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
区域大地构造学题库

区域大地构造学复习资料—资源2班一名词解释1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成因、运动、动力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构造地质学分支学科2 区域地质学:是大地构造学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研究区域地质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岩石圈形成、发育和演化的基本规律,以及各类地质矿产的成矿规律和分布特征。
3 构造旋回:地槽从开始活动下陷接受沉积到最后褶皱上升成为褶皱山系的整个构造发展过程。
4 构造序列:是指按各次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或相对的先后关系排列而成的构造演化顺序5 岩石圈:是指软流圈之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具有较强的刚性。
6低速高导层: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7地槽:是地层厚度巨大、岩层强烈褶皱、呈狭长带状分布的山脉,它曾经是地壳强烈活动区。
8地台:是地层厚度较小、岩层褶皱平缓、甚至近乎水平、地势平缓的广大地区,它是地壳上相对稳定的地区。
9复理石建造: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呈韵律性交互出现。
10磨拉石建造:建造物质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11构造回返:地槽从前期下陷活动转变为后期强烈褶皱上升的构造状况变化12构造层:一次构造旋回时间内受地壳运动的作用(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而形成的一套综合地质体。
13板块三联点:如果有三个板块相交,分割三个板块的边界交会于一点。
14被动大陆边缘:又称大西洋型大陆边缘或稳定大陆边缘,构造上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伸展作用体制下大陆岩石圈减薄和大幅度沉陷形成的活动微弱的大陆边缘15活动大陆边缘: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或活动大陆边缘,是洋陆汇聚、大洋板块向毗邻大陆板块之下俯冲消减形成的强烈活动的大陆边缘16蛇绿岩套:是一套基性—超基性岩和深海含放射虫的硅质岩的共生组合体,代表了洋壳的典型剖面。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构造地质学中,地壳运动的直接证据是:A. 岩石的变质作用B. 地震的发生C. 地壳的厚度变化D. 地壳的化学成分2. 以下哪项不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A. 板块边界的类型B. 板块的移动方向C. 板块的厚度D. 板块的相互作用3. 地壳运动中,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通常会导致:A. 地震B. 火山活动C. 地壳的抬升D. 所有以上4. 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是:A. 玄武岩B. 花岗岩C. 石灰岩D. 砂岩5.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形成山脉B. 形成平原C. 形成河流D. 形成湖泊二、填空题1. 地壳运动的直接结果之一是______,它可以改变地表的形态。
2.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被分为数个______,这些板块在地幔的流动作用下相互移动。
3. 地壳运动中,板块的边界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4. 地壳运动可以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
三、简答题1. 描述地壳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解释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一、选择题1. B2. C3. D4. A5. A二、填空题1. 地震2. 板块3. 俯冲带、发散带、转换带4. 地壳运动三、简答题1.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它通过板块的移动、碰撞和分离,影响着地球的表面。
地壳运动可以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降,形成山脉、高原、海沟和裂谷。
同时,地壳运动也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它通过板块的相互作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而引发这些自然灾害。
2.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地壳被分割成数个大小不一的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半固态的地幔上层上。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碰撞、分离和滑移,这些作用力是地壳运动的主要驱动力。
板块的移动导致地壳的抬升、下降,以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
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地球表面许多地质现象,如山脉的形成、海沟的发育和地震带的分布。
大地构造试卷共5套答案

大地构造试卷一一.填空题1优地槽2伸展变形3汇聚板块边缘4归并,交接,包容,重叠二,判断题1错2.对3错4.对5.对三.名词解释1海沟:海沟是海底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达到10000多米。
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如毛里求斯海沟5,564米)的沟槽。
2弧前盆地:亦称外弧凹槽或岛弧—海沟间隙盆地。
它分布在海沟斜坡折点和岩浆弧的前锋之间。
靠近俯冲带一侧常发育挤压褶皱和逆冲断层,靠岩浆弧一侧可以出现正断层。
3 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4. 地台:地台是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
5. 变质双带:在日本或环太平洋的许多地区,常存在发育良好的分别由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变质带组合,称为变质双带。
6.岩石圈:地球上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厚约60~120km的坚硬岩石圈,为地震波的高速带。
7.莫霍面:莫霍面的位置地壳同地幔间的分界面,是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故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或莫氏面)。
