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侵犯行为的动机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侵犯行为直接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因此,侵犯行为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指出了预防侵犯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本文用大量的事例来试图分析、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力图减少和控制侵犯行为,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侵犯行为;产生原因;对策;一、案例陈述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
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死者张妙26岁,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中,四年前出嫁到同乡宫子村,两年半前,张妙生下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半。
据张平选回忆,2010年10月21日凌晨3 时许,他听见大门外有人敲了好长时间的门,黑暗里听见是堂侄张凯的声音。
打开门,堂侄张凯告诉他,一块去大学城附近一条马路上。
等赶到现场,张平选发现,几十个人将马路中央团团围住,现场有一大摊血,血泊中,张平选很远看见了女儿躺在地上。
民警表示:人已经不在了,只不过不是被撞死的,因为在死者身上,法医发现了多处刀伤,死者是被刀子捅死的。
据王辉讲这段时间,他几乎什么心思都没有,每天就是辗转于派出所和长安分局等各部门。
“我只想着尽快为死去的妻子讨个说法,至于以后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两岁半的娃丢给我,咋办呀” 。
侵犯行为
社会
心理成因
对策
心理成因
(一)挫折感与压力是导致侵犯行为的心理诱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感与压力是导致社会侵犯行为的最直接心理诱因。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多拉德(J. Dollard)提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引起的。 (二)个体的心理成长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导致习得的应付挫折方式失当 社会学习论者认为,个体遭受挫折之后的反应决定于过去的学习经历,或可经学习历程而改变,对于已经学 到采用侵犯态度和侵犯行为以对付令人不快处境的个体来说,挫折容易引发侵犯行为,而观察模仿是一个极重要 的学习历程。 (三)人格障碍,是引发极端社会侵犯行为的重要因素
3、我们还可以将侵犯分为广义侵犯和狭义侵犯。狭义侵犯正如我们前面所定义的那样,是有意违反社会主 流规范的伤害行为;广义侵犯则涵盖了全部有动机的伤害行为,而不论其是否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根据侵犯行 为是否违背社会主流规范,可以将之划分为三种亚类型::反社会的侵犯行为、亲社会的侵犯行为、被认可的侵犯 行为。
定义
定义
侵犯行为,心理学术语,简称侵犯(aggression),有时也可以称为攻击行为,从在校学生之间的欺负到 球场上的球员斗殴,从办公室同事之间的相互中伤与诋毁到美国发动的两次伊拉克战争,都可以看做是侵犯的不 同表现形式。
论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
论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摘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种经常发生,并且一旦发生就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社会生活的现象,便是“侵犯行为”。
本文主要分析了“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以及怎样预防侵犯的方法。
关键词:侵犯行为本能挫折模仿宣泄侵犯行为主要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不是情感、态度或动机的内在状态;主要是某些内在心理状态的外部表现。
如果仅仅停留在内心活动水平,而未表现在行动上,还不能称之为侵犯行为。
其次,侵犯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是在某些内在动机意图驱使下所发生的行为。
最后,侵犯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的行为,或者伤害了他人身体,或者造成他人心理上的伤害。
1侵犯行为的起因目前引起社会心理学家普遍研究兴趣的,是探索侵犯行为背后的起因。
若是探明了哪些因素会诱发侵犯和攻击,那么人类或许可以对这类行为进行适当的控制和消除。
在这一课题的探索中,产生了不同理论和解释。
1.1侵犯的生物观在有关的研究中,人们十分关注侵犯的生物学基础。
于是,一些学者从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种种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解说。
1.1.1精神分析学派的解释。
弗洛伊德在其后期的思想发展中。
提出了一种新的本能论。
他认为有两种支配人的行为的本能,其一是生的本能,他称之为“力比多”。
另一种则是死本能,又称之为“达那多斯”。
死的本能有向内和向外之分,当它指向内时,成为自我惩罚、自我谴责乃至自我伤害的动因;而当它指向外时,就会成为对他人伤害、侵犯、攻击的动因,引发出人的侵犯行为。
一般来说,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
本能冲动在体内不断地积累着,应当经常予以释放,以免积累太多引起总爆发。
1.1.2洛伦兹习性学观点。
洛伦兹(K.LDrenz)提出可以将动物伤害其他个体的行为,分为掠食行为和斗争行为两类。
前者常见于异种动物之间的弱肉强食,比如狮子咬死斑马的行为;后者常见于同种动物之间权力阶层的分化冲突。
洛伦兹认为这两种行为都是本能的,这种本能出自动物个体内部。
而这种内部本能可以逐渐积累起来,当达到一定水平时,动物就会攻击一些目标,以释放积累太久的本能冲动。
侵犯行为的心理学与社会学阐释
