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学与渔场学教学方法
渔业科学教育与教学方法
渔业科学教育与教学方法渔业科学教育对于培养渔业人才,推动渔业发展,提高渔业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渔业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渔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针对不同的渔业科学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一、渔业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渔业是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渔业科学教育对于推动渔业发展、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渔业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渔业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同时,渔业科学教育还可以传承渔民的智慧和经验,推动渔业的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此外,渔业科学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二、渔业科学教学方法1. 实践教学法渔业科学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引入实践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地考察、实验室实训等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渔业实践操作,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渔业港口进行渔船观摩,实地探访渔民并了解他们的经验,或者组织学生进行渔业技术实验室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2. 资源共享教学法渔业科学教学需要依托大量的资源,包括文献、数据、技术设备等。
因此,资源共享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利用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手段,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研究。
例如,可以建立一个渔业科学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和交流论坛,让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
此外,还可以邀请渔业科学领域的专家进行在线讲座或答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教学法渔业科学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
因此,小组合作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研究和实践,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一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1)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基本概念一,渔业资源的概念1.渔业资源的重要性渔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食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它为从事捕鱼活动的人们提供了就业、经济利益和社会福利。
渔业资源在食物安全、渔民就业、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渔业资源的价值。
世界渔业资源产量。
中国近年的渔业产量。
2.渔业资源的概念。
《辞海》中认为:“水产资源是指水域中蕴藏的各种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的数量。
渔业上对经济动植物的数量通常称为渔业资源。
包括已成熟可供捕捞的部分和未成熟的预备捕捞的部分”。
《农业大词典》和《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产业卷)中将渔业资源定义为:“水产资源是指天然水域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又称为渔业资源”。
在上海水产学院主编的内部教材中,将水产资源和渔业资源分别定义为“水产资源为水域中蕴藏着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海兽类和藻类等)的群体数量”、“渔业资源是指水产资源中可供捕捞的经济鱼类和其他经济动植物的群体蕴藏量”。
综上所述,我们将渔业资源定义为:天然水域中可供捕捞的经济动植物(鱼类、贝类、甲壳类、海兽类、藻类)种类和数量的总称。
渔业资源生物学是研究鱼类资源和其他水产经济动物群体生态的一门自然学科,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为渔业生产服务的科学。
它是鱼类学和水产动物学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实际应用。
由于在世界渔业资源中,鱼类是人类开发和利用的主要对象,其产量居多,因此我们在渔业资源生物学中又往往以鱼类作为其主要的研究对象。
二,渔场学的概念渔场是指海域中具捕捞价值的鱼群(或其他水产经济动物)存在,且具有实地捕捞作业,又能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渔业产品的某一区域。
其中能够获得高产的海域,我们又称为“中心渔场”。
日本学者相川广秋在其1949年出版的《水产资源学总论》中,将渔场学描述为:“在渔场中,直接支配鱼类群集的因素,最重要的是环境因素。
渔业资源学与渔场学教学大纲
《渔业资源学与渔场学》教学大纲前言本课程主要讲述了一下内容: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如年龄、生长、繁殖、摄食、集群、洄游等以及渔业资源的调查与研究方法; 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及世界渔业资源概况; 渔场的形成机制以及我国与世界渔场分布概况和特征。
