的重要性程序文件对于计量检测机构的正常运转和质量保障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明确了各项工作的标准和流程,为检测活动提供了依据,降低了错误和风险,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程序文件的制定与体系建设1.程序文件的制定原则程序文件的制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法律法规的要求、技术标准的要求、客户需求的要求以及组织自身的要求等。

2.程序文件体系的建设程序文件体系是指为了保证程序文件的一致性和可管理性而建立的一套框架。

它包括程序文件的分类和编号、制定和修订程序文件的流程、程序文件的归档和控制等。

三、程序文件的内容及相关要求1.标准操作规程标准操作规程是程序文件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规定了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操作步骤和技术指标等。

标准操作规程需要根据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编制。

2.检测方法和要求检测方法和要求是指针对不同类别、不同项目的检测所制定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要求。

它们需要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并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质量控制程序质量控制程序是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措施。

它们包括从样品采集到结果判定的全过程控制,以及周期性的质量评审和内部审核等。

4.验收和认可程序验收和认可程序是为了确认计量检测机构的能力和资质而建立的一套程序。

它们需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合作,确保机构的合法性和可信度。

五、程序文件的实施和执行过程1.程序文件的宣贯和培训程序文件的实施需要进行宣贯和培训工作,确保相关人员理解和掌握程序文件的内容和要求,以便正确执行。

电测计量标准实验室的建标

电测计量标准实验室的建标

电测计量标准实验室的建标电测计量是电力系统运行管理和电能计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测计量标准实验室的建设是确保电测计量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介绍电测计量标准实验室的建标过程。

一、建标目的和意义电测计量标准实验室主要用于开展电测计量设备和系统的标定、检定、测量、试验和研究工作,确保电测计量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管理水平,保障电能计量公平、公正、公开。

建标标准实验室可以提供可靠的电测计量数据对比基准,为电能计量结算提供科学依据,为电力系统运行提供优质电能计量服务。

二、建标条件和要求1. 建立标准实验室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包括实验室建筑、环境控制、设备仪器等。

实验室建筑要求电磁屏蔽、防静电、防湿、防尘、防火等功能,确保实验室内外环境稳定可靠,不受外界干扰。

2. 实验室需要配备一定的设备仪器,包括标准电能表、标准信号发生器、高精度测量仪器等。

这些设备仪器需要具备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确保测量结果可靠准确。

3. 实验室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标准操作规程、检测程序、质量记录等,确保实验室工作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

三、建标步骤和过程1. 建树组织架构:根据实验室的需求和规模确定组织架构,划定职责和权限,确保实验室运行的高效性和规范性。

2. 设计实验室布局:根据实验室的功能和硬件条件,对实验室进行合理布局设计,确保实验室的功能性和安全性。

3. 采购设备仪器:根据实验室需求,选购合适的设备仪器,并对设备仪器进行安装和调试,确保其能够满足实验室的标定需求。

4.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管理手册和操作规程,明确实验室各项工作的流程和标准,确保实验室的工作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

5. 培训实验员工: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实验操作水平和质量意识,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进行标定检定: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对实验室设备仪器进行标定和检定,建立可靠的基准,确保实验室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计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说明书

计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说明书

计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说明书为推进计量检测管理方面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满足对各计量检测技术机构信息化管理的需求,特建设“计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

目的是使计量检测工作在全系统、全寿命监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计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建立“计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是设备信息化保障的基本要求。

设备种类多,技术含量高,对计量检测校准的实时性、精确性要求更高,因此设备的计量检测校准也必须跟上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只有积极推进计量检测信息化发展,才能充分利用计量检测技术能力,有效解决计量检测信息体系不完善、力量不足、手段滞后的问题,使得计量检测有效地掌握。

2)建立“计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是计量检测管理工作精细化的基础条件。

计量检测技术机构多,分布范围广,保障任务复杂,如何有效的管理,通过管理的精细化,实现计量检测保障力量和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优化配置,是计量检测保障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计量检测管理的信息手段建设,是解决该问题的有力抓手。