侵犯行为的心理学与社会学阐释作者:徐楚清来源:《理论观察》2022年第03期摘要:侵犯行为因其复杂的成因机制与消极的社会后果而成为许多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侵犯作为一种自然适应机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而延续至今,一方面受到特定脑区与激素水平的调控,另一方面也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早期经验与认知方式息息相关;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侵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形式,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组织结构的紧张关系,那些被社会标签化的个体或无法正常进行阶层流动的个体选择通过侵犯(越轨)行为以对当下社会控制方式和社会分层结果进行消极挑战。
关键词:侵犯行为;越轨;心理学;社会学中图分类号:B840.5;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3 — 0101 — 06一、侵犯行为的概念与研究取向从古到今,侵犯行为一直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并在不同情况下带来众多复杂的、多半是负面的社会后果。
为了更好地减少侵犯行为对个人、群体与社会带来的危害,许多学科都将侵犯行为作为重要的研究主题,尤见于心理学、社会学、犯罪学中。
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指的是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这种伤害可能体现在身体、语言或关系上〔1〕,可能发生在现实或虚拟情境中〔2〕,并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大都集中在发出侵犯行为的特定个体或群体身上,并重点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但从侵犯行为产生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行为的信号一旦发出,不同行动主体之间将会产生冲突式的社会互动,并在更大的层面上对其他社会成员造成不同程度的社会影响,甚至在代际传递下形成一种侵犯性的社会文化。
本文将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共同分析侵犯行为这一现象,并试图通过两种学科的视角,在微观与宏观、个体与整体层面对侵犯行为的前因后果做一种更加综合的阐释。
二、侵犯行为的心理学阐释在心理学层面,不同流派的心理学家对侵犯行为有不同的理解,他们使用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各异,提出的理论也有相似或冲突之处,这是由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的。
强奸犯罪心理学作案动机与心理历程解析
强奸犯罪心理学作案动机与心理历程解析强奸犯罪是一种严重的性侵犯行为,对受害者造成严重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打击这种罪行,了解强奸犯罪的心理学作案动机和心理历程,对破案和帮助受害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奸犯罪心理学作案动机强奸犯罪心理学作案动机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性欲满足一些强奸犯罪者由于性欲过盛,缺乏正确的性观念和行为方式,无法获得合法的性满足,因此通过强奸来获得快感和满足自己的欲望。
2.支配与控制欲强奸犯罪中的支配和控制欲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强奸犯罪者通过强奸他人来满足自己对他人的支配和控制欲望。
这种动机与犯罪者内心的虚弱感、自卑感有关。
3.报复心理一些强奸犯罪者采取强奸行为是为了报复或报复他人,可能是对过去受到的伤害或挫折感的回应。
这种作案动机往往与仇恨、愤怒和复仇心理相关。
4.权力欲权力欲也是强奸犯罪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强奸犯罪者通过强奸行为来满足自己对他人的支配和控制欲望,通过对他人的侵犯来体现自己的权力。
二、强奸犯罪心理历程解析强奸犯罪的心理历程可以分为准备阶段、施暴阶段和后处理阶段。
1.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强奸犯罪者会认真策划自己的犯罪行为。
这个阶段他们可能会选择好受害者,观察和了解其行为习惯、生活轨迹和日常作息,以便在选择时间和地点时更好地控制受害者。
2.施暴阶段在施暴阶段,强奸犯罪者会实施自己的犯罪行为。
他们可能使用暴力或威胁手段以达到支配和控制受害者的目的。
在这个阶段,他们可能会对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使其无法反抗。
3.后处理阶段在犯罪后处理阶段,强奸犯罪者可能会试图掩盖自己的罪行并逃离现场。
有些犯罪者可能会感到内疚和恐惧,而有些则可能会没有任何愧疚感。
他们可能会通过擦拭痕迹、更换衣物等方式来保护自己。
在整个心理历程中,强奸犯罪者常常会体验一系列复杂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如兴奋、满足感、自尊心得到满足等等。
同时,他们也可能会受到自我指责和社会压力的影响,但这并不一定导致他们悔罪。
产权侵犯行为及原因分析
我 国 当 前 经 济 生 活 中 的产 权 侵 犯 现 象 , 括 起 概 来 有 以下 三 种 类 型 : 是 对 产 权 的 公 然 侵 犯 , 偷 一 如 盗 、 骗 、 私 、 版 、 税 、 冒商 标 等 ; 是 强 制 侵 诈 走 盗 抗 假 二
权 。 要 指 基 层 政 府 的乱 摊 派 、 收 费 、 干 预 的 侵 主 乱 乱 权行 为 ; 是 单 方 面 毁 约 和 任 意 违 约 。侵 权 利 益 大 三
产权侵犯现象 。 国际 国内产权纠 纷时有发生 , 使得市
场 难 以秩 序 化 , 导 致 国 民 经 济 高 增 长 低 效 益 的 重 是
要 原 因之 一 。深 刻 认 识 产 权 侵 犯 的危 害 , 统 分 析 系 其 广 泛 存 在 的原 因 , 疑 有 助 于 唤 醒 整 个 社 会 的 产 无 权 意 识 , 治 理 侵 权 提 供 有 益 的参 考 。 为
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