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基本概念第二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内容第三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第四节我国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概况第五节国外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研究概况第六节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第二章渔业资源的生物学基础第一节种群一、种群研究的重要意义二、种群的形成和概念三、种群结构及其变化规律四、种群的鉴定方法五、种群数量增长及其调节方式六、大黄鱼地理种群划分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第二节年龄和生长一、鱼类年龄与生长研究在渔业上的意义二、鳞片、耳石等构造和年龄鉴定三、鱼类年龄的研究方法四、鱼类的生长及其测定方法第三节鱼类性成熟、繁殖习性与繁殖力一、鱼类性别特征及其性成熟二、繁殖习性三、繁殖力及其测算方法第四节鱼类饵料、食性与丰满度一、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意义二、鱼类的食饵关系与食物链三、鱼类摄食的类型四、鱼类摄食的特征五、鱼类的食物保障六、鱼类摄食研究方法七、肥满度和含脂量第五节鱼类群落及其研究方法一、群落的概念及其特征二、群落生态的研究方法第三章鱼类的集群与洄游第一节鱼类的集群与洄游的意义一、鱼类的集群二、鱼类集群的概念及其类型三、鱼类集群的一般规律四、鱼类集群的作用五、鱼类集群的行为机制及其结构第二节鱼类的洄游一、研究鱼类洄游的意义二、洄游的概念及其类型三、鱼类的垂直移动四、引起鱼类洄游的原因第三节鱼类洄游的研究方法一、研究鱼类洄游的类型二、标志放流方法及其应用第四章海洋环境及其与鱼类行动的关系第一节世界海洋环境概述一、世界海洋形态二、世界大洋海流三、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水温分布、盐度分布、叶绿素分布等第二节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的关系一、研究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的意义二、温度三、盐度四、海流五、光六、海底地质、地形、水深七、气象条件八、饵料生物第五章渔场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渔场、渔期及其渔场类型一、渔场二、渔场类型三、渔期四、渔区第二节渔场形成的一般原理一、海流变化二、温盐变化三、优良地形第三节渔场的分布、评价与变动一、渔场的分布二、渔场评价内容三、渔场变动其原因第四节渔场图及其编制方法一、编制渔场图的意义二、渔场图的种类三、渔场图的编制原则、内容和方法第六章渔情预报基本原理及其方法第一节渔情预报概述一、渔情预报的基本概念二、渔情预报的种类和内容三、渔情预报的基本原理及其流程第二节掌握中心渔场的基本方法一、鱼类生物学及其行动状态二、外界环境条件三、仪器侦察第三节海况分析和预报一、海况分析和预报的一般系统二、时间和空间范围三、海况参数的短期变化四、海况预测海面温度距平五、海洋锋六、资料处理方法第三节渔情预报技术与方法一、预报的指标及其筛选方法二、渔情预报方法第四节渔情预报实例分析一、带鱼二、蓝点马鲛三、鲐鲹鱼四、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五、中西太平洋鲣鱼六、北太平洋柔鱼第五节国内外渔情预报研究进展一、美国在渔情预报方面研究情况二、日本渔情预报服务中心三、我国台湾省水产试验研究所四、我国大陆渔情预报研究状况专题讨论:第七章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及其渔场概况第一节中国海洋渔场环境特征一、总体概况二、地貌和底质三、水文条件四、饵料生物分布第二节中国海洋渔场概况一、渤、黄、东海渔场分布概况二、南海渔场分布概况第三节中国海洋重要经济种类资源与渔场分布一、主要中上层鱼类二、主要底层鱼类三、中国对虾第四节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一、黄渤海二、东海三、南海第八章世界海洋渔业渔场及其资源概况第一节世界海洋渔业发展现状及其潜力一、世界海洋渔业发展现状二、全球海洋生物资源潜力第二节各海区海洋渔业发展状况分析一、太平洋海域二、大西洋海域三、地中海和黑海四、印度洋五、南极海第三节主要种类资源及其渔场一、鳕鱼类二、金枪鱼类三、头足类四、中上层鱼类五、南极磷虾第九章全球环境的变化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第一节厄尔尼诺与渔业的关系一、厄尔尼诺、拉尼娜及ENSO基本概念二、厄尔尼诺产生原因三、厄尔尼诺对渔业的影响第二节富营养化与渔业关系第三节全球温暖化和气候异常与渔业的关系一、全球温暖化与渔业的关系二、气候异常与渔业的关系第四节臭氧层与渔业关系教学进度与教时安排。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授课教案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授课教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渔业资源学的定义和研究目的一、基本概念1、水产资源:水域中繁殖生长着的各种有经济价值的动植物的总称。
2、渔业资源:水域中可供捕捞的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群体。
(1)、渔获资源(或称可捕资源):水域中已经达到性成熟或已达到捕捞规格的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群体。
(2)、预备资源:水域中性未成熟,而将来可供捕捞的有经济价值的动物群体。
3、渔业(或称水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人工培养水生经济动植物以取得水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生产工业。
4、渔业资源学:或称水产资源学、渔业生物学,是研究可捕种群的自然生活史(繁殖、摄食、生长和洄游)和资源数量估算方法,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和可能渔获量的预报方法以及渔业资源繁殖保护措施等,从而为合理的渔业生产、科学的管理渔业资源提供依据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1、种群自然生活史的研究。
2、群体数量变动规律的研究。
3、渔业管理措施方面的研究。
三、研究的核心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规律。
四、研究目的为合理安排渔业生产和进行渔业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使我们人类能充分利用水域,并通过科学管理,增殖放流等,可持续地获取最大渔获产量。
五、相关学科1、鱼类学2、海洋生物学3、海洋学4、数理统计学5、生态学6、生理学、行为学、水产增殖学等。
第二节渔业资源学研究简史一、国外研究简史(一)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简史1、开展渔业资源调查研究的原因19世纪中期起,欧洲(主要是苏联)的一些湖泊、河流里的鱼类产量出现下降现象;19世纪末,由于人类的捕捞活动,海洋鱼类资源也出现下降现象。
