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习策略的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综述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综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性和主动性。它认为,学习 应该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满足感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
认知负荷理论则个体在处理信息时的认知资源和能力限制。它为自主学习提 供了关于如何优化学习资源和策略的理论基础。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 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 乐趣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良 好的关系,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反馈,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精品课程应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如 混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通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精品课程应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如在线课 程、教学视频、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 是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次演示将探讨 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同样重要。在信息时代,如何快速有效地获 取、加工和利用信息成为自主学习的关键。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信息检索和加工方 法,学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获取学习资源,从而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学习挑战。
Hale Waihona Puke 最后,要重视自主学习的应用。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 更多自主学习机会,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馈。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未来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综 述
目录
01 一、理解自主学习
02
二、自主学习的理论 基础

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建 立 其 学 习策 略 培 训 模 式并 考 虑 如 何 把 它 纳入 汉 语 教 学 计 划 与 体 系 中去 ,再 通 过 实践 检 验 策 略培 训 对 汉 语 学 习的 有 效性 ,
用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之问的关系 , 是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学 习策 略 的第 一项 定 量研 究 。


研 究成 果
20 00年江新 的《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 一 文, 则使用 国外流行 的语言学 习策 略量 表(IL 对外 国留学生学 SL )
习汉 语 策 略 进 行 研 究 , 讨 性 别 、 语 、 习 时间 、 语 水 平 等 探 母 学 汉
汉语 作 为第 二 语言 学 习策 略 研究 是 一 个新 兴 的研 究 领域 , 研究 正 处 于起 步 阶段 , 究 成果 还不 成 系 统 。本 文 主要 从 两 个 研 层次 来 说 明 。 ( ) 在权 威 期刊 中发 表 的论 文 来看 一 从
1 观性 的 研究 。 . 宏 宏观 研 究是 对一 个 事 物 的全 貌 的研 究 【 ・ l 邶 在 这 里 指 的 是对 外 国学 生 在 汉语 学 习 听 说 读 写 四个 方 面 的学
习策 略情 况 进行 全 面 的研究 。
杨翼 19 98年发表 了 《 高级汉语学习者 的学 习策略与学 习
留学 生 写作 错 误 , 出 了学 习者 在运 用 学 习策 略 时 的 一些 偏 差 得 性 的学 习 策 略 , 出现 在 字 、 、 句 成分 和 句 子方 面 的 ( 内, 即 词 组 语
习者汉语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其异同。她研究的结论是 , 同阶 不 段的学习者所采用 的学习策略有很强的一致性和规律性 。 他们 在形 式策略、 母语策略 、 管理 策略、 准确性策略方面大同小异 ,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现状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现状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现状研究综述作者:张勇来源:《学园》2013年第33期【摘要】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已逐步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梳理了近年来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国内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类型主要为描述性研究,是以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

【关键词】学习策略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综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3-0022-03“以学生为中心”是目前第二语言教学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其研究中心也逐渐从“教师教”转移到“学生学”。

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条件是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汉语学习和习得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变量。

关注学生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Bruner首次提出“认知策略”这一说法,随后,心理学家Newell、Shaw和Simon利用计算机模仿问题解决策略提出“学习策略”的概念,进而引起心理学家的积极关注。

最早进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是Aaron Carton,他于1966年出版著作《The Method of Inference in Foreign Language》,首次提出了不同的外语学习者运用不同的推理方法来学习外语。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和信息加工理论的发展,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入发展。

Rubin发表的《What“Good Language Learners”Can Teach Us?》从成功语言学习者身上探寻语言学习策略,奠定了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基石。

语言教育学界开始将研究重心从教师转到学生,开始关注学生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

研究方向和内容主要集中在语言学习策略的界定、分类,语言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的关系及语言学习策略的训练等方面。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的文献综述引言: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被接受并应用到教育教学中。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与特点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合作、相互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包括:1.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互相支持和鼓励,共同解决问题。

2.任务的互动性和合作性: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合作,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任务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3.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知识的共同构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促使知识的共同构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1.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成绩,尤其是在初中数学学习中。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学生面对复杂的问题时,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3.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交流与社会性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需要与组员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交流和协作,促进学生的知识共同构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学习。

4.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满足,在初中数学学习中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

结论:从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交流与社会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国内外网络学习策略研究现状及反思

国内外网络学习策略研究现状及反思

国内外网络学习策略研究现状及反思作者:李运福来源:《中小学电教》2013年第11期摘要:网络学习策略是传统学习策略在网络环境下的迁移。

学习环境的改变并未改变学习策略的本质与价值,也就是说掌握网络学习策略是实现网络环境下有效学习的关键。

基于此,本文在对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网络学习策略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分析与反思性总结,希望对我国网络学习策略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络学习策略;研究现状;反思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30-04继美国心理学家Bruner(1956)提出“认知策略”之后,心理学家Newell、Shaw和Simon (1958)在其基础上逐渐形成“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的概念。