社会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探析王恩界 乐国安 内容提要 侵犯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学者们提出多种理论来解释人类的侵犯行为,对这些侵犯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加以回顾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对于我国学者进一步开展侵犯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侵犯行为 发生原因 心理学 侵犯行为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侵犯时基本赞同如下的描述:“侵犯,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①虽然现在还没有关于人类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但是已经产生了几种有一定说服力的观点,它们之间存在某种关联,可以对一些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结构化解释。
篇幅有限,简论而言。
一是关于侵犯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习得反应的问题。
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后半期,那时候的理论家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影响,普遍把人类的动机归因于先天的禀赋。
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是人人都有其残余的好斗本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仇恨”②。
在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侵犯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
弗洛伊德把侵犯行为与“利比多”联系起来,认为侵犯行为起因于被异性侵犯后受压抑的记忆所产生的困扰状态。
后来,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他关于侵犯起因的观点,最终把侵犯行为与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早期,社会生物学对于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机制,当神经学研究发现侵犯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脑反应时,这种研究倾向就被进一步加强了,并且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当前心理学关于侵犯行为的解释通常都是使用挫折、消极情感和愤怒等概念来加以描述的。
二是侵犯行为的社会生物学解释理论。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生物学因素只是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调节变量,但无可否认的是许多生物学因素在人类发生侵犯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知识讲解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究竟采用哪一种行为,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即侵犯行为的起因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进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可触发.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受到示范作用,模仿,诱发刺激和个体行为习惯等多样因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一)A型人格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
研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
(二)敌意归因偏差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
(三)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
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景因素(一)遭受他人/环境的攻击或烦扰:恶臭之气味,令人恶心的景象,长时间的拥挤或排队等候,难以忍受的温度;会引起愤怒的情绪。
(二)酒精和药物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三)唤醒水平情绪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两个部分:生理唤醒以及个体对这种唤醒状态的认知性标定。
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状态的解释,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
(四)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
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一)文化与侵犯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
(二)媒体暴力是指大众媒体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一)厌恶性事件:疼痛,温度,空气污染,拥挤疼痛可以引发攻击性行为:对于很多动物而言,遭受到待遇越残酷,他们对同伴施加的行为也就越残忍。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作者: ————————————————————————————————日期:ﻩ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2008-07-19 19:32:46| 分类:学习教育资料|字号大中小订阅所谓侵犯就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可以分为语言侵犯和动作侵犯,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侵犯必须同时具有以下的特点,才可以称为是侵犯:侵犯是有意图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伤害他人,那这个人的行为就是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侵犯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根据侵犯行为是否违反社会准则,分为反社会侵犯行为和亲社会侵犯行为,和被认可的侵犯行为.