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科普文教学三题

合集下载

科普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普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普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钟婕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第2期钟婕小学语文教材体裁广泛,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科普文亦占有一席之地。

对科普文来说,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悟到文本独特的“科学言语”的表达魅力,懂得一定的科学知识,还要唤醒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尽管科普文对学生的成长意义重大,但目前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未重视这种文本,都认为其干巴巴的,读也不好读。

大部分语文教师还是喜欢教学如《第一次抱母亲》《姥姥的剪纸》这类记叙性文本,期待“情”溢课堂的同时,学生、听课教师还能被感动。

这样的情形最终让科普类文本的处境变得很尴尬。

最终,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科普文的兴趣。

本文中笔者试着从区域举行的以“科普类文本教学”为主题的系列赛课活动入手,将目光聚焦到科普类文本的教学上,“管窥”区域科普类文本教学的尴尬现状,以期探索相应的策略。

一、追思科普文教学的尴尬现状1.调研结果,不容乐观因为科普类文本融合科学知识、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于一体,所以教学时不能将其上成科学课或是常识课。

如果教师不能完全读懂科普类文本“写什么”,那么学生就更不能感悟到科学言语的独特魅力了。

那么,小语教师对科普知识和相关信息的关注度如何呢?笔者在赛课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随机抽样问卷调研,共收回1967 份有效问卷。

其中男教师252 人,经常关注的人数为76 人,占男教师总数的30%;女教师1715 人,经常关注的人数为86 人,占女教师总数的5%。

据上述不完全统计,小语教师对科普知识的关注度不高,特别是对现代科技等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

这项调研结果也部分验证了中国科协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 2015 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这个数字意味着,每100个中国人中仅有6 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比2010 年的3.27%提高了近90%,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于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关于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关于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关于小学语文科普阐明文的教育办法导语:语文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课程,是侧重培育学生语文实践才干的学科。

下面小编整理了关于小学语文科普阐明文的教育办法,欢迎参阅学习!小学语文科普阐明文教育办法一一、遍及科学常识,激起学生酷爱科学、探求科学奥妙的爱好1.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例如在教《种瓜得豆》时,能够这样导入:“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但是在科技飞速展开的今日,人们能够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

”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下边咱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常识。

之后,举行一个“种瓜得豆”新闻发布会,为了把“种瓜得豆”这个新闻发布会开好,请同学们细心阅览这篇课文,为“新闻发布会”的顺畅举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这样一来,学生的爱好就被调动了起来,为了知道种瓜得豆的奥妙,细心地阅览起来。

2.创设教育情境,激起爱好。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的,在《种瓜得豆》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常识,并运用多媒体教育设备,以详细的图画向学生展现现代转基因科技的相关作用。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沉思:什么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是怎样运用的?在医学上又是怎样运用的?经过这些情形和理由,引发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了解,激起了学生学习爱好。

二、了解阐明战略,品析言语文字,进步才干1.品出读的爱好,全体感知。

在教育生学习阐明文时要能捉住要害,了解阐明战略。

在咱们教师教研时,教师们也共同以为有必要注重这一要害。

但细心剖析《新程规范》提到了“阐明战略”,仅仅要求学生“了解”,并不是“了解”!明显了解是较低要求,了解才是高要求。

咱们教师习惯地以为,学阐明文有必要讲阐明战略,不然就没有讲透课文的特色,就没有完结教育方针,不符合课标精力。

这样一来,原本就没有情节故事和发散思想点的阐明文,就被咱们肢解得只剩下常识的条框。

这样的讲堂,学生缺少学习爱好,文章内容缺少魅力,科学常识缺少生命生机。

小学语文科普文教学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分析-模板

小学语文科普文教学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分析-模板

小学语文科普文教学的问题和应对策略分析一、课堂遭遇了怎样的尴尬?尴尬一:教学时间里无话可说【案例】真的是“太简单了”吗?A教师教学六上《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教师以“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你从这些文字中读懂了什么信息?”两个问题组织教学,并在学生的回答下完成了板书。

当A教师写完最后一字板书时,显得无措起来,因为她的教学设计已经结束,而此时距离下课还有15分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A教师只好让学生读书,书读了两遍后,便让学生拿出练笔本来,写一写这节课的心得收获。

【分析】课后A教师表示:“课文太简单了,学生一读就懂,感觉没什么嚼头。

”问题出在哪儿呢?在于A教师咀嚼文本时,主观意识出现了偏差。

忽视了对“熟悉”的词句下隐藏的“陌生”感的探寻。

例如,作者对于“漂砾”一段的语言描写生动有趣,把生涩难懂的科学术语变成了“搬、穿、爬、走”等大家熟知而又形象有趣的说法,这些“熟悉”的字词构成的“陌生”用法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