8.中央构造带:中央地沟带亦称“大地沟带”、“中央构造带”。
横断日本本州中部的断层地沟带。
西缘为丝鱼川—静冈构造线(又称为系鱼川—静冈构造线)。
北至新澙县,南至爱知县的滨松,全长250公里,大致南北向,呈S形。
东缘由于第四纪火山喷出物的覆盖,界线不明确。
9.。
大洋中脊:中洋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
隆起于洋底中部,并贯穿整个世界大洋,为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山系。
10.蛇绿岩套:是一组由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和基性熔岩以及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套。
选择题1.B2.C3.B4.C5.C五.简答题1.海底扩张的证据:海底岩石比较年轻,不超过2亿年;年龄比较接近的岩层在大洋中脊的两侧对称分布;古老的岩层分布于大陆附近的海沟处,大洋中脊处的岩石最年轻。
2. 壳均衡说(Isostasy)是按照阿基米德原理(轻物质漂浮于液态重物质之上,力求达到均衡的现象),用以解释地壳运动原因的一种假说。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一、填空题1.根据火山岩、蛇绿岩发育程度及构造活动性的大小,地槽的类型可分为冒地槽和优地槽两类。
2.大洋活动带包括大洋裂谷活动带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大陆活动带包括大陆裂谷活动带和大陆边缘活动带3.中国的现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总趋势:东部岩石圈薄50-100km ,西部岩石圈厚130-200km ,中部岩石圈厚度处于过渡。
4.在时间上,地槽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地壳上曾有过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形地带。
5. 地台内部的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地轴、台隆、台拗和台褶带四种类型。
6、地槽内部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优质向斜、冒地向斜、地背斜-褶皱带和边缘拗陷四种类型。
7. 按动力学条件不同,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离散型边界、聚敛型边界和剪切型边界三类。
8.完整的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一般可分为穹窿型起、断裂下陷和陆间裂谷三个阶段。
9. 地槽的发展过程程一般可分为下降阶段、上升阶段和褶皱系发展期三个阶段。
10. 地台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的大地构造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地台内部、地台和活化阶段三个阶段。
11.华北地台的基底是吕梁运动后最终固结的,中晚元古代为沉积盖层发育时期。
12.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台有华北、扬子、塔里木、南海和喜马拉雅辗掩构造13.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槽褶皱区包括北部地槽褶皱、西南地槽褶皱和环太平洋地槽褶皱。
14. 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三条NNE向深断裂带是剡庐断裂、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断裂和台湾纵谷。
15.典型的地槽型沉积建造有硬矽岩建造、复理石、磨拉石、硅质火山岩;典型的地台型沉积建造有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含煤-铝土-铁质岩、红色碎屑岩。
16.随地壳演化,地台的范围因褶皱带的形成而下降,地台的数量则上升。
17.大陆裂谷常见的火山岩组合有超基性岩和碳酸盐岩。
18.据大陆壳速度结构,正常情况下上地壳Vp为 5.7-6.3km/SVp为 6.4-6.7KM/S19.中国的三大深断裂体系分别是古亚洲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
大地构造与中国区域地质练习题

大地构造与中国区域地质期末测试题3一、填空题。
(5题,每题2分,共10分)1、热点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
3、板块边界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岭造山带,主要是中生代的______________运动形成。
4、威尔逊旋回由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六个阶段组成。
二、判断题。
(5题,每题2分,共10分)1、磨拉石建造(磨砾层):出现于褶皱回返期后阶段。
()2、地槽有丰富的矿产,以外生矿床为主。
()3、磨拉石沉积限于褶皱山边和山间的狭窄地带,其后断陷盆地扩大,出现泻湖沉积、含煤沉积和含油岩系,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都比较微弱。
()4、汇聚型边界的地表特征为海沟及年轻造山带。
()5、扬子陆块位于华北板块。
()三、选择题。
(5题,每题2分,共10分)1、我国采用的地槽发展模式基本上可分为几个阶段()。
A、1B、2C、3D、42、可以反映大洋盆地幼年期的是( )。
A、东非裂谷B、红海C、太平洋D、大西洋3、威尔逊旋回将大洋开闭的整个过程分为()个阶段。
A 3B 4C 5D 64、下列不属于蛇绿岩套成分的是()。
A.拉斑玄武岩B.橄榄岩C.辉长岩D.基性熔岩5、下列哪项不是聚敛环境下的盆地()A.海沟盆地B.残留洋盆地C.拗拉古盆地D.周缘前陆盆地四、名词解释。
(10题,每题2分,共20分)1、构造楔:2、岩石圈:3、磨拉石建造:4、地台活化:5、中央造山带:6、三联接合点:7、构造体系:8、克拉通:9、地盾:10、大洋中脊:五、简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1、大陆克拉通(地台)基本地质特征有哪些?2、什么是复理石沉积?3、简述全球现代洋中脊系统的分布特征六、论述题。
大地构造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1.大地构造学:是岩石圈组成、结构、运动及演化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质学分支学科。
2.莫霍面或M界面:在地下几十km深处P波速度从地壳特有的6.2—7.2km/s的范围突然增大到上地幔所特有的8.0—8.2km/s。
这一间断面被称为莫霍面或M界面。
3.古登堡面或G面:P波在大约2900 km深度处从11km/s突然降低到8km/s、S波在这一界面之下消失。
人们把这个间断面称为古登堡面或G面。
4.低速高导层:是指地壳中地震波速低、电导率高的部分,其深度与过去的所谓康氏面相当。
5.异常上地幔:在一些构造活动区之下,存在介于下地壳(Vp=6.5—7.2km/s)和上地幔(Vp=7.9—8.5km/s)正常值之间的低纵波速度层(Vp=7.2—7.7km/s),使M-面不再是一个清晰的界面。
这种具有低纵波速度的区域称为异常上地幔。
6.复理石建造:是地槽沉积建造中的重要类型。