凡是具有上述侵犯行为三个特点,并且违反了社会准则的行为都属于反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达到群体的道德标准所能接受的目的,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采取的侵犯行为.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和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行为称为被认可的侵犯行为,例如自卫行为一,关于侵犯行为的理论侵犯行为的理论可分为本能论,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本能论的代表这之一弗洛伊德,把人类的暴力,凶残等各种侵犯行为结为个体内部天生的侵犯能量向外宣泄的结果.习性学认为侵犯行为是动物的基本本能,洛伦茨是习性学的代表人物.他也认为侵犯行为乃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动机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但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挫折和侵犯之间,认知因素起很大作用.动机论还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会转移.所谓目标转移乃是指当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对挫折制造者进行还击时,往往会找到一个替代者即出气筒去发泄.挫折导致侵犯的制约条件很多,这些制约条件若集中在同一个体身上时,则其侵犯行为往往定会发生,例如,追求目标重要,越有吸引力,受阻后的不满情绪越强烈,侵犯行为越明显;越临近目标时,遇到挫折就越使人不满,越易导致侵犯;当个人遇到的挫折被视为毫无理由,不合理,就越加深挫折感,越激起侵犯行为.班杜拉指出,遭受挫折后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攻击行为,也可以表现出心灰意冷,奋发图强或绝望自杀等行为.究竟采用哪一种行为,取决于个体以往生活经历所习得的,对付生活压力的行为模式.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的观点主要有两方面,即侵犯行为的起因和侵犯行为的习得.班杜拉坚持认为,并非挫折导致了侵犯,而是令人反感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情绪的唤醒,而情绪的唤醒乃是诱发侵犯行为的因素之一.社会学习理论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几个基本观点:任何情绪唤醒均将触发侵犯行为.不进愤怒,恐惧,而且情欲亢奋,异常欣快等情绪也可触发.情绪唤醒对侵犯行为的引发有个别差异.由挫折而产生的情绪唤醒对那些经常以攻击的方式对付生活压力的人来说,才是侵犯行为的原因.侵犯行为受到示范作用,模仿,诱发刺激和个体行为习惯等多样因素制约的.唤醒状态的减弱将减低侵犯行为的发生.情绪的减弱既可以通过侵犯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非侵犯的方式.在后一种减弱方式中,认知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接触或观察侵犯行为将增加侵犯倾向.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许多因素影响人们的侵犯行为,其中有些因素与个人特点有关,有些因素与情境特点有关.影响侵犯行为各因素的两个综合性模型,包括瑞文/鲁宾的模型和沃森的模型。
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比较与整合研究
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比较
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两种相反的行为模式,侵犯行为是有意伤害他人或群体的行为,而亲社会行 为则是积极帮助他人或为公共利益付出的行为。
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整合研究
虽然侵犯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是两种相反的行为模式,但它们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某些情况下 亲社会行为可能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因此,整合研究这两种行为模式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人类行为 。
影响
亲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如增强个体心 理健康、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提升社会凝聚力以及减少侵犯 行为等。
03
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比较
行为动机比较
侵犯行为的动机
通常源于个人欲望的满足,如争夺资 源、报复、嫉妒等负面情绪。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
通常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以及 帮助他人、促进社会和谐等积极目的 。
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目
CONTENCT
录
• 侵犯行为 • 亲社会行为 • 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比较 • 培养亲社会行为,减少侵犯行为 • 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心理学研
究
01
侵犯行为
定义与特征
定义
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对另一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物质或领土 的侵犯,导致受害者受到伤害或损失。
