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材PPT
合集下载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PPT课件
![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2f266a458f5f61fb7366679.png)
知识归类:(三)
重要的国际会议
知识归类:(四)
重要的国际条约
(不含中外条约)
1、不平等条约 ⑴ 《江华条约》—(1876年) ⑵《朴茨茅斯和约》—(1905年) ⑶《日韩合并条约》—(1910年) ⑷《色佛尔条件》—(1920年)
2、政治、军事条约 ⑴德奥同盟条约、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⑵法俄协定、英法协约、英俄协议 ⑶《布列斯特和约》—1918年春 ⑷《洛桑和约》—1923。 ⑸《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
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统治 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⑵维持机构:
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⑶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
封建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 弱小民族利益,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 下,各国常用召开会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 它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发 生的。 • 这种格局的变动,不是通过将战胜国 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国际地 位的变化的。
• 新的国际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 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各国综合 国力的强弱,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局 面的形成,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因 而,新旧格局的交替过程,也必然是一个 缓慢演变的过程。
一战后
协约国与苏俄之间法德之间美 日之间矛盾
20世纪30年代--- 世界各国同法西斯的矛盾 二战期间
二战后初期
两大阵营的对峙
20世纪50年代中 期---80年代
美苏争霸
知识归类(二)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
演变: 维也纳体系
以欧洲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为中心
雅尔塔体系(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国际关系史课件.ppt
![国际关系史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6ba9dc5614791711cc7917fe.png)
1796年春,拿破仑远征意大利。1797年3月法军 进入奥地利,10月法、奥签订《坎波福米奥和 约》,第一次反法同盟彻底解体。为了切断英国 同印度的通道,从而打击英国,1798年5月,拿 破仑率军远征埃及。
1798年底,由英、俄两国发起,组成了第二次 反法同盟并于次年3月开始了对法国的军事行动, 法军节节败退。督政府威信扫地。
二 英国革命期间奉行的对外政策
革命期间,英国分裂为以国王为代表和以议会为中心的两个 阵营。双方各自派员遣使奔赴欧洲,寻求可能的援助和支持。 议会采取谨慎而且灵活的外交手段,为英国革命争取了一个 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
克
伦
威
尔
时
代
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是不参与欧洲的 的
事务。克伦威尔一方面渴望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
五 波兰三次惨遭瓜分
波兰曾是17世纪的强 国,到18世纪衰落下 来。18世纪的最后 30年,俄国、普鲁士 和奥地利合伙瓜分了 波兰,改变了东欧的 政治地理形势。
第三节 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
一 18世纪中期以后的北美局势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推行 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 的强烈反抗。1775年4月,美国独立战争 爆发。
英国成为欧洲的霸主。
三 普鲁士的兴起
18世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仍处于分裂 状态。其中,勃兰登堡在对外扩张中日渐强 盛,并于1701年成为普鲁士王国。
四 俄国的崛起与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脱贫致强,其势力 伸展到北欧、东南欧和中欧。1700年,俄 国和瑞典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北方战争。
随后,俄国稳固地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国。
恢复与大陆国家正常的外交和贸易关系;另一方面,
英 国
又极力夺取海洋霸权,英、荷之间发生了第一次战 外
1798年底,由英、俄两国发起,组成了第二次 反法同盟并于次年3月开始了对法国的军事行动, 法军节节败退。督政府威信扫地。
二 英国革命期间奉行的对外政策
革命期间,英国分裂为以国王为代表和以议会为中心的两个 阵营。双方各自派员遣使奔赴欧洲,寻求可能的援助和支持。 议会采取谨慎而且灵活的外交手段,为英国革命争取了一个 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
克
伦
威
尔
时
代
英国对外政策的特点是不参与欧洲的 的
事务。克伦威尔一方面渴望建立稳固的统治秩序,
五 波兰三次惨遭瓜分