3)建立“计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是进一步提高设备的要求。

高新技术设备的研发需要发展新的测量技术手段,提供科学的计量检测测试方法,实行严格的测量质量控制。

信息化建设是规范计量检测技术机构工作流程、提高计量检测保障效率、形成整体技术合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提升计量检测校准的信息化水平,也是提高设备所必须坚持的方向。

4)建立“计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是计量检测技术机构高效有序开展工作的需求。

通过“计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到各计量检测站人员配置、标准考核、认可时间等方面的情况,同时通过信息系统,可以将管理单位有关通知通告、规章制度、标准规程等计量检测资料进行及时网上发布,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为计量检测技术机构高效有序地开展工作提供保障和条件。

因此,建立“计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对计量检测保障能力提高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计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概述通过建立“计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使得管理机关与计量检测技术机构之间、计量检测技术机构之间信息快速、有效地转递、各项工作规范一致,信息资源有效共享,实现计量检测工作管理的信息化。

第二章 计量综合知识 第六节 计量技术机构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_conv

第二章 计量综合知识  第六节 计量技术机构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_conv
* 随后各省、市也按照40条考核细则的要求,对所属市、县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组织了考核。对计量检定机构的考核侧重于行政管理,对加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 1999年根据国家局的要求,按照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关于法制计量实验室的管理和特殊要求,并结合我国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特点,依据《计量法》及其有关配套规章对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提出的各项法制性要求,在全面参考了ISO/IECI7025和IS09000: 2000等国际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JJFI069-2000《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以此作为我国法定计量检定机构的考核准则。
(不参与任何影响公正性或职业道德的活动的要求 )
5) 规定机构的组织和管理结构,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
(规定组织和管理结构以及质量、技术和支持服务之间关系的要求 )
6) 规定对检定、校准和检测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验证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及相互关系;
1. 机构管理层对良好职业行为和为顾客提供检定、校准和检测服务质量的承诺;
2. 管理层关于机构服务标准的声明;
3. 与质量有关的管理体系的目的;
4. 要求机构所有与检定、校准和检测活动有关的人员熟悉与之相关的质量文件,并在工作中执行这些政策和程序;
(三)程序文件
机构应编制程序文件。程序文件与质量手册一起共同构成对整个管理体系的描述。程序文件的范围应覆盖《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或有关标准的要求,其详略程度应取决于相关工作的复杂程度、使用的方法、以及开展相应工作所涉及的人员技能和培训。
(管理类、技术类)
(工作质量不受任何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和影响 )
3) 有形成文件的政策和程序,以保护顾客的机密信息和所有权,包括具有保护电子文档和电子传输结果的程序;

计量体系的设计与建立

计量体系的设计与建立

;
(2 ) 能 防 止 误 差 超 出 规定 的允 许误 差 极 限
,

等 并形 成文 字材料

,

评 审 的 内容 有 企 业 计 量 机 构 的 组
, ,
早发 现 问题
及 时 采 取 措 施 进 行 修正
,
;
(3 ) 充分 考虑 全
织形 式是 否 适应 企业 计量工 作 的需要 企 业计量 的管 理 制 度 计 量文 件 是 否 都 符 合 企 业 实 际 有 哪 些 需 作 调

等形 成 文 件 以保 证 每 种 程 序使 用 的 连 续 性 和 测 量 结

专 兼职 人 员)
专门 负 责 统 筹 安 排 此 项 工 作

其 基 本职
,
果的有效性
、 。
能 是 贯彻 执 行 国家 计 量 法 令 法 规 和 条 例 制 订 本 企业

;
建 立 完 善 有关 记 录 的 文 件
、 、 、
的 计 量 性能 该 设 备 能达 到 的 计 员 性 能 满 足性 能 要 求
`

保 证 检 测 工 作 的 科学 性 严 肃 性 有 效 性 连 续 性 及 可 溯源性
1
斤 需要 的条 件
、 、
建 立 完善 计 量检 定 管 理的 文 件体 系 这 个 体 系
,
{