特征
侵犯行为通常是有意图的、负面的、具有伤害性的,并且可能是 直接或间接的。
类型与表现
身体侵犯
言语侵犯
财产侵犯
性侵犯
包括身体伤害、攻击、 殴打等。
包括侮辱、嘲笑、诽谤 等。
包括盗窃、破坏财物等。
包括性骚扰、强奸、性 侵犯等。
产生原因与影响
原因
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个人因素(如情绪不稳定、自卑感等)、 社会因素(如家庭暴力、社会压力等)和环境因素(如贫穷、社会不公等)。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摘要:侵犯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各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不同的理论,本文对学者们提出的各种理论的论述行进了综述,并根据侵犯行为产生的不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减少和预防侵犯的社会心理学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侵犯行为原因预防侵犯一、侵犯及侵犯行为的概述侵犯行为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对于侵犯的定义各学者的定义也不相同:侵犯:亦称侵犯行为,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侵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物,它包括了造成的伤害的行为,破坏性的影响以及社会标定的过程。
侵犯的定义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定义侵犯时基本赞同如下的描述: “侵犯, 是在违背他人意愿的情况下, 以伤害他人的肉体或心灵为直接目标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笔者认为凡是以伤害他人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任何行为都是侵犯行为。
二、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现在虽然还没有关于侵犯行为起因的统一性理论, 但是已经产生了许多观点,纵观各观点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本人综合一定代表性的观点对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侵犯现象作出比较合适的解释。
1、是关于侵犯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习得反应的问题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后半期, 那时候的理论家受到达尔文学说的影响, 普遍把人类的动机归因于先天的禀赋。
威廉•詹姆斯认为“侵犯是人类天生的劣根性, 是人人都有其残余的好斗本性,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他人的仇恨”。
在20世纪20年代, 精神分析学派的侵犯研究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
弗洛伊德把侵犯行为与“利比多”联系起来, 认为侵犯行为起因于被异性侵犯后受压抑的记忆所产生的困扰状态。
后来, 弗洛伊德逐渐修正了他关于侵犯起因的观点, 最终把侵犯行为与死亡本能联系在一起。
在20世纪早期, 社会生物学对于人类侵犯行为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使用比较明确的概念来表达内在的生物机制, 当神经学研究发现侵犯行为伴随着某种形式的脑反应时, 这种研究倾向就被进一步加强了, 并且直到今天还保持着一定的影响。
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所谓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他人的任何行为。
一、本能论
(一)弗洛依德的死亡本能论
(二)洛伦茨的侵犯本能论
他认为,侵犯的动因是本能的,生而就有的,这种本能的能量在机体内部是可以不断积蓄的,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就会转变为侵犯的内在冲动而释放出来,从而引发侵犯行为。
二、动机论
该理论把挫折视为侵犯行为的动机,即挫折引起侵犯。
动机论认为,挫折并不总是引起侵犯行为,是由于人们对造成挫折原因的解释可能有所不同。
(动机论认为侵犯行为的目标可能转移,即找所谓替罪羊,而替罪羊一般是弱者。
)
只有当个体所面临的情境中存在激发侵犯行为的“侵犯线索”时,其内在的“准备状态”才会转化为外在的侵犯行为。
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叫做“武器效应”。
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大多数的侵犯行为都是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观察而获得的。
1、个人因素(A型人格、敌意归因偏差、性别差异)
2、情境因素(高温、药物和酒精、唤醒水平)
3、社会因素(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中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
现象。
媒体暴力)
1、社会公平的建立
2、宣泄
3、移情能力的培养
4、成熟个性的培养。
侵犯行为
第七章
侵犯行为
证据: Lorenz(1966)雄丽鱼
Lorenz,诺贝尔得主,动物行为学家 观察了一种攻击性很强的热带鱼——丽鱼的行为 他发现,雄丽鱼会攻击同种的其他雄鱼,以捍卫自己的地盘。但雄性丽鱼并不攻 击雌性丽鱼,也不攻击异种的丽鱼。若将所有同种类的丽鱼从水箱中移走,只剩 下一只异种雄性丽鱼,这只雄性丽鱼会攻击异种的雄鱼。此外,如果所有其他雄 鱼也被移走吧,雄丽鱼最终会攻击并杀害雌丽鱼。 Lore 和 Schultz(1993)指出:动物中普遍的侵犯现象之所以在进化过程中被 保留下来,乃因为其具有使动物存活的价值。同时,几乎所有的动物似乎都已演 化出一种有力的抑制机制,使他们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抑制他们的攻击。 侵犯也是一种选择性策略,取决于动物先前的社会经验以及当时所处的特定环境。
第七章
侵犯行为
2.侵犯行为的分类
(1)从侵犯的方式上看,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 (2)从侵犯的动机上看,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 (3) 根据侵犯的指向性,还可以分为公然侵犯和关系侵犯。