波兰曾是17世纪的强 国,到18世纪衰落下 来。18世纪的最后 30年,俄国、普鲁士 和奥地利合伙瓜分了 波兰,改变了东欧的 政治地理形势。
第三节 美国独立战争与国际关系
一 18世纪中期以后的北美局势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对北美殖民地推行 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政策,激起殖民地人民 的强烈反抗。1775年4月,美国独立战争 爆发。
英国成为欧洲的霸主。
三 普鲁士的兴起
18世纪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仍处于分裂 状态。其中,勃兰登堡在对外扩张中日渐强 盛,并于1701年成为普鲁士王国。
四 俄国的崛起与北方大战
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脱贫致强,其势力 伸展到北欧、东南欧和中欧。1700年,俄 国和瑞典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北方战争。
随后,俄国稳固地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国。
恢复与大陆国家正常的外交和贸易关系;另一方面,
英 国
又极力夺取海洋霸权,英、荷之间发生了第一次战 外
国际关系史课件 [人教版]
![国际关系史课件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108b20ba8114431b90dd810.png)
英 法 关 系
1、英法争霸(17-18世纪) 2、法国援助美国独立战争对抗英国 3、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4、英法联合与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 5、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6、英法结成协约对抗德国 7、一战中,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 8、巴黎和会上英法联合反对美国 9、对德问题上英法产生分歧 10、战后英法共同操纵国际联盟 11、在对德赔款和法国的结盟问题有矛盾 12、30年代共同推行绥靖政策 13、二战中,联合反法西斯 14、二战后共同接受援助,共同占领德国,加入 北约,加入欧共体,联合出兵埃及(1956)等
日本的对外扩张
制定大陆政策 吞并朝鲜(四个步骤) 入侵中国(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俄战争 19041905) 参加一战,入侵中国山东(1914)提出《二十一条》(1915) 独霸中国 参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分割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20世纪30年代大规模侵华(九· 一八事变1931、一· 二八事变 1932 、华北事变1935、七七事变1937、八· 一三事变1938) 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1940) 发动太平洋战争(1941) 侵占东南亚广大地区 签订无条件投降书(1945)
பைடு நூலகம்
美国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而来。19世纪,英国 的势力优于美国,美国一方面追随英国对外扩 张,另一方面又与其存在着殖民利益的冲突, 尤其是拉美地区 一战后,美国与英国因争夺世界霸权地位,双 方存在着较多的矛盾和冲突,英国在欧洲居优 势,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占居优势。英国的 霸权地位逐步让与美国 二战期间,二者在反法西斯问题上密切合作, 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国际地 位下降,由于国家利益和共同的社会制度,英 国奉行追随美国的政策
当今国际关系和新中国外交PPT演示文稿
![当今国际关系和新中国外交PPT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a978a9b2c77da26925c5b0c8.png)
对世界政治格局的认识
(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 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 关系体系内部都充满各种矛盾,实际是一种不稳定的国际关系的暂 时状态。实力的消长,国家的兴衰不可避免,国际关系的格局和中 心舞台也就随之改变。 (2)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取决于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 打破旧的力量对比,推动新的政治力量平衡的形成,同时主要取决 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 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3)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认识:①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 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 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③世界政治 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 调整。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 变相联系。
1、欧共体形成、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兴起和 中国的振兴,这些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2、多极化趋势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不是一种成熟的 国际关系格局。 3、两极格局虽然受到多极化的冲击,在当时仍是国际关 系格局的总体的、基本的特征,因而多极化趋势是两极格 局下的多极化趋势。