复理石是一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建造,通常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有韵律地交互出现。
7.磨拉石建造:出现于褶皱回返期后阶段。
磨拉石建造通常分布在地槽褶皱带外侧的边缘坳陷中,这个坳陷是由于地槽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补偿性坳陷。
8.优地槽:位于靠近大洋的一侧,称内带,包括一个强烈坳陷的优地槽沟和一个以大洋为界的相对隆起的优地背斜脊,基底属于洋壳,构造活动较强,有蛇绿岩套,沉积物以浊流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火山熔岩。
9.冒地槽:靠近大陆克拉通(或前陆)的一侧,称外带,由一个强烈坳陷的冒地槽沟和一个相对隆起的冒地背斜脊组成,基底属于陆壳,构造活动较弱,没有或很少火山物质,沉积物以陆源碎屑岩和碳酸岩为主。
10.地盾:地台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褶皱期的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
11.地轴:地台相对活动性较大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广泛出露地表,呈长条形轮廓,区内断裂、岩浆活动较强烈。
中科院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复习题答案

分析固定论与活动论大地构造学的主要理论差别所谓固定论是指主张大陆固定、大洋永存,或虽然大陆与海洋位置曾有互换,但也是原地垂直运动的地壳运动观。
与此相对,活动论认为在地质历史时期,不同大陆的位置对于地极以及大陆之间都发生过大规模相对位移。
固定论的代表是槽台学说,基本思路是在早起地壳强烈下降,接受沉积,后期褶皱、抬升成山,且升降运动频繁,故形成一套有韵律性的复理石建造。
地槽从接受巨厚沉积,伴随着蛇绿岩的形成,再经褶皱抬升,伴随着中酸性岩浆活动,最后经长期演化侵蚀转变为地台,这一演化过程成为造山旋回。
但是槽台学说并没有阐明地槽的发生、发展、迁移和封闭的本质,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地壳上会出现长条状的活动带及其间的大面积稳定区。
仅仅着眼于某一区域的自身发展,忽略了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
最重要的是在现今地球上,不能确定地槽到底出现在一个什么样的地质环境。
活动论的代表是板块构造。
固体地球上层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部的塑性软流圈。
侧向上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之间相互运动。
在地幔物质对流、洋中脊推挤、重力滑脱及下行板块的拖拽的作用下,板块发生俯冲消亡形成一系列的沟、弧、盆等构造单元,在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又生长出来。
发生更新的主要是洋壳物质,陆壳也会通过拆沉作用发生小规模的消亡,再通过岩浆底垫或板块俯冲发生垂向和侧向上的增生。
各类板块边缘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从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来看,将板块边缘分为三种类型:分离型板块边界,相当于大洋中脊轴部,两次板块相背离开。
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当两侧板块拉开,软流圈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并添加到两侧板块的后缘上,故又称分离型边界或建设型边界。
以洋脊为中心,向两侧地势逐渐降低,且沉积物厚度逐渐增大。
洋脊新生成的岩石,在海水的作用下发生蛇纹石化。
在大洋中脊顶部,地震集中在极窄的地带,宽度通常不到20公里,这里集中着全球百分之九十的浅源地震。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1. 试题:题目:解释什么是构造地质学,并举例说明。
答案: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上岩石形成、变形和运动的学科。
它关注地壳中的各种构造特征,如山脉、断层、褶皱、岩浆活动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规律。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理现象的形成机制。
例子:山脉:构造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就是山脉的形成与演化。
山脉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貌特征之一,通常由岩石的变形和地壳板块的运动引起。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而形成的,而安第斯山脉则是由南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引起的。
2. 试题:题目: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与分类,并说明地震带的形成。
答案:地震是地球上岩石断裂和释放能量的结果。
主要有以下原因:1) 构造应力积累:地壳中的板块运动导致断层上积累了巨大的构造应力。
2) 断层滑动:当构造应力超过断层的摩擦力,断层将发生滑动,释放能量。
地震根据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浅震、深震、挤压性地震、拉张性地震和剪切性地震。
地震带是指地球上地震活动较为集中的区域,其形成与板块边界和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例如,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由于太平洋板块与其他板块的相互作用,导致该地区地壳不断发生断裂和地震活动,成为全球地震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3. 试题:题目:解释构造地质学中的褶皱,并阐述其形成原理。
答案:在构造地质学中,褶皱是地壳中岩石层发生弯曲的一种现象。
褶皱形成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构造应力:地质构造的应力作用是褶皱形成的直接原因。
压缩(挤压)应力导致岩石层在垂直于应力方向上发生挤压应变,从而形成褶皱。
2) 岩石的变形能力:一般来说,岩石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
当受到挤压应力时,岩石层会产生弯曲而不是断裂,从而形成褶皱。
褶皱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分类:按照褶皱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褶皱的斜度、周期、幅度和形状;按照构造应力的不同,可分为挤压性褶皱和拉张性褶皱;按照褶皱发育方向的不同,可分为对称性褶皱和不对称性褶皱。
区域地质学作业题

区域地质学作业题第一篇:区域地质学作业题1.三叠系地层西藏主要分布区、地层名称、岩性特征答:西藏的三叠系分布很广,层序完整,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沉积类型多样,岩相复杂。