怎样才能嚼出不简单呢?教师可以出示一段关于“漂砾”的学术性解释,请学生比较材料中的文字和课文中的文字,同样是解释“漂砾”,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直截了当地写不是更好?这样,学生便会去关注那些平淡无奇的字眼,在交流中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感受品读这类科普文的方法。

尴尬二:意外生成时敷衍了事【案例】真的是“太意外了”吗?B教师教学六下《夜晚的实验》一课,要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

生:我觉得斯帕拉捷有点奇怪,他应该早就想到蝙蝠的飞行和听觉有关呀。

因为很多动物的听觉都比人类敏锐,他怎么会最后才想到“堵住蝙蝠的耳朵”呢?师:是啊,斯帕拉捷为什么最后才想到堵住蝙蝠的耳朵呢?这个问题我们留到课后再来解决。

【分析】课后B教师感慨道:“没想到学生会这样问,太意外了!”然而,学生对于斯帕拉捷首选“蒙眼睛”,末选“堵耳朵”是存在普遍性疑惑的。

B教师对这个问题缺乏预见性,缺乏深度的思考,显得底气不足,因此,当她面对这个“意外”的提问时,干脆置之不理。

小学语文科普文章阅读指导

小学语文科普文章阅读指导

(小学语文科普文章阅读指导)一、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普文章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材料,它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科普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阅读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科普文章的特点科普文章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通俗性的特点。

知识性是指文章介绍的是科学知识;科学性是指文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阐述;通俗性是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科学知识。

因此,在阅读前,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2.准备相关资料为了更好地理解科普文章,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如图片、实物、视频等。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兴趣。

三、阅读过程中的指导1.引导思考在阅读科普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关注重点科普文章通常会介绍某一科学现象或科学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重点,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多种方式阅读为了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如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

这些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四、阅读后的反思与拓展1.反思阅读过程在阅读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以便互相学习。

2.拓展阅读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五、注意事项1.关注个体差异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以便更好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培养科学精神在阅读科普文章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他们认识到科学是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

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关于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关于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关于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一语文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是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学科。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1.设置悬念,激趣导入。

例如在教《种瓜得豆》时,可以这样导入:“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

”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下边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知识。

之后,举办一个“种瓜得豆”新闻发布会,为了把“种瓜得豆”这个新闻发布会开好,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篇课文,为“新闻发布会”的顺利召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了起来,为了知道种瓜得豆的奥秘,认真地阅读起来。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的,在《种瓜得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现代转基因技术科学知识,并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具体的图像向学生展示现代转基因科技的相关成果。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深思:什么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是如何应用的?在医学上又是怎么应用的?通过这些情景和理由,引发学生对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了解说明策略,品析语言文字,提高能力1.品出读的趣味,整体感知。

在教学生学习说明文时要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策略。

在我们教师教研时,教师们也一致认为必须关注这一要点。

但仔细分析《新程标准》提到了“说明策略”,只是要求学生“了解”,并不是“理解”!显然了解是较低要求,理解才是高要求。

我们教师习惯地认为,学说明文必须讲说明策略,否则就没有讲透课文的特点,就没有完成教学目标,不符合课标精神。

这样一来,原本就没有情节故事和发散思维点的说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框。

这样的课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文章内容缺乏魅力,科学知识缺乏生命活力。

让策略训练成为课堂的主阵地——以《地球的两顶“白帽子”》为例浅探小学中年段科普文教学

让策略训练成为课堂的主阵地——以《地球的两顶“白帽子”》为例浅探小学中年段科普文教学

让策略训练成为课堂的主阵地——以《地球的两顶“白帽子”》为例浅探小学中年段科普文教学祁晖1 了解文体,解读背景1.1 从文体出发科普文,广义上来说就是向读者普及自然科学或者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传递着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的文章。

一旦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科普文也成了发展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有效载体。

学生和教师都要转换阅读视角深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文体来介绍这些科学知识呢?文中表达有哪些特别吸引读者之处。

由此积累和运用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

因此立足课堂的科普文,更应具有语文课共有的特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因此,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兼顾文体,仍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主要目标,将获取科学知识,领悟表达方法,提升语言运用能力有机地整合起来。

1.2 从师生出发但在实际教学中,从课堂主导角度出发,语文教师常常感到困惑与不解,经常会不小心把语文课上成知识课,科普课,或是就某些科学知识及专业名词做大量资料分享,或是花费过多时间梳理科学知识脉络,忽视了学生在阅读科普文时的独特体验,错失了科普文课堂中的语言能力生长。