4、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虽然瓦解,但多极化的世界格 局也没有最终形成,直到今天,仍处于向多极化演变的过 程中。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两极格局随之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 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 时性,任何格局都将发生变化;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 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经济力量的对比;任何国际政治格 局都不可能真正缓和国际关系,只能暂时掩盖诸多矛 盾。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第六章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9aa17be5524de518964b7d87.png)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 国的选择和命运
• • • • • • (一)德国历史和民族道路的特殊性 1 德意志的极端分裂历史状况 2 特殊历史造成特殊民族心理 (1) 没有深刻广博目的观 (2) 深深隐藏的不安全感 (3) 极端顺从权威的传统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 国的选择和命运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 国的选择和命运
• 3 军事强权是德国追求世界强国的手段 • 威廉二世 • 4 地位、资源、权势三方面成为世界强国 贝特曼· 霍尔维克 • 5 战略和外交成为世界强国 • 兴登堡 鲁登道夫
第二节 欧洲强国抑或世界强国:德 国的选择和命运
• (三)纳粹暴政的根源与希特勒的国际环 境 • 1 纳粹产生的政治根源 • 2 纳粹兴起的思想传统 • 3 希特勒的国际政治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七节 第三世界运动的兴衰与超越 民族主义的必要
• (二)第三世界运动的落潮与超越民族主 义的必要 • (1) 对落潮的反思 • (2) 如何对待西方化
第五节 亚非现代民族主义的萌发和 兴起
• (三)亚洲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出现和兴起 的基本原因 • (1) 根本性原因 • 激励、感召、影响 • (2) 形势性原因
第六节 民族运动的飞跃与西方统治 的瓦解
• (一)民族运动的飞跃与西方列强的对策 • (1)飞跃 • 1 精英与大众 • 2 民族独立与社会革新 • (2)对策 • 1 让步政策 • 2 间接统治 • 3 培育精英
第一节 引言:新兴强国与非西方现 代民族主义
• • • • • (一)新兴强国的选择与命运 1 德国 欧洲强国或世界强国 军事帝国主义 2 日本 和平扩张或帝国征服或商业福利 三个阶段:和平扩张或帝国征服;帝国征 服;商业福利 • 3 中国 改良道路或革命道路
现代国际关系史-PPT精选文档
![现代国际关系史-PPT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02f253410a6f524ccbf85f4.png)
现代国际关系史
毛锐
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第六章 50-60年代 美苏关系的初步缓和与危机
一、东西方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1、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向斯大林遗体告别 的人们排成延续6 英里的长队
苏共20大:三和战略
在1956年2月14日至25日举行的 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中,赫鲁晓夫重申 了苏联共产党对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国 家之间和平共处政策的支持,否定了列宁关 于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理 论,并且认为,在一些国家通过议会的道路 可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第二次柏林危机
1、50年代后期的苏联
2、柏林危机再起
3、赫鲁晓夫访美 1959年5月11日,四大国外长会议在日内瓦开幕。 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虽未达成任何协议,但这次会 议被认为是西方国家向苏联作出的妥协。然而美国 有更深一层的考虑。艾森豪威尔获悉赫鲁晓夫想到 美国访问,认为这是打破美苏僵局、软化苏联的好 机会,他当时向国会领袖表示,他要作出一番巨大 的个人努力,以便在卸任之前,把苏联领导人哪怕 软化一点点。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左),奥地利外交部长菲格(中),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挥手者)向人们展示条约。
3、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1955年7月18日,四国首脑会议在日内瓦 开幕。这是自战后以来的第一次四国最高会 议。出席四国会议的首脑是: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富尔、苏 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和苏联部长会议主 席布尔加宁。会议的议程是:有关德国、欧 洲安全、裁军和促进东西方之间的接触,等 等。
1955年6月7日,在四国首脑会议召开之前, 苏联向联邦德国政府发出照会,邀请阿登纳 总理访苏,以便商谈实现苏联和联邦德国之 间的“关系正常化”。 这个照会是苏联政府第一次直接发给联邦 德国政府的照会,意味着苏联从国际法上对 联邦德国政府的承认。这是苏联政府当时采 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外交行动。
毛锐
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第六章 50-60年代 美苏关系的初步缓和与危机
一、东西方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1、苏联对外政策的调整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向斯大林遗体告别 的人们排成延续6 英里的长队