之后,学习策略研究便是心理学领域和教育学领域长久不衰的研究主题。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和开放网络课程的蓬勃发展使人们认识到有效学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的重要性。

因此,对网络学习策略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基于此,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网络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希望对我国网络学习策略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以学习策略为篇名检索关键词,对2000年至今与网络学习策略相关的中文期刊文献及学位论文进行了检索、筛选、分析和归纳。

目前,我国对网络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一)网络学习策略基本理论研究1.网络学习策略的内涵在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中,宋国庆最早于2001年将网络学习策略作为一个独立名词进行解释,认为网络学习策略是“学生在网络情境下,针对学习任务,依据学习规则,主动对学习的程序、工具及方法进行有效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操作对策”[1]。

其后,陆续有学者对网络学习策略发表了自己的认识。

例如:路璐等人认为网络学习策略是“网络教育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依据学习情境,有目的、有意识地围绕信息加工过程而发生的一系列活动程序”[2]。

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最新资料推荐------------------------------------------------------学习策略研究概述wedfg 学习策略的研究进展现状以及自己的研究设想一、关于学习策略实质的探讨 20世纪 60年代,国外研究学习策略的热潮渐起,到 90年代,国内学者也纷纷涉足这一领域。

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学习策略仍没有一个确切的、统一的定义。

国外心理学界对学习策略主要有以下五种看法: 11 认为学习策略就是学习的规则系统。

如 Duffy(1982)认为:/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21 学习策略是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过程。

如 Kail 和 Bisan(1982)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 0;Dansereau(1985)认为:/学习是能够促进知识的获得和贮存,以及信息利用的一系列过程 0; Jones、 Amiran 和Katims (1985)认为:/学习策略是被用于编码、分析和提取信息的智力活动或思维步骤0;Nisbet 和 Shucksmith (1986)认为:/学习策略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

31 把学习策略看做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

如 Mayer(1984)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地影响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动。

0 41 学习策略是学习监控和学习方法的结合。

Sternberg(1983)指出,学习中的策略(他称为/智力技能 0)是1 / 12由执行的技能(executive skills)和非执行的技能(nonexecutives skills)整合而成,前者指学习的调控技能,后者指一般的学习技能。

他指出,学习活动要达到高质量,这两种技能都是必不可少的。

51 把学习策略看做是学习的程序与步骤。

如 Rigney(1978)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用于获取、保存与提取知识和作业的各种操作的程序。

国外近十年深度学习实证研究综述主题、情境、方法及结果

国外近十年深度学习实证研究综述主题、情境、方法及结果

国外近十年深度学习实证研究综述主题、情境、方法及结果一、概述:二、主题分类:计算机视觉:该主题主要关注图像识别、目标检测、图像生成等任务。

研究者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图像分类、人脸识别、物体检测等任务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自然语言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是深度学习的另一重要应用领域。

研究者使用循环神经网络(R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变压器(Transformer)等模型进行文本生成、情感分析、机器翻译等任务,推动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

语音识别与生成:深度学习在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研究者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语音特征提取、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提高了语音技术的准确性和自然度。

游戏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游戏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增多。

研究者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游戏策略学习、游戏内容生成等任务,提高了游戏的智能性和趣味性。

医疗与健康:深度学习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备受关注。

研究者利用深度学习模型进行疾病诊断、药物研发、医疗影像分析等任务,为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些主题分类展示了深度学习在不同领域和应用场景中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深度学习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1. 计算机视觉在计算机视觉领域,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近年来,卷积神经网络(CNN)成为了该领域的主导模型,特别是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图像分割等方面。

AlexNet、VGG、GoogleNet、ResNet等模型的出现,不断刷新了图像分类任务上的准确率记录。

主题:计算机视觉的核心任务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看懂”图像和视频,从而进行自动分析和理解。

深度学习通过模拟人脑神经元的连接方式,构建出复杂的网络结构,实现对图像的高效特征提取和分类。

情境:计算机视觉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人脸识别、自动驾驶、医学影像分析、安全监控等。

在这些场景中,深度学习模型需要处理的数据集往往规模庞大,且存在噪声、模糊等问题,因此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成为研究重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是一篇关于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文献综述。

该综述文章主要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和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和总结。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控制和调节学习进程的能力。

它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分析已有研究,本综合论述总结出几个重要的策略。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发挥引导者和激发者的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提供任务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其次,学校和家长应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

同时,学校和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规划和时间管理能力。

此外,教育技术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和学习软件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使用在线学习平台和学习社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学习动机。

然而,一些研究也指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学生的自主性和学习动机往往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不同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其次,学校和家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往往存在认识和实践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此外,一些学生可能缺乏自我控制和时间管理的能力,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引导和支持。