从课堂主体角度出发,中年段学生对科普文是充满兴趣的,自觉一读就懂,但缺乏辨析布局合理性的逻辑思维,且极少部分同学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寻找与文本呼应之处,难以领略到作者意图。

那么,在教学《地球的两顶“白帽子”》这一课时,如何避免以上现象,在兼顾介绍南极和北极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又让它姓“语”,成为三年级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呢?笔者对文本进行解读与实践,旨在找到文本的“动情点”与“训练点”,让科普文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

2 纵览课文,解读目标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告诉学生地球的两顶“白帽子”就是南极和北极。

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

第二至五自然段为课文的主体部分,介绍了两极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自然段写了两极的“冷”。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科普文阅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科普文阅读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科普文阅读策略一、引言科普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普及性等特点,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普文的阅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科普文阅读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小学生科普文的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科普文阅读的重要性科普文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科普文的阅读,小学生可以了解各种科学现象的本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前沿,拓宽知识面,增强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科普文的阅读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科普文阅读策略1.激发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前提。

在科普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导入、多媒体展示、实验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读、多看、多想,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加强理解科普文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将科普文中的知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加强理解。

例如,在讲解关于动物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熟悉的动物习性、生存环境等,从而更好地理解科普文的内容。

3.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在科普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预测、推断、总结等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拓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拓展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科普读物,如《十万个为什么》、《科学探索》等。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外科普文(说明文)专题一(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课外科普文(说明文)专题一(含答案)

部编版小学科普文(说明文)专题一蚂蚁的特异功能(一)蚂蚁虽小,但力大无比。

一只小小的蚂蚁能把一颗米粒拖进蚁穴,如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相当于大象的60倍。

(二)蚂蚁为何有如此惊人的大力气?昆虫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与肌肉的构造有直接的关系,肌肉产生力气与肌肉的粗细成正比,而与肌肉的长度无关。

一只非洲大象的体重要比一只蚂蚁重一百多亿倍,而它的肌肉只比蚂蚁粗几百万倍,所以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当然要比大象大得多。

(三)蚂蚁不仅是大力士,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和杰出的“药剂师”。

在南美洲圭亚那的印第安人部落里,当地的大夫做外科手术时,常用一种割叶蚁来进行伤口缝合。

大夫先将病人的伤口对合,让割叶蚁咬住缝合口,再剪下蚁身,留下的蚁头就成了最好的羊肠线。

它把伤口缝合得紧密无缝,伤口愈合后还不必拆线,可减少病人的痛苦。

(四)生物学家在对蚁穴的调查中发现,有一种红蚁能把采集到的肥马车、茑尾花、紫罗兰、报春花的种子混合在一起,“配制”出一种奇效药品,经过尝试,能使人的舌尖麻木二三小时,就像是打麻药针似的。

(五)①白蚁虽食木毁房,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它又是出色的“地质勘探家”,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矿产。

②现代科学家对白蚁聚居的土堆进行光谱分析,发现土堆里有三十多种元素,其中最高的是硅和铝。

③在沙漠里,科学家还发现,白蚁常常深挖洞,找水源,经过化验,发现这种水中含有金属盐溶液。

④因此,只要观察沙漠中的白蚁洞,就可以了解矿物的储量及其分布情况。

⑤可见白蚁虽然对人类有害,但也有益。

1.本文是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蚂蚁的特异功能的:(1)力大无比(大力士) (2)会缝合伤口和配制药剂(是“外科医生”和“药剂师”) (3)能帮助人类找矿(是“地质勘探家”)2.第(二)段采用了和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作比较3.第(三)段中“外科医生”和“药剂师”两处引号的作用是( )CA.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B.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C.标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4.第(四)段中加点的“有一种”三个字能否删去?为什么?不能删。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试题(3篇)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试题(3篇)

第1篇一、试题说明本试题旨在考察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设计的能力以及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试题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考察基础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二、试题内容第一部分: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是()A. 瞒天过海(máo tiān guò hǎi)B. 眼疾手快(yǎn jí shǒu kuài)C. 一丝不苟(yī sī bù gǒu)D. 铁杵成针(tiě chǔ chéng zhēn)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蜜蜂采蜜,采得百花成蜜B. 父母的恩情,比海深C. 月亮升起来,好像一个大圆盘D. 小明跑步像一阵风3. 下列词语中,属于反义词的是()A. 美丽——丑陋B. 高兴——伤心C. 胖——瘦D. 快乐——忧愁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柳树绿了B. 月亮升起来,好像一个大圆盘,照得大地一片明亮C. 小明跑步像一阵风,快得让人惊讶D. 父母的恩情,比海深,比山高5. 下列词语中,属于同义词的是()A. 诚实——老实B. 伤心——难过C. 美丽——漂亮D. 快乐——愉快第二部分:教学设计(40分)1. 请根据以下教学目标,设计一节小学语文课。