苏共20大:三和战略
在1956年2月14日至25日举行的 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报告中,赫鲁晓夫重申 了苏联共产党对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国 家之间和平共处政策的支持,否定了列宁关 于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理 论,并且认为,在一些国家通过议会的道路 可以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第二次柏林危机
1、50年代后期的苏联
2、柏林危机再起
3、赫鲁晓夫访美 1959年5月11日,四大国外长会议在日内瓦开幕。 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虽未达成任何协议,但这次会 议被认为是西方国家向苏联作出的妥协。然而美国 有更深一层的考虑。艾森豪威尔获悉赫鲁晓夫想到 美国访问,认为这是打破美苏僵局、软化苏联的好 机会,他当时向国会领袖表示,他要作出一番巨大 的个人努力,以便在卸任之前,把苏联领导人哪怕 软化一点点。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左),奥地利外交部长菲格(中),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挥手者)向人们展示条约。
3、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
1955年7月18日,四国首脑会议在日内瓦 开幕。这是自战后以来的第一次四国最高会 议。出席四国会议的首脑是:美国总统艾森 豪威尔、英国首相艾登、法国总理富尔、苏 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和苏联部长会议主 席布尔加宁。会议的议程是:有关德国、欧 洲安全、裁军和促进东西方之间的接触,等 等。
1955年6月7日,在四国首脑会议召开之前, 苏联向联邦德国政府发出照会,邀请阿登纳 总理访苏,以便商谈实现苏联和联邦德国之 间的“关系正常化”。 这个照会是苏联政府第一次直接发给联邦 德国政府的照会,意味着苏联从国际法上对 联邦德国政府的承认。这是苏联政府当时采 取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外交行动。
当代国际关系史PPT
![当代国际关系史PPT](https://img.taocdn.com/s3/m/fce6ff1d3c1ec5da51e27032.png)
A
10
[本章学习要点]
1. 美苏关系第一次缓和与第二次缓和 的背景、内涵与特点
2. 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结果与影响
3. 东西方两个阵营内部矛盾的发展与 特点
4. 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反对霸权主义的
斗争
*第二章 冷战的进行
(1955-1980)
A
11
一、美苏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1. 苏联对西方政策的变化
2. 艾森豪威尔的对苏新方针
* 第一章 冷战的开始与两极的形成
A
4
一、盟国首脑会议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进程 2. 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 3. 雅尔塔会议 二、战后全球制度的确立 1. 布雷顿森林会议与全球经济制度的建立 2. 顿巴顿橡树园会议和关于建立联合国的建议 3. 旧金山会议和联合国的正式成立
3. 欧安会第和三中节欧裁美军苏会关议系的召的开第二次缓和与争霸 4. 美苏关系第二次缓和以的及结束第三世界的反霸斗争
A
17
三、西欧、日本的国际地位的提升
1. 西欧共同体的新发展
2. 西欧独立自主地位的提升
3. 日本自主倾向的加强 四、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和建立国际经济新 秩序的斗争
1. 第四次中东战争和戴维营协议
3. 凯南对遏制战略的进一步与阐述美苏冷战的爆发
A
6
一、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1. 战后初期的西欧 2. 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实施 3.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二、东方阵营的初步形成 1. 东欧各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的巩固 2. 东方阵营在东欧的形成
* 第三节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
民族解放运动的初步胜利
A
7
*当代国际关系史
复旦大学朱明权教授著《当代国际关系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课程配套教学
高一政治必修二课件: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共17张PPT)
![高一政治必修二课件: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共1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740623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4.png)
纵观当今国际社会,虽然战乱、冲突、矛盾不时 发生,但最终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世界性的战争, 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战乱、冲突、矛盾、、、不时发生,也告诉我 们: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主流),但当今世 界仍很不安宁,导致世界不安宁的因素有哪些?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活动、贫困、 毒品、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等。
在利比亚事件中,从最初的联合国出于防止出 现伤害无辜百姓的人道主义灾难而设禁飞区到现 在以法、英、美为首的20几个国家对利比亚狂轰 滥炸,再一次说明,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高考考点