其中,开发最早的北海渔业。
产量开始明显下降。
北欧国家加强对海洋渔业资源及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的研究,希望提出使渔获量保持稳定的措施。
2、渔业资源调查研究史1902年,在丹麦首都成立了“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Explortion of the sea)”,缩写为ICES。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第3章 鱼类的生命周期与早期发育
2.卵黄
• 卵黄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是由卵细胞质的液泡酿造而成的,是 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颜色:有多种,有浅红色、淡绿色,但绝大多数是黄色 的;
透明度:有透明和不透明之分。 形状:细微颗粒状(卵黄含量不大丰富);球状、块状
(卵黄含量多、卵体大)。卵黄含量的多少以及它的分 布状况,决定以后卵裂的方式和分裂的大小。 表面构造:均匀的;龟裂状(斑鰶);泡状裂纹(鯵科 鱼类) 类型:根据卵黄量的多少和卵黄分布的位置,又可将卵 区分为 : 均黄卵、间黄卵、中黄卵和端黄卵四种类型, 绝大多数海产硬骨鱼类的卵属于端黄卵。
含有更多更细小的油球( 东方魨)。
颜色:一般非常透明;
有的呈淡黄色,暗绿色、橙色。
4.卵质
• 卵质就是卵子的细胞质(原生质),是构成卵细胞体的主要部分, 是卵细胞营养和生命活动中心。
5.卵核
即细胞核,卵裂、生长、新陈代谢都和核有直接的关系。 形状:一般为圆形或杆状,比较大。 位置:在正常情况看不到,有时在卵的侧面,有时在中间,但一 般都在细胞质较丰富的极性一侧。
• (Abbr. y : yolk sphere)
Stage 7 (3 hrs 30 min) 32 cell stage
Stage 8 (4 hrs 5 min) Early morula stage
Stage 9 (5 hrs 15 min) Late morula stage
Stage 10 (6 hrs 30 min) Early blastula stage
• 3.稚鱼期 鉴定要点除与仔鱼 后期相同外,更应注意头部和 尾部的形状,鳍条的数目和脊 椎骨的数目等可数性状和量度 特征。
•
复习思考题
• 1. 鱼类的生命周期可分哪些基本时期?各时期又具哪些主要待征? • 2. 鱼类的早期发育过程可分几个主要阶段?各阶段有哪些基本特征? • 3. 鱼类卵子的基本结构与类型及其鉴别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 4. 鱼类仔、稚鱼时期的基本形态特征及其识别要点是什么?
渔场学概述——【渔业资源与渔场学】
• 二、渔场的类型
• (一)根据离渔业基地的远近和渔场水深划分 • 1.沿岸渔场 一般靠近海岸,水深30m以浅 • 2.近海渔场 一般离岸不远,水深30—100m • 3.外海渔场 一般离岸较远,水深100—200m • 4.深海渔场 水深200m以深水域 • 5.远洋渔场 超出大陆架范围的大洋水域,或离 本国基地甚远,且跨越大洋到另一大陆架水域作业 的渔场。
• (四)根据鱼类生活阶段划分 • 1.产卵渔场 在鱼类的产卵场海域 • 2.索饵渔场 在鱼类的索饵场海域 • 3.越冬渔场 在鱼类的越冬场海域
• (五)根据作业方式划分 • 1.拖网渔场 • 使用拖网作业的渔场 • 2.围网渔场 • 使用围网作业的渔场 • 3.刺网渔场 • 使用刺向作业的渔场 • 4.钓渔场 • 使用钓具作业的渔场 • 5.定置渔场 • 使用定置渔具作业的渔
• 例: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被过度捕捞,传统重要的经 济鱼类如大黄鱼等已经没有渔汛和渔场形成。
• 据统计,2001年全国经济鱼虾产卵场的污染面积达70%以上,资 源调查表明中国对虾由最高年产4万吨左右锐减到2000吨左右,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鱼虾类的产卵场(如渤海湾、杭州湾)
的环境污染过重。污染改变了鱼虾类的洄游路线和方向,导致捕
第二节 渔场形成的原理
• 一、海流的交汇与变化形成良好的渔场
• 1.流隔渔场 • (1)流隔的概念 • 两个性质显著不同的水团、水系或海流交汇处的不 连续面,称为流隔或流界。流界区的水文条件有利 于生物群体的繁殖生长和聚集,交汇区往往出现饵 料生物和鱼类等群体汇合的环境条件,因而形成良 好的渔场,即流界渔场。
• (二)根据地理位置划分 • 1.港湾渔场 在近陆地的港湾内 • 2.河口渔场 在河口附近 • 3.大陆架渔场 在大陆架范围内 • 4.礁堆渔场 在海洋中的礁堆附近 • 5.极地渔场 在两极海域圈之内 • 6.按具体地理名称的渔场 如烟威渔场、舟山 渔场、北部湾渔场等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是研究渔业资源的分布、利用和管理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渔业资源的生态特征、分布规律、生物学特性以及人类对其利用和管理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与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相关的关键概念:
1.渔业资源:指海洋、河流和湖泊等水域中的各种可供人类利用的生物资源,包括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等。
渔业资源对于人类提供了食物、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等重要资源。
2.渔场:指具有一定生产力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潜力的水域区域,其中包括适合渔业资源生长和繁殖的环境条件。
渔场可以是海洋、河流或湖泊等不同类型的水域。
3.渔业资源评估:通过对渔业资源的种群结构、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等进行调查和研究,以评估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利用潜力。
这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管理政策和措施。
4.渔业管理: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需要进行渔业管理。
这包括制定渔业法规、建立捕捞配额和限制措施、推行渔业保护区和资源恢复计划等,以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第2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专业知识模板)
2.种群的含义:
种群是一个在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