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 、 外显性和 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在学生实际的学 习中,我们可 以直接观察到学 习 者在使用某种或某些外部的学习操作 ,并对此做 出适 当的监控 , 可见它的外显性特点 。同时 , 学习策略对学 习的调控是在头脑 中借助内部语言进行的内部意向活 动, 它支配和调节着外部操作 , 因而它又具有内隐性的
操 作 性 和 监控 性 是 学 习策 略 结 构 中最 基 本 的 特
随着教育心理学的蓬勃发展 ,学习策略这个研究 领域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掌握 了学习策略才是真正学会 了学习。在提倡素质教育 的 今天 , 只有教会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学 习策略 , 并使学 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运用学习策略 ,才能使学 生提高学习效率 , 获得全面发展 。
2 08 3月 上 刊 货 0 年 号 旬 夫放 才

习 策
略 研
王 娟
究 综

( 江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 : 学习策略 的研 究是 当今教 育心理 学研 究的
一个热点。本文对学习策略研 究中较有争议 的问题 , 诸 如 学 习策略 的 实质 、 习策略 的类型作 了简要 评析 , 学 分 析 了当今 学习策略研 究的主要进展 ,进一步 阐述 了研 究学 习策略 的现 实意 义。为 的是在 已有研 究成果 的基
特点 。
1985 )认为, 有效的学习策略是一系列能够促进信息 获得 、储存 以及使用 的过程 和步骤 。温斯坦 ( Weinstein , 1988 )认为学习策略是指那些为有效学习以及
为 以后使用而保持 信 息所必须 的能力 。另一 种 观点 认 为 , 习策略就 是对 一般学 习活动 , 问题 解 决等 学 如 进行监控 的能力 。 也就 是说 , 习策 略是 支持思维活 学 动的操作过程 , 由一系列技 能组成 , 它 并指 向于头脑

文献综述: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相关性研究

文献综述: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相关性研究
施晓伟(2010)《走向自主:英语学习策略研究》阐述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外语教学领域研究的重点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了研究学生的“学”。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进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Rubin(1975)和Stern(1975)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发现成功的语言学习者使用的学习策略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Neil Nalman,Maria Frohlich,Stern和Angie Todesco等在加拿大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把学习策略与认知风格、个性、智力、语言潜能等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把学习策略分为五个大的类别:积极参与、认识到语言的系统性、认识到语言是交流和维持相互关系的工具、情感因素管理以及对语言输出的监控与修正。
2.3发展趋向: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一个人己不可能把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应付一生所需要的资本,学历也不可能成为一张在社会上永远畅通的通行证。学习对每个人来说是永无止境的活动,串联于整个人生。学会学习是每个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目标。未来的外语学习中,学校将不再是单方面的重视语言知识的教学而是从学习策略的定义、界定和理论依据以及自主学习概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策略的关系中引导学生了解训练学习策略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让学生有意识地尝试和使用学习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学会学习,做到持续发展,才能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需要。
David Gardner和Lindsay Miller(2002)《Establishing Self-access》针对外语学习是否只能在常规的课堂中进行,在教师相对缺乏而学习者又具有相当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下,是否可以采用其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综述前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英语教学环境发生了鲜明的变化,教学的重点已从基本的语言知识培养转变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具备较高外语交际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更符合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英语课堂作为我国外语教学的主要场所,在培养英语交际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但当前教学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却是很多学生口语能力不错,课堂上的交际意愿却不高,缺乏主动交际意识。

从近年来国内外对二外交际意愿不断增多的,从很多研究中不难看出,如何提高学生课堂交际意愿,已成为英语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学习策略的定义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第一个不同理解是,目前尚不清楚到底应该是把它看作是一种行为还是想法,还是两者都是。

Oxford(1989)只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外部的可视行为,而Weinsteinand、Mayer、Cohen、史耀芳、熊川武把学习策略看作既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又是外部的可视行为。

第二个是,被看作是学习策略的行为的性质的不确定性。

Stern(1983)区分了策略和技巧。

前者指一般的或经过深思熟虑的学习方法,而后者指可观察到的语言学习行为,尤其是在语法和词汇等特定的语言学习领域。

Stern、Chamot、黄旭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其他研究人员把策略这个术语用于Stern称之为技巧的行为。

第三个是,学习策略应被看作是有意识的、故意的或者是潜意识的。

Oxford、Cohen、史耀芳、熊川武强调学习策略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

第四个是,学习策略是否对中介语言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Rubin (1987)认为学习策略与语言发展直接相关,而其他学者,如Seliger,则认为这种作用是间接的。

(1994)列出了学习策略的八个主要特点:针对学习策略定义中的问题,Ellis学习策略可以指总的学习方法,也可以指学习第二语言的具体活动或技巧;学习策略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学习者运用学习策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学习者通常都知道他们所使用的学习策略,并能够描述该学习策略的内容,尤其是当别人要求他们注意自己的活动的时候;策略包括语言行为(如询问对象名称)和非语言行为(如指向一个对象想要被告知它的名字);语言策略可以在母语和第二语言中执行;一些策略是行为的,而有些策略是思想的,因此,一些策略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 而有些则不可以;一般而言,策略对于学习的作用是间接的,它为学习者提供一些关于第二语言的数据,学习者能够对此进行处理;策略的使用由于学习任务和学习者个人的偏好不同而大不相同。