第七章
侵犯行为
3.侵犯的普遍性
120 每 个 (世 纪 单 因 位 战 : 争 百 死 万 )亡 的 人 数 100 80 60 40 20 0
-----侵犯对象的替代
-----侵犯类型的替代 受到父亲责打的孩子由于不能直接挥拳打倒父亲,可能会嘟嘟囔囔地 骂父亲几句(侵犯类型上的替代),或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侵 犯对象上的替代)。
第七章
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三、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
四、 侵犯行为的控制与预防
第七章
侵犯行为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侵犯
侵犯侵犯是侵犯行为的简称。
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一)侵犯的构成侵犯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因素构成。
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侵犯动机即侵犯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社会评价指的是,违反与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侵犯具有反社会性质;维持社会规范与准则的侵犯是亲社会性质的;此外,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侵犯,即被认可的侵犯。
广义的侵犯包括以上三种情况,而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会的侵犯。
(二)侵犯的原因1.本能论的解释(1)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的性本能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使人遵循快乐原则行事,自我保存本能使人适应环境避害趋利。
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后来,他指出生本能与死本能是人类基本本能,两者是对立的。
死本能是个体一种向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
人只要活着,死亡本能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因而对内的破坏转向外部,以侵犯形式表现出。
侵犯是以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的伤害意图和冲动。
若以社会认可的形式表现,则是竞技、冒险等。
侵犯冲动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否则于身心健康不利。
社会认可的宣泄可视为替代性的侵犯冲动释放途径,如体育等。
(2)罗伦茨是获得过诺贝尔奖金(医学及生物学奖,1973)的习性学家。
他的侵犯理论是从动物习性研究得出的。
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其生存意义很重要。
动物通过侵犯保护其求食、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以生存和发展,使物种能代代相传,同类侵犯不一定以毁灭为结局而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他根据动物习性的研究推论人类的侵犯。
认为侵犯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侵犯及其“升级”,要采取耗散侵犯巳本能的办法,例如发展冒险性体育活动。
他指出,人口的拥挤可能会增加侵犯事件发生的机会,人口爆炸增大战争的危险性。
2.挫折——侵犯学说挫折,既指阻碍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又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挫折——侵犯学说最初由多拉德等人提出。
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存在为条件”。
强奸犯罪心理学作案动机与心理历程深入探究
强奸犯罪心理学作案动机与心理历程深入探究在犯罪心理学领域中,强奸是一种严重的罪行,严重侵犯了受害者的人身尊严和自由。
了解强奸犯罪的心理动机与心理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方式,从而提供更有效的预防和援助措施。
本文将深入探究强奸犯罪的心理学作案动机与心理历程。
一、心理学作案动机强奸犯罪的心理学作案动机复杂多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1. 非控制性动机:强奸犯中的一部分人存在非控制性的心理动机。
他们以强奸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性虐待倾向,希望通过施暴来获取权力和控制感。
2. 控制性动机:另一部分强奸犯追求对受害者的绝对控制。
他们希望通过强奸行为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并剥夺受害者的权力和尊严。
3. 性满足动机:少数强奸犯的作案动机与性满足有关。
他们通过强迫性性行为来获得自己所需的满足感,而忽视了受害者的意愿和权益。
二、心理历程强奸犯罪的心理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观察与选择受害者:强奸犯在作案前通常会观察和选择受害者。
他们可能会寻找易受控制、弱势或无法自卫的目标。
2. 策划与准备:在策划和准备阶段,强奸犯会思考如何实施犯罪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加作案成功率,如选择作案地点、准备工具等。
3. 实施强奸行为:实施阶段是犯罪心理学的核心。
强奸犯通常会使用武力、威胁或药物等手段,迫使受害者发生性行为,以满足自己的欲望。
4. 原因与解释:在作案后,一部分强奸犯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试图让自己感觉正当或合理化。
这些解释可能与社会因素、家庭背景或个人经历有关。
5. 后果与逃避:在作案后,强奸犯可能会面对法律追责和自己的内心压力。
一些犯罪者会试图逃避处罚,采取措施销毁证据或转移视线。
三、预防和援助措施为了预防和援助强奸犯罪,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教育宣传:通过加强对性教育和性暴力问题的宣传,提高公众的意识和警惕性,降低强奸犯罪发生的概率。