者饱 位
黑 龙 江 省 技 术监 督 局

要 经 企 业领 导 认 可升 签 发 企 业 计 量 工 作管 理 办 法 ( 或 实 施 细 则 )

如编制溯 源的规定 溯源 的程 序 各种标
、 、 、

计量认证与高校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建立

计量认证与高校检测实验室质量体系建立
法 律 责任 和 实验 室 的 独 立 性 、公 正 性 方 面 ; ( 2) 素。 质 量 方 针 是 陈 述 实 验 室 达 到 良好 工 作 水 平 和 检 验 服 务 质 量 的 宗 旨 和 原 则 , 为 制 定 检 测 质 量 目标 、
指标 和方 案提 供 框架 依据 。如笔 者单 位 的质 量 方针 是 :科学 检测 、规范 管理 、诚信 守约 、优质 高 效 。 质量 管 理 体 系 运 行 模 式 ,又 称 为 P C 模 DA 式 , 见 图 1 图 中各 符 号 的 含 义 为 : 】 。
深刻 领 会 《 审 准 则 》 的 内 涵 ,准确 地 按 《 审 评 评 准则 》 全要 素 建 立 质 量 体 系 、及 其 质 量 体 系 文 件 并贯 彻 实施 ,即建 立一 套行 之 有效 的全面 质量 管理
体 系是 通过 计量认 证 的重要 方 法 。
P质 量规 划 ( 划 ) 策 。为 实 现 实 验 室 质 量 方 针 而 确 定 的 质 量 目标 或 指 标 、工 作 重 点 、行 动 步 骤 和 资源措 施 等 。 D实 施 与 运 行 ,执 行 P质 量 规 划 ,使 质 量 管 理 体 系正常 运转 。 c检 查 和 纠 正 措 施 (内 审 ),检 查 质 量 体 系 运 行 中 出 现 的 问 题 。找 出 影 响检 测 实 验 质 量 的 原 因并
程 。
P C 循 环 的 特 点 是 每 循 环 一 次 ,管 理 质 量 就 D A 提升 一步 ,是一 个不 断上 升 的循 环 ,以保证 质 量体 系 的 运 行 是 持 续 有 效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并 不 断 改 进 ,实现 实 验室 的管 理 目标 。
维普资讯

企业如何建立测量管理体系

企业如何建立测量管理体系

企业如何建立测量管理体系摘要:在实施新标准过程中,企业领导应该十分重视计量工作,并加大计量工作的统管力度,本文对如何建立测量管理体系进行简要的剖析,旨在能为有关部门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企业;计量检测;管理体系一、领导重视是完善企业计量检测体系的前提gb/19022-2003 is0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以下简称“新标准”)对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和所授权的负有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计量检测体系过程中的职责和权限有了新的、明确的规定.这对于按照新标准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计量检测体系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为建立、实施和持续改进计量检测体系提供了组织保证。

在实施新标准的过程中,企业领导应十分重视计量工作,成立由公司、车间和各级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计量管理委员会,白上而下地加强了管理,加大了企业计量工作的统管力度。

总经理、主管副总经理始终参与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中关键问题的决策,关心、布置、检查工作,经常与各部门共同协商和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协商各部门的横向关系,坚持抓宣贯、抓落实、抓整改,并在人、财、物上给予了保证。

各部门的领导积极支持配合,严格按要求开展本部门工作。

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参与下,体系的工作顺利地开展起来。

二、学习宣传是完善企业计量检测体系的基础1.明确完善企业计量检测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生产操作控制对测量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强。

而生产装置自动控制的实现,使人在正常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装置的操作控制能力被弱化,因此对测量与控制设备的准确性、重复性要求更高了,对测量数据的要求也更高了。

这也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管理和有效监控。

而以数据管理为核心、以测量设备管理为基础、以测量过程控制为手段的计量检测体系的建立,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管理控制手段。