(一)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1.时代的主题 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3.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二)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 5.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6.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 7.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③中国对利比亚问题所持的态度体现了独立自主是我国
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3分) 小结
宗旨和原则
宗旨
练
2010年11月23日,朝韩在韩国西部延坪岛附近发生炮 战,这是朝鲜半岛停战以来发生的最严重的冲突事件 之一。11月28日,美国不顾中国的强烈反对,籍口朝 韩“炮击事件”,执意将“华盛顿”号航母开进黄海, 与韩国进行大规模联合军演。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美、 韩、朝、日各怀鬼胎,中国以静制动。这体现了
2、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赢 得了世界所有国家的赞赏和支持。
资料-近代国际关系史(PPT课件)
![资料-近代国际关系史(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da14495f5335a8103d22084.png)
主要体现在:
第一 大量开采贵金属。 黄金白银的开采是大西洋市场建立的发动机, 它不仅带动了相关的农副产品的生产,产生 对劳动力和手工业品的巨大需求,而且刺激 了大矿山附近城市的兴起。
第二 建立种植园。 这是殖民主义者从掠夺转向生产,把美洲 纳入世界市场的又一重要行为。
第三 贩运黑人从事奴隶劳动。 把非洲拖入大西洋市场,由非洲直接向西印度群 岛及美洲大陆输出黑奴的南大西洋贸易体系逐步 确立。
16世纪东方市场 发育的另一方面 是西班牙人在美 洲与菲律宾之间 建立起来的贸易 关系。
地理大发现推动了大西洋市场和东方市 场的初步建立,不仅促使了世界上原来 互相隔绝的地区的沟通,而且进一步扩 大了世界市场的外延;世界各地区沟通 联系,加速了整体性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区的 联系,开始了欧洲对美洲、非洲、亚洲 大规模的殖民掠夺,对欧洲的发展起到 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第四,和约缔结之后,常驻外交代表机关的制度走向确立。
16世纪的东方市场主要指葡萄牙人经好望角在远至香料群岛 和日本之间的广阔海域内建立起来的市场,也指西班牙人在
美洲通过菲律宾而与亚洲发生经贸往来而形成的市场。
葡萄牙建立东方市场 主要是运用暴力控制 印度洋,把东方的大 批香料和其他产品运 往欧洲。葡萄牙人还 在东方从事转运贸易, 用赚取的利润购买东 方的物品运回西方。
近代早期的欧洲殖民扩张活动始于16世纪上半期,经17世纪到 18世纪中叶形成一套完整的殖民统治制度。欧洲的殖民扩张以伊比 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为典型。16世纪上半期,葡、西在夺取 海外殖民地的活动中已存在着尖锐矛盾。教皇子午线规定葡萄牙向 东扩张、西班牙向西扩张,形成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两大殖民帝国。 葡、西殖民帝国的兴起,是16世纪中期以前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 的历史事件
09全书_现当代国际关系史_时殷弘
![09全书_现当代国际关系史_时殷弘](https://img.taocdn.com/s3/m/f2c6333183c4bb4cf7ecd16e.png)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
第四节 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 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
1.从西班牙骤然衰落到法国开始勃兴期间 的欧洲国际体系
间歇期中的三十年战争,以及结束这场战争的 《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从全球视野或者德约 “海洋原理”出发去看,缺乏头等重要性,就世 界历史而言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间歇期中法国迅速走向使之强盛的“绝对专制主 义”;经历了革命的克伦威尔治下的英国准备成 为世界强国,为此先行取得海外贸易和海军力量 两方面的最大优势
4.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 识 含义 历史学领域,19世纪法国史学界“政治学派” 国际关系史学家,保罗· 肯尼迪 宏观史与微观史的区别,宏观史的特征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
第四节 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 际关系史料
1.利奥波德· 兰克与现代历史学根本方法 冯·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
第一节 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 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
1.路德维希· 德约:《不牢靠的平衡——四 个世纪的欧洲权势斗争》
兰克对现代国际体系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 的首次揭示 德约对16世纪开始往后近400年的国际体系 机理和模式:欧陆均势与海外优势,欧陆 均势与侧翼大国 本章颇大程度上依据德约的著作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
第三节 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
2.国际关系史的理论性思考 理论的多方功能