2. 心理辅导:对于有侵犯行为的个体,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建合理的性观念和价值观。
法医学在性侵犯案件中的鉴定与分析
法医学在性侵犯案件中的鉴定与分析性侵犯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和痛苦。
为了维护社会公正和保护受害者的权益,法医学在性侵犯案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法医学在性侵犯案件中的鉴定与分析,以揭示其重要性和具体应用。
一、性侵犯案件中的法医学鉴定性侵犯案件的性质及其涉及的证据种类复杂多样,因此需要借助法医学对相关证据进行鉴定和分析。
法医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结合了生物学、医学、化学等多种专业知识,可以通过对受害者和犯罪现场的相关证据进行鉴定,为法庭提供科学的证据支持。
1. 受害者伤情鉴定在性侵犯案件中,受害者通常会遭受身体上的伤害。
法医学可以通过对受害者身体的检查和伤口的鉴定,确定受害者是否存在相关伤害,并进一步确认这些伤害是否与性侵犯行为相关。
这对于指控犯罪嫌疑人和保护受害者的权益至关重要。
2. 性侵犯行为鉴定在性侵犯案件中,确定性侵犯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关键的证据之一。
法医学可以通过对受害者身体样本的检验,提取出与嫌疑人DNA相对应的物质,进而确认性侵犯行为的发生。
这为检察机关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有助于破案和定罪。
3. 犯罪手段与工具鉴定在一些性侵犯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可能使用特定的手段或工具进行作案,如药物迷奸或特殊的性具。
法医学可以通过化学和物理等方法对作案工具和相关物品进行分析和鉴定,帮助侦破案件并为法庭提供相应的证据。
二、性侵犯案件中的法医学分析除了鉴定性侵犯案件中的相关证据外,法医学还能够对案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为司法机关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
1. 伤害程度与虐待性质分析法医学可以通过对受害者伤情的分析,判断伤害的程度和造成伤害的手段,进而对犯罪嫌疑人的暴力倾向和虐待性质进行评估。
这有助于法庭对犯罪嫌疑人的量刑和判决。
2. 受害者过程分析通过对受害者心理和生理过程的分析,法医学可以还原性侵犯案件发生的过程,帮助司法机关更好地理解案件的性质和严重性。
这对法庭判决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分析侵犯行为的动机,阐明侵犯行为控制的对策思路。
一、侵犯行为的涵义……p153
二、关于侵犯行为的动机许多社会心理学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下是几种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
……p153
1、本能性侵犯行为……p153
2、挫折引起的情绪性侵犯行为……p153
3、对侵犯行为的反击——报复……p154
4、工具性侵犯行为……p154
5、模仿引起的侵犯行为……p154
三、减少和预防侵犯行为的途径和方法p155-p158
不同的社会心理学者对于如何减少和预防侵犯行为,提出了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本人综述各学者对现实社会中侵犯行为进行控制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1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
常言道“不平则鸣”,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引起个体的挫折体验,进而导致侵犯行为的现象在现在社会生活中屡见不鲜。
因此,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可以有效的减少由于挫折而引起的侵犯行为。
2惩罚
人们预期自己的行为可能遭受惩罚,则会避免表现侵犯行为。
但对儿童的惩罚往往使受到惩罚的儿童比平常儿童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比如史特劳斯等人(1980)系统地研究了家庭暴力的社会影响,发现惩罚能使受惩罚者更具侵犯性,不论是因模仿还是由于受惩罚者愤怒的增加。
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家庭中,这种侵犯性可由上一代传递给下一代。
在一项研究中,史特劳斯等人发现,已婚而且曾看到过父母相互攻击的男性,有35%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打过自己的妻子;而从未见过父母有暴力行为的人中只有10%的人在过去一年中打过自己的妻子。
女性的比例也基本类似:(27%,9%)。
因此,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期曾受过惩罚的人,长大成人后更可能以暴力行为对待家人,父母可将其暴力倾向传给下一代,史特劳斯等称之为“家庭暴力的社会遗传”。
3说服教育
说服教育的作用在于提高人们对侵犯行为后果危害性的认识,说服教育是转变人的态度的重要手段,要通过说服教育防止侵犯行为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说服要及早进行。
让儿童从小辨明是非,懂得侵犯行为对他人和自己的危害。
2、说服时要提供受害人痛苦的线索。
4降低挫折
由于侵犯行为与挫折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通过降低挫折来减少侵犯行为也是一个较好的方式。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常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成为他人的挫折制造者。
5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
我们要学习对自己的侵犯行为加以抑制或控制,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看看自己的行为到底会给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体验一下他人的痛苦,并通过自我意识反省自己,都能够有效地减少自己的侵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