《2024年深度强化学习综述》范文

《2024年深度强化学习综述》范文

《深度强化学习综述》篇一一、引言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结合了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的优势,使得机器能够通过学习来自主地做出决策,并从经验中不断优化自身行为。

近年来,深度强化学习在众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游戏、机器人控制、自动驾驶等。

本文旨在综述深度强化学习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深度强化学习基本原理深度强化学习是一种通过深度神经网络和强化学习算法结合的方式,让机器能够自主学习和决策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包括两个部分: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

1. 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通过神经网络模型对大量数据进行学习和预测的技术。

在深度强化学习中,深度学习模型通常用于提取和表示环境中的信息,以便于后续的决策过程。

2. 强化学习:强化学习是一种通过试错的方式来学习最优策略的技术。

在深度强化学习中,强化学习算法根据当前状态和动作的反馈来调整策略,以最大化累积奖励。

三、研究现状自深度强化学习技术问世以来,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目前,深度强化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算法优化:针对不同的任务和应用场景,研究者们不断提出新的算法和模型来提高深度强化学习的性能和效率。

如基于策略梯度的算法、基于值函数的算法等。

2. 模型改进:为了更好地提取和表示环境中的信息,研究者们不断改进深度神经网络的模型结构,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

3. 硬件加速: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利用GPU、TPU等硬件设备来加速深度强化学习的训练过程,以提高训练速度和性能。

四、应用领域深度强化学习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游戏、机器人控制、自动驾驶等。

1. 游戏领域:深度强化学习在游戏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如围棋、象棋等棋类游戏以及电子游戏等。

