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关于学生童年期心理创伤的研究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思想工作,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学生在童年期有过创伤性经历后在学习、生活中总是不能表现自我,大部分有过创伤性经历的人都会产生心理问题,这就像在人生历程中埋下的定时炸弹,随时会因为一些其他诱因造成爆发,不仅对个体造成严重的心理影响,还会伤及他人,成为社会的一个隐患。

一、童年期创伤概念的界定

在DSM-IV中,美国临床心理学家Jnogsma进行了有关儿童虐待描述,将童年创伤作了以下具体界定:第一,患者童年情绪上痛苦,产生了适应不良的应对机制,表现出分裂现象(心因性的神游症、多重人格、恍惚状态、人格解体)和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第二,患者童年曾受过虐待(包括肉体、性或情感方面)。第三,患者父母工作太忙、不在身边忽视患者在躯体或感情。第四,患者童年生活混乱,父母有心理疾病、反社会行为,经常乱交异性伴侣,患者在儿时频繁更换看护人,多继父母兄弟姐妹、年纪较小时背负经济压力。第五,患者父母苛刻、完美主义,经常贬低、过多批评使患者感到威胁,或者有些监护人过分虔心某种宗教或信条。第六,患者形成与早期痛苦生活经历有关的压抑愤怒、非理性恐惧、低自尊、抑郁或焦?]不安等行为。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造成的影响

在儿童时期,童年创伤的短期影响主要是“躯体虐待所造成的身体伤害由轻(青肿、擦伤)到重(骨折、内脏出血、昏迷),甚至是器质性损伤和器官脏器功能性损伤,乃至生命垂危”。上述损伤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破坏了正常生理功能,甚至造成终生伤残。大量相关心理治疗实践研究显示,患者早年若遭受过不良刺激,极易产生持久影响,现已有许多案例显示,部分心理疾患甚至躯体疾病归咎于童年期心理创伤。

(一)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

患者在婴幼儿、童年期受到虐待、情感忽视,造成了扣带回、杏仁核、眶前叶、海马回的损伤或代谢异常,形成共情缺陷,引发反社会人格障碍。相关调查显示,在儿童期受到严重虐待的儿童产生对抗社会的暴力行为的几率较大,受虐儿童的人格异常发生率是正常儿童的4倍。儿时受躯体虐待的成人行为粗暴残忍,常出现激越行为,反社会人格增多且犯罪趋势较一般人高。

(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易诱发抑郁症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患者在成年后是否产生抑郁问题可以根据儿童期心理创伤进行预测。童年期创伤性经历会增加成人期患抑郁风险,有48.5%的抑郁患者童年期都经历过创伤。

(三)缺乏共情能力

一些患者童年期受过情感虐待或情感忽视后缺乏共情能力,对人冷漠。一则真实案例发生在我国四川省,两个孩子被母亲关她从小遭受情感这位年轻母亲在孤儿院长大,在家里活活饿死,

的极度忽视,缺乏共情能力,无法体会别人的痛苦,最终酿成如此恶果。

(四)潜意识中的心灵创伤

弗洛伊德认为:即使成年后,童年期的心理创伤在意识层面已被遗忘,但其所受的创伤仍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和焦虑形成心理暗流,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发生冲突,心理暗流就会爆发出来,表现为各种心理疾患。

(五)童年期心理创伤对神经生理机能的损害

虐待会导致神经通路异常,儿童期极度的情感忽视会造成神经生理上发生改变,不能正常发育。澳大利亚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躯体虐待、情感忽视会引起海马回、杏仁核、大脑眶前叶、扣带回发育,扰乱正常代谢,导致儿童认知能力、执行能力、共情能力、情绪情感的发展缓慢。

三、缓解童年期心理创伤的方法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的心理创伤

我国有部分山村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缺少家庭温暖,形成心理问题。16岁以下是农

村留守儿童形成心理问题的年龄界定点,分为学前和学后两阶段,其中在学前阶段,父母精心呵护、教育孩子,但长期的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他人监护,甚至无人监护,导致留守儿童无法获得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成长存在严重安全问题,父母长期不且农村生活环境及条件相对较差,儿童得不到安全监管,在身边,

溺水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所以,综合考虑上述问题,有关监护人要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少有的回家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给予孩子更多陪伴,让孩子能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关,不要忽视孩子的情感问题。家长要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平时多打电话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在孩子有情感问题时及时解决。

(二)针对单亲家庭的成长创伤

不健全的家庭结构会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对孩子形成心理创伤,使子女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影响心理健康。单亲家庭学生的抑郁程度较高,学生心理障碍较严重,表现为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等特点。这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家庭结构不健全,只能获取部分关爱,失去与一方家长沟通的机会,心灵蒙上一层阴影,产生异样心理。针对于单亲家庭学生,学校应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接受现实、接纳自我、振作向上克服自卑、自负心理。

(三)针对父母粗暴的养育创伤

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关调查显示,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高的一般出于民主型家庭。父母惩罚为手段纠正孩子错误,子女往往缺乏安全感,表现出神经质、失落寡欢、敏感多疑;而父母过分干涉或保护导致学生丧失自信、自卑易怒、自我否定。父母养育方式是形成学生自我概念的基础,而自我概念是否完整、是否积极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家长要斟

酌教育方式,选择民主、开放、包容的养育方式,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四、童年期心理创伤的预防方法(一)建立安全型亲子依恋关系

婴幼儿到童年期时孩子受到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情感忽视,会破坏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形成反抗矛盾性依恋或混乱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亲子关系。相比较之下,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幼儿,易对他人建立信任感,能形成高自尊的人格特征;而回避型依恋的婴幼儿易焦虑、缺乏自信,对人际交往有障碍;而具有混乱型依恋关系的?胗锥?则会惶恐不安、退缩、缺乏自信,反抗矛盾型的依恋关系则会导致婴幼儿极度谨慎、自我封闭。

家长要想从源头上防治童年期心理创伤,必须充分的照看、养护儿童,日常亲密的照料、陪伴,给予慈爱的抚触、拥抱,着力打造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避免因监护人的虐待、忽视而不慎建立了不良亲子关系。

(二)对儿童进行生命教育

“哪种事情最让你伤心?”这项调查中,有占51%的受访者认为“亲人的死亡”最为伤心。所以家长要对少年儿童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明白人的生死不可避免,是一种自然现象。充分认知生命的特征,减轻儿童的恐惧与悲伤,这种教育性防御机制为第一级预防机制,主要面向正常儿童、教育工作者,养护者要掌握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的知识,减少创伤性事件发生几率,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儿童能够正常承受、应对。第二级干预机制的场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