个案例解(大战略理论指引战略史考察的 两个优秀范例): 爱德华· 勒特韦克:《罗马帝国的大战略》 杰弗里· 帕克:《腓力二世的大战略》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和维也纳体系的产生-PPT精品文档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和维也纳体系的产生-PPT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f549008482fb4daa58d4b3c.png)
01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口号的民族主义 VS 在王朝性国际主义基础上,主要包括君权神授、王朝合法和欧 洲君主共同体观念支配下的列强互不毁灭、互不干涉的
“贵族国际”共同价值观和伦理观
02
03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革命历程 法国政权更迭: (大资产阶级)-吉伦特派-雅各宾派-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拿破仑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第三讲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终结 与 维也纳体系的产生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
当时的国际关系
拿破仑帝国
拿破仑帝: 1、欧洲:在欧洲反法联盟围剿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 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2、世界范围内:欧洲大国凭借其迅速增长的经济和军 事实力加紧进行殖民扩张,为“欧化南北美洲和澳大利 亚、分割非洲、支配亚洲”打下基础。
第四次欧洲反法联盟(1806-1807)
•大陆封锁与伊比利亚半岛战争 第五次反法联盟(1809)
1789年7月14日革命爆发,颁布《人权宣言》
1792年9月击败普奥联军,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
1793年6月雅各宾派政变上台 1794年7月热月党人政变上台 1799年11月拿破仑“雾月政变” 上台 1804年5月拿破仑称帝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当时的国际关系
(一)革命的发展与国际矛盾的形成 革命爆发之际,欧洲列强总体态度缓和 吉伦特派--把革命推向整个欧洲--“对茅屋和平,对宫廷战争” 矛盾: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特点
拿破仑帝国在欧洲建立了短暂的单极霸权;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欧洲秩序有两个基本原则:君主制度 和均势。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冲击了这两个原则,因此遭到 其他欧洲国家的围攻。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课堂PPT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c3851b54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3.png)
– 18世纪为其经典时代的国际关系若干根本游戏 规则,他们建立在所谓“贵族国际”共同价值 观和伦理观基础上
– 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奋斗 – 海权对陆权的遏制 – 民族主义
32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 仑帝国的兴亡
• 4.拿破仑战争的根本地缘政治结果和国际 力量格局结果
• 权势向欧洲两翼集聚,国际力量分布构造 依此走向极化,甚至出现了我们时代超级 大国的雏形
– 英国 – 俄国
33
关键词
德约 兰克 国际体系 中世纪国 际秩序
代史学研究的首要科学方法——对史料的 批判性考证 • 兰克史学的重要缺陷
12
第四节 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 系史料
2.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 解
– 未刊档案史料 – 已刊档案史料 – 官方史 – 公开文件 – 回忆录、书信集、已刊日记、当时报刊报道或
评论等 – 第二手资料(书籍和文章)
政治理念;国策构想;价值取向 • 路易十四欧洲霸权图谋的三大目标
26
第四节 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 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
• 3.路易十四称霸图谋的反复失败和英国世 界性权势的勃然兴起
• 法国优势造就的一个空前庞大的海陆帝国的前景 终于招致了英国为首的反法大联盟,及西班牙继 承战争;《乌德勒支和约》确认均势原则为欧洲 国家处理欧洲事务的指导思想
28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 仑帝国的兴亡
• 1.已有的、新兴的和未来的“洲级大国”: 英俄美
• “洲级大国”是指规模近于大洲的巨型国 家,或者如地缘政治思想大师麦金德在20 世纪开始时所说,是“基于半个大陆的资 源之宽广基础的巨型强国”。
29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 仑帝国的兴亡
– 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奋斗 – 海权对陆权的遏制 – 民族主义
32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 仑帝国的兴亡
• 4.拿破仑战争的根本地缘政治结果和国际 力量格局结果
• 权势向欧洲两翼集聚,国际力量分布构造 依此走向极化,甚至出现了我们时代超级 大国的雏形
– 英国 – 俄国
33
关键词
德约 兰克 国际体系 中世纪国 际秩序
代史学研究的首要科学方法——对史料的 批判性考证 • 兰克史学的重要缺陷
12
第四节 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 系史料
2.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 解