在这些游戏中,深度强化学习算法可以自主地学习和优化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游戏表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聚焦自主学习推进课堂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文献综述多年来,自主学习成为了国内外教育理论家们特别关注的一大焦点.本文对现有影响较深刻的一些自主学习的理论观点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为进一步认识和探究自主学习提供借鉴.自主学习一直以来都是中外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能够促使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可谓是教学者追求的最终目标.自主学习崇尚个性自由、自主发展,追求批判、创新,关注民主、多元、开放,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自主学习成为中外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世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本文将对有关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内容进行介绍,为深入研究自主学习提供方法和借鉴.一、国外学者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自主学习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自主学习和学习: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书中也系统总结了维果斯基学派、操作主义、现象学派、社会学派、意志理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等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做过的一些探讨.在国外,自主学习思想一直受到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共同关注.但是,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信息加工理论心理学迅速发展,维果斯基的语言自我指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认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始兴起,心理学领域的这些发展从不同角度推动了对自主学习的理论阐述或者实践研究.以斯金那纳为代表的操作主义理论认为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它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做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本质上是个体的学习调控反应与邻近的强化物建立联系.该理论最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1].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主要由个人内部的本能、需要、驱力、特质等决定,不主要由外在的环境因素来决定,而是受到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主体社会认知的影响制约,这种影响并决定行为的社会认知有两种:即结果期望和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认知在其自主学习发展中的作用.它认为,学生与教师、父母、其他学生的积极交往和反馈会极大地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2].自由意志理论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也是一种意志控制过程,意志成分控制着人的学习行为,使学习者克服困难、坚持学习.高度的自我意识是获取和应用意志控制策略的前提,在意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自主学习过程分为: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包括认知监控、情绪监控与动机监控三大类;外显的自我监控过程包括学习环境中的失误控制与任务控制.内隐的自我控制过程是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而学习任务和情景的变化也会增强学生的一直控制[3].以弗拉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学派认为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元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认知水平的提高,对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极为关键.通过直接教学、采用同伴辅导和学习问题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美国密峙安大学的宾特里奇(pintrich,2000)教授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的成就中起中介作用[5].美国自主学习研究的著名专家、华盛顿城市大学的齐莫曼(b.j.zimmenrman)教授认为,当前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具体来说,如果学生自己能够主动、灵活地应用元认知策略,能够自我激发学习动机,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积极地做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那么他的学习就属于自主学习.他进而又从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的行为表现、学习的物质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六个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实质作出了解释.他认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学习的方法应该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到自动化程度,自主学习者对时间安排是定时而有效的,他们能意识到学习的结果,并对学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随机应变能力[6].通过对国外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研究者们的出发点不同,具体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也千差万别,但总有些大体相同的内容,如注重教师的引导,注重给学生创设主动、积极求知的氛围;强调学生自己获得知识;教给学生具体的策略,让学生不断尝试;让学生学会自我监控;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与自我强化等等,这些研究对本课题都有借鉴作用.二、国内学者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在我国古代教育中,自主学习的思想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这就是说只知道被动学习,却不知道主动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体现出主动地思考与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其实质可谓是自主学习思想的早期萌芽.先秦时期的孟子,也明确认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意在指出只有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积累丰富的知识,应用起来也游刃有余,这样才能在学术上达到高深的造诣.宋代理学家程颐提出:“学莫贵于自得,得非外也,故曰自得”“义有至精,理有至奥,能自得之,可谓善学也”他认为自主学习是善于学习的表现,又说“自得者所守固,而自信者所行不疑.”就是说通过自己主动获取的知识记忆的更牢固,应用起来更加自如.叶圣陶先生更是精辟的说到“教是为了不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发现者、自觉学习者.进入现代,我国对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了二十一世纪,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新课程标准的相应出台,明确的提出“初步学会自主地学习,独立地探究问题;能对知识学习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自我评判和调控,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会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反思,质疑,有发散思维和求异思想的积极心向,能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无疑使得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从纵深方面被广泛关注,归纳起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对自主学习概念的界定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林毓提出“自主学习不限于学习方法上,可以包括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并提出了自主学习可遵循针对性、科学性、思想性、方向性、知识性、趣味性的基本原则.九十年代初,李星提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动地、有主见的学习” [7].可以提高“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自我认识能力”.到了九十年代末,对自主学习含义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程晓棠,她认为自主学习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也就是学习者对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的程度”,“自主学习是一种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育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她的全面阐述为日后许多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推进,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时期,以华东师范大学的庞维国教授为代表,对自主学习进行了详尽的表述,并在美国著名学者齐莫曼的自主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可以从“维度”和“过程”两个维度来界定自主学习,既传承了齐莫曼的二维研究框架,而且进一步明确细化框架中的内涵.具体来说就是“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性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自主学习的三个特征:能动性、有效性以及相对独立性.此外,余文森等认为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是与他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些理论的提出都对界定自主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2.对自主学习方式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华东师范大学邵瑞珍教授的“学与教”的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的“学习与发展”的实践;同时还涌现出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中科院心理所卢仲衡先生创立的“自学辅导教学法”;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黎世法的“异步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段力佩先生总结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上海青浦中学顾冷沅先生进行的“诱导、尝试、归纳、变式、回授、调节”教学法;上海嘉定中学钱梦龙进行的“导学教学法”研究等,这些教学实验虽未明确提出“自主学习”概念,但都以发展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目标,为日后自主学习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庞维国编撰了《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的专著,书中系统的论述了自主学习的特征原理和教与学的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确立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主张“把教学的基本顺序由讲授式教学的'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要求“教师掌握一些具体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8].这些理论对于完善自主学习方式切实起到示范作用.纵观国内外对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的研究,尽管自主学习含义的阐述不尽相同,但多角度呈现出自主学习内涵,我们需要继续做的就是将理论付诸实际,使得理论真正得到成熟完善的发展.研究自主学习,实现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时代在发展进步,学习方式必然随之变化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从理论和实践中继续去探索研究.三、评述小结自主学习是在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具有科学性、主体性、创新性等特点.研究自主学习,在理论上有助于使我们从新的、动态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质、结构和发展规律,弄清楚学生学习活动中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为丰富学生认知智力发展理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在实践上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减轻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解决学生学习厌学与乐学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我国自主学习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1.自主学习的研究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表现出一种边缘化现象.我国在漫长的教育史中一直强调的就是师道尊严,强调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直没有得到重视.2.从我国自主学习的研究及出版的著作和论文看,思辨色彩重,定性研究多,试验、应用研究少,高水平的试验、应用研究更少.3.我国现行的自主学习能力训练教程大多是国外教材的翻版和经验总结材料,尚缺乏有影响的、为中国学生专门编制的训练教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及其训练效果.(二)我国自主学习的研究有进一步深化发展的趋势1.从思想认识上,应该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人格,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要脚踏实地应用和实践这一重要理念.2.进行大规模、大范围的调查和实验,获得详实的材料,并结合经验总结,将经验总结概括化、理论化,提炼出符合我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特点的教学指导模式.3.自主学习研究的范围将拓宽.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不仅限于其本身,也将研究影响自主学习的诸种因素以及诸种因素与自主学习的相互关系;不仅要在基础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而且在高等教育中甚至高等教育后的终身教育中也要充分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4.自主学习的研究将进一步向操作性、实用性发展,使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更接近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实际,这样既便于师生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和接受,也有利于对学习的指导和实际应用.。

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首先对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结构做了简要的概括,然后归类、分析了中国学者在国内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文章15篇。

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这些研究结果的差异,指出了目前国内研究中学生学习策略存在的问题。

最后归纳了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策略学业成绩在中小学阶段教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因此了解学生学习策略发展和使用特点,设计有效的学法指导来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选取合适的学习策略,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这些学习策略变得非常重要。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bruner(1956)首先提出“认知策略”的概念以来,学习策略的习得与使用就一直是教育心理学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心理学家对学习策略的概念界定仍是众说纷纭。

r.e.mayer、 dansereau等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和步骤。

dduffy、 pintrich等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能力或技能。

s.j.derry则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1]。

在学习策略的概念方面,国内研究者如史耀芳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或技巧。

蒯超英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种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它表现为学习方法和学习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2]。