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春、天、大、地、花、草”等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设计:(1)导入:播放一段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春天的美好。

(2)识字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并会写“春、天、大、地、花、草”等生字,讲解生字的结构和书写要点。

(3)课文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纠正读音和语调。

(4)课文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春天的美好。

(5)巩固练习: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普知识”课外主题阅读训练

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普知识”课外主题阅读训练

(新教材)2020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科普知识”课外主题阅读理解训练(附答案)【单元导读】●根据部编新教材编写,紧扣语文课程标准,贴近单元检测、期末考试。

●体现各单元语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1.人文主题:科普知识2.阅读训练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一、课外阅读训练(一)黄河象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古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

这具大象骨架高四米,长八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化石骨骼安装起来的。

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

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在昂首阔步向前跑。

那么,这头大象的化石骨架是怎么形成的呢?大约二百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蒿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了。

远处,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

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南流去,岸边盛开着一簇簇美丽的鲜花。

一群大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

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

一望见前面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

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了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水。

可是河水很低,它够不着。

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得饱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有多好哇!于是它又往前走了一步!没想到它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就踏进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

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老象侧起身子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往下陷。

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即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都停住了脚步,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

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呆呆地站在岸边,又毫无办法……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教学反思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教学反思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教学反思及练习题1.小学三年级语文《在牛肚子里旅行》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重点指导书写、识记“胃、刚”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正确把握“答”、“应”、“骨”、“几”多音字的读音。

3、通过口语练习,让学生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和过程的'同时,获得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4、通过读课文,初步了解牛胃的特殊构造及功能。

5、培养学生遇事冷静,相互帮助的处事哲理。

教学重点:结合文本理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口语练习,锻炼学生的口语概括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外出旅行吗?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地方,旅行后有何感受?(指名说)师:同学们去过的地方可真多,可谓是见多识广。

今天吴老师也带着同学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旅行,请同学们打开课文第10课。

二、揭题。

1、齐读课题。

2、引导学生理解、区分“旅游”和“旅行”。

(旅行重在“行”,主要指到处行走。

旅游重在“游”,主要指观光、游玩。

)3、引导学生在读课题后质疑:读完课题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指名说。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谁在牛肚子里旅行?为什么会在牛肚子里旅行?怎样在牛肚子里旅行?)4、指名说说是谁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是小蟋蟀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结合图片指名让学生写写“蟋蟀”,并说说识记方法。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共同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

三、学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快速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地把课文看一遍,然后说说哪些小节讲到了这两个问题。

2、指名说说自己找到的信息。

(1—7小节讲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8—18小节讲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

)过渡语: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下面我们先来探讨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

(二)创设情境,探究原因。

1、请三名学生表演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发现问题。

(指名说说自己发现的问题)2、学习多音字“答”。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好“科学小品文” 王教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好“科学小品文” 王教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好“科学小品文”淮安市西宋集中心小学王教新论文摘要:科普文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做到: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2、务实朗读训练,挖掘挖掘文本情感因素;3、品味精妙语言,感受科学的严谨;4、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领会说明方法;5、提升文本思想,树立名人楷模。

关键字:语文教学科普文正文:科普文又叫科学小品文,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苏教版教材特别注重科普类文章的安排,几乎每册教材都有此类文章。

但由于此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因此往往被教师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杠杠;由于叙述简洁,没有多少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因此常常被教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稍不留心,还很容易上成科学课或常识课。

教学总是显得那样枯燥,学生听得当然是乏味之极。

那么这类文章到底该教些什么、怎么教,才能使它的教学更具“语文味”?经过不断地探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科学小品文一般以介绍性为主,语言比较平铺直叙,学生学起来相对枯燥了一些。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前导入、情境创设等环节精心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如《航天飞机》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上课伊始,我利用课件演示:浩渺宇宙中,飞船、航空站等航天器的活动显示了人类对天宇的孜孜追求,我国的神州号冲入天宇,把中国带入了尖端航天科技的领域。

宇宙是人类亘古的向往,对于孩子也一样。

视频的展示,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课件的引导下,感受宇宙的广阔和神秘,同时对自己想知道的进行质疑。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源,是探究的起步,面对神秘的太空,学生一定会充满好奇。

教学结束,我让学生进入“小小研究员”选择研究主题:“航空器的研究……航天飞机进一步研究……普通飞机的研究……”并参考网站提供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扩大阅读量,以此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小学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我是什么》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我是什么》是⼀篇科普短⽂,本⽂采⽤拟⼈⼿法,以第⼀⼈称我的叙述⽅式及朴实⽽⽣动的语⾔,⽣动形象地介绍了⾃然界⽔的不同形态和对⼈的利弊关系。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我是什么》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我是什么》原⽂ 我会变。