一、喜马拉雅区本区的北界大致西起噶尔藏布,向东顺雅鲁藏布以南到中国国境以北的广大区域。
自南而北有稳定型、过渡型、活动型3种沉积类型,”自然地划分为3个分区。
(一)北喜马拉雅分区 1.下三叠统康沙热组岩性为灰色、浅紫色页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上段为紫红色、灰色中层状灰岩,上部多紫红色并合泥质。
产丰富的菊石、双壳类、牙形石等,与下伏上二叠统整合接触。
2.中三叠统赖布西组岩性为灰、黄绿色页岩,夹含凝灰质粉砂岩、泥质灰岩、泥质页岩。
产菊石、双壳类、腕足类、牙形石、有孔虫等化石,与下伏康沙热组整合接触。
3.上三叠统本分区上三叠统非常发育,厚度很大,化石极为丰富。
自下而上可以分出扎木热组、达沙龙组、曲龙共巴组和德日荣组4个单位。
(1)扎木热组岩性为钙质粉砂岩、石英细砂岩、灰色页岩、生物碎屑灰岩。
产菊石、双壳类、腕足类、苔舞虫、有孔虫及鱼龙碎片。
(2)达沙隆组主要岩性为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砂质或泥质灰岩与钙质粉砂岩。
产菊石、双壳类、腕足类、腹足类、鹦鹅螺等,与下伏扎木热组整合接触。
(3)曲龙共巴组岩性以黑灰色页岩、砂岩为主。
产菊石、双壳类、腹足类化石,与下伏达沙隆组整合接触。
(4)德日荣组岩性为石英砂岩夹砾岩、页岩、白云岩、砂质灰岩。
产双壳类、植物和孢粉,下与由龙共巴组、上与侏罗系均为整合接触。
(二)拉轨岗日分区 1.下、中三叠统吕村群岩性上部为浅灰色薄层泥质砂岩,产菊石和双壳类。
2.上三叠统注如群岩石性质可分上、下两部,下部为深灰色页岩为主,含砂质结核,产菊石;上部是钙质砂岩、细砂岩、长石石英砂岩。
与下伏吕村群整合接触。
(三)仲巴-曲松分区 1.穷果群岩性灰岩、板岩为主,夹一些千枚岩,产菊石,与下伏下二叠统假整合接触,下部产菊石、双壳类。
大地构造与中国区域地质 期末测试题5

大地构造与中国区域地质期末测试题5一、填空题(5题,每空2分,共10分)1、地球圈层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俯冲带的地质活动特征表现在地震、火山、_____、负重力异常、热流值变化、________等6个方面。
3、地壳按结构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大类型。
4、威尔逊旋回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期。
5、地球岩石圈划分为七大板块,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5题,每题2分,共10分)1、大陆-大陆碰撞造山带可以划分为高原,逆冲带,前陆岩石圈挠褶带,造山带根带,前陆或后陆宽广的变形带等几个部分。
()2、.威尔逊旋回包括5个时期。
()3、汇聚型边界的地表特征为海沟及年轻造山带。
()4、我国地质学家黄汲清发展和完善了槽台学说,陈国达提出了低洼学说。
()5、华北地台构造演在中-新生代也有进行。
()三、选择题。
(5题,每题2分,共10分)1、威尔逊旋回将大洋开闭的整个过程分为()个阶段。
A 3B 4C 5D 62、在板块俯冲阶段中发生在陆壳和洋壳之间的俯冲属于()。
A.A型俯冲B.B型俯冲C.C型俯冲3、蛇绿岩的代表层序由下而上是()。
A 橄榄岩、辉长岩、席状基性岩墙、基性熔岩、海相沉积物B 橄榄岩、辉长岩、基性熔岩、席状基性岩墙、海相沉积物C 海相沉积物、席状基性岩、墙基性熔岩、辉长岩、橄榄岩D海相沉积物、基性熔岩、席状基性岩墙、辉长岩、橄榄岩4、古登堡面是哪两个地层间的界面()。
A.地壳与地幔B.上地幔与下地幔C.地幔与地核D.内核与外核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热地幔柱构造体系特征的是()A 热点B 大陆裂谷C 大洋扩张D 造山运动四、名词解释(10题,每题2分,共20分)1、海沟:2、地震波:3、被动大陆边缘:4、拗拉槽:5、地台活化:6、克拉通:7、地缝合线:8、燕山运动:9:大洋中脊:10:优地槽:五、简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构造地质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考试试题及答案(闭卷)一、选择填空:(每一空格3分;60分)1.孔隙流体压力增高,使得剪破裂。
A).容易发生B).不易发生C).正常进行(没有影响)2.“多米诺骨牌”式断层和铲形断层的组合形式与地壳作用有关;叠瓦式断层的组合形式与地壳作用有关。
A).伸展; B).逆冲推覆; C).剪切;3. 当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相反时,地层出露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A).同向弯曲,地形等高线弯曲曲率较大B).同向弯曲,地形等高线弯曲曲率较小C).反向弯曲4.纵弯褶皱指的是引起褶皱的作用力岩层的挤压,使岩层失稳而弯曲;横弯褶皱指的是引起褶皱的作用力岩层的挤压而使岩层发生弯曲的褶皱作用。
A).垂直于,平行于B).斜交,斜交C).平行于,垂直于5.将岩石按照一定的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为劈理。
劈理具有域结构,表现为劈理中的相间的平行排列。
A).片状矿物和粒状矿物B).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C).劈理域和微劈石6.按照线理的形成机制,线理可以分为A型线理和B型线理,其中拉伸线理和矿物生长线理属于;窗棂构造属于,鞘褶皱属于。
A).A型线理B).B型线理C).两者都不是7.一套顺序排列的地层,由于走向断层的影响,常常造成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当走向断层倾向与岩层倾向相反,正断层造成地层_________;逆断层造成地层_____ ___;下降盘出现________。
A).重复; B).缺失; C).老地层; D).新地层8.美国科迪勒拉山区发育的一系列不对称纵列单面山及其间的盆地组成的地貌构造单元称之为。
A). 地堑B). 裂谷C). 盆岭构造9.糜棱岩是Lapworth于1885年提出的,用于描述苏格兰沿莫因断层发育的一种细粒的、具强烈面理化的断层岩。
糜棱岩发育于中。
与原岩相比,糜棱岩的粒度显著,面理和/或线理显著,至少有一种造岩矿物发生明显的。
A).塑性变形B).变小C).增强D).狭窄的高应变带10.在侵入岩的原生破裂构造中,根据侵入岩体顶部原生节理产状一般把原生节理分为Q(横)节理、S(纵)节理、L(层)节理。
构造地质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是地球的哪一部分?A. 大气层B. 水圈C. 岩石圈D. 生物圈答案:C2. 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是什么?A. 玄武岩B. 花岗岩C. 石灰岩D. 页岩答案:B3. 以下哪项不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A. 地球表面由若干刚性板块组成B. 板块之间存在相互作用C. 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D. 所有板块都以相同的速度移动答案:D4. 岩石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形成新的岩石,这个过程被称为什么?A. 变质作用B. 沉积作用C. 岩浆作用D. 风化作用答案:A5. 以下哪种力是构造地质学中最为重要的力?A. 重力B. 磁力C. 张力D. 摩擦力答案:C二、填空题6. 构造地质学中的三大类岩石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7. 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和地质体位置的改变被称为______。