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理、生态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 的繁殖习性,即相同遗传属性,同一基因库的种内个体群。 关键字:种(种类);种内(种类)
第二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
东北大西洋鳕鱼种群识别采样站点分布。灰度代表不同采样季节。2002-2003
性深浅或东北一西南向往返洄游,演替为南海地域性种
群。
4.东海比较复杂,由于东海水系的复杂性以及温带水
域夏半年的高温、可导致暖温、暖水种鱼类季节性
向北扩布与交流。偏低盐、较适低温的群体偏北分
布并可季节性进入黄渤海区索饵、产卵;而偏高盐、
适高温群体则在东南部洄游,与黄、渤海群体不混群。
第二章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
第二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 方法
第二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概念
一、种群的含义 种群划分的由来:众所周知,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并不是
均匀的,而是在一些分散地域中生活。这种在一定环境空
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群便逐渐形成了种群。
第二章 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六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6)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大纲
一,实验目的
通过对几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测定,了解和掌握渔业资源生物学调查中的几项最基本测定内容方法和标准,为渔业资源生物学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鱼种
小黄鱼(每组10尾),带鱼(每组3尾),鲫鱼(每组2尾),鱿鱼(每组2尾)
三,实验项目内容
(一)观察各种鳞片类型、耳石和脊椎骨等年龄标记;
(二)实验内容
1,测定鱼类和鱿鱼的量度:体长(胴长、肛长)、头长、体高、体重和纯重
2,性别和性腺成熟度:目测性别、性腺成熟度等级。
3,饵料分析:摄食等级划分、胃含物辨别(鱼类、甲壳类、头足类等)。
四,主要仪器设备及其配套数
量鱼板,两脚规,剪刀,镊子,天平称(电子称)
五,实验结果分析
1,小黄鱼体长、体重频率组成分析、优势体重和体长组,体长与体重关系式;
2,每种鱼类的性比组成及其性腺成熟度分析;
3,每种鱼类的摄食等级分析及其胃含物分析。
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应用
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应用案例式教学是一种通过具体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案例式教学也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介绍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案例一: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案例某国的一个渔民村庄,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导致当地海域的渔业资源日趋枯竭,渔业收益急剧下降,渔民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当地政府积极引导渔民采用可持续的渔业开发方式,积极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开展种苗放流、加强水域巡查等方式,逐步恢复海洋渔业资源,提高渔民的收益。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可持续渔业开发的重要性,明白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对渔业资源的危害,以及政府和渔民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
学生也可以根据这一案例,分析渔业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珊瑚林保护案例某国的一个海岛周围有大片的珊瑚林,而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旅游开发,当地的珊瑚林面临严重破坏和白化现象,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当地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建立珊瑚保护区、限制捕捞和旅游开发等,积极保护和修复珊瑚林,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意识,推动可持续的海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1.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培养其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将来从事渔业资源与渔场管理工作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案例式教学往往以真实的案例为依托,可以让学生了解渔业资源与渔场管理中的真实问题和挑战,帮助他们拓展知识视野,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提高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电子教材—渔情预报基本原理及其方法
第六章渔情预报基本原理及其方法第一节渔情预报概述一,渔情预报的基本概念渔情预报也可称渔况预报,它是海洋渔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渔场学中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渔业中的综合应用,是为渔业生产服务的主要任务之一。
渔情预报实际是指对未来一定时期和一定水域范围内水产资源状况各要素,如渔期、渔场、鱼群数量和质量以及可能达到的渔获量等所作出的预报。
其预报的基础就是鱼类行动和生物学状况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及其规律,以及各种实时的汛前调查所获得的渔获量、资源状况、海洋环境等各种渔海况资料。
渔情预报的主要任务就是预测渔场、渔期和可能渔获量,即回答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捕捞什么鱼,作业时间能持续多长,渔汛始末和旺汛的时间、中心渔场位置以及整个渔汛可能渔获量等问题。