太阳⼀晒,我就变成汽。

升到天空,我⼜变成⽆数极⼩极⼩的点⼉,连成⼀⽚,在空中飘浮。

有时候我穿着⽩⾐服,有时候我穿着⿊⾐服,早晨和傍晚我⼜把红袍披在⾝上。

⼈们叫我“云”。

我在空中越升越⾼,体温越来越低,变成了⽆数⼩⽔滴。

⼩⽔滴聚在⼀起落下来,⼈们管我叫“⾬”。

有时候我变成⼩硬球打下来,⼈们就管我叫“冰雹”。

到了冬天,我变成⼩花朵飘下来,⼈们⼜管我叫“雪”。

平常我在池⼦⾥睡觉,在⼩溪⾥散步,在江河⾥奔跑,在海洋⾥跳舞、唱歌、开⼤会。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

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地,发动机器,帮助⼈们⼯作。

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们带来灾害。

⼈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

⼩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篇⼆】⼩学⼆年级语⽂《我是什么》教案 教学⽬标 1、认识11个⽣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类的密切关系,树⽴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了解⽔的变化及与⼈类的关系。

信息资料 1、⽣字词语卡⽚、故事录⾳、反映⽔的变化的录像⽚或课件。

2、师⽣收集⽔与⼈类关系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课时 切⼊举偶 1、故事导⼊:同学们,今天我想把⼀个调⽪可爱的⼩朋友介绍给你们,⼤家想不想认识他们呀?(播放录⾳故事) (这样设计可以使学⽣很快进⼊学习状态,激发学⽣探究的欲望。

从整体上感知了课⽂内容,了解了课⽂⼤意。

) 2、谜语导⼊:今天,⽼师给⼤家带来⼀条谜语,看看你能猜到谜底吗?千条线,万条线,落到⽔中看不见。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说明科普类10篇阅读(带答案)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说明科普类10篇阅读(带答案) 人教部编版

2020年3月15日小学语文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汉字——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汉字是最古老而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到殷商时代转化成甲骨文,以后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文明的进程。

汉字对于继承中华文化,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引进外来文明,促进国际交流都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汉字在世界文字丛林中独树一帜,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越性:它是最节省的词构文字。

汉字像魔块,有神奇般的组词能力,往往一个字能构建出许多个意义单位(词)。

如一个“白”字就组成了“白天”、“白痴”、“白兰地”、“白木耳”、“白马过隙”、“白璧无瑕”共100多个词条。

这样,汉语常用的四万个词汇只需要三千个汉字构建即可,就能拼写出绚丽多姿,气象万千,海洋般深邃,天宇般广阔的文章来,而人们识字的任务却很有限。

它是最富有联想的智慧文字。

汉字表义能力特别强,它像一幅图画,(象形文字,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大量的偏旁表义),看惯了这些字,目击的瞬间就能萌发联想,甚至产生情感,使人的认识迅速发生变化。

例如看“风”、“疯”、“峰”、“丰”、“封”等字,一看就能理解其意义并产生想象它所表现的情境,而拼音文字的“fenɡ”,目击它时人毫无感觉,只有读了前后文以后才懂得它的意义,思维就慢了一拍。

它是世上独有的双脑文字。

人们都知道语言逻辑思维开发左脑,而形象情感生活开发右脑功能,汉字组成的视觉语言,具备了双重功能,既促进概念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文字图形又促进右脑的想象和情绪活动。

所以因左脑外伤得了“失语症”的病人,不能听和说,却仍能看懂汉字写成的文章,可见汉字对左右脑的开发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汉字是最优秀的艺术文字。

因为汉字是一幅幅的图画,当然书写时容易美化,所以世界上的文字唯有汉字的书写能发展为一门“书法艺术”。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说明科普类10篇阅读试题(带答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说明科普类10篇阅读试题(带答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汉字——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汉字是最古老而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到殷商时代转化成甲骨文,以后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文明的进程。

汉字对于继承中华文化,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引进外来文明,促进国际交流都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汉字在世界文字丛林中独树一帜,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越性:它是最节省的词构文字。

汉字像魔块,有神奇般的组词能力,往往一个字能构建出许多个意义单位(词)。

如一个“白”字就组成了“白天”、“白痴”、“白兰地”、“白木耳”、“白马过隙”、“白璧无瑕”共100多个词条。

这样,汉语常用的四万个词汇只需要三千个汉字构建即可,就能拼写出绚丽多姿,气象万千,海洋般深邃,天宇般广阔的文章来,而人们识字的任务却很有限。

它是最富有联想的智慧文字。

汉字表义能力特别强,它像一幅图画,(象形文字,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大量的偏旁表义),看惯了这些字,目击的瞬间就能萌发联想,甚至产生情感,使人的认识迅速发生变化。