答案:构造运动8. 岩石圈板块之间的主要边界类型包括发散边界、______和______。
答案:收敛边界、走滑边界9. 地震通常发生在板块边界附近的______带。
答案:活动10. 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塑性流动的现象称为______。
答案:塑性变形三、简答题11. 简要说明什么是走滑断层,并给出一个实际的例子。
答案:走滑断层是一种断层类型,其中岩石沿着断层面平行移动,不涉及岩石的上抬或下降。
一个实际的例子是加州的圣安地列斯断层。
12. 解释岩石圈的分层结构,并说明每层的特点。
答案:岩石圈主要由两层组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圈地幔)。
地壳由较轻的硅酸盐岩石组成,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上地幔顶部是岩石圈的一部分,由更重的镁铁质岩石组成,通常在板块构造中与地壳一起移动。
四、论述题13. 论述板块构造学说对现代地质学的影响,并举例说明其在实际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答案:板块构造学说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地球动力学的理解,它解释了地震、火山活动、山脉形成等现象的机制。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 复习题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弱。
( A )A、板状构造B、千枚状构造C、片状构造D、片麻状构造2、流纹构造一般出现于下列哪一种岩石类型。
( C )A、玄武岩B、安山岩C、流纹岩D、粗面岩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 C )。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B、区域变质作用C、埋藏变质作用D、动力变质作用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 D )。
A、中生代B、晚古生代C、早古生代D、新生代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
( A )A、倾伏褶皱B、直立褶皱C、倾斜褶皱D、翻卷褶皱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造称为( A )。
A、飞来峰B、构造窗C、逆掩断层D、冲断层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
( C )A、板状构造B、千枚状构造C、片状构造D、片麻状构造8、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 D )。
A、元古代B、古生代C、中生代D、新生代二、判断题1.岩层的出露宽度只与岩层厚度有关。
(×)2.岩层的走向有两个方位,知道了走向便可换算出倾向。
(×)3.岩层厚度是指岩层顶、底面之间的距离。
(×)4.确定角度不整合主要从沉积、古生物方面。
(×)5.岩层的出露宽度只与岩层厚度及其产状有关。
(×)6.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出露线的弯曲方向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7.直立倾伏褶皱是指轴面直立、枢纽倾伏的褶皱。
(√)8.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是指上、下两套地层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产状不同。
(√)9.正阶步由缓坡至陡坡指示对盘的运动方向。
(√)10.阶梯状断层是由产状大至相同的若干条正断层所组成的断层组合。
(√)三、名词解释1、非透入性构造指仅仅产生于地质体局部或只影响某个别区段的构造叫非透入性构造2、连续劈理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以致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试卷B

××××大学试卷(B卷)
院系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考试课程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考试日期年月日
一、填空题(共26分,每空1分)
1.根据地壳、岩石圈的组成与构造,现今地球表层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可划分为、和。
2.活动大陆边缘可分为型和型。
3.大洋岩石圈主要组成火山岩位于深海沉积物之下,自下而上是、、具火成堆晶结构的、具变质变形结构的。
4.大陆地壳内的构造类型有、、三类。
5.中国的地台有、、、、印度地台北缘;中国的褶皱带有褶皱系、褶皱系、褶皱系及。
6.根据显生宙以来的生物-古地理大区和陆块的亲缘区,我国的三个构造域为、、。
7.传统上将南华纪到三叠纪构造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即:和、阶段。
二、名词解释(共24分,每题3分)
1.构造体系
2.构造层次
3.克拉通
4.地台盖层
5.地缝合线
6.中央造山带
7.构造楔
8.地台活化
三、简答题(共22分)
1.威尔逊旋回为哪六个阶段?各阶段现代的代表是哪里?(6分)2.海底扩张的证据有哪些?(8分)
3.简述扬子地台基底构造演化特征。
(6分)
4.简要阐述青藏高原隆升的机制。
(6分)
四、论述题(共28分)
1.试总结中朝板块的基底构造演化的四阶段特征。
(8分)2.试总结扬子地台活化阶段的特征。
(10分)3.试总结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特征。
(10分)。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是:A. 岩石的分类B. 矿物的组成C. 地壳的构造运动D. 地表的地貌形态2. 地壳中最常见的构造运动是:A. 地震B. 火山活动C. 地壳抬升D. 地壳下沉3. 断层的形成是由于:A. 地壳的抬升B. 地壳的下沉C. 地壳的挤压D. 地壳的膨胀4. 褶皱的形成是由于:A. 地壳的抬升B. 地壳的挤压C. 地壳的下沉D. 地壳的膨胀5. 地壳运动的直接动力是:A. 地球自转B. 地球公转C. 地壳内部热流D. 地壳外部压力6. 地壳运动的类型包括:A.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B. 断层运动和褶皱运动C. 地震运动和火山运动D. 地壳抬升和地壳下沉7. 地壳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不包括:A. 形成山脉B. 形成盆地C. 形成河流D. 形成湖泊8. 地壳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A. 地震灾害B. 火山灾害C. 地壳抬升导致建筑物倒塌D. 所有以上选项9. 地壳运动的研究方法包括:A. 地质勘探B. 地球物理勘探C. 地质年代测定D. 所有以上选项10. 地壳运动的预测方法包括:A. 地震监测B. 地壳形变监测C. 地壳应力监测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1-5 C A C B C6-10 A D C D 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运动及其对______和______的影响的科学。