在我国近海,主要以追捕洄游过程中的主要经济鱼类为主,如带鱼、小黄鱼等,如从外海深水区游向近岸浅水区产卵的生殖群体、处于越冬洄游或索饵洄游的鱼群。
渔情的准确预报为渔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如何进行渔汛生产部署和生产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各水产研究单位对近海主要传统经济鱼类中开展了渔情预报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渔场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随着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以及远洋渔业的发展,我国一些水产研究工作者如陈新军(2003)也开始了远洋渔业鱼种的渔情预报研究工作,如柔鱼类、金枪鱼类和竹筴鱼等。
日本、美国和我国的台湾省等也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利用卫星遥感所获取的海况资料,对重要目标对象的渔情进行预报,并专门成立渔情预报研究机构。
随着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技术(海洋遥感)的发展和应用,渔情预报的手段和工具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渔情预报的准确性也得到了提高,并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二,渔情预报的类型和内容(一)依据预报时效来分渔情预报的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主要是根据预报的时效性来划分,但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划分标准。
第十一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guan
第⼗⼀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实验-guan第⼗⼀章渔业资源⽣物学与渔场学实验实验⼀鱼类⽣物学测定⼀、⽬的要求通过对⼏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物学测定,了解和掌握渔业资源⽣物学调查的⼏项测定技术标准,为渔业资源⽣物学的研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材料⼩黄鱼,⽩姑鱼,带鱼,海鳗,鲐鱼,兰圆鯵,鲳鱼等。
三、实验⼯具量鱼板、两脚规、刺孔蜡纸、刺孔针、镊⼦、剪⼑等。
四、实验内容1、取样(1)由于调查的⽬的和要求不同,取样分随机取样和选择取样两种。
我们通常采⽤随机取样进⾏测定⼯作。
(2)研究群体组成的样品,⼀般每次取样数量为100尾。
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项⽬的不同,取样数量可适当增加或减少,以能反映整个群体的特征为原则。
(3)做好野外采样记录,包括样品的捕捞⽇期、地点、使⽤的渔具和⽹获量等。
(4)在进⾏⽣物学测定之前,先把样品进⾏编号和登记,并做好测定项⽬的记录⼯作。
(5)样品以取⾃拖⽹、围⽹、定置⽹、钓具等对鱼体⼤⼩⽆选择性的渔具为宜。
(6)样品应保持新鲜完整,不宜选择腐烂、残损或严重变型的鱼体作为样品。
2、测量鱼体的长度(单位:毫⽶)(图11-1、图11-2、11-3)(1)全长—⾃吻⾄尾鳍末端(2)体长—⾃吻端⾄尾椎⾻末端(3)叉长-⾃吻端⾄尾叉(4)肛长—⾃吻端⾄肛门前缘对不同鱼类,其测量鱼体长度的⽅法不同。
对某些下腭稍突出的鱼类,如鳓鱼、海鳗、带鱼等,测量长度⾃下腭前端开始,记录时应注明。
全长⼀般⽤在辅助观测,不作统计分析之⽤,唯鳎鱼以全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凡尾椎⾻末端易于观察的鱼类,如⽯⾸鱼科的⼤黄鱼、⽩姑鱼、黄姑鱼和鲷类、鲽类等应以体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凡尾叉明显的鱼类,如太平洋鲱、沙丁鱼、鳓、青鳞鱼、鯷、黄鲫、⽵筴鱼、兰圆鯵、鮐、马鲛鱼、鲳鱼、舵、鰹等,应以叉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凡尾鳍、尾椎⾻不易测量的鱼类,如鲨鱼、海鳗、带鱼等应以肛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于鱈、魟类等以体盘长为鱼体长度代表。
进⾏鱼体长度测量时,应使鱼体及尾鳍⾃然伸直,平置于量鱼板上,将⼝闭合,吻(或下腭前端)紧贴垂直档板,然后测量。
第6章1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渔业资源与渔场学】
1食饵生物个体计算法
以个体为单位, 计算鱼所吞食各种 饵料生物的数量。
简单的方法是以 + 表示存在 ; ++表 示较多 ;+++ 表示很多 ;++++ 表示极多。
2出现频率法
指某种饵料生物在所检测的胃含 物样品中出现的次数, 而不计算其总数 量, 最后求出食饵生物占全部检测样品 的百分比。
?五随鱼类性别的不同而变化某些不同性别的鱼类在营养食物的要求上有差异如黑海区的鲟鱼雄性个体摄食鱼类种类较多而雌性个鱼类的饵料保障是指水域中不仅具有为鱼类所提供的饵料种类而且具备保证鱼类可以进食的条件
第六章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 研究方法
研究意义
饵料生物与鱼类分布; 饵料保障程度与种群动态; 养殖中的饵料措施; 复杂的食性关系与群落动态。
这种变化与饵料生物的季节波动和环境因 子的季节变化有关。
•
•
春季:桡足类、鱼卵等
• •
夏季:端足类、糠虾 六丝鲚(东秋海季):鼓虾、鹰爪虾、鰕虎鱼等
•
冬季:桡足类(种类与春季不同)
•(三)随栖息场所迁移而引起食性变化 鱼类 经常洄游移动于各个水域中,由于不同水 域的饵料生物组成和数量各不相同,鱼类 为了适应环境也不得不改变其食物组成。
第一节 鱼类的食物链、食物网与食性类型
•一、鱼类的食饵组成
•鱼类的食谱是十分广泛而复杂。 •1水生植物类群,从低等单细胞藻类到 大型藻类以及水生维管束植物;
•2水生动物类群,几乎涉及无脊椎动物 的各个门类以至脊椎动物的鱼类自身;
•3腐植质类,也是某些底食性鱼类的重 要饵料。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课件-渔业资源与渔场学重点(专业知识模板)
2015渔业资源与渔场学重点第一部分:名词解释第二章鱼类的种群及其研究方法1.种群(必须掌握):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有一群或若干群体中的个体,其形态特征相似,生态、生理特征相同,特别是具有共同的繁殖习性,即相同的遗传属性——同一基因库的种内个体群。
2.基因库: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基因型集合。
3.群体(渔业管理的基本单元):可认为群体是种群之下的一个研究单位,指能够满足一个渔业管理模式的那部分鱼,可定义为一个群体。
(由随机交配的个体组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生殖隔离,在遗传离散性上保持群体的形态、生理和生态性状的相对稳定。