例如看“风”、“疯”、“峰”、“丰”、“封”等字,一看就能理解其意义并产生想象它所表现的情境,而拼音文字的“fenɡ”,目击它时人毫无感觉,只有读了前后文以后才懂得它的意义,思维就慢了一拍。

它是世上独有的双脑文字。

人们都知道语言逻辑思维开发左脑,而形象情感生活开发右脑功能,汉字组成的视觉语言,具备了双重功能,既促进概念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文字图形又促进右脑的想象和情绪活动。

所以因左脑外伤得了“失语症”的病人,不能听和说,却仍能看懂汉字写成的文章,可见汉字对左右脑的开发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汉字是最优秀的艺术文字。

因为汉字是一幅幅的图画,当然书写时容易美化,所以世界上的文字唯有汉字的书写能发展为一门“书法艺术”。

看书法大师们的墨宝,有的高远飘逸,有的庄严凝重,有的苍劲有力,有的娟秀美丽,表现出种种神韵气质,这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文字都难以表达的艺术美。

小学生三年级语文课文《太阳》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小学生三年级语文课文《太阳》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导语】《太阳》是⼈教版⼩学三年级语⽂课本中的⼀篇⽂章,主要讲述了科普说明⽂,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地球、⼈类的密切关系。

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原⽂】 有这么⼀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个太阳,晒得地⾯⼨草不⽣。

⼈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个箭法很好的⼈射掉九个,只留下⼀个,地⾯上才不那么热了。

其实,太阳离我们有1。

5亿公⾥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夜不停地⾛,差不多要⾛3500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年。

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实际上它⼤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个太阳。

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个盘⼦那么⼤。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球。

太阳温度很⾼,表⾯温度有6000摄⽒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温度估计是表⾯温度的3000倍。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常密切。

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鱼才能⽣存、繁殖。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我们吃的粮⾷、蔬菜、⽔果、⾁类,穿的棉、⿇、丝,都和太阳有密切关系。

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

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下变成的。

地⾯上的⽔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数⽔蒸⽓。

⽔蒸⽓遇到冷,凝成了⽆数的⼩⽔滴,漂浮在空中,变成云。

云层⾥的⼩⽔滴越聚越多,就变成⾬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的空⽓就⽐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的空⽓就⽐较冷。

空⽓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太阳光有杀菌的能⼒,我们可以利⽤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露,没有草、⽊、鸟、兽,⾃然也不会有⼈。

⼀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知识点】 字:热、射、晒、聚、兽 词:箭法、盘⼦、温度、估计、煤炭、⽔滴、杀菌、⿊暗、美丽 重点句⼦: 1、有这么⼀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个太阳,晒得地⾯⼨草不⽣。

低年级科普类课文这么教

低年级科普类课文这么教

低年级科普类课文这么教作者:张伟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0年第10期科普类文章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统编本低年级教材中选编了不少科普类的文章,一年级上册的《四季》“和大人一起读:《小松鼠找花生》”,一年级下册的《要下雨了》,二年级上册的《小蝌蚪找妈妈》《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级下册的《我是一只小虫子》《雷雨》《要是我在野外迷了路》,等等,这些文章主要是以童话、诗歌、故事的形式出现,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强,深受学生的喜爱。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把它们与普通的文章等同,只是让学生读读记记,有些教师则过分注重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导致课堂语文味缺乏。

那么,这些科普类文章该怎么教?怎样才能实现科普类文章教学中的语文味与科学味的统一呢?一、依托课文,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对于编入教材中的文章来说,不同体裁的文章其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价值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童谣、儿歌语句短小,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就应从诵读与积累方面指导学生学习。

故事和童话的语言可读性比较强,将科学知识融于故事与道理之中,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阅读期待入手展开教学。

对于一些用词比较准确、严谨的科普文来说,教师就可以以换词比较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这样表达的好处。

统编本低年级教材中的科普童话中诗歌较多,教师就可以从这些篇幅比较短小的文章入手,引导学生阅读体验感受,以激发学生阅读科普类文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语言走向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二、观照语文要素,有的放矢进行教学语文要素是统编本教材的特色与亮点之一,在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在科普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依托课文中语文要素对学生的要求,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1.注重对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信息提取作为低年级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提取信息,逐步帮助学生习得阅读的方法与技能。

如在《雾在哪里》这篇科普类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明白文中人物说的话是什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生必读的人文科学题