2. 断层的类型包括______断层、______断层和______断层。
3. 地壳运动的类型主要有______运动和______运动。
4. 地壳运动的直接动力主要来源于______。
5.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包括形成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貌。
答案:1. 地壳结构地表形态2. 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3. 水平垂直4. 地壳内部热流5. 山脉盆地河流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是:A. 矿物的化学成分B. 岩石的物理性质C. 地壳的变形和运动D. 地球的磁场变化2. 地壳中最常见的构造运动是:A. 岩浆活动B. 地震C. 断层运动D. 褶皱运动3. 构造地质学中,断层的分类不包括:A. 正断层B. 逆断层C. 走滑断层D. 沉积断层4. 地壳中褶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A. 地壳的抬升B. 地壳的下降C. 地壳的挤压D. 地壳的膨胀5. 地壳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A. 太阳辐射B. 地球内部的热能C. 月球引力D. 地壳的化学能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构造地质学中,______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构造单元。
7. 地壳的变形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褶皱、断层和______。
8. 逆断层的特点是断层的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而正断层的特点是断层的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走滑断层的特点是断层的两盘沿着断层线平行移动,不发生______。
9. 地壳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这种热能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______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10.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地壳的变形机制,预测地震活动,以及寻找矿产资源等。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2. 解释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并简述其对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13. 描述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断层的类型及其对地质活动的影响。
15. 论述褶皱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质勘探的意义。
五、案例分析题(10分)16. 根据所提供的地质剖面图,分析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并推测可能存在的矿产资源。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 C D B B二、填空题6. 地块7. 断层8. 垂直移动9. 地幔对流10. 地幔对流三、简答题11.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地壳的变形、运动和构造,以及这些构造现象对地表形态、地质活动和矿产资源分布的影响。
大地构造参考答案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作业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非火山外弧:是海沟内侧顶部隆起带,由俯冲作用产生的混杂岩增生楔堆积而成,相对于内侧火山弧而称外弧,岛弧带具有内、外弧的称双弧带。
前陆盆地:介于克拉通与造山带前缘的沉积盆地。
又称山前坳陷、前渊。
前陆是指克拉通与冒地斜相邻的部分。
优地槽:指含有强烈火山活动的地槽。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岩石组成的地球外壳固体圈层。
古地磁:各地质时代的岩石常具有不同的剩磁特征,成为研究古磁场的“化石”。
蛇绿岩套:在洋脊处形成一种特殊的岩浆岩组合,即蛇绿岩套,它在剖面上为典型的三层结构,即下层杆榄岩,中层辉长岩,上层玄武岩,最顶层为放射虫沉积层,其中玄武岩又分为下部垂直岩墙岩脉和上部枕状玄武岩层。
毕尼奥夫带:俯冲带在地表的表现之一是地震带,世界上的地震带分为两大类型,即洋脊地震带和俯冲带地震带。
毕尼奥夫带就是俯冲带地震带。
软流圈:在上地幔的顶部(盖层) 地震波速是稳定增加的,往下出现低速层, P 波速不再增长, S波衰减,可降至零,说明低速层为局部熔融层,岩石为塑性,又称为软流圈。
莫霍面:地震波速从地壳进入地幔时明显增大,指P 波波速增大,突变界线约为7.7km/秒,地壳中纵波速小于7.7km/秒,进入地幔则大于7.7km/秒。
称为莫霍不连续面。
海底磁异常:地磁场倒转是地球磁极方向改变所致,具有全球一致性变化,即地磁北极变为南极,南极则变为北极,因此岩石中古地磁的剩磁在某一时期为正向(与现代磁场同向),同时为正异常,在另一时期变为反向(与现代磁场反向),同时为负异常,正负异常的形成是因历史上正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会得到加强而变为正异常,而历史上反向磁场剩磁叠加上现代磁场则会抵消磁场强度而变为负异常。
海沟:是俯冲带在地表入口的形态,由俯冲的牵引作用形成,海沟外侧(洋侧)斜坡稍缓于内侧(陆侧)斜坡。
被动大陆边缘:亦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与板块的离散运动有关,是在拉张应力体制下地壳减薄、大幅度沉陷的产物。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

构造地质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的是()。
A. 地球的物理性质B. 地球的化学成分C. 地质构造及其形成过程D. 地球历史与生物演化2. 地壳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是()。
A. 火成岩B. 沉积岩C. 变质岩D. 混合岩3. 下列哪项不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假设?()A. 地球表层被分割成多个板块B. 板块之间存在相互作用C.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D. 板块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4. 断层是()。