)4.量度特征:量度特征又叫体型特征,主要是测量鱼体各有关部位的长度和高度,计算它们之间的比值, 主要项目有:全长与体长、头长与体长、体高与体长、吻长与头长、眼径与头长、尾柄高与尾柄长之比等。
第三章鱼类的生命周期与早期发育1.鱼类的生命周期(掌握):指鱼类个体从受精卵发育到成语,直至衰老的整个一生的生活过程,又称之为生活史或个体发育。
(了解)早期发育:鱼类生命周期中的早期阶段,从鱼卵到幼鱼的几个时期。
是鱼类数量最大、死亡最多,数量变化率最高的敏感时期。
2.鱼卵基本结构(必须掌握):(1)卵膜:位于卵的最外层,保护卵细胞免受外界因素的伤害,并使卵细胞保持一定形状,对外界环境起隔离的作用,以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
(2)卵黄: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由卵细胞质的液泡酿造而成,是胚胎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卵黄的大小和胚胎发育时间的长短有关。
(3)油球:是许多种硬骨鱼类卵子的特殊组成部分,它是含有脂肪的,表面围有原生质薄膜的小球状体。
油球对于浮性卵不仅是营养的贮藏,还起到了“浮子”的作用,使卵子能经常保持在一定的水层;但对沉性卵只是营养的贮藏。
(4)卵质:就是卵子的细胞质,是构成卵细胞体的主要部分,是卵细胞营养和生命活动的中心。
卵质的多少决定了细胞的大小。
(5)卵核:又称生殖核或细胞核,卵裂、生长、新陈代谢都和核有直接关系。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九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9)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第四章海洋环境及其与鱼类行动的关系第二节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的关系一、研究海洋环境与鱼类行动的意义鱼类的外界环境包括非生物性的和生物性的两个方面。
非生物因素指不同性质的水体、水的各种理化因子以及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各种非生物环境条件,包括温度、盐度、光照、海流、底形、底质和气象等。
生物因素是指栖居在一起包括鱼类本身的各种动植物,它们多数是鱼类的食物,有的还以鱼类为食,包括了饵料生物、种间关系等。
通过这些外界环境因子对鱼类行为的影响规律,既可为渔况分析、渔场探索和渔情预报等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渔具、渔法的改进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二、水温1.鱼类对温度的反应鱼类是变温动物,俗称“冷血动物”,它们缺乏调体节温的能力,其体内产生的热量几乎都释放于环境之中,体温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并经常保持与外界环境温度大致相等。
尽管如此,鱼类体温和它的环境水温还不完全相等。
一般来说,鱼类体温大多稍高于外界水域环境,但一般不超过0.5℃-1.0℃。
通常,鱼类体温是随着环境温度的不同而发生改变的。
2.鱼类对水温变化的适应随着环境水温的变化,鱼类的体温也会发生改变,同时对温度变化也会产生适应性,但这种适应能力是非常有限的。
根据鱼类对外界水温的适应能力的大小,我们可以将鱼类分为广温性鱼类和狭温性鱼类。
水温对鱼类的生命活动来说,有最高(上限)、最低(下限)界限和最适范围之分。
3.鱼类的最适温度范围鱼类在最适温度范围内活动正常,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鱼类将有大量的分布,这一特点对海洋捕捞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在自然环境中,鱼类对水温也同样会表现出选择性。
但由于各种环境因子的影响极其错综复杂及个体生物学状态的变化,所以选择水温常表现为一定的温度范围。
在渔业生产方面,常常把对于某一鱼类具有高产量时的水温称为鱼类的最适温度,这种水温有一个范围,而不是某一个固定值。
一般来说此值与最适温度范围相对应(图4-7)。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之十二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案(12)第次课授课时间教案完成时间第七章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及其渔场概况第一节中国海洋渔场环境特征一、总体概况中国近海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部分海域。
渤海为中国内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为太平洋西部边缘海。
四海南北相连,东北部为朝鲜半岛,西南部为中南半岛(包括马来西亚半岛),其东部和南部为日本九州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和大巽他群岛。
总面积为470万平方千米。
台湾以东为中国台湾岛东岸毗连太平洋的部分开敞海域。
中国近海海底地形西高东低,呈西北向东南倾斜。
大陆架面积广阔,约占总面积的62%。
其中渤海、黄海的大陆架面积为100%,东海约为2/3,南海约为1/3。
南海大陆坡围绕中央海盆呈阶梯状下降,海盆面积约占南海总面积的1/4。
台湾以东海域大陆架甚窄,大陆坡较陡,距岸不远即为深海海盆。
中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余千米,岛屿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有6500余个,岛屿岸线长14000千米。
中国近海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南北气温相差较大,冬季相差28℃,夏季相差4℃。
年降水量500~3000毫米,南多北少。
季风现象显著,同时常受热带气旋影响,尤是南海北部和台湾周围海域。
表层水温冬季南北相差大,夏季相差小。
中国沿岸潮流均较强,主要海流为黑潮和沿岸流。
台湾以东海域终年受黑潮控制,表层温度为24-29℃。
1.渤海渤海为中国的内海,位于中国近海最北部,深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型浅海。
东面以辽东半岛南端老铁山西角与山东半岛北端蓬莱角的连线作为与黄海的分界线。
渤海大陆海岸线长2288余千米,海域南北长约300海里,东西宽约160海里。
面积约7.7万平方千米。
平均水深18米。
最大水深在渤海海峡北部,水深82米;北部为辽东湾,西部为渤海湾,南部为莱州湾。
底质多泥和泥沙底。
有黄河、海河、滦河、辽河等注入。
渤海为暖温带季风气候区。
冬季盛行偏北风,寒潮侵袭频繁;夏季多偏南风,受热带气旋影响很少。