小学生必读的人文科学题

小学生必读的人文科学题人文科学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科,涉及到人类社会、文化、历史、语言等方方面面。

对于小学生来说,了解人文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对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人文科学题材,旨在启发他们的思维,拓展知识面。

1. 古代文明探秘人类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吸引着许多小学生的好奇心。

他们可以阅读《埃及金字塔的秘密》、《中国古代发明与发现》等书籍,了解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和谜团,以及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令人惊叹的历史事件。

2. 名人传记通过阅读名人传记,孩子们可以了解到一些杰出人物的事迹和贡献,激发他们对学习和成就的热情。

推荐的书籍如《爱因斯坦的科学世界》、《居里夫人的奇迹》等,生动地介绍了这些伟大人物的成长故事和重要发现。

3.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生也应该对其有所了解。

他们可以阅读《小守护者的大使命》等书籍,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以及个人如何为环保贡献力量。

4. 语言之美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基础,也是人文科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学生可以阅读《汉字之谜》、《拉丁字母的秘密》等书籍,了解汉字和拉丁字母的起源、结构以及演变过程,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学习兴趣。

5. 多元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民族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生可以阅读《神奇的阿拉伯文化》、《日本的和风之美》等书籍,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传统节日以及习俗,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通过阅读人文科学题材的书籍,小学生可以开阔眼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拓展知识面。

希望本文能为小学生的人文科学学习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小学教材说明文

小学教材说明文

小学教材说明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策略摘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科普说明文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等诸多的功能。

科普说明文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如何教好科普说明文,这是许多教师都困惑的问题。

本文就此提出几点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教学策略科普说明文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但科普说明文怎么教学,怎么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许多教师都困惑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谈谈科普文的教学策略。

一、科普说明文教学内容的设计1.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科普文凭借着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小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科学故事,让他们了解科普知识,增长见识,感受到科学的无处不在。

如《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了解说明方法,品析语言文字,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

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在介绍国际互联网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篇二: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小学教材入选的一些说明文,多是精美的科学小品文,不少写得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也饶有趣味。

说明文最大的魅力,在于它那科学的真知对人的吸引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师只要根据说明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

一、轻松开场,未成曲调先有情平时,我们总听到有些老师抱怨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乱作小动作,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导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不活跃。

但静下心来,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我认为这种情况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不配合老师。

小学语文新部编人教版 【教学方案】宇宙生命之谜示范教案

小学语文新部编人教版 【教学方案】宇宙生命之谜示范教案

《宇宙生命之谜》教学方案教材解析《宇宙生命之谜》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介绍了科学家探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的艰难历程,并最终说明到目前为止,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仍然是一个未解的谜。

文章的题目是“宇宙生命之谜”,因此,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紧紧扣住“谜”来组织文章。

作者先提出疑问,“地球之外的太空中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一个谜,接着作者分析了生命存在的四个条件,对太阳系除地球外的行星进行一一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些行星中不可能存在生命或难以存在生命,但还需要继续探索宇宙生命之“谜”。

由“谜”导入,接着开始解谜,最后又由“谜”结束,文章浑然一体,既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让读者觉得余味无穷,增添了进一步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作者在行文中的匠心。

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重点理解“猜测、揭开、抵御、嫦娥”等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3.掌握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1.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方法。

2.了解科学家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探索宇宙生命之谜的情况及成果。

教学难点感受说明文的特点,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你了解地球之外离我们比较近的星体吗你知道关于火星的情况吗2.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科学家认为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争论了一百多年。

随着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个谜已经揭开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3.板书课题——宇宙生命之谜二、初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朗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字音。

2.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辐射轨道嫦娥陨石培养斑点干燥土壤抵御磁场摄氏度沧海一粟(2)词语解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科普文教学三题
摘要: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的问题、关注的问题和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的光辉。

对于科普文,一要读懂知识,读出情趣;二要品语言悟方法;三要咀嚼出它特殊的普适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科普文
《屮小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文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的问题、关注的问题和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岀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的光辉。

下面我就从科普文谈谈自己的三点看法。

一、读懂知识,读出情趣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科普文也不例外。

对于不同体裁的科普文,我们要不同对待,该激情处,读它个激情飞扬,让知识与情趣共生。

该平铺直叙处,我们就不要刻意追求,让学生有目的地读,读懂知识。

对于叙事性的科普说明文,我们可以采用指向性朗读,读懂知识。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屮,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当孩子们在学习活动屮,获得一种新知的时候,他
们便会体验到i种愉悦感和自豪感。

课堂上教师要明确读书的任务和指向,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内驱力,让知识在学生头脑屮加工整理,然后再消化、理解、吸收。