– 未刊档案史料 – 已刊档案史料 – 官方史 – 公开文件 – 回忆录、书信集、已刊日记、当时报刊报道或
评论等 – 第二手资料(书籍和文章)
政治理念;国策构想;价值取向 • 路易十四欧洲霸权图谋的三大目标
26
第四节 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 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
• 3.路易十四称霸图谋的反复失败和英国世 界性权势的勃然兴起
• 法国优势造就的一个空前庞大的海陆帝国的前景 终于招致了英国为首的反法大联盟,及西班牙继 承战争;《乌德勒支和约》确认均势原则为欧洲 国家处理欧洲事务的指导思想
28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 仑帝国的兴亡
• 1.已有的、新兴的和未来的“洲级大国”: 英俄美
• “洲级大国”是指规模近于大洲的巨型国 家,或者如地缘政治思想大师麦金德在20 世纪开始时所说,是“基于半个大陆的资 源之宽广基础的巨型强国”。
29
第五节 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 仑帝国的兴亡
当代国际关系史PPT
![当代国际关系史PPT](https://img.taocdn.com/s3/m/23fb0941195f312b3069a57a.png)
* 第三节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
民族解放运动的初步胜利(续)
8
一、东西方在亚洲的对抗 1. 东方阵营向亚洲的扩展 2. 朝鲜战争与《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 3. 越南抗法战争与《日内瓦协议》的达 成 4. 美国在西太平洋同盟体系的建立
* 第四节 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
与中立主义运动
9
二、东西方在欧洲的对抗 1. 舒曼计划和普利文计划 2. 巴黎协定的签订和北约的扩大 3. 华沙条约的缔结 三、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加强 1. 中立主义对外政策的发展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 万隆会议
* 第四节 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
与中立主义运动(续)
10
[本章学习要点]
1. 美苏关系第一次缓和与第二次缓和 的背景、内涵与特点
2. 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结果与影响
3. 东西方两个阵营内部矛盾的发展与 特点
4. 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反对霸权主义的
斗争
*第二章 冷战的进行
(1955-1980)
11
一、美苏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 1. 先发制人第与一伊拉节克战9争1的1开恐始 怖主义袭击
2. 伊拉克战争的过程 和“布什主义”
3. 缺乏合法性的战争和美国的孤立
31
一、 普京的富国强兵政策与俄罗斯的重新崛 起
1. 经济政策与俄罗斯经济的恢复 2. 军事政策与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加强 3. 对外政策与俄罗斯对外关系的发展 二、 欧盟的进一步发展
27
三.在第三世界地区遇到的挑战 1. 非洲的族群对立和冲突 2. 亚洲的核问题
* 第二节 美国构建“世界新秩序”
努力面临的挑战(续)
28
一、 欧盟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1.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欧盟的诞生 2. 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支柱 3. 欧盟的扩大与《阿姆斯特丹条约》 4. “共同欧洲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提出 二、东盟的发展与东盟地区论坛的建立 1. 东盟的发展 2. 东盟地区论坛与“10+3”等对话机制的建立
民族解放运动的初步胜利(续)
8
一、东西方在亚洲的对抗 1. 东方阵营向亚洲的扩展 2. 朝鲜战争与《朝鲜停战协定》的签署 3. 越南抗法战争与《日内瓦协议》的达 成 4. 美国在西太平洋同盟体系的建立
* 第四节 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
与中立主义运动
9
二、东西方在欧洲的对抗 1. 舒曼计划和普利文计划 2. 巴黎协定的签订和北约的扩大 3. 华沙条约的缔结 三、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加强 1. 中立主义对外政策的发展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3. 万隆会议
* 第四节 两大阵营的激烈对抗
与中立主义运动(续)
10
[本章学习要点]
1. 美苏关系第一次缓和与第二次缓和 的背景、内涵与特点
2. 古巴导弹危机的背景、结果与影响
3. 东西方两个阵营内部矛盾的发展与 特点
4. 第三世界的兴起与反对霸权主义的
斗争
*第二章 冷战的进行
(1955-1980)
11
一、美苏关系的第一次缓和
* 1. 先发制人第与一伊拉节克战9争1的1开恐始 怖主义袭击
2. 伊拉克战争的过程 和“布什主义”
3. 缺乏合法性的战争和美国的孤立
31
一、 普京的富国强兵政策与俄罗斯的重新崛 起
1. 经济政策与俄罗斯经济的恢复 2. 军事政策与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加强 3. 对外政策与俄罗斯对外关系的发展 二、 欧盟的进一步发展
27
三.在第三世界地区遇到的挑战 1. 非洲的族群对立和冲突 2. 亚洲的核问题
* 第二节 美国构建“世界新秩序”
努力面临的挑战(续)
28
一、 欧盟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1.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欧盟的诞生 2. 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支柱 3. 欧盟的扩大与《阿姆斯特丹条约》 4. “共同欧洲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提出 二、东盟的发展与东盟地区论坛的建立 1. 东盟的发展 2. 东盟地区论坛与“10+3”等对话机制的建立