沿岸年均降水量约500毫米。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学设计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学设计引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渔业资源日益减少,渔业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学习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是了解和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设计一套针对大学本科生的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渔业资源和渔业产业的现状及其与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的联系;2.掌握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3.熟悉渔业资源的评价和管理方法,了解渔业资源管理、利用和保护的技术和政策;4.了解渔业经济与渔业产业发展政策。
教学内容1.渔业资源与渔业产业概述–概述渔业资源和渔业产业的现状;–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与渔业的关系;–分析渔业产业的经济、政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2.渔业资源与生态系统–探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生态系统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渔业资源和渔业产业。
3.渔业资源评价与管理–分析渔业资源量、结构、分布、生态适宜性等方面的评价;–熟悉渔业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管理机构;–探讨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其技术、政策实现。
4.渔业经济与渔业产业发展政策–分析渔业的价值和经济意义;–研究渔业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掌握渔业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教学方法本教学方案主要采用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法。
教师以讲解为主线,重点解释渔业资源与渔业产业相关知识。
并且,在部分内容较为复杂或存在多元观点时,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加深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
此外,为了更好地增加课程的生动性,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观察实地渔业产业;•组织参观渔业资源管理机构和实验室;•通过文献阅读、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渔业资源和渔业产业。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定期考试和作业布置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考察学生对渔业资源和渔业产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思维能力。
作业要求学生积极查阅文献、实地调查、重点撰写相关报告,通过课程作业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应用
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到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渔业生态、渔业管理等多个领域。
为了更好地传授这门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式教学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案例式教学概述案例式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在实际的案例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式教学中,教师会选取真实的或虚拟的案例,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案例式教学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比如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等。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来进行以下方面的教学:1.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渔业资源的调查方法和评估指标,培养他们的实地调查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选取一些国内外成功的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案例,让学生了解各种措施的实施效果和影响因素,培养他们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3.渔业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渔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只是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部分应用,实际上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学生需求进行更细化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有着诸多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式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实际案例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式教学,学生将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观察、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操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应用
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应用