刘电芝则将其看作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而有目的、有意识采用的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等,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3]。

谭顶良将学习策略的涵义界定为:学习者为有效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4]。

二、学习策略的结构国外研究者们对学习策略的结构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代表性观点有三种:多因素结构,如j.nisbet&shucksmith(1986)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提出,学习策略包括提问、计划、调控、审核、矫正、自检6个因素[5];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辅助性策略和元认知策略4个方面[6];二因素结构,如d.dansereau (1985)提出学习策略由相互作用的两种成分组成,一种是基本策略;一种是辅助性策略[3];三因素结构,如mckeachie et al(1990)提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3];pintrich等人(1987,1991,1993)编制的学习动机与策略问卷中策略部分也是主要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7];pokey &blumenfeld(1990)在学习策略的测量研究中出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努力策略[8]。

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综述近十年来,随着全球化持续推动,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成为第二语言。

因此,研究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有效策略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相对薄弱,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来深入了解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策略。

因此,本文将对近十年来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策略研究进行综述,为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首先,有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的研究可以分为三大类:认知和认知,情感和文化,以及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其中,认知和认知策略主要研究学习汉语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中文知识的理解;情感和文化策略是研究学习汉语时如何融入当地文化以及为自己的学习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最后,个性化学习策略研究如何根据学习者特定情境以及语言学习特性来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

其次,近十年来,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策略研究贯穿了多个国家的汉语学习研究。

例如,在澳大利亚,研究人员发现,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可以利用交互式学习、多媒体学习和语境化学习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在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可以利用小组学习、社交学习和语境化教学方法来实现高效学习。

此外,在中国本土,研究人员发现,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可以利用语言学习目标设定、互动学习和语言转换技巧来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对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表明,不同国家和地域的汉语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策略,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量身定制有效的学习策略。

此外,这一领域也存在许多有待探讨的问题,例如如何更好地应用网络教学的技术、如何在不同教育环境中发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作用等问题,研究者们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开展一系列更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为汉语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策略。

总之,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同的学习者需要根据学习环境制定有效的学习策略。

但目前这一领域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将需要有更多的实证研究,以给汉语学习者提供更全面、科学、实用的学习策略。

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应用

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应用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学习策略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乎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通过对学习策略的深入研究,可以探索出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这篇文章将探讨学习策略的定义、类型、研究进展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策略是一系列有意识的行为和思维过程,旨在帮助学生获取、整合、整理和运用知识。

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

认知策略主要涉及信息的获取和加工。

例如,记忆策略包括联想记忆和重复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记住信息。

组织策略则包括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有助于学生将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从而提高理解和记忆的效果。

同时,精细加工策略强调对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分析,可以促使学生建立更强的知识网络。

元认知策略指的是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调节。

元认知策略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而进行自我调整。

例如,反思策略鼓励学生在学习之后评估自己的表现,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从而制定后续学习的改进方案。

设定学习目标也是一种有效的元认知策略,通过明确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学生能够保持学习动机,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情感策略则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如动机、焦虑和自信心等。

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培养积极的学习动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持续性。

而应对焦虑的方法,例如放松训练和积极自我对话,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近年来,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是教育心理学、认知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为学习策略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者们发现,学习策略的有效应用与学生的学业表现密切相关。

在小学生阶段,学习策略的培养尤为重要。

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通过及时的策略指导,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小学生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学习记忆策略和组织策略,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学习技能。

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学习策略研究综述[摘要] 外语学习策略是影响外语学习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越来越受到语言研究者和外语教师的重视。

本文就国内外有关外语学习策略的界定、分类、以及国内研究现状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概括。

[关键词] 外语语言学习策略语言一、引言语言学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的年龄、性别、态度、动机、自信心、智力、认知风格、人格因素及学习策略等个人因素对外语学习成败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上述诸多学习者个人因素中,学习策略是影响外语学习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学习策略指语言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学习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一系列行为。

20世纪40年代,harlow harry提出了“学会学习”的概念。

1956年jerom s bruner 提出了“认知策略”的概念,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发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摈弃那些无效策略。

学习策略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起逐渐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界定关于“语言学习策略”的定义至今尚无定论,不同的研究者对语言学习策略的认识还存在很多分歧。

rod ellis (1994)从众多有关语言学习策略的定义中抽取几个典型的概念,并归纳出关于语言学习策略诸多定义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习策略到底是外显行为,还是内隐的心理活动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学习策略是利用有效信息提高第二语言学习水平最理想的方法。

而stern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种内化策略。

第二,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的总体特征还是具体的学习技巧?stern区分了学习策略与学习技巧,他认为策略最好用于泛指语言学习者采用方法的一般趋势或总体特点,技巧用于描述可视行为的具体形式。