因此,提高计控管理水平,是精益生产的前提,是衡量一个企业管理技术水平的标准,是保证企业优质低耗、安全环保,取得良好效益与声誉的重要手段。

浅谈企业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浅谈企业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浅谈企业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刘捷 张静宇【摘 要】文章结合实际,介绍了企业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的具体做法,并对新版体系文件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计量;体系;建立;运行1992年1月15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10012-1国际标准的第一版。

1994年,我国以GB/T19022.1-1994(idtISO10012-1:1992)《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第一部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体系》国家标准正式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企业计量工作走上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道路。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国企业计量工作实施了计量管理体系的完善和确认,对推动我国计量工作,提高我国计量工作的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和建立,企业计量管理工作越来越显得重要。

结合我公司计量工作的实际,谈一谈企业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一、企业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1994年GB/T19022.1标准颁布以来,集团公司积极学习和消化,并多次派出计量管理人员参加国家和地区举办的GB/T19022.1标准宣贯培训班,策划、建立了集团公司的计量管理体系。

于1997年通过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的现场评审,于1998年获得“完善计量检测体系合格证书”。

这是当时国家计量行政部门给予企业在计量管理方面达到规定要求的最高层次的承认和证明。

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各国的计量管理和计量技术工作统一发展。

经过世界各国计量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个以当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计量科学为基础,反映当代世界计量管理领域成功经验的新标准ISO10012:2003于2003年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

我国于当年等同采用了这一标准并予以颁布实施,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包含了许多对计量工作的新认识、新观念和新要求。

新标准的颁布标志着企业计量工作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2004年以来,集团公司先后派出多人参加国家、地区举办的新标准宣贯、培训。

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紧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凸显的问题。

在中国,这个问题更加严峻,不仅因为地理环境的限制,在一些地区,人为的污染也装置了水资源的供给。

因此,为了更好的管理和保护水资源,不断的完善监测计量的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讨论水资源普及、应用及通过实际项目实现监测计量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一、监测计量体系的必要性1.对于水资源,为什么要建立检测体系?水是人类必需的资源之一。

而水的需要不仅仅体现在我们的日常饮用和生活之中,商用、工业,以及农业的需求都需要丰富的水资源。

可是,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水资源受到了很大的污染和损害,水供应不足和质量问题也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建立检测体系,按照最优的方案对水的供需机制进行调节和管理,可以更好的预测未来的供需可能性,并能够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2.监测计量体系应该包括哪些项目?在建立计量体系之前,需要对于现有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监控方案。

目前,检测水资源主要关注的对象是水的总体质量、水的总耗用趋势、水的污染程度、水的供应趋势,以及水的质量和水与环境的关系。

因此,建立监测计量体系应该包括水质监测、水量监测、水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方面等项目。

这些项目的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案也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定制。

3.监测计量体系的建立对于水资源工作的影响?建立监测计量体系,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它解决了目前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困扰所有工作人员的问题,如数据不精度、缺失、效率低等困扰。

因此,相比于以前的计划模式,建立检测体系可以提高水资源管理的精度和效率,预见的水需求和供应不匹配的可能性,并立即采取措施解决问题。

此外,计量体系的建立还可为可追溯性和监督机制进行管理和保护规定提供依据。

二、建立监测计量体系的实施方案1.设计监测计量体系的理念作为一种新的水资源检测体系,建立监测计量体系不仅是一个装置工程,更是一种运行理念。

计量检测建设方案

计量检测建设方案

计量检测建设方案一、方案目标本方案旨在建立一个科学、系统、有效的计量检测体系,以满足公司对于产品质量、生产过程控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通过本方案的实施,提高计量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检测范围与内容1.检测范围:涵盖公司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计量检测需求,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测,生产设备、仪器仪表的校准与检测,能源、环境等方面的计量检测等。

2.检测内容:根据不同的检测范围和需求,制定详细的检测项目和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外观、尺寸、性能、安全等方面的检测。

三、检测方法与技术1.检测方法:根据不同的检测内容,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如抽样检验、全数检验、感官检验、理化检验等。