案例式教学是当前教育中普遍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具有案例丰富、教学内容真实、生动活泼、具有可塑性强、适应性好等特点,因此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包括海洋资源、水产养殖、渔业生态和
渔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门学科中,应用案例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案例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举个例子,以典型案例泰国虾钓场改造为例。
该案例涉及到海洋资源和水产养殖方面
的知识,可以与学生研究全球水产养殖发展模式,关注泰国虾钓场改造以后产量和效益的
变化。
通过分析该案例,学生可以了解从虾的饲料、环境、管理方面的改善,从而促进生
长和繁殖。
学生们也可以学会判断何种饲料和管理方式会提高产量和收益。
总之,案例式教学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大潜力和前景。
学生们通过接
触和分析实际案例,学会研究、处理和解决复杂的问题,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
为未来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了稳定的技能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业资源学与渔场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我们根据该课程的目的和传授对象,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改变教学方法。
经过多年的实践,设计了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个别辅导;上台讲课;动手实验;课外阅读和专家讲座。
课堂讲授:基础理论在渔业资源与渔场学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基础理论比较抽象,逻辑性强,首先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结合实例有条理地讲解理论要点,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初步的理解。
课堂讲授力求生动形象,注重案例分析,黑板板书和多媒体放映并重。
课堂讨论: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开展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开展争论,鼓励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的辩论。
针对学生疑问,开展课堂分组讨论,让学生们就某些课堂上讲授过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进行辩论,学生各抒己见,一方面可以把模糊的理解和认识清晰化并巩固下来,另一方面可以拓宽思路,换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的、独特的思考能力和习惯,这种思考习惯的培养对今后从事任何工作都有帮助,这也是一种能力的培养。
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等。
个别辅导:对于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个别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理解上的特点,指出关键所在,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有益的建议。
上台讲课:对于理解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鼓励他们上台讲课,通过学生自己讲课,一方面可以激励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因为只有全面理解了,才能流利地进行讲解。
这种方式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在公众面前表达思想的能力。
这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
动手实验:在基础理论教授的基础上,针对一些理论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知识,如生物的长度、体重等形态特征测量、性别鉴定、年龄测定、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测定,繁殖力测定计算等,采用课程实验的办法,开设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熟悉和掌握渔业资源生物学的主要测定研究方法,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课外阅读和专家讲座:授课中及时介绍Fisheries Research,ICES of marine science, Fisheries oceanograph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综述性论文,以增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对声学前沿发展的了解,积极邀请国内同行专家进行相关学术介绍。
同时,利用课外时间,让同学观看绿色星球记录片,增强对海洋生物资源的了解和认识。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校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设施完善(PPT课件,蓝色星球记录片等),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综合运用视觉、听觉等刺激,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形象化展示,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
课程组充分运用现代网络的便利,在课堂教学之外,配合网络教学,完善课堂教学。
教师建有自己的网站,用于发布科研及教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给学生展示课程各章节相关的补充图片及文字资料,以及提供相关网站链接,并在网上布置及批改作业,解答学生问题,还设置论坛供学生讨论,并通过及时通讯工具及时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
通过多媒体及网络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结合实践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