然而,也有研究者认为,“策略”一词既可以用来指一般学习倾向也可以指那些学习中采取的具体行为或技巧。

第三,学习策略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bialystock认为,学习策略是无意识的行为。

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策略是有意识的行为。

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以期了解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来驱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项目式学习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概述项目式学习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包括其定义、特点、理论基础等;梳理近十年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再次,分析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脱节、评价体系不完善等;探讨我国项目式学习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如加强跨学科研究、完善评价体系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我国项目式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该领域的深入发展和创新。

二、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实践项目来进行探究和学习的教育方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以及情境学习理论等多个领域。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

项目式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问题解决和反思,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认为知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而非仅仅通过听讲或阅读。

项目式学习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应用,它通过设计具有真实性和挑战性的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做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情境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的,知识的获取和应用都与特定的情境紧密相关。

项目式学习通过创建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培养他们的情境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综述

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综述

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及其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业成就影响的综述1引言自布鲁纳于1956年首次提出“认知策略”以来,学习策略出现在大众眼前。

传统的教育教学注重既定的应试知识的传授,忽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教学环境中,缺乏自我思考能力和思辨能力,继而失去继续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使学生投入更加适合自己、更加富有计划和价值的学习中。

而学习策略正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是有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的方针。

近二十年来,基础教育研究的重点从教师“如何教”逐渐转移到学生“如何学”,学习者“学会学习”、“有效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学习策略的研究一直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者们对智力、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进行的积极探索,产生了大量有关学习策略的新理论、新知识,使大众对学习策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然而,目前研究者们对学习策略的界定、结构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且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应用也相对零散,因此,现将近年来有关学习策略的部分研究成果做一综述,并简要介绍学习策略在不同年龄阶段个体中的应用及效果,以促进该领域研究的持续发展并促进学习策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2主题2.1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2.1.1学习策略的界定时至今日,对学习策略的界定一直在研究者中存在较大的分歧,百家争鸣,各执一词,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种是有倾向的界定,也就是肯定了学习策略与学习目标的关系,肯定了学习策略对于学习效果的影响,是有利于学习的。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丹塞雷: “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知识获得与贮存,以及信息利用的一系列过程或步骤。

”林崇德、傅安球“所谓学习策略,主要指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

它是一种在学习活动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

”国内史耀芳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5, 5, 186-192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5 in Hans. /journal/ap/10.12677/ap.2015.53026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earningStrategies in Recent YearsLi Lu, Dianzhi LiuInstitute of Educatio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Email: lu1013536803@Received: Mar. 10th, 2015; accepted: Mar. 23rd, 2015; published: Mar. 30th,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e learning strateg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has become a hotspot in the domain of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In this paper, 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is very stage were concluded, and research status and trend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f learning strategies have been given, which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f this field.KeywordsLearning Strategy, Cognition, Metacognition, Strategy近年来学习策略的研究进展综述路立,刘电芝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苏州Email: lu1013536803@收稿日期:2015年3月10日;录用日期:2015年3月23日;发布日期:2015年3月30日摘要学习策略研究近年来已成为教育学、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主要对国内学习策略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学习策略的研究进展综述学习策略研究发展的阶段成果,学习策略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为今后学习策略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学习策略,认知,元认知,策略1. 引言近年来,对于学习策略的研究探讨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热门话题,在学习领域,掌握更好地学习策略不仅是个体获得更有效率学习的关键,而且是衡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标志。

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策略的习得与否已成为学习者是否能进行自助有效学习的关键,关于学习策略实质的研究,以及怎样更好促进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发展,已经成为心理学一个颇有影响的领域。

2. 什么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实质1956年布鲁纳(Brunner, J.S.)提出了认知策略,关于认知策略,普遍被认为是鉴别新颖问题并将已知规则转化为能用于解决这样的问题的形式的一种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在1977年提出“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

关于学习策略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国内外学习策略的研究者众说纷纭,根据已有文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 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程序与步骤(Rigney, 1978);2) 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Duffy, 1982);3) 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过程(Nisbet, 1986);4) 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Mayer, 1988);5) 把学习策略看作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黄希庭,刘电芝,2002),这一定义认为,学习策略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方法、程序、步骤。

这种观点因为既阐明了学习策略可操作的外显特征,又揭示了其作为思维过程的内隐属性,因而对学习策略实质的探讨更深入、全面。

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归纳,对于学习策略的分类也是五花八门的,有人把学习策略看作具体的学习技能,诸如复述、想象和列提纲等;有的人将之看成是学习中自我管理的活动,比如计划和领会监控等;有人将之看成是几种具体技术的复杂计划;甚至有的与元认知、认知策略、自我调节的学习等的含义相互重叠;刘儒德认为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制定学习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由以上各种对学习策略的表述可以看出,关于学习策略不仅定义不统一,而且不同的策略定义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歧,其争论点主要有:1) 策略究竟是指可视行为,还是指大脑中无法观察到的心理活动,还是兼而有之;2) 策略是指某人学习方法的总体特点,还是指完成某个具体任务所采取的技巧;3) 策略是只存在于意识之内还是也存在于意识之外,(是否存在内隐的学习策略);4) 策略是否对学习的发展产生直接的作用。