2.技术要求: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技术,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不断跟踪行业动态,更新和完善计量检测技术。

四、检测设备与工具1.设备选择:根据检测需求和预算,选购合适的计量检测设备和工具,确保其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2.设备维护:建立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设备和工具进行检查、保养和校准,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效果。

五、检测流程与步骤1.制定检测计划:根据生产计划和客户需求,制定详细的检测计划。

2.抽样与标识:按照检测计划进行抽样,并对样品进行标识和记录。

3.检测实施:按照规定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检测,并记录检测数据。

4.数据分析与处理: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产品质量状况,提出改进意见。

5.报告编制:根据检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制详细的检测报告。

6.结果反馈与跟踪:将检测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改进方案进行跟踪验证。

7.文件存档:将相关文件资料进行归档整理,以便后续查阅和使用。

六、数据分析与处理1.数据来源:包括但不限于计量检测数据、生产数据、质量记录等。

2.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量检测体系建立步骤
1、建立计量检测体系组织机构,确定专兼职计量人员;
2、进行计量检测体系有关标准、规范的宣贯和培训;
3、确认完善计量检测手册、程序文件;
4、进行计量检测体系手册、程序文件的宣贯及计量基础知识、法定计量单位的培训,职责必须明确、理解、实施;
5、同时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对计量人员的培训(内审员2名以上、专兼职计量人员、自校人员、产品最终检验人员、关键测量过程
操作人员等),培训效果评价;
6、任命计量人员或发放上岗证。

编制计量人员一览表;
7、实施二级培训(各部门对部门所有员工的培训,内容:手册和程序文件及其他计量知识);
8、完善测量设备总帐,务必做到帐、物相符,各部门建立分台帐,单独建立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台帐;
9、完善计量设备(管理目录)(分类,确认间隔管理办法);
10、编制完善重要原材料、零部件计量验收细则,并实施活动;
11、编制完善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并实施;
12、编制完善能源管理制度,对电、水等能耗实施统计、汇总、分析;
13、完善补充质量管理要求的所有内容;
14、编制完善收集计量检测体系有关的所有记录;
15、编制记录清单,明确保存部门,确定唯一性标识;
16、编制测量用软件管理办法一览表,并实施控制;
17、编制完善内外部顾客满意度调查表;
18、将顾客满意度调查情况汇总、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19、制订质量总目标。

将总目标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形成各部门分目标。

编制质量目标完成情况,统计检查表;
20、各部门对本部门的质量目标进行实施、检查。

职能部门对各部门质量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实施监督检查,形成检查报告;
21、完善标识管理,重新明确确定使用标识;
22、收集、计量检测体系有关外来文件,编制文件一览表;
23、编制测量设备配置计划;
24、重新完善明确测量设备流转管理的程序及相关内容;
25、编制测量设备年度确认计划,实验室环境控制一览表及记录;
26、完善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间隔调整的管理及调整确认间隔控制管理;
27、统计测量设备确认率,确认合格率;
28、对关键测量设备实施计量确认后的验证,编制测量设备计量确认验证表;
29、策划识别确认关键测量过程,形成文件;
30、编制实施测量过程控制规范;
31、编制评定关键测量过程测量不确定;
32、编制完善量值溯源图;
33、编制自校测量设备的自校方法;
34、对关键测量过程实施控制,编制关键测量过程项目检查表及过程记录表;
35、编制完善外购测量设备合格供方清单并进行评价;
36、编制完善外购设备合格供方清单并进行评价;
37、编制计量检测体系日常监督巡查记录表并实施检查;
38、编制内审计划,检查表实施内审,完成内审;
39、协助做好管理评审工作;
40、准备外审应对资料及外审工作的要求;
41、计量标准:
①证书,原始记录,规范性
②技术报告,申请书,履历书填写的正确性;
③量值溯源图、不确定度评定;
④标准器及配套设备是否齐全;
⑤技术资料是否完整(操作程序、维护保养等)
42、工作协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