所以朗读要有指向性读。

小学低段的科普文,往往是童话、诗歌的体裁,如《小蝌蚪找妈妈》《比尾巴》等语言诙谐风趣、生动,是学生练习朗读的很好平台,可以采用赛读、角色表演等方式读懂知识,得出情感,让知识和情感共生。

对于一般没有情节、语言简练、相对枯燥的科普说明文,语文教师也可以适度挖掘课本屮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读出情趣、经历、情感和智慧的旅程。

如《我是什么》教学屮,先出示:平时我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歌唱、开大会。

老师首先示范读,读得平铺直叙,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师生互动的讨论中,学生感受出“睡觉”,应该读得轻轻的,散步应该读得很悠闲,唱歌、跳舞、开大会应该读得响亮一些、快乐一些。

最后师生配音朗读。

在这里,学生通过不断地阅读,知道了谁在池子里是静静的,在小溪里是流淌的,在江河、大海里是奔腾的。

他们读出言表之意,探出言表之意,更要悟出言表之意。

所以要有情趣性读。

二、品语言悟方法
新课标指出:在学习说明文时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方法。

因此,我们在教学科普文时,应该在不知不觉屮巧妙渗透,引导学生品味其丰富的具有表现的语言,即怎么个准确,怎么个简
明,怎么个科学等,从屮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了文本屮用词的准确性,切不可枯燥讲解。

长此以往,将滋养学生精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一是要自主感悟,感受語言的准确和生动。

在教学《鲸》时,在师生交流屮自然而然地渗透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方法的丰富多样。

生:我从“目前已知道最大的鲸约有十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这句话知道的。

师:我注意到了你把“十六万”和“两千”这两个数字读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两个数字写岀了鲸的重量,让我们感受到鲸那么重,那它当然称得上是庞然大物了。

师:也就是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鲸很大,是吧?你知道吗,这种说明方法,叫作列数字。

在这里,教师不是刻意地去讲说明方法,而是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文本,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反复对话中心领神会,对说明方法有所领悟、有所习得。

这样教学的立足点在于让他们感性的“悟得”与“习得”。

通过朗读让学生朦胧地感受说明方法,并通过品析词句,让他们形象地感受说明方法。

二是要理清关系,感悟语言的逻辑性。

在执教《恐龙的灭绝》时,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语言训练。

先标一标有几个句子,想一想每句话在讲什么;接着师生进行对对子的游戏,知道
每句话的意思;然后给五个句子理清顺序:()尘埃遮太阳。

()行星撞地球。

()植物枯萎、死亡。

()食肉的恐龙灭
绝。

()以植物为食物的恐龙和其他动物死去。

最后出示句式: 因为(),所以()。

让学生说一说,理清其因果关系。

最后教师总结课文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有条有理地把恐灭绝的过程写清楚了。

就在这一步步精心地预设下,学生不仅读懂了意思,理清了食物间的因果关系,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更是对他们以后如何读懂一段话做了方法指导,授之以渔。

三是要有效拓展,学会表达。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屮,知识与能力是一只鸟儿的双翼,缺其一翼,鸟儿便飞不起来。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科普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适度拓展,创造性地设计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会在语言实践活动屮活用说明方法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拓之有度。

科普文由于篇幅的限制,它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适度的拓展是需要的。

但我们不能泛滥拓展,将语文课演变成科学课。

三、咀嚼其普适价值
说它特殊是因为:第一,文章内容的特殊,有科普说明文,也有科普小品文。

第二,教学方法的特殊,有的重点学习文屮列数学、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有的重点感悟科普文内在的逻辑顺序,有的关注各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而科普文的教学最终要由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特殊走向教学模式的一般,这才是科普类文章的普适价值。

究竟有哪些一般性的教学模式呢?
读出文本之趣,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科普文的语言生动幽默,为阐释知识增添了情趣和色彩。

教学屮,教师着力挖掘课文语言的情感因素,用儿童化,情境化的教学语言,营造课堂富有情趣的课堂,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在科普文的教学屮,老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有情趣,儿童化,情境化,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

在富有情趣的教学屮,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悟出文本之情,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对感性的知识比较容易理解,对于有认知难度的科普知识的理解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科普类课文知识性强,老师要着力挖掘文章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触摸语言情感的温度,发现语言的表达特色,内化文本的语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品出语言之妙,领悟科学思维的美感。

语文课,自然要有强烈的语文学科意味,无论教材文本是什么,都应为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提高所用。

教学整体体现语文学科的追求,每个教学环节的展开都应该立足语言。

科学、严密是科普文的语言特点,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帮助学生领悟其中内容,在语言文字中领悟科学思维的美感,并形成听说读写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