关于什么是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策略的特点,本文综合近年来有关文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中的动作,目的是为了达到更有效更快捷的学习(张向葵,张林,王颖,2003)。

2) 学习策略既可以是总体意义上整体的方法动作,也可以是局部范围中的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张俊,刘儒德,2011)。

近年来学习策略的研究进展综述3) 学习策略的运用既可以是外显的,即是可以被学习者主观感知的,也可以是内隐的,即学习者虽然应用了学习策略,但主观上并没有觉察到这种应用。

这又可以分为不同层次;策略的使用已相当熟练,达到了自动化的水平,对策略使用的意识水平即便不高,但当要求描述策略的内容,特别是当要求他们注意自己的活动时,也能意识到所用的策略;低水平的策略使用者,往往是随机地、盲目地使用,对策略的应用通常处于无意识状态(吴灵丹,刘电芝,2006)。

4) 策略的应用有水平层次之别,学习者可能在某一项目上使用较简单的策略,也可能使用较复杂的策略,即使是在同一策略的使用过程中,也可能会有不同注意水平和资源分配量(王鹏,孙日红,2010)。

5) 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学习策略范畴。

学习策略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表述,其中有些表述甚至相离甚远,但只要对学习有帮助的就可以归为学习策略。

3. 学习策略的分类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在不同分类原则上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标准,从而也就造成了不同的策略类型,其中有些策略的类型已获得普遍认可。

O’Mallev和Chamot (1990)根据信息处理的理论,将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三大类。

元认知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认知策略用于学习语言的活动之中;社会情感策略只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

这三类策略之中元认知策略高于其他两类策略,而每一类又包括若干小类。

Mackachie等人(1990)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类;Pintrich (1994, 2000)建构的自我调节学习模型中,学习策略也包括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两类。

其中,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

Oxford (1990)根据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

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有直接联系;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没有直接联系。

直接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

Cohen (1998)根据运用策略的目的,把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学习语言的策略和运用语言的策略。

前者指为学习语言而使用的策略,后者指为运用语言而使用的策略。

4. 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国内外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已渐趋成熟,一些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工具也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根据对学习策略不同的分类和不同的维度对于策略也编制了不同工具。

其中包括:Claire.E.W.weinstein和Davide. R,Palme等编制的学生学习策略量表(LASSI-HS),该量表由76个有关如何学习的题目组成,要求被试在“1”完全不符合到“5”完全符合的5级量表上回答每道题,包括态度、动机、时间管理、焦虑、专心、信息加工、选择要点、学习辅助、自我测试、考试等10个分量表,该量表在国内外已取得了较广泛的应用;Pintrich & DeGroot (1990)编制的学习策略量表;中国学习策略量表,该量表是由洪邦辉在采用迈克等人(Mckeachie et al.)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利用策略的基础上编制。

因此,该量表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利用策略3个维度,共包含了45个项目,总分的变化范围在15~125分之间,并且在每个学习策略的维度下又分别包含不同的分量表,分数越高表明分量表的学习策略掌握的越强;周国韬、张林将学习者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和认知调控策略,编制出《中学生学习策略量表》,该学习策略量表(SS)有两个分量表:一个是认知策略分量表(SC),主要从信息加工过程考察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认知方法。

胡桂英、徐白华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编制了学习策略量表。

量表中的学习策略包含四个维度: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和社会策略。

该量表共52道题。

采用五点记分,被试从“总是如此”(5分)到“从不如此”(1分)。

近年来学习策略的研究进展综述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工具十分繁多,但能够得到普遍认可和使用的却不多,随着认知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也出现了很多的实验研究方法,并由此发展出了许多策略生成与选择的理论,Payne,Bettman与Johnson (1988)提出了适应性决策者理论,认为学习者会权衡不同策略的损益情况,所谓的损失即指执行某个策略时需要付出的努力,而收益则是策略解决问题的准确性;Lovett 与Anderson (1996)提出了思维的适应性控制理性模型,这个模型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具有两种信息:过去使用策略的信息以及当前问题情境中的信息;Siegler与Lemaire (1986)提出了适应性策略选择模型,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在选择特定策略时受到两种问题特征的影响,问题的结构特征和策略的表现(解决此类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Rober, M. J., Gilmore, D. J., & Wood, D. J. (1997)提出了策略选择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策略会有一个主观的期望值,面临学习任务时他们会选择与自己预期相符的策略并根据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准确性来进行调整;Ashby, F. G. & Maddox, W. T. (2005)认为策略选择理论具有局限性,因为认为学习者选择特定策略的主要依据是策略的准确性,而实际上这个过程还会受到个体认知能力因素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