A. 岩石层的弯曲B. 岩石层的断裂并发生位移C. 岩石层的水平移动D. 岩石层的垂直上升5. 褶皱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地壳的水平挤压B. 地壳的垂直抬升C. 地壳的侵蚀作用D. 地壳的熔融作用6. 逆冲断层和逆掩断层的主要区别在于()。
A. 断层的规模大小B. 断层的位移方向C. 断层的倾斜角度D. 断层的位移距离7. 地壳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A. 地球内部的放射性衰变B. 地球自转的动能C. 地球外部的潮汐力D. 地球表面的风化作用8.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速度会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B. 地球内部的温度压力C. 地球内部的岩石结构D. 地球内部的水含量9. 下列哪种岩石最容易受到侵蚀作用的影响?()A. 火成岩B. 沉积岩C. 变质岩D. 混合岩10. 地质时代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地层的厚度B. 地层的岩石类型C. 地层中所含的化石D. 地层的形成年代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球的外壳主要由两种类型的岩石圈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 地壳中最常见的沉积环境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 板块之间的三种基本运动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 断层的两个主要类型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学》练习题一、填空题1.根据火山岩、蛇绿岩发育程度及构造活动性的大小,地槽的类型可分为冒地槽和优地槽两类。
2.大洋活动带包括大洋裂谷活动带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大陆活动带包括大陆裂谷活动带和大陆边缘活动带3.中国的现代岩石圈厚度变化总趋势:东部岩石圈薄50-100km ,西部岩石圈厚130-200km ,中部岩石圈厚度处于过渡。
4.在时间上,地槽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地壳上曾有过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形地带。
5. 地台内部的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地轴、台隆、台拗和台褶带四种类型。
6、地槽内部二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优质向斜、冒地向斜、地背斜-褶皱带和边缘拗陷四种类型。
7. 按动力学条件不同,板块边界类型可分为离散型边界、聚敛型边界和剪切型边界三类。
8.完整的大陆裂谷的演化过程一般可分为穹窿型起、断裂下陷和陆间裂谷三个阶段。
9. 地槽的发展过程程一般可分为下降阶段、上升阶段和褶皱系发展期三个阶段。
10. 地台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的大地构造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地台内部、地台和活化阶段三个阶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1.华北地台的基底是吕梁运动后最终固结的,中晚元古代为沉积盖层发育时期。
12.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台有华北、扬子、塔里木、南海和喜马拉雅辗掩构造13.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中国的地槽褶皱区包括北部地槽褶皱、西南地槽褶皱和环太平洋地槽褶皱。
14. 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三条NNE向深断裂带是剡庐断裂、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断裂和台湾纵谷。
15.典型的地槽型沉积建造有硬矽岩建造、复理石、磨拉石、硅质火山岩;典型的地台型沉积建造有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含煤-铝土-铁质岩、红色碎屑岩。
16.随地壳演化,地台的范围因褶皱带的形成而下降,地台的数量则上升。
17.大陆裂谷常见的火山岩组合有超基性岩和碳酸盐岩。
18.据大陆壳速度结构,正常情况下上地壳Vp为 5.7-6.3km/SVp为 6.4-6.7KM/S19.中国的三大深断裂体系分别是古亚洲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
20.高压低温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兰闪石,高温低压变质带的特征矿物为红柱石、矽线石、蓝晶石的特征矿物为柯石英。
21.富集地幔指大离子元素富集的地幔。
22. 增生型板块边界主要有拉张型板块和洋脊洋隆。
23.汇聚型板块边界可分为碰撞和挤压…俯冲两类。
24.中国的深断裂体系可分为古亚洲断裂体系、特提斯—喜马拉雅断裂体系和环太平洋断裂体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5. 岛弧-海沟系大陆边缘由大陆架海沟岛弧组成。
二、判断题对者打“√”,错者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历史分析法中沉积建造分析是重要内容。
O2、中国岩石圈速度结构具明显的不均匀性。
O3、壳内低速层是指地壳内存在的地震波速度低于正常梯度的高导低速层。
O4、在化学组成或结构上,大陆型地壳的与大洋型地壳相似。
X5、大洋盆地的地壳化学结构与大陆区相似X6、磨拉石建造以海相沉积为主。
X7、复理石建造以陆相沉积为主。
X8、陆相火山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
O9、红色碎屑岩建造常出现在地台活化阶段。
O10、红柱石、十字石是高压低温变质带的典型矿物。
X11、华南地区主要为加里东地槽褶皱系的组成部分。
O12、大陆裂谷相当于威尔逊旋回的终了期。
X13、印支旋回是指晚古生代的地壳演化阶段。
X14、燕山旋回是指古生代的构造发展阶段。
X15、构造活动区的Moho 面一般具有起伏小、清晰和Pn速度高特点。
X16、中国东部构造线方向以NNE向为主,与现代地貌单元方向一致。
O17、青藏高原是在上地幔拗陷的基础上形成的。
O18、混杂堆积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依据之一。
O19、碰撞型造山作用以热力作用占主导。
O20、华北地台基底岩系主要由晚元古代变质岩系组成。
O21、扬子地台基底岩系主要由中生代变质岩系组成。
X22、稳定大陆边缘以发育深海沟和俯冲带为标志。
X23、中国西部构造线方向以NW-NWW向为主,与现代地貌单元方向一致。
OO、渤海—华北断陷带是在上地幔上涌的基础上形成的。
2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7、中生代以来中国的地台具有显著的活化现象。
O28、台褶带是地台内部活动性较小的二级构造单元。
X29、台背斜与地背斜均是地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X30、造山带一般是地台发展晚期的产物。
X三名词解释地槽:是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的狭窄长条状地带,早期强烈差异下降接受沉积,后期强烈上升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它是与地台相对立、相比较而区别的,在时间上一般是指古生代以来曾有过强烈活动的地带。
地台:是指前寒武纪以来地壳上的稳定地区,它具有双层结构,即有强烈褶皱变质的基底和较稳定的沉积盖层组成,两者之间为角度不整合。
优地槽:靠大洋一侧,基底属于洋壳,活动性较强,有蛇绿岩套,沉积物以浊流及火山碎屑岩为主,夹火山熔岩。
冒地槽:靠近大陆,基底属于陆壳,活动性较弱,沉积物以陆缘碎屑岩及碳酸岩盐为主,其中没有或很少火山物质。
地槽的对偶性:在空间上成对出现的优地槽和冒地槽组合模式。
结晶基底:混合岩化、花岗岩化普遍,变质程度深的基底,常形成绿岩带褶皱基底: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不发育,变质程度浅的基底。
转换断层:转换断层是一种水平错动在两端突然终止并改变为另外一种方向和构造类型的断层。
超岩石圈断裂:切穿岩石圈,并进入地幔深处的断裂。
它是地球构造圈中规模最大的第一级断裂,一般构成大陆与大洋之间的分界。
推覆构造:由一系列彼此叠置的巨型平卧褶皱及低角度逆掩断层构成的复杂构造带。
大洋从张开到闭合的整个过程称为威尔逊旋回。
威尔逊旋回: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热流体上升到软流圈后发生水平运动,带指从幔核边界升腾的一股热流柱体,直径可达数百km地幔柱:动岩石圈运动。
:发育于大陆壳上的裂谷。
大陆裂谷陆间裂谷;发育于大洋壳上的裂谷。
大洋裂谷一定构造单元中,随构造演化阶段的不同,沉积建造类型出现的先后顺序。
沉积建造序列:造山带:是地球上部由岩石圈剧烈构造变动和其物质与结构的重新组建使地壳挤压收缩所造成的狭长强烈构造变形带,往往在地表形成线状相对隆起的山脉。
稳定大陆边缘:长期处于稳定的大陆边缘;缺失海沟俯冲带;位于板块内部,被动地随板块运动;现代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微弱;活动大陆边缘:长期活动的大陆边缘,大洋底与大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发育海沟俯冲带;位于板块接触带;现代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强烈;中国岩石圈结构基本特点1、大致以贺兰-龙门山(E105-110°)为界,东西两部岩石圈和软流圈结构差异很大:西部的“层状结构”较明显;东部呈块体“块体镶嵌结构”2、西部岩石圈厚度大,130-200km,软流圈薄,40-100km;东部岩石圈薄,50-100km,软流圈厚且变化大,200-300km。
3、秦岭-华北块体100-150km深区段以低速为主体,50-100km和150-400km 都表现为高速体与低速体陡立间列4、东亚至西太平洋地区深70-250km区段存在一个巨型低速体异常带宽2500-4000km,南北长12000km,包括整个滨太平洋、边缘海、西太平洋印支半岛、婆罗洲等地。
5、以贺兰-龙门山构造带为界,可把中国的岩石圈划分为2个岩石圈构造域和个岩石圈块体:6.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2)青藏岩石圈块体(中亚岩石圈构造域(Ⅰ)1)西域岩石圈块体()华北岩石43东亚岩石圈构造域(Ⅱ)()松辽岩石圈块体,包括西蒙古高原()南海岩石圈块体圈块体(5)华南岩石圈块体(6 6、不同类型构造区岩石圈结构明显不同 7、中国东部岩石圈呈“上老下新”年龄结构被动大陆边缘特征及其与地槽关系(绘制稳定大陆边缘地质剖面简图)简述稳定大陆边缘和活动大陆边缘的特征,并绘制地质剖面简图面特征的差别(形态、埋深、清晰度、波速等)活动区与稳定区Moho深断裂按深度及动力学条件划分的类型及其特征或鉴别标志:基底断裂地壳断裂,岩石圈断裂,3 4 超岩石圈断裂,按深度的分类:1 2、切穿岩石圈并进入软流圈,一般为大陆与大洋或岩石圈板块的分界1超岩石圈断裂特点:、火山和深源地震强3、断裂带上发育良好的蛇绿岩套、混杂堆积,伴有双变质带;线;2 是重要的地球物理分界线。
4、烈;断裂带但未进入软流圈,一般为二级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岩石圈断裂特点:切穿岩石圈,重、磁异常明显,是强大的深源地震活动带;上发育超基性岩,但缺乏典型的蛇绿岩套;形成陡梯度带。
有中浅源地震活动;面;地壳断裂特点:切穿地壳到达Moho 常控制基性岩及中性岩分布;磁异常和地热异常较明显。
可出现浅源地常控制中酸性岩分布;面;Moho 切穿地壳上部,未到达基底断裂特点: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震活动;磁异常和地热异常较明显。
(二)按动力学条件的分类:、挤压型深断裂,由区域挤压作用下形成,常与造山带的强烈褶皱伴生。
以推覆构造和挤1 压俯冲带为代表。
、引张型深断裂,也称为伸展构造,包括八种型式:地堑、裂谷、半地堑、盆-岭构造、2大型断陷盆地、深断槽、滑脱断裂和韧性流动带、岩墙群等。
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1、拉张型板块边界特点:(1)垂直于边界作背离运动,使板块向两侧分离、散开;(2)应力状态是拉张的;(3)是地球上巨大的岩石圈张裂带、基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强烈;(4)正断层型浅震频繁,地热流值高。
2、挤压型边界特点:1)两侧板块垂直于边界作相向运动,造成大洋岩石圈消亡和大陆岩石圈增长;(2)应力状态是挤压型的;(3)沿板块边界地壳强烈变形,形成岛弧或造山带;(4)岩浆活动和中深源地震频繁;(5)板片俯冲及其脱水作用是产生岩浆活动的重要因素。
3、转换边界特点:(1)两侧板块平行于边界作走滑(剪切)运动,岩石圈在此既不增生,也不消减;(2)边界较平直,应力状态为剪切性;(3)浅震活跃古板块边界确定的主要依据不同板块边界(拉张、挤压型板块边界)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不同板块边界地质作用(沉积、岩浆、成矿作用)特点:(一)拉张型板块边界的地质作用1、沉积特征大陆裂谷:以陆源河湖相-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常与碱性玄武岩为主的火山岩伴生;厚2000-7000m;洋脊:一般缺少沉积物,可见较薄极细的深海沉积物2、岩浆活动特征a、大陆裂谷:一般有较强的玄武质岩浆活动,常见的类型有:大陆溢流玄武岩;双峰式火山岩。
b、原洋裂谷和洋脊:岩浆活动很强,常以低钾拉斑玄武岩质岩浆组合为主,形成蛇绿岩套。
具高热流值,易发生低-中度热变质。
如玄武岩、辉长岩等易发生交代-、变质作用3.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重结晶作用,在浅部形成沸石相、绿岩相,深部形成角闪岩相。
比较复杂,有利,一般情况下:4、成矿作用、、CuCu、Au矿床;与基性、超基性杂岩有关的Cr、Pt大陆裂谷:与玄武岩有关的、稀土元素矿床;与金伯TaV、Ti等矿床;与碱性杂岩有关的磁铁矿-磷灰石、Nb、Ni、利岩有关的金刚石矿床;砂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塞浦路斯型多金属矿床;原洋裂谷:海底喷流有关的多金属矿床;、Ti、Cu等矿床与超镁铁岩有关的豆荚状铬铁矿、石棉、Ni、Co 5、地震活动,多为浅源正断型地震,沿扩张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